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菌中重组质粒的稳定性研究进展
基因工程菌质粒的稳定性
四、提高质粒稳定性的措施
1.选择合适的宿主菌和合适的载体 (1)宿主菌
(2)载体
大肠杆 菌
酵母菌
四、提高质粒稳定性的措施
2.选择适宜的培养方式
(1)两步发酵方式:生长阶段外源基因表达阶段 (2)控制基因过量表达
3.控制合适的培养条件 (1)施加选择压力 (2)培养基组成:限制培养基比丰富培养基更有 利于稳定 (3)培养温度: 较低的培养温度有利于重组质粒 的稳定
4.采用固定化技术
1. 质粒的不稳定性有哪几种表现? 2. 质粒不稳定性产生的机制有哪些? 3. 影响质粒不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4. 如何提高质粒的稳定性?
课程名称:生物工艺学
基因工程菌质粒的稳定性
1 质粒不稳定的表现 2 质粒不稳定性的产生机制 3 影响质粒稳定性的因素 4 提高质粒稳定性的措施
一、质粒不稳定的表现
n 质粒丢失:脱落性不稳定
由环境因素或生理、遗传学原因,质粒从宿主中 丢失,丢失率因环境、宿主、质粒结构而不同。
n 质粒的基因结构突变:结构不稳定性
在pH为6.0时,基因工程酵母表达乙肝表面抗原的质粒最稳定, 在pH值为5.0时,质粒最不稳定。
设法控制pH值在合适范围内,确保质粒的稳定性。
(3)溶解氧和搅拌
当溶解氧浓度在培养基中周期变化时,连续培养酵母的质粒稳 定性强烈依赖于生长速率,在较低生长速率下完全稳定。
增加氧浓度能引起细胞内氧化性胁迫,稳定阶段缺氧限制产物 的形成和质粒稳定性。
在不同培养基中基因工程菌,还存在质 粒丢失概率的差异;比生长速率也不同。
2.发酵操作方式
n 流加操作方式 n 两段连续培养 n 固定化后
细胞
凝胶网 格载体
半透膜 胶囊ຫໍສະໝຸດ 3.发酵培养条件(1)温度
(附具体方法)基因工程菌质粒(遗传)稳定性--原创
质粒遗传稳定性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一般用斜面传代法,一定数量点接抗性和非抗性板,生长计数(主要证明分裂稳定性);更严谨时,可进一步双酶切、测序等验证(证明结构稳定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新生物制品审批)。
工业用菌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免不了质粒丢失严重,高突变等现象,但是一般工业用菌都是经过10代以上稳定筛选之后才用于小试、中试和工业生产的。
菌体不稳定造可能成的损失巨大,所以鲜有工业用菌使用在2-3代菌就没有产量或者产量低的菌株。
一般来说,一代菌用一点少一点,一代菌上罐太伤了,工业用菌一般会存储足够量的二代菌(多数是冷冻干燥安瓿管)用于生产,在生产中需要活化、制作摇瓶种子,如果菌体生长慢,还要进一步做种子罐,最后才能用于生产。
如果菌体稳定性差,几代传下来,发酵的不稳定造成损失是很难估计的,而且一般不稳定菌都是先做小试、中试,成功后才能用于生产。
质粒在宿主中的稳定性确实需要进行筛选,实验中遇到的质粒突变能避免尽量避免,做好的质粒也不一定一直存放,由于不断的被用于各种改进实验,期间经过的大量筛选,避免了一代菌用完之后就没有更好的使用。
使用高保真酶扩增、保证没有物理化学因素促变,使用合适的宿主,还是很容易得到没有突变的质粒的,后续连续传代培养也可以得到比较稳定的质粒的。
质粒不稳定是重组基因工程菌培养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也是影响外源基因高效表达的限制因素之一[77~78]。
Koch[79]最早对外源基因引入宿主而对细胞产生的代谢负荷进行考察,研究表明质粒的大小、拷贝数,质粒的维持,抗性基因的表达,培养环境的变化,都会对宿主细胞产生代谢负荷,当供氧不足或营养物质受限制时,代谢负荷对细胞生长的影响会更加明显。
基因工程菌中质粒稳定性问题是影响基因工程菌实现规模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不稳定性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重组DNA 质粒的丢失, 称为脱落性不稳定; 另一种是质粒中的基因结构发生突变, 称为结构性不稳定。
基因工程菌培养及其不稳定性
5. 搅拌器转速和通气应适当
6. 空气过滤系统要采用活性碳和玻璃纤维棉材料
7. 培养液要经化学处理或热处理后才可排放
8. 发酵罐的排气口须有蒸汽灭菌或微孔滤器除菌后才将废气放出。
9. 轴封可采用磁力搅拌或双端面密封
42
中,大量乙酸在透析器中透过半透膜,降低培养基中的乙酸浓度,并
可通过在透析液中补充养分而维持较合适的基质浓度,从而获得高密
度菌体。
膜的种类、孔径、面积,发酵液和透析液的比例,透析液的组成
循环流速,开始透析的时间、透析培养的持续时间段都对产物的产率
有影响。
27
一、基因工程菌的培养方式
5. 固定化培养
基因工程菌培养的一大难题是如何维持质粒的稳定性。 有人将固定化技术应用到这一领域,发现基因工程菌经固定化 后,质粒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便于进行连续培养,特别对分泌型菌 更为有利。 由于这一优点,基因工程菌固定化培养研究已得到迅速开展。
提高发酵罐的供氧能力。
有些含质粒的菌对发酵环境的改变比不含质粒的菌反应慢,因
而采用间隙改变培养条件的方法以改变这两种菌的比生长速率,从
而改善质粒的稳定性。通过间隙供氧的方法和通过改变稀释速率的
方法都可提高质粒的稳定性。
17
提高基因工程菌稳定性的方法
5. 控制培养条件
pH pH 影响重组菌的稳定性。
5. 控制培养条件
限制性基质
一般培养基中各成分并不是完全平衡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 微生物的生长通常会受到一种或几种物质的限制。
限制性基质的种类对重组菌有不同的影响
16
提高基因工程菌稳定性的方法
5. 控制培养条件
溶解氧
在基因重组菌的高密度培养时,为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持所需的溶氧水平,除
生物技术制药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1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或生物组织、细胞及其组分)的特性和功能,设计构建有预期性状的新物种或新品系,并与工程相结合,进行加工生产,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一个综合性的技术体系。
2生物技术的主要内容:P1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运用基因工程全套技术改变蛋白质结构的技术。
染色体工程:探索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异源基因导入、染色体结构改变。
生化工程:生物反应器及产品的分离、提纯技术。
3生物技术制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人为创造条件,借助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来生产所需的医药品过程被称为4生物技术药物采用DNA重组技术或其它生物新技术研制的蛋白质或核酸类药物才能被称为5生物药物生物技术药物与天然生化药物、微生物药物、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一起归类为PPT复习题第二章基因工程制药1、简述基因工程制药的基本程序。
P162、说明基因工程技术用于制药的三个重要意义。
P15第一段第一行3、采用哪两种方法来确定目的cDNA克隆?P18(7目的基因cDNA的分离和鉴定)①核酸探针杂交法用层析法或高分辨率电泳技术(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或质谱技术)分离出确定为药物的蛋白质,氨基酸测序,按照密码子对应原则合成出单链寡聚核苷酸,用做探针,与cDNA文库中的每一个克隆杂交。
这个方法的关键是分离目的蛋白,②免疫反应鉴定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4、说明用大肠杆菌做宿主生产基因工程药物必须克服的6个困难。
①原核基因表达产物多为胞内产物,必须破胞分离,受胞内其它蛋白的干扰,纯化困难;②原核基因表达产物在细胞内多为不溶性(包含体, inclusion body),必须经过变性、复性处理以恢复药物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工艺复杂;③没有翻译后的加工机制,如糖基化,应用上受到限制;④产物的第一个氨基酸必然是甲酰甲硫氨酸,因无加工机制,常造成N-Met冗余,做为药物,容易引起免疫反应;⑤细菌的内毒素不容易清除;⑥细菌的蛋白酶常常把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消化;5、用蓝藻做宿主生产基因工程药物有什么优越性?蓝藻:很有前途的药物基因的宿主细胞①有内源质粒,美国Wolk实验室已构建1200种人工质粒,可用做基因载体。
自考生物工程导论(题库)
生物工程导论复习题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绪论生物工程的研究对象包括活的生物体或它们的一部分(1)第二章:基因工程一:选择题1.DNA双螺旋结构是由()提出(10)A. Monod和JacobB. NirebergC. Watson和CrickD.boyer2.起分子缝纫作用的酶是( )(11)A.限制性内切酶 B.DNA连接酶 C.TaqDNA聚合酶 D逆转录酶3.( )的发现,打破了中心法则(11)A.限制性内切酶 B.DNA聚合酶C.逆转录酶 D DNA连接酶4.( )携带生物细胞的全部遗传信息(13)A.mRNA B.tRNA C.氨基酸 D DNA5.基因工程的分子剪刀是()(13)A.T4DNA连接酶B.限制性内切酶C.TaqDNA聚合酶 D RNA聚合酶III6.以下不能决定DNA双螺旋结构的因素( )(14)A 氢键的形成 B.碱基的堆积力C.氨基酸排列顺序 D碱基分子内能的作用7.决定DNA双螺旋结构的因素有 ( )(14)A.四种核糖核苷三磷酸组成B.磷酸基之间的静电斥力C.核糖的构成形式 D A和C8.使复制叉处双螺旋DNA解旋的是( )(14)A.DNA连接酶B.逆转录酶 C.DNA拓扑异构酶 D. DNA解旋酶9.DNA复制起主要作用的酶是( )(14)A.限制性内切酶 B.DNA聚合酶 C.DNA连接酶 D DNA解旋酶10.在加热或某些试剂作用下,双链DNA的多核苷酸能完全分离,此分离过程称为( )(15)A.变性 B.杂交 C.复性 D 解离11.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 )(15)A.DNA---RNA---蛋白质B.RNA---DNA---蛋白质C.RNA---RNA---蛋白质D.DNA---DNA---蛋白质12.利用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叫( )(15)A.翻译 B.杂交 C.变性 D转录13.依赖于RNA的DNA聚合酶是( )(16)A 限制性内切酶 B.逆转录酶C.DNA聚合酶 D DNA连接酶14.逆转录酶是一种特殊的( ) (16)A.RNA聚合酶 B.RNA连接酶C.DNA聚合酶 D限制性内切酶15.氨酰tRNA合成酶在DNA的( )过程发挥作用(16)A.复制 B.转录 C.逆转录 D 翻译16.作为一个能转录和翻译的基因必须包括( )(16)A.结构基因 B.调节基因 C.操作基因 D启动子17.乳糖操纵子是( )(17)A 操纵基因 B.结构基因C.调节基因D基因调控体系18.以下是病毒载体的是( )(20)A.大肠杆菌素因子 B.F因子 C.R因子 D SV4019.常用于原核生物宿主的载体( )(20)A.Ti 质粒 B.杆状病毒 C.YAC载体D噬菌体20.质粒广泛存在于细菌外的( )中(21)A.植物细胞 B.动物细胞 C.病毒 D蓝藻21.携带者参与或控制一些特殊代谢途径的基因的是( A )(21)A 降解质粒 B.F质粒 C.R因子D大肠杆菌素因子22.动物细胞的常用载体是( )(27)A.噬菌体 B.