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韩愈思想

合集下载

【课外阅读】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2)

【课外阅读】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2)

总结

古文运动推翻了统治文坛数百年的骈文,革新 了文风文体,使我国散文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

韩愈
(一)生平: 韩愈(768-824),世称韩昌黎、韩吏部、韩 文公。自幼好学,七岁读书,十三能文。从小 就立下济时用世的志向。792年登进士第,三 试吏部不中,后为四门博士、监察御使。此后 数年,屡有升降。长庆四年病卒,谥号文公。 有《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的参加者中影响较大的是韩愈的 弟子李翱和皇甫湜。李翱的代表作有《答朱载 言书》、《寄从弟正辞书》等,阐述了韩愈关 于道的观念,强调文以明道。他的散文简洁平 易,发展了韩文“文从字顺”的特色。皇甫湜 的代表作有《答李生书》(三篇),要求“意 新”、“词高”,其主张及创作实践都发展了 韩文奇崛的一面。
第五章 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一、古文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以儒学复古为旗帜,以质朴刚健 的散文取代浮华柔糜的骈文,是一场弘扬儒家 道统的思想斗争,也是一场文风、文体的革新 运动。它的口号是“文以明道”,就是要求用 散文来阐明儒家古道的宗旨,摆脱骈俪体裁的 束缚,使文章的形式为内容服务。因为参加的 人多,目标明确,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创作实 践,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文学浪潮,所以称它为 文学史上的一次运动。

韩愈的另一创造是“以文为诗”,就是把过去 不曾入诗或不宜入诗的材料和手法引进诗歌。 如将散文的某些表现手段、结构方法、语言形 式用于诗歌;用散文那样浩瀚的体制来扩展诗 的篇幅;以汉赋那种铺陈排比来结构诗歌;语 言打破匀称、均衡、和谐、圆润,使律化的诗 歌复古,通篇单行等。这对后世诗歌尤其是宋 诗的散文化、议论化有极大影响。
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
李翱、皇甫湜
古文运动的基本内容:

文言文阅读 韩愈,字退之

文言文阅读 韩愈,字退之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

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

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

改都官员外郎,迁职方员外郎。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

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

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

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

愈坐是复为博士。

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迁刑部侍郎。

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

宪宗遣使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

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闻恶之,乃上表。

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

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

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

”帝曰:“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哀谢。

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曰:“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

” 皇甫镈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终狂疏,可内移。

” 乃改袁州刺史。

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

愈,: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

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

愈性明锐,不诡随。

与人交,终始不少变。

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

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

其徒李翱、李汉、皇甫湜从而效之,遽不及远甚。

从愈游者,若孟郊、张籍,亦皆自名于时。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改动)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

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

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

元佑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

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

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①,若或见之。

【课外阅读】陈寅恪《论韩愈》

【课外阅读】陈寅恪《论韩愈》

【课外阅读】陈寅恪《论韩愈》陈寅恪一贯坚持发扬中国文化的主张,他的文化理想简练地表达在二十年代为王国维纪念碑写的铭文中,其中有:“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后来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中,他又申述自己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看法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向道:“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

”他还说:“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

”五十年代初,郭沫若邀请他到北京担任科学院中古历史研究所负责人。

他不同意时兴的“先有马列主义的观点,再研究学术”的办法,提出要坚持自己的学术自由主张。

在与劝说他赴任者的谈话中,他提到自己撰写的王国维纪念碑铭:“碑文你带去给郭沫若看。

郭沫若在日本曾看到我的王国维诗。

碑是否还在,我不知道。

如果做得不好,可以打掉。

郭沫若是甲骨文专家,是‘四堂’之一,也许更懂得王国维的学说。

那么我就做韩愈,郭沫若就做段文昌……我的碑已经流传出去,不会湮没。

”1954年《历史研究》创刊,向陈寅恪约稿时,他在第一、二期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李唐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另一篇就是《论韩愈》。

