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案例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合集下载

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案例(2篇)

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留守儿童现象日益突出。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大难题。

XX学校位于我国农村地区,近年来,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案例介绍XX学校共有留守儿童300余人,占总学生数的40%。

这些留守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困难。

为了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XX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下为其中一例。

(一)成立留守儿童关爱小组为了更好地关心和帮助留守儿童,XX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关爱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各班主任和教师为成员。

关爱小组负责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制定相应的关爱措施。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XX学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邀请心理专家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

此外,学校还组织了“亲情热线”活动,让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视频通话,增进彼此的了解。

(三)实施“一对一”帮扶计划为了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的困难,XX学校实施了“一对一”帮扶计划。

由各学科教师担任导师,对留守儿童进行个性化辅导,确保他们在学业上不掉队。

同时,学校还开展了“大手拉小手”活动,鼓励高年级学生与留守儿童结成对子,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四)丰富课外活动,培养兴趣爱好XX学校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绘画、书法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留守儿童的生活,还帮助他们树立了自信心,提高了综合素质。

(五)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XX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共同探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同时,学校还建立了留守儿童家长微信群,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三、成效通过以上措施,XX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 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学习积极性提高。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12篇)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12篇)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12篇)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篇1学生的情况:姓名:任东海性别:男年龄:十一岁五年级(1)班学生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规范,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责。

尤其是对处于社会化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而言,学会自我控制,遵守集体的规范,是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

留守儿童能否适应学校的规范,形成遵守纪律和规则的行为习惯,关系到留守儿童学业成功和身心健康发展。

下面通过一个留守儿童案例对学校规范不适应问题进行分析。

(一)留守儿童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案例留守儿童任东海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爸爸妈妈由于工作忙,很少过问留守儿童任东海在学校的表现。

最近,老师与他们联系,告诉留守儿童任东海在校的情况,留守儿童任东海常常迟到、早退,在课堂上捣乱,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等,并且调皮、任性,在情绪上经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攻击性行为多,经常和同学吵架。

(二)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原因经过调查与分析,留守儿童任东海实际上是对学校纪律与规范适应不良。

这种情况,不仅在新生中而且在中高年级学生身上也会发生。

产生这种规范适应不良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行为上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留守儿童由于良好意志品质还没有形成,因此,遵守学校规范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

有的学生缺少纪律和规范的意识,对学校规范和学习要求不屑一顾,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放任自流;有的学生也想遵守纪律,但是行为上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

上例中的留守儿童任东海,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因此,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学校的规范,因而对学校的规范不能很好的适应。

2.不理解遵守纪律与规范的意义有些学生对遵守学校规范的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将学校的纪律要求转化成指导行为的自觉原则,只是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受到约束,想要摆脱这种被束缚的感觉。

所以,当面对学校的规范和要求时,有些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违反学校规范,不遵守学校纪律,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

关心留守儿童 倾注满腔师爱德育案例

关心留守儿童 倾注满腔师爱德育案例

德育案例关心留守儿童倾注满腔师爱董市小学闫于凤案例刘星宇,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留守儿童。

他和奶奶一起生活。

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老师批评后没有效果,爷奶奶也没起到任何教育作用。

原因分析经过和他奶奶的交谈了解到,他的父母离异随爸,爸爸长期在外打工,很少回家。

奶奶就承担了他的监护责任。

可是由于奶奶年龄较大,对孙子比较溺爱,对他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都是听之任之,不忍心批评和管教。

又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对他的学习进行辅导和督促作用。

父母经常不在身边,加上奶奶的溺爱,造成了他的学习态度越来越不端正,作业不按时完成,字体潦草,上课不遵守纪律,成绩明显下降。

个案处理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

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也让他的奶奶认识到对孩子的溺爱不是真正的爱孩子,而是害了孩子。

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

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作业基本能够按质按量完成,纪律也有很大进步。

二、以人为本,倾注师爱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人为本”,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

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

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

对于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

“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改正错误。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

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

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

关爱留守儿童心灵健康教案

关爱留守儿童心灵健康教案

关爱留守儿童心灵健康教案一、教案背景。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在外地务工,孩子留在家乡由亲戚或祖父母照顾的儿童。

他们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

因此,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灵健康,是当前教育和社会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案目标。

1. 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问题;2. 学习关爱留守儿童的方法和技巧;3. 提高教师和社会工作者的关爱意识和能力。

三、教案内容。

1. 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和问题。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容易产生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同时,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教育,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相对较差。

这些心理问题会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2. 关爱留守儿童的方法和技巧。

(1)建立亲子沟通渠道。

教师和社会工作者应该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鼓励他们通过电话、信件、网络等方式与父母保持联系,及时倾诉自己的心声和困惑。

(2)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教师和社会工作者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提供关爱和支持。

教师和社会工作者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可以组织一些关爱活动,如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演出、亲子活动等,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3. 提高教师和社会工作者的关爱意识和能力。

教师和社会工作者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关爱意识和能力,学习关爱留守儿童的方法和技巧,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可以通过参加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关爱能力。

四、教案实施。

1. 在学校设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小组,由班主任、心理老师和社会工作者组成,负责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

