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推荐太极拳理论文章
太极拳拳理解读
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拳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结合了易经阴阳五行之变化的运动,以及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武术运动。
太极拳的拳理基于阴阳循环的理论。
在练习时,太极拳强调身姿中正、意动神随、呼吸自然、用意不用力、意气相合、气沉丹田等原则。
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包含着阴阳之变化,虚实、轻重、刚柔、进退、开合等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
太极拳的招式动作圆柔连贯,如行云流水,没有突兀和断续之处。
这种连贯性不仅增加了动作的难度,而且要求练习者在保持身体平衡的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重心和姿势。
这种练习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以及增强大脑对身体的控制能力。
太极拳还强调“以柔克刚”。
在实战中,太极拳强调用巧妙的技巧和策略来化解对手的攻击,而不是直接以力量对抗。
这需要高度的智慧和经验,同时也需要练习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
此外,太极拳还注重内功修养。
在练习时,不仅要注意招式的正确性,还要注意呼吸的配合和内在精神的修养。
这种内在的修炼有助于提高练习者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出沉着冷静、谦虚谨慎、坚毅不拔等优秀品质。
总的来说,太极拳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武术运动,它不仅强身健体,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
通过练习太极拳,人们可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理论,体验到中国哲学的智慧和魅力。
太极拳毕业论文
太极拳毕业论文太极拳毕业论文太极拳作为一种古老的武术形式,源远流长,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智慧与精髓。
它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
本文将从太极拳的历史渊源、技术要点以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武术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末年的张三丰。
张三丰是武当派的创始人,他将道家哲学与武术技巧相结合,创造了太极拳这一独特的拳法。
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是“以柔克刚”,通过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来应对外界的力量。
太极拳的练习方法主要包括慢功和快功两种,慢功注重内在的调养和修炼,而快功则强调外在的力量和技巧。
二、太极拳的技术要点太极拳的技术要点主要包括身体姿势、呼吸方法和动作流程等。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身体姿势要求放松自然,保持重心稳定,同时保持头部、颈部和脊椎的垂直状态。
呼吸方法是太极拳练习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深呼吸和缓慢的呼吸节奏,可以调节身体的能量和气血循环。
太极拳的动作流程包括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每个动作都有特定的名称和含义,通过练习这些动作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三、太极拳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太极拳作为一种身体锻炼的方式,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太极拳的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其次,太极拳的呼吸方法可以调节呼吸系统的功能,增加肺活量和氧气的摄入量。
此外,太极拳的练习还可以改善心理状态,减轻压力和焦虑,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
太极拳的练习还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四、太极拳的应用领域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武术形式,不仅在中国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应用,也在国际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在中国,太极拳已经成为一种普及的健身运动,许多人通过太极拳的练习来保持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太极拳还被应用于医疗和康复领域,用于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和改善身体功能。
在国际上,太极拳也逐渐受到了科学界的关注,一些研究表明太极拳对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和焦虑症等方面有积极的影响。
武术论文5篇范文
武术论文5篇范文第一篇:武术论文太极拳习练对我院学生性格塑造的价值“虎借风威抟阵式,龙乘云气显功夫。
乾元虚实凌霄剑,坤道柔刚太极湖。
竞技包容增智慧,武林拳艺演真如。
”-----------题记时间太窄,指缝太宽,不经意间,昨天已是流年。
刺眼的阳光照射着宿舍,坐在电脑前,开始敲击自己练习太极拳的心得。
不觉间,在塔沟已经度过了两年的大学生活,武术练习也已成了习惯。
匆忙的日子总不给人闲暇的喘息机会,只能意犹未尽的去回想。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太极拳,对我的影响颇深,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
回想刚入学时自己的模样,练习武术扭扭捏捏,到现在却已经能够淡定自若,不能不说练习武术的功劳,而作为武术项目中的精华---太极拳,更不得不提。
伟大领袖邓小平曾在1978年会见日本友人时赞誉“太极拳好”,可见太极拳的地位。
而国家领导人为何如此重视太极拳呢?不得不与太极拳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对某些疾病的治疗作用,以及对人的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有关。
下面是我对太极拳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一些见解。
我们在进行每一次的太极拳练习时,教练都会要求我们先站桩,目的就在于使心情静下来,而练习时保持心无杂念才可能达到追求的最高境界,即追求人生的自我感悟,人格的自我完善以及内心的自我更新。
在太极拳的习练中,唯有心静才可能练出太极的韵味,因为太极本身就是一个追求天人合一的运动。
心静,自然无杂念,忘记自我,与自然浑然融为一体,长此以往,那么我们的性格就会变得平缓,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有益。
