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第一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3、铁和氧气
八、教学后小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教学流程
讨 论 分 析
联 系 运 用
总 结 巩 固
课题 2 氧气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 ( 氧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化学 结论。 培养学生的规范表
气) 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 ( 氮气 ) 组成。
符号。
、红磷、空
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
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
物?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 归纳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
( 小结 )
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
小,因而水倒流。
(讨论与思考 )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1、该实验装置中,如果烧杯 1、不会,因为空气中含

中的水足量,请问水会充满 有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

整个集气瓶吗 ?为什么 ?由 存在。

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
2、水面上升不满 1/5 的 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

2、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 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 分析、探究,培养学生
的认识,并阅读教材中
关于氧气的性质。
(讨论与思考 )
1、你能证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
大吗 ?
讨论、发言。
2、你能证明氧气不易溶于水吗 ?
你对“不易”两字如何理解 ?
1、展示一瓶无色气体, 如何来证
明它是氧气 ?
观察、讨论、交流、发
2、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空气和氧气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空气和氧气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优秀教学案例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视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总结学习经验,提高学习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1.安排课堂小结环节,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鼓励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
3.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团队中共同探讨、交流、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竞争意识。
4.反思与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案例中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和成果,并进行自评、互评。这种反思与评价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批判性思维,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方法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能力,学会使用相关实验仪器。
3.使学生掌握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了解其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如何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引导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的组成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空气质量指数:讲解空气质量指数(AQI)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如何根据AQI判断空气质量的好坏。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和重要性;
b.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c.如何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空气和氧气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题1空气学做思一【导学】学生通过自学,结合生活常识,补充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并归纳出物理性质。

空气是色、气味、态。

学做思二:空气成分的探究【导学】1.阅读教材P26,并观察图2-2,归纳总结拉瓦锡实验的反应物、生成物、条件。

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导做】2.完成实验2-1(1)阅读实验:了解实验的步骤、认识实验所用的仪器、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红磷与氧气的燃烧实验)(2)观察实验:观察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现象,描述现象记录在教材的表格中。

【导思】现象分析:红磷燃烧发生了什么变化?白烟是什么物质?红磷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个化学变化可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为:红磷+ 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白烟是五氧化二磷的固体小颗粒。

水为什么能够进入集气瓶中?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充分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容器内压强减小,大气压把水压进集气瓶内,进入瓶内水的体积等于消耗气体的体积,从而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而运用化学方法除去氧气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①在空气中能够燃烧;②所选的反应物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③反应后生成物不能为气体。

在实验中,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常小于集气瓶容积的1/5,可能是什么原因呢?①装置漏气;②红磷的量不足;③红磷熄灭后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④有部分水留在导管中未进入集气瓶(3)归纳总结实验2-1的反应物、生成物、条件。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复习提问】空气由哪些物质组成?阅读教材总结空气的成分并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1、空气不是。

它是由。

学生自行归纳总结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对比完成下列表格。

1.下列关于空气的叙述,错误的是()A.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B.空气是由多种单质和多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C.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始终不变的D.空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2.夏天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A.二氧化硫B.稀有气体C.二氧化碳D.水蒸气3.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A.净化后的空气、五氧化二磷B.水和冰混合、澄清石灰水C.生锈的铁钉、海水D.二氧化碳、液态氧气4.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主要是由硝酸钾、硫磺、木炭组成,它属于()A.纯净物B.混合物C.氧化物D.化合物5.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完成。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课时 (空气的成分)复习教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课时 (空气的成分)复习教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课时《空气的成分》复习教学案【复习目标】1、能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以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3、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

【自学整理、形成知识网络】1、请你说出空气中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并简述这些主要成分的性质及其用途。