2. 组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亲子活动、心理咨询等,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案例(2篇)

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

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缺乏亲情关爱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抑郁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教育。

本文将以一个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案例为例,探讨如何开展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

二、案例介绍(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0岁,来自我国一个偏远的农村。

父母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小明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小明性格内向,学习成绩较差,经常逃课、打架。

在学校,他总是被同学们孤立,成了班级的“问题学生”。

(二)案例经过1. 家庭走访为了了解小明的家庭情况,教师和家长进行了多次走访。

通过走访,教师了解到小明父母在外地打工,每月寄回家一部分生活费,但很少关心小明的学习和生活。

奶奶年事已高,身体不好,无力照顾小明。

2. 学校教育(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小明内向、自卑的性格特点,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学会与人沟通。

(2)组织班级活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汇演等,让小明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强集体荣誉感。

(3)开展“一对一”帮扶。

学校为小明安排了一位学习优异的同学作为“一对一”帮扶对象,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3. 社会关爱(1)联系当地政府部门,为小明争取政策优惠,如减免学杂费、提供助学金等。

(2)联系爱心企业,为小明提供生活用品和课外读物。

(3)邀请志愿者定期到小明家中进行家访,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

三、案例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取得了显著的变化:1. 性格变得开朗,学会了与人沟通,不再自卑。

2. 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不再逃课、打架。

3. 家庭关系得到改善,小明和奶奶感情加深。

4. 学校和社区对他的关爱让他感受到了温暖,增强了他的归属感。

四、案例总结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德育教育案例--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德育教育案例--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德育教育案例--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通江县太平小学周彬生案例背景:学校的德育教育在班主任工作和各个学科教学中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

以前很多教师认为一个好教师能给学生上好课,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就算做到尽心尽责了。

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爱好、优点、缺点等个体差异。

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应该去探究的。

我们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规律,真正解决孩子种种纠结,才是我们的成功。

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好转,人们的意识思想变化无常,农村家庭组合的不稳定是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

重组家庭不少,单亲孩子数量增多,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面临严峻挑战。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是深远的。

而今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形成,这些孩子大多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

孤独、忧虑、失望,情绪低落,性情浮躁,性格孤僻,随心所欲等都有表现,不少孩子因长期留守或家庭原因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所以我们教育人敢于面对现实,担当起教书又育人的的双重任务。

努力培养学生优良德行势在必行。

主要做法:一、开展大家访活动,通过家校沟通唤醒家长对孩子的爱。

我们太平小学把每年三月和十月定为“家访月”。

家访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各班级每个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监护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情况,学生在家身心健康和学习情况,学生自身习惯和爱好等;反馈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健康、品行各方面信息。

以便共同管理,同心关注孩子健康成长,这对经济不发达的我们这一带农村地区,孩子读书成才“走出大山,走出农村”成为家长们唯一的希望。

所以关注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我们在家访中遇到的周洋同学就是农村千万留守儿童中的一个缩影。

周洋,女,十岁,住骡子坡村,就读太平小学五年级,家中共五口人,奶奶年近七旬,父母离异后重组家庭,继母又生一弟弟,年满两岁,父亲在外务工,继母照顾小弟弟,她主要靠奶奶监管。

我接任班主任不到一周,他便进入我的视线。

那是开学的第二周星期三,班长赖旭东来办公室反映说:周洋两天没吃饭了。

德育教育辅导案例(3篇)

德育教育辅导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

小明性格开朗,活泼好动,但在学校里经常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如: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甚至打架斗殴。

家长和老师都十分担忧小明的成长,希望他能改正不良行为,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二、案例分析1. 小明的不良行为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

小明父母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很少有时间陪伴小明,导致小明缺乏家庭关爱,性格孤僻。

(2)学校教育不到位。

小明所在班级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德育方法,导致小明在德育方面存在很大缺陷。

(3)社会环境影响。

小明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导致他模仿不良行为。

2.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环节。

针对小明的情况,德育教育具有以下重要性:(1)帮助小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德育教育,使小明认识到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2)改善小明的人际关系。

德育教育有助于小明学会尊重他人,与同学和睦相处,减少矛盾。

(3)促进小明全面发展。

德育教育有助于小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综合素质。

三、德育教育辅导方案1. 家庭教育指导(1)家长要抽出时间陪伴小明,关心他的生活和学习,增进亲子关系。

(2)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身作则,为小明树立良好的榜样。

(3)家长要关注小明的心理需求,及时发现并解决他的心理问题。

2. 学校德育教育(1)加强班级德育教育。

教师要在课堂上开展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通过组织文艺、体育、科技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加强家校沟通。

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3. 社会环境引导(1)加强社会道德宣传。

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传播正能量,引导小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加强社区教育。

社区可以开展亲子活动、道德讲座等,为小明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爱留守学生德育案例

关爱留守学生德育案例

关爱留守学生德育案例【案例背景】留守学生是伴随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里打工,在农村悄然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乡村留守子女。