因为现在的大学生都非常的偏激,心理承受能力非常的脆弱,遇事容易冲动,甚至做出一些傻事蠢事,酿成不可收拾不可挽回的后果。
现在大学都普遍开设了武术教程,而太极拳往往是最主要的,可见人们已经意识到太极对大学生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就拿我们教练来说,经常练习太极拳,使他看上去是那么谦和。
如果我们可以坚持把太极练下去,那么我相信我们也可以达到太极所教授的‘修心养性,尽性如天’的境界。
太极拳的中医学理论阐释论文
太极拳的中医学理论阐释论文太极拳的中医学理论阐释论文太极拳作为一项承载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运动项目,由于其简单易学性、强身健体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群众的欢迎。
在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其包容我国的传统哲学、中医学、易经八卦学说等内容,整合引导、吐纳、气力等于一体的拳术运动。
基于太极拳深厚的文化底蕴,本研究以太极拳的养生属性为基础,并试图从中医学这一视角来分析太极拳。
中医学强调阴阳之理,认为人体内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才能达到身体的健康,而太极拳中也强调阴阳相济的理念;中医学对经络之说较为重视,并认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而太极拳起势的基本要求就体现出太极拳拳理与中医经络学说的紧密结合,其动作的松、稳、慢、圈、匀、柔特别有助于活络通经,其身体运动的全面性、整体性、协调性对于全身经脉的疏通极为有利。
中医较为重视气血之论,太极拳所讲究的“心静体松”能够使机体在一个较为平和的环境中得到陶冶,身体的肌肉和骨骼放松,同时积极地按摩腹脏,使身体气血通畅。
以下将从中医阴阳之理与太极拳、中医经络之说与太极拳、中医气血之论与太极拳阐述中医学视野下的太极拳养生。
1中医阴阳之理与太极拳中医学中生命观念的核心内容是:强调阴阳平衡,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生命体中阴阳相互作用使得机体得以存在,有机体的阴阳平衡使其健康发展,正所谓的“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但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人自身心理生理所产生的反应,会导致机体阴阳处于非平衡状态,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诸如:身体不适、生病乃至死亡,这也是所谓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基于此,人需要对自身进行阴阳平衡调节。
那么承载人体阴阳平衡的载体又是什么?在这里,中医先驱认为“精、气、神”是承载人体生命的基本元素。
在这里所谓的精气神学说是研究自然界外部存在及其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理论,其用于解释物质的存在、发展与变化,存在于古代中国的一种哲学观点。
中国武术之我爱太极拳作文「精选」
中国武术之我爱太极拳作文「精选」中国武术之我爱太极拳作文「精选」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中国武术之我爱太极拳,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中国武术之我爱太极拳作文(一)说到太极拳,我们会马上想到“以柔克刚”这个词,打太极拳是要慢悠悠的,表面看起来慢得要命,但是它的力是很足的。
我刚开始学太极拳的时候,因为以前从来也没有打过太极拳,所以我打太极拳笨手笨脚的,但是看我们班的郭东明打得那么出神入化,我很不甘心,我便发愤图强,开始认真地来练太极拳,其实,打太极拳完全可以看成是一种享受。
在打太极拳时,身旁没有任何杂音,那时,恍然中你会感觉自己有一种太极之气已微荡于天地之间,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太极拳还可以强壮体魄,还能愉悦心情,是一项很好的运动方式。
因此作为我校的早操形式,是每天必需练的,这样就形成了几百人演练的了,练太极拳可是我们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告诉你们一个很好的秘诀,打太极拳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全身心投入进去练太极拳的话,有时会让你觉得自己像一条亢龙正在天空中腾飞,忽然似潜龙正在海洋中倘徉穿梭,不管你是在品太极拳,还是在打太极拳,它都会让你觉得气劲十足,都会为你打开玄妙之门。
太极拳是我们中国的文化遗产,我爱太极拳。
中国武术之我爱太极拳作文(二)初次接触太极时,我爱上了它的舒缓。
柔中带刚,一股巨大的力量在胸中徘徊,在空中划出柔和的圆。
天地浑然一体,气壮山河。
再次接触太极,我爱上了它的沉稳。
闭目养心,深入自然,与清新的空气产生交集。
太极,以平衡为重,身心与世隔绝,沉下心来,稳住身子,深吸一口气,是一种绝好的养生疗法。
又一次接触太极,我爱上了它黑白对立的八卦图。
黑是深沉的黑,白是纯洁的白,没有花花绿绿灼人眼目的色彩,永远都是两个干净的极端。
万物都有对立面,太极,则黑白分明,绝无混淆。
接触太极时间久了,我便想要定居山林,做一个淡漠世俗的隐士,整天陶醉在清新万物之中,无世间的尘埃玷污身心。
孙中华太极拳文章
孙中华太极拳文章
孙中华太极拳,是以孙氏家族为代表的太极拳之一,也是被公认为是太极拳中最优美、最流畅的拳法之一。
孙中华太极拳以柔化刚,以静制动的思想为核心,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通过长期锻炼和实践,帮助人们提高身体素质和精神境界。
在孙中华太极拳中,注重内功修炼,强调“内圈”功夫,即通过呼吸、调理、精神集中等一系列手段,达到调和人体内外,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同时,还注重“外圈”功夫,即拳术的练习,包括起势、缠绵、粘连、化势等招式,这些招式要求身体灵活,动作流畅,相互配合协调,形成一种极具美感的拳艺表演。
孙中华太极拳的练习可以分为基本功、套路和推手三个方面,基本功包括站桩、呼吸、放松等,套路则是以一定的编排顺序演练各种招式和动作,推手是对练,通过击打、推挤、化势等动作进行配合练习,提高太极拳的技能和应用能力。
总之,孙中华太极拳是一种综合性的拳术,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可以帮助人们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是一种受到广泛欢迎的健身运动和文化传承。
- 1 -。
太极拳:传承不息的拳术
太极拳:传承不息的拳术文/柯柯图/李支昌太极拳是传统武术中的一大拳系,其拳法变幻无穷,以刚柔相济、动静相兼为特征。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古人以“太极”为宇宙诞生的初始状态,此时天地未开、一片混沌,随后“两仪(即阴阳二气)”由“太极”中生发,衍生为世间万物。
古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阴阳”二气,如何使二者达到和谐状态,成为哲人们讨论的话题。
太极拳在动作中追求阴阳调和,与上述哲学思想不谋而合,故得名“哲拳”。
太极拳的起源说法不一,其中有一种说法是,太极拳为道教大师张三丰所创。
一天,张三丰正在窗边凝神沉思,突然,一阵急促的鹊鸣打断了他的思绪。
院子里,一只喜鹊和一条蛇正在殊死搏斗。
张三丰不由得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紧盯“战场”。
只见喜鹊气势汹汹,不断进攻,蛇连连躲闪。
就在张三丰以为喜鹊已经胜券在握之际,形势却发生了逆转:蛇瞅准机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口咬住了鹊头。
