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总结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总结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总结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人的成熟度。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一、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长江黄河中上游地段)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山区坡陡(南方低山丘陵)。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陡坡开荒)、过度樵采,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黄土高原)。

(3)治理的措施:控制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建设(黄土高原);保护天然草场、草地,及时对土地进行复垦(采矿后)发展立体农业(南方山区);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控制人口数量。

(4)治理的意义: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经济效益b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效益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式。

社会效益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1)产生的原因:a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b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2)治理措施:a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b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c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d禁止采伐发菜等;退耕还林、还牧e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控制人口数量。

(3)治理意义: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b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1)产生原因:a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1(一)干旱分布地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

产生原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危害:①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粮食减产;④局部地区社会动荡。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治理措施: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或避免干旱的威胁;②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种);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④营造防护林;⑤改进耕作制度;⑥跨流域调水。

春旱主要发生华北地区。

伏旱(夏旱),以长江中下游多见。

(二)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世界主要发生地区: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区。

自然原因:(气候)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②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③台风的影响;④厄尔尼若现象(水文水系);(水系)⑤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⑦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地形)⑧地势低洼(海河、珠江);人为原因: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如渭河流域)危害:①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作物减产;②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③有的会危及人民的生命。

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②退耕还湖;③修建水利工程;④修建分洪区;⑤裁弯取直,加固大堤;⑥开挖入海河道(淮河);⑦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三)台风——热带气旋发生时间:多发生夏秋季节。

世界上热带气旋威胁最为严重的地区有三个: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危害:台风灾害由狂风、巨浪、暴雨、风暴潮造成。

引发洪涝,冲毁农田和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通信和输电线路。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1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一、自然灾害1. 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2.自然灾害系统由孕灾环境(四大圈层)、致灾因子(各种自然灾害)、受灾体、灾情四个方面共同组成。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包括生理伤害、心理和精神伤害。

2.财产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或个人经济损失与社会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特殊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防抗灾害能力越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就高越。

三、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四、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受灾体中人口最脆弱,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最重要)日本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A政府高度重视;B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C公共设施的防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城市用地加重,农业用地减少。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五、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2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一、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1)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多发火山地震(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多发生滑坡泥石流(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完整版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完整版

不同点 ①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 ②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危害
破坏或掩埋坡上和 坡下的农田、建筑 物和道路,造成人 员伤亡。
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 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 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 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 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海洋灾害:
风暴潮
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不仅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
主要危害 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受灾体的价值越高,造成的损
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
资源。 危害:①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 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粮食减产;④局部地区社会动荡。(影响经济发展 和社会安定。) 治理措施: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农业
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或避免干旱的威胁;②在干旱多发地 区,选择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种);③开展农田水利基 本建设;④营造防护林;⑤改进耕作制度;⑥跨流域调水。 我国干旱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干旱在我国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 春旱主要发生在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华北地区发生春旱的几率 在70%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有的年份春旱可持续到6,7月
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
岸。)
中国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
苏、鲁、辽;
原因:①低纬度广阔的湿热洋面;②强烈的上升气流;③地转偏向力的
影响;
影响:
不利:台风灾害由狂风、巨浪、暴雨、风暴潮造成。引发洪涝,冲毁农
田和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通信和输电线路。引起海难事故和人员伤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各种自然灾害重要知识点总结【地质灾害】地震一、与其他灾害相比地震具有的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远、防御难度大。

二、地震分布: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一般呈带状分布。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台湾四个多发区。

三、成因: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造成地震。

四、危害:人员伤亡、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山体滑坡、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堰塞湖、瘟疫等次生灾害。

五、防治措施:①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②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③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④增强抗震意识⑤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滑坡、泥石流一、滑坡1.成因(1).自然原因: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暴雨集中。

(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修水库、山脚下采石等)2.影响滑坡危害程度的因素有:滑坡体的位置高低、体积大小、移动速度快慢、移动路径远近等。

二、泥石流的成因1.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2.植被: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3.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4.人类破坏植被等不合理的活动三、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1. 破坏森林、农田、道路;2.摧毁城镇、村庄;3.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4.泥石流能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造成洪涝灾害。

