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3)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3)
第五步,从“夫晋何厌之有”到“唯君图之”,从历史说 到现实,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让秦国意识到 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推测未来)
7
小结:烛之武的全部说辞虽只有125说到秦晋历 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 步步深入,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 服力,充分表现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 才能。
阙(quē)秦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2、齐读(要读出节奏和情感 )
3、分角色读(要读出人物个性)
3
二、整体把握
1、本文标题中那个词最重要?
重要词: 退。
2、烛之武为什么退秦师?怎么退秦师?结 果如何?
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小结: 秦晋围郑(第一段)→临危受命(第二段)→说退秦师(第三段)
10
观点二:他是一个勇士。双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 秦营,成败难料。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夜缒而 出”,勇入敌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 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观点三:他是一个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 对秦伯多方分析,巧妙游说,最终使秦、晋退军,解 除了郑国的危机,表现了他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目标定位
新课标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培 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 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
该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理解课文 的思想内容,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1
一、读一读
1、听录音 《烛之武退秦师》朗读.mp3
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án)南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1、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关于评价: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
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2、解读:在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标准中提到"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其实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主要依靠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渗透、感染和熏陶,而目前在课时有限的压力下,文言文教学往往浅尝辙止,不能深入的探究经典选文所蕴含的艺术魅力与感染力,这也就是学生普遍感觉文言文学习枯燥乏味的根本原因。
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怎么还能奢望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所以本课时我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深入挖掘探究烛之武的论辩艺术上,预期目标是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佩服烛之武的游说能力,体会到这则小短文中蕴含的思想智慧。
二、教材分析本课时要探究的内容是烛之武125个字的说秦之辞中所蕴含的智慧。
这段文字可分为两个大层次,第一层只谈秦国,第二层谈秦的盟军晋国。
第一大层次内部又可行为三个小层次,第二大层内部可再分为两个小层次。
从这个结构上就能看出这短短的125个字中包含无限层折,可让学生逐层赏析。
本课时教学的难点就是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挖掘说辞中蕴含的智慧,品味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品味经典作品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基础层面的知识已经掌握的很好了,课内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都已在第一课时以学生自主学习加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在进行本课时的内容之前,学生在语言层面没有什么障碍,这是进行本课时内容的前提和基础。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自主互动式教学设计方案(一)附教学设计中有关学生讨论的问题1、关于《左传》“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
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
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二)附有关历史史实材料:1、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
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
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
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
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
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
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2、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
高一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1、高一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选题思想及思路设计:学生自接触文言文以来就形成了一种心理压力——文言文难懂。
每当看到文言文时,第一感觉是坏了,我一定做不好的心理。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文言文不大符合我们现代社会的语言运用,字面上又给人一种古怪深奥、难以理解的视觉压力;一是学习不得法,没有深入到文章的深处,体味不出其中的乐趣。
因而形成文言文不易学的观念。
学生进入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章,学习的顺利与否,关系着今后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发展问题,因此显得格外重要。
本篇文章属于先秦叙事散文范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突出鲜明,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提高其自学能力。
因此本课时主要介绍一下有关文学常识,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较深入的理解把握,激发学生进一步地探究文章内容地热情。
创新特点:化深奥难懂的字面形象为形象生动的以人物刻画为中心的故事情节,在解读生动的故事情节中掌握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目标:1、掌握《左传》的体例、别名和先秦散文的特点。
2、概括全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归纳本课词类活用的类型、古今异义字和通假字等。
4、归纳本课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
别动句和省略句。
5、学习烛之武急国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郑伯引咎自责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
学习难点:对古今异义词、被动句的掌握。
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设想:1、文言文教学本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对文言文有着一定的畏惧心理。
应该利用文言文本身的特点使学生有一种文言文不难学的感觉。
本文故事情节性较强,人物形象突出,易于理解。
因此在学习中加强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