张三丰受到启发,模仿蛇的动作,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创造了太极拳。
也有人认为,太极拳的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陈王廷。
传说陈王廷功夫了得,年轻时曾在山东扫荡群匪,匪徒们只要一听到他的名字,就不敢来犯。
晚年隐居期间,陈王廷广泛搜集、整理民间武术,加以继承和创新,创造性地将太极阴阳学说与中医经络学说等化于武术之中,开创了陈氏太极拳。
太极拳法在陈氏家族世代相传,陈王廷所在的陈家沟出了不少声震天下的太极拳师,陈发科便是其中一位。
1926年前后,当地闹“红枪会”,县政府请功夫好手护城,陈氏太极拳传人陈发科挺身而出。
他令众人关闭城门,手持没有枪头的白蜡杆独自迎战。
领头的带着一群人向陈发科冲来,手中红缨枪直指陈发科。
陈发科见状毫不躲闪,只将白蜡杆一抖,那红缨枪便被挑飞了出去。
他又顺势向前一扎,便将首领制服。
其他人见状,不由为他气势所震,落荒而逃。
时光流转,太极拳经过传播与传承,发展出了许多派别,除陈氏太极拳外,还有杨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了简化太极拳,成为不少人保健养生、强身健体的选择,如今,太极拳盛行于国内外,散发着生生不息的活力。
介绍太极演讲稿
介绍太极演讲稿太极,又称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也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健身运动。
它以柔和、缓慢的动作著称,被誉为“中国国粹”,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太极的起源、特点以及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太极起源于中国宋代,由张三丰创建。
张三丰在创立太极拳时,参考了易经的阴阳学说,将其融入到拳法中,形成了独特的拳术理念。
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运用意念引导身体的动作,追求内外合一的境界。
因此,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武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功夫。
太极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动作和气质上。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柔和,注重意念的引导和内力的发挥,看似轻盈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太极拳的气质则是平和、内敛,追求心静如水的境界,不张扬不浮躁。
这种独特的气质和动作风格,使太极拳成为一种独特的身心锻炼方式。
太极拳对身体健康有着显著的益处。
首先,太极拳能够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身体的姿势和重心,锻炼身体的协调能力,增强肌肉的柔韧性。
其次,太极拳对心血管系统有益。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连贯,能够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对心脏和血管系统有益。
此外,太极拳还能够调节呼吸,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质量,对预防和缓解慢性疾病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的来说,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更是一种对身心健康有益的锻炼方式。
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调节呼吸,增强免疫力,对身体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推广太极拳,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其中,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太极拳,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提升身体素质,更可以在平和中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太极拳,让它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共同享受它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有关太极的优美散文
有关太极的优美散文太极,又称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形式。
它以柔和流畅的动作和内外兼修的修炼方式而闻名。
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身体锻炼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功夫。
它既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又能提高心理素质,培养意志力。
太极拳的优美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哲学理念和独特的气质。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柔和,给人以极富美感的视觉效果。
每个动作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内涵,如开合、进退、上下、左右等。
这些动作的变化和流动,使整个太极拳看起来如行云流水般的美妙。
太极拳动作的优美之处在于其柔和而流畅的动作,给人感觉轻盈灵动,如行云流水,如泉水涌动,如竹林摇曳。
这种优美的动作给人以宁静和放松的感觉,让人心情愉悦,身心舒畅。
太极拳的哲学理念也是其优美之处。
太极拳强调阴阳平衡和动静结合的原则。
它通过练习太极拳的动作和呼吸方法,使人体内的阴阳能量得到平衡,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太极拳还强调意念的集中和内在的感觉。
练习太极拳时,要保持专注和冥想的状态,使身体和意念达到一个统一。
这种内外兼修的修炼方式,让人体验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使人的内心感到宁静和安详。
太极拳的韵律之美也是其优美之处。
太极拳的动作要求身体的协调和灵活性。
每个动作都有其特定的节奏和韵律,使整个太极拳看起来像是一支舞蹈。
太极拳的韵律之美体现在其动作的连贯和流畅上。
太极拳的动作要求身体的协调和灵活性,使太极拳看起来像是一支舞蹈。
太极拳的韵律之美使人感到舒展自如,轻盈灵动,心旷神怡。
太极拳的优美之处还体现在其修身养性的功夫上。
太极拳强调心境的平和和情绪的稳定。
练习太极拳时,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的情绪,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
这种修身养性的功夫,使人能够保持心境的平和和情绪的稳定,培养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太极拳的修身养性的功夫使人能够在繁忙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使人的心情愉悦,身心舒畅。
太极拳的优美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哲学理念和独特的气质。
太极拳的动作柔和流畅,给人以极富美感的视觉效果。
浅析太极拳运动的特点500字作文