他们接受的教育也许仅在学校了。

家庭教育这一环节已经严重缺失,因为他们的家长——农民工对孩子的监护是处于真空或半真空状态的。

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温暖,孤僻、偏执、情感冷漠是他们的通病。

他们渴望亲情的爱,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渴望得到同学的关怀。

当我们用心地走进留守学生的心灵时,就会发现他们的行为习惯不良,人格发展不健全。

他们是缺少成人的正确引导,做老师的应对自己的学生一视同仁,甚至要付出更多,只要我们不放弃,肯定会有收获。

【情景描述】那是在一个晚自习,我正在批改学生的作业,一个女生来到我面前,说想与我单独谈谈,这个孩子叫徐丽(化名),是我的地理课代表,平时虽不爱说话,但工作认真负责,成绩也还不错。

只是最近精神有些恍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我在今天课上发现他没有认真听讲时,对他说:“孩子,你最近精神状况不好,要不要回寝室休息。

”她含着眼泪看了我一眼,摆了摆头。

我留下了一句话:“如果想找人说说话,就找我吧。

”晚上,她果然找了我。

我忙把她叫到办公室与我并排坐下,关切地问:“最近怎么了?”她坐在那里,头埋得低低的,眼泪唰唰的直往下掉,磨蹭半天终于说了句:“我不想上学了,我是个坏女孩。

”听这此话,我十分吃惊,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她只是小声的说:“我喜欢上了一位男生。

”听到这里,我已明白几分,初三的学生,此时正是对异性产生朦胧感情的时候。

于是,我就对她说:“你可以跟我详细说说吗?”可她坐在那里,不再说话,也许是难为情,也许是办公室还有他人,她不愿说。

看到这,我不再要求她,就让他回教室,要她把心里想说的写下来给我,她含泪答应了。

看到她离开了办公室,我就想起这孩子的班主任曾经向我说过她的父母在外地务工,很久没有回来过,她是跟在奶奶身边,还有一个弟弟,家庭负担很重,她虽很听话,学习上,也很刻苦,成绩也还可以,但是性格内向,孤癖,不愿与同学、老师说话交朋友。

留守儿童教育实践案例

留守儿童教育实践案例

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某农村小学为例,探讨留守儿童教育实践案例。

二、案例概述某农村小学地处我国中西部地区,是一所偏远山区小学。

该校共有6个年级,学生总数为200人,其中留守儿童100人,占学生总数的50%。

这些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缺乏亲情关爱,学习生活存在诸多困难。

为了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

三、实践措施1. 家庭关爱行动(1)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档案。

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包括家庭背景、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建立关爱档案。

(2)开展亲情热线。

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建立亲情热线,定期沟通,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传递关爱。

(3)组织亲子活动。

学校定期组织亲子活动,如家长会、亲子运动会等,增进亲子关系。

2. 教学关爱行动(1)开展分层教学。

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特点,教师开展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2)加强个别辅导。

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个别辅导,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成绩。

(3)开展兴趣小组。

学校开设了书法、绘画、音乐等兴趣小组,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 心理关爱行动(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

(2)建立心理辅导室。

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解决心理问题。

(3)开展团体辅导。

学校定期组织留守儿童进行团体辅导,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 社会关爱行动(1)争取社会资助。

学校积极争取社会资助,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

(2)开展志愿服务。

学校组织志愿者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帮助。

(3)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与家长、社区建立紧密联系,共同关注留守儿童成长。

四、实践效果通过实施上述措施,该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1.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提高。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一篇一、问题表现:安某,男,15岁,九年级(5)班学生,父母离异,判给父亲,但父亲在外打工,跟叔叔二人居住。

说话、打架,多动。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发现他这怪僻的性格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缺少家庭教育;二是补偿式的父爱,每次父亲回来就是给他生活费及零花钱,对于他物质上的要求尽全力满足,但对于学习基本不提,品德教育从不过问。

三是学习疏于监督,养成了随心所欲,无所谓的习惯。

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1)走进心灵,倾注无限关爱。

我真心实意地走进他的心灵,从心灵上关心他的健康成长,驱除他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

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

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

(2)拒绝训斥,力行宽容教育。

在他犯错误时,及时对其进行帮助教育,心对心、面对面的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

在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书写潦草,丢三落四,迟到早退,纪律松散的情况下,对其尽量减少训斥,力争能抽出时间和他谈心交流沟通,必要的时候可以宽容他,或将作业量和难度降低。

对他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3)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

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经过家长、我以及同学们的努力,基本消除了对学习的厌恶情绪,上课能发言了,还能常常见到他高举右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数学作业正确率高了,单词听写能过关了、作文水平提高了,成绩有较大起色。

德育教育案例--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同名13524)

德育教育案例--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同名13524)

德育教育案例--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通江县太平小学周彬生案例背景:学校的德育教育在班主任工作和各个学科教学中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

以前很多教师认为一个好教师能给学生上好课,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就算做到尽心尽责了。

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爱好、优点、缺点等个体差异。

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应该去探究的。

我们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规律,真正解决孩子种种纠结,才是我们的成功。

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好转,人们的意识思想变化无常,农村家庭组合的不稳定是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

重组家庭不少,单亲孩子数量增多,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面临严峻挑战。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是深远的。

