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 公开课优秀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2624c69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a.png)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通用9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通用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领会作者热爱家乡、珍爱民俗文化、怀恋美好生活的深厚情感。
2.探究写作技巧,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
3.体验平凡生活中蕴含的人生趣味,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和诗意。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的怀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平凡事物中蕴含的情感和平淡生活中的情趣。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法,合作探究法,赏析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联系传统,导入新课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2008年开始我们国家的法定假日增加了三个传统节日,同学们知道是哪三个吗?(清明、端午、中秋)你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农历五月初五)我们这里过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吃粽子、吃鸡蛋等)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那么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呢?今天让我们一同欣赏“端午的鸭蛋”,往领略鸭蛋的神采,品尝鸭蛋的滋味,感受那无尽的生活乐趣。
(板书标题及作者)二、了解作者,检查预习1.作者汪曾祺(PPT呈现):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著名作荚冬江苏高邮人。
小说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
汪曾祺散文注重表现“凡人小事”,能做到“以小见大”。
2.字词预习检查(PPT呈现):咂摸拧成小绳用酒和苋菜络子大襟车胤囊萤映雪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要求学生根据所写内容的不同,用小标题的形式加以概括。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详案)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88b956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53.png)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详案)章节一:课程导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教学内容: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庆祝活动和特色食品。
教学方法:讲述端午节的故事,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分享对端午节的了解和感受。
章节二:课文解析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端午的鸭蛋》一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教学内容:阅读和解析《端午的鸭蛋》一文,探讨作者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怀念之情。
教学方法:分段阅读,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章节三:小组讨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分组讨论端午节的习俗和食品,比较不同地区的端午节差异。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并分享讨论结果。
章节四:创意活动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关于端午节的活动,如制作端午节食品、装饰品或表演节目。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活动主题,进行创意设计和展示。
章节五: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和提高自我反思能力。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思考。
章节六:端午节文化探究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教学内容:通过视频资料或专家讲座,深入了解端午节的历史背景、民间传说和习俗。
教学方法:观看视频、听讲座,并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端午节的深层文化意义。
章节七:地方端午节特色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端午节的特色。
教学内容:邀请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分享他们家乡的端午节习俗和特色。
教学方法:学生展示和分享,其他学生和教师提问和讨论,增进对端午节多样性的认识。
章节八:鸭蛋美食制作体验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制作端午鸭蛋的乐趣。
教学内容:讲解并演示如何制作端午鸭蛋,学生分组动手实践。
教学方法:教师示范,学生跟随操作,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端午节食品的了解。
章节九:端午节作品创作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3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4f3afa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74.png)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分享的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3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参考。
篇一: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篇一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青春期,有求知欲,有好奇心,也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些疏远,因为他们缺乏认知传统文化的机会,也就少了欣赏传统文化的情趣,本课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号召他们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趣。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1、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2、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解读文本韵味,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导入——朗读——品评——拓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思路:说风俗——理思路——品鸭蛋——赏语言——谈体验课前学生预习:1、自我朗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2、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
教学过程:一、读诗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生答: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非常不错,大家懂得真多。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首诗,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多媒体出示诗歌)《午日观竞渡》——边贡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端午节)2、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吃五香蛋,赛龙舟……)(多媒体出示风俗图片)3、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回忆性散文《端午的鸭蛋》,看看作者从一枚小小的鸭蛋里咂摸出怎样的生活情趣。
