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音乐欣赏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音乐在内容上更多地受到本世纪各种哲学、美学、艺术思潮的 影响。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艺术中的表现主义、 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高举反理想主义的旗帜,努力从人的各种心理和 无意识中,从人类生存条件的现实等各个方面揭示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 种异化现象及种种感受,20世纪音乐在创作上与这些表现内容相联系,反映 了对传统的反叛。《月迷比埃罗》、《春之祭》、《一个华沙幸存者》、 《广岛受难者的哀歌》、《孩子们的原始呼声》、《图朗加利拉交响曲》等。 还出现了许多反映现代的自然科学、大工业生产、抽象概念或非人间的幻想 世纪的作品如《光谱》、《电离》、《三种气体》、《声音的图案》、《计 算机描述》、《空间的幻想》、《太平洋231号》、《神秘的宇宙》、《大 气层》等。更重要的变化还体现在作品的形式和表现手法的革新上。甚至出 现了无声音乐的极端个案如《4分33秒》等。 在20世纪音乐的众多流派中,比较典型的几个音乐流派是:以巴托克、 沃昂· 威廉斯为代表的“新民族主义”;以斯特拉文斯基、兴德米特为代表 的“新古典主义”;以勋伯格、韦伯恩为代表的“表现主义”;还有“十二 音音乐”、“序列音乐”、“电子音乐”、“具体音乐”、“偶然音乐”、 “微分音音乐”、“噪音音乐”、“拼贴音乐”、“多媒体音乐……新的观 念、新的技法、新的材料、新的语言、新的形势、新的内容、新的趣味,像 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可谓异彩纷呈、无奇不有。
全曲以木管乐器、弦乐器和竖琴为主。音乐奇异朦胧,好似蒙上一层薄 纱,若隐若现,具有梦幻的感觉。曲式结构为但三部曲式。 第一部分,乐曲一开始响起了柔和而飘忽不定的无伴奏长笛主题,带着 微微的倦意和恍惚。尔后,竖琴以级进的滑音、圆号以轻弱的吟唱相应和, 伴以弦乐组加弱音器的和弦,仿佛是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牧神倦怠的神态 和那牧歌般的芦笛声从远处传来。主题经过多次变奏后,逐渐增加了活泼轻 快的因素。 第二部分,包括两个主题,第一主题由双簧管奏出,极富表现力的旋律 描绘了牧神在幻想中触景生情,萌生了热切的愿望。接着,音乐进入更加活 跃的气氛。音乐把牧神的嬉笑、追逐、狂喜、挫折与绝望的形象表现得淋漓 尽致。木管乐器奏出的第二主题,音乐在温柔宁静中,带有凝神的遐思和飘 动的幻觉乐队的全奏,逐渐把音乐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再现了第一部分的主题,在弦乐组的震音背景衬托下,仍旧 由长笛主奏,音量逐渐减轻,牧神的幻想渐渐消失,重又进入倦慵状态。乐 曲的尾声极慢极轻,仿佛是牧神的模糊意识和消逝在稀薄空气中的蒙。最后, 在低音弦乐器轻微的拨弦声中结束全曲。 马拉美对这首作品赞赏有加,认为德彪西的《牧神午后》不但发挥了他 原诗的意境,还以微妙的色彩提高了它。
作者简介
德彪西(1862-1918),法国作曲 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生于巴黎, 7岁开始学习钢琴,11岁考入巴黎音乐 学院,1884年获罗马大奖,赴罗马学 习三年。后受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 等人的影响,在创作上逐渐形成了自己 的风格,开创了音乐上一个划时代的流 派——印象派。代表作有:《牧神午后 前奏曲》、《大海》、《意象集》、 《版画集》、《贝加莫组曲》、歌剧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等。
(一)印象派音乐