2、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左传》的内容2、把握文章大意,了解文章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3)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大点.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三备考的时候,恐怕对文言文已经有厌烦和畏难情绪。
本文是高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又是先秦历史散文,字词句疏通的难度很大。
如果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就谈不上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还容易助长坏习惯,也会打消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积极性。
所以师生面对这样的文言文,只能迎难而上。
当然,篇章学习也重要。
本文篇幅不长,学生面对的文本作为第一手资料就那么一点,如果教师穿靴戴帽讲出几千字的微言大义,似乎有强加教师成见之嫌。
积学储宝,才是中国古代文学和史学力量之所在。
所以我更看重的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严格要求,监督学生识记;拓展阅读,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语感。
出于以上考虑,我对本课教学作出如下设计。
第二大点. 三维教学目标1.提出问题,补充材料,帮助学生消除文字障碍,积累词类活用实例,揣摩多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3.逐步培养学生准确复述课文信息,把文言知识迁移到别的文言文阅读中的能力4.正确认识烛之武说秦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他的辩才,而在于他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清醒认识和他利用矛盾,分化瓦解的策略。
5.学习主人公在国家危难之际,以大智大勇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准确识记和复述原文信息。
难点:词类活用、课文熟读与重点词语积累。
教学方法:1、布置预习:印发全文译文和重点词语用法意义解析。
学求学生熟悉。
2、设置问题,课堂上开展研讨与对话。
3、诵读,积累语感。
4、以训练题加强检测和督促,让学生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1、“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诸侯为了追求更多的土地与奴隶,成为霸主,纷争不断,几乎每年都会有几百场战争, 战国时期的孟子认为这些战争都是毫无正义可言的。
我们今天在课堂上要讲解的就是春秋时期的郑国,大战在即后来大战又消弭于无形的历史故事。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我看到宫殿之上,郑文公面色凝重,眉头深锁。 我看到佚之狐正行色匆匆地赶来。我听见他说: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言辞,如 此恳切,自信!我飞快地捕捉到郑文公眼里的那丝光 亮。宣烛之武觐见!一秒一秒的等待,竟是这般焦灼 不安。孰料,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 老矣,无能为也已。”话语中,不满,不平,不公, 不悦。听毕,郑文公言语谦和,极言乃一己之过,又 言当以国为重。当听到烛之武应允的那一声,微风正 拂面而过。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Βιβλιοθήκη 齐读段一,读出文字背后的丰盈。秦晋长驱直入,大兵压境。 你听,那急促的行军声; 你看,那车轮过处飞溅的尘土; 你看,那兵器上泛动的冰冷的寒光。 近了,近了,近了……
自读段二,读出文字背后的丰盈。
思考方向: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心里活动是什么?等等。将静态的文字读出动态的立 体的场景。
自读段三,用白话文有条理地陈述烛之武说话的内容。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
再读段三,读出文字背后的深邃。
要求:四人一组,每人提1-2个问题,交流碰撞后再分享。
1、陈述的理由可否打乱或删减? 2、有没有新的理由? 3、为何赴秦不赴晋? 4、“我”如何退秦?“我”如何解郑国之围?
文字的温度
诗人拜伦路遇一乞丐,乞丐胸前挂一牌子,上面写 着“自幼失明,沿街乞讨”。乞丐乞讨所得微乎其 微。后来,拜伦将牌子上的文字改成“春天来了, 我却看不见”。路人纷纷出手相助。
超市入口常常可见“此处有监控,请自重”的警示 语。而“此处有监控,请保持微笑”这一句,是否 会更受欢迎呢?
文字的深度
齐读段四,读出文字背后的深邃。 如何评价晋文公? 霸道、有野心、冷静、理智、有仁义之心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33)
课堂练习
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1.烛之武:怀才不遇,临危受命,知难而上的勇士;深 明大义的爱国志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 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3.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政治手腕了 得。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 时度势。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本文的写作特色: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 道路上的主人。
5.本文选自《 左传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
的 编年体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左丘明 所作, 与《 公羊传 》《 谷梁传 》合称为“春秋三传”。
介 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
传》,简称《左传》。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
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也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
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
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
展提供了借鉴。
史书体例
名词→动词
名词→状语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在东边;在西边) 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
课前巩固练习
共( gōng )其乏困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若不阙( quē )秦 秦伯说( yuè ),与郑人盟
烛之武退秦师(
)
夜缒而出,见秦伯, 曰:“秦、晋围郑,郑 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 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 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 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 亦无所害。且君尝
知:通“智”
乱:(军队)散乱
易:交换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去:离开 之:句末助词
翻译
烛之武谋略小析
欲挑 投 借 保 擒拨 其 题 全 故离 所 发 郑 纵间 好 挥 国
请分析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计前嫌
深明大义
只身赴秦(军)
勇敢无畏
娓娓陈词
智谋深广
叙事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 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 了,烛之武出来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功夫就 挽救了即将灭亡的郑国,不但使秦国军队撤退,还 让秦国帮助郑国防守边境,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 一席话就使秦穆背叛晋国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 军、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晋国的旧恩、召来新的 怨恨;舍弃成功、去冒危险。要不是其中的利益迎 合了秦穆公的心思,怎么能达到呢?秦穆公对于晋 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 了,交情也很厚了,一但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 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 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料 想秦穆公还会翻脸去谋取那种利益了!
