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红移现象的分析

合集下载

拉曼散射的原理和应用

拉曼散射的原理和应用

拉曼散射的原理和应用1. 拉曼散射的基本原理拉曼散射是一种非弹性散射光谱技术,它基于分子或晶体中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现象。

拉曼散射是在分子或晶体中,光与物质作用后,散射光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1.1 斯托克斯拉曼散射斯托克斯拉曼散射是一种光的频移散射,在分子或晶体中,散射光的频率比入射光的频率低,即红移现象。

这是因为光与物质作用后,光的能量部分被转移到分子或晶体的振动模式上,导致散射光的频率降低。

1.2 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是一种非弹性散射光谱技术,其散射光的频率比入射光的频率高,即蓝移现象。

此种现象是由于光与物质作用后,光的能量从分子或晶体的振动模式转移到光的频率高于入射光的振动模式上。

2. 拉曼散射的应用领域拉曼散射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光谱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以下是拉曼散射的几个主要应用领域。

2.1 材料科学拉曼散射技术在材料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拉曼光谱分析,可以确定材料的组成、结构和纯度,并研究材料中的谐振模式、振动模式和晶格动力学等性质。

2.2 化学分析拉曼散射技术在化学分析中也被广泛应用。

通过对物质的拉曼光谱进行分析,可以识别化学物质的成分和结构,实现对复杂混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有助于解决环境监测、食品质量检测、药物研发等领域中的化学分析问题。

2.3 生物医学研究拉曼散射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生物样品的拉曼光谱分析,可以实现对细胞、组织和体液等生物样品的非破坏性分析,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方便、高效、无损伤的分析手段。

2.4 环境监测拉曼散射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拉曼光谱分析,可以实现对空气、水、土壤等环境样品中有机、无机污染物的快速检测和定量分析,为环境污染监测和治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 拉曼散射技术的优势和局限3.1 优势•非破坏性:拉曼散射技术无需对样品进行处理或破坏性分析,对于具有生物活性的样品非常适用。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名词解释(2)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名词解释(2)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名词解释(2)材料分析测试方法名词解释36、超点阵斑点:当晶体内部的原子或离子发生有规律的位移或不同种原子产生有序排列时,使得原来消光的斑点重新出现,这种额外的斑点称为超点阵斑点。

37、二次衍射斑点:电子受原子散射作用强,致使衍射束强度可与透射束强度相当,一次衍射束作为新的入射束产生“二次衍射”。

“二次衍射”使得一些|FHKL|=0的消光又出现强度,这种斑点称为“二次衍射斑点”。

38、菊池花样:当电子束穿透较厚单晶样品时,除了衍射斑点外还会出现一些平行的亮暗线对,此即为菊池花样或菊池线——是非弹性散射的电子又被弹性散射的结果。

39、电子显微图像:物镜背焦面上各衍射斑点的球面波在物镜像平面上干涉所成图像,具有黑白衬度,且与样品的微观组织相对应。

40、像衬度:图像上不同区域间明暗程度的差别。

是在物镜背焦面上通过物镜光阑选择透射斑或衍射斑成像的结果。

41、质厚衬度:由于样品上不同微区质量(原子序数Z)或厚度差异而形成的衬度,是解释非晶体样品电子显微图像衬度的理论依据。

42、非弹性散射:入射电子与核外电子相互作用,除了方向的改变还有能量的变化。

43、衍衬衬度:由于晶体样品中各处衍射束强度差异而形成的衬度。

对于没有成分差异的单相材料,衍衬衬度是由样品各处满足布拉格条件程度的差异造成的。

44、中心暗场成像:将入射束反向倾斜一个相应角度,使散射电子沿光轴传播。

45、双光束条件:对于晶体样品,在明场像条件下只有(HKL)面满足衍射条件(衍射强度IHKL),其余晶面均与衍射条件存在较大偏差(衍射强度视为零),此时除直射束外只有一个强衍射束即(HKL)衍射束,构成“双光束条件”。

46、相位衬度:由于入射电子束相位改变而引起的衬度。

47、消光距离:强烈的动力学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得I0和Ig在晶体深度方向上发生周期性的振荡。

振荡的深度周期即为“消光距离”——ξg48、扫描电子显微镜:继透射电子显微镜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电子显微镜。

八年级(下)期中物理试卷(解析版)

八年级(下)期中物理试卷(解析版)

