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与中国软实力对比
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
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让我们先看看一些发达国家是如何扩张自己的文化实力的,以美国为例近来美国《混合语》杂志不断曝料:美国中央情报局在1996年后加紧了对第三世界学术界的渗透,出巨款让一些人宣传推进全盘美国化,打压第三世界那些保护和振兴本民族文化的人。
在弗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的《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一书披露:为了渗透美国的霸权思想,中央情报局在文化领域展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化输出活动: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创办学术刊物,开设图书馆,资助学者互访,捐助讲座教授位置等。
实际上,冷战本质上是一场文化战争,就连西方内部,文化冷战也从未断绝。
战后美国文化强势进入欧洲,包括西欧和东欧。
但是,欧洲文化绝非被动全盘接受文化美国化,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一致致力于维护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尤其以法国为甚。
为抵制美国文化的入侵,保护法国文化,针对美国在关贸总协定的乌拉圭谈判中提出的文化产品贸易自由化,法国坚持“文化例外”政策,反对将视听产品纳入世贸组织贸易规章制度中。
法国为此对欧洲各国进行不懈的游说,终于使得1993年欧洲议会采纳了“文化例外”原则。
2001年12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该宣言第五条规定:“文化权利是人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创造多样性的繁荣有赖于文化权利的全面实现。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日渐崛起令世人瞩目,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则亟待拓展。
有数据表明,目前美欧占据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76.5%,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的份额中,日本和韩国各占10%和3.5%。
中国的软实力
简析中国的软实力“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
(约瑟夫·奈Joseph Nye,生于1937年,1964年获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曾出任卡特政府助理国务卿、克林顿政府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
后来重回哈佛,曾任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现为该院教授。
)约瑟夫·奈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以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而闻名。
在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Bound to Lead :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译本《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
“软实力”随即成为冷战后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专有名词。
在2004年出版的新著《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一书中,他又对“软实力”概念进行了补充。
近年来,他对中国“软实力”增长较为关注,并于2005年底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中国软实力的崛起》一文。
一:软实力与硬实力1、约瑟夫的定义:约瑟夫·奈所说的“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其核心理论是:“软实力”发挥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
具体来说,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
软实力(SOFTPOWER):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
硬实力(HARD POWER)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
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
第二章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研究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的关系重要目的在于,一国在构建本国综合国力时注重硬、软实力建设的平衡性,不至于顾此失彼。
本章试图从国家硬软实力的联系、区别、软实力与经济、军事实力的关系以及硬、软实力协调使用等角度来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联系1、国家实力资源带概念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属于国家实力,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要研究国家实力,就要了解实力来源于何处。
国家实力来源于一系列的实力资源。
这些资源大致包括以下几种:军事、经济、政策、文化、价值观、制度、国民素质等,它们形成了一条国家实力资源带(如图所示)。
把这些资源排列并同置在一起所形成的国家实力资源带,旨在全面地表明国家实力资源的来源,展示各资源因素的特征及其力量性质,从而为国家实力建设和使用指明方向。
图表2-1:国家实力资源带军事资源实力表现形态是武力打击或威胁,经济资源则是诱惑、贿赂或制裁,这两种资源表现的实力形态为硬实力,即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强制或支配他人。
这是从狭义角度说明军事、经济资源的实力表现形态;从广义上看,它们具有国家硬软实力表现形态的双重性,即也能成为国家软实力的源泉。
(此观点将在本章第三、四节阐述)政策资源实力表现形态是设置政治议程,“让别人感到自身的目标不切实际而放弃表达个人愿望的能力”①;文化、价值观、制度、国民素质等资源实力表现形态是纯粹的智慧吸引力。
这两种资源表现的实力形态是软实力,即通过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吸引力左右他人的愿望。
从这里可以看出,军事和经济资源硬软实力双重资源,而政策、文化、价值观、制度和国民素质等是纯软实力资源。
政策是国家实力资源带的特殊因素,它是国家软实力资源,也是连接、整合硬实力和其他软实力资源的要素。
政策制订是基于国家硬软实力资源上的国家意图的综合反映,它是一国国民尤其是领导人的智慧资产,故拥有国家软实力属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政策资源是国家硬软实力资源联系的纽带。
“硬化”中国的“软实力”
的崛起 ,从根 本 上说 ,在于 它 的综合 国力 的全 面 提 升。一个 国家 要和 平 崛起 ,增 强其 “ 实 力”无 软 疑是 一个 更加 智 慧 的战略选 择 。而 当前 的 中国正 处于 这个选 择 的最 好 时机 。
中国的 “ 实力 ”经过 近 6 年 的建 国历 程和 近 3 年 的 改革 开放 ,已发 生 了翻 天覆 地 的变 化 。 硬 0 0
家 “ 实力 ” 的应然和 必 然 的选择 。 软
如果 说 ,经济 和文 化分 别 是 国家 “ 实力”和 “ 实 力” 的核心 要 素 的话 ,文 化体 制 改革 的 硬 软 意义 就不 应 小于 经济体 制 改革 ,因此 在 仍 需不 断 完善 经济体 制 改革 的同 时,推进 文 化体 制 改革应
该成 为新 时期 的中 国改革 大局 中的新 的侧 重点 。 基 于 文化 与经 济之 间的 “ 济文 化 化”和 “ 化经 济化 ”的 互动 关系 ,加 上 中国即将 全 面开 经 文
放 的入 世 背景 , 场文 化体 制 改革 力度 和 影响对 “ 这 硬化 ”中 国的 “ 实力 ”的意义 绝不 可低 估 。 软 这
止 20 0 6年 2月底 ,中 国外汇储 备达 8 3 美元 ,首 超 日本 ,居世界 第 一 。 5 6亿 但值 得 警惕 的是 ,尽 管 中 国的对 外文 化 贸易也 有 了较大 幅度 的增 长 ,但从 总体 上 看 ,文 化 贸 易仍远 远 落后于 国家 对 外贸 易 的总体 增 幅 ,并且 与 整体 外贸 的顺 差形 势相 反 而存 在 巨大 的逆 差 ,特 别是 文化 内容 的出 口,在 中 国还 是 一个 十分 薄 弱的环 . 。以文 化为 核心体 现 的国家 “ 实力 ” 表现 出了与 国家 “ 实力 ”明显 的不相 称 节 软 , 硬 更令 人深 思 的是 ,只有 2 0 历 史 的文化 资 源小 国美 国和 国土面 积相 当于 中 国 0年 12 ( / 5 略小 于 云南省 )的 日本 ,却成 为一 个文 化 制造 强 国和 文化 输 出大 国。而我 们 这个 有着 5 0 年 以上历 史、曾经 引领 过 世界 先进 文化 的文 明古 国,在今天 事 实上 还 00 是 一 个文 化制 造 弱 国和 文 化输 出小 国, 与文 化 资源 大 国的地位 也表 现 出了 明显 的不 相 称 ,还没 有发 挥 出应有 的能量 和 影响 。 两个 “ 明显 的不 相称 ”说 明 ,我们 的 “ 实力”创造 性和 文 化活 力还 没有 被充 软
中国软实力