可见,他肯定和赞美韩愈,除了对中华文化复兴和延续寄托希望之外,还有上述的现实原因:他反对举国尽是八股洋腔,生吞活剥马列主义术语。

陈寅恪当然会注意到郭沫若其时的种种言行。

但他没有批评韩愈的人品而影射郭沫若——韩愈的人品的确有无法遮掩的瑕疵——他的着眼点在韩愈的历史贡献,而不是斤斤于文人细行。

陈寅恪从六个方面赞颂韩愈在唐代文化史和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贡献。

经典人物素材——韩愈

经典人物素材——韩愈

【2017级同步阅读精编】经典人物素材——韩愈【人物生平】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刻苦学儒】韩愈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韩愈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官,其父韩仲卿,官至秘书郎,在韩愈三岁时便逝世。

韩愈由其兄韩会抚养成人,他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

韩愈七岁时读书,言出成文,十三岁时就能写文章。

韩会早逝后,韩愈随寡嫂郑氏避乱宣城,颠沛流离。

十九岁时,韩愈至京师长安,当时文人作文章大多崇尚仿古,模拟扬雄、董仲舒的著述风格,而独孤及、梁肃学问最为深奥,受人推崇。

韩愈与其交往,锐意钻研,希望自己在一代人中崭露头角。

及至应进士科考试时,他将文章投递到公卿之间,前宰相郑余庆对其大加的赞赏,韩愈因而闻名一时。

【轶事典故】叩齿庵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韩愈想这决非好人,心想着要敲掉他那长牙。

【课外阅读】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课外阅读】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4) 山水游记
•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他对山水游记的 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此前南朝的山水游记多用 骈文书信体表现,而且是以表现声色之美为主。初盛唐的 亭阁山水记多用于刻石记功,缺乏作者的真情实感,真正 称得上山水游记的作品并不多。柳宗元山水游记多作于被 贬永州时期。他观察细微,描绘精确,而且字里行间寄托 了他遭贬被弃的悲愤。代表作是《永州八记》。一方面, 他用精确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形神兼备的景物图 画;另一方面,又通过主观感受的强烈介入和鲜明表现, 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把山水散文创作提高到了一 个新的水平,从而确立了山水散文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
陆龟蒙
• 陆龟蒙(?——882),字鲁望,姑苏(今 江苏苏州)人。自称江湖散人、天随子、 甫里先生。有散文集《笠泽丛书》。他的 小品文涉猎广泛.取材新颖,笔锋犀利, 深刻精警。或托物寄讽,或引类譬喻,艺 术手法多样,对晚唐黑暗的社会现实和统 治集团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其代表 作为《野庙碑》,辛辣讽刺了那些身居高 位,享受富贵却祸国殃民的封建官僚,极 尽嬉笑怒骂之能事。
• 如《封建论》论述帝王受命于人,而不在 于天,“郡县制”取代“封建制”乃“势” 之必然,批判了封建世袭制。《六逆论》 批判了为乱之本的维护旧等级秩序和任人 唯亲的思想,指出任人唯贤才是“择君置 臣之道、天下理乱之大本”。都表现出作 者目光犀利、逻辑严密的特点和锐利警快 的风格。这类文章往往直接从要害处入手, 就正反两方面提出质疑,使结论水到渠成。 同时以构思的峭奇引人入胜。
• 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李 翱、皇甫湜
古文运动的基本内容:
• 1、文道合一。道是目的,文是手段。文道 合一,即是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为 道服务。 韩愈提出:“志乎古道” (《题欧阳生哀辞后》);柳宗元提出: “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 书》)。但两人所说的“道”,内涵并不 完全一致。韩愈以儒家道统自居,强调的 是正统的儒家孔孟之道,而柳宗元作为改 革家,强调的是“辅时及物之道”(《答 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课外阅读】关于韩愈生平故事的资料介绍

【课外阅读】关于韩愈生平故事的资料介绍

【课外阅读】关于韩愈生平故事的资料介绍韩愈三岁丧父,其兄韩会及嫂抚养之。

韩会能文章,对韩愈有影响。

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

贞元二年(786年),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

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皆不中。

直到29岁才在汴州董晋幕府中谋得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

元和十二年,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吴元济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

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被宪宗处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

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

政治主张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

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

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因治政突出,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刺袁州史。

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

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

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的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

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

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异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

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作者:李小光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10期【摘要】:中国传统教育教学理论是古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其中充满了先哲和先贤的教育思想。