而今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形成,这些孩子大多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

孤独、忧虑、失望,情绪低落,性情浮躁,性格孤僻,随心所欲等都有表现,不少孩子因长期留守或家庭原因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所以我们教育人敢于面对现实,担当起教书又育人的的双重任务。

努力培养学生优良德行势在必行。

主要做法:一、开展大家访活动,通过家校沟通唤醒家长对孩子的爱。

我们太平小学把每年三月和十月定为“家访月”。

家访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各班级每个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监护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情况,学生在家身心健康和学习情况,学生自身习惯和爱好等;反馈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健康、品行各方面信息。

以便共同管理,同心关注孩子健康成长,这对经济不发达的我们这一带农村地区,孩子读书成才“走出大山,走出农村”成为家长们唯一的希望。

所以关注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我们在家访中遇到的周洋同学就是农村千万留守儿童中的一个缩影。

周洋,女,十岁,住骡子坡村,就读太平小学五年级,家中共五口人,奶奶年近七旬,父母离异后重组家庭,继母又生一弟弟,年满两岁,父亲在外务工,继母照顾小弟弟,她主要靠奶奶监管。

我接任班主任不到一周,他便进入我的视线。

那是开学的第二周星期三,班长赖旭东来办公室反映说:周洋两天没吃饭了。

关爱留守儿童的案例分析[优秀范文五篇]

关爱留守儿童的案例分析[优秀范文五篇]

关爱留守儿童的案例分析[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关爱留守儿童的案例分析关爱留守儿童的案例分析余海波当今社会,家长都希望孩子“望子成龙”,然而,对于怎样去培养和教育孩子,做家长的往往感到困惑,不知道该何从入手。

孩子的培养与教育关乎其未来的人生旅程,也关乎做家长的责任。

我班众多家长自身经济受条件限制,虽然在外经商、务工,但是大多的父母无法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一起生活,只能留在家里由老人或亲戚照看,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使很多学生成为留守儿童。

为了更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让留守儿童能够安心学习,留守儿童的家长在外安心工作。

这些留守儿童与父母整年,甚至几年不能见上一面,在长期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畸形成长现象令人瞩目。

至于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上缺照顾、行为上缺管教、学习上缺辅导、思想道德上缺约束、安全上缺保障” 等五大问题对学校、家庭、社会影响颇深。

在工作中,我不断的反思着自己,努力使自己不会愧对于代理家长这个神圣的职责。

作为一线的老师,我想我们有必要也有义务把更多的关注投向留守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就这样,我们班的谢世何很快纳入我的视线,因为这是个特别内向、敏感、的学生。

五年级上期才从碑垭完校转来,父母因外出打工,只的奶奶在羊角街上照顾他读书,他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

从这一天起,我就开始观察他。

一、留守儿童日常行为中出现的问题。

场景一:谢世何总是沉默寡言,集体活动时,总喜欢一个人在坐在位置上发呆,一次我组织学生到教室外活动,所有学生都出来了,就只有谢世何还在门口站着,我微笑地向他招手示意,让他知道快出来了。

可是他明明看见了,却故意把目光转向一边,我生气了,大步走过去,训斥道:“同学们都在等你了,你还在这里愣着干嘛?”谢世何什么也没说,只是一个劲的哭,从他眼里,我看到了,委屈,愤怒,憎恨。

训练拍球的时候,学生们拿着皮球来到了操场上,便开心地散开,寻找自己的小天地开心地练拍球,谢世何站在那一动不动,于是我对他说:“谢世何,你怎么不拍球啊?要认真练习的呀。

德育教育案例--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德育教育案例--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德育教育案例--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到她的前后左右,并交给这些同学任务,要他们用实际行动关心她,影响他。

落下的功课,让他们为她补习,每天分学科分人辅导,并帮助做作业,监督交作业。

每周至少要几位女生为她洗一次头,每月洗一次被子。

告诉这几位女同学这是他们和老师的约定,不能告诉周洋,以免伤害其自尊。

学校“文明寝室”每周一评,我班屡次摘取流动红旗,我借此经常在班上表扬周洋:被子叠的整齐,个人卫生大有改变,能主动交作业了。

每当我表扬她的时候,我看到了同学有怨,周洋有感,我心中有数。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通江红乡集团的爱心人士来我校捐资助学,我第一个为她报了名,并推举她在大会上发言。

我记得那天阳光灿烂,校园彩旗飘扬,歌声如潮。

周洋同学也和其他贫困学生一样得到了一千五百元钱的捐赠。

当轮到周洋同学发言时,五年级全班同学为她鼓掌,全校同学为她鼓掌,周洋感动的地流下幸福激动的泪水。

后来周洋在给捐资助学的叔叔、阿姨的感谢信中写道:尊敬的叔叔阿姨们,是你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生活费;是你们在我最寒冷的时候给了我棉衣;是你们在我最自卑的时候给了我自信。

