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

合集下载

野外生态学-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野外生态学-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这部分介绍英美学派和法瑞学派在植物群落学研究中的一些主要方法。需要实习人员有一定 的植被生态学基础,才能较好的掌握。 (一)植被调查的准备工作
1.背景资料准备
(1)调查研究之初,必须明确和设计好实验方案。包括目的、要求、对象、范围、深度、工 作时间、参加的人数,所采用的方法及预期所获的成果。 (2)对调查研究地和对象的前人研究工作要尽可能的收集资料,加以熟悉。 (3)对相关学科的资料也要收集,如地区的气象资料、地质资料、土壤资料、地貌水文资料 等。
在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其次生林中采用这个方法,据说 20 个中心点的数据可以与 2个 500平方米样方的精确度相当。同样该方法也可用于草地群落,只是相关的距离要根据实际 情况(纬度、经度、生态系统类型、干扰、地形等)进行调整。
5
二、群落特征的描述和度量
1. 多优度—群聚度的估测及其准则
多优度和群聚度相结合的打分法和记分法是法瑞学派的传统的野外工作方法。要有一定 的野外经验,这一方法与重视植物种类成相结合构成了这一学派的特色。
6
3. 生活力的记录
生活力又称生活强度或茂盛度。这也是全年连续定时记录的指标。一次性调查中只记录 该种植物当时的生活力强弱,主要反映生态上的适应和竞争能力,不包括因物候原因而生活 力变化者。
生活力一般分为 3 级: 强(或盛): ●(营养生长良好,繁殖能力强,在群落中生长势很好) 中:不记(中等或正常的生活力,即具有营养和繁殖能力,生长势一般) 弱(或衰):Ο(营养生长不良,繁殖很差或不能繁殖,生长势很不好)
坡向
分层及各层特点
突出的生态现象
地被物情况 此群落还分布 于何处 人为影响方式 和程度 群落动态
表1 植物群落野外样地记录总表
日期 地点

