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赏析
三国曹植《洛神赋》原文及译文赏析
![三国曹植《洛神赋》原文及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ae69840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44.png)
三国曹植《洛神赋》原文及译文赏析曹植此赋据序所言,系其于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入朝京师洛阳后,在回封地鄄城途中经过洛水时,“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而作。
当时,曹丕刚即帝位不久,即杀了曹植的密友丁仪、丁廙二人。
曹植本人在就国后也为监国谒者奏以“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被贬安乡侯,后改封鄄城侯,再立为鄄城王(俱见《三国志·陈思王传》)。
这些对决心“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的曹植来说,无疑是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其心情之抑郁与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洛神赋》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译文】黄初三年,我来到京都朝觐,归渡洛水。
古人曾说此水之神名叫宓妃。
因有感于宋玉对楚王所说的神女之事,于是作了这篇赋。
赋文云: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huán)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miǎn)乎洛川。
【译文】我从京都洛阳出发,向东回归封地鄄城,背着伊阙,越过轘辕,途经通谷,登上景山。
这时日已西下,车困马乏。
于是就在长满杜蘅草的岸边卸了车,在生着芝草的地里喂马。
自己则漫步于阳林,纵目眺望水波浩渺的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俯则未察,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译文】于是不觉精神恍惚,思绪飘散。
低头时还没有看见什么,一抬头,却发现了异常的景象,只见一个绝妙佳人,立于山岩之旁。
我不禁拉着身边的车夫对他说:“你看见那个人了吗?那是什么人,竟如此艳丽!”车夫回答说:“臣听说河洛之神的名字叫宓妃,然而现在君王所看见的,莫非就是她!她的形状怎样,臣倒很想听听。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2023年最新的洛神赋原文及翻译赏析
![2023年最新的洛神赋原文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348df75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91.png)
2023年最新的洛神赋原文及翻译赏析洛神赋原文及翻译赏析一、【文白对照】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其辞曰:黄初三年,我去京师朝拜天子,回来时渡过洛水。
传说洛水神灵的名字叫做宓妃(伏羲的小女儿,玩耍时淹死在洛水,死后被封为洛水之神)。
有感于宋玉将楚王遇见神女的故事写成《神女赋》,我也将这段经历写了下来,是这样的: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末察,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我从京城返回东方的封邑(鄄城)。
翻过伊厥山,越过轘辕山,经过通谷,登上了景山。
这时已经是夕阳西下,车马都很疲乏了。
于是在铺满香草的河岸上停下车,让马儿自由自在地在芝草田里吃草歇息。
我在树林中安然悠闲地走着,放眼欣赏洛水美丽的景色。
忽然,感到心神受到震撼,思绪飘到了远方。
猛一抬头,看到一幅奇异景象:一个美如天仙的女子正在山崖之旁。
于是忙拉住随从问道:你看到那个女子了吗?她是谁啊?真是太美了!随从回答:臣听说洛水的神灵叫做宓妃,那么,君王见到的莫非是她么?她相貌如何?臣很想听听。
我说: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象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洛神赋原文逐句赏析
![洛神赋原文逐句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cd7816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7e.png)
洛神赋原文逐句赏析《洛神赋》原文逐句赏析。
《洛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汉代文学家曹植所作,全文描写了洛水之神所化的美女洛神的风姿神态,以及她与当时的政治乱象相互交织的故事。
本文将以《洛神赋》原文逐句赏析为标题,为读者解读这篇经典之作。
一、洛神赋。
赋得双鲤跃清池,清池流波摇晴碧。
首先,作者通过描绘清池中的双鲤跃跃欲飞的情景,展现了洛水的清澈和明澈。
清池流波摇晴碧,清澈的水面波光粼粼,晴空碧蓝,构成了一幅清新明朗的景象。
若夫霞外雾中,望之不见其底;作者以“若夫”开篇,引出了洛水的神秘和深邃。
霞外雾中,形容了洛水的迷离和隐蔽,使人望之不见其底,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天之际,无风自静,浪在水而不惊。
接着,作者描绘了洛水的宁静和安详。
天之际,无风自静,形容了洛水的平静和宁静,浪在水而不惊,说明了洛水的安详和静谧。
