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的分类(应激相关障碍)

合集下载

第八章 应激相关障碍

第八章 应激相关障碍
(二)药物治疗:对症
谢谢!!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应激障碍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
典型病例 某男,41岁,机械厂工人。退伍军人,1979年
参加自卫反击战,作为先遣部队深入敌占区。途 中,有几位战友因踩地雷被炸死,亲眼目睹战友 被炸得血肉横飞,一位战友的一条血淋淋的大腿 就落在他的眼前,惨不忍睹,他自己也负轻伤。
第二期以明显的混乱,模棱两可及变化不定为特点,并 伴有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或暴怒等表现。
第三期为长期的重建和再度平衡,可能有两种结果:一 方面为功能的增强及心理状况的改善,另一方面为心理 的、躯体的或人际关系的障碍,并可能趋向慢性化。
三、心理生物学机制
按照巴甫洛夫学派的论点,急剧、超强的应激源作 用于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可以导致兴奋、抑制和灵 活性的过度紧张及相互冲突,中枢神经系统为了避 免进一步的损伤或“破裂”,往往产生超限抑制。 超限抑制属于保护性抑制,在抑制过程的扩散中, 中枢神经系统低级部位的机能,包括一些非条件反 射就会脱抑制而释放出来,这就产生了皮层与皮层 下活动相互作用的异常形式。在临床上可表现为一 定程度的意识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 抑制状态、无目的的零乱动作和不受意识控制的情 绪障碍等。
病人自诉睡眠差,恶梦频频,有时常在噩梦中惊醒,脑子 里经常控制不住的浮现战友被炸死的那一幕幕惨景。病人不 愿看有关战争的电影或电视,甚至听到鞭炮声都紧张不安。 曾多次就诊精神科,服用过阿米替林、地西泮、阿普唑仑等 药物,症状反复不定,现仍未结婚,受单位照顾从事工厂绿 化工作。
诊断:创伤后应激障碍
一、一般概述
四、心身反应特点
2.症状特点 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为在重大 创伤性事件后出现一系列特征性症状。

心理学对心理障碍的分类

心理学对心理障碍的分类

心理学对心理障碍的分类心理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它们对个体的情绪、思维和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

心理学对心理障碍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研究,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些问题。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对心理障碍的分类,并深入探讨每个分类的特征和治疗方法。

一、焦虑障碍焦虑障碍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它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慌障碍、强迫性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广泛性焦虑障碍表现为长期持续的过度焦虑和担忧,常常伴随着肌肉紧张、疲劳和注意力困难。

恐慌障碍则是反复出现恐慌发作和不适应性害怕的特征,可能导致日常功能的受限。

强迫性障碍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给患者带来明显的痛苦。

创伤后应激障碍则是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出现的强烈恐惧、回忆和矛盾情绪。

治疗焦虑障碍的方法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以减少焦虑症状。

药物治疗常常使用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来缓解焦虑症状。

心理支持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或心理咨询师交流,减轻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

二、情感障碍情感障碍包括抑郁障碍和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障碍表现为持续的悲伤、失去兴趣和乐趣的感觉,常常导致睡眠问题、食欲改变和自杀倾向。

双相情感障碍则是情感波动较大,患者会交替出现抑郁和(或)极度兴奋的状态,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治疗情感障碍的方法有心理疗法和药物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动力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消极思维和行为模式。

药物治疗常用抗抑郁药和心境稳定剂来调节情绪。

三、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相关疾病。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会出现幻觉、妄想和思维紊乱等症状,对日常生活造成显著影响。

其他相关疾病包括妄想性障碍、思维障碍和人格障碍等。

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心理疗法。

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减轻幻觉、妄想和思维紊乱等症状。

心理疗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家庭疗法和个体治疗,有助于患者与现实世界建立关联,提高日常生活功能。

应激相关障碍护理知识

应激相关障碍护理知识

应激相关障碍护理知识引言应激相关障碍是一类由于遭受或目睹创伤性事件后出现的一系列身体、心理和行为异常的疾病。

该疾病常见于经历过战争、自然灾害、暴力事件或意外事故的个体。

对于护理人员来说,理解和掌握应激相关障碍的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们可能出现在各个医疗设置中。

本文将介绍应激相关障碍的基本知识、常见症状和护理干预措施。

一、应激相关障碍的基本知识A. 定义应激相关障碍是一组与遭受或目睹创伤性事件后出现的心理、行为和身体症状有关的疾病。

常见的应激相关障碍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急性应激障碍和适应性应激障碍。

B. 病因应激相关障碍的发生是由于个体在遭受或目睹创伤事件时经历了极度恐惧、无助和绝望等强烈负性情绪,这些情绪对大脑和神经系统产生了持久影响。

C. 分类1.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在遭受或目睹创伤性事件后,个体长时间经历回忆、噩梦、避免刺激和持续情感失调等症状。

2.急性应激障碍:在遭受或目睹创伤性事件后,个体经历的反应在3天内出现,并持续超过2天。

3.适应性应激障碍:在遭受或目睹创伤性事件后,个体经历的反应在3天内出现,并持续不超过1个月。

二、应激相关障碍的常见症状根据不同类型的应激相关障碍,其常见症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 A.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1. 回忆和重复体验:个体经常重温创伤事件,无法摆脱相关的回忆和噩梦。

