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文言文 愚公移山赋的节选翻译

合集下载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节选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节选

愚公者,北山之愚人也。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山前有一道,通向邻国。

道之左,有愚公之家;道之右,有邻国之都。

道狭而险,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辔。

愚公欲平此道,使车马通行无阻,然山高且险,愚公年迈,不能独成其事。

一日,愚公与其子曰:“吾年九十,死无恨事。

然吾家道不通,邻国之人,皆苦于行。

吾欲移此山,平此道,以利吾邻。

汝能助我乎?”其子曰:“父言甚善,吾虽年幼,亦愿从父移山。

”于是,愚公与其子,携锄凿锤,奋力于山。

邻里之人,闻而怪之,曰:“愚公何为者?乃欲移此山?”愚公曰:“吾闻有志者事竟成,吾欲平此道,以利吾邻。

虽移山之难,吾亦必成之。

”邻人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息?”愚公曰:“吾与汝邻,虽邻,吾亦欲利汝。

吾移山,非徒为吾,亦为汝也。

吾子子孙孙,亦将利此道。

吾虽死,有子子孙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忧无成?”邻人无以应,但笑而退。

愚公年虽九十,精神矍铄,移山不已。

日积月累,山石为之平。

邻人叹曰:“愚公之力,吾等不及也。

”后,愚公之子娶邻国之女为妻,生子继业。

继业承父志,复移山不止。

年复一年,山道平直,车马通行无阻。

邻国之人,皆感愚公之德,为之立庙,以祀其魂。

愚公移山,虽历经千辛万苦,然终成其志。

此故事传颂千古,成为中华民族勤劳、坚韧、不畏艰难、奋发向前的象征。

愚公虽愚,然其志不可移,其精神令人敬佩。

译文:愚公,是北山的一个普通人。

年纪已经九十岁了,面朝山居住。

山前有一条道路,通往邻国。

道路的左边是愚公的家,右边是邻国的都城。

道路又窄又险,车辆不能并排行驶,马不能并行。

愚公想要拓宽这条道路,让车辆和马匹可以畅通无阻地通过,但是山又高又险,愚公年纪已经很大,不能独自完成这个任务。

有一天,愚公对他的儿子说:“我今年九十岁了,没有遗憾的事情。

但是我家里的道路不通,邻国的人,都苦于行走。

我想移走这座山,拓宽这条道路,让我的邻居们受益。

你能帮助我吗?”他的儿子说:“父亲说得很好,我虽然年纪小,也愿意跟随父亲移山。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1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古诗简介《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

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翻译/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列御寇《愚公移山》原文译文鉴赏

列御寇《愚公移山》原文译文鉴赏

列御寇《愚公移山》原文|译文|鉴赏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

于是便有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下面一起欣赏这篇古文吧!列御寇《愚公移山》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及注释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愚公移山解析及译文

愚公移山解析及译文

愚公移山解析及译文以下是为您生成的《愚公移山》译文: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呀,方圆有七百里,高得那叫一个吓人,有好几万丈。

原本就在冀州的南边,河阳的北边。

有个住在北山的老头叫愚公,都快九十岁啦,就面对着大山住着。

他特别烦大山挡在北边,出去进来都绕老远去了,就把全家人召集起来商量说:“咱全家一起使把劲,把这大山铲平了,一直通到豫州南边,到达汉水南岸,咋样?”大家纷纷点头同意。

他老婆却提出疑问说:“就凭您这点力气,连魁父那小山丘都搞不定,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咋地?再说啦,挖出来的那些土石往哪儿放呀?”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边去。

”于是愚公就领着能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石头挖土,用簸箕装着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家的寡妇有个小男孩,才刚刚换牙,也蹦蹦跳跳地跑去帮忙。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趟。

河曲有个叫智叟的老头笑话愚公,还拦着他说:“哎呀呀,您可真够傻的!就您这点岁数剩下的那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都毁不了,能拿那些土石咋办?”愚公长叹一声说:“你这脑子咋这么死性呢,顽固得没法开窍,还不如寡妇家的小孩呢。

文言文名篇·愚公移山全文及翻译

文言文名篇·愚公移山全文及翻译

文言文名篇·愚公移山全文及翻译文言文名篇·愚公移山全文及翻译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