中国西南地区森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综述

中国西南地区森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综述

中国西南地区森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综述摘要:在参考前人大量的研究结果基础上,按不同林分类型和林分起源对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 的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进行了总结概述。结果显示,西南地区的森林生物量为162.15 t/hm2;若按不同的林分类型来划分,则阔叶林的森林生物量(178.08 t/hm2) 大于针叶阔叶混交林(164.63 t/hm2)和针叶林(145.18 t/hm2) 的;若按不同的林分起源进行划分,则天然林的森林生物量(210.58 t/hm2) 大于人工林(110.65 t/hm2) 的。西南地区的森林净生产力为11.98 t/(hm2·a),若按不同的林分类型来划分,则阔叶林的森林净生产力12.75 t/(hm2·a)大于针叶林的12.13 t/(hm2·a) 和针叶阔叶混交林的9.61 t/(hm2·a);若按不同的林分起源进行划分,则天然林的森林净生产力13.38 t/(hm2·a)大于人工林的10.56 t/(hm2·a)。同时对研究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与展望。关键词:森林;林分类型;林分起源;生物量;生产力;中国西南地区全球性的温室效应、气候变暖等生态环境问题正在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1-3]。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全球碳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生物量的测定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自然界环境要素循环的基础工作[4],森林生产力作为陆地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判定森林碳源(汇)和调节生态过程的主要因子[5]。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特征是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要素之一[4,5],并且生态系统的能量和营养元素循环的研究首先也依赖于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数据[6]。森林的生物量积累和生产力发展是生态系统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动态决定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7],因此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动态对人类进行森林的管理与利用也就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考虑到森林及其变化对陆地生物圈的重要性,推算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便成为生态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还可为系统研究森林植被碳库及其变化提供基础数据。在充分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课题组对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森林的主要优势树种林型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汇总,旨在为该地区的森林生产力监测与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为森林净生产力有关的信息查询、分析评价、辅助决策等提供综合服务。1森林净生产力概念及计算方法净生产力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有机物的净生产量[8]。用净生产力确定林分的总生产量比较困难,所以在研究评价林分的净生产力时,往往采用其年净生物量作为衡量指标,即求算现有林分的年生长量、植物凋落和枯损的量、被采食(伐)量三者之和。但因后两者的量值很小,以往的研究几乎都将其忽略,因此所计算的森林年净生物量要比实际情况略低一些。森林年净生物量计算公式为:ΔW=(Wa-Wa-n)/n;式中,Wa为森林单位面积现存的生物量,Wa-n为n单位时间前森林单位面积的生物量,n为从Wa-n到Wa的时间跨度(单位:年);若Wa-n为0,则森林年净生物量ΔW为n年的平均净生产量(Wp),否则为连年净生物量。2西南地区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2.1西南地区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研究现状本研究收集了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自1986年以来,在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研究领域里发表的相关研究结果[2,3,5,8-53],包括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阔叶林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并对其进行了整理、分析、汇总[54,55],其中涉及的树种有辐射松(Pinups radiata D. Don)、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aranch.)、海南五针松(P. fenzeliana Hand.-Mzt.)、油松(P. tabulaeformis Carr.)、华山松(P. armandii Franch..)、马尾松(P. massoniana Lamb.)、思茅松[P. kesiya Royle ex.Gordon var. langbianensis(A.Chev.)Gaussen]、高山松(P. densata Mast.)、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Lamb.)Carr.]、红杉(L. potaninii Batalin)、峨眉冷杉[Abies fabri(Mast.)Craib]、长苞冷杉(A. georgei Orr.)、云南紫果冷杉[A. recurvata Mast. var. salonenensis(Botd Zres-Rey et Gaussen)C. T. Kauan.]、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云杉(Picea asperata Mast.)、紫果云杉(P. purpurea Mast.)、油麦吊云杉[P. brachytyla(Franch.)Pritz. var. complanata(Mast.)Cheng.]、墨西哥柏(Cupressus lusitanica Mill.)、柏木(C. funebris Endl.)、桤木(Alnus cremastogyne Burk.)、黄背栎(Quercus pannosa Hand.-Mazz.)、辽东栎(Q. liaotungensis Koidz.)、灰背栎(Q. senescens Hand.-Mazz.)、桦木(Betula spp.)、红桦(B. albo-sinensis Burk.)、黄毛青冈[Cyclobalanopsis delavayi(Franch.et)Schottky]、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楠木(Phoebe zhennan S. Lee.)、光果西南杨[Populus schneideri(Rehder)N. Chao var. tibetica(C. K. Schneid.) N. Chao.]、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Sieb. et Zucc.)、竹(Bambusoideae)、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Dehnh.)、元江栲(Castanopsis orthacantha Franch.)、短刺栲(C. echidnocarpa Miq.)、木果石栎[Lithocarpus xylocarpus(Kurz)Markg.]等;其中针叶林的各树种生物量和净生产力汇总情况见表1,针叶阔叶混交林的各树种生物量和净生产力汇总情况见表2,阔叶林的各树种生物量和净生产力汇总情况见表3。2.2西南地区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资料汇总综合表1、表2、表3结果进一步汇总可以得出,中国西南地区的森林生物量为162.15 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148.41 t/hm2,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所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91.53%、2.93%、1.46%和 4.08%;森林净生产力为11.98 t/(hm2·a),其中乔木层净生产力为10.64 t/(hm2·a),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所占总净生产力的比例分别为88.80%、6.04%和5.16%。2.2.1不同林分类型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若按林分类型来划分,则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的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汇总情况见表4,由表4可知,各林分总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阔叶林总生物量、针叶阔叶混交林总生物量、针叶林总生物量。针叶林的林分总生物量为145.18 t/hm2,其中乔木层的生物量为126.15 t/hm2,占针叶林林分总生物量的86.89%,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分别占针叶林林分总生物量的3.36%、2.96%和6.79%。阔叶林的林分总生物量为178.08 t/hm2,其中乔木层的生物量为166.84 t/hm2,占阔叶林林分总生物量的93.69%,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分别占阔叶林林分总生物量的3.20%、0.66%和2.45%。针叶阔叶混交林的林分总生物量为164.63 t/hm2,其中乔木层的生物量为160.17 t/hm2,占针叶阔叶混交林林分总生物量的97.29%,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分别占针叶阔叶混交林林分总生物量的0.64%、0.82%和1.25%。从表4还可知,各林分的总净生产力大小顺序为阔叶林总净生产力、针叶林总净生产力、针叶阔叶混交林总净生产力。针叶林的林分总净生产力为12.13 t/(hm2·a),其中乔木层的净生产力为10.74 t/(hm2·a),占针叶林林分总净生产力的88.54 %,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净生产力分别占针叶林林分总净生产力的 5.19%和6.27%。阔叶林的林分总净生产力为12.75 t/(hm2·a),其中乔木层的净生产力为11.33 t/(hm2·a),占阔叶林林分总净生产力的88.86%,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净生产力分别占阔叶林林分总净生产力的7.69%和 3.45%。针叶阔叶混交林的林分总净生产力为9.61 t/(hm2·a),其中乔木层的净生产力为8.63 t/(hm2·a),占针叶阔叶混交林林分总净生产力的89.80%,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净生产力分别占针叶阔叶混交林林分总净生产力的1.46%和8.74%。2.2.2不同林分起源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若按林分起源来划分,则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的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汇总情况见表5,由表5可知,天然林的林分总生物量大于人工林的。天然林的林分总生物量为210.58 t/hm2,其中乔木层的生物量为196.09 t/hm2,占天然林林分总生物量的93.12%,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分别占天然林林分总生物量的 3.04%、1.15%和2.69%;人工林的林分总生物量为110.65 t/hm2,其中乔木层的生物量为97.84 t/hm2,占人工林林分总生物量的88.42%,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分别占人工林林分总生物量的2.34%、2.08%和7.16%。各林分的天然林总净生产力也大于人工林的。天然林的林分总净生产力为13.38 t/(hm2·a),其中乔木层的净生产力为11.96 t/(hm2·a),占天然林林分总净生产力的89.39%,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净生产力分别占天然林林分总净生产力的7.55%和 3.06%;人工林的林分总净生产力为10.56 t/(hm2·a),其中乔木层的净生产力为9.24 t/(hm2·a),占人工林林分总净生产力的87.50%,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别占人工林林分总净生产力的3.31%和9.19%。3西南地区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影响因素谷晓平等[56]研究了近20年来的气候变化对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部分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地区总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与降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海拔高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从年际变化来看,这些地区总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有上升趋势;蒙吉军等[57]也对近20年来西南喀斯特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植被指数年际变化与气候因子年际变化的相关系数区域差异比较明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覆盖度和净初级生产力总体均呈增加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王兆礼等[58]对珠江流域(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时空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近20年来珠江流域植被净生产力整体上呈现减少的趋势,单位面积减少了约0.6%,不过差异不显著;这个结果同谷晓平等[56]和蒙吉军等[57]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行政区划范围的不同造成的。杨亚梅等[59]和王玉娟等[60]分别研究了季节变化对贵州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前者研究结果表明,在1981~2000年期间,春季和秋季的植被净生产力都呈显著增加的趋势,而夏季和冬季的植被净生产力都呈减少的趋势,春季是植被净生产力增加速率最快的季节,夏季是植被净生产力减少速率最快的季节;后者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的净生产力大小顺序为春季净生产力、秋季净生产力、冬季净生产力。