2. 避免刺激:个体试图避免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人、地点或活动。

3. 情感失调:个体可能出现情感不稳定、易怒或冷漠的情绪。

### B. 急性应激障碍 1. 强烈的害怕或无助感。

2. 各种体验感官的回忆和幻觉。

3. 失眠和噩梦。

### C. 适应性应激障碍 1. 亚光、沮丧和情感麻木。

2. 对创伤事件的回忆和回忆的欲望较少。

3. 无法进入睡眠或多梦。

三、应激相关障碍的护理干预措施A. 早期干预1.提供安全环境: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不受创伤触发的环境。

7第七章 应激相关障碍

7第七章 应激相关障碍

第二节 急性应激障碍
一、概 述 二、临床表现 三、理论解释 四、诊断评估 五、防治要点
2.生物学研究
Osuch 等人(2008)首次用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 (PET)研究了急性应激期内创伤个体的神经生理反应。
杏仁核、嗅旁皮质和右内侧 前额叶皮层/前部扣带回之间的功 能交互作用可能是出现ASD及其 适应或恢复的神经基础。
第二节 急性应激障碍
一、概 述 二、临床表现 三、理论解释 四、诊断评估 五、防治要点
2.诊断要点
①严重应激事件; ②起病急,数分钟或数小时起病; ③症状出现的时间与应激事件密切相关; ④临床主要表现为有强烈情感变化的精神运动性抑 制或精神运动性兴奋,可有轻度意识障碍; ⑤病程短,评判随着应激源消的除或环境改变迅速 缓解或逐渐减轻。 若病程超过一个月,应变更诊断或考虑别的诊断。
按照临床优势分类: 1.反应性朦胧状态(reactive twilight state) 2.反应性木僵状态(reactive stupor state) 3.反应性兴奋状态(reactive excitement state) 4.急性应激性精神病(acute stress psychosis)
第二节 急性应激障碍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应激(stress)加拿大生理学家Sely H于1936年提出,也可 称做紧张刺激、紧张反应、紧张状态或压力等。
强调心理因素在应激中的重要性,常用心理应激 (psychological stress)的概念。
第一节 概述
三、发病机制——心理应激学说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现代应激概念:
1.应激是一种刺激 2.应激是一种反应 3.应激是一个过程 (输入、中介、反应、应对) 4.应激是一种处理

心理疾病的分类及其临床表现

心理疾病的分类及其临床表现

心理疾病的分类及其临床表现心理疾病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个体心理功能异常,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类疾病。

根据不同的症状和临床表现,心理疾病可以被分为不同的分类。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理疾病分类及其临床表现。

一、情感障碍类1. 抑郁障碍抑郁障碍是一种以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快乐感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碍。

临床表现包括长期的悲伤情绪、缺乏动力、睡眠障碍以及食欲改变等。

2. 癔症癔症是一种通过身体症状来表达心理冲突或需求的心理障碍。

患者可以表现出暂时性的失明、麻痹、痉挛等身体症状,但没有明显的身体原因。

二、焦虑障碍类1. 广泛性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表现为持续的或过度的焦虑和担心。

患者常常体验到紧张、不安和不可控制的担心,伴随着身体症状如心悸、肌肉紧张和疲劳等。

2. 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心理障碍。

患者常常出现无法控制的强迫思维,需要通过重复、陈述或特定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紧张和不安。

三、人格障碍类1. 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模糊、人际关系不稳定等特征。

患者常常因为对他人的评价和恐惧而产生大幅度的情绪波动,对自己也常常缺乏自信。

2. 避人型人格障碍避人型人格障碍表现为持续的社交回避、害怕批评和拒绝的情绪。

患者常常避免参加社交活动,害怕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或被批评。

四、精神分裂症类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表现为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异常。

临床表现包括幻觉、妄想、思维杂乱等症状,患者常常难以与他人交流和理解现实世界。

五、进食障碍类1. 厌食症厌食症是一种表现为极度拒食和体重严重下降的心理障碍。

患者对自己的体重和形象有过度担忧,且可能采取不健康的控制体重方法。

2. 食欲过度症食欲过度症表现为持续的暴饮暴食行为,导致体重增加和身体健康问题。

患者常常因为内心的焦虑、沮丧等情绪而寻求食物的安慰。

六、应激相关障碍类1. 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在遭受创伤性事件后产生的一种心理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精神医学和心理学专业学生和老师必备