八年级(下)期中物理试卷一、选择题1.如图是用带电小球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符合事实的是()A.B.C.D.2.下列微粒中最小的是()A.原子 B.夸克 C.质子 D.原子核3.下列实例中,材料的选用与描述的物理属性不相符的是()A.用铜制作导线,是因为铜的导电性好B.房屋的天窗用玻璃制成,是因为玻璃的透光性好C.被毛皮摩擦过的塑料尺能吸引碎纸屑是因为塑料尺有磁性D.划玻璃的刀头镶嵌有金刚石,是因为金刚石的硬度大4.假如地球对任何物体都失去了吸引力,下列各种假想的现象中不正确的是()A.物体质量都没有了B.物体向上抛出后不会落回地面C.水不会自动向下流D.人一跳起来就会离开地球5.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A.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恒星是绝对不动的B.闻气味能鉴别醋和酱油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C.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由结构的D.只要两个物体相互摩擦,都一定会有电荷产生6.下列事例中属于应用了重力方向的特点是()A.敲打钉子B.用力拉弹簧C.用重锤线检查相框是否挂正D.往前推车7.如图所示图象中,能正确表示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关系的是()A.B.C.D.8.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摩擦的是()A.行李箱安装滚动的轮子B.轮胎上制有花纹C.车轴加润滑油D.磁悬浮列车悬浮行驶9.关于弹力产生的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间不相互接触,也能产生弹力B.只要两物体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弹力C.两个物体接触且互相挤压形变时才会产生弹力D.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10.端午节赛龙舟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龙舟比赛时,使龙舟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是()A.船桨 B.湖水 C.人D.龙舟11.分别由不同物质a、b、c组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体积和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物质的密度最大B.b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3C.c物质的密度是a的两倍D.b、c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12.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是PM2.5.PM2.5是指直径数值小于或等于2.5的悬浮颗粒物,其直径大约是一般分子直径(数量级为10﹣10m)的2万倍,能被肺吸收并进入血液,对人体危害很大.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正确的是()A.PM2.5在空气中的运动属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B.PM2.5在空气中不受重力作用C.PM2.5中“2.5”的单位是nmD.PM2.5中“2.5”的单位是μm二、填空与作图题13.在下列数字后面分别填上适当的单位.(1)一张邮票的质量约为50;(2)一名中学生的体重约为500;(3)一罐加多宝凉茶的体积约为310;(4)金属铝的密度为2.7.14.“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夏天,雨后天晴,池塘里荷叶上的水珠随荷叶拂动而滚动不止,当两滴滚动的水珠相遇时,会汇合变成一滴较大的水滴,这说明:.15.冬天,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这属于现象,越梳会发现头发越蓬松,蓬松的原因是;当把梳过头的梳子去靠近带正电的玻璃棒时,发现两者相互吸引,那么塑料梳子带电,头发带电.16.当用脚踢球时,球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在球受力而运动的同时,脚也感到疼痛,这一现象说明了.17.一杯质量为90g的水,当完全凝固成冰,则冰的体积为cm3;若锯掉一半,=0.9×103kg/m3)剩余冰的质量为g,密度为kg/m3.(ρ冰18.下列各种现象中:①汽车在结冰的路面行驶时,在车轮上缠绕铁链;②移动很重的石块时,在地上铺设滚木;③在衣服的拉链上涂些蜡;④用力压住橡皮,擦去写错的字;是增加有益摩擦的是,是减小有害摩擦的是.(填序号)19.将铁块放入盛满酒精的杯中时,有8g 的酒精溢出,则铁块的体积是 cm 3,铁块的质量是 g .(ρ酒精=0.8g/cm 3,ρ铁=7.9g/cm 3)20.小明在研究弹簧的伸长与外力的关系实验中,将弹簧水平放置测出其自然长度,然后竖直悬挂让其自然下垂,在其下端竖直向下施加外力F ,实验过程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进行的,用记录的外力F 与弹簧的伸长量x 作出的F ﹣x 图线如图所示.(1)由图可知,该弹簧受到的拉力每增加1N ,弹簧的伸长增加 厘米;(2)该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 .(3)如图所示,小明用已校零的弹簧秤测量某物体的重力时,误将物体挂在了拉环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是1.4牛,则该物体的重量应该是 .A .一定等于1.4牛B .一定大于1.4牛C .一定小于1.4牛D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21.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的作图.(1)如图1是无人机参与救援时悬停在空中的情景.请画出无人机所受重力的示意图.(2)悬挂的小球摆动到图2所示位置时,请画出小球所受绳子拉力的示意图.(3)如图3所示,小球重G ,静止在墙壁与水平地面的墙角处,试画出小球所受各力的示意图.三、解答题22.在徐州市某大桥上立有如图所示的一块牌子.现有一自重4.5×104N 的大卡车装了6m 3的石子,石子的密度为3×103kg/m 3,试求:(1)大卡车上石子的质量;(2)请你通过计算说明这辆卡车能否从该大桥上通过(g 取10N/kg ).23.细心的小明发现寒冷的冬天放在室外的盛水缸常常被冻裂.如图所示,是什么原因呢?请你帮他做个计算:一个容积为0.18m3的水缸并盛满水,则缸中(g取10N/kg)(1)水的质量是多少?(2)水全部结成冰后,冰的质量是多少?=0.9×103kg/m3)(3)水全部结成冰后,冰的体积是多少?(ρ冰24.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同学们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接触面所受的压力;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接触面面积的大小;④物体间运动的快慢.为此,小明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进行验证.(1)对比实验是为了验证猜想①.(2)对比实验甲和丙,是为了验证猜想(填猜想因素的序号).(3)小明利用图甲实验装置验证猜想③,须再把木块放,并按正确的方法拉动木块,发现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等,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选填“有关”、“无关”).(4)在丙图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为1.4N,若某时刻弹簧测力计示数突然增大到1.8N,拉着木块加速前进,则此时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N.25.小明利用天平,量筒和一个无刻度的小烧杯来测定某种液体的密度,他进行的实验操作如下:①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发现天平指针静止在如图所示位置,要使天平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旋动.②调节好天平后,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30g.③在烧杯里倒入适量的待测液体,测出其总质量m2,测量结果如图所示,则液体的质量是.④把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液体的体积是cm3.⑤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这种液体的密度是kg/m3.⑥实验中测得的密度值比实际值偏大,造成这一误差的原因是.26.小军同学通过高倍望远镜观察月亮,发现月面是凸凹不平的,如图所示.这是由于流星在太空中运行到靠近月球时,在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坠落到月面,与月面发生碰撞而形成的坑洞,叫做月坑.小军同学猜想月坑的深度可能与流星的质量、体积及下落的高度有关.于是,他设计了一个用一只铺满厚厚的细沙的盘子和几个不同的小球及刻度尺进行探究月坑深度的模拟实验,如图所示.经过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实验序号质量m/g 体积V/cm3下落高度h/cm 坑的深度d/mm1 20 7.5 50 2.62 20 7.5 60 3.53 20 7.5 70 5.04 20 2.5 70 11.35 20 1.8 70 12.46 60 7.5 70 14.67 85 7.5 70 15.9请你分析实验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1)由1、2、3三组数据可得:“月坑”的深度与流星的有关.(2)由、、三组数据可得:“月坑”的深度与流星的质量有关.(3)“月坑”的深度还与流星的体积有关:体积越大,“月坑”的深度.(4)请你结合小军的研究过程就“影响月坑深度的因素”问题提出另外一个猜想:.27.小明观察到电风扇、台灯等有个大而重的底座,可使它们不易翻倒.物体的稳定程度(稳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他猜想:可能与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重心高低及支持面的大小有关.如何比较物体的稳度大小呢?他发现,让不同的物体倾斜相同的角度时,有的物体翻倒,有的物体不翻倒,翻倒的说明其稳度较小.于是,他将物体放在表面粗糙的水平木板上,让木板绕0点转动,通过观察物体刚好翻倒时木板转过的角度θ的大小(物体不滑动),来比较物体稳度的大小,如图甲所示.在探究物体的稳度大小与物体重心高低的关系时,他制作了三块重相同、外形完全相同、重心高低不同的圆柱体,如图乙中的①、②、③所示.实验时,将它们依次放在木板上,分别记下让它们刚好翻倒时,木板转过的角度的大小.实验记录如表.实验次数 1 2 3重心离支持面高度低中高物体刚好翻倒时木板转过的角度θ大较大小稳度大较大小(1)物体刚好翻倒时木板转过的角度θ越小,间接反映了物体的稳度越(选填“大”或“小”).(2)在以上探究稳度大小与重心高低关系的实验中,应控制物体所受的和不变,这种实验方法叫法.(3)实验现象表明,物体的重心越,其稳度越大.(4)依据以上结论,卡车装货时,应把重的货物装在层(选填“上”或“下”),可使货物不易翻倒.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如图是用带电小球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符合事实的是()A.B.C.D.【考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掌握电荷间的作用规律进行判断.【解答】解:A、同种正电荷之间相互排斥,两球应该远离.不符合题意.B、正、负异种电荷之间相互吸引,两球相互靠近.符合题意.C、同种负电荷相互排斥,两球应该远离.不符合题意.D、正、负异种电荷之间相互吸引,两球相互靠近.不符合题意.故选B.2.下列微粒中最小的是()A.原子 B.夸克 C.质子 D.原子核【考点】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分析】物体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和中子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根据上述知识来分析.【解答】解:根据分子的结构可知,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和中子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因此,在各选项的粒子中,最小的是夸克.故选B.3.下列实例中,材料的选用与描述的物理属性不相符的是()A.用铜制作导线,是因为铜的导电性好B.房屋的天窗用玻璃制成,是因为玻璃的透光性好C.被毛皮摩擦过的塑料尺能吸引碎纸屑是因为塑料尺有磁性D.划玻璃的刀头镶嵌有金刚石,是因为金刚石的硬度大【考点】物质的基本属性.【分析】根据胶木、金刚石、铜、玻璃的物理性质做出解答.【解答】解:A、因为铜的导电性能好,电阻小,用来作为输电导线的内芯,.此选项符合实际;B、因为玻璃的透光性好,所以使用它制作房屋的天窗,此选项符合实际.C、塑料尺本身不具有磁性,塑料尺能吸引碎纸屑是带电的原因.此选项不符合实际;D、划玻璃的刀头镶嵌有金刚石,是因为金刚石的硬度大,可以将玻璃划破,此选项符合实际.故选C.4.假如地球对任何物体都失去了吸引力,下列各种假想的现象中不正确的是()A.物体质量都没有了B.物体向上抛出后不会落回地面C.水不会自动向下流D.人一跳起来就会离开地球【考点】重力.【分析】如果没有重力,那些依靠重力来完成的活动将无法进行;与重力无关事物仍可照常进行.【解答】解:A、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与重力没有关系,没有重力,物体依然具有质量,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B、没有重力后,向上抛出的物体不断向上运动,不会落回地面,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失去重力后,水不会自动地向下流,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人一跳起来,由于没有重力的作用,故会离开地球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5.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A.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恒星是绝对不动的B.闻气味能鉴别醋和酱油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C.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由结构的D.只要两个物体相互摩擦,都一定会有电荷产生【考点】机械运动;原子的核式模型;分子的运动;摩擦起电.