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作者:吴云锋郝兴安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05期
摘要: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是围绕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该课程在我国的后发优势对教学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课程特点,从教材编写、教学模式与考核机制等方面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实践和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教学改革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S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2(b)-0138-02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是植物病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在传统植物病理学的基础上,围绕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传统植物病理学提出的新要求,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1,2]。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自产生、形成以来,始终坚持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最新科研进展紧密结合。目前,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无公害食品正在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作为无公害防治技术,在病害防治中的作用治愈来愈受到大家的重视。
我国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开展该课程教学的高等院校也有限,相比国外已经形成多样化商品和完整产业链的情况而言,我国该学科急需快速发展。而相对于科研和产业需求,掌握专业知识人才的匮乏成为了制约因素。由于该课程在我国的后发优势,决定了必须以高起点来推动教学的发展。鉴于此,我们结合当前农业生产实际和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的发展前沿,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等环节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1 教材编写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防治学汲取了生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的营养,其科学研究和利用在国内外均有了很大的发展。作为一门课程,生物防治学的内容和体系日趋成熟,并一直被列为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选修课。但是,之前国内还没有全国统编的病虫害生物防治学教材正式出版,这对本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十分不利[3]。为此,根据教育部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的意见,我们组织了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师范院校的专家教授,编写了全国高等教育和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学》。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学共二十章,分病害生物防治、害虫生物防治两个部分。根据全国高等院校本科生培养计划与生物防治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编写的教材以生防微生物种类、病虫害生物防治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为主要内容,同时兼顾到该门学科新的研究成果和科研动态,将其融入教材的编写当中,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整个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1)突出基本理论知识,强化实践操作与应用环节;(2)提高教材的科学性、严谨性;(3)贯彻小而精的原则。在教材内容的
选择上,突出了教材的实用性、案例的先进性、内容的前沿性,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部分,首先介绍了各类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原理,重点介绍了各类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方法与技术,以及不同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进展,并且强调了植物病害发生的生态观。统编教材的编写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信息载体,也为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奠定了良好基础。
2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4]。只有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全过程,成为受教育的主体,才能使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高等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传授学习方法和培养问题意识,后者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5]。
为了贯彻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1)适当设疑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2)积极互动以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3)联系实际让学生学有所用。
2.1 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不管是作为一个学科还是一门课程,当学生第一次接触时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它。带着问题去学习,比直接告诉学生要学习的是什么知识,效果要好得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帮助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尤其是实践当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的目的。
2.2 要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面对一个新的学科和课程时,学生的知识面都是相对较窄的。因此他们会有一些比较肤浅和荒谬的问题,教师对此应能正确看待。要以赞赏性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问题,肯定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对于具体问题要认真地加以分析,适当地给予指导。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都给予积极的回应。我们通过组织学生收集、整理医用抗生素和农用抗生素的种类和使用,比较二者的异同,介绍了国内外医用抗生素农用化后引起的食品残留、餐桌污染、抗药性产生的实例,使学生能深刻地理解这一问题。
2.3 建立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促进教学互动,交流思想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该以权威和专家的面貌对待。积极引导、正确指导、平等讨论、共同解决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待学生问题的科学态度。在教学实践中,针对问题设计的各项活动、实验都需要教师的参与。但这种参与更强调的是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而不单纯是传授知识和解答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当中,有的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结论,对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或者验证性实验。有的问题还没有确定的结论,对此教师要能够和
学生在平等的位置上共同讨论、共同解决,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利用自己相对丰富的知识加以正确指导。通过查阅相应的理论数据支持,使同学们对问题有了明确的看法。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索时间,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索,可以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取长补短,实现主动的发展。
2.4 从生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是研究自然界有益生物生长、发育及其代谢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去实践中解决问题,是教学与研究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部分教学内容以研究项目的形式进行细分和编排,把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以项目实践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项目任务不仅包含主要教学内容,涵盖多个理论教学知识点,同时注意结合项目实践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在实施中,注意教师的引导作用,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实践作用。把课堂搬到实验室,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结合最新科研进展,培养学生绿色农业和保护环境的理念与意识,把握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新成果,新趋势,为大学生以后的进一步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改革传统的学生学习成绩考核评价机制
成绩考核是学习的指挥棒,一定的考核评价机制必然产生一定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6]。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突破了传统的学习成绩考核机制,改变了常规的考试方式,强化了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并注重对学生的评语评价,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3.1 重点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考核评价机制要重视考核学生为学习当中的讨论、试验等所作的准备工作,学生在学习、试验、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和思维,以及作业、试验设计、试验开展等的内容和质量,包括对图书馆的利用和文献的查阅等多方面内容。以上考核内容决定了对研究式学习的考核评价应该是一个弹性的考核机制,没有也不应该设定考察项目的标准答案。作为教学主体,教师对讨论、试验和作业的评分应对学生的最终成绩起决定性作用。为此,我们引入了论文考查。在平常学习中,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针对一定课题的小论文,并以此作为考核依据。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课程论文,然后根据论文内容和质量可以发现学生在准备和撰写论文中的问题。比如对文献的查阅和理解,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等。
3.2 考核评价机制不应仅仅提供考核成绩,更要针对学生个体,提供对学生学习有指导意义的评语评价[7]
评语评价是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结合学生个体差异,由教师针对性地评价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学生的优缺点、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前景等。评语评价相对具体考核成绩更具有针对性,能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发展也更具有指导意义。在具体操作中,评语评价可以和成绩考核相结合。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课程的考核过程中,我们坚持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