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_0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勾践灭吴的教案《勾践灭吴》教案初中阶段学生文言文阅读十分有限,仅限于初中所学的几篇,对古文学习兴趣一般。
多数觉得文言文枯噪无味,晦涩难懂。
对文言文语法和常用词知识,大多是死记硬背。
基于这样的情况,高一文言文教学宜“低起点、稳起步,先入门,再提高”,避免学生对古文产生厌学兴趣。
——参选自教参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内容。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自励,报仇雪恨的故事。
4、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掌握特殊语法现象。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阶段:通读课文课堂教学:第一课时一、导入(由蒲松龄的对联引入,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兴趣)出示ppt: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清】蒲松龄(查证)在这幅对联中,有两个我们熟知的成语典故“破釜沉舟、卧薪尝胆”,讲述的是哪两个故事?明确:破釜沉舟讲的是楚霸王项羽,当时他作为上将军,率领其军队与秦军交战,要越过漳河到对岸抢占对方的阵地,为了表示有进无退,有战必胜的决心,他与军队渡河之后,要把军队中的“釜”——古代一种煮饭的锅,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烂沉到江底。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二、题解(1)常识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
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下《国语》(学生标识课文注释①)。
掌握:《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的作者)所作。
共二十一卷,全书按周、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公元前990年--公元前453年)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反映了这一漫长历史时期诸侯各国的交往、争战等情况。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越国和吴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2)掌握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3)了解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战役和战争策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直观展示越国和吴国的地理位置。
(2)运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分析勾践灭吴的原因和过程。
(3)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探讨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荣誉和尊严的认同。
(3)培养学生对和平与发展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2)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勾践灭吴战争中的战略和战术运用。
(2)如何评价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地图和图片。
(2)历史资料和文献。
(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课前准备:(1)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历史知识水平。
(2)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越国和吴国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国地理位置。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勾践灭吴的故事吗?请大家简单分享一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历史资料和文献,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归纳勾践灭吴的原因和过程。
3. 课堂讲解:(1)结合资料和文献,详细讲解勾践灭吴的过程和战争策略。
(2)分析勾践灭吴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战术运用。
(3)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勾践灭吴战争中的战略和战术运用。
(2)分享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2)引导学生反思勾践灭吴战争对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所学,绘制一幅勾践灭吴战争示意图,标注重要战役和战术运用。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学生能够分析勾践的形象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
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分析法,评价勾践的策略和智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了解并尊重历史,培养爱国情怀。
学生学习勾践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勾践灭吴的历史经过及勾践的形象特点。
勾践灭吴事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勾践的心理变化及其对战略决策的影响。
如何评价勾践的策略和智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为课堂讨论提供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勾践灭吴的相关内容,了解历史背景。
搜集关于勾践的资料,了解其形象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勾践的形象特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勾践灭吴的经过。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的战略决策及其心理变化。
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勾践的智慧与策略。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强调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生谈收获,分享学习感受。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勾践的形象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请学生搜集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与勾践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等。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关注作业的质量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展现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2. 分析勾践的策略和智慧,探讨他成功的原因;3. 探讨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经过和结果;2. 勾践的智慧和策略。
三、教学难点1. 解释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四、教学内容勾践是越国的君主,他的出生并不起眼,但却有着非凡的领导才能和雄才大略。
在他的统治下,越国逐渐壮大,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而勾践灭吴,更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战。
勾践灭吴的背景是,在当时,吴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势力蔓延至越国境内。
越国虽然人数不如吴国众多,但却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资源。
勾践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最终成功地灭亡了吴国。
在对吴国作战的过程中,勾践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他不仅善于分析敌情和判断形势,还善于运用兵法,灵活应对吴军的进攻。
在战斗中,他总是能够冷静思考,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取得战争的胜利。
勾践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军事才能,更在于他的领导才能。
他能够团结越国人民,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团队,使整个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
他善于激励士兵,鼓舞士气,使越国的军心稳固,士气高昂。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经过,让学生了解事件的全貌;2. 分析法:通过分析勾践的智慧和战略,引导学生思考他成功的原因;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促进学生深入理解。