应激相关障碍--精神医学和心理学专业学生和老师必备

适应障碍
• 临床相可有占优势的症状群,也可以混合症状群出现 • 抑郁心境的适应障碍 • 短期抑郁反应 • 中期抑郁反应 • 长期抑郁反应 • 焦虑性适应障碍 • 混合性焦虑抑郁反应 • 其他恶劣情绪为主的适应障碍 • 品行障碍为主的适应障碍 • 心境和品行混合性障碍为主的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
• 诊断标准
重的威胁性 • 分类:严重生活事件;重大自然灾害;战争场面
美国911事件
人们惊恐、无助的表情
地震现场
海啸现场
痛失亲人
急性应激障碍
• 发病机理
• 巴甫洛夫:超限抑制 • Kaplan: 将应激后果归纳为三期
• Ⅰ期:冲击期,一种“茫然”休克状态 • Ⅱ期:以明显的混乱、模棱两可及变化不定为特点,
• 决定因素:应激性生活事件或不愉快的处境;患者个体的易感性;文化 传统、教育水平和生活信仰;干预和社会支持系统。
病因与发病机制
• 心理应激源
• 分类
• 严重的生活事件 • 生活工作方面有关的刺激 • 生存环境改变的刺激
• 应激源的分析
• 应激源的强度、性质和持续时间 • 个体对应激源的态度、个性特点及耐受性、躯体情况 • 社会支持系统
伴情绪障碍 • Ⅲ期:长期的重建和再度平衡
急性应激障碍
• 临床表现
• 起病:急,数分钟到数小时 • 临床相:
• 精神运动性抑制:最常见 • 精神运动性兴奋:伴恐惧性焦虑和植物神经症状
• 病程:短,数小时至一周,最长不超过一月 • 预后良好,恢复后难以全面回忆
缄默状态
悲痛中的居丧者
急性应激障碍
不安、恐惧,也可抑郁或欣喜若狂 • 行为动作:坐立不安、震颤、或刻板、转换动作 • 植物神经功能症状:食欲减退、睡眠障碍、口干、尿频、性

应激相关障碍-异常心理学

应激相关障碍-异常心理学
改变与创伤有关的生活环境,如必要时可提供实 际帮助,找到安全住所,或保护患者不再出现进 一步的损失(财产、工作)
20
急性应激障碍的处理方案(二)
与患者讨论在创伤事件中发生了什么(如看到
什么,患者是怎样做的,或感觉到什么,或者那 时在想什么),这种讨论可帮助患者减少对在创 伤事件中自己的反应的任何负性评价。
7
应激源与生活事件(三)
正性生活事件:个人认为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
用的事件:例结婚、休假等
负性生活事件:个人认为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
事件。研究表明,负性生活事件与心身健康相关性明显高 于正性生活事件。因为负性生活事件对人具有威胁性会造 成较明显较持久的消极情绪体验,而导致机体出现病感或 疾病。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正性事件和负性事件之间的区 分只是相对而言。
现代应激理论倾向于定义:应激为个体面临或觉察(认知、 评价)到内外环境变化(应激源)对机体重要需求和应对 能力有威胁或挑战时所做出的适应性和紧张“备战”的反 应的过程
3
概 述(三)
由于机体具有适应、代偿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多 数人很快就可以恢复健康,少数人可以由于反应 过度而出现精神障碍或引发躯体疾病
化。
与人密切相关的应激源:应激性生活事件,尤其是突发灾难性事件
6
应激源与生活事件(二)
生活事件(life events)定义:是指生活过程中对
人们情绪产生不同影响,进而可能损伤躯体健康的生理性、 心理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刺激,又称应激源。
生活事件分类:
按事件属性分类:生理、心理、社会、文化性事件 现象学分类:工作、婚姻、健康、人际关系问题 按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分类:正性、负性生活事件
8
应激源与生活事件(四)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严重程度与分类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严重程度与分类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严重程度与分类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可以在遭受严重创伤后出现,如战争、自然灾害、暴力犯罪或意外事故。

PTSD的严重程度和分类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创伤的性质、个体的心理韧性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的存在。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严重程度PTSD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PTSD的症状可能会对个体的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会完全破坏其功能。

中度PTSD的症状会更加明显,个体可能会出现明显的情绪波动、睡眠障碍和社交回避等问题。

重度PTSD则会对个体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干扰,可能导致丧失工作能力、自杀倾向和严重的心理痛苦。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分类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PTSD可以分为急性、慢性和延迟性三种类型。

1. 急性PTSD:急性PTSD是指症状在创伤后的三个月内出现,并持续不超过三个月。

这种类型的PTSD通常是由于一次严重的创伤事件所导致,如战争中的战斗、意外事故或自然灾害。

急性PTSD的症状可能会在初始时期非常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可能会逐渐减轻。

2. 慢性PTSD:慢性PTSD是指症状持续超过三个月的情况。

这种类型的PTSD可能是由于长期暴力、虐待或持续性创伤事件所引起的。

慢性PTSD的症状可能会持续多年,对个体的生活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3. 延迟性PTSD:延迟性PTSD是指症状在创伤事件后至少六个月才开始出现。

