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脾脏疾病的CT诊断 ppt课件

脾脏疾病的CT诊断  ppt课件
CT是首选方法,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可达 95%;易发现腹部多器官的复合外伤,如肝、 肾、胃肠道损伤。
ppt课件
7
1)脾外伤分型:
①挫伤; ②包膜下血肿;
③包膜完整性实质损伤;
④脾破裂;
2)临床表现:
①外伤可引起早发性、迟发性脾破裂,感染、肿瘤、血液病可引起自发性 脾破裂;
②外伤后,可出现左腹部疼痛,脾大、压痛,腹膜激惹症状及体征;
强化动脉期不均匀,静脉期变均匀,延迟期可发现小病灶。
ppt课件
4
脾脏疾病
一、脾先天发育异常;
二、脾外伤; 三、脾脓肿; 四、脾囊肿; 五、脾肿瘤;
六、脾弥漫性疾病;
七、脾梗死;
ppt课件
5
一、脾先天发育异常 1、游走脾:指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内其他部位,多系
脾蒂及脾有关的韧带松弛或过长所致,临床症状多不典型, 扭转时可出现疼痛。
ppt课件 16
3)脾转移瘤
五、脾脏肿瘤
I、临床病理:
①以往文献认为少见,现认为恶性肿瘤晚期伴全身转 移时,有人报告50%累及脾脏; ②途径以血行播散为主,少数淋巴管转移; ③恶性黑色素瘤、肺癌、乳腺癌和卵巢癌是脾脏转移 瘤的最常见来源,其中恶性黑色素瘤接近占放射学 诊断脾转移瘤的50%;
ppt课件
2、副脾:为正常脾组织构成,多近脾门,结节状或球状,一 或多个,数毫米至数厘米,密度或增强特征均与脾脏相同, 出现率为10%-40%。
3、无脾综合征:指脾脏缺如,多合并其他如心血管异常。
4、多脾综合征:一或多个副脾;伴多脏器异位症,个别可见 胆囊缺如,心血管系统发育不全、畸形等。
ppt课件
6
二、脾外伤
ppt课件
22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培训课件(PPT77页)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培训课件(PPT77页)
• 脾脏外缘圆隆光滑,内缘呈分叶状,不 同层面形态不同,近似于新月形或内缘 凹陷的半圆形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培训课件(PPT77 页)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培训课件(PPT77 页)
检查技术
• 脾脏是USG、CT、MRI最容易显示的脏 器
• USG是首选检查方法 • CT图像更清晰 • MRI与USG、CT相仿,更适合显示弥漫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培训课件(PPT77 页)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培训课件(PPT77 页)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培训课件(PPT77 页)
多发脾脓肿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培训课件(PPT77 页)
脾脓肿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培训课件(PPT77 页)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培训课件(PPT77 页)
脾脓肿,脓腔内气体
• 可无临床症状,亦可引起左上腹痛,发热。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培训课件(PPT77 页)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培训课件(PPT77 页)
脾梗死CT表现
• 平扫: – 脾内三角形低密度影,基底位于脾外缘,尖端指向 脾门,边缘可清或略模糊 – 大的梗塞灶中央可以伴有囊性变 – 伴有出血可见到高密度不规则形影 – 少数伴包膜下积液 – 可伴胸腔积液,或左膈影抬高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培训课件(PPT77 页)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培训课件(PPT77 页)
脾先天发育异常
• 游走脾或异位脾 游走脾: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内其他位 置,为脾蒂或脾有关韧带松弛或过长所致,一般无症状,脾扭转 时发生急腹症 异位脾:影像学检查显示正常脾窝处无脾,其它部位见异位脾
• 副脾:胚胎发育异常造成的另外异位的脾组织,占正常人10%30% – 最常发生于脾门或脾门附近,其次位于胰尾附近;多为单发; 大小1-5cm – 由脾动脉分支供血