农杆菌 C.杆状病毒 D腺病毒23.真核生物目的基因的获得方法( )(30-31)A cDNA方法 B.DNA的化学合成法C.PCR法D.A,B和C24.TaqDNA聚合酶是( )(31)A.嗜热酶 B.嗜冷酶 C.嗜压酶 D嗜盐酶25.噬菌体颗粒感染宿主细胞将外源DNA转移到受体细胞内的方法叫( )(35)A.转化B.转导 C.显微注射 D脂质体介导法26.()可将外源重组分子导入原核的细菌细胞(35)A 显微注射 B.电穿孔 C.转染 D多聚物介导27.最早应用于基因工程,至今仍然最广泛使用的受体细胞是()(35)A.大肠杆菌B.枯草杆菌C.酵母D.霉菌28.基因工程常用的的宿主是( )(35)A 大肠杆菌 B.枯草芽孢杆菌C.放线菌 D霉菌29.表达产物常在体内形成包涵体的是( )(35)A.大肠杆菌 B.枯草芽孢杆菌 C.酵母菌 D 霉菌30.( )在转基因操作中不属于...微生物表达系统(35)A.大肠杆菌 B.霉菌 C.酵母D猴肾细胞31.能用于抗体生产的细胞表达系统是()(35)A.植物细胞B.昆虫细胞C.HeLa细胞D. 猴肾细胞32.用于食品工程的基因工程菌可以是()(35)A.链霉菌B.假单胞菌C.乳酸菌D.棒状杆菌33.动物基因转移受体细胞可以是()(35)A.体细胞B.腺细胞C.肝细胞D.胚胎细胞34.多聚物介导DNA转移中常用的多聚物是( )(36)A.磷酸钙B.DEAE-葡聚糖C. 聚乙二醇(PEG)D.二乙氨乙基葡聚糖(DEAE)35.DEAE-葡聚糖介导的转染法常用于将外源基因导入( )(37)A.酵母细胞 B.动物细胞 C.植物细胞 D大肠杆菌36.粒子轰击法常用于( )转基因操作(37)A.大肠杆菌 B.酵母菌 C.植物细胞 D 动物细胞37.下列哪种是重组蛋白常需要经过的修饰( )(45)A.蛋白质的氧化 B.脱氨基 C.降解 D糖基化38.( )已成为当下基因工程药物研究和开发的新热点(47)A. 疫苗 B.单克隆抗体 C.酶 D 激素39.基因组工程研究中,采用的载体是( )(48)A.Ti质粒 B.人工染色体 C.噬菌体载体 D质粒载体pBR322二:填空题1.基因工程的实施至少要有四个必要条件:工具酶,基因,载体,受体细胞(11)2.逆转录酶的发现打破了中心法则,使真核基因的制备成为可能。
基因工程菌的发酵控制
基因工程菌的发酵控制近年来,基因工程已开始由实验室走向工业生产,一些珍稀药物如胰岛素、干扰素、人生长激素等已先后面市,但从许多研究中发现,基因重组菌的培养与发酵有其自身的特点。
从培养工程的角度应考虑诸如营养源浓度的控制(碳源、氮源等)、最适生长条件的控制等因素;从生物学上应考虑诸如质粒稳定性的控制、质粒拷贝数的控制、转录效率和翻译效率的提高及代谢产物向菌体外的分泌等主要因素。
1 、营养源浓度的控制由于大多数基因重组菌不能把所需的基因产物分泌到胞外,而只能靠破碎细胞后提取,因此要获得基因产物,首先必须得到大量菌体。
为此基因重组菌的发酵一般采用高浓度菌体培养的方法,如大肠杆菌培养时最高可达125g 干菌体/L 发酵液,酿酒酵母可达145g 干菌体/L 发酵液。
但要得到高浓度菌体,必须要提供高浓度的营养物质,而营养源浓度过高,渗透压也就高,反过来又会抑制重组菌的生长。
此外,许多基因重组菌常是维生素或氨基酸的营养缺陷型菌株,为维持菌体生长,也必须添加必需量的生长因子营养物。
常采用在调节pH 的同时补加氨基酸混合液和葡萄糖的方法。
使整个培养期间,葡萄糖和氨基酸的浓度几乎保持恒定,菌体持续以最高生长速度生长,得到高浓度菌体。
2 、质粒的不稳定性及其控制在重组菌工业化生产过程中,质粒的不稳定性是一个极为重要而独特的问题。
带有质粒的细胞生长较慢,生长速率与所带质粒的大小成反比。
此外,高水平克隆基因产物的生成也会导致生长缓慢或生长异常(表达越高,生长越慢)。
由于质粒的不稳定性,在繁殖传代过程中还会有一部分细胞部分甚至完全丢失质粒,导致所需产物的产量下降。
质粒不稳定包括分离性不稳定和结构性不稳定两种类型。
前者是细胞分裂过程中质粒没有分配到子细胞中而导致整个质粒的丢失;后者是由于重组质粒DNA 发生缺失、插入或重排而引起的质粒结构变化。
为了在工业化生产时使质粒的丢失降低到最低程度,除了构建合适的重组菌外,还应对重组菌进行一系列发酵试验,选择最佳的发酵条件。
第二章基因工程习题答案
基因工程课程习题选择题001 基因工程操作的三大基本元件是【A】I 供体II 受体III 载体IV 抗体V 配体AI + II + IIIBI + III + IVCII + III + IVDII + IV + VEIII + IV + V002 根据当今生命科学理论,基因工程的用途是【E】I 分离纯化基因 II 大量生产生物分子 III 构建新型物种 IV 提高基因重组效率A I + II + IIIB I + II + IVC I + III + IVD II + III + IVE I + II + III + IV003 根据基因工程的定义,下列各名词中不能替代基因工程的是【A】A基因诱变B分子克隆C DNA重组D遗传工程E基因无性繁殖004 基因工程的单元操作顺序是【B】A增,转,检,切,接B切,接,转,增,检C接,转,增,检,切D检,切,接,增,转E切,接,增,转,检005 下列有关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A蛋白质是基因表达的唯一产物B基因是 DNA 链上具有编码功能的片段C基因也可以是 RNAD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其表达产物改变结构E基因具有方向性006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由细菌产生的,其生理意义是【D】A修复自身的遗传缺陷B促进自身的基因重组C强化自身的核酸代谢D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E补充自身的核苷酸消耗007 天然 PstI 限制性内切酶的来源是【D】A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Escherichia coliCHaemophilus influenzaeDProvidencia stuartiiEStreptomyces lividans008 T 4 -DNA 连接酶是通过形成磷酸二酯键将两段 DNA 片段连接在一起,其底物的关键基团是【D】A 2' -OH 和 5' -PB 2' -OH 和 3' -PC 3' -OH 和 2' -PD 3' -OH 和 5' -PE 5' -OH 和 3' -P009若载体 DNA 用 M 酶切开,则下列五种带有 N 酶粘性末端的外源 DNA 片段中,能直接与载体拼接的是【D】M NA A/AGCTT T/TCGAAB C/CATGG ACATG/TC CCC/GGG G/GGCCCD G/GATCC A/GATCTE GAGCT/C G/AGCTC010下列有关质粒分子生物学的叙述,错误的是【B】A质粒是共价环状的双链 DNA 分子B天然质粒一般不含有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序列C质粒在宿主细胞内能独立于染色体 DNA 自主复制D松弛复制型的质粒可用氯霉素扩增E质粒并非其宿主细胞生长所必需011带有多个不同种复制起始区的质粒是【A】A穿梭质粒B表达质粒C探针质粒D整合质粒E多拷贝质粒012 下列各常用载体的装载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A Cosmid > λ-DNA > PlasmidBλ-DNA > Cosmid > PlasmidC Plasmid >λ-DNA > CosmidD Cosmid > Plasmid >λ-DNAEλ-DNA > Plasmid > Cosmid013 目前在高等动物基因工程中广泛使用的载体是【C】A质粒 DNAB噬菌体 DNAC病毒 DNAD线粒体 DNAE叶绿体 DNA014 若某质粒带有lacZ 标记基因,那么与之相匹配的筛选方法是在筛选培养基中加入【D】A半乳糖B葡萄糖C蔗糖D5- 溴-4- 氯-3- 吲哚基- b -D- 半乳糖苷(X-gal )E异丙基巯基- b - 半乳糖苷(IPTG )015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它的主要特点是【C】①能自主复制②不能自主复制③结构很小④蛋白质⑤环状RNA ⑥环状DNA⑦能“友好”地“借居”A ①③⑤⑦B ②④⑥C ①③⑥⑦D ②③⑥⑦016 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DNA 序列是基于【A】ADNA 的聚合反应BDNA 的连接反应CDNA 的降解反应D特殊的DNA 连接酶E聚合单体2' 和5' 位的脱氧017 下列三种方法中,能有效区分重组子与非重组子的是【E】I 限制性酶切II PCR 扩增III 抗药性筛选AIBI + IICI + IIIDII + IIIEI + II + III018鸟枪法克隆目的基因的战略适用于【A】A原核细菌B酵母菌C丝状真菌D植物E人类019 cDNA 第一链合成所需的引物是【D】APoly ABPoly CCPoly GDPoly TE发夹结构020 Taq DNA 聚合酶的发现使得PCR 技术的广泛运用成为可能,这是因为【D】ATaq DNA 聚合酶能有效地变性基因扩增产物BTaq DNA 聚合酶催化的聚和反应不需要引物CTaq DNA 聚合酶具有极强的聚和活性DTaq DNA 聚合酶能使多轮扩增反应连续化ETaq DNA 聚合酶能使扩增反应在DNA 变性条件下进行021 为了利用PCR 技术扩增下列染色体DNA 片段上的虚线部分,应选用的引物顺序是【D】AI + IIBI + IIICI + IVDII + IIIEII + IV022 构建基因文库一般使用的载体是【E】I 质粒IIλ-DNA III CosmidAIBIICIIIDII + IIIEI + II + III023 强化基因转录的元件是【C】A密码子B复制子C启动子D内含子E外显子024 启动子的特征之一是【B】AGC 富积区BTATA BoxC转录起始位点D长度平均1 kbE含有某些稀有碱基025 下列基因调控元件中属于反式调控元件的是【A】A阻遏蛋白B启动子C操作子D终止子E增强子026包涵体是一种【E】A受体细胞中难溶于水的蛋白颗粒B大肠杆菌的亚细胞结构C噬菌体或病毒DNA 的体外包装颗粒D用于转化动物细胞的脂质体E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混合物027 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表达的优点是【E】I 融合基因能稳定扩增II 融合蛋白能抗蛋白酶的降解III 表达产物易于亲和层析分离AIIIBI + IICI + IIIDII + IIIEI + II + III028 第二代基因工程是指【C】A途径工程B代谢工程C蛋白质工程DRNA 基因工程E细胞器基因工程029 基因工程菌中重组质粒的丢失机制是【C】A重组质粒渗透至细胞外B重组质粒被细胞内核酸酶降解C重组质粒在细胞分裂时不均匀分配D重组质粒杀死受体细胞E重组质粒刺激受体细胞提高其通透性030利用毛细管作用原理,将凝胶电泳分离后的DNA片段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上并根据核酸杂交原理进行分析的技术是【D】AWestern 印迹转移技术BNorthern 印迹转移技术C基因的表现型分析法DSouthern 印迹转移技术031在翻译过程中.mRNA必需首先与核糖体相结合才能进行蛋白质合成。
降解难降解物质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和运用-精品文档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Thank you
果并不明显:污泥浓度为5g/L时,对两种废水水样中 镍去除率仅为7.31%和10.62%。 •采用基因工程菌-活性污泥曝气处理电镀废水取得了 较好的效果。
现代环境生物学课程报告
• 基因工程菌-活性污泥联用处理电镀废水时,在pH
值为3-7的范围内,电镀废水中的总镍去除效果较 好:两种电镀废水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5.42%和 83.47%以上。 • 基因工程菌-活性污泥联用对废水中总镍的吸附速率 比较快,在振荡吸附30min后,两种电镀废水的总 镍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0.52%和75.34%,完成了 总去除率的80%以上