中国软实力国家实力的迅速增强导致中国进入一个新的战略时代。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讨论任何问题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并进行整体性的深入思考。
在一定意义上,一个战略年代实质也是整合的年代,而将整合视角纳入中国的战略思维,首先意味着要客观认识和评估中国的国家实力,据此确立未来战略目标并加以主动塑造。
随着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核心成分,把发展软实力置于战略高度成为实现国家总体目标的根本要求,将软实力纳入国家实力的总体评估并对其基本要素进行整合,正在成为中国战略思考的一个着眼点。
中国软实力已经成为战略界热切讨论的重点议题,尽管对其内涵和外延仍有不同的认识,但这并不妨碍战略界对此做出基本的评估。
战略界普遍性的观点是,中国软实力的现状和未来均令人忧虑。
当前,中国软实力并不强大,或被视为弱不禁风,或被视为有剑无锋;另一方面,如何将中国增强的国家实力转化为有效的、建设性的国际影响力,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战略谋划的弱项。
未来,由于对中国实力增长导致战略意图变化的路径不甚清楚,战略界更关注中国是否会利用其软实力资源来加紧塑造地区、全球的未来并由此变得咄咄逼人。
中国软实力包含如下核心要素:(1)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尤指教育、文学、艺术、宗教、科学等精神财富。
文化也许不能直接改变客观世界,但可以改造人,而人是按照自己的意识来改造客观世界的。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基础,软实力的说服作用、渗透能力和吸引力主要是通过文化来展现的,文化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念的认同及其影响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
任何主导性的文化都不是封闭性的,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发挥其国际影响力,必然要走向世界,与国际文化趋势相契合,而这种互动必然要求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2)观念。
世事沧桑源自观念之变,人类进步与观念变革有着直接的关联。
尤其是对进入大规模战略转型的中国而言,观念变革扮演着现代化先锋的积极角色,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指向标和路线图,堪称中国软实力提升的主脉络。
创新与竞争分析的国际比较
创新与竞争分析的国际比较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创新和竞争已成为国际上最为重要的话题之一。
各国纷纷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强自身的竞争力,以期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保持竞争优势。
本文将重点关注创新与竞争的国际比较,探讨各国在这两个方面的优劣势。
一、创新的国际比较创新对一个国家而言极为重要。
创新不仅能够提升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还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 美国与中国美国和中国都是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国家。
在科技创新方面,美国拥有强大的科研机构和世界顶尖的高等教育体系,其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投入也颇为可观。
而中国则是近年来崛起的“科技大国”,其在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等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 日本与韩国日本和韩国也是亚洲地区的创新大国。
日本在汽车、半导体、机械等领域的技术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而韩国则以其由政府推动营造的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在软件、娱乐等领域获得了不俗的成绩。
3. 德国与瑞士德国和瑞士则在制造业方面的创新领域有着出色的表现。
德国以质量、信誉和创新著称,其各种高端制造业产品闻名世界。
瑞士则以钟表和金融两个领域获得不俗的成绩。
二、竞争的国际比较竞争对一个国家而言也极其重要。
国际竞争不仅能够提高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还可以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和软实力。
1. 美国与中国美国一直以其强大的军事和文化软实力处于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
而近年来,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也有所提升,其经济发展速度快、市场规模大,这使得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成为发展最为迅猛的国家之一。
2. 日本与韩国日本和韩国都在个别领域内保持着全球的领先地位,如丰田、索尼等日企,三星等韩企。
他们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也体现了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
3. 德国与瑞士德国和瑞士的竞争力则主要体现在高端制造业领域。
德国的工业技术素以工匠精神和工业设计优势著称,而瑞士的钟表产业也是国际上的知名品牌,这些具有高附加值的优质制造细分市场正是德国和瑞士的竞争优势所在。
国家软实力的作用
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文化软实力外延宽泛,如果我们把文化理解为“人类一切精神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的话,那么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的外延既包括政治、外交、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又包括哲学、法律、语言、宗教、艺术等等,所有这些东西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力,就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国防实力,同时还包括民族凝聚力、道德感召力、舆论引导力等等;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经济、政治、外交、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现实作用越来越显着;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经济作用国家的兴衰、世界力量重心的转移,表面上看取决于资本、资源、军事实力等物质层面的东西,实际上,起根本作用的是精神层面的文化;13~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培育了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米兰等城市的资本主义星星之火,16~17 世纪“尼德兰革命”后的荷兰以开放的文化环境,吸引了欧洲其他地区遭受宗教压制的工匠和学者,他们带来了技术、资金和思想,使荷兰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的经济重心; 17~18世纪,英国完备的专利保护和产权保护文化,对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19世纪,以“新教伦理精神”为文化导向的殖民者在北美促成了美国的崛起;20世纪,日本和德国在战败后得以崛起,除了美国的保护与扶持以外,也得益于各自的民族精神文化;而“亚洲四小龙”香港、台湾、、韩国的崛起,如果离开了市场经济与儒家文化的结合,也是难以实现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2通过影响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3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1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文化教育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及产品的文化含量的主要因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也说,不同文化水平的人,其提高劳动生产的能力为:小学 43%,中学 108%, 大学 300%;文化软实力在对与错、善于恶、真与假、是与非等一系列问题上,提供了正确的判断标准,指导人们形成与主流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使人们明确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从而推动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完善,改善经济环境,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通过影响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文化软实力在企业的表现就是企业文化;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文化要素越多,企业整体素质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纵观世界,实力强大的国际企业,都很重视通过文化来塑造形象,提升无形资产的价值,获得张的资本,有的无形资产甚至远远超过其有形资产;像 