2、空气的污染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如何防止空气的污染?【典例分析、归纳方法思路】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空气里含量最高的气体是氧气B、空气是一种化合物C、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鲜的保护气D、二氧化碳是空气的一种主要污染物2、围绕“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实验,讨论下列问题:(1)实验开始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2)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剩余的主要是什么气体?实验说明该气体具有哪些性质?(3)红磷为什么要过量?若红磷的量不足,实验结果会怎样?(4)打开止水夹后,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要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5)通过这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6)能否用木炭代替红磷?如用木炭应如何改进?(7) 该实验的设计原理是什么?你还能设计出什么样的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实例应用、培养解题能力】1、某同学用下图所示的装置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图中烧杯上方玻璃管(预先固定好)中部有一可左右滑动的活塞,活塞左端管内密封有常温下的空气和白磷,已知当温度达到40℃时白磷能够在空气中燃烧。

活塞右端的玻璃管口跟空气连通,实验开始前活塞处在刻度 5 cm 处。

( 1 )向烧杯内加入适量水,与生石灰反应的目的是 _________ __ 。

( 2 )可观察到玻璃管内开始发生的现象为:①白磷(足量)_____________ ;②活塞向(填左、右)_ ___ 移动。

( 3 )实验结束,恢复至常温,活塞应停在约 _______cm 处,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第二单元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第二单元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课题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第二单元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教材分析本课为第二单元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教学内容。

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最重要的化学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道其重要,却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我们周围的空气作为初中化学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是小学自然课曾对空气有过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还是人类须臾离不开的天然物质。

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核心素养目标化学观念:通过了解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等组成及其体积分数。

科学思维: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培养分类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与实践:根据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相关用途。

科学态度与责任:列举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方法,初步形成环保意识。

重点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难点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空气的成分?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之外还其他成分吗?思考回忆通过学生的认知引入新课,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一、空气的成分教师提出问题:物质按组成成分的多少如何划分?1.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不能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如石蜡、空学生思考讨论,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培养分类思维能力。

气、土壤、海水、地下水、井水、湖水、矿泉水、溶液等。

2.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红磷、五氧化二磷、蒸馏水、冰水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易错提醒】:1.纯净物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2.带“混合”字样的不一定是混合物,如:冰水混合物(纯净物);带“纯净”字样的不一定为纯净物,如:纯净的空气(混合物)。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空气的主要组成。

2: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防止空气污染。

3:认识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

4:了解什么是物理性质。

重点:空气的成份、物理性质难点: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教学过程: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思考: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所以科学家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研究,终于揭开了组成“空气王国成员”的奥秘,认识到空气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化学教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课题1空气》。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里,首先发现并制得氧气。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设问】空气是一种看不到又闻不到的物质,我们怎样能证明空气确实的存在呢?【讨论】让学生讨论得出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方法。

【演示】将一只空集气瓶倒扣在水盆中,但水不能进满集气瓶。

【讲述】这是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最简单方法。

【引入】空气确实存在,但空气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

【演示】实验2-1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

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

例如:(1)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特别注意烟、雾的.区别)(红磷燃烧时火焰呈明亮的黄白色,有浓厚的白烟,因为生成固体小颗粒)。

用文字表示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式子:磷 + 氧气五氧化二磷4P + 5O2 点燃2P2O5(2)猜想把止水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提示: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蜡烛燃烧后生成物的状态、溶解性:气态不溶于水就会占据一定的空间)。

(3)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若剩余气体是氮气,且氮气是“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假设来说明呢(可以在剩余气体中放一只飞虫,飞虫不久会死亡)?《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24)_1

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24)_1

第二单元《空气和氧气》教学设计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1课时空气的组成发现。

【学生任务2】阅读教材P31,将下图中的数据或物质补充完整。

【总结】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补充】稀有气体共有7种,分别是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 )、氪气(Kr )、氙气(Xe )、氡气(Rn )、奥气(Og )。

【过渡】仿照拉瓦锡探究空气组成实验的原理,我们来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讲解】反应原理: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红磷为暗红色固体,五氧化二磷为白色固体)实验装置:装置密闭,气密性良好实验操作:学生观看教材及实验视频 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2.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约占瓶内空间的1/5。