【分析】(1)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天文学家哈勃利用仪器观察星系发出的光,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称之为谱线“红移”,此现象说明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2)我们能够闻到醋和酱油的气味是因为醋和酱油分子扩散到空气中,扩散现象说明了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3)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荷的粒子: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的结构;(4)由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本领不同,在摩擦的过程中束缚本领强的得电子带负电,束缚本领弱的失电子带等量的正电,这种方法叫摩擦起电.【解答】解:A、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恒星也是在运动的,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鼻子可以闻到醋和酱油的气味,是因为醋和酱油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荷的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有结构的,故该选项说法正确;D、摩擦起电必须是原子核对电子束缚本领不同的两个物体,产生电荷的转移,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C.6.下列事例中属于应用了重力方向的特点是()A.敲打钉子B.用力拉弹簧C.用重锤线检查相框是否挂正D.往前推车【考点】重力的方向.【分析】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与水平面垂直),在一根细线下吊一个重物就做成了重锤线,用重锤线可以指示重力的方向,检查相框是否挂正.【解答】解:C图中是利用重锤线检查相框是否挂正,利用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道理,C正确;A是敲打施加的力,B是拉力,D是水平推力,都与重力的方向无关.故选C.7.如图所示图象中,能正确表示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关系的是()A.B.C.D.【考点】重力.【分析】图象中,横轴表示质量,纵轴表示重力,根据重力和质量的关系作出解答.【解答】解: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当质量为零时,重力也是零,所以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故选A.8.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摩擦的是()A.行李箱安装滚动的轮子B.轮胎上制有花纹C.车轴加润滑油D.磁悬浮列车悬浮行驶【考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分析】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使接触面更粗糙、由滚动摩擦变为滑动摩擦、增大对物体的压力、变湿摩擦为干摩擦都可以增大摩擦.据此分析就可以找出正确的答案.【解答】解:A、行李箱安装滚动的轮子是通过将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的方法来减小摩擦的,故A答案错误;B、轮胎上制有花纹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故B答案正确;C、车轴加润滑油是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的,故C错误;D、磁悬浮列车悬浮行驶是通过使接触面脱离接触来减小摩擦力的,故D错误;故选B.9.关于弹力产生的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间不相互接触,也能产生弹力B.只要两物体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弹力C.两个物体接触且互相挤压形变时才会产生弹力D.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考点】弹力.【分析】产生弹力的条件:使具有弹性的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并且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常见的具有弹性的物体:弹簧、橡皮筋、竹竿、弹簧片等;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解答】解:A、物体间不相互接触,无法相互挤压,不能产生弹力,故A错;BC、互相接触的两物体,只有当相互挤压、产生弹性形变时才产生弹力,故B错、C正确;D、弹簧能产生弹力,射箭的弓、橡皮筋、桌面也能产生弹力,故D错.故选C.10.端午节赛龙舟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龙舟比赛时,使龙舟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是()A.船桨 B.湖水 C.人D.龙舟【考点】力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分析】(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两个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即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运动方向发生变化.【解答】解:龙舟比赛时,船桨给水施加一个向后的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湖水就给船一个向前的作用力,使船向前运动;故使龙舟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是湖水;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11.分别由不同物质a、b、c组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体积和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物质的密度最大B.b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3C.c物质的密度是a的两倍D.b、c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考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的大小比较;密度公式的应用.【分析】A、比较物质的密度大小关系,可采取两种方法:①相同体积比较质量,质量大的密度大;②相同质量比较体积,体积小的密度大;B、密度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从图象b中找出一组对应的数据然后根据密度公式ρ=算出b物质的密度;C、分别算出a物质和c物质的密度,就能知道c物质的密度是不是a物质的两倍(或取体积相同,看c物质的质量是a物质的几倍,那么c物质的密度就是a物质的几倍);D、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都无关.【解答】解:由图象可知,横轴是质量,纵轴是体积;A、由图象可知,当三种物质的质量都为1kg时,a物质的体积最大,c物质的体积最小,所以a物质的密度最小,c物质的密度最大;B、由图象可知,当b物质的体积为1×10﹣3m3时,b物质的质量是1kg,所以b物质的密度是ρb===1.0×103kg/m3;C、由图象可知,当物质的体积为2×10﹣3m3时,a物质的质量是1kg,c物质的质量是4kg,根据m=ρV得体积相同密度和质量成正比,由此可知c物质的密度是a物质的4倍;D、同种物质密度一定,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当质量增大时,体积也跟着增大,但它们的比值是不变的,所以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都无关.故选B.12.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是PM2.5.PM2.5是指直径数值小于或等于2.5的悬浮颗粒物,其直径大约是一般分子直径(数量级为10﹣10m)的2万倍,能被肺吸收并进入血液,对人体危害很大.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正确的是()A.PM2.5在空气中的运动属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B.PM2.5在空气中不受重力作用C.PM2.5中“2.5”的单位是nmD.PM2.5中“2.5”的单位是μm【考点】分子的运动;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重力.【分析】(1)PM2.5是微小物体,不是分子,不能说分子无规则运动.(2)微小物体悬浮在空气时,受到浮力和重力作用.(3)PM2.5其直径大约是一般分子直径(数量级为10﹣10m)的2万倍,计算其直接,可以确定其单位.【解答】解:A、PM2.5是微小物体,是微小物体悬浮在空气中,不是分子,不能说分子无规则运动.选项错误.B、PM2.5在空气中,在地球附近受重力作用.选项错误.CD、PM2.5其直径大约是一般分子直径(数量级为10﹣10m)的2万倍,所以其直径为:D=20000×10﹣10m=2×10﹣6m=2μm.所以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故选D.二、填空与作图题13.在下列数字后面分别填上适当的单位.(1)一张邮票的质量约为50mg;(2)一名中学生的体重约为500N;(3)一罐加多宝凉茶的体积约为310ml;(4)金属铝的密度为2.7g/cm3.【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分析】根据对常见物体和相关物理量单位的认识,填上合适的单位.【解答】解:(1)一张邮票的质量非常小,约为50mg;(2)中学生的质量在50kg左右,受到的重力大约为G=mg=50kg×10N/kg=500N左右;(3)一罐加多宝凉茶的体积约为310ml;(4)金属铝的密度为2.7×103kg/m3=2.7g/cm3.故答案为:(1)mg;(2)N;(3)ml;(4)g/cm3.14.“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运动(扩散)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升高.夏天,雨后天晴,池塘里荷叶上的水珠随荷叶拂动而滚动不止,当两滴滚动的水珠相遇时,会汇合变成一滴较大的水滴,这说明:分子间有吸引力.【考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②花香分子在空气中做无规则运动越快,人们闻到的花香味越浓烈.③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解答】解:(1)春晴天暖,空气温度升高,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分子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加快,分子的扩散加快,从而使人可以闻到浓浓的花香.(2)两滴滚动的水珠相遇后之所以会合成一滴是因为当分子相互靠近时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将两滴水珠合成了一滴.故答案为:运动(扩散);升高;分子间有吸引力.15.冬天,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这属于摩擦起电现象,越梳会发现头发越蓬松,蓬松的原因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当把梳过头的梳子去靠近带正电的玻璃棒时,发现两者相互吸引,那么塑料梳子带负电,头发带正电.【考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梳子与头发摩擦时,发生了摩擦起电现象,使头发上带上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导致了头发比较蓬松.这是一种与静电有关的现象.【解答】解: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梳子与头发摩擦,发生摩擦起电现象,梳子和头发带上异种电荷,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这种现象属于摩擦起电现象;头发上带上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导致了头发比较蓬松.这是一种与静电有关的现象.当把梳过头的梳子去靠近带正电的玻璃棒时,发现两者相互吸引,那么塑料梳子带负电,头发带正电.故答案为:摩擦起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负;正.16.当用脚踢球时,球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脚;在球受力而运动的同时,脚也感到疼痛,这一现象说明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考点】力作用的相互性.【分析】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是施力物体,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是受力物体;②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解答】解:(1)用脚踢足球,脚对足球施加力的作用,所以脚是施力物体.(2)脚踢球时,脚对球施加力的作用,脚会感到疼痛,原因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脚对球有力的作用,同时球对脚施加反作用力.故答案为:脚;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7.一杯质量为90g的水,当完全凝固成冰,则冰的体积为100cm3;若锯掉一半,剩余冰的质量为45g,密度为0.9×103kg/m3.(ρ冰=0.9×103kg/m3)【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密度及其特性.【分析】水结冰时质量不变,根据ρ=求出冰的体积;若锯掉一半,体积减半,质量减半,但密度不变.【解答】解:因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无关,所以,水结冰后质量不变,即m冰=m水=90g,由ρ=可得,冰的体积:V冰===100cm3,因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所以,若锯掉一半,体积减半,质量减半,即为45g,但密度不变,仍为0.9×103kg/m3.故答案为:100;45;0.9×103.。