NIKE 连自己的生产企业没有,纯粹依靠品牌形象,依靠企业文化;早在 1967 年可口可乐公司就宣称:即使公司一夜之间化为灰烬,照样能起死回生;因为当时有形资产才 10 亿美元的可口可乐公司商标价值却为 30 亿美元;仅凭“可口可乐”这四个字,全球银行都会争相向它提供贷款; 而今,可口可乐全球公司净资产 250 亿美元左右,品牌价值却高达 653 亿美元,连续 8 年位居全球第一品牌,排名紧随其后的微软、IBM、GE、诺基亚品牌价值也均在 500 亿美元以上;当今社会,科技含量决定产品的质量,而文化含量则决定产品的品牌和形象,产品的品牌和形象决定着效益的高低、企业的兴衰;双星老总王海感慨双星生产线和技术等都和 NIKE 一样,甚至比双星生产线差很多的企业都为 NIKE 贴牌生产运动鞋;但是双星就是卖不上 NIKE 的价格,为什么原因简单: NIKE 一开始就定位自己是在卖一种文化,一种运动文化,而不是纯粹在卖工业产品;3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加快,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密切结合最突出的表现;在产品的价值构成中,文化所创造的价值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从而使文化的经济意义和对社会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国民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是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比重越高;下面2个例子:美国、日本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顶着国内外的强大压力,将大量的不动产出售给日本的企业,将所获得的资金投入文化产业,坚持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好莱坞大片、豪门恩怨肥皂剧、迪斯尼乐园、流行音乐、全球传媒业、时代杂志和读者文摘、 NBA 这些大众文化产品席卷世界,走进了世界每一个家庭;读者文摘已发展成年收入20亿美元的国际性大企业;泰坦尼克号一部影片自1997年公映以来就创造了18 亿美元的利润;2000年美国的体育与娱乐总营业额达到4000亿美元,超过房地产业与国防开支;据资料显示: 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18%~25%,每年创造近 9000 亿美元的价值,文化产业已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美国占有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 %;1995年,日本文化政策推进会议在其重要报告新文化立国: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重要策略中,确立了日本在未来 21 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现在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统计显示,在全世界放映的动画片中有近六成是日本制造的;2003年,日本销往美国的动画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收入的 4 倍;2004 年日本文化产业占 GDP 的 18. 5%,占有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二、文化软实力的政治作用文化与政治都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文化属于思想上层建筑,政治属于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而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一旦建立,又成为一种既定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简言之,政治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处于主导地位,思想上层建筑则起指导、维护作用;历史上重大社会变革往往是从文化变革开始的;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观念如何,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人的思想意识到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当人的思想意识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时,就会促使人们自觉地坚持和维护这种生产关系;因此,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发展,始终离不开文化的推动;例子德国在18世纪以前总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但 18 世纪后,德国从哲学入手,先完成了文化革命,催生了一大批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而后才得以进行社会革命,再进行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使现代德国在近现代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担当起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其经济实力至今仍处于欧洲国家的前列;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可以使一个国家实现整体的跨越式发展;一些典型历史案例,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等等事件,从正反两方面都表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或阻碍作用,而这种作用非经济力量所能企及;政治所要处理的主要是国家生活的各种关系,包括阶级内部的关系、阶级之间的关系、民族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等等;国家软实力能有效促进各种政治关系的协调,促进政治稳定;政治稳定是以人心稳定为前提的;人心思安,人心稳定,则政治稳定;人心动荡,人心不稳,则政治不稳;人心安定与否,在根本上取决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本身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掌握群众、影响人心的状况;当政治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性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时,文化就教育和引导人们树立政治稳定意识,形成稳定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自觉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无论是从形成还是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来看,都离不开文化对人心的影响和引导;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史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深深熔铸在每一个民族的血脉之中,它始终是民族发展和国家振兴的巨大精神力量;在国家危难当头,文化软实力往往能够起到凝聚人心、激发斗志的作用,在爱国主义和共同理想的感召下,人们能够形成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在抗击外族入侵的斗争中,这种作用最为显着,在国家遇到重大灾难时候,这种作用也能够集中体现;1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中,韩国的经济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在国家经济处于极度困难时期,韩国人就喊出了“一人一元救国家”的口号,韩国民众纷纷行动,主动捐献出自己的金银首饰和钱款,以助国家一臂之力,并自发组织起来,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减少出国旅游,杜绝奢侈品消费,齐心协力,终于渡过难关; 21998年抗击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2003 