4小结1)在总结前人大量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将西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的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按不同林分类型和林分起源进行了总结概述,结果显示,该地区的森林生物量为162.15 t/hm2,净生产力为11.98 t/(hm2·a),这比于维莲等[54]的研究结果[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湖南省,1989~1993年平均总森林生物量为148.66 t/hm2,净生产力9.64 t/(hm2·a)]和方精云等[55]的研究结果[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森林生物量为101.43 t/hm2,净生产力为9.67 t/(hm2·a)]稍高;就是按不同林分起源来划分,同于维莲等[54]的研究结果[天然林林分生物量为156.65 t/hm2、人工林林分生物量为84.51 t/hm2,天然林林分净生产力为8.93 t/(hm2·a)、人工林林分净生产力为10.20 t/(hm2·a)]也存在一些差异。产生以上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所选参考文献的范围、年限等不一致造成的,也可能是计算方法上的差异造成的,其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查找分析。2)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发现不同林分类型乔木层的净生产力及灌木层、草本层的净生产力计算方法差异较大,主要是在林龄的确定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丁贵杰等[8]认为,林龄8、12、18、22、30年的马尾松林分松针叶龄应分别取1.4、1.5、1.7和1.8年;吴兆录等[29]对林龄40和100年的高山松林分松针叶龄取的则是3.5年;宿以明等[14]对35年生的峨眉冷杉林分针叶叶龄取的是5年,林内灌木层和草本层林龄分别取的是5年和4年,而在“川西采伐迹地早期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动态初步研究”一文中,草本层的年龄取的则是1年[45];潘攀等[35]在对杜仲人工林生产力研究中,草本层的林龄取的则是林分年龄7年;江洪等[11]对云南松林分松针叶龄取的是林分年龄18年等。基于以上种种差异,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根据不同林龄、不同林分类型等来划分,统一其林龄或叶龄取舍及其计算方法。3)本研究共收集了有关西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相关文献60篇,但针对针叶阔叶混交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的研究文献仅有7篇,60篇文献中只有13篇的林分净生产力包括了枯落物,其他的文献则没有。基于此,笔者认为,今后对针叶阔叶混交林林分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林分枯落物的净生产力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另外,收集的60篇相关文献中,有多达34篇是2000年以前发表的,由此可反映出西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森林净生产力的相关研究还是相对滞后的。参考文献:[1] 方精云. 中国森林生产力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J]. 植物生态学报,2000,24(5):513-517.[2] 刘彦春,张远东,刘世荣,等. 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梯度的变化[J]. 生态学报,2010,30(21):5810-5820.[3] 刘彦春,张远东,刘世荣. 川西亚高山次生桦木林恢复过程中的生物量、生产力与材积变化[J]. 生态学报,2010,30(3):594-601.[4] 郑征,刘宏茂,刘伦辉,等. 西双版纳原始热带季节雨林生物量的研究[J]. 广西植物,1999,19(4):309-314.[5] 夏焕柏. 茂兰喀斯特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估算[J]. 贵州林业科技,2010,38(2):1-8.[6] 何海,乔永康,刘庆,等. 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中生物量和材积动态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5):748-752.[7] 罗辑,杨忠,杨清伟.贡嘎山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2000,24(2):191-196.[8] 丁贵杰,王鹏程. 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变化规律研究Ⅱ.不同林龄生物量及生产力[J].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5(1):54-60.[9] 潘攀,慕长龙,牟菊英,等. 辐射松人工幼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2005,26(1):22-29.[10] 宿以明.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1995,16(3):36-42.[11] 江洪,林鸿荣.飞播云南松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系统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1985,6(4):1-10.[12] 张家贤,袁永珍. 海南五针松人工林林分生物量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8,12(1):63-69.[13] 周世强,黄金燕. 四川红杉人工林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91,15(1):9-15.[14] 宿以明,刘兴良,向成华. 峨眉冷杉人工林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2000,21(2):31-35.[15] 鄢武先,宿以明,刘兴良,等. 云杉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1991,12(4):17-22.[16] 潘攀,李荣伟,向成华,等. 墨西哥柏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2):133-136.[17] 杨洪国. 长江上游柏木人工林林分生物量研究[J].四川林勘设计,2007(1):17-19.[18] 王江. 桤柏混交幼林群落特征及生物量调查[J].四川林业科技,1993,14(1):66-69.[19] 杨韧,邓朝经,覃模昌,等. 川中丘陵区柏木人工林生物量的测定[J]. 四川林业科技, 1987,8(1):21-24.[20] 江洪. 紫果云杉天然中龄林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6,10(2):146-152.[21] 马明东,江洪,罗承德,等. 四川西北部亚高山云杉天然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净生产量和碳贮量的初步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2007,31(2):305-312.[22] 江洪,朱家骏. 云杉天然林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1986,7(2):5-13.[23] 张治军,王彦辉,袁玉欣,等. 马尾松天然次生林生物量的结构与分布[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29(5):37-43.[24] 吴兆录,党承林. 云南普洱地区思茅松林的生物量[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4(2):119-127.[25] 吴兆录,党承林.云南普洱地区思茅松林的净第一性生产力[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4(2):128-136.[26] 吴兆录,党承林. 云南昌宁县思茅松林的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4(2):137-145.[27] 石培礼,钟章成, 李旭光. 四川桤柏混交林生物量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1996,20(6):524-533.[28] 吴兆录,党承林,王崇云,等. 滇西北高山松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220-224.[29] 吴兆录,党承林,王崇云,等. 滇西北高山松林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225-228.[30] 党承林,吴兆录. 黄毛青冈群落的生物量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205-209.[31] 党承林,吴兆录. 黄毛青冈群落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210-213.[32] 党承林,吴兆录,王崇云,等. 云南中甸长苞冷杉群落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214-218.[33] 吴兆录,党承林,和兆荣,等. 滇西北油麦吊云杉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230-234.[34] 吴兆录,党承林,和兆荣,等. 滇西北油麦吊云杉林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240-244.[35] 潘攀,李荣伟,覃志刚,等.杜仲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1):71-77.[36] 马明东,江洪,杨俊义. 四川盆地西缘楠木人工林林分生物量的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1989,10(3):6-14.[37] 彭培好,彭俊生,王成善,等. 川西高原光果西南杨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研究[J]. 林业科技,2003,28(4):14-18.[38] 刘文耀. 昆明北郊水源保护区圣诞树人工林林分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研究[J]. 广西植物,1995,15(4):327-334.[39] 孔维静,郑征. 岷江上游茂县退化生态系统及人工恢复植被地上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研究[J]. 山地学报,2004,22(4):445-450.[40] 方向京,李贵祥,张正海. 滇东北不同退耕还林类型生物生产量及水土保持效益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2009,16(5):229-232.[41] 林伟宏,陈克明,刘照光. 川西南干热河谷赤桉人工林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含量[J]. 山地研究,1994,12(4):251-255.[42] 宿以明,慕长龙,潘攀,等. 岷江上游辽东栎天然次生林生物量测定[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7(6):107-109.[43] 吴兆录,党承林,和兆荣,等. 滇西北黄背栎林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245-249.[44] 吴兆录,党承林. 昆明附近灰背栎林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235-239,244.[45] 宿以明,王金锡,史立新,等. 川西采伐迹地早期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动态初步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1999,20(4):14-21.[46] 唐建维,张建侯,宋启示,等.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1998,22(6):489-498.[47] 唐建维,张建侯,宋启示,等.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净初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2003,27(6):756-763.[48] 郑征,冯志立,甘建民.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下种植砂仁干扰对雨林净初级生产力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2003,27(1):103-110.[49] 党承林,吴兆录. 元江栲群落的生物量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195-199.[50] 党承林,吴兆录. 元江栲群落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16(3):200-204.[51] 党承林,吴兆录.季风常绿阔叶林短刺栲群落的生物量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4(2):95-107.[52] 党承林,吴兆录. 季风常绿阔叶林短刺栲群落的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108-118.[53] 谢寿昌,刘文耀,李寿昌,等. 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1996,20(2):167-176.[54] 于维莲,董丹,倪健. 中国西南山地喀斯特与非喀斯特森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比较[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 5(2):25-30.[55] 方精云,刘国华,徐嵩龄.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J]. 生态学报,1996,16(5):497-508.[56] 谷晓平,黄玫,季劲钧,等. 近20年气候变化对西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2007,22(2):251-259.[57] 蒙吉军,王钧.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地理研究,2007,26(5):857-866.[58] 王兆礼,陈晓宏.珠江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时空格局[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5(6):106-110.[59] 杨亚梅,胡蕾,武伟,等. 贵州省陆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9):123-128.[60] 王玉娟,杨胜天,吕涛,等. 喀斯特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遥感动态监测及评价——以贵州省中部地区为例[J]. 资源科学,2008,30(9):1421-1430.。