Tod和xyl 基因能降 解甲苯
现代环境生物学课程报告
• 甲苯的代谢途径共有5 种,但都是先通过甲苯单加氧酶或双加氧酶形
成邻苯二酚这个关键中间产物, 然后通过邻位切割或间位切割开环。 P. putida在有氧条件下,的代谢途径如图1a
Tod基因能转化甲 苯为2-hydroxy6-oxo-2,4heptadienoate
现代环境生物学课程报告
处理实际废水的应用:
•菌株:本实验所构建的表达ATCC6538镍钴转运酶
NiCoT基因的重组菌E.coliBL21 •活性污泥:采自广州市猎德污水处理厂,离心后使 用,含水率为82.5% •废水:广东省阳江市某电镀厂两个不同车间
现代环境生物学课程报告
处理效果:
•当活性污泥单独投加时,对电镀废水中镍的去除效
现代环境生物学课程报告
案例二:基因工程菌—活性污泥法处理含镍电镀废水
• 背景:
电镀镍生产清洗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往往含有过量的镍, 对人类健康有很大影响。 用于处理含镍废水的方法中,生物吸附法较于其他物理 化学方法在反应速度和运行成本等方面更有优势。但是也 存在对环境因素敏感、选择性差等不足,希望通过基因工 程技术的引入解决这些问题。 目前国内外利用基因工程菌处理重金属废水还处于实验 室研究阶段,距离实际工程应用有一定差距。基因工程菌 在吸附机理和工程应用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 一步开展。
基因工程菌的稳定性
服务特 权
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VIP用户有效期内可使用共享文档下载特权下载任意下载券标价的文档(不含付费文档和VIP专享文档),每下载一篇共享文
档消耗一个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年VIP
月VIP
连续包月VIP
享受100次共享文档下载特权,一次 发放,全年内有效
赠每的送次VI的发P类共放型的享决特文定权档。有下效载期特为权1自个V月IP,生发效放起数每量月由发您放购一买次,赠 V不 我I送 清 的P生每 零 设效月 。 置起1自 随5每动 时次月续 取共发费 消享放, 。文一前档次往下,我载持的特续账权有号,效-自
发酵罐的组成有:
发酵罐体、保证高传质作用的搅 拌器、精细的温度控制和灭菌系 统、空气无菌过滤装置、残留气 体处理装置、参数测量与控制系 统、培养液配制和连续操作系统。
对发酵罐要求: 提供菌体生长最适生长条件, 培养过程不得污染, 保证纯菌培养, 培养及消毒过程不得游离异物, 不能干扰细菌代谢活动等。
温度还影响蛋白质的活性和包 含体的形成。
⒋ 溶解氧的影响
对于好氧发酵,溶解氧浓度是重 要的参数。
好氧微生物利用溶解于培养液 中的氧气进行呼吸。
若能提高溶氧速度和氧的利用 率,则能提高发酵产率。
发酵时,随DO2浓度的下降, 细胞生长减慢,ST值下降,发酵后 期下降幅度更大。
外源基因的高效表达需要大量 的能量,促进细胞的呼吸作用,提 高对氧的需求。
第五节 基因工程菌的 稳定性
基因工程菌在传代过程中常 出现质粒不稳定的现象。
质粒不稳定可分为: 分裂不稳定 结构不稳定
分裂不稳定:指工程菌分裂时出现一 定比例不含质粒子代菌的现象。
结构不稳定:指外源基因从质粒上丢 失或碱基重排、缺失所致工程菌性 能的改变
基因重组技术在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基因重组技术在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一、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基因重组技术这一前沿生物科技在多个领域均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尤其在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方面,基因重组技术更是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和重要性。
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作为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关键环节,对于优化工业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以及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基因重组技术的出现为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提供了更加高效、精准的手段。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我们可以将不同菌株的优势基因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高性能的工业微生物菌种。
这样的菌种不仅生产效率更高,而且稳定性更强,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业生产的复杂环境。
1. 基因重组技术的简介基因重组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微生物体内通过人工方法将不同的基因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具有新的遗传特性和功能的微生物新品种。
这种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基因的同源重组,将来自不同亲本或不同物种的基因在特定的细胞中重新排列,从而实现对生物性状的改良和功能的增强。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可以改造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提高其生产特定产品的能力;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可以增加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借助基因重组技术,可以提高微生物的抗逆性,使其能够在更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和生产。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其在工业微生物育种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随之而来的伦理和生态问题也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应用基因工程技术选育工业微生物菌种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 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的重要性在生物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工业微生物的应用范围持续扩大,尤其在发酵、制药、生物能源及环保等产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持续提升这些工业微生物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科学家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菌种的选育工作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即根据预定的目标,通过科学手段从自然界或已有的菌株中选择出具有特定遗传特性的菌株,进而通过遗传修饰和基因重组技术,培育出性能优越的新菌种。
重组人IL-2大肠杆菌工程菌质粒稳定性的研究
重组人IL-2大肠杆菌工程菌质粒稳定性的研究摘要基因工程菌中质粒稳定性对于基因工程菌的发酵有着重要影响,但基因工程菌在传代中经常出现质粒不稳定遗传的现象。
本试验通过在工程菌的培养过程中添加抗生素这一选择压力和诱导表达目的蛋白的方式来提高基因工程菌的稳定性,并通过双酶切电泳分析及高效率的诱导表达外源蛋白来进行检测,得出工程菌在LB(-)和LB(+)平板上都能生长且形态相似;电泳图平行、酶切片段的位置大致一致;诱导表达的外源基因的质粒稳定。
提高质粒稳定性有利于外源蛋白表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发酵。
关键词:基因工程菌;质粒;稳定性-I-Study on the stability of plasmid of recombinanthuman IL-2 E.coli bacteriaAbstractEscherichia coli. plasmid stability for the genetic engineering of bacteria fermentation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genetically engineered bacteria in the mid-recurring genetic instability of the plasmid. This experiment in engineering from the training course to add the option of antibiotic pressure and protein expression induced by way of reference high genetically engineered bacteria stability and digested by electrophoresis and high efficiency induced expression of foreign proteins to detect, the virus can grow in the panel of LB(-) and LB(+), and the morphology is similar; The electrophoregram is parallel,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fragment is consistenct roughly; Inducible expression of foreign genes is stabile. We improve the stabilization of the foreign gene in order to meet the large-scale fermentation.Key words: Genetic engineering ; plasmid ; stability-II-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前言. (1)1 材料与方法 (3)1.1试验材料 (3)1.1.1 菌种质粒 (3)1.1.2 培养基 (3)1.1.3 常用药品 (3)1.1.4试验仪器 (3)1.2试验方法 (3)1.2.1 基因工程菌的转化 (3)1.2.2 制平板 (3)1.2.3 连续传代 (3)1.2.4 鉴定 (4)2 结果与分析 (6)2.1不同代菌的传代结果 (6)2.2上述不同代质粒的电泳图 (8)2.3不同代质粒的酶切图 (9)2.4诱导表达不同代的基因工程菌的外源基因蛋白电泳图 (10)3 讨论 (11)3.1分析本试验所出现的问题 (11)3.2质粒稳定性影响的若干因素 (12)3.2.1 含调控型启动子的基因工程菌稳定性控制 (12)3.2.2 选择性培养基提高质粒稳定性 (12)3.2.3 培养操作方式对工程菌稳定性的影响 (12)3.2.4 培养条件对工程菌稳定性的影响 (12)4 结论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7)-III-前言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运用重组表达技术来生产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制品已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