作为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韩愈的教育思想一直为后人所传颂。

尤以《师说》为代表。

其关于教师地位的思想启示我们应重视教师的地位;关于择师标准的思想启示我们应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关于教师任务的思想启示我们领悟“道”的真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握“业”的内涵,实施通识教育,理解“惑”的含义,实施启发式教育;关于师生关系的思想启示我们注重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摘要】:韩愈师说现代启示一、关于教师地位的思想及其现代启示《师说》开篇即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

”意思是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自己的老师,无论是“古之圣人”,还是“今之众人”,都应该向老师学习。

为什么呢?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跟随老师学习,就能使:“圣益圣”、否则就:“愚益愚”。

可见从师学习是很重要的。

从师学习是中国民族传承下来的优良美德之一。

韩愈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是基于当时社会上普遍轻视教师,不尊重教师,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所提出来的。

在此背景下,韩愈提出“尊师重道”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也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

既对扭转当时社会不重师道、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对我们今天如何正确对待教师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但当代人对这些关于尊师重教传统的认识应该是: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

现在的教师倘若还有被尊重的感觉,应该程度没有这么夸张,也很难说是一种可明显感知的社会风尚了。

衡量一种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人们一般以经济待遇、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三方面作为评价标准。

在目前知识经济条件下,当知识意味着金钱和价值时,代表知识的教师理应受到社会的青睐,教师理应在这个游戏中获得更大的回报,理应受到更高的礼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前辈勤学》附答案及译文(1)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前辈勤学》附答案及译文(1)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前辈勤学》附答案及译文(1)一、文章概述《前辈勤学》是唐朝文学家、书法家韩愈撰写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以韩愈笃学的精神为主题,表现了重视学问、努力钻研的人才能成为前辈的思想观点。

二、文章阅读与点评1. “人之所以为人,莫大于立志好学,进而勤于读书。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这一段话表明了学习、勤奋对于成为优秀人才的重要性。

韩愈认为人在立志好学后,要注重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这样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

2. “余常自比于箕山之材,城隍之器,未免诬陋,既不能凭其天资自至,又无以辅佐之。

”文章中,韩愈自谦,并认为自己的才能并不足以独当一面,需要不断努力学习,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

3. “唯勤学之事,不管选师与否,取书而读,读而思,思而问,问而学,无难事者。

”韩愈强调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勤奋学习,取材自己所需,学习自己所学,没有什么学不会的事情。

4. “而大抵舍我其谁,取夫诸葛武侯北面听命之句,充首席,则常恐妄加尊荣,自取失不亦悔乎?”文章中,韩愈提到了诸葛亮的故事,表达了一个人不应过分自信、贪图荣誉,而应该不断努力、谦虚学习。

三、文章翻译1. “人之所以为人,莫大于立志好学,进而勤于读书。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人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学习和进步的能力。

只有立志好学,勤于读书才能有所进步。

在读书时,应该循序渐进,反复读书,并且对所读的内容认真思考。

2. “余常自比于箕山之材,城隍之器,未免诬陋,既不能凭其天资自至,又无以辅佐之。

”我常常与箕山之材、城隍之器自比,虽然这可能有些夸大其词,但是我意识到我的才能远不足以独当一面,因此我需要不断努力学习,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

3. “唯勤学之事,不管选师与否,取书而读,读而思,思而问,问而学,无难事者。

”勤奋学习是最为重要的。

无论是否拥有导师,只要通过取书读书,读后思考,有疑问的提问,问得到了问题的答案,不会有任何难事。

【课外阅读】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

【课外阅读】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

【课外阅读】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上学的时候,我们都背过古文。

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写文章就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他们写的文章内容包罗万象,包括给皇帝提建议、提意见的上疏,也包括他们给别人文集写的序言等等。

这么说吧,古文就是古代文人表达思想的方式。

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就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

不过在这唐宋八大家里面,只有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的作家,剩下的六位: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宋代作家。

所以其实宋代才是古文运动最兴盛、最成熟的时期。

北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是以韩愈拉开序幕的。

他提倡古文,是为了反对另一种文体,就是继承了六朝时期骈文风格的“时文”,因为是当时流行的文章,所以叫“时文”,骈文重形式。

古文讲究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对仗,追求辞藻华丽、声音和谐,还特别喜欢引经据典,更重内容。

韩愈认为古文这种写法才显得文章写得好,于是便开启了古文运动。

唐朝的王勃写的那篇著名的《滕王阁序》就是骈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这段话对仗工整、铿锵有力、朗朗上口,然而,却不太知道都说了些什么。

