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上5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上)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上)

中国历史文选(上)复习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它的文字构造以象形为基础,辅以形声字和假借字,使我国有文字可考的阶级社会历史上溯至商朝。
【治兵、振旅】古代在农闲时教民习战,出师称治兵,收兵称振旅。
【贯耳】古代军队中刑法之一,用箭穿耳。
【公孙固】(?-前620年),子姓,名固,又称大司马固,是宋庄公的孙子,宋襄公的堂兄弟,宋国大司马。
【先轸】先轸,即原轸(?—前627年),春秋时晋国卿大夫。姬姓,先氏。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济源西北),又称原轸。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将领,以谋略见称。《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前633年)所载晋文公的“谋元帅”(即考虑中军主帅人选),先轸在城濮之战与崤之战中屡立战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元帅头衔并有着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
【左传】
周朝著名的编年史,相传为鲁国左丘明所撰。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4),计269年。是对儒家经典《春秋》的解释,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重视交待历史事件的原文,记录各种历史人物的政治主张、历史简介和宗教观点,特别重视战争活动的记录。现存的《左传》通行本,是晋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春秋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狐偃】狐偃(约前715年~前629年),春秋时晋国的卿。亦称子犯、舅犯、咎犯、臼犯、狐子。狐突之子,晋文公重耳之舅,故又称舅氏。其父狐突,字伯行,为大戎狐氏(今山西交城却波村人)。与晋同祖,是

中国历史文选课件

中国历史文选课件

课程总结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中国历史文献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提升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 的理解水平,培养分析历史文献的能力,为深入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谢谢观看!
课程目标
● 了解《中国历史文选》的内容结构和文献特点。 ● 学习并分析《中国历史文选》中的经典历史文献和重要文章。 ●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古代历史文献的能力。 ● 提升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水平。
第一单元:史部典籍概述
● 介绍史部典籍的特点和分类。 ● 分析《中国历史文选》中史部典籍的内容和意义。
第五单元:典志体政书、诏令奏议
● 典志体政书、诏令奏议典籍概述。 ● 文章选讲:《明实录》等典志体政书的节选分析。
第六单元至第十三单元
● 地理、方志;史论、史评、史考;传记、笔记;经书;子书;诗文集;民族文献等不同类型文献 的概述和文章选讲。
课程评估
● 口头问答: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考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书面作业:布置相关阅读和分析作业,考察学生对历史文献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 期末考试:进行综合性考核,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等形式。
中国历史文选课件
目录
● 第一单元:史部典籍概述 ● 第二单元:纪传体 ● 第三单元:编年纲目体 ● 第四单元:纪事本末体 ● 第五单元:典志体政书、诏令奏议 ● 第六单元至第十三单元:地理、方志;史论、史评、史考;传记、笔记;经书;子书;诗文集;
民族文献等不同类型文献的概述和文章选讲。 ● 课程评估 ● 课程总结
第二单元:纪传体
● 纪传体全史典籍概述。 ● 文章选讲:史记、汉书、三国志、宋书等经典史部典籍的节选分析。
第三单元:编年纲目体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_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16张PPT)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_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16张PPT)


【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 新的现 象

难点:如何用发展和联系的视角审视 历史现 象

【教学设计】

环节1:出示白居易《朱陈村》、苏轼 《鱼蛮 子》、 范成大 《夏日 田园杂 兴》。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词与教材前言的 解读, 教师示 范对不 同时期 生产方 式与生 活状态 的比较 ,学生 初步了 解对历 史现象 进行合 理解释 的史学 思想方 法。
中学历史园地
西晋
中学历史园地
政权更迭

220
东蜀 汉 221

222
三国
220-280
南朝 420-589
少 数 民 族 內 迁
西晋末年內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政权更迭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
意义
迁都洛阳
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汉采提化 用 倡政汉与策姓汉:;族改 通穿 婚汉服;学说汉话;缓促会为进北解进步方了了;统民北一族魏南矛的方盾经以;济及发隋展唐和盛社

