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诗歌评价
郭沫若新华颂赏析
郭沫若新华颂赏析摘要:一、引言二、郭沫若及其作品简介三、新华颂赏析四、作品的艺术特点五、作品的时代意义六、结论正文:一、引言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是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家、诗人。
他的作品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中,《新华颂》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值得我们深入赏析。
二、郭沫若及其作品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等,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巨匠”。
《新华颂》是郭沫若于1956年创作的一首长诗,全文共分为七章,热情歌颂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伟大成就。
三、新华颂赏析《新华颂》以雄浑的笔力,赞美了新中国的光辉历程。
诗中通过描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在诗歌形式上,郭沫若巧妙地运用了自由诗体,使诗歌节奏鲜明,富有韵律感。
四、作品的艺术特点1.主题鲜明:《新华颂》以新中国成立为契机,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忠诚赞美。
2.情感真挚: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郭沫若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感人至深。
3.形象生动:通过具体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繁荣景象。
4.语言优美:诗篇语言流畅,富有音乐性和绘画性。
五、作品的时代意义《新华颂》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年,表达了当时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共同心声。
这首诗歌不仅是对新中国成立的赞美,更是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
六、结论总之,《新华颂》是一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艺术价值的诗歌佳作。
它充分展现了郭沫若的文学才华,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观察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风貌的窗口。
如何评价郭沫若的诗歌
是我国当代的大师,他的文学生涯便是从的创作开始的,他的一生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还给诗歌的创作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那么,我们如何评价郭沫若的诗歌呢?本文试析郭沫若诗歌的美学思想,欢迎阅读了解。
郭沫若发表的一些诗歌的创作理论给后世的诗歌创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发表的诗歌美学理论开创了诗歌的一个新的篇章。
郭沫若诗歌的美学思想把对诗歌的见解和主张给诗歌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打破了一些形式化的束缚,重视抒情和音乐性,郭沫若对诗歌独特的美学思想值得我们去研究发现。
一、重视诗歌的内在
诗歌的发展也是充满着曲折不断前进的过程,在中国的二十年代初,新诗就已经出现在文化的浪潮中,但还不够壮大。
随着文学革命运动历史的巨轮推动着新诗的发展和进步,一些对诗歌有着独到看法的人们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给诗歌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早在郭沫若发表诗歌给人们以重击之前,胡适就已经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却遭到很多恶意的嘲讽和污蔑。
年轻的郭沫若终于以一首《女神》唱出了众多新派诗人的忧愤深广,它以充满爆发力的生命和点燃青春的火焰将毫无生气的格律诗燃烧成一片火海。
郭沫若厌恶形式主义,认为形式只是一种束缚,只有冲破束缚,表达情感,重视诗歌的内在。
有些人觉得诗歌一定要长才有价值,但是郭沫若却认为好的诗是短的诗。
诗的长短本来就是一个很模糊的界定,难以精确把握,纵然诗长有一千行,但是毫无内在可言,感情又无波动,又怎能说这是一首好诗呢。
郭沫若从诗歌的创作内容为主要角度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揭示出诗歌创作的正确态度和出发点。
郭沫若《女神》赏析5篇
郭沫若《女神》赏析5篇第一篇:郭沫若《女神》赏析整理:沈玉成【作家及作品】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史上杰出的诗人。
历史剧作家。
他是一个主观性、抒情性很强的浪漫主义诗人。
“五四”时期创作的《女神》是其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开创了“一代诗风”。
《女神》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
连同序诗共57篇。
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
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磐》《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
