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引言声现象
第1章声现象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1章声现象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1章声现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直观演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深入了解声现象的基本知识。
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2.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
难点:声速的计算和声波图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麦克风、音叉等)。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表格。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实验演示(如敲击音叉、扬声器播放音乐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是通过介质(如空气、水等)传播的,并通过实验演示(如隔着不同介质传递声音)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条件。
4.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并通过实验演示(如听力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听觉范围。
5. 声速的计算:讲解声速的计算公式和影响因素,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不同温度下的声速。
6. 声波图的理解:讲解声波图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声波图理解声音的特性。
7.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表格。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
难点:声速的计算和声波图的理解。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声音现象的理解程度,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声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超声波、次声波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声音的产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苏科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第一章 声现象》word教案 (2篇)
课题第一章《声现象》自主空间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速;声波的反射;回声2、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来源;噪声的危害;噪声的防治4、声的利用:超声波;次声波;超声波在生产、生活、科学技术中的一些应用重点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速;声波的反射;回声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教学流程一、知识回顾:1、声音是由于物体而产生的,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我们把它叫做,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声音可以在、和中传播,但不能在中传播;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传播的。
声音能使物体振动,能粉碎体内小石,这些都表明声具有,声音传递信息。
(能或不能)3、乐音的三个特性分别是响度、和.女同学的声音较尖细,是指她声音的较高.4、音调是指声音的,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声源振动的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5、声音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
频率的单位为,例如:某音叉每分钟振动3000次,其频率为 Hz。
6、是指声音的强弱,指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越大声音的越大。
7、人们听到的声音的大小不仅跟振幅有关还与有关。
8、音调高的声音其响度不一定大,同理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也不一定高。
即使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分辨出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靠的是。
9、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是,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其中在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中最慢。
在一个充满水的长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可以听到次声音,第一次是在传播的,最后一次是在传播的。
10、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是指固体废物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和。
11、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是指物体而产生的声音,其波形是有规律的;噪声是指无规则振动而产生的声音,波形是的。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或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属于 。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
声音是一种波,可以被人耳识别的声音的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苏科版八班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5篇,盼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苏科版八班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1【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通过观看和试验初步熟悉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和试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育同学初步的观看力量和把握初步讨论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老师、同学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同学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留意在活动中培育同学擅长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学问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同学观看、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看法、试验探究法、争论法【老师预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请举例你听到过哪些声音?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二、进行新课(一)声音的产生1.让同学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状况。
2.观看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状况。
3.让观看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状况。
4.老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物理讨论方法指导:转化法)。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5、引导解决:a.指导同学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b.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同学自学P13课本,老师指导。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学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学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深明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发现和探究。