浅析太极拳运动的特点500字作文
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武术,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在广大国民中影响巨大。
太极拳由仰卧起坐、两步三连步、低马压马起拳这三步套路组成,通过多种动作变化来培养人的体力、技术、灵活性及机智性,其动作简单而又有节奏,练习者们体会包括身体、思想和意念在内的归一神秘感。
太极拳究竟有哪些特点呢?首先,它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以“阴阳相生、阴阳相合”为基础,浓缩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其次,它强调“以软克硬”的基本原则,聚精会神地联系体、意、精三者,培养内力、内气,以调理内分泌,辅助有效改善内脏的功能。
最后,它和现代生活的步调一致,它十分适宜于城市居民,而且他们可以以自己的体育锻炼为重。
总之,太极拳可以说是一中融合自然和传统文化的完美体系,它无疑是一种独
特的有趣的运动。
它源于千百年前的中国,却拥有现代社会的有益健康作用,因而受到广大国民的广泛青睐。
同时,太极拳运动能有效治疗多种疾病,是一种健康的娱乐运动。
中华武术的太极哲学
中华武术的太极哲学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拳法,融合了太极哲学的精髓,包括阴阳平衡、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等思想,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身心修炼方式。
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由张三丰等武术大师创立。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太极拳逐渐被各个武术流派所传承,成为了一种被广泛实践和传承的武术形式。
太极拳的核心理念之一是阴阳平衡。
在太极哲学中,阴阳是宇宙之间的两种对立但又互相关联的力量,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动态平衡。
太极拳中的动作也就是以模拟这种阴阳之间的互动为基础,通过缓慢的动作和深邃的呼吸,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练习太极拳可以帮助人们调和体内的阴阳能量,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感。
另一个重要的太极哲学概念在于“以静制动”。
太极拳的训练注重于修身养性,讲究意念集中、动作流畅,内外结合,力量自然而成。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身心要保持平静,留意内部的感受和呼吸,以静制动,通过放松身体、调整呼吸,达到身心统一的状态。
这种“以静制动”的练习方法不仅有助于增强身体的调节能力和耐力,还可以提高专注力和自控能力。
太极拳还强调“以柔克刚”的原则。
在这种原则中,太极拳的练习者通过细腻的动作和巧妙的技巧,将对手的攻势化解于无形之中。
太极拳的招式中融入了许多绕、缠、引、抱等技法,借助对手的力量来制服对手,展现了“以柔克刚”的精髓。
这种原则在实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太极拳练习者可以在不费力气的情况下应对敌人的攻击,化解战场上的紧张和危机。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中的太极拳以其融合了太极哲学精髓的独特理念和训练方法,成为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身心修炼方式。
通过练习太极拳,人们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内心的平和与集中,提高整体的身心健康。
无论是在传统武术的继承中,还是在现代健身运动的推广中,太极拳都展现了中华武术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学习和传承太极拳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感受其中蕴含的中华武术之美。
中华武术的太极拳奥秘
中华武术的太极拳奥秘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誉。
太极拳在练习过程中注重意念和内功修炼,被誉为“内家拳”的典范。
它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合了中华文化的智慧和艺术,其中蕴含着许多奥秘。
首先,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的原理,通过练习使自己保持内心平和,身体柔韧,意念集中,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在练习过程中,身体的动作缓慢流畅,将内力发挥到极致,从而在实战中化解敌人的攻势,使敌人攻击自乱,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
这种以软克硬、以静制动的战斗理念使太极拳成为一种极具攻防转换能力的武术。
其次,太极拳强调“练拳先练气”,即强调修炼身体内在的气和精神力量。
太极拳的基本功包括站桩、导引、小静功等,通过这些基本功的练习可以提高体能、强化身体,增强气血循环,改善自身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同时,通过呼吸和气场训练,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消除疲劳,提高大脑的活力和敏捷度,使人精力充沛。
另外,太极拳还注重意念的引导和运用。
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思想要高度集中,将意念聚焦在每个细节动作上,通过心神相应的控制,协调肢体运动。
随着练习的深入,意念不仅可以引导身体的动作,还可以调节身体内在的气血运行,实现“神安天地中”的状态,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身体的潜能和反应速度。
此外,太极拳还擅长运用太极阴阳的理念进行战术应用。
在太极拳中,阴阳互补、相辅相成的思想贯穿始终,通过变换阴阳、动静的关系,可以灵活应对不同的战斗场景。
在实战中,太极拳可以利用敌人的力量来反制敌方的攻势,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达到不费力而胜的效果。
这种独特的阴阳相生相克的战术手段,使太极拳成为一种具有高度战斗力的武术。
总的来说,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珍品,其奥秘之处包括内外兼修、意念调动、气血调和、阴阳变化等多个方面。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领悟,才能逐渐揭开太极拳的奥秘,领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武术真谛。
无论是作为健身运动还是武术技法,太极拳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值得人们去深入探索与体会。
太极拳论文
太极拳论文
太极拳,也称为太极拳术,是一种传统的武术拳法。
它源于中国古代的道家哲学和武术技巧,最初由张三丰创立。
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缓慢柔和的动作,注重身体的协调和平衡。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手势和呼吸技巧。
太极拳的目的是提高身体的健康,增强身体的力量和灵敏性。
它可以锻炼人的身体肌肉、增强心肺功能,并促进血液循环。
