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7 认识时间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学会合理地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
它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分”,学会从钟面上读出“多少分”,并认识时和分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重在掌握读、写几时几分与几时半的方法;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借助推理解决关于时间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1时=60分,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难点是会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能认读整时,对时间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另外学生在生活中也常常用到时间,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本单元新知识中认识的“分”,涉及数格子,对于“大格、小格”,学生都未接触过,容易混淆。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中体验时间的长短,使抽象的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在教学中注意将时间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注意利用钟表模型等学具、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等,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2.在认、读时间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鼓励学生通过同桌互助、小组合作,以及动手操作等方式,在交流中学习,掌握知识,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3.组织一些操作性强的数学活动,如采用对话、合作、游戏的方式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如教科书P94“练习二十三”中第4~6题的素材,要求学生对不同事件进行时间判断,利用已有的经验基础,展开分析,推理结论,形成解决问题中一般方法的思考过程。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第一部分:概述1. 背景介绍:本文记录了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的过程和成果。
2. 目的和意义:通过集体备课,老师们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共同讨论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二部分:备课前的准备1. 确定备课时间和地点:备课组成员确定了备课的时间和地点,以确保全体教师都能参与进来。
2. 提前准备教材和教辅资料:备课前,每位教师都准备了相关的教材和教辅资料,以便于讨论。
第三部分:备课过程1. 分析教材内容:教师们对第七单元的教材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明确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2. 设计教学活动:根据教材内容,教师们共同设计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讨论教学方法:备课组成员畅所欲言,就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第四部分:备课成果1. 教学设计方案:备课组形成了完善的教学设计方案,包括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2. 教学资源共享:备课组成员共享了各自搜集整理的教学资源,互相借鉴,丰富了教学内容。
3. 实地试教:部分备课组成员在备课结束后进行了实地试教,收集了学生的反馈意见,并进行了及时的调整和改进。
第五部分:备课后的反思和展望1. 反思总结:备课组成员就此次备课过程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共同发现自身的不足和提高的空间。
2. 展望未来:备课组成员对下一次备课提出了期望和建议,希望能够更加深入的交流和合作,取得更好的备课成果。
结语:通过本次集体备课,备课组成员们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和了解,共同提高了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备课组能够继续加强交流,共同进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第二部分:备课前的准备3. 确定备课内容:在确定备课时间和地点之后,备课组成员进行了讨论,共同确定了备课的内容范围和重点。
大家一致认为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涉及加减法、数字排列、数的关系等方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因此需要认真准备备课内容,确保教学质量。
2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备课
第 1 课时课堂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1.找信息,提问题谈话:同学们,喜欢到郊外去玩吗?(喜欢)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郊外去走一走,看一看.(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交流,师板书)学生可能回答:我们3人共捉了15只蝴蝶,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我们3人共采了12种叶子,平均每人采了几种叶子?我采了8朵花,每种2朵,采了几种花?2.列式谈话:我们先解决“采了几种花?”你能用算式表示吗?生说算式,板书:8÷2=提问:为什么用除法列式呢?(因为要求采了几种花,就要求8里面有几个2,所以用除法。
)(指生回答)3.自主探索谈话:8÷2等于几呢?你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分一分,可以画一画、圈一圈,还可以动脑想一想、算一算。
然后再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情况)二、算法交流,分析比较1.算法交流谈话:谁刚才是借助学具摆一摆,分一分?到台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指生展示)追问:谁没有摆一摆,分一分也得到了8÷2=4,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有的会说:“我用的是圈一圈,画一画”;有的会说“相乘法算除法"有的也可能说:“用乘法口诀来计算,想二()得八”等等第 1 课时课堂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用口诀求商)。
课件出示情景图。
谈话:请看大屏幕。
同学们正在制作植物标本呢?提问:从图中你都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从图上读出信息:有72片柳叶、56片杨树叶、42朵野花。
数出信息:做一件柳叶标本需要9片柳叶,做一件杨树叶标本需要8片杨树叶,做一件野花标本需要6朵花.小结:看来读一读、数一数都是收集信息的好方法.提问:根据哪些相关联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根据学生提问课件呈现.二、算法交流,分析比较解决问题:42朵花能做几件标本?1.提问:要解决“42朵花能做几件标本?”应该怎样列式?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2。
部编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 了解单位“时刻”的概念,并能正确使用百分之钟表示一天的24个时刻。
2. 能根据实际情境,运用百分之钟表示一天中不同时刻。