因此,我设计了一节以《声现象》为主题的物理课,旨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有趣的实验,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声音的魅力。
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声现象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在空气中传播。
3.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难点:声音传播的原理,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扬声器、音叉、玻璃杯、水、气球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实验器材。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一首美妙的歌曲,感受声音的魅力。
然后提问:你们能听到歌曲的声音吗?声音是从哪里来的?2. 实验探究:(1) 声音的产生:将音叉放在扬声器上,让音叉振动,产生声音。
让孩子们观察音叉振动的过程,并记录下来。
(2) 声音的传播:将玻璃杯装满水,放在扬声器上,让音叉振动,观察水花的波动。
提问:声音是如何传播的?(3) 声音的特性:吹气球,让孩子们感受气球的弹性,并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
提问: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什么?3. 知识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重点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以及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
4. 实践环节: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声音的传播和特性。
六、活动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让孩子们通过实验,直观地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声音传播的原理:讲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能在空气中传播的原理。
3.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孩子们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特点。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案引入:佛经中记载人有六根,曰:眼、耳、鼻、舌、身、意,据说六根皆除即可成佛。
我们都没有成佛,所以六感对我们普通人还是极为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近并认知人的听觉器官所感受到的一种刺激信号---声音。
第一节声音是什么1、声音的产生(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注意:振动必定产生声音,但是未必都能听到此处进行钢尺小实验。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4)注意: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说成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因为声源停止发声,但是已经发出来的声音并没有消失,还在介质中传播2、声音的传播(1)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常见的介质有空气、水、钢铁等。
(3)介质的种类: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
(4)真空不能传声。
(5)声音具有能量。
3、声速(1)定义;声音传播的快慢,它的大小等于声音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通常情况下V固>V液>V气(也有例外)(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3)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和温度扩展:0摄氏度时声音传播速度为331m/s;温度每升高一度空气中的声速将增大0.6m/s。
(4)回声●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就形成了回声。
●声源发出的声音,只要遇到障碍物就存在回声。
只不过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反射回来的声音经过较长时间回到人耳(大于0.1秒)人们才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
●回声测距: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路程的二分之一。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人耳的构造(2)人耳感知声音的途径:空气传声和骨传声。
(3)空气传声途径:声源→空气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经(4)骨传声:头骨、颌骨→听觉神经第二节乐音的特性引入:20世纪有这样三个人,他们用无人能及的高亢的嗓音征服了无数歌迷的心,2001年他们来到中国,在紫禁城举办的专场演唱会让数以亿计的中国听众记住了他们。
苏科版八上《第一章 声现象》word教案.doc
第一节:声音是什么【目标】(1)通过科学探究,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4)知道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掌握声速相关的计算。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能描述发声体的主要特征。
【难点】设计探究实验,能分析解释简单的声现象,进行声速的计算。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要点1】声音的产生〖活动〗利用一张纸、一杯水,一个笔帽、一根橡皮筋等身边物品,使它们发出声音。
试试看,你有多少种方法?〖分析〗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探究〗音叉的发声〖质疑〗(1)我们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吗?如何论证?。
(2)敲击鼓面发声时,鼓面在振动吗?如何论证?。
(3)发声的物体一定是固体吗? 。
〖思考〗古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各种声音的声源分别是什么?。
〖总结〗【要点2】 声音的传播〖活动〗(1)你把耳朵紧贴着课桌的一端,你的搭档在另一端用铅笔轻轻敲击,你听到声音吗?将耳朵离开桌面,再听敲击声,比较一下两次声音是否一样?(2)将衣架挂在细绳中央,用铅笔敲击衣架时,仔细聆听。
再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你又听到了什么?(3)把耳朵贴在盛水鱼缸外面,把石头放在水中敲击,你听到了什么?(4)将一部正在播放MP3的手机用细线悬挂在广口瓶中央,再把瓶内空气抽出。
仔细听声音有什么变化?〖思考〗如果瓶内空气越来越接近真空,那么声音还能传播出来吗?〖质疑〗瓶内空气能全部抽掉吗?〖总结〗【〖思考〗声音传播为什么一定需要介质,声音在介质中又以什么形式传播呢?〖活动〗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而产生的, 停止,发声停止。
2. 发声的物体叫做 。
3.固体、 、 都能成为 。
1.声音可以在 、 、 中传播,在 中传声效果好。
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 。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
〖总结〗【要点4】 声音传播的快慢 声速〖思考〗(1)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为什么我们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呢?(2)为什么我们有时能听到回声,有时听不到回声呢?〖活动〗(1)阅读:课本10页。
苏科版 初中物理 第一章 声现象 教案
课 题: 引 言 一、奇妙的物理现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自然界许多奇妙的物理现象具有规律性,物理学就是探究这些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知道物理学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并深刻改变我们现在的生活。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进行看图、实验、讨论等学习活动,了解自然界的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