年战胜“非典”病毒的肆虐、2008年四川大地震抗震,救灾都表现了高度的民族凝聚力;这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巨大民族凝聚力深深地扎根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是我国政治稳定的文化开放、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三、文化软实力的外交作用文化软实力在外交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制度创新能够产生效仿者的吸引力,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能够对其他国家产生感召力,一个国家的外交路线、外交政策、外交运行模式具有亲和力;1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软实力;制度的创新使一个国家居于国际关系的领导者地位而成为其他国家仿效的对象,从而在经济、政治方面获得极大的益处;从国际关系史上来看,居于国际格局主导地位的国家往往是制度创新者,早期的海上霸权国家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以及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当时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制度创新的一面;当年苏联的迅速崛起,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人类崭新的制度,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具有历史先进性的证明;在二战中确立起来的强大地位,使美国成为拉丁美洲、亚洲新独立国家的效仿对象,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韩国、印尼、菲律宾等建立了美国式的共和国,巩固了美国在世界领域的主导地位;苏联的崛起也引来不少制度模仿者,中国、朝鲜、越南、古巴、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十几个国家纷纷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以苏联为首与西方对抗的社会主义阵营;2民族文化在苏联东欧由于缺乏制度创新,文化软实力竞争失败而导致政权发生剧变后,中国的社会主义不但顶住了冲击,而且愈加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影响力源于她对自身体制的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品质;保持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动力,从而使生产力获得极大的解放和发展,这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力证明;一个国家的和平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睦邻友好的国际环境,就需要一个具有文化感召力、能展示其文化软实力的国家形象;中国形象必须通过文化软实力来展现,这就是:历史悠久深厚的中华文化,讲礼、崇信、尚义的礼义之邦,勇担责任的泱泱大国,不断寻求变革、团结进取、尊重人权、关怀民生、坦诚友善、平等和谐的发展中国家;3外交一国正确的外交路线和成功的外交运作能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增强国际影响力;因此,外交作为一种重要的软实力,是硬实力的补充和支撑;中华文化传统塑造了民族性格,影响着国家的对外行为模式;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体系培养了我国人民在对外交往中注重信义、讲究礼仪、厚往薄来、礼尚往来、爱好和平的美德,这种美德造就了中国的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外交路线,在国际交往中能够产生极大的亲和力;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开始寻求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 ,改革开放以后,这条路线趋于成熟; 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指导下,中国外交取得了显着的成就;第一,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上完整,扞卫了国家利益;我们在建国后与大小霸权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为中国改革开放赢得了 30 年的和平环境;第二,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我们同巴基斯坦、朝鲜、泰国和缅甸进一步加强了睦邻友好关系;同印度、越南、蒙占实现关系正常化后进一步改善了双边关系;同韩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同日本正式建交并建立了致力于和平与发展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签订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同俄罗斯还签订了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协定;为了共同对付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恶势力,在上海五国会议的基础上,我国同俄、哈、吉、塔、鸟等国还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我国同所有周边国家和邻国都先后建立了互利、互信的睦邻友好关系;可以说,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周边国际环境比较好的时期;第三,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针对所有国家间不同程度地存在国际争端的实际,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一系列方法和途径;这主要是:用和平协商的方式,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合理解决边界争端问题如中国同印度的边界争端问题;用“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办法,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领海争端如南沙群岛问题;对于一时解决不了的,还可以留待以后解决如钓鱼岛问题;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国家统一问题;。
发展如何增进软实力
发展如何增进软实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的较量,软实力的作用日益凸显。
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力而非强制力来实现目标的能力,它涵盖了文化、价值观、制度、形象等多个方面。
那么,如何通过发展来增进软实力呢?首先,教育是增进软实力的重要基石。
一个国家拥有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全球视野和文化素养的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能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还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国家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
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举世闻名,为德国制造业的强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德国严谨、务实的文化价值观。
在教育内容方面,不仅要注重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更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教育,让国民深刻理解本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并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
其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增进软实力至关重要。
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文化遗产和传统,这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我们应该积极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瑰宝,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比如,中国的京剧、武术、书法等传统文化,经过精心的保护和推广,已经成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象征,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爱好者。
同时,要鼓励文化创新,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作品。
韩国的流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韩国通过将传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打造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音乐、影视作品,成功地提升了国家的软实力。
再者,科技创新也是提升软实力的关键因素。
先进的科技不仅能够推动经济发展,还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从而塑造国家的形象。
比如,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使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吸引了众多人才和资源。
此外,科技创新还能够为文化传播提供新的手段和平台。
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使得文化产品能够更加便捷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国家软实力论述(经典推荐)
中国国家软实力论述【摘要】“软实力”一词来源于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奈在美国著名杂志《外交政策》上发表“Soft Power”一文,宣告了“软实力”(或译“软力量”、“软权力”)概念的诞生。