3. 能根据一天的时间给出相应的时刻,并能正确运用“点”和“分”来表示时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百分之钟的表示法,理解一天24个时刻的概念。
2. 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实际情境来表示不同时刻。
三、教学准备1. 部编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
2. 模拟时钟工具或百分之钟图片。
3. 教学课件或白板和笔。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百分之钟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百分之钟的表示法。
2. 讲解:解释百分之钟的24个小格表示一天的24个时刻,每个小格对应一个小时,每个大格对应五分钟。
并举例解释如何用百分之钟表示不同的时刻。
3. 操练:请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一天时间,用百分之钟来表示相应的时刻。
4. 温故:复“点”和“分”表示时刻的方式,并帮助学生理解两者的关系。
例如,“两点十五分”表示15分钟过两个小时。
5. 实践:给学生出示一些实际情境,让他们根据情境来表示相应的时刻,如“早上吃早饭的时候是几点几分?”6. 拓展:通过游戏或小组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己设计出一些时间问题,与同学互动并解答。
7.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掌握百分之钟表示法和用“点”和“分”表示时刻的方法。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收集学生完成的操练题和实践题,检查是否掌握了百分之钟的表示法和时刻的表达方式。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题。
2. 观察你的家人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用百分之钟来表示他们的起床时间、吃饭时间等。
以上是《部编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集体备课》的内容,希望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集体备课主讲稿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认识时间这一教材内容的编排,是用5分5分的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操作知道1小时=60分。
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编排的。
这样的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人们认识时间的经验和习惯。
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60个小格;能够认识整时和半时,知道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5分5分的认识时间探讨1小时=60分。
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时间。
例如:利用第二节上课的时间9:30引入,拓展应用中利用小朋友作息时间的安排使学生能够根据情境图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估计时间的范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强学生认识时间的兴趣。
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生成一些自己的见解,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对学生的生成进行讨论、分析、探究。
例如在教学8:15分的认识。
在教学时运用实物钟、钟面模型、多媒体直观的演示,使学生清晰准确的认识时间。
例如在教学5分5分的认识时间时,通过看钟面上的阴影部分,在教学1小时=60分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操作,对时分关系一目了然。
在认识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走一大格是5
分钟,5分5分的认读时间时运用了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难点。
在拓展应用中既对新知进行了巩固,又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德育熏陶。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统计》金江中心学校王芳主备人:王芳时间:2011年12月14日出席教师:罗副校长、符姣、刘启香地点:图书室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
通过这些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本册教材与上册教材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
因为统计的数据比较大,如果还用1格表示1个单位,就不方便了,以后还会学习用1格表示5、10或更多的单位。
其主要内容有:1、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2、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
3、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4、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它的编排特点主要体现在:1、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简单的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因为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画统计图,体会统计的作用,就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使学生初步认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4)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2、能力目标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从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观察物体
后继学习的相关内容
从前面、左面和上面观察物体
本单元教学的建议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事物出发学习观察物体,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学会观察和判断,积累观察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从而体会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
第1题,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分别从学校大门的里面和外面观察。教学时,先让学生说一说从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再出示题中的两幅照片,让学生说一说哪一张是在学校外面拍的,哪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的。
本单元补充的习题
(拓展、
变化
和
开放性)
下面图形是谁看到的,请你连一连。
组内集
中研讨
形成的
补充意见
集体备课时记录:
2.在教学中由易到难,逐步拓展,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依托,逐步引导学生空间想像,这样有利于发展的形象思维。
本单元
每个例题的分析及教学
设想
(1000字左右,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
例1可以让学生先观察教师前面和后面有什么,看到的场景有什么,你能给教室的前面和后面拍张照片吗?然后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哪张照片在哪里拍的?
