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运动公转教案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2、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内在联系。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讲述地球的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及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地球公转且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产生
1、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
2、一年中白昼的长短变化。
3、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四季的变化
教学用具:
地球仪、手电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两位同学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
思考:1、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其轨道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
3、一年为什么有春夏秋冬呢?原来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讲授新课】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地球的公转。
一、(活动)教师演示
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
2.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借手电筒的光束当太阳;3、让学生观察:当一红色经线正对太阳时是什么时间(正午),另一红色经线背向太阳时是什么时间(子夜);当这两条经线随地球仪不停转动时时间怎样变化(昼夜交替)?
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
(讲述)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自转的同时,它还在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这是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一)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有一个地方一年四季昼夜平分,这个地方位于哪里?
4.结合生活经验,比较6月1日、12月1日昼夜长短情况。
5.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中是直着身子还是倾斜着身子?如果是直着身子,能不能产生四季?
教学中教师及时检查、指导各小组的活动。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二)归纳:(一)、公转的规律
①概念围绕太阳转动
②方向自西向东
③周期一年
④特征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在宇宙中指向同一方向。
(三)、公转的地理意义
(学生活动)看P11图1.19,引导其思考:太阳直射的至北点和至南点在哪里?南北半球的季节有什么不同?北半球什么时间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又什么时间白天最短、黑夜最长?什么时间是昼夜平分?
讨论并完成下表
板书①形成了四季:
活动:用手电筒做太阳光源,在教室黑暗处按上图三种情况照射墙面。要求学生观察:在三种情况下墙上光斑亮度强弱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过渡)由于公转的位置不同、太阳直射点的不同,地面得到的热量也不一样,有时热,有时冷,所以就形成了四季。
板书②产生了五带探究:在生活中,太阳能装置如何放置,取得的采光效果最好?
看图1.20 地球上的五带地球上五带的名称、界线、特征
(小结)有上可知,地球公转不但形成了四季,还形成了五带。
本课总结地球运动有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都是由西向东转,但它们运动的周期和产生的地理意义不一样。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不同而划分的,分别是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课后探究: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可能“从西边出来”?如果地球停止自转了,会出现什么反常现象?
板书设计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
概念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
当堂练习:
1、有极夜、极昼现象的带是:()
A.热带B.温带C.寒带D.以上各带都有
2、下列热量带中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
A.热带B.温带C.寒带D.以上各带都有
3、我国某地有一口井,每年只有1天有太阳直射井底的现象,该地的纬度和该日期
正确的是()。
A.23.5°S冬至日
B.23.5°N夏至日
C.23.5°N冬至日
D. 23.5°S夏至日
本节课给我的启示:
借助地球仪、手电筒、flash课件等实物进行教学演示,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强化教学效果,值得在今后进一步发扬光大。但是,多媒体课件如果使用过多,就容易使课堂成为“课件展示会”,教师成了放映员,其主导作用、引领作用、导师作用受到削弱和淡化,不利于教师预设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