望之蔼蔼,凛如也,如何其可足以慰人心之怀,而不加增豫?作者以反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望之蔼蔼,凛如也,形容了洛水的深邃和清冷,如何其可足以慰人心之怀,而不加增豫?作者对洛水的神秘和深邃充满了疑惑和迷惑。
夫夷以近,言以诛,文王之德之纯。
接着,作者引出了文王的德行。
夷以近,言以诛,表达了文王的德行纯洁和高尚。
穆如清风,肃如秋露,广大之宇,天之所覆,如倚云气。
接着,作者用“穆如清风,肃如秋露”来形容文王的宽厚和深沉。
广大之宇,天之所覆,如倚云气,表达了文王的威严和庄严。
山峦之险,水泽之固,天下之达,天之所覆,如登昆仑。
作者通过对山峦和水泽的描写,再次突出了文王的威严和庄严。
天下之达,天之所覆,如登昆仑,表达了文王的威严和统治力量。
王以舟车之会,聿修德之教,惟庙畜之靖,俾膺戾之民,攸赞厥烈,靡有不承。
接着,作者表达了对文王的敬仰和赞美。
王以舟车之会,聿修德之教,惟庙畜之靖,俾膺戾之民,攸赞厥烈,靡有不承,表达了作者对文王的敬仰和赞美。
顾葵丘之固,陶唐之材,时维聿修,是用大宗。
接着,作者用“顾葵丘之固,陶唐之材”来赞美文王的才华和功绩。
曹植洛神赋赏析
![曹植洛神赋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f57b2d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26.png)
《曹植洛神赋赏析》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曹植的《洛神赋》。
《洛神赋》写得可美啦!曹植用特别精彩的文字,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像仙女一样美丽的洛神。
比如说,他写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小朋友们想象一下,洛神轻轻一动,就像受惊的鸿雁那样轻盈,又像游动的龙那样优美。
这是不是特别神奇?
还有“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洛神的样子好像被轻云遮住的月亮,又像风中飘舞的雪花,是不是感觉特别梦幻?
小朋友们,曹植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呀!
《曹植洛神赋赏析》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欣赏《洛神赋》。
在《洛神赋》里,曹植还写了洛神的服饰和动作。
她穿着漂亮的衣服,“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身上的珠宝闪闪发光。
洛神走路的样子也很美,“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就好像在水面上轻轻走着,袜子都扬起了尘土。
小朋友们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美丽的画面。
《曹植洛神赋赏析》
小朋友们,咱们再深入欣赏一下《洛神赋》。
比如说,曹植写他和洛神相遇又分别的情景,让人感觉又美好又有点伤心。
他们相遇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欢喜,可是最后不得不分别,那种不舍的心情,曹植写得特别生动。
小朋友们,虽然我们可能不太能完全理解《洛神赋》里所有的意思,但是我们能感受到它的美,对不对?以后我们长大了,再读的时候,会有更多的收获哟!。
曹植《洛神赋》原文译文赏析
![曹植《洛神赋》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41a6f89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54.png)
曹植《洛神赋》原文|译文|赏析《洛神赋》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
曹植模仿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神女赋》中对巫山神女的描写,叙述自己在洛水边与洛神相遇的故事,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上多有借鉴宋赋。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洛神赋》原文魏晋:曹植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俯则未察,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
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
《《洛神赋》解读与鉴赏:中国古代最美丽的诗篇之一》
![《《洛神赋》解读与鉴赏:中国古代最美丽的诗篇之一》](https://img.taocdn.com/s3/m/3236d12d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7.png)
《洛神赋》解读与鉴赏:中国古代最美丽的诗篇之一简介《洛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著名的抒情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最美丽的诗篇之一。
该诗由唐代文学家曹操创作,描绘了洛水下的美丽女神貂蝉的形象,展现了作者对女性之美和大自然之景色的深情赞美。
内容解读第一段《洛神赋》以展示大自然景色为开篇。
首先描述了洛水的宜人环境,描绘了山川、桥梁、流水等自然元素,给人以美好安详之感。
然后引入主题人物——洛神貂蝉。
第二段第二段开始描写洛神貂蝉,在这里她被描绘成了一个非常美丽动人的女子。
诗中描述了她长发如云、眉目如画、娇态万千等令人倾心的形象。
她身穿轻纱般柔软衣裳,在洛水边上行走,成为大自然中最迷人的风景。
第三段接着,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表现了洛神貂蝉的仙姿和冷艳之美。
她的鲜花般容颜让人为之倾倒,与自然的景色交相辉映。
诗人同时也通过质询洛神来突出她的高贵和独立性格。