设计意图:利用不同时期史料的对比 ,在教 师示范 的基础 上师生 共释。 体悟比 较历史 现象并 进行合 理历史 解释的 史学方 法。

过渡:雇佣劳动、开设工场这种新的 经营方 式不仅 提高了 手工业 发展的 水平, 随之引 发的纺 织品的 大量出 口也带 来了商 业与贸 易的新 繁荣。

环节4:出示吴承明《市场·现代化·经 济史论 》图表 与《乾 隆震泽 县志》 。
——《世说新语》
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和效果。(10分)
【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6PPT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6PPT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6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课件优秀ppt公 开课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 t
2.西晋统一
司马炎
三国鼎立
曹丕、刘备、孙权
魏灭蜀 司马昭
晋代魏
晋 灭 司马炎 吴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6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课件优秀ppt公 开课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 t
北朝
南朝
宋齐梁陈 刘裕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6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课件优秀ppt公 开课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 t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
2.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隋 朝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6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课件优秀ppt公 开课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 t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6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课件优秀ppt公 开课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 t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建立者、都城、起止时间)
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立 者:曹丕 都 城:洛阳 起止时间:220-265
蜀汉 建 立 者:刘备 都 城:成都 起止时间:221-263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中国古代历史文选上册整理资料

中国古代历史文选上册整理资料
二、《春秋公羊传》
相传为公羊高所作。
《公羊传》专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以义理说经,不详史事,史料价值不高。但对了解《春秋》字义,了解先秦名物和礼仪却有很大帮助。
西汉公孙弘、董仲舒以《公羊传》解经,倡导“大一统”,把儒家思想与政治统治结合起来,适应了西汉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公羊学大显。
《毛诗序》解释: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经书专称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汉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唐九经: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
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
初称《诗》,或《诗三百》,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后,正式称《诗经》。
分类:风、雅、颂
1、风(各地民间歌谣、地方民歌)
十五国风
2、雅(宫廷和京畿一带所演唱的乐歌)雅大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大雅音调较沉厚,小雅音调较轻快。小雅中的诗在时代上比大雅晚。
《世本》是通史性的著作
世指世系,本指根基、起源。
《世本》主要记载上古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姓氏宗支和世系传承,同时记载其居处(都邑)、谥法、发明等。
《世本》是先秦史官档案记录的汇编,书己佚。各篇文字很简单,仅记事实而无评论。材料以春秋最详,也有一点战国到西汉初的记录。
《世本》很受历代史家重视。司马迁之《史记》从取材到体例,都明显地受到《世本》的影响,
国别体史书
记言类:《尚书》、《国语》、《战国策》
《尚》记天子之言,《国语》记诸侯之言,《战国策》记战国策士之言。

中国历史文选【精选文档】

中国历史文选【精选文档】

一、名词解释1、刘知几:字子玄,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在经学上偏向“古文"。

《史通》是他一生精力所萃的名著,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实的“三长"论点,并坚持直书,反对曲笔。

2、《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唐刘知几撰,共二十卷,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3、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更好表现人物性格,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王侯封国,“表”排比大事,“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列传”记人物.4、编年体:史书体裁之一,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的特点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但即使前后分隔,首尾难以连贯。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编年体史书.5、《大唐西域记》: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著,十二卷,唐玄奘述,辩机编.本书是游记体,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西域边疆历史、南亚古代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6、《文献统考》:是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专著,可与《通志》《通典》相媲美,宋末元初马端林撰,共三百四十八卷,分为二十四门,后世学者对此颇多贬词,但其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所创新,保存了大量史料,而且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

7、典制体:政书的体例之一,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中国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体政书是唐代杜佑的《通典》。