我会铭记终生,我从此一定用我的实际行动来报答你们对我的大爱·······。

捐资助学活动后第二周,我和老师们再次家访,周洋迎面而来,真是喜出望外,她依恋在我身边,悄悄告诉我,他的爸爸回来了。

这次我们得到她全家人最热情的接待。

七十岁的老奶奶给我们敬酒,周洋的父母给我们敬酒,握手再握手,感谢再感谢。

我们此时心里也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的成就感。

三、利用集体的力量架起爱的桥梁,使受挫折的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正当周洋的学习稍有起色,学校生活充满快乐时,她感冒发烧,医生诊断患了急性扁桃体炎,开始打针吃药还能能坚持上课,但到了第三天,她病情日渐加重,我不得不通知家长,刚下晚自习,她爸爸冒着蒙蒙细雨来到学校,我简要告诉了事情的经过,便安排周洋住进了医院。

小学班主任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小学班主任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小学班主任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1. 引言留守儿童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指的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被迫与父母长期分离生活在农村的儿童。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孤独、缺乏关爱和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与这些留守儿童打交道成为我的日常工作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位班主任如何通过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以及一个典型案例的经历和成果。

2. 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性留守儿童身处一个独立的环境中,他们缺乏亲情、友情和师生情的支持,易陷入情感孤独和心理压力。

因此,关爱留守儿童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小学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应努力支持和辅导留守儿童,提供他们所需的爱和关怀。

3. 典型案例介绍小明是我班的一位留守儿童。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在家中和奶奶相依为伴。

一开始,小明在学校表现非常内向和孤独,与同学之间交流不多,情绪常常低落。

4. 班主任关爱行动4.1 建立信任关系作为小明的班主任,我首先要做的是与他建立起信任关系。

每天放学后,我会主动和他交流,关心他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通过这些互动,我逐渐赢得了小明的信任,他开始慢慢地打开心扉与我分享他的内心世界。

4.2 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为了帮助小明融入班级,我创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我结合小明的兴趣及特长,布置任务给他,并给予他积极的鼓励和赞扬。

同时,我也邀请其他同学与小明合作,使他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提高他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4.3 定期主题活动为了让小明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我定期组织主题活动,并让小明全程参与其中。

这些活动包括班级聚餐、户外运动、主题课程等。

通过这些活动,小明与同学们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他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4.4 与家长保持沟通我与小明的奶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每周我会给奶奶打电话,询问小明在家里的情况,给予她一些教育和引导方面的建议。

与家长的沟通不仅增进了我们之间的了解,也使我能更好地针对小明的需求提供帮助。

5. 结果与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逐渐打开了心扉,他在班级中展示了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各项活动,与同学们真诚友好相处。

留守生成长教育案例(2篇)

留守生成长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选择将子女留在家中,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照看,而父母则外出务工。

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普遍,形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往往面临着教育、心理、生活等多方面的困境。

本案例以一位留守儿童小明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教育手段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二、案例描述小明,10岁,来自我国一个偏远的农村地区。

由于父母在外地打工,小明自幼便跟随祖父母生活。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学习成绩也一直处于班级中下游。

在学校,小明常常因为学习困难而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排斥,这使得他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为了改善小明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开展了以下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三、教育措施及实施过程1. 家庭关爱(1)开展亲情电话活动:学校定期组织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的父母进行视频通话,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亲情书信活动:鼓励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表达自己的思念和成长情况,同时让父母了解孩子的需求。

2. 学校教育(1)开展心理辅导:邀请专业心理老师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改善人际关系。

(2)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组织班级同学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增进友谊。

(3)开展特色课程: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学校开设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课程,如生活技能、安全知识、心理健康等,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 社会支持(1)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举办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2)开展志愿者服务:组织志愿者到农村地区开展支教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四、案例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明的成长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1. 学习成绩:小明的学习成绩逐渐提高,从班级中下游上升到中等水平。

2. 心理健康:小明变得更加开朗,自信心增强,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学生社会实践德育案例

学生社会实践德育案例

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往往存在心理、学习和生活上的诸多问题。

为响应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我校组织了一次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案例实施1. 实践目的(1)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2)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 实践内容(1)前期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培训,学习关爱留守儿童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同时,与当地政府、学校、留守儿童家庭进行沟通,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状况。

(2)实践活动1)开展亲情关爱活动: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进行互动游戏、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等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2)开展文化传承活动:组织学生教授留守儿童书法、绘画、音乐等传统文化知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3)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一起参与农田劳作、家务劳动等,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和责任感。

4)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义务劳动,如打扫卫生、修理家电等,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3. 实践成果(1)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心理状况得到改善。

(2)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得到增强。

(3)学生掌握了关爱留守儿童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4)当地政府和学校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案例总结1. 案例启示(1)关爱留守儿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2)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2. 案例反思(1)在实践活动中,部分学生存在参与度不高、关爱方式不当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和指导。

教育向善的案例(2篇)

教育向善的案例(2篇)

第1篇在我国广袤的乡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所乡村小学,以教育向善为宗旨,走出了一条特色教育之路,为当地孩子们带来了希望和未来。

本文将以这所乡村小学为例,探讨教育向善的实践与成效。

一、背景介绍某乡村小学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偏远山区,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现有6个教学班,学生总数为200人。