在1999年发表的“The Challenge of Soft Power”一文中,他这样定义软实力: 软实力是一国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方式达到期望的结果的能力。
它通过让他人信服地追随你,或让他人遵循某种将会促其采取你所期望的行为的规范和制度来发挥作用。
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说服力。
如果一个国家可以使他的立场在其他人眼里具有吸引力,或者一个国家强化那种鼓励其他国家以寻求共存的方式来界定他们的利益的国际制度,那么他就无须扩展那些传统的经济实力或者军事实力。
【关键字】软实力,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正文】在2002年发表的《为何再不能单纯依赖军事力量》一文中,他认为软实力就是“ability of getting people to want what you want”。
人们通常将这句话翻译为“同化他人的需要的能力”,但是有部分国内专家却认为,将这句话意译为“引导他人重新界定其需要的能力”更为妥当。
如果只是同化他人的需要,那么可能由于满足共同需要的事物具有稀缺性,反倒会强化软实力主客体间的竞争,这可能并不符合主体的利益。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目前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的蔓延所导致的问题:由于西方国家民众的生活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的基础上,在面临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情况下,让人口规模庞大的新兴国家(如中国)的民众都效仿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将会使全人类甚至整个地球都陷于灾难之中,因此,能够正确引导非西方国家以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待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方为可取之道。
目前,许多拥有远见卓识的人已经开始为此进行呼吁。
例如,以《枪炮、病菌和钢铁》一书而闻名于世的美国教授贾雷德·戴蒙德在其新作《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中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他认为:“如果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的国家,以及当前第一世界国家,都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地球必定无法承受。
[定稿]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
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软实力”(Soft Pow 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
中国的“软实力”一说,则源于一位美国记者的报道,意思是说“对中国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种尊重或者着迷,以及它的影响力的自然增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
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
当前,中国政府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有着自己的主张,提出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安全观,改革开放以来历任国家领导人的文化立场,多在于强调合而不同,求同存异,鼓励和加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文明对话。
中国也开办了孔子学院和语言文化学院,希望有3000万甚至3亿的外国人都来学汉语。
然而比起周边日、韩政府目标明确且咄咄逼人的文化政策,中国的文化政策层面却显得气象不足且特征不够鲜明。
马哲论文
德国于中国的软实力分析------从教育和哲学的角度王果(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6班)摘要:(obstract)软实力的培养,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长期发展的结果。
在软实力中,文化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文化因素是各国增强自身综合实力的战略性、基础性要素,文化底蕴是一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
而在文化中,哲学和教育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素质的。
德国的软实力中,我认为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所培养出来的优秀国民综合素质以及深厚的哲学底蕴。
而中国的软实力也从这两个方面逐渐显现出来。
关键词:(key words)软实力文化底蕴哲学教育国民综合素质引言(Introduction)德意志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它不仅诞生了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巨匠、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而且涌现出了不少饮誉世界的学者、艺术家和科学家,德意志人民有着许多优秀品质。
他们富有智慧和创造精神,勤劳刻苦,工作严肃认真,重实际,讲究效率,遵守纪律。
这是这些优秀品质使德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同样,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古代中国有着灿烂的文化,中国有四大发明,有百家争鸣的中国古典哲学。
孔子的教育强调因材施教。
中国具有非常突出的文化特征:如勤劳、好奇心、组织性、动力、和对教育的重视。
特别是在近现代中国和德国无疑都是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影响的国家。
在其软实力方面两个国家有很多相通之处,这里我们着重就教育以及哲学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正文一、德国与中国教育的比较(1)德国的教育早在拿破仑的军队入侵之时,当时普鲁士的国王威廉三世就指出了德意志的出路:“这个国家必须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躯体上的损失,正是由于穷困,所以才要办教育!我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
”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时,普鲁士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
当普鲁士还在向拿破仑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时,柏林洪堡大学诞生了。
欧盟的地位
欢迎阅读欧盟的地位历史上的欧洲本身就是分分合合的,经过罗马帝国,查理帝国的统治,中世纪的禁锢,古代的欧洲是远远落后于东方的。
由于近代的工业革命,欧洲成为了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可谓是风光一时。
可是月满则亏物盛则衰是永恒的规律,二战之后,欧洲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欧洲的世界成为了美苏两极的世界,欧洲也成2013年)7月430多万目前来看欧盟实力远远低于一下基数。
所以加深联合,国际竞争力自然会上升。
当然这种竞争力是对国家整体而言的,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好坏不置可否。
部分国家实力对比表 //示它的风采。
下面就以这四个方面来谈一下的国际地位以及形成原因。
一、经济:由于欧盟的基础是经济合作,所以各成员国经济联合度是很高的。
从最初的欧洲共同体开始,直到欧盟的建立,欧盟各国内部已经是贸易无边界,对于基础设施的建立也有了一定的共同性。
目前欧盟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
无边界的政策使他们内部贸易更加繁荣,同时共同联合的经济政策是他们在对危机有了更强的抵抗力。
欧元的发行,欧洲银行的建立,使欧盟的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
并且欧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也在逐步上升。
欧盟制定世界经济规则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制定游戏规则的能力取决于经济实力。
在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之后,欧洲已重新成为世界经济的最重要力量之一。
欧洲经济联合的初动力之一就是美国的支持,因为那时是两极的格局,这是美国处于争霸的必然结果。
只是现在多极的世界,欧美的关系应该重新定位。
只有17年11月12005了普通民众不愿失去国家主权之外,就是各个国家对待美欧关系也是一大障碍,英国,荷兰,西班牙希望保持现在的状态,由美国领导着欧洲,而法德更愿意欧美关系是一种平起平坐的局面。
所以欧盟的政治地位远远不及经济巨人的地位。
三、军事:我们通常只说欧盟是一个政治经济实体,很少提及他的军事防卫方面的合作。
最初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是为了控制核能的滥用,包括欧盟的建立有一种原因就是平衡法德势力,防止德国的再度崛起。