太极拳的练习还可以平衡人的心理状态,增加身体的耐力和耐力。
太极拳的动作有很多种类,如“抓鸟尾巴”、“单鞭”和“倒骑龙”。
这些动作被认为是模仿自然界中的动物和自然现象,通过模仿它们的动作来改善人体的灵活性和平衡能力。
太极拳还注重内功的锻炼,包括呼吸技巧和呼吸控制。
通过正确的呼吸方式,可以调节身体的能量流动,并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太极拳的练习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和指导来进行。
在现代,很多人选择参加太极拳培训班或太极拳团体来学习和练习。
总之,太极拳是一种综合性的身体锻炼方式,它融合了哲学、武术和身体健康的原则。
它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还可以培养人们的耐力和意志力。
对于现代人来说,太极拳是一种独特而有益的运动方式。
太极拳拳理拳法解读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之一,以其独特的拳理拳法闻名于世。
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以阴阳五行、八卦、易经等为基础,注重内功修养和身体协调。
下面以太极拳拳理拳法解读为开头,输出文本续写。
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强调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内功方面,太极拳注重调息、意守、气沉丹田等内功修炼方法,以增强身体的内功气息和意念控制能力。
外形方面,太极拳要求招式柔和、连贯、缓慢,以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为基础,注重化解对手的力量并借力打力。
太极拳的招式和动作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目的,如云手、揽雀尾、白鹤亮翅等动作,都是以象形取意,如模仿云彩的轻盈飘逸、孔雀的优美姿态、白鹭的亮翅之姿等。
这些动作不仅具有实战价值,还可以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达到身心合一、内外兼修的效果。
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不仅适用于武术实战,也适用于日常生活。
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增强身体的内功气息和意念控制能力,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此外,太极拳还可以调节呼吸、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等,对于现代人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总之,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实用性。
通过学习和练习太极拳,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还可以增强自身的内功修养和
意念控制能力,达到身心合一、内外兼修的效果。
析《太极拳论》(上)
析《太极拳论》(上)——关与《太极拳论》的抄化痕迹及其正误《太极拳论》在后陈家沟十三式的所有“太极拳”界影响甚大,流俗也较广,被许多人捧为太极拳经典,流习百年之久,至今仍然流播盛行。
然而探究其所论错误之处与行文素质之差,实难得以称道。
之所以能得以流俗百多年之久者,无非是钻了武术界的一个缺乏理论的空子而已。
究其实质,则无非是在低、假的基础上建立的低、假、抄化堆砌的不类之文而已。
大多陈家沟的人们至今对之不肖一顾,既是明显的例证。
之所以称其为低,是因为后陈家十三式的所有“太极拳”,均为武术的大退化。
不论从技术招势的结构上,还是从技术招势的运作方法、运化机势上,或是从套路技术的巧妙程度上讲,都是不能与陈家十三式相提并论的;或者说,退化得几乎不能称其为武术了。
就从一篇被许多人推崇毕至的《太极拳论》来说,也是难以经得起推敲究查的。
一经推敲究审之后,便会漏洞百出;一经考核旁证相对,更见毫厘千里之别。
所以称之为假,是因为所谓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等文章,根本就不是甚么王宗岳的(见拙著《拳经洞微·王宗岳太极拳论质疑》)。
王宗岳充其量也只不过就一小片《阴符枪谱》而已。
而武禹襄也恰恰就借了其“序”中:“盖自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而阴阳之义以名”的启示下,便假借王宗岳之名而编造了所谓的王宗岳《太极拳谱》。
但由于其对武术知识的欠缺与无知,故而所编造出来的“太极拳”严格地说,根本就不能称其为“拳”。
虽然前扯后拉的硬把张三丰推为祖师,借尸还魂的拉起了王宗岳,但也丝毫掩盖不了其文章的粗劣堆砌痕迹;虽然把陈家沟十三式强拖硬拽进了“太极拳”之厅堂,但其粗劣编制的纸葫芦也是终会被捅破的。
武禹襄虽然巧妙地缝合了与陈家沟十三式的关系,但其所假造的《太极拳释名》等篇章,却也由于无知的原因而暴露了造假的蛛丝马迹。
这篇《太极拳论》亦不例外,也只不过是抄改旧有文句地堆砌品而已。
而出于武禹襄自己的语句中,不是前不顾后,就是后不记前,要不然就是说法不当。
太极拳论文
太极拳论文第一篇:太极拳论文太极拳的静与动上个学期我的体育课就是太极拳,很幸运这学期我还是选了这门课。
照理说一门课我已经学过了,24式的太极拳套路我也记住了,可能会有人觉得再上一次太极拳课不会有什么意义的。
刚开始时,我也是这样想的。
但是我发现学一样东西没有那么简单。
通过这一学期的太极拳学习,我也有了新的认识。
我发现在太极拳中,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谓形动于外,心静于内。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太极拳是一种动作柔和、缓慢、轻灵、内外并修的拳术运动,既可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又能预防和治疗疾病,还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使人终身受益。
静极生动、柔活缓慢、虚实渐变、刚柔互换、弧线运行、圆活运转是太极拳的运动特征。
记得在《倚天屠龙记》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太极拳的描写:张三丰说道:“生死胜负,无足介怀,武当派的绝学却不可因此中断。
我坐关十八月,得悟武学精要,一套太极拳和太极剑,我这套太极拳和太极剑,跟自来武学之道全然不同,讲究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只须这套太极拳能传至后代,我武当派大名必能垂之千古。
”说到这里,神采飞扬,豪气弥增,竟似浑没将压境的强敌放在心上。
张三丰缓缓站起身来,双手下垂,手背向外,手指微舒,两足分开平行,接着两臂慢慢提起至胸前,左臂半环,掌与面对成阴掌,右掌翻过成阳掌,说道:“这是太极拳的起手式。
”跟着一招一式的演了下去,口中叫出招式的名称: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勾步、手挥琵琶、进步搬拦锤、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 这是以慢打快、以静制动的上乘武学,想不到世间竟会有如此高明的功夫。
”他武功本就极高,一经领会,越看越是入神,但见张三丰双手圆转,每一招都含着太极式的阴阳变化,精微奥妙,实是开辟了武学中从所未有的新天地。
张三丰道:“这拳劲首要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张三丰道:“用意不用力,太极圆转,无使断绝。
当得机得势,令对手其根自断。
太极拳绝学无极而太极
太极拳绝学无极而太极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被誉为"内家拳"的代表之一。