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今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本,后又重印多次。
《女神》共分三辑。
除《序诗》外,第一辑包括《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
第二辑在一九二一年《女神》初版本上分为三部分。
自《凤凰涅盘》至《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共十篇为《凤凰涅盘之什》,自《三个泛神论者》至《我是个偶像崇拜者》共十篇为《泛神论者之什》,自《太阳礼赞》至《死》共十篇为《太阳礼赞之什》。
第三辑在一九二一年《女神》初版本上分为三部分,自《venus》至《晚步》共十篇为《爱神之什》,自《春蚕》至《日暮的婚筵》其中《岸上》为三篇共十篇为《春蚕之什》,自《新生》至《西湖纪游》其中《西湖纪游》为六篇共十篇为《归国吟》。
【文本速读】《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
《女神》的主要篇目:《凤凰涅磐》《炉中煤》《天狗》《女神之再生》《地球,我的母亲!》《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晨安》《匪徒颂》《湘累》。
《女神》充分吧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凤凰涅槃》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体现了诗人否定旧我、诅咒旧世界、追求新生的精神。
把社会的改造和个人精神的自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追求理想、追求精神自新的决心。
天狗郭沫若 诗原文及其点评
天狗郭沫若诗原文及其点评
天狗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的光,我是日的光,我是一切星球的光,
我是X 光线的光,我是全宇宙的Energy 的总量!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
名家点评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诗人黄曼君:《天狗》一诗尽管形象奇特,情感喷发,节奏急骤、气氛紧张,然而,在诗人迅疾的构思中,却显示出了谋篇、布局的功力。
由“天狗”突入宇宙,溶于万物,与宇宙本体合一;到获得光和热,获得无尽的能量,再到它“飞奔”“狂叫”
“燃烧”,始而奔驰于外界,继而自噬其身,幻想境界中形象的发展,层层深入,脉络清晰。
(《黄曼君文集(第二卷)》)乐山师范学院教授税海模:《天狗》之绝,有四。
《天狗》的第一绝,是用语绝。
《天狗》的第二绝,是抒情绝。
《天狗》的第三绝,是立象绝。
《天狗》的第四绝,是造境绝。
(《郭沫若学刊》)天水师范学院教授王元中:《天狗》一诗的写作有三个突出的特征;民间故事选择、动词的突出使用和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强调,它们非常鲜明地体现了郭沫若诗歌的个性特色——民族性、现代性和时代性。
郭沫若《论诗文七绝》(选)鉴赏
郭沫若《论诗文七绝》(选)鉴赏(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郭沫若《论诗文七绝》(选)鉴赏郭沫若《论诗文七绝六首》(选一首)鉴赏论诗文七绝六首(选一首)郭沫若载道之文未可非,要看所载道何归。
郭沫若天狗评价赏析知乎
郭沫若天狗评价赏析知乎
这首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
这首诗的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
一开始诗人便自称“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
而“我便是我了”则是个性获得充分张扬所带来的自豪感。
所以它是诗人在五四精神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也正因有了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勇气后,个性才得以充分发扬,五四新人才具有无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庙底Energy底总量!”这样的五四新人将会改变山河、大地、宇宙。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诗句所释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
“我飞跑”则是令人振奋的呐喊,充分展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痛苦历程。
总之,《天狗》是五四时期奏起的一曲惊心动魄的精神赞歌。
是五四时期人们第一次从诗歌中听到的勇猛咆哮的时代声音。
“天狗”那可吞掉“一切的星球”的豪迈气概,正是五四时期要求破坏一切因袭传统、毁灭旧世界的精神再现。
而《天狗》只是《女神》创作中诗人情感与艺术碰撞、融合、激溅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可见,《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
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是照彻诗歌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就像喧嚣着的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郭沫若诗歌《天狗》进行评价
郭沫若诗歌《天狗》进行评价在《天狗>一诗的创作中,借助于国人都极为熟悉的天狗吠目的故事,诗人不仅获得了一个可以引起众多反映的共同话题,而且也找到了一个代替整个民族发言的极好的言说方式,从而使他的诗作表现出了某种人家气度和风范。
人常说,在郭沫若早期的诗歌创作中,时代和个人,一己的郁结和民族的郁结都有着一种水乳交融般的结合,这种情状的产生,应该说是和他对于民族神话以及民间传说的成功运用密不可分的。