【思考与讨论】【对应训练1】下列科学家中,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是()A.张青莲 B.拉瓦锡C.门捷列夫D.波义耳【对应训练2】如图表示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气体X为()A.氮气B.氧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对应训练3】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是()A.集气瓶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C.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D.集气瓶中水面最终上升至1处【答案】1.B 2.B 3.D【思考与讨论】从物质组成的角度分析,空气和氮气、氧气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总结】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稀有气体;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思考与讨论】判断下列常见的物质中,哪些属于纯净物?哪些属于混合物?①洁净的空气;②五氧化二磷;③氧化汞;④冰水混合物;⑤稀有气体;⑥液氧;⑦澄清石灰水;⑧二氧化碳;⑨河水。

【总结】①洁净的空气;⑤稀有气体;⑦澄清石灰水;⑨河水都是混合物。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第一课时(总第9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初步学习简单的实验设计、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3.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有关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定标自学】(温馨提示:阅读教材P26~27后填空)1.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答:。

2.二百多年前,法国的化学家用定量的方法得出了空气是由和组成的。

3.稀有气体包括、、、氪气、氙气、氡气等。

4.空气中最多的成分是,其次是。

各物质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比为: 78%, 21%, 0.94%,二氧化碳,其它气体和杂质。

5.木柴能在空气中燃烧说明空气中含有;澄清石灰水长期放置在空气中就会变浑浊说明空气中含有;冬天房间玻璃会变得模糊说明空气中含有__ _。

【合作探究】1.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⑪已知拉瓦锡加热至12天时发生的反应可以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如下:加热汞+氧气氧化汞(红色固体粉末)⑫汞加热时要消耗,容器内空气的体积大约减少了。

2.【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简单测定⑪将图2-3所示集气瓶水面上的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加以标记。

⑫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红磷,将胶管上的止水夹夹紧,把燃烧匙内的红磷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并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观察现象。

红磷燃烧的现象:。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⑬待集气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至室温实验现象:。

讨论交流: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2.药品的选择:为什么不能用铁、木炭、硫等代替红磷?2.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什么?3.为什么红磷要足量或过量?4.点燃的红磷(用燃烧匙)要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若将点燃的红磷慢慢伸入集气瓶,结果又如何?5.为什么要等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6.如果测量的结果偏低,或水面上升不足1/5,其原因有哪些?7.完成书中29页讨论题,此实验还说明氮气有什么性质?(包括物理和化学性质)【实验结论】。

新人教初三化学教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1课时

新人教初三化学教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1课时

新人教初三化学教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1课时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a了解空气的要紧成分。

B初步明白得什么纯洁物、混合物、并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洁物和混合物。

②过程与方法:a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适应和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b培养学生注意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定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

3、重点、难点和关键:a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B混合物和纯洁物1、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要紧采纳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看、分析、讨论。

2、学法:实验探究法,通过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发觉问题、分析问题二、教学过程:1、设置情境:展现一只空塑料袋、问学生袋中有什么?学生摸索并回答。

连续向学生提问“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不能描述一下它有哪些性质,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从学生的回答中再引出另一个问题“空气既看不见也摸不到,那你能不能想方法证明它的存在?”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2、实验探究:提出问题:两百多年前拉瓦锡就通过实验的方法确定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那么我们如何用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呢?设计实验:讨论探究→选择用品→组装装置讨论探究一: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再描述提出的问题。

学生可能显现的方法:①直截了当测定氧气的体积(要想测氧气的体积,就要想方法把氧气分离出来)。

②是把氧气以外的物质消耗掉,剩下的确实是氧气。

③是把氧气消耗掉,看少了多少。

讨论探究二:消耗氧气的最佳方法。

学生可能显现的方法:①用动物呼吸消耗氧气。

②用可燃物的燃烧消耗氧气。

讨论探究三:燃烧终止后,如何样才能证明气体少了多少呢?选择用品:红磷、水、酒精灯、集气瓶、橡胶塞、燃烧匙、烧杯、水槽等。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1课时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1课时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分析讨论
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
观看课件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空气中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课前准备
多媒体,实验器材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知识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完整word版)空气教学设计

(完整word版)空气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空气的成分,并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②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③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科学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讨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②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交流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①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激发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重点难点]重点:①空气中的各种成分。