国际化“科学岛”何以炼成——探访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国际化“科学岛”何以炼成——探访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的学生。

我们在中国成为师生,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说起变化,高力行感慨良多。

而这些年,吸引这些外国专家的,早已不仅仅是“热带”。

高力行第一次来版纳园时,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市区到版纳园,一路颠簸了4个半小时;现在,从机场到版纳园只需1个小时。

交通的日渐便利只是中国变化的一个缩影。

“这里给我提供了更好的平台、设备,科研经费也很充足。

”高力行说。

2016年,由高力行联合7国科学家完成的成果轰动业界。

研究论文指出,全球升温1℃已对地球造成严重影响:水生和陆生物种的体型开始萎缩;鸟类翅膀长度正在变化;热带与寒带物种被纳入温带……全球升温控制在1.5℃这一目标尤显迫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非常必要。

版纳园研究员郁文彬说:“高力行是世界保护生物学领域的旗舰人物,慕名冲他来的‘金凤凰’不少。

”日本学者中村彰宏认为,版纳园邻近老挝、缅甸、越南,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加上科研设施与条件保障完备,能帮助他进行林冠与昆虫研究。

西班牙专家堪珀斯的到来,填补了版纳园大型哺乳动物研究的空白;贝宁专家高大山表示,声名远扬的版纳园吸引了很多非洲学者……“请进来”的同时,版纳园也在“走出去”。

2015年,版纳园与缅甸共建了中科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致力于东南亚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中国和东南亚区域科技合作典范。