这种类型的PTSD可能是由于创伤事件后的压力和心理反应积累所导致的。

延迟性PTSD的症状可能会在初始时期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可能会出现严重的情绪困扰和功能障碍。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严重程度和分类取决于多种因素。

首先,创伤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对PTSD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遭受战争或恐怖袭击等极端暴力事件的个体更容易患上PTSD。

其次,个体的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影响PTSD 的严重程度。

那些具有较高心理韧性的人可能更容易适应创伤事件,而那些已经存在其他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的人可能更容易患上PTSD。

精神障碍护理学,知识点讲义,第十二章 应激相关障碍

精神障碍护理学,知识点讲义,第十二章 应激相关障碍

第十二章应激相关障碍一、概述——P1601、应激:为个体能力不足以应对环境要求而引起的生理、心理或行为的失衡状态。

2、应激源:是对个体而言涉及实际或威胁性死亡或严重伤害,或者对自身或他人身体完整性构成危险的创伤性事件。

主要包括严重的生活事件、重大自然灾害、战争、恐怖袭击等。

二、急性应激障碍——P160-1621、概念:为创伤事件发生的当时和以后出现的反应,持续至少2天,但不超过4周。

2、病因:包括事件的性质、个体的素质、既往经历、应对方式等。

3、临床表现:持续的重新体验创伤,回避,警觉性增高,分离症状,麻木,与环境的疏远感,对周围环境的觉察能力降低,现实解体,人格解体,分离性遗忘等。

4、诊断:严重的创伤经历,至少有3项急性分离症状,再体验症状,回避,过度警觉,持续2天至4周间,排除器质性病变及其他精神疾病。

5、治疗(1)治疗原则: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2)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紧急事件应激晤谈等。

(3)药物治疗:包括抗抑郁药、镇静催眠药等。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考点42)——P162-1651、概念:是对严重的应激事件强烈的、迁延的或者延迟的异常反应,以不自主的再体验应激事件的片段,并伴有警觉性增高、对有关事务的回避为特征。

2、病因:包括应激源、遗传、个体的素质、神经内分泌、神经影响学等。

3、临床表现(1)警觉性增高:持续性的焦虑和警觉性水平增高,容易受惊吓,无法安心做事等。

(2)闯入性症状:患者以各种形式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闪回(患者处于意识分离状态,持续时间可从几秒到几天不等),患者有完全身临其境的感受,伴有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

(3)回避:患者对创伤相关的刺激存在持续的回避,包括场景、情景、想法、感受或话题等。

还可表现为“心理麻木”或“情感麻痹”。

4、诊断:有创伤性事件,再体验创伤性事件,回避行为,情感麻木,警觉性增高,持续至少1个月,患者有明显主观痛苦,社会功能受损,排除器质性病变及其他精神疾病。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应激相关障碍是指由于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社会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的一组功能性精神障碍。

分为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与适应障碍三大类。

该组疾病的特点是:1.心理社会因素是直接原因;2.临床表现与精神刺激因素密切相关;3.病因消除或改变环境后,大多数患者精神症状应相继消失;4.预后良好,无人格方面的缺陷。

一、急性应激障碍碍主要症状:患者在受刺激后通常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病,大多数患者初期为“茫然”阶段或“麻木”,行为盲目,甚至可达木僵状态,对外界剌激毫无反应,事后不能回忆应激性事件。

有些患者会出现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为喊叫,过度乱动或情感爆发。

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一般在几天至一周内完全恢复,预后良好。

治疗与康复:1.首先让患者尽快摆脱创伤环境、避免进一步的刺激;2.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对症治疗;3.避免和患者讨论应激性事件,要告诉患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面临紧急意外时,不大可能做得更令人满意。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症状: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如战争、严重事故、地震、被强暴、被绑架等)发生后,患者有各种形式的反复发生的闯入性地出现以错觉、幻觉构成的创伤性事件的重新体验。

患者面临、接触与创伤性事件有关联的情景时,常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

在创伤性事件后,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持续回避的态度。

多数患者在创伤性事件后的数天至半年内发病,一般在1年内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持续多年,甚至终生不愈。

治疗与康复:1.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对症治疗,帮助患者提高心理应对技能,表达和宣泄相关的情感。

2.为患者争取最大的社会和心理支持。

3.家属和同事要理解患者,让患者获得最大的心理空间。

三、适应障碍主要症状:在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时(如居丧、离婚、失业或变换岗位、迁居、转学、患重病、经济危机、退休等),患者产生短期的、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并不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发病多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的1~3个月内出现。

轻性心理疾病(神经症、癔症、应激相关障碍)