除此而外,由于神话和民间传说的虚拟性质,所以在对它们进行个人化的阐释之时,诗人的想象力也因此而有了一种充足的活动空间,由一己到宇宙,由身外到身内,《天狗>一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思维由此而有了一种空前的张力,显得格外的活跃和飞动。
除此而外,动词的运用也是必须特别留心的。
《天狗>一诗一共二十九句,二十九句诗除了七句是“我是……”句之外,剩下的二十二句便每句都以动词为其句子的主干。
这一特征独立看来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但我们若是将其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对照起来看,则不能不有些惊心动魄的意味了。
这种运用首先是量上的,全诗二十九句,二十二句以动词为其句子的主干。
这种高频率的动词运用,完全打破了古典诗歌所习惯的静态构句规范,在接连不断的“我怎么怎么……”的句式表达中,诗歌因此只有了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动感;其次是质上的。
这首诗的动词选用以“吞”起领,以“爆”字收尾,其间串联了“飞奔”、“狂叫”、“燃烧”、“飞跑”、“剥”、“食”、“吸”、“噬”八个动词。
这八个动词体现的都是一些极具强度和力度的行为动作,是标准意义上的强力动词,诗人借此所进行的情感表达因此也便富有了气势和力度,给人以强烈的心灵冲击和震慑;除此而外,动词运用上的重复特征也是需要阅读的人给其以特别关注的。
郭沫若天狗评价赏析知乎
郭沫若天狗评价赏析知乎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诗歌、散文和翻译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和赞赏。
其中,他的著名作品《天狗赞》被认为是他创作的巅峰之作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对郭沫若的《天狗赞》进行评价和赏析。
《天狗赞》是郭沫若于1920年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共五千六百余字,通过描绘一个诗意而又独特的天狗世界,以及天狗与人类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表达了郭沫若对人类世界的思考和对人性的追问。
首先,郭沫若的《天狗赞》独特的创作形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将天狗的形象具象化,赋予了他们人类的智慧和情感。
这种巧妙的创作手法使得读者可以通过天狗的视角,去审视人类的种种行为和思维方式。
这种对比和对照的方式,让读者思考人类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其次,《天狗赞》中的语言运用也是郭沫若的一大特色。
他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得整篇诗歌充满了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画面。
同时,他也运用了音韵的变化和押韵的手法,使得诗歌的语言节奏感强烈,朗朗上口。
这种诗歌的韵律美和音乐性,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韵律感。
另外,郭沫若的《天狗赞》中融入了丰富的哲理思考和社会批判。
他通过天狗的视角,对人类的种种行为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反思。
他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讽刺了人类的虚伪和自私。
通过对人类的批判,他希望唤起人们的自省和对人性的思考。
这种哲理思考的融入,使得《天狗赞》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最后,《天狗赞》的题材和主题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天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
郭沫若巧妙地将天狗作为主题,传递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追求。
他希望通过天狗的形象,表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思考。
这种题材的选择,使得《天狗赞》不仅仅是一首个人的创作,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总的来说,郭沫若的《天狗赞》通过独特的创作形式、丰富的语言运用、深刻的哲理思考和独特的题材选择,赋予了这首诗歌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对郭沫若诗歌的评价
1.恰当而巧妙地选用象征的形象以抒写激情。如《天狗》,借助“天狗”这个传统中的天上叛逆者的形象、以寄托作者急切要求反封建的强烈情绪,全诗想象新奇、气势磅礴。《炉中煤》中的煤自称“黑奴”,这正是受压迫者的形象,煤的外表不好看,但内心十分真挚,有热有光这一切特征恰恰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特点;而“炉中”之“煤”的熊熊燃烧,则贴切地显示出对祖国炽烈的爱。
1.强烈要求冲破封建藩篱,彻底破坏和扫荡一切旧事物、旧思想。诗歌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大胆地反抗封建思想的叛逆者、革命民族主义者的形象。《女神》中的“我”是与广大群众结合在一起的、代表时代精神的大“我”。如《天狗》,从头到尾每句诗中都是“我”,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塑造了一个旧世界叛逆者的典型形象。“天狗”这种冲破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极度夸张。《我是个偶像崇拜者》中诗人表白崇拜自然界与社会界一切象征生命的事物,来否定一切人为的偶像,一切扼杀生机的旧传统,表现出对封建权威的极度蔑视。,《欲海》等诗,也都通过抒情主人公“我”的塑造,表现出破坏旧世界,冲破一切尘垢(包括自身的尘垢)的激情,那个“血和海浪同潮”、“心和日火同烧”、要决太平洋之水“把那陈腐了的旧皮囊全盘洗掉”的自我形象,同样是实现自我个性解放的宣泄。这种个性解放的要求不仅仅着眼于个人本身,诗人将个体的解放作为社会、民族、国家解放的前提,将它们融合为一体。