六、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2. 学生分析勾践的策略和智慧,探讨他成功的原因;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4. 小组讨论,学生就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展开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5. 总结教学内容,概括勾践灭吴事件的核心要点。
七、课堂作业1. 就勾践灭吴的故事,写一篇读后感;2. 根据勾践的智慧和策略,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战争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勾践灭吴》的优秀教案一等奖3篇
1、《勾践灭吴》的优秀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二、解题《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但宋襄公并未能称霸,而争霸的大国还有吴、越,于是对“五霸”,其说不一。
争霸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齐桓公称霸。
(2)晋文公称霸。
(3)楚庄王称霸。
(4)吴、越争霸。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中的著名史实。
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
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
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嚭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
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
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
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分析勾践灭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发生在春秋时期末年至战国初期(公元473年-472年)。
这场战役影响深远,事关国家生死存亡,也是春秋时期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它的背后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这场战役,认识其重要性,成为了教学者面临的一个问题。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勾践灭吴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并能够正确理解各种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和历史素养。
情感目标:通过这个教学设计,让学生认识到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并培养学生珍爱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情感。
3.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讲授-问答-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历史事件的大致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来引出问题,再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事件和背后的因素。
4. 教学内容和流程4.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史料介绍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分布和政治形势,同时引出勾践灭吴的事件。
4.2 讲授(20分钟)教师以课件的形式,讲述勾践灭吴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并重点介绍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两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及其历史意义,以及战役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
4.3 问答(2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问题,质疑问题和探究问题,比如:勾践灭吴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参与到这个事件中来了?反吴联盟的形成背后有哪些因素等。
4.4 讨论(15分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步进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勾践灭吴的各个方面的历史意义,通过帮助学生找到关键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讨论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理解文本大意。
1.2学习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3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3.2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增强国家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掌握生字词,理解文本大意。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教学难点:2.1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2.2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对比,找出其独特之处。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勾践灭吴的故事。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大意。
2.2学生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做好笔记。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4.分析重点句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卧薪尝胆”等。
5.比较阅读5.1学生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如:曹操、刘备等。
6.小组讨论6.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勾践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
3.思考勾践的精神品质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课堂小结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了解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1.3领悟文章的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勾践的人物形象分析。
2.教学难点:2.1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内涵。
2.2文章寓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成语故事吗?(2)学生回答:卧薪尝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等。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3.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勾践人物形象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教师讲解(1)教师对勾践的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强调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5.比较阅读(1)教师出示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如刘备、诸葛亮、李世民等)的对比材料。
(2)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6.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2)学生发表自己对勾践精神的感悟,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7.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8.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勾践的人物传记。
(2)思考勾践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比较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领悟了文章的寓意。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一、教案基本信息《勾践灭吴》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2. 培养学生对勾践品质的分析能力,如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等。
3. 引导学生理解“善败者不丧,善胜者不昌”的历史哲理。
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 勾践的品质分析。