(2)组织学生查阅资料、讨论等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与技术、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自然界多姿多彩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欲望。
(2)通过讲述物理学的作用,增强学生对学习物理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形成“喜欢物理”的情感态度。
【难点】让学生学会观察物理现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进入八年级时,你将会学习一门全新的课程——物理,英文名称是否physics ,她将带你进入奇妙的物理世界给你科学想象的无限空间。
在自然界和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我们探究的物理现象,通过实验来观察和研究,我们还会发现许多有趣和意想不到的问题。
同学们,物理学问题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从树上掉下苹果为什么总是落向地面?钢铁造的轮船为什么能漂浮在水面上?广播电视、移动电话、因特网能传递各种信息……我们心头还萦绕着许许多多的“为什么”为了揭开其中的奥秘,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1、奇妙的物理现象[看一看]点燃两支蜡烛(一长一短),用玻璃杯罩住,观察是长蜡烛先熄灭,还是短蜡烛先熄灭?(见课本图0—1) [议一议]为什么短(长)的先熄灭?[点 拨] 如果玻璃杯较小,蜡烛燃烧后产生的温度高密度小的二氧化碳气体上升到玻璃杯的顶端,长蜡烛先熄灭;如果玻璃杯较大,二氧化碳气体下沉到杯 的底部,短的蜡烛先熄灭。
[猜一猜]用酒精灯加热盛水的烧瓶的颈部,不金鱼会怎样?(见课本图) [想一想]金鱼为什么没有被迅速烫着?[做一做]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上的字,你发现了什么?(见课本图) [想一想]书上的字为什么变大了? [试一试]给你玻璃杯、课本(纸张)、文具盒(铁质)、塑料板等到物品,隔着上述物品,磁铁对铁钉的吸引会发生变化吗?图0-1[点拨]同学们,在自然界和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奇妙的物理现象,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声现象、光现象、力现象、电现象、热现象、磁现象等。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声现象》教案与反思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声现象》教案与反思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声现象》教案与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声现象》教案与反思这篇文章共17077字。
相关文章
《三年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生字拼音组词》:1、三年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生字拼音组词我会写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 径jìng(径直、途径、大相径庭) 斜xié(斜线、斜坡、目不斜视) 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 赠zèng(赠言、赠送、《《傅雷家书》知识要点》:1、《傅雷家书》知识要点简介:《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写给儿子的书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7000多字。
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1声现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1声现象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乐趣、富有挑战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次我设计的课程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中的“1声现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以生活中的声音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奥秘。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声音,理解声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2.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合作交流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难点:声音传播的原理、声音的频率和音调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尺子等);学具:笔记本、画笔、实验报告单。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声音现象,如雷声、鸟鸣、音乐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扬声器和音叉的实验,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4. 探究声音的特性: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了解声音的特性。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声音传播的原理:让学生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3. 声音的频率和音调的关系:让学生掌握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的原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这节课的优点和不足,认为优点在于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1.1 声音是什么 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是什么?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体验,初步了解声音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知道声音具有能量。
4.能利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5.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
难点:感知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设计思想
声音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认知。
利用好这些基础条件,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在探究“声音产生原因”这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器材发出各种声音,然后尝试归纳各种发声方式的共性,从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培养他们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在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个教学环节,利用好课本设计的敲击衣架实验,提出关键问题,帮助学生找到思考的方向,也方便过渡到进一步的教学。
●教学资源
纸、音叉、水、衣架、绳子、水槽、石头、广口瓶、手机,PPT(见附件)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探究声音的产生用摩擦、搓揉、指弹等。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1声现象
着上山峡了机时写的字体,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2亿次。
[说一说]同学们,你能说出物理学对人类还有哪些贡献呢?[小结归纳]物理学的重大发现,有力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物理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可谓功勋卓著。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附:随堂练习[1]下列物理现象中:(1)地热喷泉;(2)闪 电;(3)乐音和噪声;(4)钱江涌潮。
属于力现象的是;热现象的是;电现象的是;光现象的是;声现象的是。
[2] 太阳照着树,会在地上留下影子,我们注意到,时间不同,树影也不同。