版纳园国际合作得以高质量发展,自有成功“密码”。

一是自由探索的风气。

每天上午10点多,中外专家齐聚科研中心咖啡吧,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海阔天空地聊天。

“闲聊中,也许就能碰撞出好点子,这一习俗持续了快10年了。

”杨永平说。

据了解,近年来,版纳园一大批交叉领域成果多与自由探索的风气相关。

二是评价机制多元。

2005年起,版纳园实行按学科规律、方向领域和产出不同进行分类考核评价,考评周期为4年。

这一机制,让年轻科学家迅速成长,领军人物不断涌现:仅2020年晋升为研究员的“80后”中外专家就有7人;多国联合培养的“90后”博士丁文娜的论文登上了《科学》杂志。

不同演替阶段热带森林地表凋落物和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

不同演替阶段热带森林地表凋落物和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

生物多样性 2007, 15 (2):188-198 doi: 10.1360/biodiv.060292 Biodiversity Science http: //不同演替阶段热带森林地表凋落物和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余广彬 1, 2杨效东1*1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昆明 650223)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摘要:为了解不同演替阶段热带森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地表凋落物的关系, 2001年9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西双版纳23年次生林、35年次生林、季节雨林地表凋落物及其中的土壤节肢动物进行了调查。

所获数据表明, 地表凋落物数量(现存量干重)和质量(N和C/N)总体上表现为35年次生林最好, 23年次生林次之; 蜱螨目和弹尾目为3林地地表凋落物土壤节肢动物群落优势类群, 膜翅目蚂蚁、马陆目、鞘翅目、双翅目和半翅目为常见类群。

土壤节肢动物个体密度和个体相对密度均表现为35年次生林>季节雨林>23年次生林。

群落的丰富度指数以季节雨林最高, 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显示为23年次生林最高, 35年次生林的优势度指数最高, 3林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类群组成相似性达到较好水平。

相关分析表明, 3种不同演替阶段热带森林土壤节肢动物个体密度与林地地表凋落物现存量呈正相关, 而现存凋落物N元素储量与土壤节肢动物的相关性仅表现在23年次生林和季节雨林。

研究认为, 热带森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发展与森林植被演替密切相关, 其群落个体数量和多样性受森林地表凋落物数量、质量的调控, 但其他环境因素如捕食效应、人为干扰等影响亦不可忽视。

关键词:土壤节肢动物, 地表凋落物, 养分元素, 次生演替, 热带森林Characteristics of litter and soil arthropod communities at different suc-cessional stages of tropical forestsGuangbin Yu1, 2, Xiaodong Yang1*1 Xishuangbanna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unming 650223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arthropod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floor litter at different successional stages of tropical forests, we surveyed the floor litter and the soil arthropods in a 23-year secondary forest, a 35-year secondary forest and a primary seasonal rainforest of Xishuangbanna, SW China in September 2001. Soil arthropods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litter by Tullgren funnel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N and C/N) of litter in the 35-year secondary forest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23-year secondary forest and the seasonal rainforest. Acari and Collembola were dominant groups (> 80%), while ants, Coleoptera, Diptera, and Archaeognatha were common groups in the three forests. A higher individual density and relative individual density of soil arthropods were found in the 35-year secondary forest (10,067 ind./m2 and 22.72 ind./g dry litter) compared to the seasonal rainforest (5,654 ind./m2 and 18.44 ind./g dry litter) and 23-year secondary forest (2,881 ind./m2 and 5,818 ind./g dry litter). Pielou and Shannon-Wiener index of soil arthropod community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23-year secondary forest, while the richness (Margalef index) peaked in seasonal rainforest, and the domi-nance index (Simpson index) in 35-year secondary forest was the highest. The soil arthropod community composition was similar among the three forests. The individual density (ind./m2) of soil arthropods were——————————————————收稿日期: 2006-11-23; 接受日期: 2007-01-10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0000131, 40671103)*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yangxd@第2期余广彬和杨效东: 不同演替阶段热带森林地表凋落物和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 189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floor litter mass in three forests, and they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standing stock ofN of the floor litter in 23-year secondary forest, and the standing stock of N of the floor woody detritus inseasonal rainforest. We conclud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arthropod community in tropical forests isclosely related to vegetation succession, and the soil arthropod community structure can be regulated throughplant litter during the forest succession process, but other environmental effects including predator effect andhuman disturbance should not be ignored.Key words: soil arthropod, floor litter, nutrient element, secondary succession, tropical forest凋落物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地下食物网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 (Coleman & Crossley, 1996)。