8、“三通”:包括唐代杜佑的《通典》,元初马端林的《文献统考》,南宋郑樵的《通志》,《通典》和《文献通考》都是典制体政书,《通志》是纪传体政书.9、“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十通”是这十部政书的总称.10、郑樵:字渔仲,宋代人,人称夹漈先生,撰《通志》《尔雅注》等书;他学识渊博,对经学、礼乐、天文、地理、文字、虫鱼草木各方面都有研究。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6PPT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6PPT
十六国与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
影响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 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
魏 孝
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东晋与南朝
江南开发
材料 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 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 享用)。
——《宋书》
【课堂探究】阅读上述材料和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想一想江南能够得到开发 的原因有哪些?取得了怎样的发展?
青岛超银高级中学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必 修2019 中外历 史纲要 上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 融 16PPT
五胡十六国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北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 十六国以来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青。岛超银高级中学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必 修2019 中外历 史纲要 上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 融 16PPT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必 修2019 中外历 史纲要 上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 融 16PPT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必 修2019 中外历 史纲要 上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 融 16PPT
3.北伐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必 修2019 中外历 史纲要 上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 融 16PPT
青岛超银高级中学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必 修2019 中外历 史纲要 上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 融 16PPT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_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共16张PPT)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_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共16张PPT)

——《世说新语》
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和效果。(10分)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_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 民族交 融 (共16张PPT)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_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 民族交 融 (共16张PPT)
【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
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 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
趋于平衡,为以后的经济重心南移创造条件。 (2)南方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融合。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_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 民族交 融 (共16张PPT)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_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 民族交 融 (共16张PPT)
政权更迭

220
东蜀 汉 221

222
西晋末年內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政权更迭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_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共16张PPT)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_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 民族交 融 (共16张PPT)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_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 民族交 融 (共16张PPT)
民族交融



人口迁徙

胡人内迁 北人南迁
民族融合 江南开发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_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 民族交 融 (共16张PPT)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_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 民族交 融 (共16张PPT)
时间
魏晋
东晋 以来
背景
气候 动荡 战乱 观念 ……

人教新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

人教新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

人教新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 交融【 课件】( 共18张 PPT)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课件 优秀p pt公开 课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p pt公开 课ppt
一.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
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魏蜀吴建立时间、皇帝首都及面对强大的魏国,吴、蜀两国采取怎样措施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宋书》
人教新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 交融【 课件】( 共18张 PPT)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课件 优秀p pt公开 课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p pt公开 课ppt
问题思考: 东晋时期,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你能说说 这是怎么回事吗?这种现象说明东晋南朝在政治上有何特点?
人教新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 交融【 课件】( 共18张 PPT)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课件 优秀p pt公开 课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p pt公开 课ppt
二.东晋和南朝
人教新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 交融【 课件】( 共18张 PPT)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课件 优秀p pt公开 课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p pt公开 课ppt
南朝的政权更迭 人教新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共18张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课件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课件优秀ppt公开课ppt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 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 中正官,中正官负责品评人才。将读书人按才能、品行、门第等标准将 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 客观标准,初期品评标准重视品行和才能。但是由于汉代以来世家大族 势力的膨胀,后期愈来愈重视门第,逐渐成为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工具, 史载“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中国历史文选(上)

中国历史文选(上)

体大,是指纪、世家、表、书、列传五体形式,能容纳最大量的历史内容; 思精,是指纪传体史书内容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
4
(1)价值:①纪传体是各个王朝史实的较早记载,保存了最丰富的原始资料。 ②认真总结各史成书的经过,可以提供借鉴的历史经验是极其丰富。
1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单元 纪传体
一、通论(一):纪传体全史典籍概述
1、正史:(1)记事起黄帝迄于清末
(2)正史之名始见于梁阮孝绪的《正史削繁》。清乾隆年间敕修《四库全书》,确定
以历代纪传史为正史。
(3 ②记录军国大事 ③由皇帝诏定 ▲二十六史史志目录分合、异同:P48~50 表一、表二、表三
3、纪传体的结构和特点:
纪传体是司马迁创造的,他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宗旨:完成一部以人事为中心的包容百科全书知识的通史。 ........
(1)结构:①“本纪”:以序帝王 ②“世家”:以记侯国 ③“表”:以系时事 ④“书”:以详制度 ⑤“列传”:以志人物 (2)特点:体大思精