使学生在观之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数学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和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使学生能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本单元与各学段内容之间的教学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事物出发,有层次地安排观察活动。
2.精心选择观察的对象,便于学生辨认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表达自己判断的理由。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6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6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6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以及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
在课的开场,我让学生进展两道计算练习:561+325= 37+25=通过学生的计算与交流,稳固了竖式计算中一样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的方法,同时也复习了以前所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这样的复习既稳固了旧知又为新知作铺垫。
在新课教学中,我还是利用前面的图书馆借书的情况统计表这个题材,根据各个年级的借书情况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列出进位加的算式后,我让学生尝试先独立计算,因为在笔算两位数加法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个位上数相加满10要想十位进1的方法,因才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做题,在交流算法时,提出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十位上的8+4=12,该怎么办?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在教学试一试时,虽然在计算中连续进位的难度对学生来说比拟高,但遵循的是一样的运算方法,我还是让学生先独立考虑计算,再同桌交流。
交流时,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十位上哪几个数相加,得多少,你是怎样处理的?每道题目加的顺序时怎样的?为什么从个位加起?通过这些提问,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的根底上完成对加法技能的掌握,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学生计算出结果后提出“计算的对不对呢”这个问题引出学生验算的需要,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展验算,进一步进步计算正确率。
然后及时引导学生比拟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异同,从而更好的稳固了用竖式计算的注意点,同时强调“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在习题的练习时,我安排了竖式计算、改错,还有解决问题。
竖式计算中学生计算速度比拟慢,改错题中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很快发现错误原因,再进展改正。
在练习的最后安排了填方框里的数,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来得及完成。
本节课通过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络,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自己探究计算方法,总结规律,解决问题,使学生较轻松的掌握了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
部编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认识时间一、教材解析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学会合理地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
它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分”,学会从钟面上读出“多少分”,并认识时和分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重在掌握读、写几时几分与几时半的方法;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借助推理解决关于时间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1时=60分,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难点是会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时刻,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2.通过观察、探究学习与实际操作等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看时间的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体会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三、重点难点1、知道1时=60分,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2、理解时、分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建议1.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在教学中注意将时间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注意利用钟表模型等学具、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等,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2.在认、读时间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鼓励学生通过同桌互助、小组合作,以及动手操作等方式,在交流中学习,掌握知识,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3.组织一些操作性强的数学活动,如采用对话、合作、游戏的方式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如教科书P94“练习二十三”中第4~6题的素材,要求学生对不同事件进行时间判断,利用已有的经验基础,展开分析,推理结论,形成解决问题中一般方法的思考过程。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通用4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通用4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篇1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5-46页教学目标:1、a组学生能在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b组学生在a组学生的基础上,能更进一层地认识到线段的由来,知道每两点就能画出一条线段,尤其是四个点能画六条线段。
3、c组学生在b组学生的基础上,能更深层次地理解线段有长有短,并能通过折知道线段的长短。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线段的两个端点教学过程:一、新授1、比较红、黄短线的长师:①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根线,一根是弯的,一根是直的,你知道哪哪根线比较长?②小朋友意见这么多,谁说的才是对的呢?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出这两根线的长短呢?生:把弯的拉直就好了。
师:他的意见好不好?那老师就拈住这根线的两头,拉直了贴在黑板上,把黄线也贴在黑板上。
现在两根线都是直直的了,谁来说说哪根线更长呢?生:不能比较师:那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哪根线长?这个办法好不好?好,我们就把这两根线的一头对齐,现在你能比较出来吗?对啊,红色的线从这里开始(点一点),到这里结束,黄色的线从这里开始到这里结束了?到这里结束(点一点),所以黄色的线比红色的线长。
2、揭示线段概念象这样直直的,有长有短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线段。
(板书:线段)齐读线段(指着线)现在谁来说说哪条线段比较长,哪条线段比较短。
3、直观判断师:(出示较长的线段)小朋友,老师这里还有一条绿色的线呢,你们看这是不是线段呢?为什么?怎样可以让它成为一条线段?师:这是不是线段?不管这些线段位置怎么变,但它们都是线段4、举例得出线段表示法师:其实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作是线段,看我们数学书封面的这条边从这点开始直直的到这点结束也是一条线段,你能跟老师一样也来找找看吗?同桌一起找。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备课
四、全课小结:你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呀?