第四段第四段中,诗人以自然景色和洛神貂蝉之间的对比来凸显她无可比拟的美丽与高尚。
他将洛神与一些动物进行对比,强调她超越常人、非同凡响的魅力。
第五段最后一段正式展开赞美歌颂之辞,将洛神貂蝉与传统形容女性的元素相结合。
作者运用了世间所有美好事物的象征语言,赞美洛神貂蝉作为一个超凡脱俗、不可复制的存在。
鉴赏价值《洛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独具特色和深远影响力的抒情佳作。
它既展示了唐代士人对女性之美和大自然之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也以其辞章华丽、意境深远的特点,成为后人学习古代文学和欣赏诗歌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既揭示了作者对女性之美的独特见解,又通过景色与人物相互映衬,展现了中国文化中对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
同时,《洛神赋》也流传至今,在当代文化领域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结论《洛神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重要抒情诗篇,以其美丽动人的描写方式和对女性之美的崇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通过细腻而华丽的语言娓娓道出了唐代士人心中最完美、最高贵、最优雅模范形象。
曹植《洛神赋》
![曹植《洛神赋》](https://img.taocdn.com/s3/m/461c8657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ba.png)
曹植《洛神赋》《洛神赋》赏析:篇一特点一,想象丰富。
作者从京城洛阳启程,东归封地鄄城。
途中,在洛川之边,停车饮马,在阳林漫步之时,看到了洛神宓妃,这就是想象。
她的体态摇曳飘忽像惊飞的大雁,婉曲轻柔像是水中的游龙,鲜美、华丽较秋菊、茂松有过之,姣如朝霞,纯洁如芙蓉,风华绝代。
随后他对她产生爱慕之情,托水波以传意,寄玉佩以定情。
然她的神圣高洁使他不敢造次。
洛神终被他的真情所感动,与之相见,倾之以情。
但终因人神殊途,结合无望,与之惜别。
想象绚烂,浪漫凄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叹,惆怅丝丝。
但这想象并不离奇,因此赋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两篇赋而作。
特点二,词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气四逸,令人神爽。
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语言整饬、凝炼、生动、优美。
取材构思汉赋中无出其右。
此赋起笔便是平中蕴奇的氛围创造。
开头平平的叙述,正与陶渊明《桃花源记》叙武陵人的行舟之始一样,奇境的显现在事前一无征兆。
但在此刻,作者刹那间目睹了一幕终身难忘的景象:一位俏丽的女子,即洛神现身。
接着作者像要与宋玉笔下的巫山神女争辉似的着力描摹洛神的神采姣容以及痛苦情状。
然后写洛神率众离去,与屈原《离骚》抒写主人公悲怆远逝的景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特点三,传神的描写刻画,兼之与比喻、烘托共用,错综变化巧妙得宜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会使人产生一种虚无之感。
在对洛神的体型、五官、姿态等描写时,给人传递出洛神的沉鱼之貌、落雁之容。
同时,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高洁。
在对洛神与之会面时的神态的描写刻画,使人感到斯人浮现于眼前,风姿绰约。
而对于洛神与其分手时的描写“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来鸣鼓,女娲清歌。
”爱情之真挚、纯洁,一切都是这样美好,以致离别后,人去心留,情思不断,洛神的倩影和相遇相知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浪漫而苦涩,心神为之不宁徘徊于洛水之间不忍离去。
对《洛神赋》的思想、艺术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极高的评价,最明显的是常把它与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诸赋相提并论。
曹植《洛神赋》文学赏析
![曹植《洛神赋》文学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4b5c68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23.png)
曹植《洛神赋》文学赏析洛神赋魏晋:曹植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俯则未察,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
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
或戏清流,或翔神渚。
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动无常则,若危若安。
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转眄流精,光润玉颜。
洛神赋解析及赏析
![洛神赋解析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527b19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ec.png)
洛神赋解析及赏析《洛神赋》啊,那可真是一篇美不胜收的经典之作!曹植用他那如神来之笔,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梦幻般的洛神形象。