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

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愚公移山赋(节选)译文

愚公移山赋(节选)译文

愚公移山赋(节选)〔唐〕丘鸿渐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杜哉。

倘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往/必遇蹇,终为/丈夫之浅。

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则/愚公之道行。

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

始:只倘若:假如
收:获得/接受荷:hè承受恩惠
困蒙:困于蒙昧遇蹇:遇到艰难
相:xiāng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

致:极
假:假托
译文:人们只知道愚公(的志向)远大,不能估量。

(然而)夸娥氏二子的神力又是何其伟大呀!假如(愚公)没有接受(邻居)孤儿的帮助,及从智叟的辩论中获得启发,那么就会处于困蒙之中,以后必定会遇到艰难。

最终会成为见识短浅的勇夫。

现在移山的功劳已经成就了,河北、冀州也因此平坦了,这就是愚公的高明呀!外来人听过这个故事,心里深有感触进而叹息道:故事虽然极为特别,或许是假托这个故事来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吧!。

《愚公移山》列子原文及翻译

《愚公移山》列子原文及翻译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原文: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译文: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对着山居住。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说:“我和你们尽全力平分险阻,指通豫南,到达汉阴,可以吗?”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愚公不畏艰难,坚定不移地挖山开路,最终感动了上帝,派神将把山移走的故事。

这个故事寓意着只要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最终会取得成功。

愚公移山的文言文翻译

愚公移山的文言文翻译

愚公移山的文言文翻译愚公移山的文言文翻译《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愚公移山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可以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可以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可以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可以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和原文注释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和原文注释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和原文注释原文愚公移山【作者】列御寇【朝代】先秦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13)汝:你。

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

指,直。

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先秦-列御寇《愚公移山》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列御寇《愚公移山》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列御寇《愚公移山》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

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

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原文:愚公移山先秦-列御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翻译: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聚室而谋曰:“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愚公移山》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愚公移山文言文及其翻译

愚公移山文言文及其翻译

古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山北临汉阴,出人往来,苦于险阻。

愚公患之,欲铲平此山,以为通途。

于是,愚公召集其子,共议移山之策。

子曰:“吾父之志,固已坚矣。

吾将效先人之志,助父移山。

”愚公曰:“善。

”于是,愚公与其子,以及邻人,共负畚锸,操镢斧,以备移山。

愚公每日携畚锸,早出晚归,不懈于劳。

邻人见之,皆曰:“愚公年迈,移山之志何其坚也!”愚公闻之,笑而不答。

曰:“吾虽老,志在移山,非为劳也,为后世子孙造福耳。

”岁余,愚公移山之志未衰。

一日,有智叟过而问之,曰:“老丈,子之移山,何其难也?吾观山之高大,非一日之功,子何故不待之自然,而欲强行移之?”愚公答曰:“吾闻之,山有志者,终成其事。

吾虽老,志不移,必成其志。

”智叟笑曰:“子之志诚坚,然吾恐子之子孙,不能继此志也。

”愚公曰:“吾虽老,尚能为之,子何疑吾子孙之不肖也?吾子孙若能继吾志,移山之业,必成于世。

”智叟无以应,然心中窃笑愚公之愚。

愚公归,终日思智叟之言,欲与邻人商议。

邻人曰:“智叟之言,不足为虑。

吾等虽不能移此山,然能助愚公成其志,亦吾辈之幸也。

”于是,愚公与邻人共议,选其壮者,以备力役。

又求助于邻村,得壮丁数百人,共襄盛举。

愚公与众人力战不懈,寒暑易节,移山之志益坚。

岁月如梭,不觉十年。

山虽未移,然愚公之志未改。

一日,天降神石,自山而出,愚公以石击山,山为之裂。

于是,愚公与众人力运神石,填于山谷,山遂平。

移山之事,传至国君,国君闻之,叹曰:“愚公移山,志之坚也,世无其匹。

”遂命左右,封愚公为“移山侯”,以表彰其志。

愚公移山,非一日之功,非一己之力,乃众志成城,同心协力,终成其事。

此乃古之明训,后世子孙,宜效此志,以成大事。

翻译:古时候,有一位住在北山的愚公,年纪已经九十岁了,他的家面对着山而建。

山的那边靠近汉水南岸,出入的人们都苦于道路的险阻。

愚公对此感到忧虑,想要把这座山铲平,以便开通一条通往外界的道路。

于是,愚公召集他的儿子,共同商议移山的策略。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的一则著名寓言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这个故事展现了愚公坚定不移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 90 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文言文名篇·愚公移山全文及翻译