能否用树的影子来记录白天的时间呢?关于这方面的应用,你还知道哪些?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总结](1)物理现象是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它包括:力、热、声、光、电等到现象。
(2)物理学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课后准备:玻璃杯、(熟)鸡蛋、精食盐、回形针教学反思: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一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平时见到过哪些物理现象?学生:……导语二师: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你们对这些物理现象是怎么思考的?又是怎样怎样的?为了揭开其中的奥秘,让我们一起来进行科学探究。
学习物理就是要学会科学探究,那么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事例来说明。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读一读]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故事。
[想一想] 要探索自然界存在的无穷奥秘,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
科学家是通过科学探索去认识它们的,科学家是如何研究的呢?[小结归纳]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得出结论或提出新问题。
当然上述步骤中贯穿着交流和合作的过程。
[体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1.怎样使鸡蛋上浮和下沉?如图所示,将一个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杯中,鸡蛋沉入水底.[想一想]如何使鸡蛋上浮呢?[试一试]向杯子水中加盐并不断搅拌,会发生什么现象?[想一想]如何使鸡蛋下沉呢?[试一试]向上次实验的杯中加水并不断搅拌,会发生什么现象?[想一想]能不能使鸡蛋悬浮在水中呢?[试一试]向上次实验的杯子水中加适量的盐并不断搅拌,直到鸡蛋悬浮为止.2.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器材:玻璃杯(塑料杯、纸杯)、回形针、水、食盐步骤:取一只杯子,在杯中倒满水[猜想]若将一只回形针轻轻放入水中,请猜想一下,水是否会溢出?学生:不会(或会)[试一试] 将一只回形针轻轻放入水中,观察水溢出了吗?学生:没有。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引言 声现象
[想一想]书上的字为什么变大了?[试一试]给你玻璃杯、课本(纸张)、文具盒(铁质)、塑料板等到物品,隔Array着上述物品,磁铁对铁钉的吸引会发生变化吗?[小结归纳] (板书)物理现象是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它包括:力、热、声、光、电等到现象。
2、物理学对人类的贡献[看一看] 播放多媒体”神舟”六号飞船升空及飞行;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山峡水电站;航空母舰、核潜艇等图片。
[议一议]人类创造了许多奇迹,你们有何感想呢?[点拨]在17—18世纪,由于生产的需要,促进蒸汽机的研制和改进,解决了机械的动力问题,人们由手工业生产走向大规模机械生产,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
计算机是一种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工具,它可以正确无误地辨认人的声音和手写的字体,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2亿次。
[说一说]同学们,你能说出物理学对人类还有哪些贡献呢?[小结归纳]物理学的重大发现,有力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物理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可谓功勋卓著。
(板书)物理学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附:随堂练习[1]下列物理现象中:(1)地热喷泉;(2)闪电;(3)乐音和噪声;(4)钱江涌潮。
属于力现象的是;热现象的是;电现象的是;光现象的是;声现象的是。
[2] 太阳照着树,会在地上留下影子,我们注意到,时间不同,树影也不同。
能否用树的影子来记录白天的时间呢?关于这方面的应用,你还知道哪些?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总结](1)物理现象是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它包括:力、热、声、光、电等到现象。
(2)物理学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课后准备:玻璃杯、(熟)鸡蛋、精食盐、回形针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一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平时见到过哪些物理现象?学生:……导语二师: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你们对这些物理现象是怎么思考的?又是怎样怎样的?为了揭开其中的奥秘,让我们一起来进行科学探究。
学习物理就是要学会科学探究,那么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事例来说明。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综合实践教案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综合实践一、教学内容1. 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2. 掌握声音的强度和分贝的概念;3. 学会使用分贝仪进行声音强度的测量;4. 探究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5. 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知道声音的强度和分贝的概念;2. 学会使用分贝仪进行声音强度的测量;3. 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分贝的计算方法,控制变量法的运用;2. 教学重点: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分析能力,隔声性能的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贝仪,不同材质的隔音材料(如泡沫、海绵、木板等),实验桌,椅子;2.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册,笔,实验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电影院内的隔音效果,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2. 讲解: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介绍分贝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讲解控制变量法的运用;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分贝仪测量不同材料之间的隔声性能,记录实验数据;4. 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6. 练习: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回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传播原理;2. 分贝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控制变量法的运用;4. 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比较。
七、作业设计1. 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2. 思考题: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差异的原因;3. 练习题:计算一个特定声音的分贝值,解释其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思考改进教学方法的措施;2. 学生拓展延伸: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探究其他影响隔声性能的因素,如厚度、结构等,进行小研究。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均包含了本节课的主要教学要点。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设计这堂《声现象》的复习课有着明确的思路和目的。
我希望通过这堂课,让孩子们能够复习和巩固之前所学的声音相关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复习和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特性,如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孩子们理解声音的传播和接收的原理,以及声音的特性的影响因素。