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方法。

③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难点:①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方法。

②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课时:二课时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堂练习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A 氧气B 氮气C 二氧化碳D 稀有气体2、在100升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大约是()A 78升B 78%C 21升D 21%3、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A 4:1B 1:4C 1:5D 5:1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空气中分离出来的稀有气体B 部分结冰的蒸馏水C 食盐水D 75%的医用酒精5、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A.氮气蒸馏水B.铁矿石食盐水C.氢气CaCO3 D.二氧化碳空气6、下列的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A矿泉水B自来水C河水D浮有冰的水想一想在一个具有刻度和可以左右滑动活塞的玻璃容器里放入一粒白磷(足量),将玻璃容器固定好(见下图,固定装置已省略),放在盛有80 ℃水的烧杯上(白磷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为40 ℃)。

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

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

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1课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空气的组成纯净物和混合物【新课导入】教师提出问题:你能通过实验或实例证明你身边确实有空气存在吗?教师引导,1.空集气瓶在盛满水的水槽中向下压,观察现象?2.空集气瓶在盛满水的水槽中侧立,观察现象?学生讨论:成果展示1.用透明塑料袋灌装空气2.微型打气筒鼓吹气球3.给车胎打气4.用注射器往水中注射空气5.风扇往脸上吹6.……教师播放视频引入新课。

【新知探究】一、空气主要是由什么组成的?【教师讲述】空气的发展史,让学生知道很早以前科学家九开始研究空气的成分。

拉瓦锡实验:把少量的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教师讲解】实验现象: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红色粉末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实验原理:【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肉眼感知汞和氧化汞。

分析:拉瓦锡实验的优缺点是什么?优点:01.汞只和氧气反应;02.汞为液态,在汞槽中起到液封的作用,并能直接用来观察反应器内空间体积的变化;03.汞的沸点较低,汞蒸气与氧气反应比较充分,能将密闭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几乎耗尽缺点:01.实验时间较长;02.操作装置比较复杂;03.实验过程对环境有污染。

二、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讨论】:根据拉瓦锡实验原理设计实验:用什么办法看到消耗掉氧气所占的体积?【教师活动】给出小资料: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只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2.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只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还可能产生黑烟和一氧化碳气体。

3.镁:在空气中燃烧时既可与氧气反应,也可与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发生反应4.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学生讨论】:为了确保试验成功所选药品能够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且不产生其它气体。

【实验步骤】教师播放视频,学生分析:1.水为什么可以进入集气瓶?红磷(P)燃烧消耗氧气(O2),气体减少压强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水由烧杯流入集气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优秀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优秀教案

课题1 空气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对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究,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学难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空气成分测定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猜谜语: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是空气存在的有力证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空气的相关知识。

二、推进新课[提出问题]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能否根据生活经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归纳总结]方案1:把一个空的集气瓶倒插入盛水的大烧杯中,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方案2:让一个塑料袋鼓起后系住袋口,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

方案3: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是真实存在的。

[过渡]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很多科学家都曾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阅读教材第26页相关内容,了解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投影展示](结合装置图对实验进行讲解)[归纳总结]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过渡]我们能否仿照拉瓦锡实验的原理,在实验室中用较为简单的方法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演示]实验2-1(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原理,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空气和氧气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空气和氧气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情感教育:通过讨论空气污染和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空气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设计实验报告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实验操作和知识应用的能力;
-通过课后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化学学科兴趣的变化。
4.教学支持: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实验视频、科普文章等,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3.空气资源的保护与污染防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作业:
-完成课本第二章第一节后的习题,特别是关于空气组成和氧气的性质的应用题,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回答问题。
-设计并撰写一份实验报告,内容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要求报告中包含实验目的、原理、材料、步骤、结果和结论等,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科学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空气的组成及其体积比例的计算和理解;
-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掌握,特别是氧气在支持燃烧中的作用;
-实验技能的掌握,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燃烧、氧化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提高学生知识运用和迁移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课题1 空气的教学设计