西双版纳热带人工林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恢复的研究

西双版纳热带人工林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恢复的研究
6 % ~7 % ,高 3 5~1 不 等 ,种 类 有 7 0 5 . 0m 2种 , 含4 0余 种 山 地 雨 林 树 种 的 幼 树 和 小 树 ,如 :普 文
楠 ( h eep w n ni) P ob u e es 、披 针 叶 楠 s ( . 1nel. P a coa
山桂 花 ,又 名 拟 含 笑 、大 果 白兰 ,属 于 木 兰 科
e ab io i) l aU ni 、西 南 桦 ( e l lods 、高 阿 丁 i B t a an ie ) u 枫 ( hn i xes )、马 尖 相 思 ( c c n im) A igaecl a A a i ma gu a 等 4个 树 种 组 成 。本 文涉 及 4种 乔 木 树 种 组 成 的 4 种 纯 林 和 2种 混 交 林 ,下 面 分 述 它 们 的 林 学 特 征 。
提高 。
关键 词 :西 双 版 纳 ;热 带 人工林 ;群落 结构 ;生 物 多样性 ;生 态恢 复
中 图 分 类 号 :Q 9 9 7 8 5,S7 3 1 4 . 5 . 2 .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0 7—3 5 ( 0 2 0 0 2 2 3 3 2 0 ) 3— 0 3— 3
云 南 省 林 业 科 学 院 普 文 试 验 林 场 利 用普 文 热 带
北 缘 气 候 丰 富 的 水 热 条 件 ,于 8 O年 代 选 用 乡 土 树
种 和 弓t 外 地 树 种 近 3 人 0种 营 造 了 上 万 亩 的 人 工 林
力 ,所 以人 工 造 林 成 活 率 和 保 存 率 都 较 高 。
作 为 热 区人 工 林 营 造 样 板 ,为 热 区 森 林 植 被 恢 复 作 出示 范 。本 文综 合 了 1 9 9 7~2 0 0 1年 的调 查 材 料 ,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凋落叶分解与土壤动物群落:两种网孔分解袋的分解实验比较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凋落叶分解与土壤动物群落:两种网孔分解袋的分解实验比较
( "#$%&$’ (&)&*&+$ ,,&*-#.$’/.$$. 01+!&2.3 4+5.$&2.3 6.178$ ,9-&$8*8 :2.78%; +< =2&8$28* ,"#$%&$’ !"#$$%,1F<@6)
&6789:;8 !"#$%&’()* ")* +,-. GFH <@IJKH@LH =I M=<J I6K@6 =@ J<NNHO AHL=(P=M<N<=@ <M O6OHJQ HRPJ=OHA <@ NO=P<L6J O6<@ I=OHMN & GF<M MNKAQ HR6(<@HA NFH HIIHLN =I M=<J I6K@6 =@ NFH AHL=(P=M<N<=@ =I (<RHA MKSMNO6NH SQ J<N> NHO S6, NHLF@<L6J 6N NT= NO=P<L6J MH6M=@6J O6<@ I=OHMN PJ=NM <@ ;<MFK6@,S6@@6,5U 1F<@6 <@ QH6O =I $### & GFH I=JJ=T<@, VKHMN<=@M THOH L=@M<AHOHA <@ NFH POHMH@N MNKAQ:’)UF6N O=JHM A= M=<J I6K@6 PJ6Q <@ OH,KJ6N<@, J<NNHO (6MM J=MM 6@A AHL=(P=M<N<=@ O6NH?$)W=T A= M=<J I6K@6 <@IJKH@LH J<NNHO @KNO<H@N OHJH6MH? /012’*. X@ =OAHO N= HR6(<@H NFH O=JH =I M=<J (6LO=>(HM=I6K@6 <@ (6MM J=MM 6@A @KNO<H@N OHJH6MH =I J<NNHO,J<N> (# & ’" (()NF6N HRLJKAHM NFH M=<J (6LO=>(HM=I6K@6 P=PKJ6N<=@ IO=( J<NNHO 6@A NHO S6,M T<NF S=NF I<@H (HMF M<YH L=6OMH (HMF M<YH($ (()NF6N 6JJ=TM M=<J I6K@6 6LLHMM N= J<NNHO THOH KMHA <@ NF<M HRPHO<(H@N & E6MM J=MM 6@A 1, 3,4,5,7,16,6@A E, L=@LH@NO6N<=@M =I JH6I J<NNHO THOH AHNHO(<@HA IO=( NFH J<NNHO <@ NT= A<IIHOH@N (HMF M<YH J<NNHOS6,M 6N (=@NFJQ <@NHOZ6JM & GFH M=<J I6K@6 THOH HRNO6LNHA SQ F6@A 6@A SQ FH6N<@, NFH M6(PJHM & 304 50.(61. W<,FHO OHJ6N<ZH AH@M<NQ 6@A N6R=@=(<L A<ZHOM<NQ =I N=N6J M=<J I6K@6 THOH I=K@A <@ NFH S6,M T<NF $ (( (HMF M<YH($$ & % - $’ & )) <@A<Z<AK6JM 6@A $ & !) - $ & +% =OAHOM PHO , =I AOQ J<NNHO)L=(P6OHA N= NFH S6,M & 1=JJH(S=J6 T<NF # & ’" (( (HMF M<YH($ & ++ - $ & )) <@A<Z<AK6JM 6@A # & $) - # & $+ =OAHOM PHO , =I AOQ J<NNHO) ( 6@N) ,1=JH=PNHO6,WH(<PNHO6,?<PNHO6,?<PJ=P=> 6@A 9L6O< THOH NFH (=MN 6SK@A6@N ,O=KP,6@A WQ(H@=PNHO6 A6,XM=P=A6,9O6@H6H,4MHKA=ML=OP<=@HM THOH L=((=@ ,O=KPM =I M=<J I6K@6 <@ J<NNHO S6,M T<NF $ (( (HMF M<YH &

《西双版纳教案》

《西双版纳教案》

《西双版纳教案》word版教案章节:第一章至第五章第一章: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概况1. 地理位置:介绍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部,毗邻缅甸和老挝,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

2. 自然资源:介绍西双版纳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热带雨林、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等。