人教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人教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人教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 交融( 共19张PPT)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课件 优秀ppt 公开课 ppt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课件 优秀pp t公开 课ppt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问题二:促进民族交融的途径有哪些? 民族迁徙 友好交往 民族间的战争 统治者的改革
人教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 交融( 共19张PPT)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课件 优秀ppt 公开课 ppt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课件 优秀pp t公开 课ppt
人教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源自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 交融( 共19张PPT)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课件 优秀ppt 公开课 ppt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课件 优秀pp t公开 课ppt 人教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 交融( 共19张PPT)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课件 优秀ppt 公开课 ppt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课件 优秀pp t公开 课ppt
北京市第四中学 高耀敏
人教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 交融( 共19张PPT)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课件 优秀ppt 公开课 ppt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课件 优秀pp t公开 课ppt
人教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 交融( 共19张PPT)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课件 优秀ppt 公开课 ppt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课件 优秀pp t公开 课ppt
-《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 齐纪六
人教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 交融( 共19张PPT)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课件 优秀ppt 公开课 ppt免 费课件 下载免 费课件 优秀pp t公开 课ppt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一、经部1、《尚书》:先秦称《书》,入汉始称《尚书》,又称《经书》,尚通“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件汇编。

相传为孔子所删定,按虞夏商周四代,以典、谟、训、诰、誓、命等形式,记录上起尧舜禹,中经夏商周,下至春秋秦穆公时期的部分事情。

2、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相传为孔子整理,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6世纪】。

称诗或者诗三百、诗三百篇,汉武帝定五经时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大部分为民间歌谣,小部分为贵族作品;《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为民间歌谣,《大雅》全为贵族作品。

《颂》:周国、鲁国等国家的颂,大多是统治者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作品主要形式是四言。

表现手法主要是赋(直抒其情)、比(借物言志)、兴(托物兴辞),反应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3、《礼记》亦称《小戴礼记》。

西汉刘向编订《礼记》一百三十篇,戴德删其繁重称《大戴礼记》,戴圣从《大戴礼记》选定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称为战国至西汉初期各种理论著作选集。

《礼记》:内容大致为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记,技术礼、社会制度、音乐、治国思想、气候措施。

孔子(公元前551~到公元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

4、《左传》,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记录上至周宣王二十三年(公元前805),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64)。

共二百五十九年。

现在一般学者认为春秋末期左丘明草创,后人整理,写于战国中期以前。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末期史学家,鲁国人(山东肥城)。

《左传》主要记载春去湿气各诸侯国的史事及其相互关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各方面代表人物,取材广。

5、《论语》:(语录体、叙事体)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到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集中反映了孔子思想,以教育为主,逐渐成为封建士大夫治国的思想指导,思想核心是“仁”、中庸思想。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_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共16张PPT)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_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共16张PPT)

