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教案
地球的公转教案人教版反思十汇总
![地球的公转教案人教版反思十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5d04e7c6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80.png)
“地球的公转教案人教版反思十汇总”教案目标:1.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如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等。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自转的同时是否还有其他运动,进而导入新课——地球的公转。
2.教学内容(1)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解释地球公转的定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沿着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转动。
展示地球公转的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公转的过程。
(2)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365天)。
(3)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
分别用动画和图片展示这些地理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公转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影响。
(4)地球公转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生产、作息时间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地球公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课堂练习设计一些与地球公转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如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
(2)反思地球公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动画、图片等直观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
但在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加强巩固。
2.教学改进(1)在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时,可以增加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
(2)在课堂练习环节,可以增加一些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题目,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加强课堂小结,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感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d9c9f3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44.png)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
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转变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教学媒体: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转变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
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提问]: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演示] 步骤:(1) 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2) 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
(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3) 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 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1.找齐. “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
(鼻尖代表赤道)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3.观察. 确定二分二至点。
(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4.公转. 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
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5.自转加公转。
留一个“地球”,让他自身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提问]: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读一读:极昼极夜[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板书:二.地球的公转1.绕太阳旋转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一年(356天)《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2教材分析《地球公转》在七年级已经学过,初中阶段的重点是: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及由此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四季的形成。
地球公转讲解初中生物教案
![地球公转讲解初中生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ea4273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d6.png)
地球公转讲解初中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的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
2. 掌握地球公转的周期和方式;
3. 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昼夜交替等现象。
二、教学准备
1. 太阳、地球、月亮的模型或图片;
2. PPT或其他图文材料;
3. 实验器材:实验室模拟地球公转的模型。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地球、太阳、月亮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现象,引出本课要讲解的内容。
2. 讲解
(1)地球公转的概念:解释地球的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公转周期为一年。
(2)地球公转的方式:由西向东绕太阳运动,每天转动一次,公转轨道呈椭圆形。
(3)地球公转引起的影响:地球公转不均匀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季节的交替以及气候的变化等。
3. 实验
使用实验器材进行模拟地球公转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加深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4. 练习
设计相关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5. 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球公转的重要性和影响。
6. 作业
布置相关作业,如绘制地球公转的示意图、编写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地球的公转规律以及与季节、气候等方面的关系,但需要注意讲解过程中避免抽象概念的使用,通过实验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
地球的公转教案
![地球的公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eb1100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f4.png)
地球的公转教案地球的公转教案第1篇《地图的阅读》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在不类型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这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活动【讲授】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一)复习:在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二)授课: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通过电子白板演示)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
情况1: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时,我们可以按照一般地图辨别方向的方法来辨别方向。
即“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情况2: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没有指向正上方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辨别方向(出示实例,边分析边讲解)2、例题一(电子白板演示某学校平面图)并向学生说明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确定方向:(1)确定中心地点。
(2)以中心地点为中心画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位标注东西南北。
(3)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例题一、通过电子白板演示充分说明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标法和旋转地图法例题二、通过给陌生人指路的事例来加强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三)课堂小结:1、如果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图来辨别方向2、平移指向标3、旋转地图法(即把指向标地图转化成一般地图)地球的公转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