端午的鸭蛋教案(多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5e641c39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f5.png)
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多篇)教案章节:第一章至第五章第一章:端午的鸭蛋介绍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使学生知道鸭蛋在端午节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起源。
端午节的习俗和活动。
鸭蛋在端午节中的象征意义。
1.3 教学方法:讲述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起源。
展示端午节习俗和活动的图片或视频。
分组讨论鸭蛋在端午节中的象征意义。
第二章:端午的鸭蛋制作方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制作端午鸭蛋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认同。
2.2 教学内容:鸭蛋的制作材料和工具。
鸭蛋的制作步骤和技巧。
鸭蛋的装饰方法和创意展示。
2.3 教学方法:讲解鸭蛋的制作材料和工具。
示范鸭蛋的制作步骤和技巧。
分组实践,学生动手制作鸭蛋。
第三章:端午的鸭蛋文化意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鸭蛋在端午节的文化意义。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激发学生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和关注。
3.2 教学内容:鸭蛋在端午节中的象征意义。
鸭蛋与其他节日食品的文化联系。
鸭蛋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3.3 教学方法:讲述鸭蛋在端午节中的象征意义。
分析鸭蛋与其他节日食品的文化联系。
讨论鸭蛋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第四章:端午的鸭蛋美食文化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端午鸭蛋的美食文化。
培养学生对美食的兴趣和品味能力。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4.2 教学内容:端午鸭蛋的传统制作方法和风味特点。
端午鸭蛋的食用方式和搭配建议。
端午鸭蛋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美食文化。
4.3 教学方法:讲述端午鸭蛋的传统制作方法和风味特点。
分享端午鸭蛋的食用方式和搭配建议。
介绍端午鸭蛋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美食文化。
第五章:端午的鸭蛋活动策划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策划端午鸭蛋活动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组织能力。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5.2 教学内容:端午鸭蛋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713323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e2.png)
【 - 小学作文】【篇一】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与反思《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
这个单元主要介绍民风民俗,民风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了解民风民俗,就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2、课文特点:本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通过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汪曾祺所写的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赏析他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学情分析我所教的两个班基础不同,语文水平差别较大,但是对这篇课文来说,两个班学生的理解水平不会相差太远,因为这篇课文的内容对他们来说非常熟悉。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朗读课文精彩语句,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珍惜热爱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学设想1、一课时教学2、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导入——阅读——拓展学习方法朗读搜索——归纳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设计理念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
3、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与文本多重接触、碰撞与学习,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教师提问:1、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2、你能说出端午节的来历吗?学生回答:课前搜集资料,课堂踊跃发言,教师引出课题——《端午的鸭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分别给第1段,第2、3段,第4段拟一个小标题。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6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4502d55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0d.png)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6篇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篇一一、自学1、了解作家汪曾祺,学习字词。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3、了解作者家乡的端午风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品味平淡自然而韵味十足的语言。
二、量学1、字词门槛() 籍贯()腌蛋()门楣()苋菜( )络子() 车胤()囊()萤映雪城隍( )庙大襟( ) 肃然起敬曾经沧海难为水与有荣焉2、汪曾祺:江苏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是沈从文的学生。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
著有散文集《》。
3、思考回答:(1)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2)你认为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哪些句子能体现这种感情?三、导学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2、作者家乡的咸鸭蛋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了什么写法?3、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4、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试举例说明。
四、用学品读(2、3)段1、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2、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这样的句式来体会五、测学1、注音或写汉字Xiàn()菜门méi()车yìn()城huáng( )庙náng[]()莹映雪肃()然起敬络()子腌( )蛋大襟( )2、“曾经沧海难为水”这是唐代诗人《》中的诗句。
3、选文记叙的是最普通的端午的鸭蛋,但却让人回味无穷,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这对你作文有什么启示?4、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用囊莹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5、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
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