轻性心理疾病(神经症、癔症、应激相关障碍)
受损,患者困难以忍受又无 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6个月。 排除标准 (1)排除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 冠心病等躯体疾病的继发性焦虑; (2)排除兴奋药物过量、催眠镇静药 物,或抗焦虑药的的戒断反应,强迫 症、恐惧症、疑病症、神经衰弱、躁 狂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伴发的 焦虑。
临床表现 极其强烈的恐惧反应,并伴有心慌、面赤、出汗、颤抖等自主神 经症状,常有期待性紧张不安和焦虑,而恐惧刺激物或情境一旦出现 ,则极力逃避。 我国恐惧症的患病率为0.59‰,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多在20 岁左右。
诊断标准 (1)以恐惧为主,需符合以下4项:①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 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②发作时有焦虑或自主神经症 状;③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④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 要,但无法控制。 (2)对恐惧情境和事物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 (3)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
□ 矫治
□支持性心理治疗
教育干预
□行为疗法
自控法(制想法、行为中止法、替代法)
□药物
氯丙咪嗪抗抑郁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主要是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特征,表现 为精神易兴奋,但易疲劳,以及紧张、烦恼、易激惹等 情绪症状和肌肉紧张性疼痛、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 症状。症状不是继发于躯体或脑的疾病,也不是其他任 何精神障碍的一部分。 50年代末,我国对本症作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认为 主要病因为:神经系统功能过度紧张;长期心理冲突和 精神创伤引起负性情感体验;生活节奏紊乱,过分劳累 紧张为发病条件;感染、中毒、颅脑创伤和躯体疾病对 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均可成为诱因。 多起病缓慢,就诊时往往已数月以上的病程。可追 溯导致长期精神紧张、疲劳的应激因素。也偶有突然失 眠或头痛起病,无明显原因者。病程持续或时轻时重。 及时适当的治疗多数可好转,病程两年以上的慢性病人 或合并人格障碍者,预后欠佳。

ICD-11精神与行为问题类别

ICD-11精神与行为问题类别

ICD-11精神与行为问题类别一、概述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ICD-11(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为全球提供了统一的疾病分类体系。

在精神与行为问题类别中,涵盖了一系列影响个体心理、情感、行为以及社交功能的疾病。

本文档旨在详细阐述ICD-11中精神与行为问题类别的构成及其相关内容。

二、类别构成ICD-11精神与行为问题类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精神障碍:涵盖情感障碍、焦虑障碍、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等。

精神障碍:涵盖情感障碍、焦虑障碍、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等。

2. 行为障碍:包括物质使用障碍、赌博障碍、拔毛障碍、暴食障碍等。

行为障碍:包括物质使用障碍、赌博障碍、拔毛障碍、暴食障碍等。

3. 神经发育障碍:如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智力障碍等。

神经发育障碍:如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智力障碍等。

4. 认知障碍:包括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其他特定认知障碍等。

认知障碍:包括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其他特定认知障碍等。

5. 人格障碍:涵盖边缘型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回避性人格障碍等。

人格障碍:涵盖边缘型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回避性人格障碍等。

6. 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包括酒精使用障碍、药物使用障碍等。

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包括酒精使用障碍、药物使用障碍等。

7. 应激相关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等。

应激相关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等。

8.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症、睡眠呼吸暂停、其他睡眠障碍等。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症、睡眠呼吸暂停、其他睡眠障碍等。

9. 性功能障碍:如减退、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等。

性功能障碍:如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等。

10. 其他精神与行为问题:包括文化相关精神障碍、儿童与青少年精神障碍等。

其他精神与行为问题:包括文化相关精神障碍、儿童与青少年精神障碍等。

三、诊断代码与临床特征ICD-11为每个精神与行为问题都分配了一个唯一的诊断代码,便于临床医生、研究人员及统计人员使用。

心理疾病的分类和治疗方法

心理疾病的分类和治疗方法

心理疾病的分类和治疗方法心理疾病的分类与治疗方法导语: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心理疾病的分类和治疗方法也愈发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心理疾病的分类以及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自身或他人可能面临的心理困境。

一、心理疾病的分类1. 焦虑类障碍焦虑类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外界或内在因素引起持续性或间歇性的过度紧张、害怕及与事件无关联却感觉到强迫行为必须进行具有特定目标行为等精神异常状态。

常见焦虑类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惧性障碍、社交恐惧障碍等。

2. 心境类障碍心境类障碍又称情感性障碍,是指个体在情感上出现异常,表现出明显但不夸张或剧变可逆干扰(Hypo-mania或Mania)的无力、沮丧或混乱情绪状态,在多种疾病时起到组合的作用。

常见的心境类障碍有抑郁症和躁郁症。

3.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思维失调和感知干扰的精神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妄想、幻觉等症状。

此外,还存在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如妄想障碍、急性发作型精神病等。

4. 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交替出现抑郁和躁狂两种截然不同情绪状态的心理疾患。