脾脏CT影像表现诊断护理课件

脾脏CT影像表现诊断护理课件

脾脏肿瘤的鉴别诊断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通常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界清晰、无淋巴结转移,而恶性肿瘤则可能伴随密度不 均、边界模糊、淋巴结转移等表现。
原发性肿瘤与转移性肿瘤
原发性肿瘤通常表现为单发、边界清晰、密度均匀,而转移性肿瘤则可能伴随多发、边界 模糊、密度不均等表现。
淋巴瘤与其他肿瘤
淋巴瘤在CT影像上表现为脾脏弥漫性增大、密度均匀,而其他肿瘤则可能表现为单发或 多发肿块。
脾脏肿瘤
脾脏肿瘤
脾脏内出现结节或肿块,形态不 规则,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可
有强化。
分类
良性肿瘤如血管瘤、淋巴管瘤等, 恶性肿瘤如淋巴瘤、肉瘤等。
护理建议
根据肿瘤性质制定治疗方案,同 时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
脾脏血管病变
脾脏血管病变
脾脏血管扩张、狭窄或闭塞,引起脾脏形态和密度的改变。
常见病因
01
在检查过程中,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避免发生意外事件。
观察患者反应
02
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
进行处理。
协助医生操作
03
根据医生的要求,协助患者摆好体位,确保CT扫描顺利进行。
护理后的观察与护理
观察患者状况
检查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状况,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提供护理指导
总结词
脾脏血管病变CT影像表现、护理措施
详细描述
脾脏血管病变在CT影像上表现为血管扩张、狭窄或闭塞等异常改变。护理方面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特别是 血压和心率的变化,遵医嘱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同时注意饮食调理和休息。
病例四
总结词
脾脏炎症性疾病CT影像表现、护理措施
详细描述

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ppt课件

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ppt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脾脏疾病的CT诊断技术
CT诊断的基本原理
断层成像
利用X射线穿透人体组织,通过计算 机技术将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衰减进 行重建,形成人体内部结构的断层图 像。
密度分辨率
血管成像
通过增强扫描,CT可以清晰显示脾脏 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
CT能够区分不同密度的组织,从而准 确判断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脾脏CT扫描的步骤与注意事项
脾脏常见疾病的 CT诊断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脾脏疾病概述 • 脾脏疾病的CT诊断技术 • 脾脏常见疾病的CT表现 • 病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CATALOGUE
脾脏疾病概述
脾脏的功能与重要性
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 疫器官,负责过滤血 液中的病原体和有害 物质。
脾脏对于维持机体免 疫平衡和血液系统的 正常运作具有关键作 用。
优点
CT诊断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能够清晰地 显示脾脏的解剖结构和病变特征,对于脾脏肿瘤、血管病 变、炎症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缺点
CT诊断存在辐射剂量较大、对软组织的显示能力有限等局 限性,同时对于一些微小病变或早期病变的检出可能存在 一定的困难。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01
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应着重于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降低辐射剂量,提
03
CATALOGUE
脾脏常见疾病的CT表现
脾脏囊肿的CT表现
脾脏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椭圆形 低密度影,边界清晰,密度均匀

增强扫描后,囊肿无强化或仅周 边轻度强化。
可伴有脾脏局部增大或压迫邻近 组织。
脾脏血管瘤的CT表现

脾脏CTMRI影像诊断PPT课件

脾脏CTMRI影像诊断PPT课件
脾脏CT/MRI影像诊断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对于 脾脏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脾脏CT/MRI影像诊断的重要性
脾脏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对于维 持人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脾脏 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提高治愈 率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脾脏CT/MRI影像诊断能够提供直观、 准确的影像学信息,帮助医生全面了 解脾脏的形态和功能状况,为临床诊 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观众提问
关于脾脏淋巴瘤的鉴别诊断问 题
专家解答
针对观众问题,深入解析脾脏 淋巴瘤的鉴别诊断要点和注意
事项
医学影像技术的结合
多模态成像
将脾脏CT/MRI影像与超声、核 医学等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相结合 ,实现多模态成像,提供更全面
的疾病信息。
跨学科合作
加强医学影像领域与其他相关学 科的合作,共同开展脾脏疾病的 临床与基础研究,推动学科发展

综合诊疗
将多种医学影像技术整合应用于 脾脏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提高诊
CT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脾 脏的形态、大小、密度以 及病灶的位置和范围,有 助于医生判断病情。
诊断价值
CT检查对于发现脾脏肿瘤 、血管病变以及钙化等具 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脾脏MRI影像诊断技术
适用范围
MRI检查适用于观察脾脏 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尤其 对于血管病变、肿瘤和炎 症的诊断具有优势。
影像特点
评估脾脏功能
脾脏CT/MRI影像诊断还可以评估脾脏的功能状况,如脾 脏的血流灌注、淋巴回流等,为临床医生判断患者病情和 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02
CATALOGUE
脾脏CT/MRI影像诊断技术
脾脏CT影像诊断技术
01