基因工程菌的遗传不稳定性及其对策
基因工程菌遗传不稳定性的表现与机制 改善基因工程菌不稳定性的策略
基因工程菌遗传不稳定性的表现与机制
工程菌遗传不稳定性的表现形式
基因工程菌的遗传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重组质粒的不稳定性, 这种不稳定性具有下列两种表现形式:
结构不稳定性 重组DNA分子上某一区域发生缺失、重排、修饰,导致 其表观生物学功能的丧失 分配不稳定性 整个重组DNA分子从受体细胞中逃逸(curing)
基因工程菌遗传不稳定性的表现与机制
工程菌遗传不稳定性的产生机制
受体细胞中的限制修饰系统对外源重组DNA分子的降解 外源基因的高效表达严重干扰受体细胞正常的生长代谢 能量、物质的匮乏和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毒性诱导受体细胞 产生应激反应:关闭合成途径,启动降解程序 重组质粒在受体细胞分裂时的不均匀分配 这是重组质粒逃逸的基本原因 受体细胞中内源性的转座元件促进重组分子的缺失重排
优化基因工程菌的培养工艺
培养基组成:限制培养基比丰富培养基更有利于稳定 培养温度: 较低的培养温度有利于重组质粒的稳定
改善基因工程菌不稳定性的策略
改进载体受体系统
以增大质粒稳定性为目的的构建方法包括: 将R1质粒上的parB基因引入表达型载体中,其表达产物可以 选择性地杀死由于分配不均匀所产生的无质粒细胞 正确设置载体上的多克隆位点,禁止DNA片段插在稳定区内 将受体细胞的致死性基因安装在载体上,同时构建条件致死 性的相应受体系统,如大肠杆菌的ssb基因(DNA单链结合 蛋白编码基因
基因工程菌遗传不稳定性的表现与机制
重组质粒的逃逸率
当含有重组质粒的工程菌在非选择性条件下生长时,培养系统中 一部分细胞不再携带重组质粒,这些空载细胞数与总细胞数之比称为 称为重组质粒的宏观逃逸率。重组质粒逃逸的原因有:
适应性进化和改造质粒稳定性促进枯草芽孢杆菌合成N-乙酰神经氨酸
2021年第47卷第5期(总第425期)1DOI:10.13995/ki.11-1802/ts.025580引用格式:钱蕾,刘延峰,李江华,等.适应性进化和改造质粒稳定性促进枯草芽孢杆菌合成N -乙酰神经氨酸[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1,47(5):1-6.QIAN Lei,LIU Yanfeng,LI Jianghua,et al.Regulating the synthesis of N -acetylneuraminic acid based on adaptive evolution and plasmid stability modification in Bacillus subtilis [J].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2021,47(5):1-6.适应性进化和改造质粒稳定性促进枯草芽孢杆菌合成N -乙酰神经氨酸钱蕾1,2,刘延峰1,2,李江华2∗,刘龙1,2,堵国成1,21(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122)2(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㊀要㊀N -乙酰神经氨酸(N -acetylneuraminic acid ,NeuAc )作为营养化学品和药物中间体在保健品和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㊂为了提升重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合成NeuAc 的产量,首先利用NeuAc 生物传感器(NeuAc-Biosensor )调控抗生素抗性基因表达,在抗生素存在条件下将细胞生长与NeuAc 合成相关联㊂进而通过增加抗生素浓度进行适应性进化,促进NeuAc 合成效率提升㊂研究结果显示,当利用NeuAc-Biosensor 分别调控壮观霉素抗性基因(spc)和红霉素抗性基因(erm)时,高产菌株能够在较高抗生素浓度条件下生长㊂通过在培养过程中逐步增加抗生素浓度开展适应性进化,结果表明采用壮观霉素和红霉素进行双抗性适应性进化时,进化获得的菌株中假阳性率(产量未提高的菌株比例)为46.7%,显著低于采用壮观霉素或红霉素单一抗生素进化获得的菌株中假阳性率(73.3%和66.7%)㊂通过适应性进化与发酵验证得到1株NeuAc 产量为(3.16ʃ0.19)g /L 的菌株,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了31.7%㊂为进一步解决发酵过程中重组B.subtilis 质粒丢失的问题,通过将必需基因folB(编码二氢喋呤醛缩酶,dihydroneopterin aldolase )插入携带NeuAc 合成途径关键酶编码基因重组质粒并且敲除基因组中的folB 基因,质粒的丢失率由34.1%下降至11.8%㊂该研究提升了重组B.subtilis 合成NeuAc 的产量和稳定性,为重组B.subtilis 发酵法生产NeuAc 奠定了基础㊂关键词㊀生物传感器;适应性进化;质粒稳定性;N -乙酰神经氨酸;枯草芽孢杆菌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李江华教授为通讯作者,E-mail:lijianghua@)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A09003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72854);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BE2019628)收稿日期:2020-09-04,改回日期:2020-09-21唾液酸(sialic acids,SA)是9碳氨基糖家族,目前发现大于40种形式源自神经氨酸[1]㊂在结构上,其2㊁4㊁5㊁7㊁8和9位上的各种类型的组合有助于SA的多样性[2]㊂最常见的SA 分子是N -乙酰神经氨酸(N -acetylneuraminic acid,NeuAc),一种羧化的9碳单糖,5位上带有N -乙酰基[3]㊂NeuAc 在细菌和动物中无处不在,是人类SA 的主要形式㊂此外,NeuAc 在调节生物识别㊁细菌免疫和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并且是唾液酸化人乳寡糖重要单体之一,对改善婴儿发育至关重要[5]㊂因此,NeuAc 是一种具有较大市场需求的新型生物发酵产品㊂提高NeuAc 的发酵产量以及降低其生产成本一直是推动NeuAc 在生物发酵领域被应用的重要前提㊂在过去的研究中,对NeuAc 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做理性改造以提高转化效率[6],但全细胞催化所需的底物昂贵增加了生产成本[7]㊂而且在微生物代谢改造中,通常利用较强的转录翻译元件以加强产物途径[8],弱化[9]甚至敲除竞争途径[10],代谢流量大量用于产物合成从而导致细胞生长受损[11]㊂生物传感器与适应性进化的组合策略能够缓解这种平衡失调[12],在应用选择压力时富集高产菌株[13]㊂进一步地,适应性进化对于稳定微生物表型以及分析进化过程中特定基因的变化情况是一种有效的办法[14]㊂同时,基于质粒的基因表达系统是微生物代谢途径改造的常用工具,然而质粒的不稳定往往降低了菌株产物合成效率[15]㊂为了提升重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合成NeuAc 的产量以及解决发酵过程中重组枯草芽孢杆菌质粒丢失的问题,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已成功构建的NeuAc-Biosensor 调控spc 和erm 抗性基因表达,实现细胞生长与产物产量偶联,进而通过适应性进化提升NeuAc 合成效率㊂同时通过将必需基因folB 插入携带NeuAc 合成途径关键酶编码基因重组质粒并且敲除基因组中的folB 基因,有效降2㊀2021Vol.47No.5(Total 425)低了发酵过程中的质粒丢失率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材料1.1.1㊀菌株与质粒本实验所使用的菌株及质粒如表1所示㊂目的基因扩增引物及敲除引物如表2所示㊂表1㊀本研究中使用的质粒和菌株Table 1㊀Plasmids and strains used in this study质粒/菌株描述来源p136NeuAc-Biosensor 质粒实验室保存[16]BS1,BS2,BS3NeuAc 产量不同的B.subtilis 菌株实验室保存p136-spc 单抗性筛选质粒,表达spc 基因本研究构建p136-erm 单抗性筛选质粒,表达erm 基因本研究构建p136-spc-erm 双抗性筛选质粒,表达spc 基因和erm 基因本研究构建BS3C适应性进化筛选得到菌株,作为质粒稳定性改造出发菌株本研究构建p43NMK-AN 表达NeuAc 合成相关的age 基因和neuB 基因实验室保存p43NMK-folB 表达必需基因folB 本研究构建表2㊀本研究中使用的引物Table 1㊀Primers used in this study引物名称引物序列(5 -3 )spc -F1CGTTTAAAATAGTGAGGAGGATATAATGTTTGGATCAGGAGTTGAGAGTGGACTAAAAC spc -R1CATTTCACCTCCTTTTAACGCCAGGGTTTTCCCAGTCACGerm -F1CGTTTAATTAAGAAGGAGTGATTACATGAACAAAAATATAAAATATTCTCAAAACTTT TTAACGAGTGAAAAAGTerm -R1GTGTACATTTCACCTCCTTTTTATTTCCTCCCGTTAAATAATAGATAACTATTAAAAATA GACAATACTTspc -F2CGTTTAAAATAGTGAGGAGGATATAATGTTTGGATCAGGAGTTGAGAGTGGACTAAAAC spc -R2CACTCCTTCTTAATTTAACGCCAGGGTTTTCCCAGTerm -F2GGCGTTAAATTAAGAAGGAGTGATTACATGAACAAAAATATAAAATATTCTCAAAACTTTTTAACGAGT erm -R2GTGTACATTTCACCTCCTTTTTATTTCCTCCCGTTAAATAATAGATAACTATTAAAAATAGACAATACTT p136-spc -F GGCGTTAAAAGGAGGTGAAATGTACACATGGGTAAGGGAGAAGAACTTTTCACTGGAGT p136-spc -R CCTCCTCACTATTTTAAACGATATACCTTTATACCTGTTATACCATTGTACAACACGAG p136-erm -F AAAGGAGGTGAAATGTACACATGGGTAAp136-erm -R CACTCCTTCTTAATTAAACGATATACCTTTATACCTGTTATACCATTGTACAAC p136-spc -erm -F AAAGGAGGTGAAATGTACACATGGGTAAGGGAGAAGAACTTTTCACTGp136-spc-erm -R CCTCCTCACTATTTTAAACGATATACCTTTATACCTGTTATACCATTGTACAACACGAG p43-F TCATGATGATGAAAGCTTGGCGTAATCATGGTCATAG p43-R CCTTGATCCTTCACTTGGGGTTGACGACCGAGTAGTfolB -F GAGGGGTGCACCATGGATAAAGTTTATGTAGAAGGTATGGAGTTTTACGGATATCACG folB -R CCAAGCTTTCATCATCATGACTTTTTTCTCGTAATTTCAATTGCTACTGATTT folB -L-F TCATGATGATGAAAGCTTGGCGTAATCATGGTCATAGfolB -L-R GTTTCCTGTGTGAAATTGTTATCCGCTCTTGCTTAAATCCAGCTCAGCGGT folB -R-F