荧光色谱峰红移蓝移

荧光色谱峰红移蓝移

荧光色谱峰红移蓝移
荧光色谱峰的红移和蓝移是指荧光光谱中发射峰的变化。

红移
是指荧光峰向长波长方向移动,而蓝移则是指峰向短波长方向移动。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红移。

在荧光光谱中,红移通常发生在某
些条件下,比如溶剂极性增加、分子内部环境的改变或者受到氢键
作用等因素影响下。

这些因素会导致激发态和基态之间的能量差发
生变化,从而引起荧光峰向长波长方向移动。

红移的观察可以帮助
我们了解分子结构和环境的变化,对于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研究具
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是蓝移。

蓝移通常发生在溶剂极性减小、分子内部环境
变化或者受到溶剂效应等因素影响下。

这些因素会导致激发态和基
态能量差减小,从而引起荧光峰向短波长方向移动。

蓝移的观察同
样对于分子结构和环境的变化有着重要意义,尤其在荧光探针和生
物标记物的研究中应用广泛。

总的来说,荧光色谱峰的红移和蓝移是荧光光谱中常见的现象,可以通过分析这些现象来了解分子结构和环境的变化。

这对于化学、
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波谱解析1-4答案

波谱解析1-4答案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波谱解析1-4答案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波谱解析试题1一、名词解释:1.发色团 2. 化学位移二、简答题:1.红外光谱在结构研究中有何用途?2.偏共振去偶碳谱在结构研究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三、化合物可能是A或B,它的紫外吸收max 为314nm (lg=4.2),指出这个化合物是属于哪一种结构。

(B)(A)四、下面为化合物A、B的红外光谱图,可根据哪些振动吸收峰推断化合物A、B中分别存在哪些官能团?A:B:五、归属下列化合物碳谱中的碳信号。

(15)六、某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14H14S,其氢谱如下图所示,试推断该化合物的结构式,并写出推导过程。

(15分)七、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3H7ON, 结合下面给出的图谱,试推断其结构,并写出简单的推导过程。

波谱解析试题1答案一、名词解释:1.发色团:从广义上讲, 分子中能吸收紫外光和(或)可见光的结构系统叫做发色团。

因常用的紫外光谱仪的测定范围是200~40Onm 的近紫外区, 故在紫外分析中,只有p-p* 和(或) n-p* 跃迁才有意义。

故从狭义上讲,凡具有π键电子的基团称为发色团2. 化学位移:不同类型氢核因所处化学环境不同, 共振峰将分别出现在磁场的不同区域。

实际工作中多将待测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 ( 以磁场强度或相应的共振频率表示 ) 与某基准物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进行比较, 求其相对距离, 称之为化学位移。

二、简答题:1.红外光谱在结构研究中有何用途?(1)鉴定是否为某已知成分(2)鉴定未知结构的官能团(3)其他方面的应用:几何构型的区别;立体构象的确定;分子互变异构与同分异构的确定。

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的吸收峰的波长

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的吸收峰的波长

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的吸收峰的波长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的吸收峰的波长导语:在化学领域中,有色溶液吸收光的现象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和定量研究。

朗伯比尔定律是描述溶液吸收光的行为的基本原理之一。

当我们稀释一个有色溶液时,它的吸收峰展宽并且最大吸收峰的波长发生变化。

本文将通过深入解读朗伯比尔定律和溶液稀释过程中的吸收峰变化,帮助我们全面理解这一现象。

一、朗伯比尔定律的基本概念1. 朗伯比尔定律的内容朗伯比尔定律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光学定律,它描述了溶液吸收光的行为。

根据这个定律,溶液中溶质的吸收强度与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成正比。

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呈线性关系。

2. 朗伯比尔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朗伯比尔定律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A = εlc其中,A代表吸光度,ε代表摩尔吸光度(或摩尔消光系数),l代表光程或溶液层厚度,c代表溶质浓度。

3. 朗伯比尔定律的应用朗伯比尔定律在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测量吸光度,我们可以根据朗伯比尔定律的数学关系推算出溶质的浓度,从而实现对溶液的定量分析。