该校教师队伍由当地村民和外地支教老师组成,整体素质较高。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艰苦,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差。

二、教育向善的实践1. 关爱学生,关注身心健康(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该校定期邀请心理专家为孩子们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心理素质。

(2)关爱留守儿童。

学校为留守儿童设立“亲情小屋”,让他们在放学后有一个温馨的归宿。

同时,学校还组织志愿者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提供必要的帮助。

(3)关注贫困学生。

学校为贫困学生设立“爱心基金”,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此外,学校还与爱心企业合作,为贫困学生提供助学金和生活补贴。

2. 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1)开设特色课程。

学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设了剪纸、绘画、书法等特色课程,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2)加强师资培训。

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同时,学校还邀请专家学者到校进行讲座,拓宽教师的视野。

(3)注重实践教育。

学校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开展户外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3. 搭建家校合作平台,形成教育合力(1)定期召开家长会。

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了解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

(2)开展亲子活动。

学校组织各类亲子活动,增进家校之间的沟通,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

(3)建立家校联系群。

学校建立家校联系群,方便家长与教师及时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三、教育向善的成效1. 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留守儿童教育典型案例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留守儿童教育典型案例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留守儿童教育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一:小明是一名小学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地工作。

在学校里,小明刚开始
适应不良,经常缺席和迟到,成绩也很差。

学校通过多方面的教育措施帮助小明逐渐
改善了情况。

首先,学校与小明的家长积极沟通,了解小明的家庭背景和困境,与家
长共同制定了学习和生活规划。

其次,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小组,由班主任、心
理辅导员和志愿者组成,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和关爱活动。

同时,学校教师对小明进行
个别辅导,将学习内容分解细化,并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帮助小明提高学习兴趣和
自信心。

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小明逐渐适应了学校生活,缺勤和迟到情况显
著减少,并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成绩进步。

典型案例二:小红是一名小学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打工,她由奶奶独自照顾。

开始时,小红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

学校通过多方面的教育
手段帮助她改善了状况。

首先,学校加强了对小红的关爱和照顾,班主任和同学经常
与她交流、关心她的生活情况和学习进展。

其次,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小组,为小红提供个别心理辅导,帮助她缓解情绪压力和困惑。

此外,学校还组织了各种文
体活动,加强了小红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了她的社交能力。

在学校和家庭
的共同努力下,小红逐渐变得开朗活泼,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与同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逐渐适应了学校生活。

《用爱去关心孩子的成长》德育案例(1)

《用爱去关心孩子的成长》德育案例(1)

用爱去关心孩子的成长“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

今天的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不论其家庭是贫是富,都是家庭的中心和宠儿.尤其初中时期知识的丰富、视野的拓宽,使他们显得更“成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更强。

这个时期这个年龄段正处于青春躁动期,渴望友谊、爱情,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又不善于和人沟通、交往,不会主动地去理解他人。

因此,他们特别愿意与老师接近就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一样趋向教师,想和老师谈谈学习和生活的感受,聆听老师的教诲,期待老师的关心。

但同时他们对老师也有畏惧感,不敢与老师接近,不会与教师主动交往,见了老师拘束不安,甚至惊慌失措。

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的力量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

热爱学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体验,决定着教师的行为选择。

这就要求教师自觉主动地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忧愁、烦闷和苦恼,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走出心灵的困境,用爱去关心学生的成长。

这种爱是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她既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又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

2009-2010学年,我那时在县上工作,我担任我校九年级(4)班的班主任时,发生过这样的一个案例。

【情景描述】在班中有一位姓黄的女生没有来上课,于是我打电话问她的妈妈﹙她爸爸在外地打工﹚,说“你的孩子怎么没有来上学”,她的妈妈说:“不知道”。

听她妈妈妈的口气,感觉她们母女之间出现了状况。

第二天,这个女生还是没有来上学,我便进行了家访,来到她的家中,仔细询问了她的情况。

在与她母亲交谈后,才知道她投个星期六与母亲争吵后,就离家出走了,这样算下来,已离家出走四天了。

我问他的妈妈,说“你找她了吗?”她的妈妈快速回答说:“到哪找她去,不管这个死丫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教育案例--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通江县太平小学周彬生案例背景:学校的德育教育在班主任工作和各个学科教学中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

以前很多教师认为一个好教师能给学生上好课,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就算做到尽心尽责了。

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爱好、优点、缺点等个体差异。

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应该去探究的。

我们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规律,真正解决孩子种种纠结,才是我们的成功。

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好转,人们的意识思想变化无常,农村家庭组合的不稳定是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

重组家庭不少,单亲孩子数量增多,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面临严峻挑战。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是深远的。

而今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形成,这些孩子大多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

孤独、忧虑、失望,情绪低落,性情浮躁,性格孤僻,随心所欲等都有表现,不少孩子因长期留守或家庭原因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所以我们教育人敢于面对现实,担当起教书又育人的的双重任务。

努力培养学生优良德行势在必行。

主要做法:一、开展大家访活动,通过家校沟通唤醒家长对孩子的爱。

我们太平小学把每年三月和十月定为“家访月”。

家访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各班级每个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监护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情况,学生在家身心健康和学习情况,学生自身习惯和爱好等;反馈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健康、品行各方面信息。