GACTGGGAAAACCCTGGCGTTAACCTTGAGCAAACGATCAACTATGCT folB -R-R CTCCCGCATCGCATTTTGTAATCT RH-folB -F ACTATGGAAGCCAAAGCGGAGAAG RH-folB -R GCTCAGTGGTTTCTCACGTTCATCAzeo -F GAGCGGATAACAATTTCACACAGGAAACAGCT zeo -RTAACGCCAGGGTTTTCCCAGTCACGAC1.1.2㊀酶与试剂质粒提取试剂盒㊁DNA 片段纯化试剂盒㊁感受态制备试剂盒,生工生物工程(上海)有限股份公司;PrimeStar max 聚合酶㊁限制性内切酶,TaKaRa㊂ 1.1.3㊀培养基LB 培养基(g /L):胰蛋白胨10,酵母粉5,NaCl5,pH 7.0;发酵培养基(g /L):酵母粉12,胰蛋白胨6,(NH 4)2SO 46,K 2HPO 4㊃3H 2O 12,KH 2PO 42.5,MgSO 4㊃7H 2O 3,葡萄糖60,尿素6;枯草芽孢杆菌感受态培养基(均为质量分数):SPI-A:0.4%(NH 4)2SO 4,2.8%K 2HPO 4㊃3H 2O,1.2%KH 2PO 4,0.2%C 6H 5Na 3O 7㊃2H 2O,SPI-B:0.04%MgSO 4㊃7H 2O㊂100ˑCAYE:2%酪蛋白水解物,10%酵母粉,100ˑEGTAʒ10mmol /L EGTA;SPI:980μL SPI-A,980μL SPI-B,20μL 100ˑCAYE,20μL 50%的葡萄糖溶液;SPII:2mL SPI,20μL 50mmol /L CaCl 2,20μL 250mmol /L MgCl 2㊂1.2㊀实验方法1.2.1㊀重组抗性质粒构建方法以质粒p136为模板,分别以引物136-spc -F /R 和136-erm -F /R 进行扩增得到大小为8744bp 的线性化质粒载体;以质粒p7s6为模板,引物spc -F1/R1和spc -F2/R2进行扩增得到大小为783bp 的spc 基因;以质粒p7e6为模板,引物erm -F1/R1和erm -F2/R2进行扩增得到大小为738bp 的erm 基因㊂将扩增得到的线性DNA 片段回收纯化后进行Gibson 组装[17],并转化至E.coli JM109进行质粒扩增,得到正确重组质粒p136-spc ㊁p136-erm 和p136-spc-erm ㊂1.2.2㊀质粒构建与基因敲除方法以p43NMK-AN 为模板,引物p43-F /R 进行扩增得到大小为9094bp 的线性化质粒载体,以B.subtilis168基因组为模板,引物folB -F /R 进行扩增得到大小为363bp 的folB 基因㊂将扩增得到的线性DNA 片段回收纯化后进行Gibson 组装,并转化至E.coli JM109进行质粒扩增㊂菌落PCR 和测序验证后,得到正确重组质粒p43-folB ,进一步将质粒转化菌株BS3C㊂然后对基因组上folB 进行敲除[18],以p7Z6质粒为模板,引物zeo -F /R 为引物扩增得到大小为656bp 的zeo 基因,以B.subtilis 168基因组为模板,分别使用引物folB -L-F /R 和f olB -R-F /R 扩增得到大小为944和1022bp 左右同源臂,将扩增得到的线性DNA 片段回收纯化后以引物RH-folB-F /R 进行PCR 融合,将得到融合产物转化上述菌株BS3C,选择zeo转化子后将pTSC 引入,组成型表达的Cre 重组酶介导lox 71和lox 66之间的重组,涂布于无抗性平板并在51ħ下培养,消除了pTSC,从而获得了目标菌株BS3B㊂2021年第47卷第5期(总第425期)3㊀1.2.3㊀培养方法24孔深孔板发酵:挑取单菌落接种至发酵培养基中,每孔培养基为1.5mL,37ħ㊁220r /min 培养50h 左右㊂上述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筛选浓度的壮观霉素和红霉素㊂1.2.4㊀感受态细胞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制备和转化:参照上海生工大肠杆菌超级感受态细胞制备试剂盒说明书㊂枯草感受态制备和转化:挑取宿主菌接种于1支2mL SPI 培养基中,于14mL 摇菌管中,37ħ摇床培养过夜;取40μL 过夜培养的菌液,接种至用2mL SPI 培养基中,37ħ摇床培养5~6h 后,取200μL 接种到2mL SPII 培养基中,37ħ220r /min 培养1.5~2h;加入20μL 100ˑEGTA 溶液,37ħ220r /min 摇床培养10min,用1.5mL 离心管分装成500μL 每管;加入适量的质粒0.5~1μg,轻轻混匀,37ħ220r /min 培养1.5~2h;以4000r /min 离心2min 收集菌体,弃部分上清液,留100μL 重悬菌体,涂布于相应的抗性平板,37ħ过夜培养㊂1.2.5㊀分析方法假阳性率测定:将传代结束之后的发酵液系列稀释后涂布于抗性平板上,挑取平板上全部单菌落进行发酵验证NeuAc 产量,产量较出发菌株并未提高的计为假阳性细胞,计算得到假阳性率㊂NeuAc 浓度测定:通过HPLC 测定分析产物浓度,色谱柱为Aminex HPX-87H 柱(300nm ˑ7.8nm);流动相为10mmol /L H 2SO 4溶液,流速为0.5mL /min,NeuAc 的保留时间为9.5min㊂将发酵液8000ˑg 离心10min 后取上清液,用30mmol /LH 2SO 4溶液处理混匀后过滤以测定浓度[19]㊂质粒丢失率测定:将单菌落接种至100mL 液体LB 培养基中,12h 后以10%接种量接种至LB 培养基中,连续培养3代,每12h 转接1次㊂选择3个培养时间,随机挑取100个单菌落点板转接至LB 和卡纳抗性平板,比较2种平板上菌落数,计算质粒丢失率㊂上述实验均设置了3组平行㊂2㊀结果与分析2.1㊀NeuAc-Biosensor 调控spc 和erm 基因表达效果验证利用前期成功构建的NeuAc-Biosensor 质粒p136来构建的重组质粒,调控抗性基因spc 和erm 表达㊂这里使用的NeuAc-Biosensor 是基于自FadR /GntR 家族的转录调控因子NanR 所构建[8]㊂NeuAc-Biosen-sor 由2个反向连接的启动子组成,分别调控NanR 基因和GFP 基因,为了将荧光蛋白的表达与细胞内NeuAc 联系起来,在调控表达GFP 基因的不同启动子中插入NanR 结合位点,从而形成动态开关,即当细胞内NeuAc 浓度低时,NanR 与启动子中的结合位点结合,阻止RNA 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并抑制下游GFP 基因转录;当细胞内NeuAc 浓度高时,NanR 的活性被NeuAc 的变构调节所消除,使得启动子与NanR 结合得到释放,启动子与RNA 聚合酶结合并正常开启下游基因的转录[16]㊂考虑到产NeuAc 宿主菌株中质粒带有卡纳霉素抗性基因,因此选取枯草芽孢杆菌中另外2种常用抗性基因作为调控靶基因,即壮观霉素抗性基因spc 和红霉素抗性基因erm ,利用NeuAc-Biosensor 调控spc 和erm 表达,将胞内NeuAc 浓度与壮观霉素或红霉素抗性相关联㊂将PCR 扩增后的spc 基因和erm 以及载体质粒通过Gibson 组装构建重组质粒,如图2所示㊂然后将质粒p136-spc ,p136-erm 转化入NeuAc 产量不同的枯草芽孢杆菌中,分别为BS1(0.8g /L)㊁BS2(1.5g /L)㊁BS3(2.4g /L),将成功转化的上述菌株挑取单菌落后进行24孔深孔板发酵,发酵培养时培养基内添加相应抗生素,以半抑制浓度来表征调控效果,结果如表3所示㊂a-p136-spc 重组质粒;b-p136-erm 重组质粒;c-p136-spc-erm 重组质粒图1㊀重组抗性质粒图Fig.1㊀Map of recombinant resistance plasmid4㊀2021Vol.47No.5(Total 425)表3㊀不同NeuAc 产量重组枯草芽孢杆菌生长的抗生素半抑制浓度单位:mg /LTable 3㊀IC 50of different NeuAc-producing recombinantB.subtilis菌种IC 50值NeuAc 产量壮观霉红霉素BS1800800.4BS215001100.6BS324001400.8从表3可知,高产菌株能够在较高抗生素浓度条件下生长,说明biosensor 对于抗性基因有较好的调控效果㊂2.2㊀基于适应性化的BS3菌株发酵产NeuAc适应性进化对于提高微生物在相关培养基上的生长和抗应变能力很重要㊂通常,实验室中常用的定向进化方法为分批培养-连续传代,这种方法成本比较低并且可以通过深孔板等更小培养体积的设备进行大规模培养,物理化学因素也比较可控㊂因此在这里我们选择分批培养-连续传代培养方法㊂在之前的研究中,通过对2个关键前体N -乙酰氨基葡萄糖(GlcNAc)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供应途径进行模块途径工程以及平衡NeuAc 的生物合成和细胞生长,NeuAc 产量达到2.18g /L[10]㊂为了进一步提高NeuAc 产量且平衡细胞生长,我们将生物传感器与适应性进化结合,在进化过程中不断提高抗生素浓度,使得高产细胞形成生长优势,从而富集得到高产菌株㊂由2.1小节可知,NeuAc-biosensor 对抗性基因的调控效果在菌株BS3中效果较显著,因此以带有单抗性和双抗性的BS3菌株为出发菌株,抗生素的筛选浓度梯度如表4所示,对其进行适应性进化,孔板发酵每隔24h 以10%的接种量进行取样及传代,5次传代之后结束发酵㊂前期研究发现,在进化过程中,小部分细胞在没有指定代谢物产生的情况下也能存活[19],这种 逃逸 是由于永久选择敏感性的突变引起的[20-21],因此我们使用了双抗性标记筛选来减少这种假阳性者的存活㊂经过5轮进化筛选之后,我们对3种抗性筛选平板均选取了15个单菌落进行了发酵验证,通过HPLC 方法测定NeuAc 浓度后发现壮观霉素和红霉素筛选分别有4个和5个菌落较出发菌株产量有提高,而双抗性筛选则有8个菌落较出发菌株产量有所提高,不同菌株的产量如图2所示㊂按照上述假阳性率测定方法得到单抗性筛选的假阳性率为73.3%(壮观霉素)㊁66.7%(红霉素),而双抗性筛选的假阳性率则为46.7%㊂通过单抗性标记与双抗性标记筛选的对比实验发现,双重选择能够有效减少假阳性菌株,再次体现了双抗性筛选策略的优势,同时得到1株产量为(3.16ʃ0.19)g /L 的菌株BS3C,较出发菌株产量提高了31.7%㊂表4㊀适应性进化抗生素筛选浓度表Table 4㊀Concentration of antibiotic for adaptiveevolution screening传代数A 单抗性筛选B 双抗性筛选壮观霉素添加质量浓度/(mg㊃L -1)红霉素添加质量浓度/(mg㊃L -1)所用抗生素添加质量浓度/(mg㊃L -1)11400.8壮观霉素1402160 1.0红霉素0.83180 1.2壮观霉素1604200 1.4红霉素 1.05220 1.6壮观霉素180假阳性率/%73.366.746.7a-壮观霉素筛选产量验证;b-红霉素筛选产量验证;c-壮观霉素和红霉素筛选产量验证图2㊀适应性进化后NeuAc 产量验证Fig.2㊀NeuAc production verification after adaptive evolution2.3㊀基于对必需基因folB 的改造提高质粒稳定性抗生素抗性是重组质粒常用的筛选标记,添加抗生素可以提供选择压力,抑制质粒丢失的细胞生长㊂然而,抗生素在培养过程的降解会造成选择压力失效㊂另外,抗生素的添加还增加了成本,可能在工业环境中污染最终产品㊂虽然染色体整合表达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但在许多情况下,基因整合效率低和表达强度不足阻碍了染色体整合表达的应用[22]㊂为了在不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实现对质粒的选择和维持,我们敲除了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组中的必需基因folB (编码二氢喋呤醛缩酶),同时在表达NeuAc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质粒中插入必需基因folB,获得BS3C 菌株,使细胞中必需基因folB的表达依赖于质粒的存在和质粒中folB表达(图3)㊂通过上述改造,质粒的丢失率由34.1%下降至11.8%,BS3C菌株NeuAc 产量为(3.34ʃ0.22)g/L,维持在稳定水平㊂上述结果说明,利用必需基因改造的方法可以有效的保证产NeuAc枯草芽孢杆菌中质粒的稳定性㊂a-质粒稳定性改造策略;b-质粒稳定性改造后产量与质粒丢失率图3㊀质粒稳定性改造Fig.3㊀Modification of plasmid stability3㊀结论NeuAc在食品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代谢改造是提高重组枯草芽孢杆菌中NeuAc产量和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㊂本研究利用NeuAc-Biosensor调控抗生素抗性基因表达,进而通过增加抗生素浓度进行适应性进化,NeuAc合成效率提升了33.8%㊂进一步通过将必需基因folB插入携带NeuAc合成途径关键基因重组质粒,并且敲除基因组中的folB基因,有效降低了发酵过程中的质粒丢失率㊂本研究提升了重组枯草芽孢杆菌合成NeuAc的产量和稳定性,为重组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法生产NeuAc奠定了基础㊂参考文献[1]㊀CHENG J,ZHUANG W,TANG C,et al.Efficient immobilization ofAGE and NAL enzymes onto functional amino resin as recyclable and high-performance biocatalyst[J].Bioprocess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2017,40(3):331-340.