2. 教学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鼓、锣、木鱼等)、音响设备。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彩色纸张。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首孩子们熟悉的歌曲,引导他们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然后,向孩子们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即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讲解与演示:利用投影仪和电脑,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通过实验器材的演示,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3. 实践活动: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分配实验器材,让他们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孩子们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分享与讨论: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实验成果,引导孩子们讨论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音的特性的影响因素等。
6. 拓展延伸:邀请孩子们分享自己生活中与声音相关的故事或现象,引导他们发现和理解声音的奥秘。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声音的传播和接收的原理,以及声音的特性的影响因素。
2. 活动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孩子们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以及声音的特性的理解程度。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声现象》全章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全章教学设计前言在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中,第一章《声现象》是学生们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章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规律,以及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本文将依据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大纲,设计一套全章教学方案,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懂得声音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现象;3.理解声音的强度和音调概念,并能够通过实验测量和比较它们;4.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1 声音的产生1.1.1 声音的定义和特点 - 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对声音进行定义和特点的总结; - 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能够传播到人耳并产生听觉感受。
1.1.2 声音的产生实验 -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声音产生实验,例如用橡皮球拍打空气,用各种乐器演奏等; - 结合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原理。
1.2 声音的传播1.2.1 声音的传播方式 - 通过图示和实验,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传播方式为机械波; - 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的差异。
1.2.2 声音传播速度 - 通过实验和计算,让学生测量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 引导学生发现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并且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1.3 声音的强度和音调1.3.1 声音的强度 -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测量声音的强度,并引导学生探索强度与声波振幅和距离的关系; -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度单位分贝(dB),并能够应用分贝进行声音的比较。
1.3.2 声音的音调 -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测量声音的音调,并引导学生探索音调与声波频率的关系; - 通过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让学生了解高音和低音的声音特点。
1.4 声音的应用1.4.1 声音在通信中的应用 - 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在电话、广播和电视等通信工具中的应用; - 让学生了解信号的传输、接收和转换原理,以及声音在通信中的重要性。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苏科版)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的物体叫做声源。
注意 (1)发声体既可以是固体和液体,也可以是气体;(2)发声体肯定在振动,但振动却不一定发声。
2.声音靠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它以波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形式。
真空不能传声。
振动发声介质传声空气振动传给人耳耳膜振动传给大脑图l一1—1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正常情况下,固体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液体,而液体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气体,真空是不能传声的。
宇航员在太空舱外开展活动时,彼此之间的交流全靠无线电的对讲机,这就是很好的实例。
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比较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不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光速大于声速。
声音的传播中υ固>υ液>υ气,光的传播中υ固<υ液<υ气。
注意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可以以不同的速度独立向前传播。
如:用铁锤敲击一次注水的长水管,在另一头应能听到分别由铁管、水、空气传来的三次声响。
4.回声是声音从振动的发声体发出,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反射回来使其又传入人耳的声音。
人耳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0.1s。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距离。
例如要测定海底的深度,可以从船上发出特定的声音,并使用特定的仪器接收到回声信号,并记录下回声和原声之间的时间间隔t,在查出声音传播速度υ的条件下,即可求出海底的深度。
易错点海底的深度s=vt。
正确的应是s=vt/2,因为从发出的声音,到遇到海底反射回来接收到回声信号的时间间隔t内,声音传播了两个海底深度的距离。
(二)乐音的三要素物体有规律地振动发出的声音叫做乐音。
音调、响度、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
1.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高有低,人耳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20 Hz到20 000 Hz,频率低于20 Hz的称为次声波;频率高于20 000 Hz的称为超声波。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理解声音的产生过程和传播特性;•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和量度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与声音相关的问题;•培养科学实验和观察的能力。
2. 教学内容•声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性和性质•声音的量度方法3.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导入学生对声音的概念和了解程度,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为新的知识做铺垫。