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出来。
地球公转的地理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2bea61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ce.png)
【地理教案】——地球公转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了解地球公转的影响,如引力等。
3. 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如赤道日、极昼极夜等。
4.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地图等地理资料。
二、教学内容1. 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绕着太阳做旋转运动,这种运动叫做地球公转,也叫太阳系中的行星公转。
地球公转是太阳系中的典型运动,具有重要的地理和科学意义。
2. 地球公转的特点地球公转的轨迹是椭圆形,也称为椭圆轨道。
地球公转的速度越靠近太阳,速度就越快,越远离太阳,速度就越慢。
每公转一周,地球总共走过5844亿公里的路程,公转周期为365.25天。
3. 地球公转的影响地球公转对人类和动物都有重要的影响。
其中,最常见的是引力。
地球公转时,地球上的物体受到太阳的引力和地球引力的交合影响,有了重力,所有东西都会有重量。
4. 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有多个方面。
地球公转运动形成了赤道日、极昼极夜等现象。
赤道日指的是赤道附近地区一年中某一天的任何一个时刻,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正上方,日照时间全年最长。
极昼极夜则是指地球上各极地区,在春分点和秋分点各一次,有一天从不显影,这种现象叫做极昼或极夜。
三、教学方法1. 问题导入法老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
例如,“地球绕着什么做运动?”等问题,帮助学生对地球公转的概念建立起正确的认知。
2. 互动交流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通过多种互动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播放视频、演示模型、提供案例等,帮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理论,同时激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互动交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将学生们的关注点引向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例如:地球绕着什么做运动?太阳系中的行星公转是什么?等问题。
2. 知识讲解分步骤地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影响和规律。
并且在讲解过程中,随时结合实例来让学生感受到地球公转的重要性。
3. 实践操作通过与地图和天文星图等地理资料互动,让学生们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地球公转的重要的知识点。
地球公转教案
![地球公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352346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c.png)
地球公转教案
【教案】地球公转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
2.掌握地球公转的轨迹、周期和原因。
3.理解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让学生回顾一下地球自转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自转对日出日落和昼夜交替的影响。
2.呈现:
通过讲解和示意图展示地球公转的定义和特点,重点强调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是椭圆形,且周期为一年。
3.讲解:
解释地球公转的原因,即地球绕太阳公转是由于太阳的引力作用。
4.实验: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利用一个磁铁和一根绳子,在课堂上模拟地球的公转运动,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5.拓展:
让学生思考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引导他们讨论地球公
转对不同地区的季节差异的影响。
6.巩固:
请学生完成一些与地球公转相关的练习题,检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总结:
总结地球公转的内容,并强调地球公转是地球上各种气候现象和季节变化的基础。
8.实践:
鼓励学生到户外观察和记录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变化,加深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三、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实验和练习题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教学延伸:
可引导学生开展一些研究活动,如观察不同季节的气温和日照时间变化,进一步探讨地球公转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板书设计:
地球公转
- 椭圆轨迹
- 周期为一年
- 太阳引力的作用
六、反馈和复习:
在下一堂课开头回顾和检查上一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和复习地球公转的知识。
地球公转教案
![地球公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1575a7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f3.png)
地球公转教案地球公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和过程;2.掌握地球公转的重要意义;3.能够描述地球公转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内容1.地球公转的概念;2.地球公转的过程;3.地球公转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过程1.热情导入老师可以通过放映有关地球公转的动画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的内容。
2.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形轨道运动的过程。
告诉学生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并与地球自转做简单的对比。
3.展示地球公转的过程利用实物或模型,展示地球公转的过程。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轨道等特点。
4.解释地球公转的重要意义告诉学生地球公转的重要意义,例如地球公转决定了四季的变化、昼夜的交替以及地球上的气候分布等。
5.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小实验,观察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学生可以观察阳光照射的强度和角度的变化,以及风力的方向和强弱等,从而得出结论。
6.整理归纳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他们的实验结果,讲解他们的思考和推理过程。
最后,由学生共同整理并归纳出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和重要意义。
7.拓展延伸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其他行星的公转过程,并根据地球公转的特点,比较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公转异同点。
8.课堂小结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概括地球公转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四、教学评价通过小组实验的展示和学生的讨论,观察他们是否能够准确地描述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和重要意义,以及他们对地球公转的认识是否有所提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动画视频、实物展示和小组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地球公转的过程,并通过探究和归纳的方式深入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和重要意义。
但在整理归纳环节可能需要一些引导,以确保学生能够从实验中总结出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和意义。
地球公转教案
![地球公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13cb1e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d7.png)
地球公转教案地球公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公转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及其影响。
3.掌握有关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地球公转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地球公转的轨道及其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地球仪和模型。
3.阳光。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让学生观察图片,描述地球公转的过程。
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地球公转的知识。
步骤二:呈现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地球公转的轨道。
解释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和轨道形状。
步骤三:讲解1.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强调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和速度。
2.讲解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及其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步骤四:实践1.让学生分组,用阳光和地球仪(或其他材料)进行实验。
观察阳光照射地球的方式和角度的变化。
2.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地球公转对阳光照射的影响,解释季节变化的原因。