二、有色溶液稀释时吸收峰的变化1. 吸收峰的定义和特点吸收峰是指溶液在特定波长处表现出较大的吸收强度,即吸光度达到最大值的点。

在有色溶液中,吸收峰对应的波长通常与溶质的特性密切相关。

2. 有色溶液稀释时吸收峰的变化规律当我们将一个有色溶液逐渐稀释时,它的吸收峰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一般而言,随着溶液浓度的减小,吸收峰的强度会减弱,并且峰位波长会发生红移。

3. 红移现象的解释红移是指吸收峰的波长从高能区向低能区移动。

在有色溶液稀释时,红移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溶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减弱和水分子的影响。

随着溶质浓度的减小,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导致吸收峰的强度减弱。

水分子的存在对溶液的吸收行为有影响,水分子对光的吸收位于较低波长区域,因此在稀释溶液中,水分子的吸收会导致吸收峰的波长偏向较长波长。

宇宙红移的测量与分析方法

宇宙红移的测量与分析方法

宇宙红移的测量与分析方法宇宙红移是天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描述远离我们的星系或其他宇宙物体的速度的一种现象。

宇宙红移的测量与分析方法是研究宇宙演化和结构形成的关键工具。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宇宙红移测量与分析方法。

一、多普勒效应法多普勒效应法是最早被用于测量宇宙红移的方法之一。

它基于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即当光源相对于观测者远离时,光的波长会变长,即发生红移。

通过测量光的波长变化,可以计算出光源相对于我们的速度。

在天文学中,多普勒效应法被广泛应用于测量星系的红移。

观测者使用光谱仪来测量星系中的光线,然后比较测量到的光谱与实验室中的光谱,从而确定星系的红移。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测量精度高,但需要使用昂贵的设备和复杂的数据分析技术。

二、标准烛光法标准烛光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宇宙红移测量方法。

它基于观测到的天体的亮度与其真实亮度之间的关系。

根据宇宙学原理,远离我们越远的天体应该更暗,因为光线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衰减。

通过测量天体的亮度,可以推断出其距离,并进一步计算出红移。

标准烛光法的一个重要应用是测量超新星的红移。

超新星是恒星爆炸后产生的极亮天体,其亮度与红移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通过观测超新星的亮度,可以计算出其距离和红移,从而推断出宇宙的扩张速度。

三、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法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法是一种间接测量宇宙红移的方法。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后剩余的辐射,它在宇宙中无处不在,具有均匀的分布。

根据宇宙学原理,宇宙的扩张会导致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红移。

通过测量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频谱和温度分布,可以推断出宇宙红移的信息。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受天气和星系的干扰,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宇宙红移测量结果。

四、巡天观测法巡天观测法是一种基于大规模天文观测数据的宇宙红移测量方法。

随着现代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巡天项目收集大量天体的光谱数据。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测量出天体的红移,并进一步研究宇宙的演化和结构形成。

巡天观测法的一个重要应用是测量星系团的红移。

光谱蓝移或红移的工程可行性分析

光谱蓝移或红移的工程可行性分析
(. 1昆明物理研 究所 ,云南 昆明 6 0 2 ;2 5 23 .总装备部装 甲兵 军事代表局,北京,10 5 ) 0 8 1
摘要 :对于小样品来说,将峰值波长移出大气红外窗口是可行的;但对于 中、大型军用平 台来说,改 变其峰值波长可能因为得不偿失而不具有工程上的可行性。 红外隐身的实质问题之一是绝热控制和处 理 。 当温差较 大 时,单 一 的红 外涂料 很难 取得较 好 的绝热效 果 。 关键词:光谱蓝移;光谱红移;红外隐身;红外伪装 中图分类号 :T 2 6 N 1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 —8 120 )50 8 —3 0 1 9 (0 80 —2 60 8
维普资讯
第3 0卷 第 5 期
20 0 8年 5月
红 外 技 术
I fa e n r dTe h l gy r c no o
、o -0 No. ,】3 5 Ma 2 v 008
光 谱 蓝移 或 红移 的工 程 可 行 性 分析
王忆锋 ,黄 炎
Ke r s s e ta u h f; s e ta e h f ; i fa e tat ywo d : p c l ble s i r t p c l ds i r r t n r d se h; i fa e a o fa e r l n r d c m u lg r
引言
s e e i o o e sf a i ii n e g n e ng O n e m o tc tc lf co si n r e a o fa e i e o t r sn rls e sb lt i n i e r . h y i eoft s r ia a tr n i fa d c m u lg st h i r h c n r rte t e to h h r a n u ai .I fa e oai g l e a e i s f c e tf rb te n u ai g o tolo am n ft e t e r m li s l t on n r d c tn s aon n u r r i i n e tr i s ltn o e e t f c swhe r ae m p r t r i e e c ew e n t et r e d b c g o nde it. n g e trt e e a u ed f r n e b t e h a g t n a a k r u x ss

荧光色谱峰红移蓝移

荧光色谱峰红移蓝移

荧光色谱峰红移蓝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荧光色谱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药物研究、环境监测等领域。

荧光色谱峰的红移和蓝移是荧光色谱分析中经常遇到的现象,本文将详细介绍荧光色谱峰的红移和蓝移的原因和影响。

荧光色谱是一种利用化学物质在激发光作用下发光的原理进行分析的技术。

在荧光色谱分析中,样品溶液首先经过色谱柱分离,然后通过荧光探测器检测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荧光探测器通过激发荧光探测器的光源激发样品中的分子,当激发光与分子的吸收光谱匹配时,分子将吸收光能并产生荧光发射。

荧光色谱分析通过检测样品中的荧光发射信号来确定样品中的成分和浓度。

激发光源的波长是影响荧光色谱峰红移和蓝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激发光源的波长与荧光分子的吸收光谱相符时,荧光分子将吸收激发光能并产生荧光发射,荧光色谱峰向红色方向发生红移。

反之,当激发光源的波长偏离荧光分子的吸收光谱时,荧光色谱峰向蓝色方向发生蓝移。

除了激发光源的波长外,样品的环境条件也会影响荧光色谱峰的红移和蓝移。

溶剂的极性、pH值、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荧光分子的激发和发射。

在溶解样品时,选择合适的溶剂和调节合适的pH值可以有效地减小荧光色谱峰的红移和蓝移。

分子结构也是影响荧光色谱峰红移和蓝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分子结构会对荧光分子的吸收和发射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导致荧光色谱峰的红移和蓝移。

在进行荧光色谱分析时,需要根据样品的分子结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荧光探测器和分析条件,以减小红移和蓝移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第二篇示例:荧光色谱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利用荧光信号来检测样品中的化合物。

荧光色谱峰的红移和蓝移是指荧光峰的最大发射波长随着不同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变化。

在荧光色谱中,荧光峰的红移和蓝移现象是非常常见的,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些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让我们来看一下荧光色谱的基本原理。

荧光色谱是一种基于分子在激发态和基态之间跃迁的分析方法。

当样品受到激发光的照射时,其中的部分分子会吸收激发光能量,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

2021年中考浙教版科学(真题重组)选择题题型训练:20演化的自然

2021年中考浙教版科学(真题重组)选择题题型训练:20演化的自然

题型训练:20演化的自然一、单选题1.(2019·温州)下列为太阳系部分行星的信息,分析图表信息,推断正的是()A. 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公转速度越小B. 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公转速度越大C. 体积越大的行星,其公转速度越大D. 体积越大的行星,其公转速度越小2.(2019·嘉兴)宇宙中的天体都历经诞生、成长、成熟到衰老、死亡的缓慢演化过程。