《CT脾脏及其疾病》演示PPT

《CT脾脏及其疾病》演示PPT
液平有特征性。
33
脾梗死(Splenic infarction)
引起脾梗死的疾病常为二尖瓣疾病、骨髓增生性 疾病、动脉炎、脾动脉瘤、动脉硬化等疾病。当 有门静脉高压等导致的脾肿大时,更易出现脾梗 死。医源性现多见。
病理学变化为贫血性梗死。 病灶常为多发,表现为尖端朝向脾门的楔状分布。
有时脾梗死还可伴发脾内出血。 可以无临床症状,亦可以引起左上腹痛。
边缘不清,增强后境界较清。 淋巴瘤脾浸润者可见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影像学表现无特征性,须与其他恶性肿瘤鉴别。
25
脾非何杰金淋巴瘤。CT平扫 (上图)示脾内三个低密度 灶,增强扫描(下图)病灶 境界清楚。
26
脾淋巴瘤
27
脾淋巴瘤
28
脾转移瘤
29
脾转移瘤
女56岁,子宫颈癌, B超示肝内低回声 区,怀疑肝转移癌。
23
脾淋巴管瘤
24
脾淋巴瘤(lymphoma of spleen)
分原发性和淋巴瘤脾浸润,大部分为后者。 可以为霍奇金或非霍奇金淋巴瘤。 病理分型:弥漫性脾肿大型(无肿块)、粟粒型(直径
小于5mm小结节)、多发结节型、孤立大肿块型。 弥漫性脾肿大型、粟粒型CT难显示结节,仅表现脾大。 多发结节型、孤立大肿块型表现为脾大+低密度结节灶;
34
脾梗死CT表现
①多发生于脾前缘处近脾门的方向,为低密度区。 ②梗死灶呈三角形或楔形,底近脾的外缘.尖端面
向脾门。 ③增强扫描显示更为清楚.脾密度增高而梗死灶不
增强,对比更好。 ④脾梗死灶在急性期(8天以前)呈低密度区,不
强化;在慢性期瘢痕收缩脾脏缩小、变形。 ⑤若整个脾脏梗死.增强脾脏不强化,只有脾包膜
畸形。 一般无临床症状。脾扭转时可产生急腹症。 影像学检查显示脾异位的形态及位置,正常脾窝

《脾脏疾病的CT诊断》PPT课件

《脾脏疾病的CT诊断》PPT课件

整理课件ppt
23
脾包膜下的血肿
整理课件ppt
24
脾脏的裂伤
• 脾脏的裂伤穿过脾实质和脾包膜引起脾周 围的血肿和血性腹水。CT直接发现裂伤的 比 例很小,裂伤逼常可穿过脾实质呈一低 密度带或离断状,偶尔CT仅发现脾脏周边 的血块
整理课件ppt
25
整理课件ppt
26
整理课件ppt
27
脾脏的裂伤
整理课件ppt
21
脾血肿
• 血肿通常发生于外伤或病理状态下的自发 出血。CT可以准确判断急性外伤时脾脏损 伤的严重程度,但一般不能预示病人是否 需要手术治疗.面临床症状往往是相当重 要的。

整理课件ppt
22
脾包膜下的血肿
• 脾包膜下的血肿常表现为沿着脾脏边缘的 半月形低密度液性带,脾包膜可增厚,血 肿的CT值随着时间面降低
整理课件ppt
2
• 脾脏大小可因年龄、体型及营养状况而各 异,一般在成年人长约12cm,宽约7cm, 厚约3—4cM。引起脾大的原因很多,通常 为骨髓增殖性疾病、感染及充血等。
整理课件ppt
3
CT诊断脾大的标准
• CT诊断脾大的标准:(1)脾脏在任一径线上 超过12cm,(2)前缘超过锁骨中线,(3)下缘 超出肋缘或低于左肾上极
整理课件ppt
4
巨脾
整理课件ppt
5
脾大
整理课件ppt
6
脾梗塞
• 脾梗塞是指脾内动脉的分枝阻塞,造成局 部组织的缺血坏死
• 脾梗塞常见的原因可分为:(1)动脉性的, 包括各种栓子、动脉炎和胰腺癌所引起的 脾梗塞;(2)静脉性的,通常见于进展性的 脾肿大。此外,脾功能亢进病人进行介入 放射学治疗,用明胶海绵作部分脾动脉栓 塞,可造成部分脾组织坏死而减轻脾功能 亢进的症状。