[2]㊀ZHU D,ZHAN X,WU J,et al.Efficient whole-cell biocatalyst forNeu5Ac production by manipulating synthetic,degradation and trans-membrane pathways[J].Biotechnology Letters,2017,39(1): 55-63.[3]㊀LUNDGREN B R,BODDY C N.Sialic acid and N-acylsialic acidanalog production by fermentation of metabolically and genetically engineered Escherichia coli[J].Organic and Biomolecular Chemis-try,2007,5(12):1903-1909.[4]㊀DROUILLARD S,MINE T,KAJIWARA H,et al.Efficient synthesisof6ᶄ-sialyllactose,6,6ᶄ-disialyllactose,and6ᶄ-KDO-lactose by meta-bolically engineered E.coli expressing a multifunctional sialyltrans-ferase from the Photobacterium sp.JT-ISH-224[J].Carbohydr Res, 2010,345(10):1394-1399.[5]㊀TEN BRUGGENCATE S J,BOVEE-OUDENHOVEN I M,FEITSMAA L,et al.Functional role and mechanisms of sialyllactose and othersialylated milk oligosaccharides[J].Nutrition Reviews,2014,72(6):377-389.[6]㊀LIU Y,ZHU Y,MA W,et al.Spatial modulation of key pathway en-zymes by DNA-guided scaffold system and respiration chain engi-neering for improved N-acetylglucosamine production by Bacillus subtilis[J].Metabolic Engineering,2014,24:61-69. [7]㊀KANG J,GU P,WANG Y,et al.Engineering of an N-acetylneura-minic acid synthetic pathway in Escherichia coli[J].Metabolic Engi-neering,2012,14(6):623-629.[8]㊀UHDE A,BRUHL N,GOLDBECK O,et al.Transcription of sialicacid catabolism genes in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is subject to catabolite repression and control by the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 NanR[J].Journal of Bacteriology,2016,198(16):2204-2218.[9]㊀SIEDLER S,STAHLHUT S G,MALLA S,et al.Novel biosensorsbased on flavonoid-responsive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s introduced into Escherichia coli[J].Metabolic Engineering,2014,21:2-8.[10]㊀ZHANG X,LIU Y,LIU L,et al.Modular pathway engineering ofkey carbon-precursor supply-pathways for improved N-acetylneura-minic acid production in Bacillus subtilis[J].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2018,115(9):2217-2231.[11]㊀KALIVODA K A,STEENBERGEN S M,VIMR E R,et al.Regula-tion of sialic acid catabolism by the DNA binding protein nanr inEscherichia coli[J].Journal of Bacteriology,2003,185(16):4806-4815.[12]㊀WANG Z,ZHUANG W,CHENG J,et al.In vivo multienzyme com-plex coconstruction of N-acetylneuraminic acid lyase and N-acetyl-glucosamine-2-epimerase for biosynthesis of N-acetylneuraminicacid[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17,65(34):7467-7475.[13]㊀SHI S,CHOI Y W,ZHAO H,et al.Discovery and engineering of a1-butanol biosensor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J].BioresourceTechnology,2017,245(Pt B):1343-1351.[14]㊀SANDBERG T E,SALAZAR M J,WENG L L,et al.The emer-gence of adaptive laboratory evolution as an efficient tool for biolog-ical discovery and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J].Metabolic Engineer-ing,2019,56:1-16.[15]㊀ZHANG R,YANG Y,WANG J,et al.Synthetic symbiosis combi-ning plasmid displacement enables rapid construction of phenotype-2021年第47卷第5期(总第425期)5㊀6㊀2021Vol.47No.5(Total 425)stable strains[J].Metabolic Engineering,2019,55:85-91.[16]㊀ZHANG X,CAO Y,LIU Y,et al.Develop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N -acetylneuraminic acid biosensors in Bacillus subtilis [J].Biotech-nology and Applied Biochemistry,2020,67(4):693-705.[17]㊀GIBSON D G,BENDERS G A,ANDREWS-PFANNKOCH C,et al.Complete chemical synthesis,assembly,and cloning of a mycoplasma genitalium genome[J].Science,2008,319(5867):1215-1220.[18]㊀YAN X,YU H J,HONG Q,et al.Cre /lox system and PCR-based genome engineering in Bacillus subtilis [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8,74(17):5556-5562.[19]㊀ZHAO L,TIAN R,SHEN Q,et al.Pathway engineering of Bacillussubtilis for enhanced N -Acetylneuraminic acid production via whole-cell biocatalysis [J].Biotechnology Journal,2019,14(7).DOI:10.1002/biot.201800682.[20]㊀RAMAN S,ROGERS J K,TAYLOR N D,et al.Evolution-guidedoptimization of biosynthetic pathway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4,111(50):17803-17808.[21]㊀NYERGES A,CSORGO B,NAGY I,et al.Conditional DNA repair mutants enable highly precise genome engineering [J ].Nucleic Acids Res,2014,42(8):e62.