如图是今年人类首次拍摄到的黑洞照片,在演化的最后阶段可能变成黑洞的天体是()A. 恒星B. 行星C. 卫星D. 星3.(2019·衢州)下列关于宇宙的认识正确的是()A. 太阳是银河系的中心B. 地球绕日公转周期为一天C. 宇宙是不断膨胀和演化的D. 人类已完全掌握宇宙奥秘4.(2018·温州)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处于不断的膨胀中,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退行越快。

若在我们所在的星系1观测,下图能类比宇宙膨胀的是(箭头方向和长短分别表示运动方向和快慢)()A. B.C. D.5.(2017·宁波)下列关于学说的提出、模型的建立或科学实验完成等先后顺序,不符合科学史实的是()A. 对太阳系的认识:先提出日心说,后提出地心说B. 对海陆变迁的认识:先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后建立板块构造学说C. 对电磁现象的认识: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后制造出发电机D. 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卢瑟福先完成了α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6.(2017·宁波)我们的宇宙蕴藏着无穷的奥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河外星系谱线红移可以推断星系之间正在相互退行远离B. 从侧面看,银河系的主体像一个中间凸起的大透镜C. 太阳黑子、日珥等太阳活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没有影响D. “天宫二号”、“天舟一号”等都是探索宇宙奥秘的航天器7.(2014·杭州)科学家认为原始大气中并没有氧气,后随地球的演化逐渐增加.早期地球大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A. 原始海洋蒸发出的水蒸气分解B. 原始海洋中藻类的光合作用C. 原始森林中植物的光合作用D. 火山喷发8.(2016·杭州)如图是米勒实验原始大气合成有机物的实验装置,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装置中CH4、NH3、H2O、H2四种气体用于横拟原始地球的大气B. 火花放电横拟闪电C. 烧瓶中的清水模拟了高温条件下的原始海洋D. 该实验证明了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可能会演变成原始生命9.科学家认为原始大气中并没有氧气,后随地球的演化逐渐增加。

红外光谱的红移与蓝移

红外光谱的红移与蓝移

红外光谱的红移与蓝移
红移与蓝移是指在光谱中,光线波长的变化。

红移是指波长变长,光线向红色移动;蓝移是指波长变短,光线向蓝色移动。

在红外光谱中,红移和蓝移的出现是由于化学键振动引起的。

红外光谱是一种分析化学物质结构的方法,它利用化学物质中分子的振动、转动和电子跃迁所产生的特定波长的辐射,来确定化学物质的成分和结构。

在红外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是反映化学键的振动频率和键强度的。

当化学键振动时,它们会吸收红外辐射的能量,产生振动,因此在红外光谱中就形成了吸收峰。

当化学键的振动频率增加时,吸收峰的波长会发生红移;当振动频率减小时,吸收峰的波长会发生蓝移。

红移和蓝移在红外光谱中是非常重要的现象。

例如,在有机化合物中,不同的基团产生不同的吸收峰,这些峰的位置和形状可以用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和组成。

如果发现一个吸收峰发生了红移或蓝移,那么就说明化学键的振动频率发生了变化,这可能是由于化合物的结构或环境发生了变化。

总之,红移和蓝移是红外光谱中的重要现象,可以用来确定化学物质的成分和结构。

随着红外光谱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将能够更加精确地研究化学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 1 -。

多普勒综合效应实验报告

多普勒综合效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多普勒效应的基本原理和现象。

2. 通过实验验证多普勒效应在声波和电磁波中的存在。

3. 探究多普勒效应与波源和接收器相对运动速度的关系。

4. 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多普勒效应是指当波源和接收器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接收器接收到的波的频率会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不仅适用于声波,也适用于电磁波(包括光波)。

其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 当波源和接收器相向运动时,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高于波源频率,称为“蓝移”。

- 当波源和接收器背向运动时,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低于波源频率,称为“红移”。

- 相对运动速度越大,频率变化越明显。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多普勒效应实验装置(包括声波发射器、声波接收器、频谱分析仪等)2. 电磁波发射器(如激光器)3. 电磁波接收器(如光电探测器)4. 秒表5. 计算器四、实验步骤1. 声波实验:- 将声波发射器和接收器固定在实验装置上,确保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 调整声波发射器的频率,使接收器能够接收到稳定的声波信号。

- 逐步改变接收器的运动速度,记录不同速度下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值。

- 分析数据,验证多普勒效应在声波中的存在。

2. 电磁波实验:- 将电磁波发射器和接收器固定在实验装置上,确保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 调整电磁波发射器的频率,使接收器能够接收到稳定的电磁波信号。

- 逐步改变接收器的运动速度,记录不同速度下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值。

- 分析数据,验证多普勒效应在电磁波中的存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声波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接收器运动速度的增加,接收到的声波频率逐渐升高,符合多普勒效应的蓝移现象。

- 通过计算不同速度下的频率变化量,可以得出多普勒效应与相对运动速度的关系。

2. 电磁波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接收器运动速度的增加,接收到的电磁波频率逐渐降低,符合多普勒效应的红移现象。

- 通过计算不同速度下的频率变化量,可以得出多普勒效应与相对运动速度的关系。

红移

红移

红移:一些带有非成键电子对保留体积:指组分从进样开始到出现峰的基团与生色团连接后,使生色最大值所消耗的流动相的体积。

团的吸收带向长波移动的现象。

死时间:不能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组蓝移:指一些基团与某些生色基团分从进样开始流经色谱柱到出现峰最大(C=O)连接后,使生色基团的值所需要的时间。

吸收带向短波移动,这种效应称调整保留时间:扣除死时间后的保留时间。

为蓝移。

调整保留体积:保留体积扣除死体积后的助色团:能使吸收峰波长向长波体积.方向移动的杂原子团称为助色团。

分配系数:色谱过程中,在流动相与固定相生色团:凡是可以使分子在紫外—中的溶质分子处于动态平衡,平衡时组分在可见光区产生吸收带的原子或原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浓度之比。

子团。

相对保留值:指某组分的调整保留值与另基因频率:与一定的结构单元相一组分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联合的振动频率称为基团频率。

梯度洗脱:在分离过程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振动弛豫:在同一电子能级内,不同极性的溶剂按一定程序连续改变他们之间激发态分子以热的形式将多余能的比例,从而使流动的强度、极性、ph值或离子量传递给周围的分子,自己则从强度相应地变化达到提高分离效果,缩短分析时高的振动能级回到低的振动能级。

间的目的。

内转换:当两个能级非常接近,极化:电流通过电极与溶液界面时,电极电以致其振动能级有重叠时,常发位偏离平衡电位(即能斯特公式计算的电位)生电子由能级以非辐射跃迁方式的现象。

转移至低能级的过程。

锐线光源:能发射谱线半宽度很窄的光源。

荧光:以辐射(发光)方式由第仪器分析:指在分析化学中对待测物质的物理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或物理化学性质作为分析的主要依据,并采用迁至基态各个振动能级上所发出特定的仪器作为分析的手段达到分析的目的。