患者在躁期表现出亢奋、冲动甚至易怒,而在抑郁期则呈现出情绪低落、自卑等典型特征。

5. 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形式障碍指以身体上某些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并未完全可归因于确知生理过程或身体疾病的障碍。

常见的躯体形式障碍包括躯体形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躯体形态畸形等。

二、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愈和改善心理疾患最常用的方式之一。

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理疾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例如,抗焦虑药物可用于缓解焦虑类障碍引起的过度紧张和害怕;抗抑郁药物能帮助改善抑郁类心境障碍。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通过与医生或心理咨询师交谈来处理问题和找到解决方案的过程。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精神分析、家庭系统学派等。

应激性心理障碍

应激性心理障碍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PTSD患者家族史中精神疾病发病率是经历同样事件未发病或无此经历者的3倍,所患 精神疾病以焦虑症、抑郁症、重性精神病和反社会行为为主。
2.神经内分泌研究表明,PTSD患者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降低,且与患者父母患 PTSD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3.神经生化对灾难性事件记忆的建立与氨基丁酸(GABA)系统的下调有关。
PTSD的心理治疗可分为三大类: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治疗各个时期PTSD最常见的选择。根据患者症状特点,选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剂、抗焦虑剂、 抗惊厥药物、锂盐等。除非患者有过度兴奋或暴力行为,一般不主张使用抗精神病药物。
PTSD的首选治疗尚无一致意见,比较肯定的是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的效果更佳。
适应障碍
其中,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应激相关障碍中临床症状最严重、预后最不好、可能有脑损害的一类应激障碍。
易感因素
应激相关障碍的易感因素可分为个体内在的 (如遗传特征、年龄、性别、HPA轴功能异常、前额叶和杏仁核 或海马的神经可塑性异常、精神障碍的家族史或既往史、躯体健康状况不良、不良的心理应对方式等)与个体外在 的因素(如社会支持系统不良、童年的精神创伤、创伤前后其他负性生活事件的叠加作用等)。
应激性心理障碍
功能性精神障碍
目录
01 易感因素
03 创伤后应激
02 急性应激障碍 04 适应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是指由于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社会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的一组功能性精神障碍。该组疾病的特点 是:心理社会因素是直接原因;临床表现与精神刺激因素密切相关;病因消除或改变环境后,大多数患者精神症 状应相继消失;预后良好,无人格方面的缺陷等。应激相关障碍分为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与适应障碍 三大类。

变态心理学整理——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变态心理学整理——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癔症开展的历史:希波克拉底和柏拉图:认为此病是妇女特有的一种疾病,是子宫在腹腔内游走,游到某部位或器官,产生的某种癔症发作。

弗洛伊德:认为本病是创伤引起,特别是婴儿期的性本能受到压抑。

受到创伤的性本能通过转化机制产生出各种身体病症。

巴甫洛夫:提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较第二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的艺术型和弱型相结合的人,易患癔症。

ICD-9把癔症列于神经症范畴内,包括癔症性立行不能症、转换性反响、别离性反响或状态、癔症性Ganser氏综合征、多重人格等类型。

DSM-Ⅲ那么取消了癔症一词,而将本病归入以下三项:(1)身体形式障碍;〔2〕别离障碍;〔3〕伪装障碍。

癔症的临床描述:一种以解离病症〔局部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和转换病症〔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病症的方式出现〕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病症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根底。

CCMD-3中癔症的诊断标准:病症标准:1)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并至少以下1项综合征:①癔症性遗忘;②癔症性漫游;③癔症性多重人格;④癔症性精神病;⑤癔症性运动和感觉障碍;⑥其他癔症形式;2〕没有可解释上述病症的躯体疾病。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起病与应激事件之间有明确联系,病程多反复迁延。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如癫痫所致精神障碍〕、诈病。

癔症的起病原因社会心理因素性格特征:具有癔症个性的个体,在一样性质的精神因素作用下,较其他类型性格的个体易于发病。

这些性格特点为患者情感丰富,情感反响强烈鲜明,体验浅薄,且极不稳;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具有丰富的梦想,常以想象丰富、生动的梦想代替现实。