它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武术理论和哲学思想,将拳法与太极哲学相结合,注重内外相合、动静相济。
在太极拳的拳谱中,有一项绝学被称为"无极而太极",它代表了太极拳的极致境界。
本文将从太极拳的起源、基本原理以及"无极而太极"的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太极拳的起源和基本原理太极拳起源于中国的古代武术,历史悠久。
相传太极拳的创始人是明朝时期的武术家张三丰,他根据古代武术理论和道家哲学思想,创立了太极拳这一独特的拳术体系。
太极拳的基本原理是"以虚应实"、"以柔克刚"。
它通过练习特定的拳理和拳法,以最小的力量消耗,最大限度地发挥身体的功效。
太极拳注重身体的内外协调,通过练习太极拳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可以达到安神定志、养生延年的效果。
二、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无极而太极""无极而太极"是太极拳的绝学,它代表了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和内涵。
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追求内外协调的境地。
"无极而太极"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无极而太极"强调无穷无尽的潜力。
太极拳提倡"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即通过柔和的力量赢得战斗。
太极拳追求的是内外合一的境界,通过充分发挥身体的潜力,达到无穷无尽的战斗力。
其次,"无极而太极"追求的是心境的和谐。
太极拳强调以柔和的力量化解对手的攻势,这需要练习者内心的平静和冷静。
只有内心达到了和谐的状态,才能在实战中游刃有余,应对变幻莫测的攻击。
最后,"无极而太极"强调动静的统一。
太极拳练习中注重身体的放松与动作的流畅,内外相合,动静相济。
运动在静中养动,在动中养静,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
本太极拳经典理论,是真正的武林秘籍。
本太极拳经典理论,是真正的武林秘籍。
本太极拳经典理论,是真正的武林秘籍。
王宗岳太極拳論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
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隱忽現。
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
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
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
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
立如枰準,活似車輪。
偏沉則隨,雙重則滯。
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
黏即是走,走即是黏。
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太極拳釋名太極拳,一名長拳,又名十三勢。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
十三勢者,分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也。
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
採,才列,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此八卦也。
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此五行也。
合而言之,曰十三勢。
打手歌掤捋擠按須認直,上下相隨人難進。
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黏隨不丟頂。
十三勢歌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
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稍癡。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是神奇。
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鬆淨氣騰然。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工用無息法自休。
【太极拳说文论武之武练】
【太极拳说文论武之武练】『陈氏太极拳学习者』精选编辑太极拳是武术,武术就是开发、挖掘人体内最大潜能的生命学。
太极拳就是这一生命学的最佳表现形式。
它表现出了人与自然的相合,人与天地的相融。
历代先贤大师按阴阳之学的天地之道反复实践,不断总结归纳、创新研究出了文练武练的科学方法。
文练为阴,武练为阳,文者,体也;武者,用也。
体为用之本,用为体之能。
拳谱曰“文无武之备,有体无用;武无文之伴,有用无体。
恰如独术难支、孤掌不鸣矣”这也充分说明自然生态中“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的自然法则之理。
由此可见太极拳的修研中文武之练的辩证关系。
太极拳之武练——武练主动、快、力三法,属阳,性速,形闪,态威。
武练是太极拳实现目的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以灵动、急速、闪战、腾挪基本内容达到“拳似流星眼如灯,腰似蛇形步如粘”的能力,形成“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的态势。
在武练的整个修炼中,快是其修炼的核,是检验一个人生命力的最高要求。
古人云“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
袭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
快练的几种表现形式:第一是反应快。
这是中枢神经高度敏感的反应,是松、静文练后的大脑信号与肌体动作同步一致的强烈表现。
真正体现出拳似流星,眼如灯的快速敏捷,在遇到任何情况都能马上做到准确的判断。
第二是起动速度快。
在紧急情况中动作预备期的长短和起动速度的快慢是整个应对动作过程中的关键。
太极拳最注重内动的调节,要求“内动不予人知,蓄而内发于外”五把弓调节所产生的弹性力和相应的意、气活动所产生的压强,均是以预应力的形式,时时处处积蓄着强大的能量。
加上太极拳棉里裹铁,内刚外柔的状态,使身体内外产生巨大的压力差,里面就像加满了压力的气枪,在对手根本无法捕捉你的预备期和起动信息的情况下,突然发起迅猛的冷劲,效果自然就是自己的意图所在。
第三,运行速度快。
太极拳发劲时,不但更能发出突如其来的冷劲,而且还能在发劲的过程产生更大的加速度。
根据太极拳“根在脚,行于腿,主宰于腰,发于手”的运动形式,内劲是以柔性的运动链形式传递,运动链的近端先做加速运动,使真动能由内及外,自近而远、由下向上传递,就像多级推动火箭一样,通过运动链各环节的逐级加速放大,到末梢环节获得最大速度,给人以雷鸣电闪之觉,真正实现“敌未动,我不动,敌欲动,我先动”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心法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沈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沈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全文如下:"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而在内也。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