2.借古代神话传说、历史人物以抒写自己的激情,如《湘累》、《棠棣之花》等诗中屈原、聂荌所唱的实际上是郭沫若要唱的歌,是借历史人物作“夫子自况”;《天狗》、《凤凰涅槃》则是借传说以抒情的代表作。
郭沫若新华颂赏析
《新华颂》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这首诗热情地歌颂了新中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新貌的赞美和憧憬,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
首先,诗歌的开头就表现出了诗人对新中国成立的无比喜悦和激动。
诗人用“新华”一词来代表新中国,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崇敬。
同时,他也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诗歌中,用“心花怒放”一词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接下来,诗歌通过描述新中国的各种新貌,展示了新中国在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和进步。
在政治方面,新中国实行了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了真正的民主。
在经济方面,新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文化方面,新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同时,诗歌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
他相信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因此,他呼吁人们坚定信仰,不畏艰险,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最后,诗歌以“前进!前进!万众一心奔向胜利的前程!”结尾,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未来的美好祝愿和信心。
他相信新中国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激情和热情的诗歌,它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新中国成立和新生活开始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同时,它也展示了新中国在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和进步,以及诗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采用了现代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运用了丰富的比喻、象征、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有力。
同时,诗人也注重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使得诗歌更加易于朗诵和记忆。
总之,《新华颂》是一首充满激情和热情的诗歌,它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新中国成立和新生活开始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同时,它也展示了新中国在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和进步,以及诗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郭沫若诗歌《过汨罗江感怀》赏析
郭沫若诗歌《过汨罗江感怀》赏析郭沫若诗歌《过汨罗江感怀》赏析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肯定对各类诗歌都很熟悉吧,诗歌是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
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郭沫若诗歌《过汨罗江感怀》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过汨罗江感怀屈子行吟处,今余跨马过;晨曦映江堵,朝气涤胸科。
揽辔忧天下,投鞭问泪罗;楚犹有三户,怀石理则那?这是一首吊古鉴今的抒怀之作,诗人截取的是北伐途中生活的一个片断。
郭沫若1926年7月21日由广州出师北伐,8月25日晨过汨罗江,赋诗一首凭吊屈原。
首联叙事,交待背景。
一开首“屈子行吟处”,先说诗人凭吊的对象和地点。
“今余跨马过”,点出凭吊者现在的情景。
用了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跨马过”,说明是从军,来到屈原“行吟处”,必然生出一番感溉来。
汨罗江,湘江支流,位于湖南省东北部。
屈原是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因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被顷襄王放逐,长期流浪在沉、湘流域,常常做诗感怀,边走边吟,所谓“被发行吟泽畔”,因忧愤国事,投汨罗江自尽.郭沫若十分崇敬屈原的诗歌和人格.行军来到汨罗江畔,触景生情,便立刻激发了对屈原的缅怀情怀。
额联写景,烘托气氛。
秋天的汨罗江,清晨灿烂的阳光,映照在江面粼粼的水波上,江心有元数的小洲,小洲上长满了碧绿的水草,水草上挂着晶莹的水珠,水珠在晨曦下褶m闪耀。
诗人伫立在马背上,凝视着汨罗江水,新鲜的朝气,荡涤着胸襟。
“晨曦”、“江沽,、“胡气”,渲染出一片光明清新的景色。
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开朗、昂然奋进的心悄便油然而生。