步骤五:巩固1.出示几道选择题,检测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答一些应用题,巩固对地球公转的理解和运用。
步骤六: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地球公转与其他行星公转的异同。
2.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他行星的公转轨道和特征,进行报告展示。
五、课堂小结总结地球公转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强调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究其他行星的公转。
六、作业布置1.复习地球公转的知识和方法。
2.完成作业册上与地球公转相关的练习。
七、板书设计地球公转- 概念: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
- 特征:方向、速度。
- 轨道:椭圆形,对季节变化有影响。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公转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实践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通过与其他行星公转的对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e90979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8e.png)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1目的要求: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同学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培育同学的试验力量〔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试验〕、推理力量和想像力量〔依据日月星辰的视运动推想地球的运动〕。
3、通过熟悉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同学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预备:1、分组试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
2、挂图或投影仪——地球的自转〔标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提问:〔1〕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2〕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猎户座〕在天空中是怎样移动的?北天的星座呢?〔3〕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了什么现象?〔4〕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2、你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学习新课:1、指导同学熟悉地球的自转〔1〕讲解并描述:关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有的则认为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看法。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以前,人们凭肉眼直接观看,始终以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时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
后来,人们通过细致的观看和深化思索,熟悉到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
谈话: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未联想一些熟识的现象: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向后移动〕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假如看船上的物体能发觉吗?为什么?〔3〕讲解:当我们伴同车、船一起运动的时候。
会看到车、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同时,通过观看车、船以外的景物的运动状况,可以推断我们乘坐的车船的运动状况。
【公开课教学设计】《地球公转地理意义》教案
![【公开课教学设计】《地球公转地理意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04f4c2551810a6f5248636.png)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习内容特征分析】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
本课内容与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并列的内容。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因此这节课又是前边所讲内容的继续。
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
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及其计算方法与应用。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
【学生特征分析】前面学生已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和黄赤交角的概念,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但还存在空间感和动态感不强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掌握由于黄赤交角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过程方法:运用地球仪,自制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及相应的地理现象,师生互动讨论、辨析疑点和难点。
情感态度: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及地球仪,学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由黄赤交角说开去,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运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会发生变化。
(实验演示)演示地球在不同的公转位置上,用激光笔模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让学生初步感知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地球的公转教案初中
![地球的公转教案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09637c93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a7.png)
地球的公转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和周期。
2. 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公转的概念和运动方向。
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公转示意图的理解。
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解释。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3. 地球公转示意图。
4. 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太阳,提问: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从哪个方向落下?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二、地球的公转(15分钟)1. 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北极和南极。
2. 教师解释地球公转的概念,即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形的轨道运动。
3. 教师演示地球公转的方向,即自西向东。
4. 教师解释地球公转的周期,即一年。
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5分钟)1. 教师出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上的太阳直射点。
2. 教师解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即随着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3. 教师解释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4. 教师出示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四、小组活动(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份地球公转示意图。
2. 教师提出问题:请小组讨论,根据示意图解释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3. 学生小组讨论后,选代表进行回答。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师强调地球公转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和研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的演示、示意图的观察和小组活动的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地球的公转概念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的公转(第1课时)参考教案
![地球的公转(第1课时)参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203977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5e.png)
节气:春分日。
时间:3月21日前后。
阳光直射纬线名称:赤道。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昼夜平分。
拓展延伸
春分习俗之竖蛋。
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对所学知识的概括总结。
利用所学所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小结
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小结。
对本节知识进行梳理。
板书设计
地球的公转
(第1课时)