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你如何看?班上同学对此要举办一个小论坛,请你为本次论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端午的鸭蛋》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端午的鸭蛋》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566badf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cf.png)
《端午的鸭蛋》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端午的鸭蛋》教案教学设计1《端午的鸭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文化背景及节日习俗;2.学习相关词汇和语言表达,提高口语、阅读、写作能力;3.能够通过阅读、听说训练,理解端午饮食文化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内容1.文化阅读:《端午的鸭蛋》2.阳历和农历的关系和追溯3.和端午节有关的饮食文化和特色菜三、教学重点1.节日习俗和饮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2.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3.提高口语、写作能力四、教学难点1.文化内涵和价值的讲解2.以文化为基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五、教学方法1.文化读物阅读2.小组讨论3.多媒体呈现4.语言输出练习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呈现端午节刺绣、粽子、糯米饭等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猜测是哪一节日。
2.简单介绍端午节习俗,引发学生对端午节习俗的学习探究。
(二)文化阅读1.呈现阅读材料《端午的鸭蛋》,让学生自主阅读。
2.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三)文化学习1.针对学生提问情况,由教师进行相关知识讲解。
包括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文化背景及代表性的食品等等。
2.制作图片,展示端午节古代的一些习俗、活动和民俗习惯。
(四)词汇学习1.呈现端午节相关的词汇图片,帮助学生阅读、认知相关词汇。
2.老师出示口头类比活动,让学生猜测类比词的意思。
三、语言输出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端午节的饮食文化及其内涵和价值。
2.组织学生用口语和写作的形式回答问题,学生在语音、语调及语言表述方面参考教师的指导。
七、作业布置1.分组完成端午节与其他节日的对比报告;2.整理分类端午节相关词汇,并进行巩固复习。
八、板书设计端午节相关的基础知识、词汇、文化原则等。
九、教学检查1.评估学生学习情况,期末建立端午节的主题墙。
2.按照课程计划进行教师自我总结。
十、教学总结随着文化的传播及多样性,人们对于古老而又富有内涵的端午节文化认知只有加深,领略端午节饮食文化内涵和欣赏其美,才能愉悦地度过端午佳节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在阅读文化材料、听取教师讲解、参与口语和写作练习等过程中,加深了对端午节的认知和理解。
端午鸭蛋教学设计教案【8篇】
![端午鸭蛋教学设计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eba3492b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78.png)
端午鸭蛋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8篇】端午的鸭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法与学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教法可以采用导入──阅读──拓展的步骤进行,在学法上可以按照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的步骤开展,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
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
意图: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在游戏之中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回顾,同时为课文学习创设环境,培养学生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问题:(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对知识进行汇总归纳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地描述的家乡习俗,并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对这一习俗进行补充阐述,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细读课文,了解内容问题:(1)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家乡的端午节?(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安排课文内容的?(3)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意图:问题一可以使学生在了解通过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营造浓郁的乡风乡情,为鸭蛋的的出现做铺垫,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和。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af55de647d27284a735119.png)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学过程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
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
意图: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在游戏之中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回顾,同时为课文学习创设环境,培养学生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问题:(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对知识进行汇总归纳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地描述作者的家乡习俗,并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对这一习俗进行补充阐述,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细读课文,了解内容问题:(1)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家乡的端午节?(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安排课文内容的?(3)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意图:问题一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作者通过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营造浓郁的乡风乡情,为鸭蛋的的出现做铺垫,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和。
问题二让学生自我概括,掌握本文“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理解课文掌握课文做好积累。
教师不宜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一内容并不复杂,可由学生自主完成。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64a753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ca.png)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学设计篇9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文章的框架,感知课文内容体味文章所蕴含的情感2.能力目标: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3.情感目标:认识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的框架,感知课文内容体味文章蕴含的情感,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预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搜集有关家乡端午节的习俗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端午习俗知多少?我想请同学来说一说家乡的习俗。