[22]㊀SHUKAL S,CHEN X,ZHANG C.Systematic engineering for high-yield production of viridiflorol and amorphadiene in auxotrophic Escherichia coli [J].Metabolic Engineering,2019,55:170-178.Regulating the synthesis of N -acetylneuraminic acid based on adaptiveevolution and plasmid stability modification in Bacillus subtilis QIAN Lei 1,2,LIU Yanfeng 1,2,LI Jianghua 1,2∗,LIU Long 1,2,DU Guocheng 1,21(Key Laboratory of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Ministry of Education,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2(College of Bioengineering,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ABSTRACT ㊀N -acetylneuraminic acid (NeuAc)has applications as nutritional chemicals and pharmaceutical intermediates in the fields of health care products and medicine.To increase NeuAc production in Bacillus subtilis ,NeuAc-biosensor was used to 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nd cell growth was correlated with NeuAc synthesis in the presence of antibiotic,which was further used for adaptive evolution to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NeuAc synthe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yielding strains could grow under conditions of higher antibiotic concentration.The adaptive evolution was carried out by gradually increas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antibiot-ics.When NeuAc-Biosensor was used to regulate spc and erm for dual resistance (spectinomycin and erythromycin)adaptive evolution,the false positive rate (the proportion of strains with no increase in NeuAc production)was 46.7%,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73.3%and 67.7%)of the strains obtained by the evolution of using single antibiotic of spectinomycin or erythromycin,respective-ly.Fermentation experiments verified that the production of NeuAc in evolutionary strain reached (3.16ʃ0.19)g /L,which was 31.7%higher than the original strain.In order to further solve the problem of plasmid loss in recombinant B.subtilis during fermentation,the es-sential gene folB (encoding dihydroneopterin aldolase)was inserted into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carrying the gene encoding the key en-zyme of NeuAc synthesis pathway with deletion of folB in the genome.The plasmid loss rate dropped from 34.1%to 11.8%.In this stud-y,the yield and stability of NeuAc production was improved by recombinant B.subtilis ,which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NeuAc by recombinant B.subtilis .Key words ㊀biosensor;adaptive evolution;plasmid stability;N -acetylneuraminic acid;Bacillus subtilis。
生物技术制药习题答案(夏焕章版)
生物技术制药习题答案(夏焕章版)1. 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
2. 生物药物广泛应用于医学各领域,按功能用途可分为三类,分别是药物、诊断药物。
3.现代生物药物已形成四大类型:一是应用DNA重组技术制造的类治疗剂;二是基因药物;三是来自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天然生物药物;四是合成与部分合成的生物药物;4.生物技术的发展按其技术特征来看,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近代生物技术阶段;现代生物技术阶段。
5.生物技术所含的主要技术范畴有;质核酸工程和生化工程;1.生物技术的核心和关键是(细胞工程)2. 第三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大大扩大了现在生物技术的研究范围3.下列哪个产品不是用生物技术生产的(氯化钠)4. 下列哪组描述(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符合是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5. 我国科学家承担了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测序工作1.生物技术制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人为的创造一些条件,借助某些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来生产所需的医学药品,称为生物技术制药。
2.生物技术药物:一般说来,采用DNA重组技术或其它生物新技术研制的蛋白质或核酸来药物称为生物技术药物。
3.生物药物:生物技术药物是重组产品概念在医药领域的扩大应用,并与天然药物、微生物药物、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一起归类为生物生物药物。
生物技术药物的特征是:(1)分子结构复杂(2)具有种属差异特异性(3)治疗针对性强、疗效高(4)稳定性差(5)免疫原性(6)基因稳定性(7)体内半衰期短(8)受体效应(9)多效应和网络效应(10)检验特殊性2.简述生物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技术特征和代表产品?(1)传统生物技术的技术特征是酿造技术,所得产品的结构较为简单,属于微生物的初级代谢产物。
代表产品如酒、醋、乙醇,乳酸,柠檬酸等。
(2)近代生物技术阶段的技术特征是微生物发酵技术,所得产品的类型多,不但有菌体的初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还有生物转化和酶反应等的产品,生产技术要求高、规模巨大,技术发展速度快。
一种提取枯草芽孢杆菌基因工程菌质粒的方法
一种提取枯草芽孢杆菌基因工程菌质粒的方
法
提取枯草芽孢杆菌基因工程菌质粒的方法:
枯草芽孢杆菌基因工程菌株是在基因工程技术的支持下构建的,
由于某些目的需要,需要从这些菌株中提取泛素连接酶(U-box)基因
或其他特定基因,以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及应用。
1. 制备大量枯草芽孢杆菌基因工程菌
首先,需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制备大量枯草芽孢杆菌基因工程菌,采用酵母菌萃取重组质粒法对其进行重组,将目标基因插入到选择性
标记与抗性基因之间,使得重组质粒可以在细胞中稳定复制。
2. 提取重组质粒
将大量基因工程菌株进行培养,收获细胞,离心沉淀,利用基因
提取试剂盒提取粒质DNA,将其作为模板进行PCR扩增,以期获得含有目标基因的DNA片段。
3. 克隆目标基因
将PCR产物纯化,用内切酶与重组质粒进行酶切,将目标基因片
段克隆到重组质粒上,并经过转化,使其在经过培养后得到大量含有
目标基因的基因工程菌株。
4. 甄别重组质粒
以PCR方法进行甄别,以确保克隆的重组质粒中的目标基因已经成功克隆,再通过筛选与测序等方法确定重组质粒中的目标基因是否完整与准确。
5. 提取纯化目标基因
使用离子交换色谱或齐聚和分离柱等方法提取纯化目标基因,以便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总之,这种提取枯草芽孢杆菌基因工程菌质粒的方法可以为后续分析研究和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质粒在基因重组中的应用
质粒在基因重组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生物技术领域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基因重组技术作为生物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广泛应用于基因工程、医学、农业、环保等领域。
而质粒则作为基因重组技术中的核心工具,在基因重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系统介绍质粒在基因重组中的应用。
什么是质粒?质粒,也称外显子,是一类独立于细胞染色体的、可以自主复制的环状DNA 分子。
质粒通常大小约为1-200 kb,它们可以在自主复制的同时,与染色体一起复制,以便细胞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保留质粒DNA的完整性。
1. 分子克隆分子克隆是基因重组的基础技术之一。
在此过程中,目标DNA不仅需要被纯化,而且还需要被插入到特定的载体DNA(如质粒)中。
这种转换过程的过程通常被称为DNA重组。
由于质粒具有如下优点,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常用作载体:(1)质粒相对较小,并易于操作;(2)质粒广泛存在于广泛的细菌中,并且可以进行大量拷贝;(3)质粒具有广泛的表达和产生组合物的能力;(4)在质粒中进行DNA重组的方法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和验证,并且已经成为一个标准的实验流程。
2. 蛋白表达质粒在基因重组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蛋白表达。
在此过程中,特定的基因在质粒DNA中被转录成mRNA,然后被翻译成相应的蛋白质。
由于质粒可以在细胞内大量进行拷贝,因此可以在高效表达大量蛋白质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产生、纯化、结晶、分析和鉴定。
近年来,质粒表达系统已成为蛋白质生产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从基础研究到生产制造都广泛使用这种系统。
此外,由于细菌系统通常比哺乳动物细胞系统更加简单、便宜、快速,因此质粒表达系统在大规模蛋白质生产中具有特殊优势。
3. 糖基化与非糖基化蛋白质糖基化可以调节蛋白质的稳定性、活性、亲和力和生物活性。
因此,为了生产高质量的糖基化和非糖基化蛋白质,人们开始探索使用质粒表达系统,在细菌中生成各种糖化酶。
在质粒表达系统中,各种糖化酶通常由外源重组质粒编码,并由细菌进行表达和生产。
基因工程中重组质粒的获得
基因工程中重组质粒的获得
赵启福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0(000)035
【摘要】用两种特异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同时酶切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与质粒,可以有效的降低或防止目的基因和质粒表达载体在酶切后的末端发生任意连接;双抗生素间接平板筛选,得到含有目的基因的质粒.