亡郑利晋而阙秦
说退秦师 存郑利秦 晋师撤离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人教版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一等奖3篇
人教版高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二、第一个人物——郑伯。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
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
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
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为何退秦师? 秦晋围郑形势图
晋 秦
函陵
郑
氾南
烛之武怎样退秦师?
❖要求: ❖A 以课本语言为依据 ❖B 以六人小组为单位讨论 ❖C 每组指派一位中心发言人
烛之武怎样退秦师?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矣。”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第二课时
“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 至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教学目标:
❖ 1整体感知,梳理文章思路。 ❖ 2分析烛之武的语言技巧. ❖ 3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体会他的爱国情怀.
❖
烛之武为何退秦师?
❖退 烛之武怎样退秦师?
❖
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烛之武其言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烛之武其人
圉(yǔ)正,三朝老臣, 不得升官,须发尽白。
你眼中的烛之武是怎样一个人?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英雄末路,壮志未酬,满腹牢骚
许之
——深明大义,义不容辞
夜缒而出 ——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劝说秦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以利相诱,替秦着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 ——以史为例,巧施离间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拓展训练】 思考:张翼德退曹军与烛之武退秦军,同是退敌,有何不同之处?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高一必修一)1、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高一必修一)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了解文言文的一些重要语法知识。
2、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培养对文言文词句的语感。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时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安危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2、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2、学习课文1、2、3段。
3、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4、学习烛之武机敏善辩的外交才能。
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现代的一些诗歌,这个单元,我们将学习古代的一些散文。
那么,学习古文,我们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是什么呢?通过初中的学习,想必大家都有一定了解。
(板书)文言文所要掌握的知识:①通假字。
②一词多义。
③古今异义。
④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字句等)。
⑤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之子的使用等)。
这些就是我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了。
好,下面我们开始上新课。
一、导入自古中国便有“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之说,在一九五五年也有这样一个流传,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五个师是多少人呢,相当于11万人,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11万人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请同学们打开《语文》第一册第16页,跟着录音一起勾出难点字词。
(板书: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二、关于《左传》在进入课文之前,我先来带同们玩一个游戏(PPT展示内容)。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
文章叙述了在秦晋围郑,大军压境的危急情势下,郑国的圉政烛之武临危受命,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秦伯退兵,最终迫使晋文公撤军,化解了这场危机,展示出了他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说辞艺术。
据此本节课将重点放在让学生分析和理解烛之武的说辞艺术方面。
【教学目标】1.在分析理解文章的过程中,穿插梳理重要文言知识。
2.在朗读和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烛之武的高超的说辞艺术。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强大魅力。
【教学重点】在朗读、分析和多维度思考的基础上,理解烛之武的说辞艺术。
【教学难点】1. 烛之武说辞中严密的逻辑性。
2. 春秋时期历史背景的欠缺。
【教学方法】1.诵读法:有感情地诵读文章。
2.问题驱动法:以三个主问题构建支架展开教学活动。
3.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点拨。
4.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刘勰的《文心雕龙》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说的是什么呢?对,烛之武高超的说辞艺术。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领略他强大的语言魅力。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 学生齐读课文。
2. 问题一:同学们读完这篇课文之后,对本文有了更深的理解,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选择恰当的字将以下内容补充完整。
秦晋围郑,其理可谓()矣;大兵压境,其势可谓()矣;烛之武临危受命,其行可谓()矣;三寸之舌力挽狂澜,其言可谓()矣;秦伯背晋结郑,其行可谓()矣;晋文毅然撤军,其人可谓()矣;风云突变敌友互换,其因皆为()矣。
明确:足,危,勇,妙,猾,智,利(学生自由谈,言之成理即可,教师择机引导)师:看来,同学们和老师所填的内容差不多,现在请同学们来读完整的内容。
(ppt)秦晋围郑,其理可谓(足)矣;大军压境,其势可谓(危)矣;烛之武临危受命,其行可谓(勇)矣;三寸之舌力挽狂澜,其言可谓(妙)矣;秦伯背晋结郑,其行可谓(滑)矣;晋文毅然撤军,其人可谓(智)矣;风云突变敌友互换,其因皆为(利)矣。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3)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两国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学生升入高中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
二、学情分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由于《烛之武退秦师》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学生升入高中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在教材中的地位重要具有示范的作用,所以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三、设计提要本文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根据文言文教学,落实文言字词句基本知识。
一个层面是研究烛之武高超的论辩艺术。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扎实掌握第三段文言文实词、虚词及句式,提升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3、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二)过程与方法:1、问题式。
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
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重点:掌握第三段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宾语前置句式。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3)
三、文本研读
(一)研读第一段 1、读一读,齐读第一段,注意句读重点词。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 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 军
秦 军
秦晋围郑图
三、文本研读
(一)研读第一段 2、想一想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 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三、文本研读
(二)研读第二段 1、读一读,用你恰当读声来表现此时此 人的语气和心理。
2、无礼于晋 秦晋围郑之前,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
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郑国因此得罪了 晋国。
二、背景介绍
3、贰于楚 秦晋围郑之前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
曾先暗中派兵到楚,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 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 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围郑前2年, “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 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 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2、日本当地时间9月19日凌晨2时18分, 在美国支持下,日本通过新安保法案,面对这 样的情况,如果你现在是中国的老大,能说什 么?又该怎么说?(用晋文公的谈话艺术)
谢谢!再见!