诗的前四句写骑马过汨罗江的情景,实写。
后四句写情,虚写。
由咏物转入了抒情,缅怀历史,凭吊古人,鉴明现实,寄托感情,引人沉思。
诗人跃马而来,伫立汨罗江边,多少事,从来急,一“揽髻”,一“投鞭”,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诗的意境开拓得既深且远。
前两句·才揽髻”、“投鞭”用了两个典故。
前一个用的是《后汉书·范济传》“揽髻澄清”,表示诗人刷新政治、澄清天下的抱负。
郭沫若新华颂赏析
郭沫若新华颂赏析摘要:一、引言1.介绍郭沫若和《新华颂》2.文章目的:赏析《新华颂》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二、诗歌背景1.创作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2.时代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三、诗歌内容分析1.主题:歌颂新中国,赞美社会主义2.结构:严谨,分为五个部分3.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四、艺术特点1.浪漫主义风格:热情奔放,富有想象力2.借鉴古典文学:对仗工整,押韵优美3.创新之处:融合现代诗歌元素,独具特色五、文化意义1.反映时代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鼓劲加油2.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3.传承文化: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六、结论1.总结《新华颂》的价值和意义2.强调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正文:郭沫若,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新华颂》。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成为了新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
《新华颂》创作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欣欣向荣。
诗人紧扣时代脉搏,以饱满的热情歌颂新中国,赞美社会主义。
诗歌分为五个部分,结构严谨,内容连贯。
诗中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富有感染力,使读者沉浸在诗人所描绘的美好画卷中。
艺术上,《新华颂》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风格。
诗人以热情奔放、富有想象力的笔触,抒发了对新中国的热爱。
同时,诗人借鉴古典文学的传统,使诗歌在对仗工整、押韵优美的同时,展现出现代诗歌的独特色彩。
《新华颂》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诗歌反映了时代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鼓劲加油。
它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成为新中国文学的典范。
同时,诗歌在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基础上,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总之,郭沫若的《新华颂》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诗歌。
它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变迁,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史》郭沫若的诗歌理念、创作特色、和影响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理念、创作特色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诗歌理念:郭沫若认为,诗歌是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传达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
命感的重要途径。
他强调诗歌要关注现实、批判社会,同时也要体现个人的精神追求和美学理想。
2. 创作特色:郭沫若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和时代特征。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节奏感强,注重形象的
描绘和比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他的诗歌也充满了对自由、民主、人权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3. 影响:郭沫若的诗歌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
讨论,而且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歌风格和理念也影响了许多后来的诗人和文学家,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的来说,郭沫若的诗歌理念、创作特色和影响都体现出了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巨匠的卓越才华和独特思想。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历史变革和文化转型。
郭沫若的诗歌名篇赏析
郭沫若的诗歌名篇赏析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的杰出诗人和革命家,他以其深沉的思想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在诗歌界享有盛誉。
