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1. 引言地球表面的地形对气候有着显著的影响。
地形包括山脉、高原、平原、海岸线等地貌特征,它们通过影响太阳辐射的分布、大气的运动和能量的传输,进而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
2. 地形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的主要能量来源,地形对太阳辐射的分布有着显著的影响。
山脉、高原等地形地势较高,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会发生折射和散射,使得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强度减弱。
此外,地形还会导致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使得某些地区受到更多的太阳辐射,而其他地区则受到较少的太阳辐射。
这种不均匀的太阳辐射分布会使得气候在不同地区产生差异。
3. 地形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地形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脉阻挡和引导大气运动方面。
山脉会对大气运动产生阻挡作用,使得大气被迫上升或下沉。
在山脉的背风侧,大气下沉,形成高压区,气候干燥;而在山脉的前缘,大气上升,形成低压区,气候湿润。
此外,地形还会引导大气运动,如海岸线的曲折程度会影响海洋和陆地的热力差异,进而影响大气运动和气候分布。
4. 地形对能量传输的影响地形对能量传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形的起伏和坡度对热量和水汽传输的影响。
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热量和水汽的传输会受到阻碍,使得气候产生垂直和水平的变化。
例如,高原地区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候较为寒冷;而在山谷地区,热量和水汽容易聚集,气候较为温暖湿润。
5.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脉对水汽的抬升作用。
当湿润空气遇到山脉时,会被迫上升,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
因此,山脉地区的降水量通常较大,而山脉的背风侧由于下沉气流的作用,降水量较少。
此外,地形还会影响降水的分布和形式,如沿海地区由于海洋的影响,降水以雨水为主;而内陆地区则可能以雪水为主。
6. 地形对气候类型的影响地形对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上的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等。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地形是指大地形态的总称,包括山脉、丘陵、平原、湖泊、河流等地貌。
地形对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它通过改变大气运动和水循环的方式,对气候的形成和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将从山脉、海洋、平原、高原和河流等方面来探讨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首先,山脉在地球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气候有着显著影响。
山脉可以影响大气的运动,使得空气受到阻挡和抬升,形成山地气候。
当湿空气从海洋一侧吹向山脉时,空气会因山脉的阻挡而上升,导致降水增加,形成较多的降水区域,也就是山脉的背风面。
而风被山脉阻挡而不能穿过时,会形成风wardo,阻挡附近地区的降水,形成干旱区域,称为山脉的风wardo效应。
此外,山脉的高度也会影响气温,山顶处气温较低,而山脚下气温较高,形成温度梯度。
其次,海洋对气候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海洋含有大量的水分,能够蓄热和释放热量,并对周围地区的气候形成调节作用。
海洋的海流和气候密切相关。
暖海流和冷海流的影响使得海洋附近地区气温差异明显。
例如,来自赤道附近的暖流使得北大西洋沿岸气温较温暖,而从北极附近的冷流则使得北欧等地气温较低。
其次,平原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风的形成和水循环中。
平原上缺乏地形障碍,风可以从容地在平原表面流动。
平原地区容易受到海洋影响,气候相对较为温和。
此外,平原上的水分循环也比较活跃,降水量相对较高,水分蓄积在平原上,形成湖泊和河流。
高原是指相对集中的高地地区,地面相对平缓。
高原的地形主要通过海拔高度的变化来影响气候。
由于高原的海拔较高,大气薄,气压较低,导致气温下降,对流减弱。
同时,高原地区缺乏水分和植被覆盖,日照时间长,夜晚较冷,温差较大,气候干燥。
最后,河流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水的循环来体现。
河流是地球上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影响降雨分布和水分蒸发。
河流沿线的湿度较高,水分蒸发较多,形成降雨区域。
此外,河流也会对降水量和季节性降水模式产生影响,例如大河的阻挡作用可形成季风区域。
地形地势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例子

一、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地形地势对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地形地势的高低起伏、平缓与陡峭,决定了地表的形态和特点,进而影响气候的形成和特征。
下面将介绍一些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典型例子。
二、山地对气候的影响1. 山地对降水的影响山地对气候的影响之一是对降水的影响。
山地往往是降水的屏障和天然的水源。
山地的高度对降水量起着重要作用。
在风向上升经过山地时,空气上升受迫冷升高,产生云雾和降水。
山地一侧常常呈现湿润的气候,而另一侧则常常是干旱的气候。
2. 山地对气温的影响山地对气温的影响是另一个重要方面。
山地由于高度差异较大,气温随地形的高度变化而变化。
一般来说,山地越高,气温越低,呈现垂直气温分布的特点。
在山地上海拔较高的地区,气温往往较低,甚至常年积雪覆盖。
三、平原对气候的影响1. 平原对降水的影响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对降水的影响相对较小。
平原地区多以河流、湖泊组成的水系。
这些水系的存在对气候起着调节作用,使得平原地区呈现温和湿润的气候特征。
2. 平原对气温的影响平原地势平坦,阳光充足,气温变化较为稳定。
在无山脉遮挡的情况下,平原地区的气温往往较高,常常呈现暖湿气候。