你看啊,他写洛神的外貌,“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哎呀,这形容得多妙啊!就好像那轻轻的云朵遮住了月亮,又好像那流动的风儿吹起了雪花,那种朦胧美,那种飘逸感,是不是一下子就展现在你眼前了?这可比咱平时看到的大美女要美上好多好多倍呢!再看看他写洛神的姿态,“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哇塞,那动作敏捷得就像飞起来的野鸭一样,飘忽不定的,真跟神仙似的。
这洛神在他笔下简直就是活灵活现啊,好像随时都能从文字里走出来一样。
还有那一段段的情节,什么相遇啊,相知啊,相恋啊,哎呀呀,可真是让人跟着揪心。
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又难过的,这情绪就跟坐过山车似的。
就好比咱自己谈恋爱的时候,那心情不也是起起伏伏的嘛。
这篇赋里的文字啊,那也是美得不要不要的。
不是那种华丽得让人觉得刺眼的美,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美,就像一杯好茶,越品越有味道。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你听听,这用词多精准,多形象啊!让人一下子就能想象出洛神那曼妙的身姿。
咱再想想,曹植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呢?那肯定是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还有一颗超级细腻的心呀!他能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用文字表达出来,而且还表达得这么好,这得多厉害啊!这就跟咱平时生活中一样,要是咱也能多留意留意身边的美好,说不定咱也能写出点好东西来呢。
《洛神赋》真的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的天空中闪闪发光。
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文人的才华和情思,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和力量。
每次读它,都好像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旅程,让人陶醉其中,不能自拔。
总之呢,《洛神赋》那绝对是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反复欣赏的佳作。
它就像一杯陈酿的美酒,时间越久,味道越醇厚。
大家可一定要好好去读一读,感受一下那里面的美妙世界啊!。
曹植《洛神赋》鉴赏
![曹植《洛神赋》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f57a35c158f5f61fb7366692.png)
曹植《洛神赋》鉴赏曹植的《洛神赋》做于黄初四年。
那一年,他参加了曹丕在京都举办的朝会,带着一份压抑的心情经过洛水,有感而发,作此赋,时年三十二岁。
赋中曹植塑造了一个清丽脱俗,袅袅灵动的洛神形象并描述了一段哀婉感人的人神之恋。
文字如行云流水般泄出,情感饱满,对洛神形象的描述更是极尽所能,淡描浓绘,字字珠玑,鲜泽光亮,直教人拍案叫绝!更有甚者,在短短的篇幅中用有限的文辞展开一段情意绵延于无限的感情,让人回味再三。
还是先来说说洛神的形象吧。
倘若真有其神,她真要好好感谢曹植了,因为正是他将其款款身姿展现给世人,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美女长河中一颗绚烂的珍珠。
曹植对她投入了极大的感情,细致入微地描写她的各个侧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齿呈露。
”这是身段美;“批罗衣之璀璨兮,珥瑶碧之华锯。
戴金翠之手饰,缀明珠以耀躯。
”这是服饰美;“瓌姿艳逸,仪静体闲。
”这是静态美;“体迅飞凫,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这是动态美……无论从哪一个侧面看,洛神都是完美的,而在这样一个完美的形象中,曹植寄托了自己无限的情感。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赋的深意,那就是对于美好事物不可得到的叹息和对其的向往怀恋。
具体的说有这几个方面:首先,曹植在赋中寄托了对在京都朝会中死去的兄弟的怀念和对亲情骨肉间相残的无奈。
黄初四年那次朝会,变了一个兄弟(曹丕),死了一个兄弟(曹彰),离了一个兄弟(曹彪),可以说,曹植就剩下孤零零的自己,那种痛心无法说也不能说,只能抒发在文中以示慰藉,人神最后注定要分开表示了对于兄弟的怀念和对事态的无奈甚至悲恨。
于此相应的是曹植对于美好的早年生活的留恋。
家和融融,兄弟齐心,没有功名利禄的争夺,尔虞我诈,骨肉相欺。
其次,该赋中还表现出了曹植对于自己早年美好的政治理想的追忆。
诗人早年写过许多表达自己政治抱负的诗歌,著名的《白马篇》就是其中的代表,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那颗报效国家的赤诚之心,一片热情,昂扬富有壮志。
曹植的洛神赋的作品欣赏 曹植洛神赋赏析
![曹植的洛神赋的作品欣赏 曹植洛神赋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9e7d577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5c.png)
4.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型、环境描绘和笔 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曹植的洛神赋的作品欣赏 曹植洛神赋赏析
1.顾恺之是我国东晋时期的艺术家,他的绘画作品与绘画理 论对传统绘画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洛神赋》就是他的杰出代 表作之一。