文言文名篇·愚公移山全文及翻译

文言文名篇·愚公移山全文及翻译文言文名篇·愚公移山全文及翻译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

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

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愚公移山列子〔先秦〕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文言文《愚公移山》译文及注释(最新)

文言文《愚公移山》译文及注释(最新)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译文太行山和王屋山,宽七百里,高七八千米,原位于冀州南部和黄河北部。

北山下有个叫愚公的人。

他快90岁了,住在山对面。

他在山区北部受阻,不得不绕道而行。

于是,他召集全家人说:“我要尽我最大的努力铲除险峻的高山,让这条路一直延伸到禹州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好吗?”每个人都同意了。

他的妻子质问他说:“以你的力量,即使是王父太后的山也不能被夷为平地。

太行和王府呢?”再说,土和石头是从哪里挖出来的呢?他们说:“把它丢在渤海边,隐地的北边。

《愚公移山》文言文八年级上册

《愚公移山》文言文八年级上册

《愚公移山》的原文及译文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

这则故事的发源地,通常被称之为愚公故里的河南济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的原文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的北面有位愚公,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着山走,于是召集全家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削平险峻,使道路直通豫州的南边,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一年时间,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一位叫智叟的人笑着劝阻他们,说:“你也太不明智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对泥土和石块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道:“你的思想太过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文言文愚公移山赋的节选翻译愚公移山1课文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课文释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

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

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

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3课下注解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阻塞。

11迂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13汝你。

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

指,直。

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

杂然,纷纷的样子。

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况且。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

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

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

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

易,交换。

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

反,通“返”往返。

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彻,通。

42匮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

虽,即使。

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以应没有话来回答。

亡,通“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

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其,愚公。

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感,被……感动。

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

52厝同“措”,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6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57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

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

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4古今异义:1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2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3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4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5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6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7荷古义:扛今义:荷花8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10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11方古义:方圆今义:常指矩形12惩古义:苦于,被、、、、、、所苦今义:惩罚5词性活用:1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名词活用为状语,用箕畚。

3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4聚:使动用法,使、、、、、、聚,相当于:“把、、、、、、召集在一起”。

6一词多义:1方方七百里【指面积】方其远出海门【正当】2曾曾不若孀妻弱子【竟】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3固汝心之固【顽固】吾义固不杀人【本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4亡今亡亦死【逃走】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5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帝感其诚【他】其妻献疑【他的】6之以君之力【的】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7且年且九且焉置土石8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加强语气】9而面山而居【表修饰】何苦而不平【表承接】而山不加增【表转折】通假字:1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

“厝”通“措”,放置。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一直6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

7文言句式:1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2“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3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

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

5、告之于帝。

倒装句,状语“于帝”后置。

6、帝感其诚。

被动句,译8文章理解: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

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

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

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

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

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9人物分析:愚公:目光长远,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智叟:目光短浅,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对困难采取冷漠逃避。

10问题研究:1、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

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答:不有损。

一是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

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2、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1)、“方七百里,高万仞”山本身高大无比。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遥远。

3)、“北山愚公,年且九”“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人老又少。

4)、“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工具简陋。

5)、河曲智叟劝阻,讥笑。

3、从第一节中找出表现愚公移山艰难的语句?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4结合全文来看第二节“邻人京城氏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这一情节的目的是什么?侧面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

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一句侧面写出了什么?路途遥远,艰难,突出〃愚公坚忍不拔,信念坚定。

6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都没有赞成,愚公之妻关心,提建议。

而智叟反对,讽刺。

形成对比,推动情节向下发展。

7“虽我之死〃〃〃〃〃〃何苦而不平”包含着怎样的思想和意义?乐观豁达,意志坚定,懂得自然不会改变但,人力是无穷尽的。

8“帝感其诚”的诚指什么?为何以神话结尾?愚公的坚忍不拔。

借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展的情况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表达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9分析人物名称的含义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这里二人针锋相对,对比鲜明,智叟眼中的愚公是“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他的“智”其实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而愚公所看到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他认为人的力量无穷,只要世代坚持移山,终能为人所平。

他的“愚”,其实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是大智若愚,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不仅对比鲜明,而且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10、说说本文中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坚持不懈、意志坚强、有远大抱负、不怕吃苦、感与征服自然、敢于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