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必 修中外 历史纲 要上 第5课_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与民族 交融 (共16张PPT)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必 修中外 历史纲 要上 第5课_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与民族 交融 (共16张PPT)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必 修中外 历史纲 要上 第5课_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与民族 交融 (共16张PPT)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必 修中外 历史纲 要上 第5课_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与民族 交融 (共16张PPT)
——《世说新语》
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和效果。(10分)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必 修中外 历史纲 要上 第5课_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与民族 交融 (共16张PPT)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必 修中外 历史纲 要上 第5课_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与民族 交融 (共16张PPT)
政权更迭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必 修中外 历史纲 要上 第5课_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与民族 交融 (共16张PPT)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必 修中外 历史纲 要上 第5课_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与民族 交融 (共16张PPT)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人 教版必 修中外 历史纲 要上 第5课_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与民族 交融 (共16张PPT)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
孫策創業,命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升堂拜母,如比 肩之舊,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卷五二《張昭傳》)
黃武四年,迎母於吳。既至,權臨賀之,親拜其母於庭, 公卿大臣畢會,後太子又往慶焉。(同卷《顧雍傳》)
因為肅畫五策。肅於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呂子明, 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卷五四《呂蒙傳》)
乞與奮威俱進取蜀
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因密議 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 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 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 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 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 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 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 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 帝之業也。” 權曰:“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術以為督軍中郎將,與孫賁共討樊能、于麋於橫江,又 擊笮融、薛禮於秣陵。時策被創牛渚,降賊複反,景攻 討,盡禽之。《吴夫人传附吴景传》)
堅薨,隨孫策討樊能、于麋等於橫江,擊張英於當利口。 (《徐夫人传附徐琨传》)
卿還鎮丹楊
術謂策曰:“孤始用貴舅為丹楊太守,賢從伯陽為都尉, 彼精兵之地,可還依召募。”策遂詣丹楊依舅,得數百 人。(《孙策传》注引《江表传》)
可燒而走也
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 引軍還。
【裴注】《山陽公載記》曰: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 華容道步歸……(《武帝纪》)
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传》) 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
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饑疫,死者大半。 (《吴主传》) 《英雄記》曰:周瑜鎮江夏,曹操欲從赤壁渡江南。無 船乘簰,……瑜夜密使輕船走舸百餘艘,艘有五十人施 棹,人持炬火,持火者數千人,立於船上,以萃於簰。 至乃放火,火燃即回船走去。須臾,燒數千簰箄火起, 火光照天,操乃夜去。(《太平御览》卷868火部一)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

一、名词解释1、刘知几:字子玄,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在经学上偏向“古文”。

《史通》是他一生精力所萃的名著,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实的“三长”论点,并坚持直书,反对曲笔。

2、《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唐刘知几撰,共二十卷,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3、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更好表现人物性格,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王侯封国,“表”排比大事,“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列传”记人物。

4、编年体:史书体裁之一,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的特点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但即使前后分隔,首尾难以连贯。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编年体史书。

5、《大唐西域记》: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著,十二卷,唐玄奘述,辩机编。

本书是游记体,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西域边疆历史、南亚古代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6、《文献统考》:是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专著,可与《通志》《通典》相媲美,宋末元初马端林撰,共三百四十八卷,分为二十四门,后世学者对此颇多贬词,但其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所创新,保存了大量史料,而且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

7、典制体:政书的体例之一,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中国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体政书是唐代杜佑的《通典》。

8、“三通”:包括唐代杜佑的《通典》,元初马端林的《文献统考》,南宋郑樵的《通志》,《通典》和《文献通考》都是典制体政书,《通志》是纪传体政书。

9、“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练习(解析版)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练习(解析版)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魏晋时期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

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 )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B.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材料反映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到魏晋时期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说明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官吏的选拔上强调出身、门第,因此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材料没体现。

2.魏晋时代,尚有很多人反对九品中正制,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很少有人反对这一制度。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世家大族逐渐走向没落C.士庶阶层已经基本固化D.考试选官制度初露端倪【答案】C【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实际上是为世家大族服务的,官吏的选拔把持在门阀大族的手中,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已经很少有人反对这一制度,说明士庶阶层已经基本固化,故选C项。

3.汉魏时期的“徒附”户,是豪强地主荫庇自己的宗族、宾客而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

他们直接服务于豪强地主,逃避了朝廷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负担。

以这一阶层为基础形成了庞大的田庄经济。

这体现出汉魏时期的田庄( )A.深受底层农民拥戴B.自给自足程度较高C.能与政府分庭抗礼D.不利于政府的统治【答案】D【解析】汉魏时期的田庄制度之下,其“徒附”户逃避了政府的赋税和各种徭役兵役负担,但仍然要受到豪强地主的剥削与压迫,各个田庄都是一个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对政府来讲是一种分裂势力,这样不利于政府的统治,故选D项。