四、滑坡泥石流的防御措施1.加强监测预报2.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3、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4.建立应急预案5、加固稳定变形土体6、建立护坡、挡墙、格栅坝等支挡物7、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8、暴雨过后注意滑坡迹象,及时转移居民9.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知识,发生泥石流时,沿与泥石流垂直的高处逃跑,并保护好头部。

五、中国的滑坡、泥石流1.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危害大的原因(1)我国山地面积广、地质构造复杂、岩性相对松软(2)降水集中、多暴雨,(3)植被破坏严重,(4)山区人口较多、耕地面积较大,铁路运营里程长,人口财产相对集中2.我国滑坡、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点(1)空间分布不均(2)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3)主要发生在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较集中(4)西密东疏,西南地区是重灾区六、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自然灾害(知识整理)

自然灾害(知识整理)

自然灾害知识整理
(一)自然灾害及其分类
1.自然灾害定义: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形成自然灾害的条件诱因:自然界的异常变化;承受灾害的客体: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环境破坏。

3.影响灾情程度的主要因素
①自然灾害的强度②自然灾害发生地区(经济水平)
③防灾准备与设备④人口年龄、性别
⑤防灾教育与防灾意识⑥灾害发生的时间(白天/夜晚)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
1.气象灾害
⑤洪涝
②干旱和旱灾
③台风
④寒潮
⑤沙尘暴
2.地质灾害
①地震
②火山喷发
③滑坡
④崩塌
⑤泥石流
⑥地面塌陷
⑦地面沉降
3.海洋灾害
①风暴潮
④海冰
4.生物灾害
②鼠害
③病虫害
④森林火灾。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汇总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汇总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汇总自然灾害是高考地理中的一个重要考点,了解和掌握各类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对于提高地理成绩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高考地理中常见自然灾害知识点的详细汇总。

一、气象灾害1、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 12 级及以上。

台风带来的影响既有好处也有危害。

好处是能带来丰沛的降水,缓解旱情。

危害则包括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可能摧毁建筑物、破坏基础设施、淹没农田,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台风的形成需要满足几个条件:广阔的高温洋面、合适的地转偏向力、较小的垂直风切变等。

在我国,台风主要影响东南沿海地区,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2、寒潮寒潮是一种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会对农业、交通、电力等产生严重影响。

寒潮的源地主要是北极地区和西伯利亚等地。

我国受寒潮影响较为频繁,冬半年经常会受到寒潮的侵袭。

寒潮到来时,农作物可能会遭受冻害,牲畜可能会被冻死,交通受阻,能源供应紧张。

3、暴雨洪涝暴雨洪涝是由于短时间内降水量过大而导致的灾害。

其形成原因通常与持续的强降水、地形、水系分布等因素有关。

在我国,暴雨洪涝灾害较为常见,尤其是在东部季风区。

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在夏季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4、干旱干旱是指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

我国的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等地,春旱和伏旱较为常见。

二、地质灾害1、地震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会产生地震波。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来表示,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来衡量。

地震的发生与板块运动、地质构造等因素密切相关。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

2、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高中地理 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详细)

高中地理 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详细)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详细)
第四章自然灾害
1.自然灾害的定义
自然灾害又称自然灾害性灾难,是指由天文、地质、大气、水文等自然原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造成或可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等方面的损失的现象。

2.自然灾害的分类
(1)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等;
(2)气象灾害:包括台风、龙卷风、暴雨等;
(3)水文灾害:包括洪水、干旱、泥石流等。

3.我国的自然灾害
(1)地质灾害方面:我国是地震、喀斯特、泉奥等灾害分布最集中、破坏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2)气象灾害方面:我国经常发生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雪灾、寒潮、旱灾等。

(3)水文灾害方面:我国也是世界上水灾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较为严重。

4.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经济方面: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2)社会方面:影响社会稳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3)生态方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5.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范
(1)预测方法:重点是对天气、地震等方面进行预测。

(2)防范措施: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别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2、自然灾害的危害: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3、中国的洪涝灾害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往往同时发生。

洪水: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山
洪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

雨涝: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

我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
四、五月(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六月七月(D),长江中下游“梅雨”;
七、八月(C),华北、东北多雨;
九月,雨带迅速南移;
十月,大陆雨季结束。

其他原因: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还湖;
非工程措施: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