脾脏的正常CT表现及常见疾病的CT表现培训课件

脾脏的正常CT表现及常见疾病的CT表现培训课件

脾脏的正常CT表现及常见疾病的CT表现
46
• 2.增强扫描: 1)肿瘤边缘多呈斑片状强化,静脉期和平衡 期强化扩大并逐渐向中心充填,延迟后与
正常脾脏密度一致。与肝血管瘤呈类似改 变. 2)当肿瘤中心有血栓形成或瘢痕存在时,中 心可有始终不强化区域。
脾脏的正常CT表现及常见疾病的CT表现
47
脾脏的正常CT表现及常见疾病的CT表现
20
• 【诊断要点】 1.明确的左上腹创伤史。 2.脾脏外伤后,可出现左腹部痛,脾脏增大, 压痛以及腹膜刺激征象。 3.当伴有脾破裂时,血压下降,血红蛋白急 速下降,并有休克等严重症状。 4.X线平片:脾脏形态变化,破裂出血时轮 廓不清或消失,反射性肠郁张,合并肋骨 骨折,胸腹腔积液等征象。 5.腹腔动脉造影:可见对比剂外溢,动脉闭 塞,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形成,无血管 区和包膜下血肿及脾周围腹腔内血肿可导 致脾脏受压、移位征象等。
30
脾脏的正常CT表现及常见疾病的CT表现
31
脾脏的正常CT表现及常见疾病的CT表现
32
脾梗死
• 脾梗死(infarct of spleen)是脾内的动脉
分支梗塞,形成脾脏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
脾梗死后,其坏死组织被纤维组织取代,
因瘢痕收缩,脾边缘出现局限性凹陷,较
大梗死病灶中央产生液化形成囊腔。
脾脏的正常CT表现及常 见疾病的CT表现
脾肿大
• 脾脏弥漫性疾病多表现为脾肿大(enlarged spleen)。脾脏大小个体差异较大,解剖学 测量脾脏的平均长10.5cm,宽6.5cm,厚 2.5cm,最大径超过15cm者肯定增大。引 起脾肿大的病因很多,主要有炎症性、淤 血性、增殖性、寄生虫感染、胶原病和浸 润性病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9
脾破裂
脾脏是一个血供丰富而质脆的实质性器官。 它被与其包膜相连的诸韧带固定在左上腹 的后方,尽管有下胸壁、腹壁和膈肌的保 护,但外伤暴力很容易使其破裂引起内出 血。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10
患者,男性,44岁,上腹外伤,疼痛伴 呕吐2小时之主诉来诊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4
患者女,12岁。左上腹痛半年余,现感觉 下腹胀痛,无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 无放射痛及畏寒、发热。体检:腹部未见 肠型、蠕动波;下腹部可扪及质韧、光滑 肿物,边界清,无压痛。实验室检查: WBC 21.6×10^12/L。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5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CT多表现为脾实质单发或多发不规则不均质高密度或 低密度影,边界不清;脾包膜下出血常表现为脾周“新月 状”影,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腹腔内积血常表现为肝、脾 与腹壁间带状影或血液充填于肝肾隐窝、结肠旁沟内;增 强后正常脾脏明显强化,而破裂脾组织、血肿及包膜下血 肿不强化而呈相对低密度。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2
脾脏的常见疾病
游走脾并脾扭转 脾脏破裂 脾血管瘤 脾结节病 脾梗死 脾脓肿脾淋巴瘤 脾淋巴管瘤 脾转移瘤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3
游走脾
脾脏脱离正常解剖位置而位于腹腔的其他 部位者,称为脾脱垂或异位脾;脾脏既有脱 垂又能复位,呈活动或游走状者,称为游 走脾(floating spleen)。 此症甚为少见,女 性比男性多3~13倍,以中年女性为多见。 中年以上经产妇产后发病率较高,有文献 报道女性发病率可高于男性13 倍,儿童期 也有发生。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16
【鉴别诊断】
脾血管瘤; 脾淋巴瘤; 脾梗塞; 脾感染性病变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17
脾脏是腹腔内最易受外伤而发生破裂的器官,其损伤在腹 部闭合性损伤中最为常见,常合并脾包膜下出血、腹腔内 积血或腹腔内脏器的损伤等。临床上可有外伤史、左上腹 疼痛、失血性休克等表现。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13
男,59岁,肝炎后肝硬化6年余,左 季肋部外伤10天,腹痛腹胀1天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14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15