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引的这几句话中,每句话都涉及古时候的典故,你必须很熟悉这些典故,才能真正读懂这几句话。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古文,开篇是这么写的:“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直接描写景物。

即便对古代典籍一无所知,也能明白他要说什么。

当然,每一种文体都可能有好文章。

就像《滕王阁序》一样,遇到才华横溢的王勃,骈文一样可以精彩纷呈、流传千古。

然而,当写作者并不是都像王勃那样有才华的时候,骈文追求华丽漂亮,就会显得过犹不及。

而写文章,当然内容更重要,如果都不知道你要什么,文章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追求形式大于内容,不仅耗费了写作者大量的精力,还让初唐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空洞无物,形式僵化的文章。

韩愈提倡古文就是要扭转这种趋势,希望文人们能够彻底抛开文章形式上的种种顾虑,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

关于韩愈高二作文5篇

关于韩愈高二作文5篇

关于韩愈高二作文5篇关于韩愈高二作文1温暖的春天,总是那么不耐烦。

刚进入三月的门槛,我再也受不了自己的脾气了——一时花开柳落。

温暖的春风轻轻地吹着,整个地球变得温暖。

但这不是我心目中的春天,更像热浪般的夏天。

北方的春天总是那么冷。

四月了,还是那么冷漠——北风呼啸,千里冰封。

一场大雪呼啸而过,整个世界都穿着便衣。

这不是我心目中的春天,明明是寒冷的冬天。

在我心目中,真正的春天,便算故乡。

当时是三月,风还很冷。

温度计显示现在还是冬天。

但是感觉越来越强烈:“春天来了!湖面上薄薄的一层冰好像已经融化掉了,而且好像还更多。

人工岛上,草好像还没发芽,但远远看去,是一片绿色。

呵呵,这就是大诗人韩愈写的:“草看起来近,但什么也不是”?运河两岸,柳树没有枝条,却长出了嫩芽。

远远望去,是一种淡黄色——这种黄色,但在昏暗的灯光下,却流露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中午,薄冰融化了。

暖风悄然吹过,造成一串绿色的微波。

而蓝天白云,倒映在明澈的湖水里,仿佛把这世间所有的那份冷,所有的那份冷,都割了出来。

然而到了傍晚,太阳要落山的时候,寒冷的冬天又要咆哮了。

北风像利剑一样,再次刺痛了我的脸,天空依然是蓝色的,但又增添了一丝灰色。

再加上广阔的红色夕阳,世界似乎又沉睡了。

这是我家乡的春天。

好像来过,好像还没有。

这种边缘政策,既真实又虚幻,带来的是一种温暖的国度,也不是北方曾经有过的美感。

它来了,但还有一定的距离。

这一部分朦胧,这一部分自然,这一部分女性化,这一部分优雅,让人没有理由不去寻找她,问候她,赞美她,以更快乐的心情娱乐她。

这是我脑海中的春天,如果我们若即若离,既真实又虚幻。

关于韩愈高二作文2有一个人,他官拜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引领了古文运动,亲手提携了多位著名诗人,如李贺、贾岛、孟郊等,此外,他还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写得一手好散文。

他就是那“文起八代之衰”的大诗人——韩愈。

我要说的,不是韩愈的作品有多好,而是他这一生颠荡起伏,丰富多彩。

读韩愈读后感

读韩愈读后感

读韩愈读后感篇一:读韩愈作品有感读韩愈作品有感“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

”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

他的为官之道从侧面可反映出韩愈本人有极高的素养,这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韩愈作品良多,《进学解》和《师说》带给我的影响尤为深刻。

《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

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成为大家熟悉的格言,那个“勤”字和“思”字,也曾激励过多少读书人,下过多少功夫而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纵观古今有学问有成就人的作为,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就是天道酬勤。

是的,求知识,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轻佻,半点浮躁,半点投机。

而必须是忍得寂寞,甘坐冷板凳,一本书一本书地读,一张卡片一张卡片地写,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爬,才幸许有所收获。

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

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

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

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

这不仅教会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闪光之处勇敢地呈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还有些倡导国家知人善任,善于发现培养人才的意味。