地理必修一自然灾害笔记

地理必修一自然灾害笔记

地理必修一自然灾害笔记一、自然灾害概述。

1. 概念。

-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 形成条件。

- 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例如,地震是地壳运动的异常表现,暴雨是降水的异常增多。

- 必须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

荒无人烟地区发生地震,如果没有对人类社会造成影响,就不能称之为自然灾害。

3. 分类。

- 气象灾害。

- 包括热带气旋(台风)、干旱、寒潮等。

热带气旋主要发生在热带、副热带洋面上,中心附近风力可达12级及以上;干旱是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寒潮是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天气。

- 地质灾害。

- 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急剧释放,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滑坡是山体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 水文灾害。

- 像洪涝和风暴潮等。

洪涝是由于降雨过多或排水不畅,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大片地区;风暴潮是由于强烈大气扰动(如台风、温带气旋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当风暴潮与天文大潮相遇时,会造成更严重的灾害。

- 生物灾害。

- 例如病虫害、鼠害等。

病虫害会使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收;鼠害会破坏农作物、传播疾病等。

二、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1. 地震。

- 成因。

- 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是地震的主要成因。

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或张裂,地壳中的岩石在应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应力超过岩石的承受极限时,岩石就会突然断裂或错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面震动。

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就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与周围板块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 危害。

- 直接危害:- 造成建筑物倒塌、道路毁坏等基础设施破坏,导致人员伤亡。

高三地理自然灾难知识点

高三地理自然灾难知识点

高三地理自然灾难知识点自然灾难是指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所引起的突发事件,给人类和社会带来严重危害的现象。

地理学科将常见的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四大类。

下面将重点介绍地理高考中常见的自然灾害知识点。

一、气象灾害1. 暴雨灾害:指短时间内雨量大于平均雨量所引发的灾害。

暴雨会导致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2. 台风灾害:台风是在海洋上形成的一种强热带气旋,其伴随的暴雨、强风、风暴潮等现象造成了重大灾害损失。

3. 干旱灾害:由于长时间缺水引起的自然灾害。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歉收,影响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

二、水文灾害1. 洪水灾害:洪水是指河流、湖泊或海洋等水体的水位超过河床、水库坝顶或岸堤高程,引发的大范围涝灾。

洪水是水文灾害中最为普遍和严重的一种。

2. 旱灾:旱灾常常是由于长时间的干旱造成,造成水资源紧缺、农作物严重减产。

3. 冰雪灾害:包括雪灾、冰冻灾害等,主要由于严寒天气、降雪或冰冻导致的交通受阻、农作物受害等问题。

三、地质灾害1. 地震: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地球表面抖动现象,是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

2. 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大量泥沙混合着水流动起来的一种地质灾害,常发生在山区,破坏力巨大。

3.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由于地下岩层的溶解、沉降或开采等原因,导致地表发生下沉或塌陷的一种地质灾害。

四、生物灾害1. 蝗灾:蝗灾是指大量蝗虫大面积迁飞并大规模繁殖,导致农作物被吃光的严重灾害。

2. 病虫灾害:农作物受到虫害或病害的侵袭,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歉收,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3. 海洋灾害:包括海啸、赤潮等,对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总结:地理灾害是地球自身条件和人类活动的综合结果,也是人与自然的一场严峻考验。

了解自然灾害的知识点,能够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损失。

希望通过本文介绍的高三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能够让大家对于自然灾害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应对能力,确保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一、自然灾害的类型:二、地质灾害:1.地震:(1)主要原因:位于板块交界处,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或者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或位于地壳断层处;地壳活动活跃,岩层容易断裂,造成地震。

(2)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自然因素:震级的大小,震源的深浅,距震中的远近,次生灾害(火灾、滑坡、泥石流、海啸以及疫病蔓延等)。

⏹人为因素:灾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自救、互救能力,国家的救援程度,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防震意识,防灾减灾工程。

(3)防御措施:⏹建立地震灾情监测、预警、预报系统。

⏹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提高人们防震意识。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国家及时救援。

2.滑坡、泥石流灾害:(1)产生原因:⏹地形:分布在山区,地势陡峻。

⏹岩石疏松、破碎(云贵高原)或者土层疏松(黄土高原)。

⏹夏季多暴雨。

⏹植被破坏严重或者开矿导致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

(2)泥石流:(3)滑坡:(4)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别:(5)防御方面:⏹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提高人们防灾意识。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实施护坡工程;植树造林。