《中国咨询业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我国软实力建设
《中国咨询业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我国软实力建设引言咨询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专业化服务行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和企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内企业对研究咨询的需求增长迅速,我国咨询服务行业稳步发展。
美国咨询业收入占GDP的2.16%,我国只占0.32%,我国研究咨询业市场发展空间广阔,其中专业水平较高、知识密集的细分领域成长空间较大。
一、全球研究咨询行业发展概况全球咨询业发展100多年来,在许多国家得到了高速发展,这些咨询强国又有各自的强势领域,在咨询业独树一帜。
比如英国在国际组织方面、德国在工程技术方面、美国在企业管理方面、日本在产业情报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美国75%的企业都要请教咨询公司,日本50%的企业要在咨询顾问的帮助下改善管理,市场的扩展带来收入的激增。
美国是世界上咨询业最发达的国家。
目前美国咨询业已经相当发达,咨询领域除工程咨询外,还包括决策咨询、技术咨询、咨询研究、专业咨询(会计、法律、税务、医药等)等领域,咨询服务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市场运作规范、专业化程度高、收费合理,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咨询行业与服务体系。
德国的咨询业始于50年代,咨询机构发展迅速,并呈两极分化趋势。
根据中为咨询观察近年来德国咨询业飞速发展,一些大型咨询机构通过兼并和业务渗透,形成了少数综合性“咨询巨头”。
而小型咨询机构由于经营灵活、收费低、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色,在咨询市场也颇具竞争力。
德国是市场经济体系较为完善和发达的国家。
在这样的环境下,德国的咨询业获得了快于经济增长的高速发展。
英国现有各种规模的咨询企业2000余家,服务范围按性质可分为工程咨询、产品与技术咨询、经营咨询研究三大类。
工程咨询公司现有900余家,约90种专业;产品与技术咨询公司约有1000家,共200个专业;经营咨询研究公司数百家。
日本的咨询业起步较晚,但却能迅速崛起,得益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咨询和信息技术咨询市场的高速成长。
中国和平崛起软实力更重要攻辩问题
反方中国崛起软实力比硬实力更重要问题汇总1、(1)怎样才能让我国和平崛起(硬实力、软实力)(2)我国GDP总量在世界排名第二、军事总量排名第三,但是我国软实力排世界20几。
对方辩友如何理解?(众所周知,中国的崛起其实是靠硬软实力结合,但是如一个人赛跑,有一条腿是跛的,他能跑得快吗?)2、对方辩友认为硬实力如何解决西藏3.14事件、新疆打砸抢烧?(这难道又是靠我国硬实力,治标不治本。
是只有民族凝聚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3、(1)对方辩友你知道莫言吗?莫言是什么时候出名呢?(莫言于2011年已获茅盾文学奖,但真正名声大振却是在诺贝尔奖,我们不但不觉得威胁,反而心悦诚服,这算不算一种文化渗透呢?)4、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可面对越来越多的哈韩哈日族现象,对方辩友认为该如何有效解决呢?5、那对方辩友认为解决国际金融危机、毒品走私、传染病、环境保护、国际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离不开多边合作和软实力的作用)6、(1)硬实力不一定有侵略性,但请问对方辩友是否能保护我国国防安全及国民生存与发展?(2)那我国在外3700万华侨又该怎么办?位于美国纽约市中心的唐人街,我国更是鞭长莫及,这难道不是靠国际各项体制来保障吗?7、(1)我国奥运会成功申请并举办难道不是对我国文化很好地彰显和传播吗?(如果对方辩友提经济,我们就用希腊驳)——希腊属发达国家后进力量,军事力量与人均生产总值处于发达国家的中下水平,但是奥运会多次在希腊举行,连圣火传递起点都是雅典,这都是文化的力量8、上海和香港都是区域经融中心,两地的硬件差异不大,软件就大不一样,香港有着良好的法律体系,上海在这方面怎能与香港相比,这又说明了什么?9、我们的辩题是中国和平崛起,对方辩友对着和平定义如何?崛起中又是如何体现和平二字呢?10、对方辩友认为硬实力如何来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11、从长期来看,对方辩友认为软实力和软硬实力哪个更重要?12、对方辩友一直提到保障国家安全,立足中国,那我就想问,难道发展软实力是否就不利于保障国家安全了?13、对方辩友一直强调硬实力为软实力提供环境,那么当硬实力发展遇到瓶颈期,硬实力又该如何发挥重要性呢?14、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成败关键因素是文化建设和人的素质提高,对方辩友怎么看?15、中国GDP排世界第三,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已将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而软实力发展速度则不容乐观,对方辩友怎么看待?16、对方辩友总是一味的强调硬实力的作用有多大,那么对方辩友给我解释下我国能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靠的是什么?(原因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不结盟政策)17、中国和平崛起,更强调的是中国人民的崛起,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那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精神层面(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们又该怎样做呢?18、中国和平崛起这一理念这是针对中国威胁论而提出的,中国现在需要的是韬光养晦,对方辩友急功近利是想置中国与世界人民何地位呢?19、20世纪的纳粹德国和苏联硬实力都非常强大,但他们软实力相对较弱,请对方辩友告诉我二国的结局如何和导致他们结局的原因20、中国形成了世界工厂,但要想实现有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需要的是高等人才、是创新、是软实力啊,对方辩友怎么看?21、中国的贪污腐败问题严重,保守估计腐败金额下限三万亿,对方辩友认为如何解决呢?22、世界排名前10所大学,7所在美国、3所在英国,中国清华北大排名则远远落后,而美国、英国综合国力排世界第一、第二,对方辩友给我们解释下这现象23、社会产业结构正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请对方辩友给我解释下软实力在这之中发挥作用的变化?24、印度前总理英甘地夫人曾说过:“国家繁荣的关键,在于人民的精神。
文化软实力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研究国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绝大部分将目光集中在国际政治领域,他们把软实力作为国际政治博弈的工具。
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得到普遍认同,如何从文化建设着手提升软实力始终是国外学者研究的重要目标。
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软实力上,没有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因此也没有针对“文化软实力”的专门研究。
国外学者在研究软实力时,将文化视为软实力的主要产生源泉,因此对文化研究成为研究软实力的重要领域。
文化和软实力之间关系的研究始终是研究的重点。
1.2.2.1 “软实力”诞生的理论背景文化软实力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学者对于文化帝国主义的论述,突出代表就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福山认为西方的消费主义必将成为全世界普及的思想观,西方文明必将取代其它文明,引领世界。
“文明冲突论”坚持冷战结束之后,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国际政治的主宰,西方国家要联合起来应对其它文明的挑战。
“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为西方文化渗透和文化扩张提供了理论基石,同时对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理论具有较大的影响。
“软实力”理论的诞生于约瑟夫·奈的一系列文章即1989年发表的《美国定能影响世界吗?》、1990年发表的《软实力》、《世界力量的变革》和2008年发表《领导的力量》。
他分别对软实力的概念的提出背景、概念内涵和理论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的“软实力”的理论框架。
他认为要实现对世界的领导必须软实力和硬实力相互配合,单靠软实力是无法完成领导力实现的。
[21]1.2.2.2软实力内涵的研究约瑟夫·奈在提出软实力理论之后,得到了很多国外学者的认同。
一些学者[21] JOSEPH S NYE.The powers to lead [M]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fress,2008.也对软实力理论进行了较有成效的研究。
英国学者路易斯·克莱瑞文斯在文章《关于提升希腊软实力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力》一文中提出软实力具有三个特性,即规范性、实践性和权威性。
软实力发展——观察我国的孔子学院
经 由单纯 的对外汉语 教学机 构上 升为 育 考试 服务 中 心 ( E T s )成立 于 1 9 7 4 学院的意义【 M】 . 学术论 坛. 2 0 0 8 ( 0 7 ) .