四、沿海地区对气候的影响1. 沿海地区对降水的影响沿海地区多以海洋为界,受海洋气候的影响。
海洋的存在使得沿海地区呈现多雨多雾的气候特征。
海洋还具有温暖的作用,使得沿海地区尤其是温带沿海地区的气候温和湿润。
2. 沿海地区对气温的影响沿海地区的气温变化较为缓和,季节变化不明显。
海洋的温暖作用使得沿海地区夏季凉爽,冬季温和。
五、总结地形地势对气候有着显著的影响,呈现出多样的气候特征。
山地、平原和沿海地区因地形地势的差异,各自呈现出不同的气候特征。
在今后的气候变化过程中,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仍然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议题。
六、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例子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山地、平原和沿海地区对气候的影响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地形地势对气候影响的例子。
以下将继续介绍一些具体的例子。
地形起伏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二、地形起伏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地形起伏的变化,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当一个地区的高程发生变化时,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气温随高度的变化。
比如,当一个地区的地面高程升高时,这一地区的地面温度会随之降低。
反之,当一个地区的地面高程降低时,这一地区的地面温度会随之升高。
这是由气温垂直递减率决定的。
(二)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
当一个山地隆起到一定高度时,就会对附近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
比如说,当山体高度超过当地的水汽凝结高度时,迎风坡的降水将会增加,而背风坡的降水将会减少。
并且由于焚风效应,背风坡的温度将会升高。
(三)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的影响。
大范围的地形起伏变化,也会对区域甚至全球气候带来深刻的影响。
研究分析表明,青藏高原与美国西部高原的形成,对亚洲、北美和世界的气候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⒈ 高原隆升导致北半球晚新生代气候变冷(图8-3)图8-3 高原隆起导致的气候变冷(Ruddiman,1989)⑴ 气候模拟结果表明,随着高原的隆升,1月中纬地区对流层上部行星风的波动(弯曲)加强,使得高纬地区的冷空气可以源源不断地输向中纬度地区,导致中纬度地区温度的降低。
⑵ 随着高原的隆升,地面积雪越来越多,地面反射率增高,使地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导致地面温度的降低。
⑶ 随着高原的隆升,高原与周围地区的高差增大,地面的侵蚀作用加强。
由于地面风化产物源源不断地被侵蚀搬运,使暴露于大气中的、参与风化的物质增多,使参与风化作用的二氧化碳增多,从而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使世界气候变冷(降低温室效应)(图8-4)。
图8-4 岩石风化与大气含量的关系⒉ 高原隆升,加强季风环流,使气候的季节差异增大。
隆起的地面,其显热与潜热的作用加强,夏季高原往往成为一个热源,冬季则往往成为一个冷源,从而加强了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导致的季风环流(图8-5)。
季风环流的加强,使气候的季节差异更加明显:冬季更加寒冷、干燥,夏季更加温暖、湿润;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行星风系控制下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七大洲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呈南北狭长分布;西侧为 背风坡,降水少
南极洲 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冰川广布
平均海拔高,冰雪对阳 光反射强列.是酷寒的原因之一
岸线等,使欧洲气候海洋性显著,由西向东 大陆性不断增强
非洲
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 纬度的对称分布与起伏和缓的地形,使非
之称;东部有世界著名的“东非裂 洲气候呈南北对称分布;东非高原地势较
谷带”
高,虽位于赤道附近,却为热带草原气候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山区、中部平 原区、东部山地区
西部是安第斯山脉,东部是平原、 高原相间分布
三大地形区:西部是低矮的高原, 中
部是平原,东部是山地
中部平原贯通南北气候大陆性显著; 西部山地阻挡太平洋气流深入, 使西岸气候呈南北狭长分布, 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西部山地阻挡太平洋气流深人, 使西岸气候呈南北狭长分布; 高原地势较低,平原向东开口, 利于大西洋水汽深入; 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 脉的背风坡,降水少
七大洲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大洲
地形特征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亚洲
地形复杂,起伏大;山地、高原面 积广;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面积广大,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显著,季风环流典型;青藏山地分布于北 部和南部;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南北高、中间低,平原东西贯通和曲折的 海
地理地形与气候

地理地形与气候地理地形与气候是地球上各个区域发展和演变的重要因素。
地理地形的特征直接影响着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地理地形与气候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深入了解它们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地理地形的影响地理地形包括陆地和水体的分布以及地形的起伏。
它对气候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山地区高山地区的气候通常比较寒冷。
这是因为高山上空气较稀薄,导致温度下降。
同时,山脉会阻挡气流运动,形成风向变化、降水增加的现象。