3.中国的主要地质灾害:说明: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是地质、地貌、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原因及危害如下图所示:制作:陕西省丹凤中学叶佳三、气象灾害:1.干旱:(1)产生原因: ⏹ 华北的春旱: 自然原因:雨季未到,降水量少;春季气温回升,多大风,蒸发量大;人文原因: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加,人均地表径流少。

⏹ 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时间长,盛行下沉气流,降水持续偏少;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台风到达的次数少,或者比较弱。

⏹ 西南地区的干旱:自然原因:气候异常,气温持续偏高,降水持续偏少;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冬春季节少雨;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严重;地形崎岖,地表水停留时间短;人为原因: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水利基础设施落后,防灾意识不强。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

海洋污染:人类 活动产生的污染 物进入海洋,影 响海洋生态系统
和人类健康
自然灾害的影响
对人类的影响
生命安全: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经济影响: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经济损失和生产中断 社会影响: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秩序混乱 环境影响: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
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系统失衡
人类活动:过度 开发、污染、气
候变化等
海洋灾害的形成机制
海啸:海底地 震、火山爆发 或海底滑坡等 引起的巨大海

台风:热带海 洋上的强烈低 气压系统,带 来狂风暴雨和
巨浪
赤潮:海洋中某 些浮游生物大量 繁殖,导致海水 变色,影响海洋
生态系统
海冰灾害:极地 或高纬度海域的 海冰破裂、移动 或融化,影响船 舶航行和海洋生
自然灾害的国际合作与 交流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共享信息:各国可以共享灾害信息,提高预警和应对能力 资源共享:各国可以共享救援物资和设备,提高救援效率 经验交流:各国可以交流灾害应对经验和技术,提高应对能力 共同研究:各国可以共同研究灾害成因和规律,提高预测和预防能力
国际合作的主要领域
救援物资:协调各国救援物资 的调配和运输,确保救援物资 及时到达灾区
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
气象灾害的形成机制
气象灾害的定义:由气象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台风、暴雨、干旱等 形成原因:气候变化、地形地貌、海洋环境等因素 影响范围:全球各地,但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山区和干旱地区
预防措施:加强气象监测、预警和预报,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
地震:地壳板块运动、断层活动、火山 活动等
破坏生态系统: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改变地貌:自然灾害可能导致地貌的改变,如地震、火山爆发等。 污染环境: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如洪水、泥石流等可能导致污染物扩散。 影响气候:自然灾害可能导致气候的变化,如台风、飓风等可能导致气候异常。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的考点总结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的考点总结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的考点总结高考地理中,自然灾害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它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方面。

以下将对高考地理中常见的自然灾害考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气象灾害1、洪涝洪涝灾害是由于短时间内降雨量过大,河流、湖泊等水体水位迅速上涨,超过了其承载能力而引发的灾害。

其形成原因包括持续性的强降水、流域内的地形地貌(如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水系特征(支流众多、河道弯曲等)以及人类活动(如围湖造田、破坏植被等)。

洪涝灾害的危害巨大,会淹没农田、冲毁房屋和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引发疫病流行。

2、干旱干旱是指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导致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其他生物生长需求的现象。

其形成与气候类型(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热带沙漠气候区)、大气环流异常、地理位置(如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等因素有关。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水资源的供应,破坏生态环境,引发饥荒等问题。

3、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气旋。

它通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具有很强的破坏力。

台风的形成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广阔的高温洋面、充足的水汽供应、地转偏向力等。

台风带来的强风可能会摧毁建筑物、折断树木,暴雨可能引发洪涝和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风暴潮则会冲击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的淹没和破坏。

4、寒潮寒潮是一种大规模的冷空气活动,会带来剧烈的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寒潮的形成主要与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积聚和大气环流的调整有关。

寒潮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们的生活都有较大影响,可能导致农作物受冻害、牲畜死亡,道路结冰影响交通出行等。

二、地质灾害1、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能量突然释放,导致地壳震动的现象。

地震的发生与地壳板块的运动、断层活动等密切相关。

地震的危害主要包括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道路和桥梁损坏等,还可能引发火灾、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2、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种自然灾害重要知识点总结【地质灾害】地震一、与其他灾害相比地震具有的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远、防御难度大。