我 国向全世 界传播 中国文化 和推 动汉 年 ,它组织英语 考试 T O E F L , GR E等 ,
相 反 的 概 念— — 硬 实 力 , 包 括 一 个 国 家 1 0个 。孔 子学 院的快 速植入 , 使中、 非 身 份 的认 同和 国家 的 文 化 。
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 通常被引用为传统 人 民通过语言 、 文化层 面的深入交 流与 的强权政治而不再推崇。他指出 , 在后 共享 ,增强 了他们对于中 国的认 同感 , 冷战时代 , 软实力 比硬实力更为重要。 尊重感 , 也 减少 了对 孔 子学 院为例 Ⅱ ] . 云南师 范
二、 设 立子 L 子学 院对我 国经济的影
【 2 1 李明。 德 国杜 塞 尔多夫孔子 学院
的汉语教 学U j . 云 南师 范大 学学报 ( 对
一
方面 , 全球学 习汉语 的人越来越 外 汉语 教 学与 研 究 版 ) , 2 0 0 9 ( 0 5 ) . [ 3 】 钟英 华. 非洲孔子 学院建设 中的
2 1日在韩 国首尔成立 , 目前 , 孔子学 院 多 , 必然要求我 国产生大量 的专职或兼
遍 布亚 洲临近 国家 、 欧盟 、 美 国以及非 职对外汉语 教师 , 意 味着我 国国内人民 几 个基 本 问题 卟 云 南师范 大学学报 洲、 大洋洲 等 , 在全球 的 1 0 6个 国家现 就业率的提高 , 也就 意味着我 国对外汉 (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 究版 ) , 2 0 0 9 ( 0 1 ) . 已设有 3 5 0多个分支机构 , 孑 L 子学 院已 语教育产业 的大步发展。例如 , 美 国教
论中国综合国力
以国力方程来定义中国国力怎样定义国家力量?如果把国家力量理解为GDP,我们可能就成为以GDP为单纯导向的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如果认为科技或者国防是国家力量的重要体现的话,我们就会加强科技和国防的研发。
怎样定义和计算国家力量,无疑将决定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选择。
一位叫福克斯的德国人创造了著名的福克斯国力方程Mt=[(Ms)t+(Me)t]/2。
这里面有三个系数,一个是人口,一个叫钢产量,一个是能源产量。
福克斯认为,国家力量的体现取决于人口的数量的多少,在于钢产量的数量多少,能源产量多少。
他为什么这么计算?实际上是因为来自于二战时期笼罩在德国人头上的悲惨教训。
他们认为德国打不过苏联是因为苏联人口多,打不过美国是源于德国在钢产量、能源产量方面的欠缺。
福克斯方程之后是著名的克莱因国力方程:可以被估算的国力Pp=(国家的有形实体C+经济实力E+军事实力M)×( 国家战略S+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W)。
克莱因国力方程是在越南战争之后出现的。
克莱因认为国家的力量由五个要素构成,一方面是可以用物质来衡量的力量,如经济、军事能力等,这些美国远远领先于越南;但美国的国家战略和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不如越南人。
克莱因认为,美国在越南的失利是因为他们精神方面的不足。
在克莱因之后,还有很多对国家力量方面的计算,有些国家的国力方程甚至选了几十个要素进行计算。
为什么要选取那么多要素?选取哪些要素是合理的,哪些要素又是不合理的呢?要计算国家的力量,我们要找到国家力量的本质。
国家力量的本质国力不完全是经济的,经济只能是国力的要素之一。
什么样的经济才应该是国力的重要要素?到底什么样的经济才是我们真正经济的根本呢?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经济的本质就是必需品经济。
”这句话来自于古希腊著名哲人亚里士多德。
我们可能说人的衣食住行是必需品,但是除了这些生活必需品以外,还应该有必要的安全方面的必需品。
实际上,原始人在特别早的时候即使不能完全吃饱饭,也要花时间去制造他们的长矛和弓箭,因为他们需要用这些安全必需品来保卫他们的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与中国软实力对比
度为初中毕业。
中国受过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分别为18%和3.6%。
中国现在实行的是高考制度,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但是其弊端是国人都有亲身体会的。
限定的科目,限定的内容,限定的答案,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
当然高考也是有其自身的优点的,首先,方便统一的考试,招生,录取。
另外,就是很大程度上保证的公平。
中国的大学教育以下就引用耶鲁大学前校
长贝诺•施密德特的几句话来描述一下。
“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这句话
的含义,就是指我们国家对于办教育,就像是办工厂一样,而且是低档大路货工厂,以为数量就代表质量,多就是好,大就是强。
比如我们发了很多毫无价值的论文,数
量全球第一,大学生扩招,数量全球第一,就有教育官员宣称: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
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徒惹笑谈。
这都是不懂基本的“教育”概念才会闹出来的笑
话。
他们的学者退休的意义就是告别糊口的讲台,极少数人对自己的专业还有兴趣,除非有利可图。
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事业。
新中国没有一个教育家,而民国时期的教育家灿若星海。
他们计划学术,更是把教研者当鞋匠。
难怪他们喜欢自诩为园丁。
我们尊重名副其实
的园丁,却鄙视一个没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教师。
很多人还以为自己真的在搞教育,他们参加一些我们会议,我们基本是出于礼貌,他
们不获礼遇。
”[1]
1.2 德国的教育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中等教育的国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目前德国实行12年义务教育制(巴伐利亚州为十三年)。
在25至64岁人口中,受初中及以下教育的占19%,受高中教育的占57%,受高等教育的占23%,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2.24年。
德国的小学一律实行四年制,中等教育并无初中高中之分,而是分成三等学校。
德国小学毕业的学生只有10岁左右,这么小的孩子因为其
小学4年的学业表现,就必须在少不更事的年龄选择读什么样的中学。
三类中学的学生是可以转学的,依据学业成绩,第三类学校的学生可转到第二甚至第一类学校,第二类学校的学生可转到第一类学校,当然,只要自己愿意,也可以反向转学。
德国的规定不乏合理之处,因为每个孩子的智力和兴趣的发展程度和方向是有差异的,人人读大学不仅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关键是怎样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尽其才,拿我们现在的流行语说就是:应该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让孩子来适应我们既定的教育。