当堂达标练习设计
1.想一想,各用哪一句口诀计算?
18÷3= 16÷8= 63÷9=
21÷3= 40÷8= 54÷6=
2.( )最大能填几?
4X()<22 5X()<28 6X( )<19
( )X9<55 ( )X8<31 ( )X7<60
教师补充练习
(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1、(出示情境图)根据信息,提一些有关“倍”的问题。师:先来看看这个问题。(出示: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怎样解决?(小组活动,师巡视)师:谁把你的方法给大家说一说?生:想8里面有2个4,8是4的2倍。生:想口诀,二四得八。师:也就是8里面有2个4。生:用摆一摆的方法,看8里面有……生:我用列算式的方法:8÷4=2师:要求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也就想8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板书:8÷4=2,倍不是单位名称,不写。
3、结合现实生活提出简单的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在初步认识“倍”,了解“倍”的意义的基础上,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个人修改及补充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喜欢大海吗?生:喜欢。师:为什么?生:大海不仅非常美,而且有许多鱼虾、贝壳、珊瑚等。师:你和爸爸、妈妈一起在海边捡拾过贝壳吗?你知道五彩斑斓的贝壳可以做成什么吗?生:可以把漂亮的贝壳制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师:贝壳不仅可以制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而且,可以制作成标本,供大家参观。我们学校科技小组的同学,正在自己动手制作贝壳标本,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感知认识角的过程。
认识常见的各种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画角。
2、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
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能画出角,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开口大小有关,与边长无关。
教学、具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直尺。
2、学具准备:三角板、圆形纸、练习簿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猜图形游戏师:同学们,咱们今天先来玩猜图形的游戏怎么样?听好了:老师的信封里装了一些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请你根据露出来的部分,猜出它是什么图形,明白了吗?师出示信封,露出图形的一角,生猜(信封里装有正方形,三角形)。
质疑:为什么没有人猜圆形?(设计意图:)2、折角活动建立表象(要不要视频?)师:(出示圆形)圆形没有角,那你能用圆形折出一个角吗?光说不练可不行,课前,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张圆形纸,请你用它来折一折,看能不能折出角,开始吧!生动手活动,师巡视。
二、初步感知1、初步感知师:折好了吗?没折好的同学来跟老师一起折。
现在来摸一摸你折出的角,你有什么感觉?引导:(1)尖尖的,扎手,这是角的`顶点(2)从尖尖的点出发,往这,是一条直直的线,往另一个方向,也是一条直直的线,这两条线和顶点就围成了一个角。
3、揭示课题(书写)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角。
白板板书课题:角的认识三、探究体验1、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1)找角师:角不仅存在于平面图形中,在生活中,角的身影也随处可见。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单元集体备课整体设计
2.能正确读出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1.感知时和分之间的关系。
3.认识几时几分,会简单的时间计算。
重难点突破建议基于对教材编排和课标的分析,教学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突破重难点。
(1)与学生的日常活动相结合,结合生活经验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
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其不容易理解。
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将时间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并注意利用钟表模型等学具、教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2)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
在认、读钟表的几时几分和几时半时,不要单纯地用教师讲授的方法告诉学生,尽可能鼓励学生通过同桌互助、小组合作,以及“做中学”等方式,在交流中学习、掌握知识。
同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除了教材上安排的练习形式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更多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掌握、巩固知识。
(3)采取有效的设计突破教学难点。
例2中4:45是“几时差几分”的认识,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通过操作发现这时时针非常接近5时,但没到5时,是4时45分,关键是要通过直观拨动表针,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运动方向,明确时针在转动时是先经过几,再到几,确定是“几时多”,再“5分5分”地数出分针所指的是多少分。
也可以“几时半’’为分界线,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针在钟面左右两个半侧时时针位置的不同,对“做一做”中7:40、10:45尤其是9:55分的认识要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4)注意教学的一些细节。
由于教材采用12时计时法,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结合情境,引导学生用一些日常用语,如上午、下午和晚上等准确地说出时间。
三、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单元结构图及课时安排。
小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
小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单元备课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口决求商的方法,比较熟练地口算表内
除法;初步认识“倍”,了解“倍”的意义。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利用它们之间的关
系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
3、结合现实生活提出简单的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在自主探究、合