高山地区通常以冰川、积雪和高寒植被为特征,给人们提供了滑雪、攀岩等活动的机会。
2. 平原地区平原地区相对平坦,海拔较低。
这种地理地形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气流和对流层。
平原地区通常温度适宜,降水也相对较少。
很多农业发达地区都位于平原,如中国的华北平原和美国的中西部。
平原上的河流和湖泊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
3. 沿海地区沿海地区通常受海洋气候的影响。
大海的水体可以吸收和释放热量,从而形成温暖湿润的气流。
这使得沿海地区的气温较为稳定,海洋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同时也有利于海洋交通和贸易的发展。
二、气候的影响气候是指一定地理区域在一年中的天气状况的长期统计。
气候对地质、社会和生态环境都有深远的影响。
1. 地理分布的影响气候根据纬度、海拔和地形的不同,存在着多种类型。
例如,赤道附近地区气候炎热多雨,而高纬度地区则寒冷干燥。
气候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分布,影响着植物和动物的适应与繁衍。
2. 经济与社会的影响气候条件对农业、渔业和旅游业等经济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适宜的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和渔业资源的丰富。
同时,宜人的气候条件也对旅游业具有吸引力,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3. 自然灾害气候的变化可能引发自然灾害,如飓风、洪水和干旱等。
这些灾害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灾害的影响,并保护生态环境。
三、地理地形与气候的互动影响地理地形和气候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调节的关系。
地理中的地理地球表面的地貌和气候

地理中的地理地球表面的地貌和气候地理地球表面的地貌和气候地貌和气候是地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紧密相关且相互影响。
地貌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包括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自然形态;而气候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气象状态,主要由温度、湿度、降水等要素组成。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地貌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一、地貌对气候的影响1.1 高山地貌与气候高山地貌对气候具有显著的影响。
山脉主要横向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湿空气流通,形成了明显的地形屏障效应。
当湿空气从海洋一侧被山脉拦截时,气流上升并冷却,导致降水增加,形成山脉阴影区和雨影区。
山脉上部往往云雾缭绕,气温较低,降水量较大,形成高山气候。
1.2 平原地貌与气候平原地貌对气候的影响相对较小,平原稳定的地势使得气流较为顺畅地在平原上流动。
平原地区降水较充分,地势平坦,有利于农业发展。
此外,平原地区通常海拔较低,受大气循环影响较大,气温适宜,有利于人类居住。
1.3 河流地貌与气候河流地貌与气候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河流具有导水和调节气温的功能。
在干旱地区,河流的流经会给周边地区带来湿润和温暖的气候,支持植被生长和农业发展。
此外,河流的存在也会改变空气流动路径,影响气候分布。
二、气候对地貌的塑造2.1 风蚀地貌的形成气候条件对地貌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其中风蚀地貌是典型的例子。
干燥地区的风沙侵蚀导致了沙丘的形成,这种地貌在沙漠地区特别常见。
风蚀地貌的形成需要适宜的气候条件,如稳定的风向和干旱的环境。
2.2 冰川地貌的塑造冰川是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冻结的淡水,它对地貌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
冰川会通过溶蚀和物质搬运改变地表地貌,形成冰川地貌,如山谷和冰碛平原。
冰川活动需要冰川形成的适宜气候条件,如寒冷的气温和充足的降水。
2.3 水蚀地貌的形成气候条件对水蚀地貌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
水蚀地貌主要是由水的侵蚀和运动形成的,如河谷和峡谷。
气候条件中的降水量和径流能力会直接影响水蚀地貌的发育程度,越多的降水和强大的径流能力会促进水蚀地貌的形成。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特征包括:光(日照、太阳辐射);热(热量、温度、年较差、日较差);水(湿度、降水、云、雾);大气运动(风和垂直运动);气压;雷等。
1、高原与气候(1)、与光照:高原大气相对稀薄,多晴朗天气,太阳辐射丰富。
如青藏高原等。
但高原上的谷地地区太阳辐射相对贫乏。
(2)、与气温: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低纬度地区的高原,因为纬度低,夏季气温不高,冬季气温不低。
昼夜温差大,夜间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但气温年较差小。
气温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高原边缘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3)、与降水: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影响,高原边缘受地形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而高原内部则降水少。
(4)、高原谷地与气温和降水:高原上的河谷地带,由于相对地势较低,平坦开阔,气温较高,热量充足,降水丰富,多云雾天气,这里是高原上重要的农耕区。
2、盆地与气候(1)、与光照:外流盆地,由于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丰富,多云雾天气,太阳辐射弱(四川盆地)。
内陆盆地,由于深居大陆内部,四周远离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降水少,多晴朗天气,太阳辐射丰富。
(塔里木盆地)(2)、与气温:外流盆地,冬季风受周围高山阻挡,不易侵入,气温相对较高;夏季热量不易扩散,气温较高,热量充足(四川盆地)。