以便共同管理,同心关注孩子健康成长,这对经济不发达的我们这一带农村地区,孩子读书成才“走出大山,走出农村”成为家长们唯一的希望。

所以关注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我们在家访中遇到的周洋同学就是农村千万留守儿童中的一个缩影。

周洋,女,十岁,住骡子坡村,就读太平小学五年级,家中共五口人,奶奶年近七旬,父母离异后重组家庭,继母又生一弟弟,年满两岁,父亲在外务工,继母照顾小弟弟,她主要靠奶奶监管。

我接任班主任不到一周,他便进入我的视线。

那是开学的第二周星期三,班长赖旭东来办公室反映说:周洋两天没吃饭了。

我立即把她请到办公室来,她个儿不高,留着短发,白底蓝纹的校服布满了油腻、尘土,一双憔暗的眼睛噙着泪水,盯着地板,一声不发,低垂着双手,站在我面前。

同班的几位女生陪着她来了。

吴月华禁不住用纸巾擦拭她腮边的泪水,我不由得产生几分怜悯。

问话开始了,“你为什么不吃饭呢?”“没钱”“钱呢?”“没给”。

李巧玲插话道:“她把一百元钱买小吃,和几个同学分着吃了”。

我问,她沉默,长时间地沉默。

为了证实这一情况,我拨通了她家里的电话,一位年轻的妇女对我说话:“生活费是给了”。

后来我才知道接电话的是她继母。

晚饭前,她妈妈来学校对我讲:他爸爸常年在外,毫不知情,我又管不着她,奶奶一味宠着她。

在家从不做作业,又不讲卫生,哪个只要对她稍加约束,必遭报复。

前几天叫她洗衣服,她用剪刀把衣服剪坏好几件。

她说到这里,还不住的揩眼泪,从她继母的伤感中,我知道这不是假话。

我深情地对这位母亲说:“孩子是你们家的希望,再穷不能穷了孩子,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孩子现在不懂事,你们千万不要放弃对她的教育,今天的不作为必将遭遇明天她对你们的不孝敬·······。

”一席肺腑之言点燃了这位年亲母亲的心。

从此,孩子的成长开始有了新的希望。

二、为无能为助,失去自信的学生建起班级、学校、社会三重大爱之墙,唤回他们的新生。

为了不让周洋辍学,为了改变她不做作业、不讲卫生的不良习惯,为了矫正她自卑不自信的心理,我煞费心机,编座位,我把班上最优秀的学生编到她的前后左右,并交给这些同学任务,要他们用实际行动关心她,影响他。

落下的功课,让他们为她补习,每天分学科分人辅导,并帮助做作业,监督交作业。

每周至少要几位女生为她洗一次头,每月洗一次被子。

告诉这几位女同学这是他们和老师的约定,不能告诉周洋,以免伤害其自尊。

学校“文明寝室”每周一评,我班屡次摘取流动红旗,我借此经常在班上表扬周洋:被子叠的整齐,个人卫生大有改变,能主动交作业了。

每当我表扬她的时候,我看到了同学有怨,周洋有感,我心中有数。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通江红乡集团的爱心人士来我校捐资助学,我第一个为她报了名,并推举她在大会上发言。

我记得那天阳光灿烂,校园彩旗飘扬,歌声如潮。

周洋同学也和其他贫困学生一样得到了一千五百元钱的捐赠。

当轮到周洋同学发言时,五年级全班同学为她鼓掌,全校同学为她鼓掌,周洋感动的地流下幸福激动的泪水。

后来周洋在给捐资助学的叔叔、阿姨的感谢信中写道:尊敬的叔叔阿姨们,是你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生活费;是你们在我最寒冷的时候给了我棉衣;是你们在我最自卑的时候给了我自信。

我会铭记终生,我从此一定用我的实际行动来报答你们对我的大爱·······。

捐资助学活动后第二周,我和老师们再次家访,周洋迎面而来,真是喜出望外,她依恋在我身边,悄悄告诉我,他的爸爸回来了。

这次我们得到她全家人最热情的接待。

七十岁的老奶奶给我们敬酒,周洋的父母给我们敬酒,握手再握手,感谢再感谢。

我们此时心里也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的成就感。

三、利用集体的力量架起爱的桥梁,使受挫折的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正当周洋的学习稍有起色,学校生活充满快乐时,她感冒发烧,医生诊断患了急性扁桃体炎,开始打针吃药还能能坚持上课,但到了第三天,她病情日渐加重,我不得不通知家长,刚下晚自习,她爸爸冒着蒙蒙细雨来到学校,我简要告诉了事情的经过,便安排周洋住进了医院。

医生要求住院治疗一周。

第二天上课时,我把这个消息讲给全班同学,并给同学们一个提示:学雷锋,树新风,我能为周洋做些什么?后来我才知道,就在当天下午,全班同学来到周洋的病房,他们送去我们班级集体特有的珍贵友谊:音乐委员特意给周洋唱了一首歌;几位女同学给周洋买了她平时最爱吃的糖和水果;课外美术兴趣小组送给周洋一幅图:蓝天白云下,灿烂的阳光沐浴着大地,茂密的小草生机勃勃,一个小女孩背着书包走在学校的路上,身后是同学们一张张笑脸,同学的背后是医院。