1.《牧神午后》(德彪西曲) 【欣赏提示】 该曲作于1892年,是根据法国象征派诗 人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的一首前奏曲, 是德彪西的成名作,也是印象主义音乐的 奠基之作。 诗歌大意:盛夏,一个倦人的午后。昏昏 欲睡的牧神(神话中半人半兽的神)躺在 草丛中,幻想着一群洁白的仙女出现在眼 前,又想象自己拥抱了维娜斯女神。一想 到对神的不敬会带来惩罚时,睡意又上来 了,他告别wk.baidu.com实,进入梦乡,将毫无声息 地去探索那朦胧的、消失了的梦境。 诗歌的本身就是神秘而模糊的。它的风 格和绘画上的印象主义近似,而德彪西用 更抽象的音乐诠释了这首诗的意境。
“印象主义”一词,最初是一个与绘画有关的描述术语。印象主 义音乐是在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19世 纪末,以莫奈为代表的法国印象主义绘画流派,一反传统的从宗教和 神话中吸取创作题材的做法,主张画家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去描绘 同一对象在不同时间给人留下的瞬间印象,在光与色的变化表现对象 的整体印象以及周围的气氛。由于印象主义绘画的着眼点在色彩的变 化给人带来的朦胧、飘忽的艺术幻觉,因此所表现的对象主题内容和 思想内涵便显得不那么重要。象征主义文学则强调诗歌的创作应该用 扑朔迷离的语言暗示和象征隐藏在现实生活背后的理想世界,用一朦 胧的、隐晦的、静谧的艺术表现手段自我的“内心梦幻”。印象主义 音乐家同样喜欢描绘大自然的光线和色彩给人带来的瞬间印象和感受。 这种音乐主要是通过别具一格的旋律、节奏、调式、和声、音色、配 器反映感觉世界的浮光掠影,即一种朦胧的气氛,来表现其象征主义。 在德彪西这位法国音乐家手中,印象主义获得了完美的表现。此外, 拉威尔、杜卡、鲁塞尔等也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这一音乐超脱尘 世、优雅纤细的艺术品位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和丰富的感官 愉悦。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音乐形式上的大胆探索,为20世纪现代音 乐的到来准备了条件。因此,印象派音乐可以说是连接19世纪和20世 纪,浪漫乐派和现代音乐的一条纽带,是一个音乐新时代的端倪。
2. 《波莱罗舞曲》(拉威尔曲) 【欣赏提示】
这首乐曲是1928年作者应舞蹈家易达· 鲁宾斯坦之 约,为一个具有西班牙风的独幕舞剧写的配乐。剧情 十分简单:一位少女在西班牙的一间小酒店里翩翩起 舞,初不引人注意,后随着音乐的渐渐热烈,舞蹈越 来越狂热奔放,人们逐渐参与共舞,最后在狂欢的高 潮中结束。 “波莱罗”是西班牙民间的一种男女双人舞,三拍 子,经常以响板、吉他、铃鼓作伴奏。 全曲由同一固定节奏型伴奏下的两个主题的不断反 复组成。作者曾说:“这是始终如一的中庸速度的舞 曲,不论旋律、和声,还是由小鼓不断击出的节奏, 始终保持原样不变。唯一的变化是管弦乐音响的逐渐 增强。” 乐曲在两个主题的不断反复中,通过音色、音响的 逐渐变化,使情绪步步高涨,音乐也越来也生动。结 束时,乐曲突然转为E大调并以极不和谐的音响造成音 乐的模进,使音乐达到欢乐的高潮。最后又迅速回到C 大调上,以下属和弦至主和弦的变格终止结束全曲。 《波莱罗舞曲》以其绚丽夺目的色彩,辉煌的配器 技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 耶夫就曾经把这首作品誉为“作曲技巧的奇迹”
西方现代音乐欣 赏
上一个世纪之交,由于浪漫主义把感情 的宣泄发挥到了极致,把音乐的感官表现 发展到了极限,音乐语言既有的传统手段 几乎用尽。同时,世纪矛盾激化,社会动 不安,艺术家们力求在新的哲学、美学和 思想观念中寻求出路,这时,背离浪漫主 义,创立新的艺术观和新的音乐语言就成 为必然了。“印象主义”乐派就成为了19 世纪和20世纪之间音乐和新时代过渡的大 桥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