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 中药药效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味或称性味,是中药的基本性能。
药有:寒、热、温、凉──组成四气(四性)。
四气中热与温、寒与凉,性质基本相同,只
是程度上的不同。热是大温,凉是微寒,说明温
次于热,凉次于寒。
第2 中药药效学
5
此外,作用平和,不产生明显偏热、偏寒 反应的药,又称为平性。但实际上仍略有偏温、 偏凉的不同。故一般仍称药性有四气,而不称 五气。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
之”。 ----说明温热药治寒证,寒凉药治热证是中医临 床辨证用药的重要原则。
第2 中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药效学
8
“以阳胜阴,以阴胜阳,以阳补阳,
以阴补阴”,其目的就是利用药性之偏,
调节人体阴阳之偏,从而达到阴阳的相
对平衡,使疾病痊愈。即中药治病的最
基本治疗作用就是通过药性的调节,使
第2 中药药效学
20
二. 五味的现代研究
五味──酸、咸、甘、苦、辛。 有人提出,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产生作 用的物质基础;而四性是药物作用于机体后的四 种效应,药物通过五味而产生四性(作用)。如辛 味药主要产生温热作用,苦味药主要产生寒凉作 用。 味与化学成分有一定的规律性。
第2 中药药效学
寒凉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副交感神
经兴奋性增强;而温热药则使交感神经兴奋增
强。动物实验结果与临床患者表现具有极大的
相似性。
第2 中药药效学
15
3、四性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以血或尿17-OHCS、血促甲状腺素(TSH)、 血孕酮(P)作为观察指标:
17-OHCS TSH 人参 虚寒大鼠
第2 中药药效学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
第2 中药药效学
1
中药药性理论是祖国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药性─主要指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
药性理论─是研究药物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 律的理论。
中药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
十八反、十九畏、有毒无毒、妊娠禁忌等,其中
第2 中药药效学
11
温热药麻黄、苦温祛风湿药天仙藤、独活、 五加皮能兴奋中枢。 寒凉药如平肝息风药钩藤、羚羊角,芳香开 窍药牛黄、冰片等有镇静、抗惊厥作用─抑制中 枢。
第2 中药药效学
12
给予电刺激后,热证大鼠痛阈和惊厥阈值降 低寒证大鼠痛阈和惊厥阈值升高给中枢抑制药戊 巴比妥后,寒证大鼠痛觉消失较快,而恢复慢, 且后肢麻痹的恢复也慢热证明大鼠痛觉消失慢, 后肢麻痹的恢复快。
21
1. 辛味药
据统计,85种辛、温药中含挥发油的占53种。 其次是苷类和生物碱。辛可发散、行气,并有辛 润等功效、如解表药麻黄、桂枝、等均有发汗解 热作用。行气药多属辛温如枳实、陈皮、木香等 ,有的可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促进胃肠蠕动,排 除胃肠积气等 。
第2 中药药效学
22
2. 酸味药
26种酸味药的24种,含有机酸,其次为鞣质。 酸有收敛固涩作用。
躁谵妄、小便短赤、大便闭结、痰黄而粘稠、腹
痛拒按、舌红苔黄、脉数等。
第2 中药药效学
10
1. 四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性影 响,表现为镇静、催眠、解热、镇痛等。
如:用寒凉药(知母、石膏)制备虚寒证 模型大鼠,其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 素(NA)和多巴胺(DA)含量降低;进一步 研究显示,寒凉药通过抑制酪氨酸羟化酶,使 NA和DA合成减少,表现出中枢抑制状态。
抗毒素、抗炎作用(与抗感染作用有关):黄 连。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黄连、穿心莲、鱼腥草、 白花蛇舌草。
第2 中药药效学
19
关于四性的物质基础,即产生作用的化学成分, 可能有其共性。 如:消旋去甲乌药碱,其结构与环儿茶酚胺类
结构相似,并证明它是β受体兴奋药,该成分在 附子、细辛、丁香等药物中都有,故认为热性药 产生作用的共同物质基础是消旋去甲乌药碱 。
失调的脏腑功能恢复正常状态。(西药
是通过兴奋和抑制的作用)
第2 中药药效学
9
中药药性主要是针对证的寒热而提出的。因
此,寒证、热证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寒证:
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恶寒喜热、口淡不渴、
喜静、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咯痰稀薄、腹痛喜
温、关节疼痛、舌淡苔白、脉迟等。
热证:
面红目赤、畏热喜凉、身热、口渴喜冷饮、烦
第2 中药药效学
6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古代劳动人民认为凡能 治疗热证的药物,便认为属寒性或凉性药;能治 疗寒证的药物,便认为属热性或温性药。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泻火功能治疗 热证的中药多属寒、凉药。
具有祛寒、温里、助阳、补气功能治疗寒证的 中药,一般属温、热药。
第2 中药药效学
7
《神农本草经》指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 寒药”。
第2 中药药效学
17
5、寒凉药抗感染作用
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急性感染,根据 其临床表现,中医辨证一般属热,需以寒凉药为 主的方药治疗。 清热药、辛凉解表药药性多属寒凉,是中医 治疗温热病广泛应用的药物,其中很多药都有一 定的抗感染作用。
第2 中药药效学
18
抗菌、抗病毒作用:清热药中的黄柏、黄连, 辛凉解表药中的菊花、柴胡。
16
4、四性对物质代谢功能的影响
以耗O2、饮H2O、 ℃等测定指标,实验证明: ①温热药鹿茸能提高大鼠脑、肝、肾组织的耗
O2 ,促进糖代谢; ②附子、干姜、肉桂所组成的复方能提高大鼠、
小鼠的耗O2 ; ③热性方药四逆汤增加大鼠饮H2O ; ④附子能延缓寒冷环境中小鸡、大鼠的死亡时间
和延缓体温下降。
第2 中药药效学
13
表明: 长期给寒凉药的大鼠中枢处于抑制状态,中
枢抑制剂戊巴比妥使其抑制加深。
长期给温热药后大鼠中枢兴奋占优势,可对 抗中枢抑制剂的作用,故抑制作用缓慢,且维持 短暂。
第2 中药药效学
14
2. 四性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临床寒证或热证患者常常伴有自主神经系 统紊乱。对热证或寒证患者分别应用寒凉药或 温热药为主的方药进行治疗后,可使自主神经 系统恢复平衡。
四气、五味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
第2 中药药效学
2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作用
一. 扶正祛邪
1.扶正 即提高机体防病和抗病能力的各 种措施 。
2. 祛邪 即祛除体内的治病因子。
第2 中药药效学
3
二. 调节平衡
1.损其偏盛 2. 补其偏衰
第2 中药药效学
4
第二节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
一、 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