4.“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江、湘、梁、益用钱。

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

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

东晋南朝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晋书》重点:选文的翻译,重点词汇的掌握。

难点:胼文的特点以及胼文的翻译。

解题:《晋书》是记载晋代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

唐朝以前的正史,虽然大多由史官撰成,但绝大多数成于一人之子,作者的史学观点贯穿到全书。

从唐朝官府修撰《晋书》、五代史起,绝大部分正史几乎都是由封建王朝设立史馆,任命宰相检修,遴选许多史官担任篡修官,集体分工编篡而成。

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撰写了《宣帝纪》、《武帝纪》和陆机、王羲之的传论,所以题名“御撰”。

唐代贞观20年(646),唐太宗下达了《修晋书诏》,“令修国史所更撰《晋书》”。

诏书对《史记》、《汉书》以下以至“五代史”历代正史,但是对唐朝以前的晋史都不满意。

两晋南朝时期出现了26种晋史,到了唐朝初年还存有18种。

这些书,只有一、二种兼具两晋历史,大多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晋史。

《修晋书诏》批评它们“烦而寡要”、“劳而少功”,或者“滋味同于画饼”、“略记帝王”,所以下令重新修撰《晋史》。

重新修撰《晋史》以房玄龄、褚遂良为监修,参与撰述的有许敬宗、令狐德棻、敬播、李淳风、李延寿等21人。

其中令狐德棻为首,他和敬播在制订《晋书》的体例上起了重要作用。

《晋书》的重修以臧荣绪的《晋书》为蓝本,参酌其它众多的晋史以及晋人的文集予以补充,重新修撰。

《晋书》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叙例、目录各1卷。

叙、目已经佚失,今存130卷。

《晋书》的记事,起于泰始元年(265),迄于元熙二年(420),包含西晋4帝、东晋ll帝一共156年的历史,并追叙了晋朝先世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在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的活动,还包括了与东晋同时并存的北方十六国的历史。

《晋书》对于这样的纷繁的历史格局,能从容的表述出来,显示了当时史学家的组织力量和创造才能。

《晋书》的成就首先在于它写出了两晋历史的全貌,弥补了以前史学著作的不足。

内容也很充实。

因此,《晋书》问世以后,其它的晋史都亡佚了。

《晋书》的另一成就就是还突出地表现了他对民族关系以及其它割据政权的历史的撰写。

它继承了《东观汉记》的“载记”的体例,创造性地记述了16国的历史概貌,反映了唐朝统一后“天下一家”的思想。

《晋书》的10篇志是天文、地理、历律、礼、乐、职官、舆服、食货、五行、刑法,写出了两晋时期的典章制度。

选文:《刘毅传》《刘毅传》选自《晋书》45卷,是西晋初年刘毅给晋武帝上的一篇奏疏的全文。

古代的历史著作,常常引用大臣给皇帝的书信,包括谢恩的“章”,弹劾的“奏”陈请的“表”,辩驳的“议”",条陈的“疏”,言事的“上书”,保密的“封事”等,统称奏议。

而其中往往有重要的史料。

本篇揭露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病,是反映晋代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1、讲解选文:全文共分13自然段,但除了首尾两小段外,都是刘毅的“条陈”,对当时的九品中正制度进行了批评。

2、翻译第2、3、4段。

3、重点词汇:品位、名状、中正、格、优诏。

思考题:1、《晋书》十志与载记的内容要点2、简析《晋书·食货志》所载述的户调式和占田制3、《晋书·刘毅传》“请罢中正除九品疏”的重心所在参考书:1、廖吉郎《六十年来〈晋书〉之研究》,台北中正书局1974年版。