吃粽子,赛龙舟,有关屈原的故事,挂艾草菖蒲……莆田有句俗话: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吃一天,用五色线为孩子织结长网袋装熟蛋,织结小线袋装樟脑丸,缝黄布虎,绣八封图,裁新衣服等……还有初五早,人们纷纷上野外,挖集“午时草”(即各种药草),如蛋早、慕香、野艾、鬼针草、一点红、木荷、龙牙草、积雪草、澎蜞菊、麦穗癀、稞叶……采集了一大筐,洗干净之后装入大锅烧“午时水”,以备全家人洗澡、清洁肌肤,消除疾病,再且百草百药,以药草蒸蛋,蛋吸入百味草中的药理性能后,人吃了“午时蛋”,能杀菌、消病、健身,又曰:“吃午时蛋能顶雷阵雨。
”初五忙了大半天,午餐吃顿美味水面,随后洗澡。
这些习俗有些渐渐地被省掉了,没有几个人会说这些俗语,但是在老人家的口中,他们能用莆田话将其演绎地很美。
今天我要带大家走进汪曾祺的家乡,领略一下他们家乡的端午。
二.作者简介汪曾祺,是个美文家,他的作品《受戒》、《大淖纪事》、《蒲桥集》,为读者所欢迎。
这人还有“二美”之称,一个是美学家,还有一个则是“美食家”。
三.研读与赏析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标序段序,疏解疑难生字词,请同学读一读生字,检查预习情况腌门楣苋菜肃然起敬囊萤映雪2.同桌互动,理清文章脉络,思考交流: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自由作答)教师点拨:找出中心句,即可很容易地找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①一般习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②不确定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③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高邮络子的风俗3.研读“高邮鸭蛋”这一部分a.指名朗读,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高邮鸭蛋的特点明确:①多为双黄蛋②质细而油多b.同桌互动讨论:作者写了高邮鸭蛋的特点,还写了哪些内容?明确:①挑鸭蛋②吃鸭蛋③玩鸭蛋(结合学生的童年生活,体验童年时代的乐趣)四.质疑探究1.作者为什么要在高邮的鸭蛋上大做文章呢?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各言其说,言之有理即可)教师点拨: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说自己不喜欢袁枚这个人,因为这人只会说,不会做,唯一能让他觉得亲切的是《腌蛋》,这里的蛋不是别的地方出产的,正是自己的家乡高邮出产的。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全文5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全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440702b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c9.png)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全文5篇]第一篇: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一、看古诗、猜人物和端午[宋]张耒(lěi)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jǜ)能还。
国亡身殒(yǔn)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请同学们猜一猜这首古诗和我国历史上哪一位著名的人物有关?谁能来介绍一下这个人物。
(知道他是怎样死的吗?)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二、说习俗我们的那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端午节端午节有哪些习俗?说一说(看图片)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三、读文本今天呢,我们就随着汪曾祺,这位有着浓浓乡情,带着芬芳乡土气息的作家去了解一下他们家乡的端午风俗,去看一看他们小时候在端午节吃什么,玩什么。
(板书课题:端午的鸭蛋——汪曾祺)看题目、猜内容。
猜一猜,作者在文章中写了什么内容?(然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词写到黑板上,一会我们共同来解决。
)四、析内容端午的鸭蛋:共写了三部分内容: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分小组讨论: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图鸭蛋介绍这些习俗与后文的鸭蛋有关系吗?为介绍鸭蛋预设背景(引出)名声久远(问起籍贯会肃然起敬上海店里会特别标明双黄鸭蛋会成批输出)质细而油多蛋白而柔嫩(引袁枚文作证以北京鸭蛋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与有荣焉第六自然段中,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的故事。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10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43fba0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0a.png)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10篇)端午的鸭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理解文章于自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以合作探究及练习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感受文章的韵味和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合作探究,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导入——阅读——品评——拓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刚刚过完端午节,在享受快乐之余,也深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
现在让我们看看江南的节日和我们有何不同。
(板题)二、走近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
三、合作探究1、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作用是什么?2. 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质细而油多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色彩鲜艳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
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3、拟写广告词好的东西,应该让所有的人知道。
请大家拟写一则广告词来向外界推荐。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选择一样家乡的名有特产为它拟写一则广告。
四、布置作业用你的笔,把你家乡的风俗文化赞扬一番,写出自豪感,语言生动传神,有文化气息。
端午的鸭蛋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识记并积累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文《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板书奉献)
![语文《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板书奉献)](https://img.taocdn.com/s3/m/f5355f4b2af90242a895e5a7.png)
语文《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板书奉献)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同学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中蕴含的情感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同学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
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身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布置
一课时
公开课教案
导入新课
1.以同学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
(多媒体展示)
2.阅读指导:
a.写了什么?
b.为什么写?
c.怎样写的?