内陆盆地,寒冷冬季风下沉堆积,不易扩散,导致气温更低(吐鲁番盆地、奥伊米亚康);夏季,热空气堆积,不易扩散,使得气温更高(吐鲁番盆地,还有大陆性增温作用)(3)、与降水:外流盆地,由于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在盆地内堆积,受地形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降水丰富,加之地形闭塞,空气不易流动,多云雾天气(四川盆地,雅安题目)。
内陆盆地,由于深居大陆内部,四周远离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降水少(塔里木盆地)(4)、与风:外流盆地地形,四周都是高山,对风力具有明显的阻挡削弱作用。
风力资源贫乏。
内陆盆地,由于盆地内部面积广阔,盆地内部风力较大。
风速较大。
3、山地(丘陵)与气候(1)、与光照:阴坡光照弱,阳坡光照强。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1.对气温影响在山脉两侧,气候可以出现极大差异,•高大的山脉往往成为气候的分界线。
大抵与纬线平行的山脉以山南山北气温的悬殊为主;从下表对比天山南北、秦岭南北的冬季气温,可看出屏障作用的影响。
对比天山南北、秦岭南北的冬季气温无论山脉的走向如何,只要高度足以阻碍盛行气流的运行,就会对两侧的气温、降水及其它气候要素产生影响,世界气候区的划分也往往以高耸的地形为界。
我国著名的南岭,它是由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山地组成,北来冷气团常常受阻于岭北,以1月平均气温为例,岭南曲江为10.7℃,岭北的坪石为7.5℃,二者相差3℃;前者冬季很少飞雪,后者冬季常有。
这样,南岭以南可以发展某些热带作物,具有热带性环境;南岭以北热带作物不能越冬,具有亚热带环境。
2.对降水影响山地降水一般是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多。
•特别是一些不太高的山区,山脚下与山顶的降水量有明显的差别。
见下表。
为什么降水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加呢?降水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其原因:第一是山地上气温低,水汽容易达到饱和,凝结为雨;第二是空气与较高地方的寒冷地面相接触,容易冷却致雨;第三是暖湿气流遇到山地,被迫沿山坡上升,由于绝热冷却,水汽容易凝结致雨。
山地降水随高度的增加,只发生在一定限度以内,超过了这一限度,空气湿度减少,降水量就随高度增高而减少。
这个限度的高度,就称为“最大降水带”。
“最大降水带”决定于地理环境、季节和其它条件,它随时随地不同。
例如,喜马拉雅山上这一限度在1000~1500米。
3.山地立体气候在山地上,随着高度的增加,日照增强,气温降低,•气压减低,降水在达到最大降水带以前不断增加,但超过这一高度即行减少,在高山顶上还有冰雪覆盖。
同时,地面形状和山坡的方向、坡度,也对各气候要素发生显著影响,而且在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同一山地,由于向阳坡日照时间长,气温高,霜冻情况比阴坡大为减轻,以至阳坡可以发展某些经济林木,而阴坡则因冬季受到冻害而不宜种植;因此在山地中,自下而上,气候垂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学习目标:1、理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并总结地形对气候影响的规律;2、能够结合某区域的地形特征,分析地形对该区域气候的影响。
基础梳理:考法:通过获取和解读新情境、新材料中的信息,分析小尺度区域内地形对水、热、光照、风等气候要素的影响。
地形不仅影响宏观气候,也影响局部小气候。
一、地形对宏观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1、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如青藏高原、天山山脉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
2、导致非地带性气候区形成的原因之一,如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马达加斯加岛东侧3、雨影效应,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干旱环境的形成。
4、影响大气环流,如北美南北向的落基山脉阻挡了西风深入,而东西向的阿尔卑斯山脉利于西风深入;北美中央大平原贯穿南北利于冷空气南下和暖空气北上,而中国东西向的阴山、秦岭、南岭等对冬季风的阻挡明显。
二、地形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1、影响气温。
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②同一海拔,山体阳坡气温高于阴坡。
③一般而言,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焚风效应)。
④山脉阻挡冬季风冷空气,使部分区域比同纬度气温高,如四川盆地⑤河谷地形影响气温,河谷地形水汽较多且不利于散热,气温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气温。
2、影响降水(地形雨)。
迎风坡大于背风坡;山腰降水多就同一山体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先增加后递减,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山腰;山体的迎风迎风坡降水远远大于背风坡。
地形雨的形成对山体高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相对高度高于500米。
就同一地区不同山体而言,海拔高的山体降水量较多。
思考1:乞拉朋齐成为世界上年均降水量最高地区的原因?思考2:(2019全国2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
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
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包括山脉、高原、平原、河流等。
它们与气候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地形的不同会对气候产生明显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并从不同的角度来解析这一现象。
一、海洋和陆地的地形差异海洋和陆地在地形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对气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海洋的地形特点是广阔、平缓而连绵不断,水面的变化相对较小。
海洋对气候起到了平衡和调节的作用。
例如,海洋的温度变化相对较稳定,所以沿海地区的气温波动相对较小。
此外,海洋的蒸发量大,形成了大量的水蒸气,使得沿海地区的降水量较大。
陆地的地形在海拔、坡度和地势起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高山地形通常具有较大的高度和陡峭的坡度,这会导致高山地区气温较低,降水量较大,形成云雾和积雪等气象现象。