2、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十四、《宋书》重点:选文的阅读和翻译。

难点:选文的翻译。

解题:《宋书》与沈约沈约(441一-513),字休文,南朝吴兴人,历仕宋、齐、梁三朝,史家一般称他是梁朝人。

沈约出身门阀士族,家族地位显赫。

沈约在20多岁时开始撰写《晋书》,到488年撰写成《晋书》120卷,齐永明4年开始奉诏撰写国史,撰成《齐纪》20卷。

齐永明5年(487)开始奉诏撰写《宋书》,次年即成,共计纪、传70卷。

所记起于东晋安帝义熙之初,终于宋顺帝升明3年(479),包括东晋末年及宋一代的历史。

《宋书》在反映时代特点方面是很突出的。

第一、在列传方面,创立了家传的形式。

以前的正史列传很少附记传主的后人、亲属;而《宋书》创立了此例,开始以子孙之传附属于父祖之传。

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地主居于统治地位,社会风气崇尚家族史和谱系之学在历史编篡学上的反映。

第二、在类传中首创了《孝义传》。

标榜“孝行”“孝廉”,反映了魏晋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遗风犹存。

《孝义传》序论及后论说:“夫仁义者,合君亲之至理,实忠孝之所资”,“汉世士务治身,故忠孝成俗”,但是《宋书》撇开了忠而大讲孝,说明当时统治者内部的矛盾冲突在历史学领域的反映。

这也透露出统治阶级中提倡的忠、孝的虚伪性。

第三、创立了《索虏传》记录北魏及南北战争、通好、和议、互市的历史,正像《魏书岛夷传》记录南朝和南北关系的历史是一样的。

这是南北分裂的政治局面在史学上的反映。

《索虏传》的后论从历史、政治、军事、地理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南北局面的形成,反映了史学及其对这一重大问题的重视。

《宋书》的志在文字的分量上几乎占据了全书的一半,而在价值上更有超出本书纪、传的地方,是司马彪的《续汉书》八志以后又一重要著作。

一、八志的《律历》、《礼》、《天文》、《五行》、《郡国》等志都是从曹魏讲起,是《宋书》志的过人之处。

这其中包含着接续前史、贯通古今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

《宋书》的志包罗曹魏、两晋,弥补了《三国志》无志的缺陷,在史学上的成就不可低估。

二、《宋书》志有一篇《志序》,概述了志的源流,也反映了6世纪初中国史家对于制度史研究的重要性的理论认识,是一篇难得的作品。

比如它指出:“汉兴,接秦坑儒之后,典坟残缺,耆生硕老,常以亡逸为虑。

刘歆《七略》、固之《艺文》,盖为此也。

”这都是很有意义的见解。

三、《宋书》的志中有许多具有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记载,比如《律历志》详细记载了扬伟的景除历、何承天的元嘉历、祖冲之的大明历等我国历法史上的重要文献。

《乐志》叙述了歌舞乐器的缘起与演变,汇集了汉魏晋宋的一些乐章、歌词、舞曲,具有独创的风格,为前史所不及。

《州郡志》记载了汉魏以来的区域建制的变动F尤其写出了东晋以来的北方人口南迁和侨郡侨县的具体情况,是一篇反映入口变动和区域变动的重要的地理文献口总之,《宋书》的志都写的丰满而有序,在正史的志中颇具特色。

《宋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宣扬天命、佛教、预言。

它记载了诵读观音经千遍就可以免灾的故事。

《符瑞志》鼓吹“有受命之符,天人之应”,《天文志》、《五行志》多有此类的记载。

这反映了神秘主义的史学观,为统治阶级的合法统治编织了神圣的外衣。

选文:《谢灵运传论》:本篇选自《宋书》67卷。

这是沈约用胼文文体写的一篇史论,发表他对文学史的见解,前半谈的是情和文的关系,后半谈的是声律问题。

胼文是南北朝的流行文体,句法讲究对仗,语音讲究平仄,造句讲究用典。

用这种文体写作,通常“四六”成旬,音读有节奏,形式很优美,但常常以词害意,而且满纸典故,增加了阅读的困难。

但要了解那时的史料,必须要阅读联文。

1、讲解全文:全文共分五自然段,前四段讲的是魏晋以前文章风格的变化,后一段讲到了文章中的音律问题。

2、翻译全文。

3、重点词汇:五常、六义、四始、文、质、宫、音韵。

思考题:1、《宋书》的突出特征2、简析《宋书·谢灵运传论》的文学批评史意义3、谈谈谢灵运的文风参考书:1、骆玉明、张宗原《南北朝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十五、《魏书》重点:《释老志》与中国佛教史难点:翻译选文。