检查预习
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囊萤映雪肃然起敬
教师小结:
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课文,同学考虑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同学自主考虑、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同学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掌握。
这是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溢生活情趣。
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f455c5cd0d233d4b04e69a0.png)
别说鸭蛋都一样,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样子(秀气)。
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引导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体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平淡而有味,字里行间有着淡淡的幽默。)
请同学们讨论: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语言特色的?(10至15分钟)
⑴口语色彩浓厚。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xx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皮细而油多5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端午的鸭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整理的端午的鸭蛋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这个问题偏难。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回答。对答案中的闪光点要及时肯定。
这样不是东拉西扯。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优秀6篇】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067200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89.png)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优秀6篇】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安排一课时导入新课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
(多媒体课件展示)2.阅读指导:a.写了什么?b.为什么写?c.怎样写的?检查预习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囊萤映雪肃然起敬教师小结: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
这是文章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
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
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
(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公开课《端午的鸭蛋》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公开课《端午的鸭蛋》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125793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f9.png)
公开课《端午的鸭蛋》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公开课《端午的鸭蛋》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细节,善于发现平凡生活中的诗意,用心口味生活的情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
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
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今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去口味那种故乡情结,那种思乡恋乡情结。
二、探究课文:互动1、题为“端午的鸭蛋”,却先介绍了什么?明确:在介绍咸鸭蛋之前,先介绍了端午的种种风俗。
互动2、端午的种种风俗有哪些?这一段是什么结构?有没有中心句?明确: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一段是总分结构,第一句是中心句。
互动3、为什么要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明确: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于自然中写也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从文章思路来看,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端午的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互动4、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
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8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111fd99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ae.png)
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五册,涉及到的章节是《端午的鸭蛋》。
详细内容包括:汪曾祺先生笔下的端午鸭蛋背后的文化意义,端午鸭蛋的特点及制作方法,以及作者通过鸭蛋所传达的家乡情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我国端午节的相关习俗,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细节中品味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课文朗读录音、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端午节吃鸭蛋的习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端午节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查找生字词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讲解生字词。
(2)分析课文内容,了解端午鸭蛋的制作方法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3)通过例句分析,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课题:《端午的鸭蛋》2. 主要内容:(1)端午鸭蛋的特点及制作方法(2)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3)端午节习俗的文化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解释其含义。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家乡端午节习俗的认识。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见学生个人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端午的鸭蛋》,让学生了解了我国端午节的习俗,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调查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和文化意义的传递。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优秀4篇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41a38d2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8c.png)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优秀4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篇一一、欣赏配乐图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的典型庆祝方式图片)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节日和习俗?用轻音乐,为的是不破坏本课力图要营造的清新、典雅的意境。
放一张图片让学生说一张确实比起所有的放完再说要热闹的多,但是实在不忍心这样的课一开始就这么吵吵嚷嚷!二、生字词教学读读写写用用双基落实做到实处三、默读课文感知问:课文包括哪三部分内容?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为下面的教学服务。
)选择你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大声地朗读(尊重学生的朗读喜好,这样也许效果会好点。
)问:这部分内容让你感受到了作者什么情感?1、对同中存异的端午风俗的喜爱;2、思乡爱乡为故乡自豪;3、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课件用超级连接,可以随着学生的思路走,当学生说到一点的时候再追问一下,带动所有的学生思考。
把学生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都发挥出来。
提到1时问学生文章提到的共同的端午风俗是什么?他家乡特有的是什么?用图片展示。
提到2时让学生找寻具体的句子读出情感并展示作者以思乡为主题的书法作品。
提到3的时候让学生找出作者童年的'痕迹,同时体验自己的生活。
这个环节过后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了解。
四、介绍作者的作品特点他长于江南,定居于北京。
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
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切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让学生看一看明白散文的风格是多样化的,各有特点。
五、引用汪曾祺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
品味课文的自然家常平淡的特点自然和家常的特点学生应该很快就可以体会到,文章的构思,笔法都很自然,文章的取材很家常语言也像聊家常,就是平淡这点可能学生很难苟同,那么就用一段话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危襟正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合肥市永和学校马丽萍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
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本课则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以及作者对故乡的乡土风情、民韵习俗的深深思恋之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青春期,有求知欲,有好奇心,也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些疏远,因为他们缺乏认知传统文化的机会,也就少了欣赏传统文化的情趣,本课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号召他们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教学目标】
根据三维目标,结合本文特色和学生实际,将目标确定为:
1、“思路清”
通过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写法妙”
通过删减法,掌握文章的几种表现手法;
3、“语言美”
通过赏析,品读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4、“故乡亲”
通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激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思路】说风俗——理思路——品鸭蛋——赏语言——谈感受
【课前学生预习】
1.自我朗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2.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好!你们知道我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在咱们合肥端午节有什么风俗?节日的欢乐祥和都写在你们脸上了呢!