相比之下,平原地区地势较为平缓,气温较高,降水量不如山区。
二、地形对气候的风向和降水分布的影响地形的高低起伏会影响气候中的风向和降水分布。
在山地地形中,气流会受到山脉的阻挡和引导,形成不同的气象现象。
1. 风向的影响当气流遇到高山地形时,会受到地形的阻挡,形成所谓的“地形阻挡效应”。
这种效应会使得气流改变方向,例如当暖湿气流被山脉挡住,会形成附件降水;而山脉背风面的气流则较为干燥。
这种地形阻挡效应对气候形成了重要的影响,例如形成了阴坡和阳坡的区别,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2. 降水分布的影响地形的高低起伏也会影响降水的分布。
当湿空气上升到较高的山脉处时,会受到地形的阻挡和抬升,从而产生降水。
这种现象被称为“地形降水效应”。
相反,山脉背风处的降水较少,形成所谓的“雨影效应”,使得背风面的地区干燥。
这种地形降水效应对气候和水资源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地形对温度和季节的影响地形的高度和坡度对气温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山地区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形成所谓的“海拔气温带”。
这种海拔气温带导致了高山地区气温较低的特征,从而造成了高山地区的特殊气候。
此外,地形差异也会使得不同地区的季节变化有所不同。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一、地形对气候影响地形不但影响宏观气候,也影响局部小气候。
㈠地形对宏观气候的影响1.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
如青藏高原、天山山脉因为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
2.导致非地带性气候区形成的原因之一。
如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本应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是因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流对流运动减弱,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本应该是热带草原气候,但是因为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加上沿海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最终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3.雨影效应。
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干旱环境的形成,西风气流受到了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
4.影响大气环流。
如北美南北向的落基山脉阻挡了西风深入,而东西向的阿尔比斯山脉利于西风深入;北美中央大平原贯穿南北利于冷空气南下和暖空气北上,而中国东西向的阴山、秦岭、南岭等对冬季风的阻挡明显。
5.在干旱地区山地易形成“雨极”。
如我国祁连山、天山降水多于周围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雨极”。
6.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走向。
如美洲西部的气候多表现狭长带状分布,主要是受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纬度偏高,主要是青藏高原地势高,阻挡冬季风。
㈡地形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1.影响局部气温。
⑴海拔高度要影响气温,一般来说,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山体的阴坡和阳坡要影响气温,一般来说,同一海拔,山体阳坡的气温高于阴坡。
⑶山体迎风坡和背风坡要影响气温,一般来说,同一海拔,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焚风效应)。
⑷山脉垭口要影响气温,一般来说,当暖空气通过垭口时,垭口后方气温较高;当冷空气通过垭口时,垭口后方气温较低。
⑸河谷地形要影响气温,一般来说,河谷地形水汽较多且不利于散热,气温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气温。
⑹对气候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影响:①山地比附近平原气温日较差小;山顶比山谷气温日较差大;高原比平原气温日较差大。
②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同一纬度的高原高山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夏季因为海拔高,气温低;冬季因为海拔高,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所以气温不是很低)。
地形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地形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是地球上一处区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的天气状况的总和。
它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其中之一就是地形。
地形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地面高低起伏、山脉的位置和形状,以及水体的分布等因素,地形可以改变大气的运动和分布,从而导致气候差异。
首先,地形的高低起伏会对气候产生显著影响。
高山地区往往气候寒冷,因为海拔较高的地方气温较低。
当大气上升到较高海拔时,由于气压下降,空气会迅速冷却,从而导致气温降低。
此外,山体的高度也影响到气候带的划分。
例如,赤道附近的山脉往往会阻挡热带气候向高纬度地区的传播,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带。
其次,山脉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山脉可分为大陆性山脉和沿海山脉。
大陆性山脉位于大陆内部,其主要影响是阻挡湿空气的流动。
湿空气在被山脉阻挡后,会上升并冷却,产生降水,从而形成降雨带。
例如,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位于亚洲中部,它经常阻挡来自印度洋的暖湿空气,在其南部形成了亚洲季风的降水区。
沿海山脉则对降水分布起到调节作用。
当湿空气从海洋上升至山脉时,由于空气冷却转变为降水,形成沿海地区的高降水量。