教学难点:1. 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哲理。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勾践灭吴的经过。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勾践灭吴的经过,分析勾践的品质,如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等。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勾践品质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品质到现实生活中。
5. 历史哲理讲解教师讲解“善败者不丧,善胜者不昌”的历史哲理,引导学生思考。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勾践的品质和历史哲理。
三、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勾践灭吴的经过。
2. 分析勾践的品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体会。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勾践品质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历史哲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内容,以及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注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多种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法:教师以讲述、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案例分析法:以勾践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品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语文教材。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勾践灭吴的过程。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2)勾践和夫差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2)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勾践的忍辱负重和夫差的骄傲自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勾践和夫差的初步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勾践灭吴的经过。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和夫差的人物形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拓展(1)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勾践灭吴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学生分享自己对勾践灭吴事件的认识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勾践灭吴的经过和结果。
2. 请学生分析勾践和夫差的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如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关注彼此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如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积极参与等。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勾践灭吴》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
学生能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勾践、文种、范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能够解读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如“卧薪尝胆”、“螳臂当车”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勾践灭吴》的故事背景和历史意义。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深入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坚持不懈、忍辱负重、智慧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
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尊重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文中的成语和典故的解读。
2. 教学难点:文中古代汉语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对文中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故事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韵律。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学生查找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理解古代汉语的表达。
3. 合作探讨: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
2. 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编写一个短故事。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 互动教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体验文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学生通过互动交流,提高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学生互相评价,鼓励彼此进步。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运用能力。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词汇,如“越国”、“吴国”、“阖闾”、“夫差”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了解勾践灭吴的因果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
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忍辱负重、艰苦奋斗等品质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勾践的形象和夫差的形象。
2. 教学难点:勾践灭吴的因果关系分析。
史料的解读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勾践和夫差的形象。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勾践灭吴的看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史料、图片等。
历史地图:展示越国和吴国的地理位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勾践灭吴的背景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分析勾践和夫差的形象,强调勾践的团结、忍辱负重、艰苦奋斗等品质。
3. 史料分析: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史料的真实性和价值。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勾践灭吴的因果关系。
4. 课堂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各小组发表对勾践灭吴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作业布置2. 让学生查找相关史料,进一步了解勾践灭吴的背景和经过。
3. 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谈谈对勾践灭吴的看法和感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史料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史料分析环节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3. 作业和作文:评估学生对勾践灭吴历史意义的理解和感悟。
《勾践灭吴》教案设计
《勾践灭吴》教案设计《勾践灭吴》教案设计两篇《勾践灭吴》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 了解《国语》的文学常识2. 学习勾践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精神3. 学习鲜明生动的人物描写方法4.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文言句式(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的词)学法指导: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背景,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归纳古汉语知识,最后,分析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汲取经验教训。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勾践灭吴》的背景,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第一、二、三段思路,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