(一)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方向和周期。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二)四季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公转的方向和周期的相关知识,知道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
时间:6月22日前后。
阳光直射纬线名称: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昼长夜短。
(此时是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
拓展延伸
儿歌:二十四节气歌。
夏至习俗。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太阳直射南北界线: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南界线。
地球公转教案
![地球公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cb80d5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54.png)
地球公转教案【引言】地球公转是太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天文现象之一。
它不仅造成了季节、昼夜交替等地球上的自然现象,还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教案将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公转的原理和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1. 掌握地球公转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 了解地球公转对季节和昼夜交替的影响;3. 理解地球公转与气候、生态系统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和投影幕布;2. 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的黑板或白板;3. 讲稿和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向学生提问:“地球上的一天有多长时间?”并引导学生思考日出、日落的现象。
2. 引入地球公转的概念:“我们知道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然后再从西方落下。
这是为什么呢?”二、呈现与讲解(10分钟)1. 老师使用投影仪和投影幕布,展示地球公转的示意图,并向学生解释图中每个部分的含义。
2. 讲解地球公转的原理:“地球绕着太阳转动,这个运动叫做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是一个圆周运动,它需要大约365天。
”三、实际观察与讨论(15分钟)1. 老师组织学生集体观察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并引导他们思考:太阳看起来是如何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的?2.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为什么我们白天能看见太阳,晚上却看不见太阳?”“为什么不同季节的昼夜长短不同?”等。
四、实验(20分钟)1. 将教室灯关掉,打开投影仪,聚焦到教室的墙上。
2. 老师将一个小球体作为地球的模型,将其放置在投影仪的光线下,让学生观察小球体的投影。
3. 老师慢慢旋转投影仪,观察小球体投影的变化,并解释地球公转对季节和昼夜交替的影响。
五、总结与归纳(10分钟)1. 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地球公转的特点和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与气候、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六、拓展练习(15分钟)1.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2. 老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订正。
地球公转教案
![地球公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800253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bf.png)
地球公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性运动。
2. 地球公转的特点:方向、周期、速度。
3.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模型,加深对地球公转概念的理解。
2. 采用讲解法:讲解地球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地球公转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公转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
2. 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性运动。
3. 讲解地球公转的特点:方向、周期、速度。
4.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
5. 观察地球公转模型: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模型,加深对地球公转概念的理解。
6.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地球公转的意义。
8.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地球公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地球公转特点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行星的公转特点。
2. 探讨地球公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九、教学资源1. 地球公转模型。
2. 地球公转示意图。
3. 相关视频资料。
十、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内容:地球自转教案。
2. 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详细安排。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二、教学内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教学方法五、教学过程六、教学评价七、教学拓展八、教学反思九、教学资源十、教学计划本地球公转教案以教学目标为指引,通过详细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地球公转的教案
![地球公转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47c59d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4f.png)
地球公转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规律,并能够描述地球公转的过程;2. 能力目标:通过实地观察和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践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激发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和规律;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地观察和模拟实验,使学生深入理解地球公转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图表资料等;2. 实验器材:手电筒、小球、铅笔、手表等;3. 图表资料: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地球公转的轨道图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 教师出示太阳和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太阳昼夜不停地变化的现象,并询问学生对太阳的认识;2.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为什么会一直在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地球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Step 2 学习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和规律1.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和规律;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轨迹,并解释地球公转的原理和过程。
Step 3 实地观察地球公转1. 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观察地球公转的活动;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开阔的场地,使用手表和铅笔标记出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时间;3. 学生观察并记录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时间,根据记录结果讨论太阳在地平线上运动的方向。
Step 4 模拟实验地球公转1. 教师向学生展示模拟实验的材料和步骤;2.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模拟实验,使用手电筒作为太阳,在黑板上固定一个小球模拟地球,通过固定小球的轴线和手电筒的光束改变太阳照射的区域,通过手动转动小球模拟地球公转的过程;3. 学生观察并记录模拟实验的结果,通过实验的改变,进一步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和规律。
Step 5 结束和总结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和规律;2. 教师询问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理解程度,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3. 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引导他们对地球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01c6ad050876323012121c.png)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
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教学媒体: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