[2]
德国教师的收入高,但入门难而且要求高。
德国中小学教师的收入在全球居于第二位,为德国人均国民收入的2倍多。
在德国成为一名教师至少要过三道关口。
首先,要拿到大学本科或者更高的学历。
其次,需要接受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训练,参加权威机构组织的相关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
最后,必须参加国家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
此外德国还有多的图书馆、博物馆、画廊和歌剧院。
这些设施中的多数全年都对大中小学生免费开放,有的周日免费,平时则半价优惠。
这
些公共设施对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十分有益。
2、哲学的对比
2.1 中国的哲学
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末期,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中国哲学约3000年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先秦哲学、秦汉时期的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隋唐时期的哲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近代和现代哲学。
近代中国经历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哲学是围绕着“中国向何处去”这一近代中国社会的中心问题展开的。
20世纪初,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下,中国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逐渐传播,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毛泽东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反对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抽象性,主张哲学的现实性和具体性,并且把自己的使命规定为用革命的实践改造世界。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实践性是它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主导学科的重要原因。
这一时期的中国哲学还受到来自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影响,出现了“新理学”、“新唯实论”等哲学体系。
2.2 德国的哲学
20世纪上半叶,德国哲学大致处于停滞时
期。
特别是十余年的纳粹统治,耗尽了德国哲学的活力。
20世纪下半叶,德国哲学通过揭示与反思纳粹统治及其崩溃的经历,重新审视和检验文化传统,促进开放,迅速得到恢复和重建,并愈益走向世界化,重新赢得了历史上所曾享有的那种盛誉。
近十年,随着两德的统一,德国哲学分裂、对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而成为一种完整的、统一的地域哲学或民族哲学。
今天德国哲学中最有影响的潮流与流派当属存在主义、哲学解释学、新法兰克福学派和语言分析哲学。
德国存在主义不仅在德国域外如在法国、美国等国得到了扩展,而且首先在德国本土通过哲学解释学等得到了方向和程度都各不相同的发展与延伸。
法兰克福学派通过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工具理性转移到交往理性,创建了交往和商讨理论。
德国古典哲学研究学派也依然为人们所瞩目,其著名代表如亨利希、伯格勒等。
在德国,可以说,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传统经久不衰。
德国出版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的兴趣逐渐增高,甚至可以堪称某种程度上的“中国热”。
在德国大大小小的书店,到处可见德文本
的儒道释原典、《易经》以及有关中国气功、医药乃至房中术等方面的书籍。
[4]
60年代以来德国哲学发展的最主要的特征大概就是向英美文化及其哲学传统的开放。
60年代以来德国哲学发展的最主要的特征大概就是向英美文化及其哲学传统的开放。
3、归纳分析
从教育上的对比,我们可以知道中国与德国在教育上的差距是比较大的,推行普及义务教育的时间也比德国晚了几百年。
无论从国民受教育程度,高等教育质量或是教育设施上的比较来说,中国之于德国来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当然,中国在几年来在教育上的成绩还是有目共睹的,毕竟要在一个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推行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在未来,中国在教育还要解决教育资源不足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必定可以在德国教育发展历程上得到启发收获。
从哲学上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两个国家都在近代经历了哲学上的动荡历程,而且都有其自己的传统古典哲学。
中国引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实就是德国哲学家的产物,但在新的历史时期
了,两国都对其哲学进行了行的补充和发展以更适应社会的需要。
在比较中,应努力认识中国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结合实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努力改善我们的表达方式,用真正的汉话说哲学道理,使其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4、结束语
通过中国和德国在教育和哲学两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从侧面认识到中国软实力的相对不足,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日,也应当加强对国家软实力的建设,保持中国在国家硬实力和国家软实力之间的大致平衡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目前中国教育的弊端》百度文库
[2]朱建国《让人敬畏的德国教育》
[3]谢地坤《中国哲学现状、问题和任务》《中国科学社会》2008年第5期
[4]《世纪之交的德国哲学》德国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