二、背景介绍
1、烛之武 在冯梦龙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
烛之武的名字被写作烛武。小说中他是考城人, 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 担任“圉(yǔ)正”(养马的长官),相当于 《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 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yǔ lǚ),步履蹒跚。
二、介绍背景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 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 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3)
敢以烦执事。
在古文中,方位、时间 名词出现在谓语动词前, 一般活用作状语 。
阐述利害,晓之以理
越国以鄙远,君知 其难也。焉用亡郑
鄙:把…作为疆界
焉:怎么,疑问代词 陪:通“倍”,增加
以陪邻?邻之厚,
君之薄也。
厚:变雄厚 薄:变薄弱
形作动
翻译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以为:把……作为
若舍郑以为东 道主,行李之往来,
翻译
氾南
秦 晋 围 郑 形 势 图
一、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 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在晋国与楚国的城濮 之战中,郑国出兵协助楚国, 因而结怨于晋。
合作探究,理清脉络
起因 秦晋围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发展 烛之武退秦师 高潮
结局
佚之狐言于郑伯 曰:“国危矣,若使烛 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师:军队 公从之。( 烛之武)辞 壮:壮年 曰:“臣之壮也,犹不 如人;今老矣,无能为 已:通“矣”,语气词。 也已。”公曰:“吾不 子:对男子的尊称 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是:这 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 ( )许之。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结局
结局: 子犯请击之,公 曰:“不可。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人之 力而敝之,不仁;失 其所与,不知;以乱 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
之:代指秦军
夫人:那人
因:依靠
敝:损害
所与:同盟 知:通“智”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去:离开
翻译
合作探究,理清脉络
起因 秦晋围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临危受命 发展 夜缒出城
•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 《孙子兵法· 谋攻》说:“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 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 也。”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1、问题式。
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
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对比式。
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重难点: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相关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了解《左传》《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解说《春秋》)《左传》《公羊传》《谷粱传》三、推进新课(一)分角色朗读(二)、理清脉络按“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1、起因: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由学生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
启示
一、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二、沟通交流注重对方感受, 委婉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三、勇于承认错误,宰相肚里 能称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四、做事要有原则,明智,明 理。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 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给 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 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 接受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 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 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 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6.对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分析正确的
c 一组是( )
①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 ②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信赖,秦 不应与之共事。 ③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排挤秦国之势 ④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 ⑤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 秦国,郑国才有出路 ⑥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
A、①③⑤ C、①②④
B、②④⑤ D、①②⑥
7A.、下秦列穆叙公述听符了合烛原之文武意的思话的,一不项仅是撤(了A兵,)
而且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都城。 B、秦退兵后,晋臣子犯请求晋文公赶快 攻打郑国,但晋文公认为不可。 C、晋文公认为,没有秦穆公的力量他是 不能回国为君的,借人之力反而去蒙蔽欺 骗人家是不讲仁义的。 D、晋文公还认为,丧失了人家所给与的 恩赐是不明智的,用分裂代替和好,这也 不算是武勇。
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失其所与,不知 4.吾其还也
• 连词,又 • 连词,况且 • 代词,它郑国 • 代词 ,这件事 • 自己的 • 表商量语气,还是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 (考虑) 既东封郑 (使动,使…成为疆界)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 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 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 至终成大器!