此外,水体的分布也会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大量的海洋对气候变化起到缓冲作用。
海洋辐射收集了太阳热量,导致海洋气温较稳定。
海洋还具有很高的蓄热能力,通过调节大气温度的变化,影响周围地区的气候。
此外,水体也会影响降水分布。
例如,当暖湿空气流过海洋时,受到海洋的蒸发冷却和上升强迫,产生降水。
这是为什么沿海地区通常比内陆地区更接近水源的一个原因。
除了以上因素,地形还可以通过改变风向和风速来影响气候变化。
在山脉的对风面,空气会被迫上升,并形成云和降水;而在山脉背风面,下沉气流会减少降水,并使得气候变得干燥。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地区相对干旱,而位于山脉背风面的另一侧则非常湿润。
综上所述,地形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低起伏的地形、山脉的位置和形状,以及水体的分布都可以通过改变大气的运动和分布,导致气候的差异。
高考地理地形与气候知识点

高考地理地形与气候知识点在高考地理中,地形与气候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两个关键要素。
一、地形对气候的影响1、地势高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这是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压力逐渐降低,空气变得稀薄,保温作用减弱。
一般来说,海拔每升高 1000 米,气温下降约 6℃。
例如,在赤道附近的高山地区,即使地处热带,也可能有终年积雪的现象。
2、地形阻挡山脉会阻挡气流的运动。
当湿润的气流遇到山脉时,会被迫上升,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所以山脉的迎风坡往往降水丰富,而背风坡则相对干燥。
比如,我国的秦岭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使得秦岭以北地区降水相对较少,气候较为干燥;而秦岭以南地区降水较多,气候湿润。
3、地形类型盆地地形由于周围山地环绕,阻挡了冷空气的侵入,冬季相对温暖。
同时,盆地内的空气流通不畅,热量容易积聚,使得气温较高。
而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但地面吸收的热量容易散失,所以昼夜温差较大。
4、山谷风在山区,白天山坡受热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冷却快,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山风。
山谷风会对局部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比如增加山谷地区的昼夜温差。
二、气候对地形的影响1、风化作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风化作用的类型和强度不同。
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较强,岩石容易被分解;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物理风化作用较为显著,岩石容易崩裂破碎。
2、侵蚀作用湿润气候地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侵蚀作用强,容易形成峡谷、瀑布等地形;而在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较强,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地貌。
3、堆积作用在河流的出山口、河口等地,由于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会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等地貌。
在干旱地区,风力携带的沙尘会在风速减小的地方堆积,形成沙丘等地貌。
三、地形与气候的综合影响1、农业生产地形和气候共同影响着农业生产。
地形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地貌对气候的影响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以来的温度、降水以及其他气象要素的统计数据。
地形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地形地貌不仅会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分布,同时也会对气候的特征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形地貌对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垂直方向上的高度差异。
海拔高度的变化对气温产生显著影响。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下降。
这是由于山区气温较低,大气对流较弱,难以形成较高的气温。
此外,地形地貌对降水分布也有影响。
当湿空气由平原上的海洋或湖泊经过山脉时,空气被迫上升,由于空气上升,水汽凝结形成云和降水。
这就是所谓的“云雾之水遇山山恋云”现象,是由地形地貌引起的局部降水。
其次,地形地貌对气候的影响还表现在水体分布和海洋暖流的存在。
地球表面的水体分布不均匀,在赤道附近有广阔的海洋。
海洋决定了一些地区的温度和湿度。
海洋表面有着较高的蒸发率和较低的降水率。
海洋存在的地区,一般气温较为稳定,季节差异较小。
海洋暖流的存在也对气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亚海岸附近有加利福尼亚海流,使得该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
而格陵兰岛附近的拉布拉多海流,则使得该地区气候寒冷。
此外,山脉也是地形地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脉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脉两侧气候的差异性。
山脉起到屏障的作用,使得山脉背面相对较干燥,前面相对较湿润。
这就是所谓的“背风面干,迎风面湿”的现象。
比如,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南亚和东亚之间,使得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产生差异。
另外一个重要的地形地貌要素是河流和湖泊。
河流和湖泊的存在也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河流和湖泊的水体具有吸热和释热的能力,导致周围地区的气温相对稳定。
同时,河流和湖泊也能够调节周围地区的湿度。
比如,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非洲的刚果河等大型河流,为周围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使得这些地区相对湿润。