通篇文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了作者对于逆境而表现出的一种平和心态,这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心态决定一切,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历史终将证明,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经由改变态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拜读完大家韩愈的《师说》,心中感触颇深。

的确,尊师重教是学问探讨上一个恒久的主题,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

【课外阅读】韩愈乐府歌诗创作刍论

【课外阅读】韩愈乐府歌诗创作刍论

【课外阅读】韩愈乐府歌诗创作刍论唐诗有可入乐者,此为不争之事实,旗亭画壁,有踪可迹;《琵琶》《长恨》有典可征。

明人谢榛云:“唐人歌诗,如唱曲子,可以协丝簧,谐音乐。

”那么,以拔奇险怪、遒宕雄放著称的韩诗是否亦有可被之管弦,揭喉高唱者呢?渊实在《中国诗乐之迁变与戏曲发展之关系》中道:“夫杂剧传奇及诗余乐府者,非如司马相如以下,李杜韩白之辈所作之诗赋文章,非文字之诗,非目之诗,非美文之诗,乃声之诗,耳之诗也,与喜乐相待为一,以传于天下。

”以此视之,则韩诗自不入乐矣。

但与韩愈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元稹于《见人咏韩舍人新律诗因有戏赠》一诗中却分明云:“喜闻韩古调,兼爱近诗篇。

玉磬声声彻,金铃个个圆。

高疏明月下,细腻早春前。

花态繁于绮,闺情软似绵。

轻新便妓唱,凝妙入僧禅。

”以此观之,则韩诗必有可歌者,微之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应该说是对韩诗流播状况的一种纪实性描述。

凭此可以说:韩诗中确有播之唇吻,为人所唱者。

现在当问:韩诗中哪些是可唱的?韩愈本人是否有较高的音乐修养足以支持他进行乐府歌诗创作?如果韩诗中存在可以歌唱的乐府歌诗作品,这些作品对韩诗主体风貌的形成又起到了什么作用?一、韩愈音乐修养的文献考察精通音律,有较高的音乐修养,这是文人创作乐府歌诗的一大有力条件。

韩愈精于音律,他和好友李贺、孟郊都曾作过协律郎。

韩愈任协律郎在德宗贞元十五年,其年“建封奏(愈)为节度推官,试协律郎。

至冬,建封使愈朝正于京师。

”日本音乐史家岸边成雄认为:“(协律郎)本系负考定律吕之职,故必须精通音乐者才能充任。

”“太常寺内乐官中,具有实际音乐知识其最高官位当推协律郎。

”此论可与新旧《唐书》中关于李贺创作乐府歌诗的记载相互佐证。

《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七《李贺传》:“李贺,字长吉……尤长于歌篇……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诵。

补太常寺协律郎。

”《新唐书》卷二百三《李贺传》:“(李贺)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迳,当时无能效者。

【课外阅读】《师说》赏析

【课外阅读】《师说》赏析

【课外阅读】《师说》赏析【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常自称“祖籍昌黎(属今河北省)”,世称韩昌黎。

三岁无父母,由其嫂抚养,自幼学习刻苦。

德宗贞元时中进士,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天旱人饥,他上书请宽民徭,被贬为山阳令。

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入宫,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他性耿直自负,喜奖励后进。

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继承先秦两汉传统,并加以创新发展,论证周密,气势雄健,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文风为之一变。

因此,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之衰”。

可见影响之大。

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他的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较大。

著有《昌黎先生集》40卷,《外集》10卷。

【解题】本篇选自《昌黎先生集》,是韩愈的一篇著名短论。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

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

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注评】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求学的人,与今之学有专长的“学者”义不相同。

必:一定。

○“必有师"即“必从师"。

韩愈 一个硬刚皇帝 顺便创造了三百个成语的 猛人

韩愈 一个硬刚皇帝 顺便创造了三百个成语的 猛人

韩愈一个硬刚皇帝顺便创造了三百个成语的猛人韩愈,一个硬刚皇帝,顺便创造了331个成语的大佬而道济天正忠犯人主之怒说爱第建然而千里马常有,然后有千里马。

世有伯乐,考将狗酒者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

落阱下石【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释义】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

同“落井下石”。

【示例】毫无疑义,他是误解了牛祚,以为对方在落阱下石。

动辄得咎【出处】唐·韩愈《昌黎集·卷十二·进学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释义】辄:即;咎:过失,罪责。