教学难点: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方法:讲授、启发、诵读一、导入杨慎的《廿一史弹词》总说历史“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
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
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
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回首春秋,“中国诸侯,尔虞我诈,逐鹿纷争,此消彼长,遂有五霸。
南之吴越,意欲逐鹿,然两国彼此虎眈”二、背景一个是任用逃亡到吴国的原楚国贵族伍子胥和齐国的军事专家孙武的吴国,改革内政,扩充军队,加强战备,并制定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战略方针。
一个是领土狭小,人口稀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越国,但有楚国的结盟和大力支持,从而使越力量迅速壮大。
齐读《学》97页背景中公元前496年至494年间两国的战况的吴军乘胜追击,占领越都会稽,并进而包围了会稽山。
如果连会稽山也被攻克,那越国就不只是战败而已,而是——亡国。
三、研习第一段(引文学生找出翻译的关键点——注意双横线)1.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勾践做出一个关于哪方面的决定?“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他没有象某些故事讲的那样主人公如何哀痛,或被复仇的欲望驱使几近疯狂,而是痛定思痛,他首先想到的是——求谋臣。
简直是老虎将自己半身虎皮相许于人,来表现他对人才的渴求。
2. 大夫文种向勾践献上了一条什么建议?“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史料阅读,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
(2)运用地图,分析勾践灭吴的战争过程。
(3)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如勾践的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等品质。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惜和平,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勾践的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等品质。
2. 教学难点:(1)勾践灭吴战争过程的地图分析。
(2)对勾践灭吴历史意义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1. 史料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
2. 地图分析:运用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勾践灭吴的战争过程。
3. 小组讨论: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
4. 讲授法:教师讲解勾践灭吴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史料阅读:让学生阅读史料,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
3. 地图分析:展示勾践灭吴的战争过程地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探讨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
5. 讲授法:讲解勾践灭吴的过程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所学,绘制勾践灭吴战争过程的思维导图。
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勾践灭吴的认识,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给出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史料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史料阅读和地图分析环节的表现,检验他们的分析能力和理解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和观点阐述等方面。
4. 课后作业:审阅学生的课后作业,如思维导图、历史小论文和建议调查报告,评估他们的知识运用和思考深度。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和理解《勾践灭吴》这篇文章;(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3)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相关历史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文章内容,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勾践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勾践灭吴》这篇文章;(2)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3)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相关历史知识。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遇到不懂的生字词可以查阅字典;(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学习文章的心得体会;(2)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词语接龙游戏,巩固生字词;(2)让学生发挥想象,以勾践灭吴为题材,进行故事续写。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巩固生字词和文章内容;3. 故事续写评价:评价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勾践灭吴故事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勾践灭吴》;2. 字典:方便学生查阅生字词;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勾践灭吴 教案教学设计 _0
勾践灭吴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课文中古今异义等古汉语现象,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2.学习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思考、评判、翻译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
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对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的把握。
解决办法1.了解春秋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的背景。
2.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点在于:或选中对象有的效矢;或软中带硬,硬中带软。
要联系全篇,了解字词义中的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了解《国语》一书。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目标1.了解背景知识及作家、作品。
2.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一、导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
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
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二、题解《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全书二十一篇,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
三、范读注意读音、句读、节奏和感情四、理清结构全文可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其内容。
本课文按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开始——“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写群臣携于文种定计,向吴求和)第二部分(从“勾践况于国人曰”——“民俱有三年之食”)写勾践抚恤国人,卧薪尝胆,厉精图治,以期报仇雪耻。
勾践灭吴教案(精选5篇)
勾践灭吴教案(精选5篇)勾践灭吴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认真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与其奋斗成功的具体缘由,理解文种、申胥的忠贤报国之志。
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艺术。
教学设想:教学重点:(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饿最后两段。
3、课中的特本殊句式归类(1)判断句夫吴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此寡人之罪也(省略介词于)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昔者之战也……寡人之罪也(2)省略句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省略动宾短语“之”。
之——指代文种)(与之成)不可!(省主语——与越国订立盟约)纳之(于)太宰喜否(省略介词于)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勾践)无不甫(之)也(省略主语与宾语)员闻之,陆人居(于)陆,水人居(于)水(省介词)省量词,例:女子十七(岁)不嫁,丈夫二十(岁)不取2:一(条)犬,一(头)豚(3)倒装句A介宾短语后置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乃号令于三军又有美于此者将献之B.宾语前置何后之有?本课虚词用法归类1、之代词,他,它。