总的来说,地形地貌对气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海拔高度变化、水体分布和海洋暖流、山脉、以及河流和湖泊都是地形地貌对气候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特征包括:光(日照、太阳辐射);热(热量、温度、年较差、日较差);水(湿度、降水、云、雾);大气运动(风和垂直运动);气压;雷等。
1、高原与气候(1)、与光照:高原大气相对稀薄,多晴朗天气,太阳辐射丰富。
如青藏高原等。
但高原上的谷地地区太阳辐射相对贫乏。
(2)、与气温: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低纬度地区的高原,因为纬度低,夏季气温不高,冬季气温不低。
昼夜温差大,夜间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但气温年较差小。
气温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高原边缘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3)、与降水: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影响,高原边缘受地形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而高原内部则降水少。
(4)、高原谷地与气温和降水:高原上的河谷地带,由于相对地势较低,平坦开阔,气温较高,热量充足,降水丰富,多云雾天气,这里是高原上重要的农耕区。
2、盆地与气候(1)、与光照:外流盆地,由于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丰富,多云雾天气,太阳辐射弱(四川盆地)。
内陆盆地,由于深居大陆内部,四周远离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降水少,多晴朗天气,太阳辐射丰富。
(塔里木盆地)(2)、与气温:外流盆地,冬季风受周围高山阻挡,不易侵入,气温相对较高;夏季热量不易扩散,气温较高,热量充足(四川盆地)。
内陆盆地,寒冷冬季风下沉堆积,不易扩散,导致气温更低(吐鲁番盆地、奥伊米亚康);夏季,热空气堆积,不易扩散,使得气温更高(吐鲁番盆地,还有大陆性增温作用)(3)、与降水:外流盆地,由于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在盆地内堆积,受地形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降水丰富,加之地形闭塞,空气不易流动,多云雾天气(四川盆地,雅安题目)。
内陆盆地,由于深居大陆内部,四周远离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降水少(塔里木盆地)(4)、与风:外流盆地地形,四周都是高山,对风力具有明显的阻挡削弱作用。
风力资源贫乏。
内陆盆地,由于盆地内部面积广阔,盆地内部风力较大。
风速较大。
3、山地(丘陵)与气候(1)、与光照:阴坡光照弱,阳坡光照强。
坡面正午太阳高度与地平面正午太阳高度不同。
(2)、与气温:山地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具有垂直地带性变化规律。
同海拔高度,阳坡气温高于阴坡气温。
(温暖与否看阴阳坡)(3)、与气温:山脉走向与风垂直时,阻挡寒冷气流,会在迎风坡一侧造成气温下降,而背风坡一侧则气温较高;阻挡暖湿气流时,会使迎风坡一侧气温升高,背风坡一侧气温较低。
如秦岭、大兴安岭、高加索山脉等。
(4)、与气温:山脉走向与风平行时,会使风加速前进,寒冷空气会造成大范围降温,如美国中央大平原;暖湿气流会造成大范围升温和雨天。
如美国中央大平原、欧洲西部等。
(5)、与气温:小范围内,平原气温日较差大于山地。
(6)、与降水:当风与山脉垂直时,暖湿气流迎风坡,受地形阻挡抬升,地形雨丰富;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效应,甚至形成焚风效应。
一般来说有一定高度的山脉其迎风坡半山腰位置降水最丰富,随海拔升高,降水逐渐减少;越来山顶后在背风坡一侧在随着海拔的降低,降水逐渐减少,甚至到山麓地带已无降水发生(如横断山区的西南风季风背风坡一侧山麓地带是干旱的河谷地带)。
受降水影响,迎风坡一侧雪线低,背风坡一侧雪线高,据此可以判断湿润与否。
(7)、与降水:当风与山脉平行时,会使暖湿气流长驱直入,造成大范围的降水天气。
如欧洲西部和美国中央大平原。
城市化的过程中,高大建筑物的出现会削弱风速,从而使暖湿气流滞留,在城市形成丰富的降雨。
(8)、与风:风与山脉垂直,有利于削弱风速,改变风向。
风与山脉平行,有利于加大风速,形成狭管效应;狭管效应不仅加大了风速,如果具备降雨条件,降水也丰富。
(9)、与风:山谷风。
4、平原与气候(1)、与气温:平原相对周围地势较低,水网密布,热量不易散失,夏季气温较高,形成高温闷热的“桑拿”天气。
(2)、与气温:平原相对周围地势较低,冷空气容易长驱直入,带走热量,冬季气温较低。
如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的武汉市冬季气温较低。
(3)、与降水:相对而言,平原由于缺乏地形的有效阻挡抬升,降水比周围山地降水少。
(4)、与雾:平原地势低平,水网密布,气温低时容易形成雾。
地形中由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山脉分布、山脉走向和迎风坡背风坡”等的不同,都会对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产生影响,甚至会破坏气候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因此地形是一个非地带性因素,不同的地形对气候有不同的影响一、地势高低对气候的影响在同一纬度地带,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1.地形起伏对山地气候的影响。
山地上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降低,气压减低。
★在热带地区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先后出现从赤道到极地的气候变化。
★南美洲西部赤道西侧的高山气候是由于高大的安第斯山的影响,非洲赤道东侧的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也是由于东非高原地势高的缘故。
2.地形起伏对山脉两侧气候的影响。
高耸的山脉往往成为低层空气流动运行的障碍,它可以阻滞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来的暖空气又可使气流的水份大大损耗,在山脉两侧高大的山脉往往成为气候的分界线。
★.与纬线大致平行的秦岭、南岭南北的冬季气温有着显著的差异,使得南岭以南可以发展某些热带作物,具有热带性环境,而南岭以北热带作物不能越冬,具有亚热带环境,而秦岭则成为亚热带和温带气候的分界线。