对秦无害,有 小利
, 层 层
亡郑
(深入)
离间 秦晋
对秦将有 大害
深 入
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 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 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实为郑国(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事实说话,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瓦解联盟(唯君图之)。 结果一箭三雕;退秦师,结盟好,破联盟 。
作业:以“责任”为话题谈谈你的感 想。
国危矣,烛之武带着“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的责任夜缒而出,在 秦伯面前慷慨陈词,最终使秦伯退师。 这是什么力量使一个弱小的烛之武敢 去见郑伯呢?这就是责任的力量。正 是责任,才使他放下了与郑伯之间的 怨恨;正是责任,才使他敢于冒着危 险夜缒而出;也正是责任,才使他敢 于去面对并说服强大的秦王。
古今异义 (古/今)
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使者/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今有急而求子(您,对人的敬称/儿子)
亦去之(离开/距离) 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文言虚词
以:1.以其无礼于晋 2.若亡郑以陪邻,敢以烦执事
• 因为,表原因 • 连词,来 • 对,表对象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宋·朱熹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久之
自悟。”
——清· 姚鼐《尺牍》。
“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语
——诵读、思考、积累(圈点批注)
总结字词句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文言虚词; 4、词类活用; 5、特殊句式。
一 、 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设题意图:本题意在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可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这些 问题,这些句子又是这篇课文中的关键句,熟悉了这些句子,理解课 文就容易了。
参考答案: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予,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予亦有不 利焉。 3.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一段话是本题的答案。其中“阙秦以利晋” 最为关键。对烛之武的这段话要作点分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 “君之薄”几句是从事理上说的,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 因此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无利,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 “君之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几句也是从事 理上说的,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几句是从事实上说的,先从秦、 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又进一 步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这些都说明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 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二、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 以双音词为主。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 体会这一特点。 设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 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的不同特点。古汉语 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
参考答案: 朝——早晨 亡——灭亡 厌——满足 国——国家 戍——戍守 夕——晚上 危——危险 师——军队 及——达到 辞——推辞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5.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
. . 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能为也已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 郑既知亡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
A.“已”和“矣”相同,两个“焉” 不同 B.“已”和“矣”相同,两个“焉” 也相同 C.“已”和“矣”不同,两个“焉” 相同 D.“已”和“矣”不同,两个“焉”
特殊句式 省略句
(烛之武)许之
(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
(主语)
(烛之武)夜,缒而出
(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
(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介词)
特殊句式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
且贰于楚也 (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 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 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 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亡郑
(表面)
阐明 利弊
对秦无利,有
分 析
小害
利
弊
舍郑
借机 联盟
说退秦师(经过、结果)存郑利秦
晋师撤离(尾声)
晋忘恩负义
整篇文章你最喜欢哪个人 物?为什么?
郑 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烛之武——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 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
晋 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 着
第一段秦晋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
晋
1.以其无礼于晋 (晋文公逃亡时郑 国没有以应有的礼
国
遇接待他)
2.郑贰于楚 (郑从属于晋的同
时又从属于楚)
秦 1.秦晋的友好关系 (秦晋之好)
国 2.扩张争霸的野心
第二段烛之武为什么推辞?
臣之壮也,犹不 如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郑伯
烛之武
河北省魏县第一中学 刘国臣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D 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见秦伯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4.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加点的字的意义
. D 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 ③既东封郑 ④又欲肆其西封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
何厌之有 (有何厌——宾语前置)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判断)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围郑 受命 退秦 撤围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迫晋撤围
1、大兵压境,小国告急。 2、郑文公诚心悔前过,烛之武大义赴敌营。 3、勇士闯虎穴,巧言退秦师。 4、秦穆公度势盟郑,晋文侯审时班师。
第二段郑伯如何人说服烛 之武的?
吾不能早用子,今 急而求子,是寡人 之过也。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
郑伯
烛之武
河北省魏县第一中学 刘国臣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自责 (情)
晓义 (理)
想一想
? ……
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 未见其人
先知其才
河北省魏县第一中学 刘国臣
第三段烛之武怎样说服秦 君的?
知识点检测
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
确的一项是( A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
于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 C
() A.因人之力而敝之 B.子犯请击之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8.本文选自《 左传 》。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
的 编年 体史书,相传
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左丘明
所作,与《
公羊传 》
《 谷梁传 》合称为“春秋
三传”。
9.本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