例:吾与之共越国之政。
:三江环之。
助词,的。
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此则寡人之罪也助词,取消主谓间的独立性,不译。
例: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若水之不归也。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何后之有?2、其代词,他的,他们的。
例:执其手而与之谋。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代词,他。
例: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代词,自己的。
例: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指示代词,那些。
例:其必士。
副词,同“岂”,难道。
例:其有敢不尽力者乎?3 、于介词:在。
例: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背景介绍: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文物等知识,以及众多有名的历史事件。
而勾践灭吴则是一次非常著名的历史事件,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历史上,重大事件往往成为后人研究和思考的主题,因此学生学习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值得推荐和鼓励。
下面阐述一下教学设计及其重要性。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勾践灭吴学案的历史事件,所涉及到的人、事、物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教学内容勾践灭吴学案的相关教学内容涵盖以下三个方面:1)历史背景:学生应该知道勾践灭吴事件发生的背景,即东周时期,吴越两族大战,吴越两族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小国。
在这个背景下,战争爆发,勾践奋起反抗吴国,最终取得了胜利。
2)相关人物:学生应该知道勾践、夫差、范蠡、苏秦、张仪等有关人物的地位、姓名、经历和作用等。
3)相关文化:学生应该知道勾践灭吴事件对中国传统文化、文物、传统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3.教学方式因势利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受学生欢迎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勾践灭吴历史事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教学方式:1)了解并回答问题:提出相关问题并教授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回答,然后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和答案。
2)观察、熏陶和体验:教师通过文化、文物、图片等多种展示形式呈现,让学生观察、熏陶和体验,深入了解勾践灭吴事件的具体历史流程和文化背景。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实际历史事件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文化沉浸体验,完成相关的研究和功课。
4.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对于历史背景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PPT、视频、文字讲解等在课中展示。
2)对于相关人物的介绍,教师可以请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进行介绍并交流。
勾践灭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了解勾践的成就和影响,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深入研究历史事件,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内容1.勾践的成就和影响2.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主要讲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2.讨论法:通过团体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见解和思考。
3.实践法:通过参观实地景点、模拟实际情况、活动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通过展示有关勾践和吴国的资料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勾践灭吴的热情。
二、讲授1. 讲解勾践的成就和影响,包括勾践整合吴越并为吴越地区带来的经济繁荣、文化进步以及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2. 讲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包括吴越之争、勾践反抗夫差、勾践十年南征北战,以及勾践灭吴后对东方世界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
三、讨论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历史事件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2.班级讨论:通过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和结论,引导学生展开全班讨论,汇总和归纳各组讨论的观点和结论,深入研究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
四、实践1. 参观实地景点:安吉富春江古战场、吴越故城遗址等地历史文化景点,加深学生对勾践灭吴历史事件的文化认知。
2.模拟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分组,模拟勾践灭吴的历史情景,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知。
3.活动体验:通过制作勾践灭吴相关的文化作品、文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勾践灭吴的文化魅力和艺术魅力。
五、总结总结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六、课后作业1.学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勾践、吴越等历史人物和事件。
2.补充勾践灭吴的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对历史的综合把握。
3.通过制作勾践灭吴相关作品、写作文、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勾践、吴越以及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践灭吴(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ybck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常被广大青少年引用。
这个故事和成语密切相关,导
入课文可先让学生回答,这个成语是什么,并让他们简单介绍这个成语故事。
这样做可以调
动学习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2.本文记叙了吴越兴亡的历史,有必要对背景加以介绍,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了解。
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势不两立。
吴国依靠伍子胥、武的计谋,往西攻破强大的楚国,往北威慑到齐、晋两国,往南攻打越国。
越王勾践领兵迎击,在姑苏山打败吴军,击伤了吴王阖庐的脚大趾。
吴军撤退,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死了你的父亲吗?”夫差答说:“不敢忘记。
”当天夜里,阖庐死去。
夫差立为吴王后,任伯嚭为太宰,演习战斗射技,三年后攻打越国,在夫椒山打败越军。
3.要注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整体感知课文。
可根据沉重的预习情况,试着让同学们简单议论一下,课文记叙了吴越兴亡的历史,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可启发诱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相教育。
4.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是诵读。
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意思是说,读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语言规律,从而自己也就会写诗了。
文言文也是如此。
所谓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
诵读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
第一,读准字音。
第二,读清句读。
第三,读出语气。
文章要让学生自己读,学生阅读文言文存在着种种障碍,更要多读才能领会。
当然提倡学生自己阅读,并不排斥教师的必要指导。
教师要指导学生精读部分章节。
5.剖析分析步骤和要点。
(1)结构层次
第一段勾践总结经验,文种进谏。
第二段越王委曲求和,吴国态度不一。
第三段勾践深刻反省,礼贤下士。
第四段勾践内修法政,奖励增殖,磨砺士人,善待人民。
第五段明耻教战,上下一心。
第六段国仇敌忾,战胜吴国。
(2)人物形象:
勾践:忍辱负重,善于总结经验;礼贤下士,能够团结国内各种力量;深谋善政,在战
略上英明决策。
夫差:亲小人,远贤臣,骄傲轻敌,刚愎自用。
(3)重要字、词
实词:知、资、吊、致、蕃、报、旅、劝、勉、水人、广运、二三子、孺子、匹夫、常赏
虚词:无乃、苟、已、其
(4)重要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例:何后之有?