肝脏体积缩小,形态不规则,边缘呈波浪 状,肝裂宽,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 胆囊体积稍大,壁厚;脾在约八个肋单元, 于脾脏下极可见多发片状稍高密度影,形 态不规则,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呈相对呈 低密度,肝脾外缘可见弧形液性暗区,腹 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诊断:符合脾破裂。脾脏可见大片积出血 灶,周边小的灶性坏死,伴炎细胞浸润, 出血灶周围脾脏组织大致正常。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1
脾脏是人体中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上 腹部。脾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和储存血液。 脾的质地较脆且血运丰富,因此一旦受到 脾脏位于左上腹部,胃的后方,横膈膜的 下方。在一般成年人个体中,脾脏大 小约 为125 × 75 × 50立方毫米,平均重量约 为150克。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6
CT表现:下腹及盆腔内可见一无明显强化的肿块, 其上极向上可见直径约2厘米漩涡状结构影,内可 见一管径较细有血管影,至肿块上方约4CM处中 断。正常脾区未见脾影,可见肠管。门静脉期肝 右叶可见片状低密度影。
手术所见:脾位于下中腹部及盆腔内,瘀血肿大 呈暗紫色,脾蒂顺时针旋转720。脾动脉无搏动, 行脾切除术。镜下见脾窦高度扩张、充血,部分 区域可见片状坏死。
18
外伤后脾脏内高密度出血灶,一般可明确 诊断。脾脏有些类圆形低密度出血灶有时 与脾脏占位性病变不易区分,增强扫描有 利于鉴别。 脾血管瘤增强后有延迟强化,同肝血管瘤 强化特点; 脾淋巴瘤一般多发,且增强后有轻度不规 则强化可鉴别。 脾梗塞一般呈片状楔形低密度灶,无外伤 病史有利于鉴别。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轻度扭转表现为与脾充m有关的慢性腹痛。
中度扭转表现为间断旋转引起的间断性腹痛。
重度扭转表现为急性扭转导致的脾梗死和脾肿大、 累及邻近器官所致的急性腹痛。
本例患者表现为慢性经过,临床症状不典型,容 易误诊。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8
游走脾主要靠影像学检查确诊。 CT不仅可以显示游走的脾,还可了解扭转后脾的 血运情况,是术前诊断较理想的方法。本例CT表 现脾位于下腹及盆腔,未按正常睥强化模式强化, 提示脾缺血; 上方可见漩涡状结构,为扭转的脾蒂,文献中亦 有报道,可能是实质脏器扭转的特异表现。另外, 本例门静脉期肝有叶出现片状低密度灌注异常区。 肝灌注异常反映了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见于 多种疾病。本例在排除肝脏自身病变和肠系膜上 静脉异常后,应考虑脾静脉血来源不足,这对脾 蒂急性扭转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
11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12
经地测量: 肝周低密区CT值为36HU,脾下极前下缘片状影CT值为 58HU,同层面脾脏CT值为45HU 肝脏周围积液征象,脾脏形态不规则,脾周可见略高密度 影。
结果: 手术记录如下: (剖腹探查)取上腹正中切口,探查见腹盆腔有较多的积血 和血凝块,脾脏表面凹凸不平,肝、脾周有积血。收除腹 盆腔积血约1000ML。仔细探查于脾上极脏面可见一深约 2cm,长约4cm裂口,时有出血。 最后诊断:外伤性脾破裂。
综合诊断:游走脾伴脾扭转
图1 盆腔内无明显强化的肿块 图2 冠状位最大密度投影(MIP)示下腹及盆腔类 似脾形态的肿块
图3 白箭示漩涡状结构,黑箭示血管状影 图4 肝脏灌注异常,肝右叶见大片状低密度影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7
临床上游走脾合并脾扭转罕见,多见于20~40岁 女性,曾有年龄最小者为2天的报道。脾扭转的临 床症状依脾蒂扭转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19
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splenic hemangioma)为脾 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现率为 0.3%~14%,好发年龄为20~60岁,成人以 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儿童多为毛细血管瘤。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肿瘤生长缓慢,病 史长达数年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