二、地震分布: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一般呈带状分布。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台湾四个多发区。

三、成因: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造成地震。

四、危害:人员伤亡、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山体滑坡、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堰塞湖、瘟疫等次生灾害。

五、防治措施:①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②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③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④增强抗震意识⑤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滑坡、泥石流一、滑坡1.成因(1).自然原因: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暴雨集中。

(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修水库、山脚下采石等)2.影响滑坡危害程度的因素有:滑坡体的位置高低、体积大小、移动速度快慢、移动路径远近等。

二、泥石流的成因1.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2.植被: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3.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4.人类破坏植被等不合理的活动三、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1. 破坏森林、农田、道路;2.摧毁城镇、村庄;3.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4.泥石流能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造成洪涝灾害。

四、滑坡泥石流的防御措施1.加强监测预报2.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3、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4.建立应急预案5、加固稳定变形土体6、建立护坡、挡墙、格栅坝等支挡物7、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8、暴雨过后注意滑坡迹象,及时转移居民9.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知识,发生泥石流时,沿与泥石流垂直的高处逃跑,并保护好头部。

五、中国的滑坡、泥石流1.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危害大的原因(1)我国山地面积广、地质构造复杂、岩性相对松软(2)降水集中、多暴雨,(3)植被破坏严重,(4)山区人口较多、耕地面积较大,铁路运营里程长,人口财产相对集中2.我国滑坡、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点(1)空间分布不均(2)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3)主要发生在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较集中(4)西密东疏,西南地区是重灾区六、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水文灾害】洪涝一.我国洪涝灾害分布总的特点:1.空间分布不均;2.分布范围广,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3.东部多,西部少;4.沿海多,内陆少;5.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6.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二.成因1.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2.水系: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域广;支流多,汇水量大3.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4.多曲流,易淤塞5.破坏植被,陡坡开垦,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致河湖蓄洪泄洪能力下降,并且植被覆盖率低,汇水速度快,蒸发下渗减少,使下游河道短时来水过多。

6.围湖造田,使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7.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和建设(建筑物占据河道)三.危害1.淹没农田,造成作物减产甚至绝收;2.淹没城镇、村庄,造成人员伤亡;3.破坏厂房、通讯和交通设施,造成财产损失。

四.防洪措施工程性:1.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生物措施),2.兴修水库(上游);3.兴修分洪蓄洪工程,4.加固江防大堤(工程措施);5.退田还湖;6.弯曲河道裁弯取直7.疏通河道,开挖入海新河,(海河、淮河)非工程性:1.做好暴雨的监测和预报。

(技术措施);2.做好灾害的应急预案;3.提高人的防灾意识,4.远离灾害高风险区,控制人类过多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五.长江流域防洪措施:上游: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兴修水库中游:退田还湖、重点治理荆江河段、裁弯取直、兴修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加固江防大堤六、海河流域易发生水灾的自然原因1.多数支流发源于和流经黄土高原,河流含沙量大,下游流经平原,泥沙淤积,抬高河床;2.降水集中于夏秋,且多暴雨;3.扇形水系,支流集中汇入干流,排水不畅。

七.海河的治理措施有哪些?1上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兴修水库;2. 下游开挖入海新河,分流洪水。

风暴潮三、风暴潮的成因:①台风或飓风多发地区易引发风暴潮。

(东南沿海)②海岸形状呈半封闭或喇叭口形状。

(杭州湾)③地形地势:低平开阔,海水易漫溢上岸。

④大河注入,有顶托作用(河水与海水互顶,把潮水顶高)。

⑤夏季风风向,加剧风暴潮;⑥正赶上天文大潮。

(初一、十五)⑦城市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受灾体多。

⑧防御能力弱。

四、措施:非工程性措施:(1)做好风暴潮的监测和预报;(2)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3)建立应急预案;工程性措施:(4)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5)建设沿海防护堤坝;【气象灾害】旱灾一、旱灾成因:1.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干旱)2.是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和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二、旱灾的特点:具有渐发、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

三、旱灾的分布:1.多发区: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其中非洲最严重,而热带雨林和热带沙漠区发生频率较低。