2.作品描述了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画卷的 开始便是曹植和他的侍从在洛水之滨遥望。继而展现洛神与曹植 碰面之景。最终洛神渐去。其最感人的描绘是曹植与洛神相
曹植《洛神赋》赏析
![曹植《洛神赋》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6445f4f0b1c59eef8c7b493.png)
三一文库()〔曹植《洛神赋》赏析〕《洛神赋》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曹植《洛神赋》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洛神赋》原文作者:曹植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俯则未察,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
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
或戏清流,或翔神渚。
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曹植《洛神赋》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曹植《洛神赋》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8498298108a1284ac8504393.png)
曹植《洛神赋》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洛神赋曹植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俯则未察,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象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
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
或戏清流,或翔神渚。
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动无常则,若危若安。
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转眄流精,光润玉颜。
《洛神赋》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洛神赋》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efc9a5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1c.png)
《洛神赋》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洛神赋》是东汉文学家曹植创作的一篇辞赋,全文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
此赋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情思绻缱,传神地刻画了洛神美丽、善良、纯洁、多情的形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原文: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译文:在黄初三年,我前往京城,返回时经过洛水。
古人有言,洛水有神,名叫宓妃。
我感受到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的描述,于是创作了这篇赋,其词如下:她的身姿,翩翩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
容光焕发如秋日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日的松树。
仿佛轻云蔽月,飘飖若流风回雪。
远观她,明净如太阳升起的朝霞;近看时,灼热如荷花从碧波中绽放。
她身材匀称,长短适度。
古诗洛神赋翻译赏析
![古诗洛神赋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590df73b8f67c1cfbd6b812.png)
古诗洛神赋翻译赏析《洛神赋》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洛神赋》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写的浪漫主义名篇。
其原名《感甄赋》,曹植用“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来形容洛神。
《洛神赋》是曹植模仿战国时宋玉《神女赋》对楚王梦巫山神女之事而作,虚构自己在洛水边与洛神相遇的情节,全篇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对洛神的描绘,诸如“婉若游龙”、“秾纤得衷,修短合度”、“气若幽兰”等,皆可见巫山神女的影子。
此赋“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是对楚辞中以男女关系譬喻君臣关系的继承,其亦屈子之志也。
另一说为感甄氏而作。
【原文】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其辞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
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俯则末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日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曹植《洛神赋》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曹植《洛神赋》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d57e85f3192e45361166f52e.png)