斯其根自断,乃攘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打手歌掤捋挤按须认真。
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吾。
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
沾连粘随不丢顶。
拳经总歌陈王廷著(明末清初时人,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搁横采也难敌。
钩掤逼沉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截前压後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藏头盖面天下有,惯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注:此歌见於陈氏两仪堂本拳谱,歌词显受戚继光影响,为总括太极拳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及炮捶一路之理法,唐豪考定为陈王廷原著。
】十三势歌清乾隆年间山右王宗岳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进、退、顾、盼、定也。
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
采、挒、肘、靠,即乾、坤、良、巽,四斜角也。
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此五行也。
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十三总势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际。
变转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
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意在腰间。
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
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
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
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
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
枉费功夫贻叹息。
十三势行功解以心行气。
务令沉着。
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
务令顺遂。
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
则无迟重之虞。
所谓头顶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
乃有圆活之趣。
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
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
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
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
运动如百炼钢。
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
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
动如江河。
蓄劲如开弓。
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
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
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
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迭。
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
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
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
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
气为旗。
腰为纛。
先求开展。
后求紧凑。
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
彼不动。
己不动。
彼微动。
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
将展未展。
劲断意不断。
又曰。
先在心。
后在身。
腹松气敛入股。
神舒体静。
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
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
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
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
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
不在气。
在气则滞。
有气者无力。
无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
腰如车轴。
太极拳经谱清同光时期陈鑫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
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
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
或收或放,忽弛忽张,错综变化,欲抑先扬。
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真积力久,质而弥光。
盈虚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智以藏往。
宾主分明,中道皇皇,经权互用,补短截长。
神龙变化,储测汪洋?沿路缠绵,静运无慌。
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不先不後,迎送相当。
前後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绕急相将。
高擎低取,如愿相偿,不滞於迎,不涉於虚。
至诚运动,擒纵由余,天机活泼,浩气流行。
佯输诈败,制胜权衡,顺来逆往,令彼莫测。
因时制宜,中藏妙诀,上行下打,断不可偏。
声东击西,左右威宣,寒往暑来,谁识其端?千古一日,至理循环,上下相随,不可空谈。
循序渐进,仔细研究,人能受苦,终跻浑然。
至疾至迅,缠绕回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
精练已极,极小亦圈,日中则反,月满则亏。
敌如诈诱,不可紧追,若界限,势难转回。
况一失势,虽悔何追?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肠,不可稍让;如让他人,人立我跌,急与争锋,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据形胜,一夫当关,万人失勇。