课题1 空气的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课时)教材分析从知识结构上来说:空气是学生化学课上接触的第一种物质,学生身处空气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空气的神奇,因此以空气作为步入化学这门物质科学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也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近年来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污染是三个环境问题之一,空气的保护和防治首当其冲。

用法律武器保护空气以成为当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化学学习之前,学生对空气氧气并不陌生,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零散的、简单的化学知识,因此以空气为主题能较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身处空气中,周围环境的恶化,初中生有着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及环境忧患意识,从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够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污染空气的途径及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4)在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初步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2、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教学难点熟练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学过程交流反思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介绍可燃物──红磷(展示红磷样品暗红色固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五〇农场学校中学部教案
教学内容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第一课时)课时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日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初步认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2、理解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和分析推理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
教学
重点
理解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和分析推理过程教学
难点
理解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和分析推理过程教学
方法
启发式实验教学法。

教学用具单孔塞、烧杯、导气管、烧杯、集气瓶、燃烧匙、火柴、弹簧夹、水、红磷、小黑板。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一、空气
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红磷+氧气−−−→
点燃五氧化二磷
2.空气的组成
氮气 78% 氧气 21% 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 3.混合物和纯净物
评价与反思
时间分配教



教学过程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3 40 讲述
板书
提问
讲解
提问
引入新课:
与同学们一起深呼吸,引出本节课研究的
内容------空气。

讲授新课: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问题1: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设计
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生活实例来说明空气
确定存在吗?
问题2: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定存在,那么空
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
体的存在?
过渡: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
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
组成的故事。

问题3: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设计实验
粗略测定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
问题:
深呼吸。

设计实验并汇
报交流
学生回顾生活
经验和以往的
探究活动,汇报
交流空气中已
知的气体成分
听故事、思考问
题:拉瓦锡在实验
过程中是如何发
现气体减少了1/
5的?
放松心情,也
暗示着化学
与生活的紧
密联系。

引导学生
探究,激发探
究欲望,激活
学生思维
温故知新,学
会由生活现
象分析推理
出化学知识,
培养学生观
察生活、善于
思考问题的
良好习惯
通过抢答,巩固
旧知,为新知识
的学习奠定基
础。

同时活跃课
堂气氛,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
讲解讨论
分析讨论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
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
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
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
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
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
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
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
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
叫混合物。

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
于纯净物
课堂练习
师生交流总结,布置作业:
抢答有关问题。

连接装置,进行
实验,观察现象
并及时记录
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
成功的经验;
3、寻找并分析
失败的原因。

分组讨论、交流
结果:
1、水面上升不
满1/5的原因
有:①装置漏气
或红磷不足等;
②当氧气含量
低时,红磷不能
继续燃烧。

2、
没有
通过观察实
验现象,体验
观察、描述实
验现象的方
法。

让学生在
观察与讨论
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从中
培养科学观
察、规范表达
和分析问题
的能力。

树立
实事求是、严
谨务实的科
学态度。

对实验现象
作进一步的
分析、探究,
培养学生的
探索精神。

2
练习
小结比较各物质的
异同,归纳混合
物和纯净物的
概念
让学生学会
运用比较的
方法,通过比
较,可以清晰
地掌握概念。

巩固练习
1、下列各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硫酸铜
B、氮气
C、空气
D、红磷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海水
B、液氧
C、土壤
D、加碘食盐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且性质很稳定的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4、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
A、1:4
B、1:5
C、4:1
D、5:1
5、能除去空气中的氧气,且不生成其他气体的是( )
A、汽油
B、蜡
C、红磷
D、木碳
6.区分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可根据它们下列性质中的( )
A. 颜色
B.能否使火焰熄灭
C. 状态
D.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
二、填空题
10、关于空气的组成,从下列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小白鼠在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__________
(2)澄清石灰水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瓶壁和石灰水液面上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有____________
(3)放置在空气中的饼干过几天就不脆了,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4)空气是制造氮肥的原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物质:①石灰水②干冰③食醋④镁⑤硫酸铜⑥冰和水⑦苹果汁饮料
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