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与中国软实力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与中国软实力对比

度为初中毕业。中国受过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分别为18%和3.6%。

中国现在实行的是高考制度,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但是其弊端是国人都有亲身体会的。限定的科目,限定的内容,限定的答案,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当然高考也是有其自身的优点的,首先,方便统一的考试,招生,录取。另外,就是很大程度上保证的公平。

中国的大学教育以下就引用耶鲁大学前校

长贝诺•施密德特的几句话来描述一下。

“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这句话

的含义,就是指我们国家对于办教育,就像是办工厂一样,而且是低档大路货工厂,以为数量就代表质量,多就是好,大就是强。比如我们发了很多毫无价值的论文,数

量全球第一,大学生扩招,数量全球第一,就有教育官员宣称: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

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徒惹笑谈。这都是不懂基本的“教育”概念才会闹出来的笑

话。

他们的学者退休的意义就是告别糊口的讲台,极少数人对自己的专业还有兴趣,除非有利可图。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事业。

新中国没有一个教育家,而民国时期的教育家灿若星海。

他们计划学术,更是把教研者当鞋匠。难怪他们喜欢自诩为园丁。我们尊重名副其实

的园丁,却鄙视一个没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教师。

很多人还以为自己真的在搞教育,他们参加一些我们会议,我们基本是出于礼貌,他

们不获礼遇。”[1]

1.2 德国的教育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中等教育的国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目前德国实行12年义务教育制(巴伐利亚州为十三年)。在25至64岁人口中,受初中及以下教育的占19%,受高中教育的占57%,受高等教育的占23%,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2.24年。

德国的小学一律实行四年制,中等教育并无初中高中之分,而是分成三等学校。德国小学毕业的学生只有10岁左右,这么小的孩子因为其

小学4年的学业表现,就必须在少不更事的年龄选择读什么样的中学。三类中学的学生是可以转学的,依据学业成绩,第三类学校的学生可转到第二甚至第一类学校,第二类学校的学生可转到第一类学校,当然,只要自己愿意,也可以反向转学。德国的规定不乏合理之处,因为每个孩子的智力和兴趣的发展程度和方向是有差异的,人人读大学不仅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关键是怎样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尽其才,拿我们现在的流行语说就是:应该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让孩子来适应我们既定的教育。[2]

德国教师的收入高,但入门难而且要求高。德国中小学教师的收入在全球居于第二位,为德国人均国民收入的2倍多。在德国成为一名教师至少要过三道关口。首先,要拿到大学本科或者更高的学历。其次,需要接受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训练,参加权威机构组织的相关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最后,必须参加国家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

此外德国还有多的图书馆、博物馆、画廊和歌剧院。这些设施中的多数全年都对大中小学生免费开放,有的周日免费,平时则半价优惠。这

些公共设施对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十分有益。

2、哲学的对比

2.1 中国的哲学

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末期,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中国哲学约3000年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先秦哲学、秦汉时期的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隋唐时期的哲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近代和现代哲学。

近代中国经历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哲学是围绕着“中国向何处去”这一近代中国社会的中心问题展开的。20世纪初,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下,中国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逐渐传播,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毛泽东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反对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抽象性,主张哲学的现实性和具体性,并且把自己的使命规定为用革命的实践改造世界。[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实践性是它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主导学科的重要原因。这一时期的中国哲学还受到来自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影响,出现了“新理学”、“新唯实论”等哲学体系。

2.2 德国的哲学

20世纪上半叶,德国哲学大致处于停滞时

期。特别是十余年的纳粹统治,耗尽了德国哲学的活力。20世纪下半叶,德国哲学通过揭示与反思纳粹统治及其崩溃的经历,重新审视和检验文化传统,促进开放,迅速得到恢复和重建,并愈益走向世界化,重新赢得了历史上所曾享有的那种盛誉。近十年,随着两德的统一,德国哲学分裂、对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而成为一种完整的、统一的地域哲学或民族哲学。

今天德国哲学中最有影响的潮流与流派当属存在主义、哲学解释学、新法兰克福学派和语言分析哲学。德国存在主义不仅在德国域外如在法国、美国等国得到了扩展,而且首先在德国本土通过哲学解释学等得到了方向和程度都各不相同的发展与延伸。法兰克福学派通过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工具理性转移到交往理性,创建了交往和商讨理论。德国古典哲学研究学派也依然为人们所瞩目,其著名代表如亨利希、伯格勒等。在德国,可以说,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传统经久不衰。

德国出版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的兴趣逐渐增高,甚至可以堪称某种程度上的“中国热”。在德国大大小小的书店,到处可见德文本

的儒道释原典、《易经》以及有关中国气功、医药乃至房中术等方面的书籍。[4]

60年代以来德国哲学发展的最主要的特征大概就是向英美文化及其哲学传统的开放。60年代以来德国哲学发展的最主要的特征大概就是向英美文化及其哲学传统的开放。

3、归纳分析

从教育上的对比,我们可以知道中国与德国在教育上的差距是比较大的,推行普及义务教育的时间也比德国晚了几百年。无论从国民受教育程度,高等教育质量或是教育设施上的比较来说,中国之于德国来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当然,中国在几年来在教育上的成绩还是有目共睹的,毕竟要在一个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推行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未来,中国在教育还要解决教育资源不足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必定可以在德国教育发展历程上得到启发收获。

从哲学上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两个国家都在近代经历了哲学上的动荡历程,而且都有其自己的传统古典哲学。中国引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实就是德国哲学家的产物,但在新的历史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