【总页数】1页(P858)
【作者】赵启福
【作者单位】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江苏,邳州,2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基因工程菌中重组质粒的稳定性研究进展
2.利用Cre/lox重组系统获得烟草TA29-Barnase基因工程雄性不育恢复系
3.从中美高中生物教材关于"基因工程"的比较中获得的若干启示
4.美国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新型微生物获得成功
5.含弓形虫ROP1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DNA免疫小鼠的研究Ⅴ.IFN-γ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在DNA免疫中基因佐剂的作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提高质粒稳定性的策略 3.1 质粒的选择
为了构建稳定的结构体, 最好利用小的质粒, 小的质粒在高密度发酵中遗传性状比较稳定, 而大 的质粒往往由于发酵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而出 现 变 异 的 几 率 较 高[3, 8]。Kim 等 报 道 , 用 穿 梭 质 粒 克 隆 大 肠 杆 菌 DNA 片 断 , 转 化 大 肠 杆 菌 , 重 组 质 粒 能 稳 定 地 传 代 ; 而 转 化 Pseudomonas putida 后 , 重 组 质 粒 在 传 代 过 程 中 发 生 分 离[9]。 3.2 选择合适的插入片段或重新构建表达载体
遗 传 标 记 丢 失 影 响 较 小[1]。 质 粒 的 分 离 不 稳 定 是 细 胞在分裂后分离时引起的不稳定, 由于质粒在子代 细胞中的不均匀分配而使部分细胞不含质粒, 是质 粒 丢 失 的 主 要 原 因 。质 粒 的 分 离 不 稳 定 性 常 出 现 在 两种情况, 一是传代质粒只在许多世代之后才明显 产 生 丢 失 [2]; 二 是 带 有 质 粒 的 细 胞 与 无 质 粒 细 胞 有 不 同 的 生 长 速 率 导 致 。 外 源 基 因 载 体 DNA 的 存 在 犹如细胞内存在多拷贝的质粒一样, 对宿主是一种 代谢负担, 当外源基因大量产生特异蛋白时, 这种 代谢压力就变得更加严重。一般条件下, 带有重组 质粒的宿主菌的生长速率低于无质粒的细菌, 由 此, 质粒的稳定性伴随着生长速率的不同而变化。 基因重组菌的比生长速率对质粒稳定性有很大的 影响, 在连续培养时, 发 现在低比生长速率( 0.302h-1) 下 重 组 质 粒 只 可 以 完 全 维 持 20 代 。 O’Kennedy 等 ( 1995) 发 现 , 在 复 合 培 养 基 和 基 本 培 养 基 中 , 重 组 酿酒酵母的质粒稳定性和比生长速率的关系不同。 在葡萄糖限制的复合培养基中, 质粒丢失速率随稀 释率的增加而增大, 但是在葡萄糖限制的基本培养 基 中 则 相 反[3]。
Ke y words : Gene engineering Plasmid of recombinant Stability Strategy
狭 义 的 基 因 工 程 即 重 组 DNA 技 术 , 其 基 本 过 程主要包括以下的 5 个方面: l) 从供体细胞中分离 出 基 因 组 DNA, 用 限 制 性 核 酸 内 切 酶 分 别 将 外 源 DNA( 包 括 外 源 基 因 组 和 目 的 基 因 ) 和 载 体 分 子 切 开 ( 简 称 切 ) ; 2) 用 DNA 连 接 酶 将 含 有 外 源 基 因 的 DNA 片 段 接 到 载 体 分 子 上 , 形 成 DNA 重 组 分 子 ( 简 称 接 ) ; 3) 借 助 于 细 胞 转 化 手 段 将 DNA 重 组 分 子导入受体细胞中( 简称转) ; 4) 短时间培养转化细 胞 , 以 扩 增 DNA 重 组 分 子 或 使 其 整 合 到 受 体 细 胞 的基因组中( 简称增) ; 5) 筛选和鉴定转化细胞, 获 得使外源基因高效稳定表达的基因工程菌或细胞 ( 简称检) 。作为现代生物工程的关键技术, 基因工 程的主体战略思想是外源基因的稳定高效表达, 基 因工程菌( 细胞) 即是现代生物工程中的微型生物 反应器。
1 质粒不稳定性的定义及类型
重组质粒的不稳定性, 是指重组菌在培养过程 中发生突变或丢失, 结果使重组菌失去了原有的表 型特征。依据重组质粒的变化本质, 质粒不稳定性 可 分 为 结 构 不 稳 定 性 、分 离 不 稳 定 性 。 质 粒 的 结 构 不 稳 定 主 要 是 由 于 DNA 的 插 入 、 缺 失 或 重 排 等 引 起的不稳定, 使目的基因功能丢失, 但对质粒主要
Bion 和 Luxen 报 道 , 插 入 DNA 片 断 的 大 小 , 在 质 粒 分 离 不 稳 定 性 中 有 关 系 。他 们 酶 切 同 源 和 外 源 染 色 体 DNA, 得 到 大 小 不 同 的 片 断 , 与 穿 梭 质 粒 pwB110 重 组 。 得 到 两 个 重 组 质 粒 pLB2 ( 3.6kb) 和 pLB5( 5.9kb) , 转 入 枯 草 杆 菌 后 , 重 组 质 粒 的 稳 定 性 表 现 出 和 插 入 DNA 片 断 大 小 有 关 。 而 转 入 大 肠 杆 菌 , 重 组 质 粒 却 不 表 现 出 这 种 相 关 性 [3]。 赵 月 娥 等 对 人 tPA 基 因 进 了 重 建 , 保 留 了 F、G 和 P 区 并 引 入 突 变 , 构 建 了 K1, K2 区 缺 失 突 变 的 重 组 tPA 质 粒 pQE30, 并 在 大 肠 杆 菌 JM109 菌 株 中 成 功 表 达 。 从 理 论 上 分 析 与 实 验 数 据 均 显 示 , 由 于 重 建 的 tPAr 基 因 的 DNA 长 度 减 少 了 40%, 克 隆 并 导 入 宿 主 菌 后 , 具 有 更 高 的 遗 传 稳 定 性[12]。
关键词: 基因工程 重组质粒 稳定性 策略
Resear ch Pr ogr ess on Plasmid Stability in Recombinant
Xiao Shuo Hong Huazhu Peng Jianxin
( Institute of Entom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收稿日期: 2007-12-17 作者简介: 肖硕( 1974-) , 女, 主管药师, 在读研究生, 研究方向: 农业害虫与生物防治 通讯作者: 洪华珠, 电子信箱: hzhong@mail.ccnu.edu.cn
10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08 年第 4 期
parDE 基 因 的 插 入 , 可 提 高 重 组 质 粒 稳 定 性 。 莫 志 伟 等 将 parDE 基 因 插 入 到 pST1021 等 质 粒 上 可以提高重组质粒的遗传稳定性, 提高基因工程菌 的 应 用 效 果[10]。赵 立 平 等 也 利 用 RK2 质 粒稳定 性 [11]。 3.3 选择适当的宿主细胞
2 质粒不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2.1 宿主细胞的遗传特性
重组质粒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宿主细胞 遗传特性的影响。相对而言, 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 中比较稳定, 在枯草杆菌和酵母中较不稳定, 但是 也 有 例 外 。黄 立 志 等 发 现 外 源 NK 基 因 的 导 入 对 宿 主 E.coli HB101 与 yeast Pichia GS115DE 生 长 没 有 明 显 影 响 , 重 组 质 粒 Pbv220-NK 在 大 肠 杆 菌 中 结 构 稳 定 性 有 待 提 高 , 而 在 毕 赤 酵 母 中 稳 定 性 很 好[4]。 2.2 质粒的特性
Abs tra ct: R ecombinant is subminiature bioreactor in modern bi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one of principal part of gene engineering.To obtain steady heterologous gene product is the hard core step and final aim. Plasmid stability of recombina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of industrialized production and experiment research. The article introduced and Summarized its importance, influencing factors, improv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