他的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正义的呼唤,其中一些作品被誉为经典之作,成为郭沫若的诗歌名篇。
《七律·长征》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之一,被广为传诵和朗诵。
这首诗以抒发对长征的赞美和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抒发了郭沫若追求梦想和光明未来的决心。
诗中的描写生动形象,语言简洁而有力。
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勾勒出红军队伍不畏艰难险阻的英勇形象,并表达出他们对胜利的坚定信心。
接着几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以独特的形象描写出了长征艰难的道路,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在恶劣环境中奋勇前行的决心和毅力。
整首诗流畅而铿锵有力,每一句都富有音乐韵律感,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感受。
《七律·长征》的意境丰富深远,表达了郭沫若对长征伟业的深情赞叹。
他通过“红军不怕远征难”,“麦苗看得见阳光”等形象的运用,抒发出对光明将至的坚信和无私奉献的追求。
诗中还深刻描绘了长征途中的艰辛困苦和喜怒哀乐,传递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战士们为了革命事业而奋斗牺牲的决心和信念。
整首诗情感饱满,既有对长征的辛酸抒发,也有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仰,使人在诗中感受到革命的伟大和光明的希望。
除了《长征》之外,郭沫若的《红旗颂》也是一首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歌颂中国共产党的红旗和革命烈士的事迹为主题,豪情激昂,富有感染力。
诗中的语言雄浑有力,节奏感强烈。
首句“红旗是我们指引方向的灯塔”,直接表达了红旗作为革命的象征和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信仰。
全诗行云流水,措辞精准,每个形容词和动词都充满力量和力度,勾勒出红旗飘扬的雄姿和革命英烈的英勇形象。
整首诗气势磅礴,自信而激越,给人以巨大的力量和动力。
《红旗颂》通过歌颂红旗,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和支持,同时也让人们思考革命的意义和人民解放的追求。
诗中反映了红色革命所经历的困苦和危险,但也传达出人民对解放的渴望和对共产主义未来的向往。
谈谈郭沫若诗歌的贡献
谈谈郭沫若诗歌的贡献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里另类的拔尖诗人,其诗歌影响了许多诗歌作者,对当
代新老文学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
郭沫若是抒情诗歌的高手,他的诗歌用简洁精准的语言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细腻流畅,令人叹为观止。
全诗精于节奏,感情丰沛,抒发景物抚以弦,渲泄与节奏心、神曲,可谓艺术之精品。
一篇篇绚丽多彩的诗歌,流传在不同的角落,传达出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见解,将诗人琴筝般的震撼,也将时人共鸣的音符传递出去,引起大家的回响。
此外,郭沫若的诗歌还丰富了诗歌的文学思想。
他的诗歌取材丰富,根植于土壤,描绘家乡美景;抒发民族情怀和民族英雄;歌颂爱情深情;讴歌家乡乡野风情;豪放歌颂社会进步。
诗歌让更多民众熟悉古典文化,接受现实主义思想。
总之,郭沫若的诗歌贡献巨大,他的作品里古朴、自然的文学意蕴,源源不断
给读者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使诗歌艺术受到众多文学作家的肯定,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画卷张翰出一番新的天地。
湘累郭沫若原文鉴赏
湘累郭沫若原文鉴赏
《湘累》是郭沫若的一首诗,这首诗的鉴赏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
首先,这首诗描绘了湘累(即屈原)的境遇和心境,表达了他对楚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诗中通过描绘湘累所处的环境和人物形象,展现了屈原的内心痛苦和孤独。
其次,这首诗的象征意义深刻。
屈原是楚国的忠诚良臣,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湘累》中,郭沫若通过描绘湘累的生活和情感,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和忠诚。
这种爱和忠诚是永恒的,是跨越时空的。
此外,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也非常独特。
郭沫若在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通过形象的语言表达了屈原内心的痛苦和孤独。
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屈原的情感世界。
总的来说,《湘累》是一首情感深沉、意义深远、艺术独特的诗歌。
通过鉴赏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屈原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也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郭沫若的艺术才华和创作风格。
形容郭沫若的词句
以下是形容郭沫若的词句:
1. 郭沫若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充满了激情和独特的思想。