的光就是荧光。

自吸:当辐射能通过发光层周围的蒸汽原子时磷光:由第一激发三重态T1的最将为其自身原子所吸收,而使谱线强度中心强低振动能级跃迁至基态S0的各个度减弱的现象。

仪器分析(刘志广版)总结内容

仪器分析(刘志广版)总结内容

第六章自吸:位于中心的激发态原子发出的辐射被边缘的同种基态原子吸收,导致谱线中心强度降低的现象称为自吸。

自蚀:元素浓度降低时,一般不出现自吸,随着浓度增加,自吸越严重,当达到一定值时,谱线中心可被完全吸收,如同出现两条线,这种现象称为自蚀。

为什么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源中可有效消除自吸现象?答:因为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温度高,惰性气氛,原子化条件,有利于难溶于化合物的分解和元素激发;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具有“趋肤效应”,即涡电流在外表面处密度大,使表面温度高,轴心温度低,中心通道进样对等离子体的稳定性影响小,也有效的消除了自吸现象。

分析线:复杂元素的谱线可能多达数千条,检测时只能选择其中的几条特征谱线,称为分析线。

最后线:当试样的浓度逐渐减小时,谱线强度减小直至消失,最后消失的谱线称为最后线。

灵敏线:每种元素都有一条或者几条最强的谱线,也即产生最强谱线的能级间的跃迁最易发生,这样的谱线称为灵敏线。

共振线:指由第一激发态跃迁回到基态所产生的谱线。

最后线也是最灵敏线;共振线也是最后线,最灵敏线。

红移:由取代基或溶剂效应引起的使吸收向长波长方向移动。

蓝移:由取代基或溶剂效应引起的使吸收向短波长方向移动。

检出限:定义为在适当置信度下,能检测出的待测元素的最小质量浓度或最小质量。

什么是锐线光源?答:所谓锐线光源是指给出的发射线宽度要比吸收线宽带窄,即发射线的小于吸收线的,同时发射线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一致。

哪些光源是锐线光源?空心阴极灯,高频无极放电灯,蒸汽放电灯。

干扰因素有哪些?如何抑制干扰?答:(1)谱线干扰;用纯度较高的单元素空心阴极灯来减小干扰。

(2)背景干扰;空白溶液校正背景的方法。

(3)化学干扰;可通过在标准溶液和式样溶液中加入某种光谱化学缓冲剂,来抑制或减少化学干扰。

(4)物理干扰;可通过控制试液与标准溶液的组成尽量一致的方法来抑制。

第十章红外试分析产生红外光谱的条件,为什么分子中有的振动形式不会产生红外光谱?答:条件:在红外光谱分析中,只有照射光的能量E=hv等于两个振动能级间的能量差⊿E时,分子才能由低级动能级E1跃迁到高振动能级E2,即⊿E=E1-E2,产生红外吸收。

增色效应减色效应↑↓红移→←蓝移

增色效应减色效应↑↓红移→←蓝移

2019/1/8
2.能级跃迁的条件 一个原子或分子吸收一定的电磁辐射能 (△E)时,
就由一种稳定的状态(基态)跃迁到另一种状态(激发态)。 它所吸收的光子(电磁波)的能量等于体系的能量的变 化量(△E) ,所以,只有当吸收电磁辐射的能量在数值 上等于两个能级之差时,才发生辐射的吸收产生吸收
光谱。 关系式:
2019/1/8
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三个过程 • 电磁辐射辐照分子(或原子)跃 迁结构产生周期极化。 • 能量相等 受激跃迁 • 释放能量回归基态 两态动态平衡产生稳定信号(光、 电、磁、热) 电讯号波谱
2019/1/8
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
物质的电子结构不同,所能吸收光的波长也不同,这就构 成了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基础。 例: A物质
2019/1/8
3.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的分类
由于光子具有不同的能量,故可分为不同的 谱带。 从γ射线一直至无线电波都是电磁辐射,光 是电磁辐射的一部分。若把电磁辐射按照波长顺 序排列起来,可得到电磁波谱。
2019/1/8
电磁波谱与吸收光谱的分类
───────────────────────────────────────── 核跃迁 内层电子跃迁
2019/1/8
波谱分析的分类: 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电子能级的 跃迁→分子母核的结构。 ②红外和拉曼光谱法:分子振动和转动 能级的跃迁→分子基团种类和结构 ③核磁共振光谱法:磁性核取向能级的 跃迁→含氢和含碳基团的种类、分子骨架 及排列顺序 ④质谱法:分子及其碎片的m/z的排序 →分子量、分子式和分子结构
2019/1/8
第一节 吸收光谱的基础知识
一、电磁波的性质与分类 二、分子的能及图 三、能及跃迁和吸收光谱 四、lambert-Beer定律

浅述植被“红边”效应及其定量分析方法

浅述植被“红边”效应及其定量分析方法
s mma ie o o a i n o h e d e a d a s u u rz d f r l c t ft e r d e g , n lo s mma ie o d t n ft er a pia i n Atme n t ti to u e e o rz d c n ii s o h i p l t . a i i n r d c s a n w o c o me me h d, a d Ra in l u c i n ( e t o n me t a n to n w)f rl c t n o h e d e F n l , ih me h d c n b d p e o o a i g t e r d o f o a i ft e r d e g . i a l whc t o a e a o t d f r lc t h e o o y n e g n c s fc l r p y lc n e ta in wi e l f f rf rh r iv s i a i n d e i a e o h o o h l o c n r t l b e t o u t e n e tg t . o l o Ke o d : e d e l e r i t r o a i n mo e ; h n e t d g u sa d l h g e r e o y o a d l lg a ga y w r s r d e g ; i a n e p l t d l t e i v r e a s in mo e ; i h r o d r p l n milmo e ;a r n in n o mo e ; a in l u c i n ( e d l r t a n t o f o n w)mo e dl
遥感信息
综遮

红外光谱蓝移和红移

红外光谱蓝移和红移

红外光谱蓝移和红移红外光谱蓝移和红移是指物质在吸收或发射红外辐射时,相应峰值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这种频移现象是由于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能级的改变引起的,在光谱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红外光谱蓝移和红移的主要表现和产生机制:一、红移现象红移现象是指物质在吸收或发射红外辐射时,谱线峰值向长波侧移动的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物质的分子结构与环境中的作用力增加,导致化学键振动频率减小的情况下。

产生红移现象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1. 经典多晶结构多晶样品在红外光谱中的吸收谱往往比单晶样品有小的红移现象,这是由于晶格振动影响引起的。

2. 氢键的合成伸缩振动氢键的伸缩振动对于氢键中的氢-氧和氢-氮键振动而言比较稳定,因此更可能在红外光谱中表现出红移现象。

3. 官能团的环境效应官能团的环境效应与引入了一些有机基团时相似,这也可以导致化学键振动频率减小,从而产生红移现象。

二、蓝移现象蓝移现象是指物质在吸收或发射红外辐射时,谱线峰值向短波侧移动的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分子中的偶极矩增加、分子中的键振动频率增加或分子内的电子转移等情况下。

产生蓝移现象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1. 大量形式无规律无规律的分子结构会导致分子内的化学键和分子结构变化,从而产生蓝移现象。