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提问]: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演示] 步骤:(1) 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2) 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
(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3) 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 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1.找齐. “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
(鼻尖代表赤道)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 侧偏)3.观察. 确定二分二至点。
(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4.公转. 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
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5.自转加公转。
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提问]: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读一读:极昼极夜[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节气太阳直射纬度极昼极夜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2日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2日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板书:二.地球的公转1.绕太阳旋转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一年(356天)《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2教材分析《地球公转》在七年级已经学过,初中阶段的重点是: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及由此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四季的形成。
地球公转初中地理教案
![地球公转初中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b0b07b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ba.png)
地球公转初中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 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
2. 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媒体:1. 地球仪。
2. 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
2. 提问:地球除了自转,还有其他运动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绕太阳做椭圆形的轨道运动,这个运动称为地球公转。
2. 讲解地球公转的运动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3. 讲解地球公转的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约365.25天。
三、地球公转示意图(10分钟)1. 向学生展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地球公转的过程。
2. 讲解地球公转示意图中的重要概念: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太阳直射点、二分二至点。
四、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10分钟)1.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的点。
2.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由于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会在地球上移动,形成热带、温带、寒带的变化。
五、二分二至点的含义(10分钟)1. 讲解二分二至点的定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四个特殊位置。
2. 讲解二分二至点的重要性:二分二至点是地球上昼夜平分、季节变化的重要标志。
六、巩固练习(10分钟)1. 利用地球仪,让学生实际操作,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2. 提问:请解释地球公转示意图中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七、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以及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2. 提醒学生关注地球公转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运动公转教案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2、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内在联系。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讲述地球的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及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地球公转且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产生
1、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
2、一年中白昼的长短变化。
3、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四季的变化
教学用具:
地球仪、手电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两位同学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
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
思考:1、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其轨道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
3、一年为什么有春夏秋冬呢?原来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讲授新课】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地球的公转。
一、(活动)教师演示
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
2.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借手电筒的光束当太阳;3、让学生观察:当一红色经线正对太阳时是什么时间(正午),另一红色经线背向太阳时是什么时间(子夜);当这两条经线随地球仪不停转动时时间怎样变化(昼夜交替)?
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
(讲述)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自转的同时,它还在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这是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一)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有一个地方一年四季昼夜平分,这个地方位于哪里?
4.结合生活经验,比较6月1日、12月1日昼夜长短情况。
5.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中是直着身子还是倾斜着身子?如果是直着身子,能不能产生四季?
教学中教师及时检查、指导各小组的活动。
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二)归纳:(一)、公转的规律
①概念围绕太阳转动
②方向自西向东
③周期一年
④特征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在宇宙中指向同一方向。
(三)、公转的地理意义
(学生活动)看P11图1.19,引导其思考:太阳直射的至北点和至南点在哪里?南北半球的季节有什么不同?北半球什么时间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又什么时间白天最短、黑夜最长?什么时间是昼夜平分?
讨论并完成下表
板书①形成了四季:
活动:用手电筒做太阳光源,在教室黑暗处按上图三种情况照射墙面。
要求学生观察:在三种情况下墙上光斑亮度强弱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过渡)由于公转的位置不同、太阳直射点的不同,地面得到的热量也不一样,有时热,有时冷,所以就形成了四季。
板书②产生了五带探究:在生活中,太阳能装置如何放置,取得的采光效果最好?
看图1.20 地球上的五带地球上五带的名称、界线、特征
(小结)有上可知,地球公转不但形成了四季,还形成了五带。
本课总结地球运动有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
都是由西向东转,但它们运动的周期和产生的地理意义不一样。
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不同而划分的,分别是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课后探究: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可能“从西边出来”?如果地球停止自转了,会出现什么反常现象?
板书设计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
概念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
当堂练习:
1、有极夜、极昼现象的带是:()
A.热带B.温带C.寒带D.以上各带都有
2、下列热量带中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
A.热带B.温带C.寒带D.以上各带都有
3、我国某地有一口井,每年只有1天有太阳直射井底的现象,该地的纬度和该日期
正确的是()。
A.23.5°S冬至日
B.23.5°N夏至日
C.23.5°N冬至日
D. 23.5°S夏至日
本节课给我的启示:
借助地球仪、手电筒、flash课件等实物进行教学演示,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强化教学效果,值得在今后进一步发扬光大。
但是,多媒体课件如果使用过多,就容易使课堂成为“课件展示会”,教师成了放映员,其主导作用、引领作用、导师作用受到削弱和淡化,不利于教师预设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