2.灾情严重区:气候湿润、经济、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四、我国旱灾分布:1.全国有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即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2.不同区域旱灾情况:旱灾区主要分布在常年雨水较多、干旱程度较低的广大东部季风区。

而西北干旱区年年干旱,属荒漠景观,几乎很少出现旱灾。

东北区:盛夏季节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

华北区:全国旱灾最频繁、影响最严重的地区。

特别是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长江区:7~8月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华南区:夏秋旱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五、旱灾的危害:河流断流、水库干涸;作物歉收,有的甚至绝收;人畜饮水困难等。

六、主要抗旱措施:1.开源: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跨流域调水;修水库海水淡化和人工增雨。

2.节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农业改进灌溉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工业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防治水污染;提高水价。

3.生态环保措施:植树造林,保护植被4.农业技术措施:秸秆或地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培育耐旱农作物5.技术措施:加强气象的监测预报七、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原因:自然: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的季节变率大人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严重,利用率低八、华北春旱严重的原因:1.春季雨季未到,降水少2.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3.春季正值春小麦生长关键时期,需水量大台风1.形成条件①广阔的暖洋面,海水通过蒸发,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③足够的地转偏向力2.台风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利:①降温消暑②缓解旱情③有利于净化空气④提供风能⑤利于水库蓄水发电弊:①狂风,使轮船、建筑物、通讯设施遭到破坏②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③风暴潮,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3.台风登陆后势力减弱的原因①地面摩擦力增大,②水汽来源减少,③气温降低4.台风的预防措施①加强监测和预报,②提高防灾意识,建立应急预案,③加固沿海大堤,④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寒潮一、寒潮的影响不利影响:1.强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

2.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

3.严重的大雪、冻雨压断电线、折断电线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有利影响:1、是风调雨顺的保障。

适度的寒潮南侵,可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减少北方的扬尘天气。

东北、西北的冬雪积累,在保持土壤湿度的同时,春天积雪的消融,还可缓解春播的旱情。

2、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低纬“倾斜”是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促进了全球的热量平衡。

3、还可以净化大气。

寒潮带来的雨雪,不仅增加了空气湿度,而且还会使空气中的病毒随雨雪降落。

4、寒潮带来的低温,还可以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减轻来年的病虫害。

5、寒潮还可带来风力资源,是我国北方草原牧区宝贵的动力资源。

二、寒潮的防御措施1.加强对寒潮的监测和预报,提早做好防寒准备。

2、提高人的防灾意识,做好应急预案。

3.培育耐寒的作物品种。

(技术)4.实行地膜覆盖。

5.发展塑料大棚农业。

6.制造烟雾,预防霜冻等。

7.加强防寒和饲料储备工作。

(牧区)三、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1.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2.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3.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我国几乎不受寒潮影响的地区有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受寒潮影响较小的地区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海南、台湾等四、东北地区寒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1.,我国东北地区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使东北地区气温骤降。

2.初霜时东北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严重危害农牧业生产。

沙尘暴1.发生时间:冬春季节2.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3.影响不利影响(危害):(1)污染大气环境,危及人体健康(2)影响交通运输安全(3)摧毁建筑物,甚至造成人畜伤亡。

(4)加剧沙漠化、荒漠化有利影响:(1)能有效中和酸雨(2)沙尘是有利于成云致雨的凝结核,有利水汽在其上凝结、上升而成云。

(3)沙尘降落增加了当地的土壤厚度,增强了土壤肥力。

4.措施:(1)植树种草(2)加强监测和预报(3)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5. 分析华北地区春季沙尘暴多发的原因:自然原因:(1)春季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强烈;(2)土壤疏松干燥;(3)植被覆盖率差,防风固沙能力弱;(4)春季多大风,风力对土壤的侵蚀严重。

人为因素: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滥挖药材,使得森林草原急剧退化。

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沙尘暴多发。

6.华北冬季降水比春季少,为什么我们不说它“冬旱”更为严重?春季正值冬小麦生长季节,降水少可能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

冬季,春小麦越冬,处在休眠状态,降水少不影响小麦的生长与收成,因此不造成灾害。

所以没有“冬旱”之说。

【生物灾害】一、中国农作物病虫害1、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2、危害:①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②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