②判断句例: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③省略句例:于是葬死者
(5)词类活用:
①使支用法例: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②名词作状语例:必庙礼之。
指点迷津
1.创设语境,导入课堂。
本文牵涉到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哪位同学能讲述一个他们的故事?看谁讲的语言准确
、生动活泼。
如:说成语故事,讲历史人物,谈背景知识,把同学们带入一个特殊意境,从
而引起学习本文的兴趣。
本文牵涉到的历史人物很多,如:孙武、伍子胥、西施、勾践等。
2.训练学生朗读课文。
要揣摩人物的思想性格,读出语气。
如:
找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在读准字音,读清句子的基础上,揣摩人物的思想性格,读出
语气。
要在语气上体现伍子胥的深谋远虑、忠心耿耿;体现出太宰嚭的阴险狡诈、卑劣无耻。
3.精读某些段落,领会文章语言特点。
4.贯穿启发诱导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5.补充和本文相关的文章,加以比较阅读。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课文第一段提问:大夫种的建议可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成语是什么?
答案提示:未雨绸缪
2.课文第二段提问:子胥进谏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对于
越国求和,子胥与太宰嚭各是什么态度?
答案提示:
类比推理。
子胥认为不可。
太宰嚭认为可以。
讨论题目之一:子胥和太宰嚭的态度不一致,孰是孰非?
答案提示:
子胥为吴国长远计,太宰嚭为个人谋私利。
3.课文第三段提问:(勾践)葬死者,问伤者,养生才;吊
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
者,迎来者;这样做的用意何在?
答案提示:团结国内各种力量。
4.课文第四段提问:勾践为鼓励人口增殖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适龄、适时婚姻,奖励生育。
5.课文第五段提问:越人坚持请战的理由是什么?用现代
汉语表达。
讨论题目之二:说
一说越人为什么愿为国君卖命。
答案提示:越国人,像受戴父母一样受戴国君,像孩子思
报父母之仇一样想着为国君报仇,难首有敢不尽力的吗?
讨论题目之二提示:越王治国有方,爱民如子,下下一
心。
6.课文第六段提问:越人为什么取胜,取胜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答案提示:同仇敌忾。
勾践治国有方。
7.阅读下文,结合课文作比较阅读。
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越。
越王勾践迎击之,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
军却,阖庐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而父乎?”夫差对曰:“不敢。
”是夕,阖庐死。
夫差既为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三年,伐越,败越于夫湫。
越王钗践乃以兵五千人栖于会稽山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
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
”吴王不听,用于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吴王闻齐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
子胥谏曰:“不可。
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能用人,此人不死,必为吴患。
今越,腹心之疾,齐犹疥癣耳,而王不先越,乃务伐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与邹、鲁之君会以归,益疏子胥之言。
其后四年,吴将复北伐齐,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嚭。
太宰嚭既数受越赂,其受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王信用嚭之计。
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疾,今信其游辞伪诈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
《盘庚》曰:‘古人有颠越不
恭,劓殄灭之,俾无遗育,无使易种于兹吧。
’是商所以兴也。
愿王释齐而先越,不然,将悔之无及也已。
”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
子胥谓其子曰:“吾谏王,王不我用,吾今见吴之灭矣,女与吾俱亡,无为也。
”乃属其子于齐鲍氏,而归报吴王。
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胥为人,刚暴少恩,其怨望猜贼,为祸也深。
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计谋不用,乃反怨望。
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徼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
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字胥谏不用,因辍,佯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
且臣使人微伺之,基使齐也,乃属其子于鲍氏。
夫人臣内不得意,外交诸侯,自以先王谋臣,今不用,常怏怏,愿王蚤图之。
”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乃使使赐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
”子胥曰:“嗟乎,谗臣宰嚭为乱,王顾反诛我。
我令若父霸,又若立时,诸子弟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
若既立,欲分吴国与我,我顾不敢当,然若之何听谗臣杀长者?”乃告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氛吾眼著之吴东门,以观越寇之灭吴也。
”乃自刺杀。
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吴人怜之,乃为立祠于江上,因名曰胥山。
后十余年,越袭吴,吴王还与战,不胜,使大夫行成于越,不许,吴王将死,曰:“事故以不用子胥之言
至于此,令死者无知则已,死者有知,吾何面目以见子胥也!”遂蒙絮覆面而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