2、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回忆性散文《端午的鸭蛋》,看看作者从一枚小小的鸭蛋里咂摸出怎样的生活情趣。
意图:从节日的体验中走入文本,感受民间文化习俗。
二、学习目标一:“思路清”
(通过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一)积累词汇,扫清字词障碍。
籍贯、络子、车胤、大襟、囊萤映雪、肃然起敬、曾经沧海难为水等。
(二)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端午习俗)
1、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之后教师给予评价指导)
2、询问本节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其中哪些是作者家乡特有的端午风俗?(三)学生默读课文第二、三段(家乡鸭蛋)
1、读前设问:这部分在作者又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呢?
2、学生1回答,学生2补充,教师小结:
家乡鸭蛋最有名,一说高邮遂起敬;
上海店铺必标明,双黄鸭蛋真喜庆;
清代袁枚是吃货,《随园食单》有佐证;
曾经沧海难为水,字字饱含故乡情。
(四)小组合作(端午鸭蛋)
1、提示要求:四人小组,边读边讨论在4-6段落中找出端午节那天孩子们都了什么?(问题已在设定当中,让学生在一起合作中一起感受作者端午的快乐)
2、教师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
孩子们挑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糊鸭蛋灯,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
(五)“思路清”
看看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试试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提示: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就是文章的清晰的写作思路!
三、学习目标二:“手法妙”
(通过删减法,理解文章的几种表现手法)
(一)讨论几个话题
1、不写第一段不行吗?
2、不写他人知道我籍贯后的肃然起敬不行吗?
3、不写袁枚《随园食单》一节不行吗?
4、不写北京咸蛋蛋黄浅黄不行吗?
(二)教师提示:同学们自由选择话题,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情感和常用的表现手法来思考。
(如:对比、侧面烘托、铺垫、用典等)
(三)教师小结
端午风俗,背景铺下;
他人称道,侧面烘托;
引用经典,名气真大;
北京咸蛋,相比差啦;
质细油多,正面描画。
原来,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在夸家乡鸭蛋的名气大品质顶呱呱。
教师提示:老师倒认为文章手法并非作者有意为之,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四)从文中可以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热爱、赞美、自豪)
意图: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思路清”后,即知道了文章写了“what”后,还有知道为“why”写这些(选材和情感表达的关系)和“how”写的问题(写作技巧)。
培养学生辨析能力,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四、学习目标三:“语言美”
(通过赏析,品读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一)提示:汪曾祺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二)要求:请你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其语言上的特色,然后可以和你的同桌分享。
(三)学生分享例句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
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语言平淡而有味,读起来亲切自然
2、“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
一个“吱─”字,绘声绘色、真切生动;吃鸭蛋的动感和快感,活灵活现;若删去,缺少味道了。
3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
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趣味。
字里行间饱蘸对故乡的自豪和热爱之情。
(四)延伸思考
作者用平淡而有味的语言津津乐道,仅仅是在怀念赞美鸭蛋吗?
小小咸鸭蛋,
生活滋味甜;
平淡而有味,
从容故乡谈。
【布置作业】(巩固教学目标4)
故乡是人类永远的精神家园。
或许生活中的一情一景,甚至身边拂来的一缕春风,都可以触碰我们关于家乡关于童年的记忆。
请运用今天所学,写写关于你家乡的记忆。
【板书设计】
端午风俗平淡有味
家乡鸭蛋风俗画语言美适当方言
端午鸭蛋淡淡幽默
故乡情
怀念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