动不动就受到指责或责难。

【示例】在那样的环境下,我们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工作该有多么难做,整日如履薄冰,动辄得咎。

杂乱无章【出处】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其为言也,杂乱而无章。

”【释义】章:条理。

混乱而没有条理。

【示例】救火车开不进狭窄的弄。

水桶拿不出许多。

往来取水只是杂乱无章的一阵胡闹。

(叶圣陶《一桶水》)佶屈聱牙【出处】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释义】佶屈:曲折;聱牙:不顺口。

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示例】有些文字,尤其是所谓直译的文字,写得佶屈聱牙。

(邹韬奋《经历·课外阅读》)摇尾乞怜【出处】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释义】像狗那样摇着尾巴乞求主人爱怜。

指卑躬屈膝地献媚、讨好,以求得到一点好处。

【示例】他们习惯于猛于虎的官威,以为老百姓只要一加威吓,便自会俯首帖耳,摇尾乞怜。

(郭沫若《少年时代·反正前后》) 俯首帖耳【出处】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释义】耷拉着耳朵。

【名人故事】深度解读韩愈

【名人故事】深度解读韩愈

【名人故事】深度解读韩愈----f98a4f4d-7877-11ec-aa37-7cb59b590d7d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

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

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

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但是阅读课文是由一件事引起的。

去年,我去潮州出差。

潮州有一座汉宫庙。

寺庙依山傍水,气势恢宏。

庙后有一座山叫寒山,洞前有一条水叫汉江。

当地人说它以韩愈闻名。

我很困惑。

韩愈,一个学者,他怎么能主宰天涯海角的风景,享受未来的礼物呢?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

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819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

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

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

所谓“文死谏,武死战”。

韩愈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韩愈是一位作家。

当然,他应该比普通官员更注意写纪念物。

余力和余青特别感人,话语洪亮有力。

他说,所谓的佛骨,只是一块又脏又枯的骨头。

皇帝,你“无缘无故地拿着腐朽的东西,当面看”,“官员不说错话,皇史不说损失,真是可耻。

我求这根骨头赔钱,扔进水里和火里,永远不做根本……多么繁荣!多么快!”他还说,如果佛真有灵,有什么灾难,就让他来找我("如果佛有灵,他可以是灾难,如果有灾难,他应该加一位牧师)。

这真的有一种不怕鬼、不信邪的威严气氛和奉献精神。

然而,这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感受。

课外阅读韩愈的《龙说》,尝试分析文中“云”和“龙”的关系,结合相关材料,对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解读

课外阅读韩愈的《龙说》,尝试分析文中“云”和“龙”的关系,结合相关材料,对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解读

课外阅读韩愈的《龙说》,尝试分析文中“云”和“龙”的关系,结合相关材料,对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解读。

【原文】龙说⑴龙嘘气成云⑵,云固弗灵于龙也⑶。

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⑷,簿日月⑸,伏光景⑹,感震电⑺,神变化⑻,水下土⑼,汩陵谷二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叫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力失其所凭依二信不可欤?异哉屿!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日:“云从龙气”既日龙,云从之矣。