解题:魏收和《魏书》魏收(505——572),字伯起,巨鹿下曲阳人,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

他出使过梁朝,也接待过梁朝的使臣。

与温子升、邢子才并称“三才”。

魏收在北魏末年就被任以“修国史”的工作,东魏时期,担任过一些重要官职,但始终兼任史官之职。

北齐天保2年(551),正式受命撰述魏史,最终写成了《魏书》。

魏收撰写《魏书》,可以直接继承、借鉴的文献主要有:北魏初年邓渊所写的《代记》,崔浩撰写的《国书》,李彪曾经写出的《国书》(未完成),崔鸿等人写的《起居注》,以及当时众多的谱系、家传等。

魏收和史官房延佑、刁柔、辛元植等人历时3年有余,撰写成《魏书》131卷:帝纪14卷,列传96卷,志20卷,例目1卷。

今例目己佚,存130卷《魏书》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少数民族上层集团为统治者的封建皇朝的皇朝史。

十六国时期,曾经出现了许多记述北方各个割据皇朝历史的撰述,但是,不论是皇朝政权的规模,还是有关的历史撰述的规模,都无法与北魏以及《魏书》相比。

《魏书》记录了我国北方鲜卑拓跋部从4世纪后期到6世纪中期的历史,内容包括鲜卑民族的兴起和发展、统一北方、走向封建化和门阀化的过程,以及北魏早期与东晋的关系、北魏东魏与南朝的关系的发展等内容。

这是《魏书》很鲜明的特色。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魏书》不仅是西晋末年以来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历史进程的生动记录,而且还是这个时期我国民族融合新发展的历史总结。

《魏书》在编撰上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如以《序记》追叙拓跋氏的远祖上至20余代的历史,虽然不可尽信,但大致阐述了拓跋氏的历史渊源。

比如它称东晋王朝为“僭”,是说明北魏是正统的皇朝;称宋、齐、梁为“岛夷”是说明北魏是中原先进文化的继承者。

前者是政治的,后者是文化传统的。

两者有不同的含义。

还有,它在志中或追叙两汉魏晋的制度沿革,或以两汉魏晋的制度为依据,也表明了北魏在典章制度上与先前这些皇朝的继承性。

《魏书》在反映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方面也非常突出:它的列传的家传色彩比《宋书》更加明显,有的列传竟有五六十人之多。

新增《官氏志》和《释老志》,前者先叙官制、后叙姓族,是反映北魏统治封建化、门阀化的重要文献:后者主要叙述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详细记载了它在北魏的兴衰史。

重姓族,崇佛教,是当时南北朝共同的社会风尚和历史特点。

魏收讲,这两篇志是“魏代之急”、“当今之重”,说明魏收对当时社会风尚和习俗的正确认识。

魏收在历史观上同沈约有相似之处。

《魏书序纪》记录拓跋氏的先人与“天女”相媾而得子,是为“神元皇帝”其后论说,“帝王之兴也,必有积德累功博利,道协幽显,方契神祈之心。

”这是以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来编织“天命”的理论。

《释老志》固然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但是也宣扬了非佛致祸和道家预言的灵验。

这些又是《魏书》的消极因素。

《魏书》撰成以后,曾经在北齐统治集团中引起激烈的争论。

有人说它“可谓博物宏才,有大功于魏室”,“此为不刊之书,传之万古”。

也有人说它“遗其家世职位”,或是“其家不见记载”甚至还有人说它记事“妄有非毁”,是一部“秽史”。

北齐的皇帝高洋、高演、高湛都过问过此事,十几年中魏收两易其稿,所改也仅仅限于个别门阀人物的先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