精神因素:以心理创伤居多,约占40.3%。

心理创伤所引起的较强烈的情绪反响常为癔症第一次发病的诱因。

生理因素遗传因素:癔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关系。

然而,现有的研究还比拟有限。

身体因素:某些患者可因身体因素,如发热、疼痛、不适等引起精神紧张和疑惧,为癔症的发生提供自我暗示的根底。

应激以及与应激相关的心理障碍讲解

应激以及与应激相关的心理障碍讲解
塞里(Selye,1936):机体受到内外环境刺激时,会发生一 系列的非特异性生理改变,表现出特殊的症状群。
20世纪50年代,Wolff提出社会生活的刺激,如生活方式或关 系的改变、要求不能得到满足等也能引起应激反应。事件-----个体的态度、认知水平、应对能力-------应激反应 。
R. S. Lazarus : 20世纪80年代,实际或认识上的“要求 — —能力”不平衡----------身心紧张状态----------非特异性的生理 或心理反应表现。 就是说 环境刺激威胁到一个人的重要需求 和应对能力时,个体产生的一类特殊心理、生理反应。
为主的神经内分 泌改变及一系列 功能代谢的改变
非特异性
特性(2)
防御性与损伤性并存,并可相互转化
防御性:是机体适应变化,保护自身的 重要组成部分,可提高机体的准备状 态,有利于机体的fight or flight
损伤性:过强or持续时间过长的应激 原对机体有害,可导致应激性疾病
特性(3)
应激原需要有一定的强度与时间 一种因素要成为应激原,必须要有 一定的强度和时间,但各人的强度和 时间可以有明显的不同
应激原的分类
按来源分
按对个体的影响分
外部物质环境
挫折
内环境
冲突
心理社会环境
强制
8
应激原强度的评估
Holmes TH,Rahe RH. 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967, 11(2):213-218.
应激性
溃疡
儿童在情绪紧张时可出现胃部明显不适
心理性应激 溃疡性结肠炎

应激相关障碍及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及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神經性厭食
• 臨床表現:
✓ 體重輕於標準體重的25%,約1/3患者起病前有輕度肥胖。常有 體像障礙
✓ 故意限制飲食。 ✓ 避免發胖常主動採用一些行為方式故意減輕體重。 ✓ 精神症狀及軀體症狀 ✓ 營養不良,繼發性內分泌和代謝紊亂。
診斷要點
➢ 進食量明顯低於常人。 ➢ 節食導致明顯的體重減輕,體重減輕的程度超過正
➢ 2. 患者必須有持續的創傷記憶,包括對於創傷 事件闖入性的經驗再現、生動記憶,或反復夢 中再現創傷,以及當暴露於類似創傷源或與之 相關的情境時,患者經受相當的痛苦。
➢ 3. 患者必須回避或盡可前並 不存在。
➢ 4. 以下兩種情況中必有一種存在
情況下, 6個月後出現的症狀也可包括在診斷中,但 需要清楚注明)。
• 心理治療
✓焦慮處理 ✓認知治療 ✓暴露療法
• 藥物治療
治療
適應障礙
• 是指在明顯的生活改變或環境變化時產生 的、短期的和輕度的煩惱狀態和情緒失調, 常有一定程度的行為變化。
• 一般不出現精神病性症狀。
臨床表現
• 1~3個月內 • 抑鬱心境、焦慮 • 社會功能受損 • 行為問題
➢ 3、應對方式:應對是指個體對付難題,使自身 適應或擺脫某種情景的過程。或者說人們用來 控制應激事件(或對它們的反應)對策。
應激生理仲介機制(二)
➢心理仲介機制 ➢生理仲介機制
應激引起的生理仲介
應激源 大腦皮層
藍斑/去甲腎上腺素
E \ NE
下丘腦 腦垂體
免疫力改變
靶腺
心、腦、血管、肺、肌肉、肝、脾、汗腺
快動眼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REM)
• 又稱異相睡眠、快動眼睡眠(REM),占總睡眠 時間 20%-25%

心理疾病有哪些症状

心理疾病有哪些症状

心理疾病有哪些症状心理疾病并不等同于精神疾病,它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需要我们及时进行自我调节以及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1.睡眠障碍。

入睡困难、早醒、多梦、易醒,醒后不能再入睡、夜惊、夜游、梦痍(经常被噩梦惊醒)。

2.情绪障碍。

持续的心情低落、消极观念、兴趣减退、身体不适或消瘦、话少、活动减少;或情绪高涨、高兴愉悦甚至欣喜若狂及易恼怒、脾气急躁、言语多、自我评价高或夸大、行为卤莽、睡眠减少而精力充沛。

3.应激相关障碍。

由强大的精神刺激或持续不断不愉快处境导致抑郁、焦虑、害怕情绪,警惕性增高、失眠、过分担心,遇到与刺激相似境遇感到痛苦。

4.思维障碍。

容易出现妄想,产生歪曲的信念,多数病人对自己的思维坚信不疑,难以说服,也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

5.精神障碍。

思维特殊,有时逻辑推理荒谬离奇,或言语中心思想无法琢磨、行为异常、自言自语、表情淡漠、疏远亲人、生活懒散,部分病人有敌意、冲动,此类病人多不认为自己得病。

6.焦虑障碍。

莫名奇妙的紧张、恐惧、坐立不安,不时心慌出汗,症状突然出现、突然消失、症状出现前不可预测。

7.神经故障。

是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

易于兴奋又易于疲劳,常伴有紧张、烦恼、易激惹等情绪症状以及肌肉紧张性疼痛、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

患者在病前可存在持久的情绪紧张和精神压力。

8.强迫障碍。

有明知没必要却控制不住的情绪、观念和动作,如反复询问、反复想一件事情、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重复做某一动作,患者对此痛苦不堪,却无法摆脱。