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一)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用2——5的乘法口决求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用6——9的乘法口决求商;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重点是用乘法口决求商,教学难点是理解倍的意义。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素材的选取具有趣味性和广泛性。
2、对学习内容进行科学整合。
3、多角度理解除法的意义,加强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4、练习设计增强了多样性的现实性。
(二)单元学与教建议。
1、开发利用好教学资源。
2、以“问题解决”为线索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注重基本的解决
问题方法的指导。
3、正确处理算法多样化与教学重点之间的关系。
4、恰好地评价学生运用乘法口决计算表内除法的能力。
5、本单元建议课时数:10课时。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教案设计设计说明1.创设和谐氛围,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展开思考与交流。
课堂需要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在理解题意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互相学习,积累经验。
对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应加以鼓励。
2.结合排除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推理活动强调“步骤完整,理由充足”。
考虑到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排除推理的方法,可引导学生采取表述、书写、图示、画流程图等多种方式加以描述,只要能表达清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结论即可。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学情检测卡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在特定的时间里做一些特定的事情,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这样一组钟面(课件出示四个钟面,四个钟面上的时间分别是7:308:35 10:05 12:30)。
请大家读出这些钟面上的`时间。
师:这些时间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生: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的。
师:在这4个连续的时间里大家平时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学生自由交流并汇报)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做事情都很有时间观念,都很会安排时间。
你还能举例说一说你是怎样安排事情的先后顺序的吗?生:早上我先起床后上学;下午我先做作业后看电视……师:还会做些什么呢?(让学生补充第3件事情或更多事情,建议不超过4个)生:早上,我先起床,再吃饭,然后上学。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用“先……再……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表述,体现通过语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离不开情境的支撑,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由巩固旧知入手,再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知,通过选取时间说一说和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两个层次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为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路和生活经验作铺垫,为新知的学习做准备。
二年级上册第7单元集体备课(2019年)
2019—20 20 年度第一学期科目:数学
文档1:课前小研究(单元信息整理表)文档2:专项练习/评研练习
附件1: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课前小研究
姓名:班别:
一、我会填。
1.数一数:钟面上有()个数,这些数把钟面分成了()相等的大格,每个大格又分成了()个相等的小格,算一算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2.看一看:钟面上的又细又长的针的针叫()针,又短又粗的针叫()针。
3.想一想:时针走一大格,也就是()小时。
时针走一大格时,分针正好走()圈,是()分钟,1时=()分。
二、连线。
7时10分1时50分3时40分5时35分12时5分三、下面的钟面各是什么时刻?
时分时分时分时分
::::
附件2: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评研练习
姓名:班别:
1、小冬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请你用线连一连。
2、下面的时间对不对?正确的画“√”,错误的在()里改正过来。
10:00() 3:30() 12:00()1:30()3、按照规律画出最后一幅图的时间。
4、写出下面各钟面上的时间。
再过30分是过一小时是前一小时是
()时()分()时()分()时()分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老师:龙群英参与研讨老师:陈艳飞朱秀琴程楠楠符小花周昭华
课题认识时间(第二课时)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结合生活情景,体会和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哪些时刻,掌握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全部过程,使学生学会制作作息时间表,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
点
学习作息时间表,能合理推测事件发生事件。
教学难
点
掌握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课前准
备
课件。
教学过一、复习旧知
1、教师出示课件上的钟表。
学生观察钟表。
提问:仔细观察钟表并根据已学知识,填一填?
钟面上有()个大格,()个小格。
时针走一大格是()时,分针走一小格是几分。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圈。
1时=()分2、出示钟表引导学生说出钟表所表示的时间,并试着
圈一圈。
小红可能什么时间去摘西红柿?
四、课堂小结,拓展应用
教师:请小朋友们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有什么要告诉小伙伴的吗?
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可以遵循解题三步骤:先看题中给出的信息,再思考怎样解答,最后验证解答是否正确。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二)
先看题中给出的信息,再思考怎样解答,最后验证解答是否正确。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