曹植《洛神赋》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洛神赋曹植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俯则未察,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髡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壞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象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踞。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
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
或戏清流,或翔神渚。
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动无常则,若危若安。
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转眄流精,光润玉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最有影响的书法家:赵孟頫
元代最显赫的画家--赵孟頫
赵孟頫(公元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
是元代最显赫的画家,也是在当时、并在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的画家。
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
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
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
著有《松雪斋集》。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
《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赞誉很高。
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
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
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
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
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
他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
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
赵氏楷书中也有上乘之作,如《三门记》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最适合当字帖。
赵氏传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笔精到,结字严谨,如《赤壁赋》堪称经典之作。
他是赵宋一个没落贵族,后来与元朝合作。
赵孟頫等二十余人是至元二十四年(公元一二八七年)第一批被征召,其后,屡次征召江南士大夫,也有通过赵孟頫而求得利禄职位的。
赵孟頫受到元代皇帝的宠爱,“荣际五朝,名满四海”,官至翰林学士,艺术上成为元代文人画的领袖人物。
赵孟頫的书法艺术: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赵孟頫博学广识,才气横溢,名满四海。
他精通音乐,擅作文章,谙诗歌,开画风,工书法,嗜篆刻,通佛意,是一位天资超群、多才多艺的人,他的诗连同书法、绘画,被后人誉为“诗、书、画”三绝。
在绘画上,他开启了元代复古风气之先,为中国画(主要是山水画)在元朝鼎盛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书学魏晋,篆法李邕,字体精秀,人称“赵体”。
同时代的书法大家鲜于伯机在跋赵孟頫的小楷《过秦论》中有过这样的评价:“子昂篆、隶、正、行、真草,俱为当代第一。
”可以说,作为元代书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赵孟頫对北宋“尚意”的书风颇不以为然,他非常敏锐地体察到书法崇尚精神层面的背后,还需技法与形式等物质层面的强有力的支持,这样才能有生命力,故他极力反对沿袭宋人的轨迹,而要求复古,回归到晋唐书法,这也是当时书法发展的必然。
书法发展经历了晋、唐、北宋三个高峰期之后,到了南宋,无论形式技巧上或是气质上,都已非常荒率和单调了,一派江河日下的景象。
这种萎靡不振的景况一直延续到元代初期。
赵孟頫力求“古法”,乃是在元初“古法扫荡”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赵孟頫所力倡的古法是直指晋唐书法,他自己又能以复古变古而成一代宗师。
他反复临摹了大量书帖,其临习范围之宽令人叹为观止。
他几乎涉猎了所有的法帖,其临摹之作可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如他所临《定武兰亭序》即是一件经典临摹之作。
董其昌曾称其临摹之功“无毫发不以真”。
从赵孟頫的书法作品来看,他的复古行为主要集中在二王书风,想借助二王书风来振兴元初的书法。
他一生学书始终不离二王左右,但又能吸纳古人的笔法,贯穿斟酌,自成一家。
赵孟頫的小楷作品多见于所写的经卷。