9.恐惧障碍。

患者对某种环境、任务或物体产生强烈的恐惧,自已知道过分害怕不合情理,但不能克服,多用逃避方式应付恐惧。

心理疾病的类型还有很多,当你出现心理疾病后,要针对自己的病症进行大致分析,并且及时进行自我调节。

如果你并不能改善自己,那么,请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应障碍 adjustmentdisorders
因长期存在应激源或困难处境,加上病人有一定的人格 缺陷,产生以烦恼、抑郁等情感障碍为主,同时有适应 不良的行为障碍或生理功能障碍,并使社会功能受损。 案精神症状表现为多种类型:抑郁型、焦虑型、品行障 碍型、退缩型、工作学习能力减弱型。许多患者为综合 型。常伴有睡眠障碍、食欲不振。
精神障碍开始于 心理社会刺激 (但不是灾难性 的或异乎寻常 的)发生后1个月 社会功能受 内,符合症状标 损 准至少已1个月。 应激因素消除 后,症状持续一 般不超过6个月。
排除情感性精神障 碍、应激障碍、神 经症、躯体形式障 碍,以及品行障碍 等
应激相关障碍stress-related disorders 分类
诊断 1、临床表现 是一种异乎寻常和严重的精神刺激即刻引起的应激相关 障碍。在受到剧烈、严重的精神打击后立刻(通常1小 时之内)发病。症状为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 奋(话多、乱动、漫游),情感迟钝甚至木僵的精神运 动性抑制(呆滞,不言语)和意识障碍(意识模糊)。 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脸红、出汗、心慌、呼 吸急促)。 2、症状标准 3、病程标准 4、严重程度 标准 5、排除标准
矫治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s
在受刺激后若干 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刺激为原因,并至少有下列1项: 分钟至若干小时 (1)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盲目性; 发病,病程短 社会功能严 (2)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反应性木僵),可有轻度意识模糊。 暂,一般持续数 重受损。 起病急,病程短,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小时至1周,通常 在1月内缓解。
精神障碍延迟发 生(即在受创 伤后数日至数月 后,罕见延迟半 社会功能受 年以上才发 损。 生),符合症状 标准至少已3个 月,病程可长达 数年。
排除情感性精神障 碍、其他应激障碍 、神经症、躯体形 式障碍等
1、心理治疗:支持疗法(通过解 释、鼓励、保证、指导和改善病人 的环境使病人恢复信心,缓解症状 。)和认知疗法(通过促使病人认 知方式与价值观的转变,继而引起 病人情绪与行为反应的转变,更好 适应社会生活。 2、药物治 疗:精神症状明显突出,干扰正常 功能时。
应激相关障 碍指一组主 要由心理、 社会(环 境)因素引 起异常心理 反应,导致 的精神障碍
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 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 (1)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 、梦境,或因面临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境遇,而感到痛 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 (2)持续的警觉性增高;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3)持续的回避;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4)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5)对未来失去信心。少数病人可有人格改变或有神经 症病史等附加因素,从而降低了对应激源的应对能力或 加重疾病过程。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在遭受创伤后数日 甚至数月后才出现,病程可长达数年。
(1)遭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处境(如天灾人祸); (2)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病理性重现),并至少有下列1项:①不由自主 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②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恶梦;③反复发生错觉 、幻觉;④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如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 或周年日等情况下会感到异常痛苦和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悸、出汗 、面色苍白等; (3)持续的警觉性增高,至少有下列1项:①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②易激 惹;③集中注意困难;④过分地担惊受怕; (4)对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情境的回避,至少有下列2项:①极力不想有关 创伤性经历的人与事;②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避免到会引 起痛苦回忆的地方;③不愿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冷淡;④兴趣爱好范围 变窄,但对与创伤经历无关的某些活动仍有兴趣;⑤选择性遗忘;⑥对未 来失去希望和信心。
排除癔症、器质性 精神障碍、非成瘾 物质所致精神障 碍,及抑郁症。
急性应激性精神病acute 有强烈并持续一段时间的心理创伤事件直接引起,可急 诊断要点:1、发病前受强烈精神刺激。2、起病急,病程短。3、有妄想等 病程短暂,仅个 stress psychosis(急性应激 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妄想(被害妄想和关系妄 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 别超过1个月。 障碍的亚型) 想)和严重情感障碍(反应性抑郁状态或躁狂状态)。
(1)有明显的生活事件为诱因,尤其是生活环境或社会地位的改变(如移民 、出国、入伍、退休等); (2)有理由推断生活事件和人格基础对导致精神障碍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3)以抑郁、焦虑、害怕等情感症状为主,并至少有下列1项:①适应不良 的行为障碍,如退缩、不注意卫生、生活无规律等;②生理功能障碍,如 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 (4)存在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不包括妄想和幻觉)、神经症、应激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或品行障碍的各种症状,但不符合上述障碍的诊断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