预示着:周洋同学要坚强,五年级全体同学是你坚强的后盾,愿你早日告别医院,重返快乐的课堂。

转眼到了周洋出院的时间,上课前我来到教室说:“谁愿意和我去接周洋同学出院?”全班同学齐刷刷地举起手来,没办法,我只有强硬决定带五个同学到了医院。

班长把班上每个同学自做的一朵朵鲜花合成一大束,报过去递给了周洋,我可以肯定这是我见到的最大的一束鲜花,就在这时,病友们望着我们,护士看着我们,医生注视着我们,周洋的爸爸紧握着我的手,周洋激动地说:“老师同学真好!”回到学校,来到班上,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持续了好久好久。

我为有这样一个班集体而自豪,我深感:温暖的班集体不仅是周洋同学,也是每位同学进步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教师工作的力量源泉。

四、尊重孩子,激励教育,保护自信,催使进步。

周洋一直自信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

父母的一味放任少管,加上奶奶的溺爱,因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详细地分析了周洋在校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让其父亲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重组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经常联系到她的继妈,说服她多用一些时间回来看看孩子,多关心她,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不要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

经过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终于使她们接受了我的建议。

接触中我发现周洋也是有进步要求的,但总是缺乏勇气,平常喜欢回避老师和同学,遇到一点小烦恼,就显得无助,有时还悄悄流一场眼泪,她是一个十分脆弱又有个性的孩子,这引起我的的注意。

因此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她闲谈,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她,还经常对同学说:“看,周洋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周洋同学的字写得真漂亮。

”“周洋同学……”渐渐的,周洋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

每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他主动给我用英语Hi!给我打招呼,在我的英语课上,她渐渐变得活泼起来。

学校不断推进课外活动的开展,老师和同学都发现了她的爱好亮点,同学一致推荐周洋为班级的美术兴趣小组组长,班级板报、文化墙的设计、科技想象画展评都是她为我班一手策划。

我班的班级文化建设在全校做的是最好的。

赢得师生和学校领导的高度评价。

由于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喜欢学校生活。

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周洋也从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五、结合学校主题教育活动,针对班级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热爱。

在学校的“学校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大主题教育活动中,为了使学生学会自治个人清洁卫生和班级环境卫生我组织了一次次小的主题班会,如,《教室有异味,我怎么办?》、《班级是我家,美化靠大家》、《我们走到一起来》……。

在主题会中,孩子们建议式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长时间不洗头,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爱清洁的同学不和我玩儿啦!老师来辅导我的功课,老师会不会走进我?自己往那儿藏啊?”我要像张海迪姐姐那样发奋学习、努力进取,做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有的说:“我不会乱吐口痰的,假如沾染上流感病毒,那同学们不跟着倒霉了吗?”“我要誓死捍卫教室卫生,要每个同学都爱班如家。

”有的说:“我们的班级就是我们的大家庭,我们是兄弟姐妹……。

”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引导同学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克服种种不良习惯和行为的形成。

周洋同学过去不讲卫生习惯就是在这种班级大气候下不断转变过来。

六、我从来不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我任教30年来,在学生眼里一直是有分量的老师,我不仅仅是教着良心书,更注重育人,时常以自己高尚的人品去影响学生,我一身无求,只要对他人、对人民、对国家做有意义的事情,我都是很满足的。

在学生眼里我就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师。

我在太平小学工作近三年了,我依然以饱满的热情工作着,用我全部的心血呵护着学生、以一个最美老师的形象做学生的典范。

然而美中不足,我深深地被学生重伤了,一位刚转走的学生叫袁子堂,记忆中我一句重话都没有对他说过,在校,他及家人凡是要求帮助的我完全尽力了,我万万没想到在一个月当中在QQ上三次骂人了,甚至还帮我去了一个绰号“龅牙冰箱”,这不要紧,要紧的是他把这个叫法不知采用什么方式在我校六年级传开了。

那天我正上英语课很有兴致的时候,突然有几个男女生齐声叫起绰号名。

当时我明白,但只是停顿了一下,问同学们“有问题吗?”教师顿时鸦雀无声。

我继续我的课,我当什么都未发生,在愉悦中与同学们告别下课了。

第二天早自习是英语课,我告诉同学:“老师今早上讲两个故事,同学们愿意听吗?”同学们高兴地劲儿就不用说了。

我的第一个故事是:那是去年除夕夜,通江红军广场上挤满了人,人们都在享受过年的快乐和幸福,没想到一个畸形腿的男性残疾小伙子趴在冰冷的地板上,迎着一阵阵刺骨的寒风磕头作揖地在乞讨,好多好心人给他钱和食物,偏偏就在这时候,一个十来岁的像学生模样人突然跑过去狠狠地踹了残疾人一脚,残疾人绊倒在地,零钱被撒到满地飞,那人抓了大把钱飞也似的跑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