3. 人口与文化:介绍西双版纳多民族聚居的特点,以及各自的民族文化。

第二章:热带雨林生态1. 热带雨林的特点:介绍热带雨林的气候、植被、动物等特点。

2. 热带雨林的保护:介绍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和重要性。

3. 热带雨林的利用:介绍如何在保护热带雨林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其资源。

第三章:野生动植物多样性1. 野生动植物种类:介绍西双版纳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特点。

2. 珍稀物种:介绍西双版纳特有的珍稀物种,如亚洲象、绿孔雀等。

3. 野生动植物保护:介绍西双版纳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措施和意义。

第四章:民族文化与旅游1. 傣族文化:介绍傣族的历史、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传统节日等。

2. 其他民族文化:介绍西双版纳其他民族,如布朗族、佤族等的文化特点。

3. 旅游业发展:介绍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特点和影响。

第五章:可持续发展与西双版纳的未来1. 可持续发展理念: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西双版纳可持续发展实践:介绍西双版纳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具体实践。

3. 面临的挑战与展望:分析西双版纳面临的发展挑战,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第六章: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保护1. 保护政策与法规:介绍西双版纳实施的自然保护区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国际合作情况。

2. 保护项目与成效:介绍西双版纳开展的具体保护项目,如热带雨林恢复、野生动物救助等,以及这些项目的实施效果。

3. 社区参与与教育:探讨当地社区在自然资源保护中的参与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

第七章:西双版纳的农业与传统手工艺1. 农业生产方式:介绍西双版纳的农业生产,包括橡胶、茶叶、水稻等作物的种植技术与方式。

2. 传统手工艺:介绍傣族等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如傣锦、竹编、银饰等,以及这些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刘彦春;张远东;刘世荣;张笑鹤【摘要】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是该地区云冷杉暗针叶林大规模采伐后自然恢复形成的主要次生林类型之一,是由采伐迹地向顶极暗针叶林演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采用样地调查与异速生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区4个海拔梯度(A:2900-3050 m;B:3150-3300 m;C:3300-3450 m;D:3450-3550 m)40 a生针阔混交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变化.结果表明,林分乔木层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上升而不断下降,分别由A梯度的157.07t/hm2、3.43 t·hm-2·a-1下降到D梯度的54.65t/hm2、1.36 t·hm-2 a-1,气温的海拔间差异以及林分密度的递减足影响林分生物量、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原因;阔叶类树种单株平均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升高而显著下降,由A梯度的200.55 kg、4.96 kg/a下降到D梯度的47.86 kg、1.19 kg/a;而针叶类树种单株平均牛物量、生产力则逐渐上升,由A梯度的51.57 kg、1.28 kg/a上升到D梯度的73.88 kg、1.84 kg/a,但未达显著水平,阔、针叶类树种生物量、生产力变化分异是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林分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关分析显示,该地区阔叶类树种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比针叶树种更为敏感和显著.【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0(030)021【总页数】11页(P5810-5820)【关键词】地上生物量;海拔梯度;亚高山;次生林;自然恢复【作者】刘彦春;张远东;刘世荣;张笑鹤【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正文语种】中文川西亚高山林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和长江上游,森林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森林类型是亚高山暗针叶林,这些森林集中分布于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大渡河等流域及其支流,不仅是我国西南高山林区木材生产基地和物种基因库,而且还是承担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维持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等多种功能的绿色屏障[1-2]。

环境生态学课后练习-第4-6章试题部分

环境生态学课后练习-第4-6章试题部分

环境生态学课外作业习题集第四章生态系统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生态系统:2、冗余种:3、生态系统4、冗余种5、生态系统信息流6、生态平衡7、生态危机8、生态系统服务9、替代花费法10、市场价值法11、费用支出法11、消耗性使用价值12、遗产价值13、生产性使用价值14、选择价值二、识图题1、下图为游憩全部价值示意图,在横线上写出各数字的代表意义。

①: ②: ③: ②+③: ①+②+③:三、计算分析题1、为了弄清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经刀耕火种撂荒后形成的次生林的生物生产力情况,2003年对不同林分的次生林调查进行了一次调查,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其中,5年生、10年生、14年生和22年生林分叶的被采食量分别为57.4、52.9、115.7和105.5g ·m -2·a -1。

(1)计算不同林分的净生长量。

(2)计算不同林分的净初级总生产量,并分析西双版纳不同林分的次生林恢复的情况。

旅游 费 用旅游人次2、下图为次级生产量的生产过程图。

已知被取食者食用的初级生物量为15000J·m-2·a-1,其中有6000 J·m-2·a-1形成了粪便;在取食者对食物的同化过程中,有4500 J·m-2·a-1被呼吸消耗掉了。

(1)计算取食者同化的初级生物量及其次级生产量。

(2)计算取食者的同化效率和生产效率。

3、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两个基本概念是库和流通率,要表示一个特定的流通过程对有关库的相对重要性,常用周转率和周转时间来表示。

已知面积25hm2、平均水深3m 的某湖泊生态系统中,磷元素的库存为10g/m2,输入和输出的流通率均为2g/(m2·月),请计算分析:(1)计算该湖泊中磷元素的年周转率。

(2)计算该湖泊中磷元素的周转时间。

(3)分析影响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四、简答题1、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具有哪些特点?2、生态系统不同于物理学系统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有哪些?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具有哪些特征?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6、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特征是什么?五、论述题1、试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特征是什么?2、论述森林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特点。