注释:⑴龙说:关于龙的评说。

⑵龙嘘气成云:指龙呼出的气变为云¢这是古代的一种传说。

嘘,喷吐。

(3)固:本来。

弗:不。

⑷茫洋穷乎玄间:到达宇宙的任何地方。

茫洋,深远广大。

穷,尽,到达。

玄,幽远。

⑸薄:接近。

⑹伏光景:遮住日月的光芒,隐藏起影子。

伏,遮蔽,隐藏。

景,同“影”。

⑺感震电:驱使雷电。

感,通“撼",撼动。

震,雷声。

⑻神变化:《管子・水地》:“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

欲小则化如蚕蟠,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

”神,指变化莫测。

⑼水下土:指云化为雨,润泽大地万物。

水,名词用作动词,降水。

⑩汩(gu)陵谷:淹没大山深谷。

汩,本指水流的样子;此处作动词,淹没。

陵,高大的土山。

谷,山谷。

QD灵:神奇,神通。

⑫无以神其灵矣:其玄妙神通是无法施展的。

无以,无法,不能,⑬凭依:依托。

⑭信:的确,实在。

欤(yu):语气词。

⑮异哉:真奇怪。

⑯云从龙:《周易•乾卦•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从,跟随。

【写作背景】此文大约在贞元十九年(803)年至元和八年(813年)之间。

这十年期间,韩愈一是在仕途上屡屡受挫,极不得志。

拜监察御史不到三个月时间,因上书直言关中天旱人饥状,而被幸臣李实所谗,贬徙到岭南阳山为令三载。

接着调任京师,不久又遭到与他争夺翰林之位的人的攻击和谤毁,被迫分司东都任职。

在东都四年,韩愈虽弹精竭虑,奋发蹈励,但又因其反对宦官弄权,抵制佛老泛滥,而为朝中权贵和阉党所忌,最后被平调入京,做了个小小的职方员外郎。

韩愈劝学教案

韩愈劝学教案

韩愈劝学教案教案标题:韩愈劝学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韩愈的《劝学》一文,使学生了解韩愈的思想和主张。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韩愈的《劝学》一文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2. 分析韩愈的论述方法和修辞手法。

3. 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练习。

教学准备:1. 课文材料:韩愈的《劝学》。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3. 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韩愈的《劝学》的视频或录音,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向学生提问:你们对韩愈这位古代文学家了解多少?你们对《劝学》这篇文章有什么初步的印象?讲解(15分钟):1. 分析《劝学》的主旨和中心思想:韩愈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对学习的重视和对士人的期望。

2. 解读韩愈的论述方法和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排比、对仗等。

通过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和韩愈的观点。

讨论(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韩愈的观点是否适用于现代社会,为什么?2.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观点,并进行全班讨论。

练习(15分钟):1. 学生个人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短文,表达对韩愈观点的认同或质疑。

2.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并进行互评。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课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练习成果。

2. 引导学生总结韩愈的观点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

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写一篇关于韩愈的《劝学》的读后感。

2.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运用韩愈的论述方法和修辞手法。

教案扩展:1. 配置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韩愈的其他作品和思想。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讲,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韩愈的观点,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和辩论。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学生的发言情况。

2. 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韩愈思想
韩愈提出的"业精于勤”,"提要钩去”,"含英咀华”,"由统要中”,"师素不师辞"以及"闳中肆外"等教学与学习方法,是一些符合教学与学习规律的正确见解,但是他的"崇儒卫道"则是封建糟粕。

(一)对教师问题的见解
1、教师的任务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谓"传道"是指传儒家道统;所谓受业,是指使学生受到文化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所谓解惑,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解答学生们的疑惑。

以传道为首,以授业为次。

韩愈强调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为恢复儒道的传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而且还包含了寓德育于智育的思想。

2、教师的标准
无论社会地位是高或是低,无论年龄是长或是少,谁掌握了道,谁就是教师。

衡量教师的标准: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以做教师。

3、师生关系
他认为谁先值得道,谁有学问,谁就是教师。

"由于对"道”:的某方面的造诣不同,由于对"业"的某方面的专攻不同,也许学生不一定不如教师,教师也不一定处处比学生高明。

这破除了对教师的盲目迷信;而且还反映了闻“道"在先,以"先觉觉后觉",攻有专"业",以"知"教"不知。

这一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

师与生之间的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

提倡人们要向德行高尚、学有专长的人学习,提倡互相为师,"教学相长"的含义。

他的这一思想有利于扩大师资的来源,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教师的职责,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德育与智育、教书与育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启发意义。

(二)关于识别和培养人才的思想
1.只有善于鉴别而又培养得当,人才才会大量涌现出来。

韩愈这种识别人才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举贤"、里子"尚贤"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封建贵族那种选人唯贵、用人为亲的腐朽思想进行的有力批判。

(三)关干教学与学习的思想
1、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
2、在博的基础上求精
韩愈在教学实践中领悟到了博与精的辩证关系。

博与精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博,就不可能有精;没有精,博也只不过是一种大杂烩。

教学时,老师要提出纲要,让学生把握住要点,引导学生探索其精微之处,融会贯通,领会其精神实质。

韩愈还提出教学要注意系统性,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以古人为师,不必拘泥于章句文辞,而是要学习古人文章中的思想、方法。

他赞成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又反对沿袭剽窃,主张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