2. 郭沫若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人道主义精神,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3. 郭沫若的作品充满了诗意,他的文字优美而富有感染力,让人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和魅力。
4.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思想性和历史价值。
5. 郭沫若的诗歌热情奔放,充满了生命力和激情,展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6. 郭沫若的散文作品则更加深入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和见解,他的文字犀利而深刻,让人感受到了他的独立思考和人文精神。
7. 郭沫若的文学作品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广为流传。
8. 郭沫若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还是一位文化名人,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9. 郭沫若的人格魅力也是人们所敬仰的,他善良正直,为人谦逊,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10. 总之,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历史中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他的作品和思想将永远铭刻在文学和文化的历史长河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的诗歌评价 郭沫若 是现代文学 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那么关于郭沫若的诗歌 评价如何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郭沫若的诗歌评价的相关文章, 供大家阅 读! 内容提要 当今一般读者对郭沫若评价不高, 而“专业阅读”却甚表称许, 形成两极阅 读现象。
本文指出两极阅读的偏误,提出对《女神》等时代性很强,而今比较隔 膜的经典作品,阅读时应尽量将直观感受、设身处地与名理分析三者结合,以摸 索和感触当年由作品—读者互动互涉而形成的“阅读场”, 从而达到比较有历史 感的评价。
文中分析郭沫若文艺型的人物心理特征,及其“多变”的原因,认为 郭沫若毕竟是一位真实的诗人,对其天才与凡庸都应有同情的了解。
关键词 郭沫若 《女神》 两极阅读现象 阅读场 创作心理素质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公认的经典之作,标示着新诗初创期 的最高成就,最能体现“五四”的时代特色。
郭沫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是 由《女神》所奠定的。
对《女神》往往有两种读法,一种是“文学史的读法”, 注重从历史发展的链条中考察作品,寻找价值,并确定其地位。
当今各种现代文 学史, 几乎都是这样评价郭沫若的。
有一种学术界流行的排座次的说法是“鲁郭 茅巴老曹”,不一定准确,但也可见对郭的评价甚高。
而“非专业的读法”则比 较偏重个人或行时的审美趣味,注重本文,不太顾及“历史链条”,并不看重像 《女神》这种时代性、现实性强的“经典”。
当今许多青年读者对郭沫若其人其 诗不感兴趣,评价不高,用的多是“非专业读法”。
两种读法本无所谓高下,然 而当今许多大学的讲台或专家的文章对郭沫若甚表称许, 而一般读者却不敢恭维, 这种两极性的阅读现象就很值得研究。
现代文学研究者不能不面对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对《女神》的接受有这么大的时代反差? 一 这就牵涉到评论角度问题,以往对《女神》的评说,一般都是从两个角度进 行,一是思想内容方面,即考察《女神》如何体现反封建以及改造社会的要求, 如何代表“五四”的声音,等等。
常见的对郭诗的基本主题作摘句式的归纳,以及对郭诗中“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都特别注重内容和思想倾向[1]。
这种评论能抓住时代精神特征,却不一定能充分说明《女神》能为“五四”读者 所欢迎的原因。
其实,《女神》是诗,在思想内容方面很难说提供了什么深刻的 东西。
若论反封建求进步的思想激越深入, “五四”读者大可不用从诗中去求觅; 而且类似 《女神》 中归纳的那些思想主题, 在当时的各种激进的作品中比比皆是, 可见《女神》引起轰动的原因远不止于思想内容。
那么,是否再加上形式因素,就可以作完满的解释了呢?也不一定,以往许 多论著都高度评价《女神》形式上的创新,特别指出其在自由体诗的建立上所作 出的典范性贡献,这是对的。
若要考察新诗形式的流变,“郭式自由体”自然是 重要的一环。
但谁都不能否认,富于独创性的《女神》毕竟又还比较粗糙,形式 上并不完善。
郭沫若开一代诗风,《女神》成为现代自由体诗的发端,然而郭诗 那种“绝端的自由”的写法,也带来过于散漫的负面影响。
这又可见,思想内容 加上形式因素的评论, 虽然可以自成一说, 却仍未能充分解释 《女神》 在“五四” 能迅雷闪电般征服整个文坛的原因。
现今一般“文学史的读法”很想复原 《女神》 的精神, 因目光多限于思想主题加自由体诗形式等方面, 所以终究难于感受其巨 大的艺术魔力。
我想其魔力应从作品—读者互动互涉的关系中去找, 不能只着眼于作品本身。
这里必须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是, 《女神》 激发了“五四”读者的情绪与想象力, 反过来,“五四”读者的情绪与想象力又在接受《女神》的过程中重塑《女神》 的公众形象,或者可以说《女神》是与“五四”式的阅读风气结合,才最终达致 其狂飚突进的艺术胜境的。
《女神》魔力的产生离不开特定历史氛围中的读者反 应。
《女神》作为经典是由诗人郭沫若和众多“五四”热血青年所共同完成的。
作为当代的读者读《女神》,已经有时代的隔膜。
如果要真正领会其作为经 典的涵义, 读懂它的时代特征, 就不能不充分考虑与作品同时代的读者的接受状 况。
因此,读《女神》,特别是《女神》中那些最具有“五四”特征的代表作, 最好采取三步,即:一,直觉感受;二,设身处地;三,名理分析。