★.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每隔一定时间表现为寒潮的侵袭,寒潮南下过程中,遇到青藏高原的阻挡,便折向东,直驱华北以至华南,使我国东部气温低于世界其他同纬度地区。
二、地形分布对气候的影响地形分布会改变某地的气温分布,也会使某种气候只局限分布于某一狭窄的区域。
★南美洲西海岸热带沙漠气候只分布在沿岸狭长的地带,主要是受安第斯山的影响。
★北美洲西海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在沿岸狭长的地带,主要是受科迪勒拉山脉的影响。
★北美洲西海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在沿岸狭长的地带,而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能够分布到大陆内部,分布的面积广阔,就是与“西欧平原面积广,山脉呈东西走向、相间分布,从而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大陆内部”有关。
三、地形类型对气候的影响在同一纬度的地区,由于地形类型的不同,使得影响气候的因子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非洲赤道东侧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是由于东非高原地势高的影响,而同纬度非洲刚果盆地则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说明地形类型的差异对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下图甲乙两地气温分布呈现封闭状态,与相临的大致与纬线平行的等温线分布明显不同,就是因为,甲地受山地的影响,而乙地则受谷地(盆地)的影响。
4、 山坡方向对气候的影响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气温与降水有明显的差异,山地的迎风坡(指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在山脉的迎风坡,暖湿气流被迫抬升,容易成云致而。
背风山坡因空气下沉,气温升高,降水就少)比背风坡多雨,向阳坡比背阳坡气温高。
由于山坡方向对气候各要素发生显著影响,而且对气候也就产生重要影响。
★与海岸平行的太行山、武夷山等山脉,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雨量悬殊。
★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热带雨林气候,主要是其位于迎风坡接纳来自海洋的暖湿的东南信风,降水多,当然还受到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增温增湿的影响。
★同一山地,由于向阳坡日照时间长,气温高,霜冻情况比阴坡大为减轻,以至阳坡可以发展某些经济林木,而阴坡则因冬季受到冻害而不宜种植。
★南美洲南端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东侧却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是由于安第斯山的影响,南美洲南端东侧处于背风地带,降水少,气候干旱。
地形雨是湿润气流遇到山脉等高地阻挡时被迫抬升而气温降低形成的降水。
形成降水的山坡一般是迎风坡。
而背风的一面,因为气流下沉,温度升高,不再形成降水。
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水,叫地形雨.在世界上,最多雨的地方,常常发生在山地的迎风坡,所以称为雨坡;背风坡降水量很少,成为干坡或称为“雨影”地区。
如挪威斯堪的那维亚山地西坡迎风,降水量达1000~2000毫米,背风坡只有300毫米。
我国台湾山脉的北、东、南都迎风,降水都比较多,年降雨量2000毫米以上,台北火烧寮达8408毫米,成为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一到西侧就成为雨影地区,降水量减少到1000毫米左右。
夏威夷群岛的考爱岛迎风坡年降水量12040毫米。
印度的乞拉朋齐年降水量11418毫米,也是因为位于喜马拉雅山迎风坡的缘故,成为世界年降雨量最多的地方. 而处于背风坡的青藏高原,年降水量却为200~400毫米。
探讨①青藏高原对周边气候产生的影响。
解析:由于青藏高原高原的屏障,使南亚冬季气温比同纬度气温高,夏季产生丰富地形雨,比同纬度降水多;使中亚和我国西北受海洋气流影响小,降水稀少;对我国西南夏季产生丰富地形雨,冬季将西风气流分为南北后再到我国西南相遇从而形成阴雨天气;并使青藏高原本身形成高山气候。
对比探讨②:比较亚马孙平原与刚果盆地热带雨林气候的差异,其中地形所产生的影响是什么?刚果盆地热带雨林由于东部受东非高原阻挡,使该气候分布面积受到影响,亚马孙平原由于南、北、西三面高,东面低,使信风能从海上吹进来并产生丰富的地形雨。
探讨③: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分布最广、最典型的原因是什么?在其它大洲为什么不会如此?由于欧洲以平原地形为主,受西风带影响范围广,加上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所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最广且最典型。
南北美洲由于受山脉阻挡,使该气候东西狭窄、南北延伸。
在大洋州由于受陆地面积影响,使其分布面积小。
地形对降水分布的影响1.坡向与降水:当海洋气流与山地坡向垂直或交角较大时,则迎风坡多成为“雨坡”,背风坡则成为“雨影:区域。
从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可以看出,在中纬西风带的大陆西岸山地的西坡,降水量很大,例如挪威的斯堪的纳维亚山地的西坡,年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但背风面年降水量只有300-500毫米。
我国台湾山脉的北、东、南三面都迎着海风,降水丰富,年降水量都在2000毫米以上,台北的火烧寮年降水量达8400多毫米,但一到西侧背风坡,降水突然减少,其影响波及福建沿海岸地区。
如温州年降水量皆在1700毫米以上,而厦门却只有1185毫米。
凡是山脉走向与盛行气流平行的山地,则山两侧的降水量差异较少,如阿尔卑斯山脉与盛行西风平行,山的北坡与南坡降水量相差很小。
2.高度与降水:由于山地对降水的形成有促进作用,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大抵山上降水比山下多。
在迎风山地,由山脚向上降水量起初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增的,达到一定高度降水量最大,过此高度后,降水量双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此最大降水量高度因地而异,一般是空气愈湿润,大气愈不稳定,最大降水量高度愈低。
如印度西南沿海山地空气异常潮湿,其最大降水量高度一般在500-700米之间,我国的浙皖山地大致在1000米左右,气候干燥的新疆山地大致在2000-4000米间,青藏高原最大降水高度从高原外围向内部逐渐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