据墨迹流传和著录所记,不同名称的佛经和道经不下20余种。
他颇好佛道释学,颇有六朝名士的风度。
他的楷书多为小楷,大字少见,其代表作除《洛神赋》、《黄庭经》、《千字文》、《道德经》、《胆巴碑》、《张公墓志铭》外,还有一些题跋。
其中《洛神赋》是通过反复临摹王献之的《洛神赋》而来的,但王献之的真迹只有九行,赵盂頫补全了后面的大部分,通篇风格统一,临得十分入微,字大小不一,气韵堪称上乘,甚得二王笔意。
元代赵孟頫的作品分类:(部分)
1、洛神赋:行书。
是赵孟頫四十七岁时所书。
行中兼楷的结体、点画,深得二王遗意,尤其是王献之《洛神赋》的神韵,即妍美洒脱之风致。
如端正匀称的结构,优美潇洒的字姿,圆润灵秀的运笔,密中有疏的布局等。
同时,又呈现自身的追求,象比较丰腴的点画,轻捷的连笔,飘逸中见内敛的运锋,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气势,都显示出他博取众长而自成一体的艺术特色。
李倜曰:“大令好写洛神赋,人间合有数本,惜乎未见其全。
此松雪书无一笔不合法,盖以兰亭肥本运腕而出之者,可云买王得羊矣。
”高启云:“赵魏公行草写洛神赋,其法虽出入王氏父子间,然肆笔自得,则别有天趣,故其体势逸发,真如见矫若游龙之入于烟雾中也。
”元人倪瓒称此卷“圆活遒媚”,并推赵为元朝第一书人。
3、兰亭帖十三跋:行书。
元至大三年(1310)秋,赵孟頫由湖州乘船去北京,时至吴兴南浔镇,独孤和尚送给他一卷《定武兰亭》拓本,喜之不尽,途中不断展阅此卷,多有书学心得体会,皆跋记于卷尾,计十三段,并自临《兰亭》一过。
这就是所谓的《兰亭十三跋》。
赵孟頫此件是以自家笔法临《兰亭》,临得形神毕肖,生动自然,如见定武本的原迹,堪称赵书中的精品。
4、秋兴赋卷:此卷用笔结体工稳熟稔,通篇气息蕴藉密丽。
5、题烟江叠嶂图:《烟江叠嶂图》是北宋画家王诜的作品,赵孟頫实际书写的是北宋苏东坡题咏王诜《烟江叠嶂图》诗一首:江上愁心千叠峰,浮空积翠如云烟。
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赵氏墨迹传世虽多,惟大字却少见。
从中不难看出其大字功夫之深。
后文徵明在赵孟頫书苏轼题王诜《烟江叠嶂图》诗后补水墨米家山水。
赵孟頫《洛神赋》欣赏:
赵孟頫《洛神赋》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书,时赵氏四十七岁。
用笔圆转流美。
充分展示了赵孟頫的书法风格。
元人倪瓒称此卷“圆活遒媚”,并推赵为元朝第一书人。
《洛神赋》纸本,纵29.5公分,横192.6公分,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一说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又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赵孟頫《洛神赋》是真迹。
此卷《洛神赋》即为赵氏行书代表作。
行中兼楷的结体、点画,深得二王遗意,尤其是王献之《洛神赋》的神韵,即妍美洒脱之风致。
如端正匀称的结构、优美潇洒的字姿、圆润灵秀的运笔、密中有疏的布局等;同时,又呈现自身的追求,象比较丰腴的点画,轻捷的连笔,飘逸中见内敛的运锋,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气势,都显示出他博取众长而自成一体的艺术特色。
故后纸诸家题跋如是评述此卷,李倜曰:“大令好写洛神赋,人间合有数本,惜乎未见其全。
此松雪书无一笔不合法,盖以兰亭肥本运腕而出之者,可云买王得羊矣。
”高启云:“赵魏公行草写洛神赋,其法虽出入王氏父子间,然肆笔自得,则别有天趣,故其体势逸发,真如见矫若游龙之入于烟雾中也。
试细观《洛神赋》,呈现典型的赵体特点。
其一潇洒秀逸:外貌圆润而筋骨内含,其点画华润劲道,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此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刚,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
中期赵孟頫开始热心学习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法,在本作品中,明显地显出前期到中期之过渡期行书风格,文字结构宽舒,虽然运笔仍然厚重古朴,而同时也显示出兼具美感与力道的新表现,如“若”字,第一个字敦厚朴素,偏扁有故意,第二个厚重且富有情致。
略微右歇;第三个字书写的轻盈灵动可爱。
其二古雅端正:作品用笔纯正,讲究章法,书写运行的笔路清晰可辨,不故弄玄虚。
赵孟頫前期师承锺繇,不难看出有些字略微偏扁,例如“言”字,字体中的第一部横向被拉长,整个字体向右拉起,使字体中体偏离重心。
部
分字体是中锋用笔,收笔多采用回峰之势,整个字体呈现出“圆”、“拙”、“敦厚”之态,统观全篇,可看出书写过程中心态平和,笔速缓慢,只觉整篇书法隐隐有些高古之意,而无矫揉造作之气。
其三外方内秀:“赵体”字点画圆润华滋,结构布白方正严谨、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心安稳。
在楷书中略掺行书笔法,给人一种流美动人的感觉,单观单个字体,可以看出其所呈现出的外形上的方正之势,例如“荡”字,草字头潇洒写出,顺势带出“汤”字,右边部首笔繁而有情致,左边半包围空灵洒脱、右下边紧凑而活泼,整体上外方内秀之势油然而生。
其四“涩”而不“生”:“涩”体现在赵孟頫多用侧锋书写,给人严谨冷静的情态,笔画间的提、按分明,给人谦虚谨慎不媚俗的书卷气
赵孟頫的书法,始终呈现出道媚、秀逸的艺术特点。
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都呈现出工整、平稳、温和、典雅之态,洋溢着高贵典雅的气息,文字结构宽舒,运笔厚重古朴,而同时也显示出兼具美感与力道的新表现。
《洛神赋》作为赵孟頫的代表作之一,优美潇洒的字姿、圆润灵秀的运笔、密中有疏的布局、飘逸中见内敛的运锋、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气势,高启云曰:“如见矫若游龙之于烟雾也”,不愧为流传百世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