一般“文学 史的读法”往往偏于作“名理分析”, 而“非专业阅读”则停留于直觉感受, 或 者连直觉感受都尚未进入。
前述的两极分化阅读现象即与此有关。
对于《女神》 这样的时代性强的经典, 我倒是主张三步读法, 其中第二步“设身处地”至关要 紧。
当今读者只有设想重返特定的“五四”时代,让自己暂当“五四”人,身心 浑然投入诗中,才可能摸索感触那种由作品—读者互动互涉所形成的阅读的 “场”[1],进而在这种“场”中去理解作品接受过程中产生的整体艺术效应。
这也才可能尽量消除时代的隔膜,真正理解《女神》成功的原因。
下面不妨作一些阅读实例。
《天狗》 是 《女神》 中的代表作之一。
初读此诗, 全由直觉感受,第一印象便是狂燥、焦灼,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又仿佛自身储有 无穷的精力能量,一时难于找到宣泄的渠道,憋得难受,渴求自我扩张,简直要 爆炸了。
我们不急于分析这种“第一印象”,最好转入第二步,即设身处地想像 是在“五四”时期, 自己也是刚跳出封建思想牢笼的青年, 充满个性解放的理想,非常自信,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可以按照自我的意志加以改造;但同时又很迷惘, 不知“改造”如何着手,一时找不到实现自我、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自以为个 性解放后理所当然得到的东西,却远未能获得,因而一方面觉得“我”很伟大, 威力无穷,另方面又会发现“我”无所适从,这便产生焦灼感,有一种暴燥的心 态。
这些只是“设想”, 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有关“五四”的历史 氛围尽可能设身处地,暂当“五四”人,若如此来读《天狗》,便感同身受,比 较理解诗中所抒发的那种情绪与心态。
接着可再转入“名理分析”, 这分析也并 非只是摘句式地归纳其主题思想或倾向诸方面,最好还是感受《天狗》所形成的 整体氛围,或者可借用传统批评的概念来说,是充溢于《天狗》之中的“气”。
这种“气”是由其所包涵的情绪、 丰富的想像, 以及诗的内在节奏等因素综合体 现的。
“五四”时代的读者本来其自身也有类同的焦燥感,一读《天狗》便如同 触电, 能在那种“气”中沟通, 沉醉, 宣泄。
如果在设想在特定时代的阅读“场” 中去感触把握《天狗》的“气”,分析就不会流于零碎、僵化,由三步阅读所达 到的对作品—读者互动互涉关系的探求, 有可能摆脱那种空洞的或过于情绪化的 评论套式。
《女神》中的诗有许多显得太散漫、太直、太坦露,是很粗糙的。
如果光凭 直觉印象或者名理分析, 可能认为这并不成功, 以往许多论者也都是这么批评的。
然而如果不把形式内容分开来考究,而是着眼于“气”的整体审美,那么这些 “粗糙”便另有一种痛快淋漓的阅读效应。
例如《晨安》一诗,仿佛在向世界的 一切大声地打招呼,全诗所有句子 一律用“晨安”开头,非常单调,而且用词粗放,不加纹饰,似乎全不讲求 形式。
初读起来甚至刺耳,让人感觉怪异。
但郭沫若是有意为之,就是要造就这 种效果。
他曾说过:“诗无论新旧,只要是真正的美人穿件什么衣裳都好,不穿 衣裳的裸体更好”[2], 又说: “我所写的一些东西, 只不过飞翔我一时的冲动, 随便地乱跳舞的罢了”[3]。
他是以不讲形式作为一种形式,一种追求坦直、自 然、原始的形式;以“不像诗”来表现一种新的诗体,有意于对传统的温柔敦厚 诗风来一个冲击,造成审美的逆差。
“五四”时期处于大变动,青年一代追求的 是新异的叛逆的艺术趣味, 反精美、 反匀称、 反优雅成为时尚, 所以类似 《女神》 中《天狗》、《晨安》一类粗糙的不成熟的形式更能博得读者的喝彩。
就如同当 今的摇滚乐、霹雳舞,也以反精美、反优雅为时尚一样。
如果对《女神》的形式 作如此读法, 着眼于其“气”的整体审美效果, 并结合特定时期的读者反应去重 加体察,我想是可以读出一些新意的。
《女神》的主导风格是暴燥凌厉,虽然也有一部分比较优美的诗[4],但影 响大的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具备并能引发这种暴燥凌厉之“气”的。
结合读者反应 来看《女神》,其成功主要在于宣泄压抑的社会心理,或可称为能量释放,一种 渴求个性解放的能量。
《女神》主要不是提供深刻,而是提供痛快的情绪宣泄。
“五四”时期的读者审美需求是有各种层次的,那时的人们需要深刻冷峻(如鲁迅 的小说 ),需要伤感愤激(如郁达夫、庐隐的作品),需要天真纯情(如冰心 的诗和小品),更需要郭沫若式的暴躁凌厉。
在充分满足而又造就新的时代 审美追求这一点上,郭沫若称得上第一流的诗人。
这样的读法,也许能站到一个更宽容也更有历史感的角度去理解像《女神》 这样的经典:这些经典因为太贴近现实而往往时过境迁,得不到后人的认同。
当 今读者对郭沫若诗歌不欣赏、无兴味的原因,主要也是“时过境迁”。
当今已不 再有“五四”那样的新鲜、 上进而又暴躁凌厉的“气”, 不再有“社会青春期” 的氛围,在一般“非专业阅读”的层面上也就较难欣赏《女神》这类作品。
然而 文学史家要说明历史, 就必须体验和理解历史。
这历史不光是由一个个作品的本 文构成的,读者反应实际上也参与了文学发展的进程,因此,适当关照作品—读 者之间互动互涉的“场”,才更有可能接近历史原貌。
二 当今的研究者和读者对郭沫若的评价形成两极, 跟对郭氏人格的不同理解也 大有关系。
一种流行的观点是把郭沫若看作是政治人物,反感他的立场多变。
然 而如果由《女神》等作品的创作反观郭沫若的人格,也许我们对这位诗人的浪漫 气质会有更多的了解与宽容,我们就不一定再以政界的标准去衡量一位文人。
郭沫若可以说是一位天才,但也有凡庸的一面,这两方面交织成他的一生。
惟其是天才,又出了大名,所以当凡庸的一面表露时会格外引人注目,人们容易 苛求。
在他的前期, 主要是“五四”时期, 天才表露多, 几乎极至, 是“至人”, 即使有凡庸俗耐一面,也常被天才的光彩所遮蔽;三、四十年代以后,天才的成 份越来越稀薄,扭曲,凡庸就更突出。
郭本质上是一位浪漫的诗人,其天才也多 表现于创作中; 而当他转向从政时, 诗人与政治人的歧途往往就令其尴尬, 俗气。
不能简单断言从政=庸俗,只是说扭曲了本性去从政(或从事别的事业)才容易表 露凡庸。
遗憾的是现今有关郭沫若的传记极少写其凡庸一面,所以没有立体感。
下面我们还是先看看决定郭沫若人格的心理素质。
如果说鲁迅像一座山, 深 稳崇峻,郭沫若可以说是一个海,波涛汹涌,热情奔放。
郭沫若心理属天才型,或文艺型,热情、冲动、活跃,多变是其重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