沾连粘随,会神聚精,运我虚灵,弥加整重。
细腻熨帖,中权後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来脉得势,转关何难?宜中有虚,人己相参;虚中有实,孰测机关?不遮不架,不顶不延,不软不硬,不脱不沾,突如其来,人莫知其所以然,只觉如风摧倒,跌翻绝妙,灵境难以言传。
试一形容:手中有权,宜轻则轻,斟酌无偏;宜重则重,如虎下山。
引视彼来,进由我去;来宜听真,去贵神速。
一窥其势,一觇其隙,有隙可乘,不敢不入,失此机会,恐难再得!一点灵境,为君指出。
至於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在人自用。
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後仰,奇正相生。
迥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宰乎其中。
千变万化,难绘其形。
气不离理,一言可罄,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用力日久,豁然贯通,日新不已,自臻神圣。
浑然无迹,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虚灵,岂知我心,只守一敬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清同光时期陈鑫太极拳,缠法也。
缠法如螺丝形运於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
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
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
或以为软手;手软何能接物应事?若但以迹象视之,似乎不失於硬,故以为软手。
其周身规矩:顶劲上领,档劲下去要撑圆,要合住:两肩松下,两肘沉下,两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视,以手在前者为的;顶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静气;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後合住劲,外面之形,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
至於手中,其权衡皆本於心,物来顺应,自然合进退、缓急、轻重之宜。
此太极之阴阳相停,无少偏倚,而为开合之妙用也。
其为道岂浅鲜哉!太极拳推原解清同光时期陈鑫太极拳者,权也,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者也。
然其理实根乎太极,而其用不遗乎两拳。
且人之一身,浑身上下都是太极,即浑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拳也。
其枢在一心,心主乎敬,又主乎静;能敬而静,自葆虚灵;天君有宰,百骸听命。
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百会、中极,一体管键。
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手眼为活,不可妄动。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直养无害,充塞天地,配义与道,端由集义,浑灏流行,自然一气。
轻如杨花,坚如金石,虎威比猛,鹰扬比疾。
行同乎水流,止伴乎山立。
进为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
理精法密,条理缕析。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
变化犹龙,人莫能测,运用在心,此是真诀。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内以修身,外以制敌。
临时制宜,只因素裕。
不即不离,不沾不脱,接骨斗笋,细心揣摩,真积力久,升堂入室。
太极拳总论陈鑫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
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妙手一看一太极,空空迎化归乌有。
用武要言陈鑫要诀云:捶自心出。
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
心气一发,四肢皆动,足起有地,动转有位,或粘而游,或连而随,或腾而闪,或折而空,或而,或挤而捺。
拳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远不发肘,近不发手,无论前後左右,一步一捶,遇敌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拳术如战术,击其无备,袭其不意,乘击而袭,乘袭而击,虚而实之,实而虚之,避实击虚,取本求末。
出遇众围,如生龙活虎之状,逢击单敌,以巨炮直轰之势。
上中下一气把定,身手足规距绳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精敏神巧全在活。
古人云:能去,能就,能刚,能柔,能进,能退,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察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後可言拳术也。
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後可言拳术也。
要诀云: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
战斗篇云:击手勇猛,不当击梢,迎面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类似鹰鹤下鸡场;翻江拨海不须忙,单凤朝阳最为强;云背日月天交地,武艺相争见短长。
要诀云:发步进入须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法中有诀从何取,介开其理妙如神。
古有闪进打顾之法: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
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
古人云:心如火药,手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逃。
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显奇神。
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
袭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
左过右来,右过左来;手从心内发,落向前落。
力从足上起,足起犹火作。
上左须进右,上右须进左,发步时足根先著地,十指要爬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去时撤手,著人成拳。
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身为主宰;不贪,不歉,不即,不离。
拳由心发,以身催手,一肢动百骸皆随;一屈,统身皆屈;一伸,统身皆伸;伸要伸得尽,屈要屈得紧。
如卷炮卷得紧,崩得有力。
战斗篇云:不拘提打,按打、击打、冲打、膊打、肘打胯打、腿打、头打、手打、高打、低打、顺打、横打、进步打、退涉打、截气打、借气打、以及上下百般打法,总要一气相贯。
出身先占巧地,是为战斗要诀。
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手把要灵,不灵则生变。
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