第二步:声音产生与传播(25分钟)1.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产生方式;2.给学生示范不同方式的声音产生并观察;3.分组小实验:要求学生准备好小石子,分别扔入水面、沙堆和墙壁,观察声音的传播过程;4.学生小组分享实验观察结果;5.教师扩展:讲解声音传播的一些实际应用,如声呐、超声波等。
第三步:声音的特性和性质(40分钟)1.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声音的特性,如音调、音量、音色等;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对声音的影响;3.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声音的频率和音调之间的关系实验;4.学生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和讨论。
第四步:声音的量度方法(30分钟)1.介绍声音的量度方法,如噪声级、声强等;2.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的量度方法的实际应用;3.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并完成一个声音的量度实验;4.学生小组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评估。
第五步:小结与评价(10分钟)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接受教师的评价和指导。
4. 教学资源•教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和实验材料•小石子、水面、沙堆、墙壁等实验材料5. 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探讨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方式;•学生之间小组合作实验,互相分享和讨论实验结果;•教师对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进行点评和指导。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编写一个关于声音的科普小报告,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量度方法,字数不少于800字。
7.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思考能力培养,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0-1[想一想]书上的字为什么变大了?[小结归纳] (板书)物理现象是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它包括:力、热、声、光、电等到现象。
2、物理学对人类的贡献[看一看] 播放多媒体”神舟”六号飞船升空及飞行;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山峡水电站;航空母舰、核潜艇等图片。
[议一议]人类创造了许多奇迹,你们有何感想呢?[点拨]在17—18世纪,由于生产的需要,促进蒸汽机的研制和改进,解决了机械的动力问题,人们由手工业生产走向大规模机械生产,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
计算机是一种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工具,它可以正确无误地辨认人的声音和手写的字体,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2亿次。
[说一说]同学们,你能说出物理学对人类还有哪些贡献呢?[小结归纳]物理学的重大发现,有力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物理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可谓功勋卓著。
(板书)物理学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附:随堂练习[1]下列物理现象中:(1)地热喷泉;(2)闪电;(3)乐音和噪声;(4)钱江涌潮。
属于力现象的是;热现象的是;电现象的是;光现象的是;声现象的是。
[2] 太阳照着树,会在地上留下影子,我们注意到,时间不同,树影也不同。
能否用树的影子来记录白天的时间呢?关于这方面的应用,你还知道哪些?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总结](1)物理现象是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它包括:力、热、声、光、电等到现象。
(2)物理学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课后准备:玻璃杯、(熟)鸡蛋、精食盐、回形针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一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平时见到过哪些物理现象?学生:……导语二师: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你们对这些物理现象是怎么思考的?又是怎样怎样的?为了揭开其中的奥秘,让我们一起来进行科学探究。
学习物理就是要学会科学探究,那么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事例来说明。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读一读]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故事。
[想一想] 要探索自然界存在的无穷奥秘,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
科学家是通过科学探索去认识它们的,科学家是如何研究的呢?[小结归纳]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得出结论或提出新问题。
当然上述步骤中贯穿着交流和合作的过程。
[体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如图所示,将一个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杯中,鸡蛋沉入水底.[想一想]如何使鸡蛋上浮呢?[试一试]向杯子水中加盐并不断搅拌,会发生什么现象?[想一想]如何使鸡蛋下沉呢?[试一试]向上次实验的杯中加水并不断搅拌,会发生什么现象?[想一想]能不能使鸡蛋悬浮在水中呢?[试一试]向上次实验的杯子水中加适量的盐并不断搅拌,直到鸡蛋悬浮为止.2.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器材:玻璃杯(塑料杯、纸杯)、回形针、水、食盐步骤:取一只杯子,在杯中倒满水[猜想]若将一只回形针轻轻放入水中,请猜想一下,水是否会溢出?学生:不会(或会)[试一试] 将一只回形针轻轻放入水中,观察水溢出了吗?学生:没有。
[猜想]猜想一下,在水不溢出的情况下,最多能放入多少回形针?[试一试]学生两人为一组,继续放入回形针,直到水刚冒出为止,记下在水不溢出的情况下最多能放入多少回形针?[算一算]实际放入的数量与你的猜想数字相差多少?[交流合作]与其他小组交流一下,谁放得最多?猜一猜,放入回形针的数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液体种类和杯子大小。
[小结归纳]对上面的实验我们一定会感到很有趣,也一定会感到很吃惊——猜想和结果会有那么大的差别!这就是我们进行实验探究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例1] 乒乓球的反弹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1.与接触面的硬度有关2.与乒乓球被举的高度有关3.与乒乓球的材料有关4.……[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1.用同一乒乓球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分别接触水泥地面和木板表面,观察乒乓球弹起的高度;2.用同一乒乓球先后从不同高度自由下落,接触水泥地面,观察乒乓球弹起的高度;3.用不同乒乓球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接触水泥地面,观察乒乓球弹起的高度;[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别进行实验,测量出乒乓球弹起的高度。
[分析与论证]由测量结果交流分析得出影响乒乓球反弹高度的因素。
[提出新问题]如何使乒乓球反弹的高度超过抛出的高度?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总结]科学探究的过程:(板书)1.提出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2.猜想与假设: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作出的一种试探性解释;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应针对探究目的进行周密的设计;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数据的记录在案要尊重事实,不可拼凑;5.分析与论证:实验数据只是一堆原始材料,必须通过分析论证才能形成结论;6.评估:对探究的过程、结果,都要进行充分的考虑;7.交流与合作: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意识,同时要思考别人的意见,形成有合力的团队。