2. 分子内电子的跃迁分子内电子的跃迁将导致分子中化学键的振动频率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蓝移现象。

3. 证:较高的分子空间对其环境中的影响当分子的环境中存在强烈的作用力时,它们的化学键振动频率很可能增加,从而产生蓝移现象。

总的来说,红外光谱蓝移和红移现象是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环境因素作用下引起的化学键振动频率的变化。

这些现象对于分析物质中的有机和无机成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帮助确定物质中化学键的不同类型。

傅里叶红外光谱蓝移红移

傅里叶红外光谱蓝移红移

傅里叶红外光谱蓝移红移
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是一种用于材料分析的测试方法。

在实际的测试中,有时会出现傅里叶红外光谱蓝移或红移的现象,这是因为测试样品的不同状态或制备方式导致的光谱数据变化。

傅里叶红外光谱蓝移,是指测试样品在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中,光谱图谱中的峰值向高波数移动的现象。

这一现象通常是由于测试样品中的化学键发生振动频率改变,引起光谱图谱的位置向高波数移动,常常表明材料从高势能态向低势能态的化学反应发生。

相反,傅里叶红外光谱红移则是指峰值向低波数移动的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样品溶解度、温度等发生变化时,也可以通过样品的芯层电荷影响光子振动的方式来解释。

总的来说,傅里叶红外光谱蓝移和红移是材料分析中的重要现象,能够有效地反映化学反应、材料状态等情况,进而提供有用的信息。

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测试情境,对蓝移、红移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同时也需要注意,光谱测试结果受到材料状态、测试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适当的控制和分析。

化学红移和蓝移名词解释

化学红移和蓝移名词解释

化学红移和蓝移名词解释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化学里的红移和蓝移,这俩名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神秘莫测?其实啊,它们就像藏在化学世界里的小精灵,等着咱们去揭开它们的面纱。

先来说说红移吧。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调皮的小孩,总是喜欢往远处跑。

在光谱中,红移就意味着光波的波长变长了,就好像原本紧凑的队伍一下子拉开了距离。

这就好比咱们跑步,本来大家步伐紧凑,节奏一致,突然有人开始放慢脚步,拉大了和前面人的距离。

比如说,当一个天体远离我们的时候,它发出的光的波长就会变长,出现红移现象。

这是不是有点神奇?就好像那个天体在跟我们玩捉迷藏,越跑越远,让我们看到的光都变了模样。

再讲讲蓝移。

蓝移呢,就像是那个调皮小孩突然跑回来了,光波的波长变短啦。

原本拉开的距离又缩短了,紧凑起来。

这就好比跑步的时候,有人突然加速,一下子缩短了和前面人的距离。

比如说,当一个天体向我们靠近时,它发出的光波长变短,这就是蓝移。

是不是感觉像是天体朝我们飞奔而来,带来的光都变得急促了?那为什么我们要研究红移和蓝移呢?这可太重要啦!通过观察和分析红移和蓝移,我们可以了解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它们是在靠近我们还是远离我们。

这就好像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脚步,就能知道他是在前进还是后退一样。

而且在化学实验中,红移和蓝移也能帮助我们了解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比如说,当分子中的化学键发生变化时,吸收或发射光的波长也可能会发生红移或蓝移,这不就像是分子在给我们发送密码,告诉我们它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吗?你想想,如果我们不了解红移和蓝移,那不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对周围的一切都一无所知吗?所以说,掌握这两个概念,就像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化学世界深处的窗户,让我们能看到更多奇妙的景象。

总之,红移和蓝移虽然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只要我们用心去理解,就会发现它们其实就藏在我们身边的各种现象中,等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红移现象的分析
摘要:造成红移现象的原因是电磁波的密度和速度的差异形成的。

一、红移现象原因之一
1、理论基础
自然界发出的光波,它的频率应该几乎是相同的(这一点与人共发射的电磁波有所不同),它传播的速度主要决定它的波长,其实它的波长也应该几乎是相等的,但是也是有差异的,这种说法和本书新原子论的理论是统一的。

科学发现远离我们的星球,会发生红移现象,为什么呢?由新原子论可知mr Hp v 42
=,也就是说,电子对相互绕转的半径小的绕转速度
大,电子对相互绕转的半径大的绕转速度小,而发光物体光的传播速度主要由绕转半径决定的。

可以推测,自然界中,自然发出的电磁波即光波可能是不相等的,现在一般认为可见光的传播速率是8103⨯,是由于可见光的波长、频率几乎相等,速率也几乎相等,忽略了它们的差异。

严格地说,只有波长相等频率也相等的光波传播速率才相等,波长大的稍快一些,在可见光范围内,红光的绕转半径最大即波长最长。

在自然界的发光体中,波长、频率相差都不太大,尤其可见光范围内更是如此,又由于它们的传播速度特别的快,它们的速度差异不容易被察觉和准确测定。

2、发生红移的原因
离我们远去的星球,距我们的距离特别的远,并且还在增大。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可见光范围内,红光的传播速度最快,由于距离特
别遥远并且还在增大,这就使得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分成了特别巨大的色段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红色段先到达我们的地球的缘故,其它色段的光还没有到达我们的地球的缘故,它们到达我们的地球还需要一年、十年、百年、千年……,这要看光带段的距离和星球远离我们的速度而决定,也就是说,可见光家族还没有全部到达我们地球,这就是发生红移现象的本质原因。

二、红移现象原因之二
1)我的电磁理论(其它多篇文章都有论述),电磁波是极小微粒相互绕转组合(准确地说电子级的微粒)又整体运动的弹性“能量环”(密度引力是电磁波的电子对相互绕转向心力,这种电磁波理论能很好的解释波粒二象性)。

红光能量环的半径(可见光范围)最大,紫光能量环的半径(可见光范围)最小。

其实,由于紫光电子对的绕转速度比红光电子对的绕转速度也大,容易推出一个紫光粒子的质量也比一个红光粒子的质量大。

这就得出红光光子的密度最小,紫光光子的密度最大(都是指在可见光范围内)。

远离我们的星球加速运动可能受到另外的密度极大的天体吸引。

根据密度引力定律,波长短的紫光密度大,密度引力也大,被吸引到另一侧,而红光密度小,密度引力也小,被吸引(和紫光相比)小得多,这就造成远离我们的星球,波长较长红光射向我们,就是现在所做的红移,“红移”相对的另一侧可能是“紫移”。

按照这种理论,红移现象不仅发生在可见光范围内,在整个电磁波谱中都会发生红移现象。

2)运动并且绕转的能量环,如果发光体本身密度很大,能量环飞出
时受到的密度引力极其强大,也可能将能量环的半径拉大。

但是,这是红移现象的次要因素(因为按照密度引力定律,电子级的微粒密度引力相对电子的质量是最大的,即产生的加速度最大。

所以绕转的能量环的半径被拉长和能量环作为整体被吸引相比是相当微小的)
注解:1、当我们看到的日光7种颜色的光已经汇聚到一起了。

2、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颜色的光都会聚集在一起——通过某一区域。

3、共振是波传播的“加油站”,只有波长相等的波才能连接在一起,呈线性光线。

4、日光光波可能不是混乱的流动状态,应该是呈线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