教学反思:[议一议]学生讨论交流,上述物体(橡皮筋)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二次备课音叉,把发声的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有什么感觉。
物体发声是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只有固体能发声吗?液体和气体呢?[小结归纳](板书)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演示](1)把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溅起水花。
(2)扬声器发声时,纸屑上下跳动。
说明:(3)用碎纸屑洒在鼓面上,发声时纸屑跳动,用手按住鼓面,纸屑停止跳动,小鼓不再发声。
说明:[应用]让学生一些发声物体振动的事例。
[想一想] 大家能能举出发声体不振动的事例吗?(二)声音的传播[做一做](1)将衣架挂在细绳中央,当同学用铅笔敲击衣架时,你听到了什么?如果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试一试你还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吗?(2)把耳朵贴在盛水鱼缸外面,让同学把石头放在水中敲击,你听到了什么?[想一想]它们在声音传播方面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分析总结:气体、液体、固体可以传声。
[讨论交流]请学生举一些气体、液体、固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
[演示]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或接通电源的音乐芯片悬挂在广口瓶中,再把瓶内空气逐渐抽出,声音有何变化?[小结归纳](板书)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音是一种波[演示]一滴水滴入水中,引起水波。
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引起的水波。
[引导]介绍: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类似的方式传播的。
但是人眼看不见。
[演示]图1-7实验[议一议]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小结归纳](板书)1.声音也是一种波叫声波,声音在空气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2.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声能。
介绍:医学上的超声碎石的原理。
(四)声音传播的快慢[做一做]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二次备课[想一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一样吗?[议一议]怎样估测声音在空气中(300m以上距离)传播的快慢呢?[点拨]师: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 m/s;钢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 m/s。
[小结归纳](板书)1.空气中的声速:340m/s。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v ld >v液>v气。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类型一: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例1]在“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声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珠子的敲击产生振动而发声的;在山间小路上的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铃声,是通过空气传入耳的。
[例2] 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敲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B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D.大钟虽已经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类型二: 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声,真空不能传声[例3]正要咬饵上钩的鱼,突然听到脚步声受惊逃走,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二次备课途径是( C )A .——空气——水——鱼B .空气——水一一鱼C .——水——鱼D .水——鱼[例4] 如图7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_弹__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_振动__,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能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 能量 .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__不能_(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这是因为 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是真空) .类型三: 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例5] 在影片《铁道游击队》中,为了伏击日军火车,侦察员常用耳朵贴着铁轨来提前判断是否来了火车.这是利用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 大于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总结]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声;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形式传播,声具有能量。
5.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
五、作业附:随堂练习1.在图中,小明与小红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_。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
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铁丝比棉线传声性能好____(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细棉线停止了振动_。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__不能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理由是:细棉线没有拉直不能振动,从而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反思:二次备课[试一试]如果换音叉做上述实验,情况又会怎样呢?学生思考回答: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振动幅度大,响度大;在音叉旁边用细线悬挂一轻质小球,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振动幅度增大,小球弹起幅度增大,响度增大。
[点拨]师:声源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
[想一想]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什么关系呢?[小结归纳](板书)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试一试]人站在距发声体远近不同的地方响度如何?[议一议]近的地方振幅大,声音大;远的地方振幅小,声音小。
[小结归纳](板书)3.人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与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二)音调[做一做]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都说“声音的特征”,其他学生听后区分这两次声音有何不同?[试一试]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仔细听卡片发出的声音高低有什么不同?[猜一猜]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点拨]师:快速拨梳齿,梳齿振动快,快速拨梳齿,梳齿振动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