森林生物量的研究概况

森林生物量的研究概况

间伐后,林下空间环境发生显著改变,有 利于林下灌草层和地被物层的生长,林下 植被的生物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生态学专题
四、森林经营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
3、混交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
合理的混交有利于提高林分总生物量。
通过把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树种适当地进行 混交, 林木能够比较充分地利用空间; 同 时林内温度变幅较小,湿度相对大而稳定; 有数量多、成分复杂的枯枝落叶,经林下 微生物的分解, 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 提高林地土壤肥力,促进林分生长。
生态学专题
三、生物量的研究方法
平均木法
是根据样地每木调查的资料计算出全部立 木的平均胸高断面积,选出代表该样地最 接近平均值的数株标准木,伐倒后求出平 均木的生物量,再乘以该林分单位面积上 的株数,得到林分乔木层的生物量。
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林木大小具有小的或 中等离散度的正态频率分布的林分, 例如 人工林。
生态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题
森林生物量的研究概况
招礼军
生态学专题
主要内容
一、森林生物量研究的重要性 二、生物量的研究历史 三、生物量的研究方法 四、森林经营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 五、今后的发展趋势
生态学专题
一、森林生物量研究的重要性
可以反映群落利用自然潜力的能力,衡量 群落生产力的高低。
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础。
生态学专题
二、生物量的研究历史
目前,在我国有关研究者对几十种树种的 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研究最多的是杉木, 对松类、桉树类、其他阔叶树种和竹类也 有较多的研究。
我国森林群落的生物量地带分布规律为: 暖温带< 寒温带< 温带< 亚热带< 热带;
生产力分布规律为:寒温带< 温带< 暖温 带< 热带< 亚热带。

西双版纳自然教育资源现状调查研究

西双版纳自然教育资源现状调查研究

第48卷第5期 林 业 调 查 规 划Vol.48 No.5 doi:10.3969/j.issn.1671⁃3168.2023.05.025西双版纳自然教育资源现状调查研究宋志勇1,万正林2,王云飞3,文芒才4,杨南5(1.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云南景洪666100;2.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仑管护所,云南勐腊666307;3.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曼稿管护所,云南勐海666200;4.西双版纳州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云南景洪666100;5.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云南景洪666100)摘要:从自然教育硬件资源和软件环境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对自然教育要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认为,西双版纳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能为自然教育活动开展提供多样的教学素材和研习平台,十分适合开展自然教育活动。

西双版纳州计划2025年之前打造5个自然教育示范基地,为自然教育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资源。

关键词:自然教育;硬件资源;软件资源;西双版纳;生态文明建设中图分类号:S718.55;G40;S7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23)05-0157-05引文格式:宋志勇,万正林,王云飞,等.西双版纳自然教育资源现状调查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23,48(5):157-161.doi:10.3969/j.issn.1671⁃3168.2023.05.025SONG Zhiyong,WAN Zhenglin,WANG Yunfei,et al.Investigation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Natur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Xishuangbanna[J].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2023,48(5):157-161.doi:10.3969/j.issn.1671⁃3168.2023.05.025Investigation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Natur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XishuangbannaSONG Zhiyong1,WAN Zhenglin2,WANG Yunfei3,WEN Mangcai4,YANG Nan5(1.Research Institute of Xishuangbann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Jinghong,Yunnan666100,China;2.Menglun Administration of Xishuangbann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Mengla,Yunnan666307,China;3.Mangao Administration of Xishuangbann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Menghai,Yunnan666200,China;4.Xishuangbanna Asian Elephant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Center,Jinghong,Yunnan666100,China;5.Administration of Yunnan Xishuangbann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Jinghong,Yunnan666100,China)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 the hardware resources and software environment of natural education in Xishuangbanna,and conducted an in-depth analysis on the elements of natural educ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atur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were abundant,providing a variety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study platform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education activities,which were very suitable for carrying out natural education activities.Five natural education demonstration bases are planned to build in Xishuangbanna D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by2025,which will provide more diverse resources for natural education.Key words:natural education;hardware resources;software environment;Xishuangbanna;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收稿日期:2022-02-07;修回日期:2022-09-08.第一作者:宋志勇(1979-),男,云南保山人,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自然保护地保护和管理工作.Email:551992760@责任作者:杨南(1983-),女,云南景洪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自然保护地保护和管理工作.Email:76186233@ 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国内有很多关于自然教育的培训讲座、工作坊以及论坛。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西双版纳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地区,这里拥有着广袤的热带雨林,被誉为“南国绿宝石”。

在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上,人们可以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命的力量。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及其特点。

第一章西双版纳的地理环境西双版纳地处云南省最南边,毗邻缅甸和老挝。

这里属于低纬度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降雨量丰富。

加上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孕育了茂密的热带雨林。

第二章热带雨林的植被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原生林、次生林、湿地林等。

这些植被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在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热带雨林的植被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大型乔木类植物、藤本植物、草本植物等。

其中,大型乔木类植物高大粗壮,拥有广阔的冠层,可以达到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高度,给人一种蔚为壮观的感觉。

藤本植物是热带雨林中的常见植物,它们借助于其他植物的支撑,攀附生长。

藤本植物的茎可以延伸数十米,形成交错错综的纠结景象,给雨林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风景。

在热带雨林中还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草本植物。

它们高度较低,但数量庞大,为雨林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这些草本植物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为雨林提供了丰富的氧气和水分。

第三章热带雨林的动物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有着丰富多样的动物,包括鸟类、兽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等。

这些动物都在热带雨林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形成了一个繁荣的生态链。

雨林中常见的鸟类有孔雀、鹦鹉、罗非鱼等。

它们羽毛艳丽,形态各异,给人一种美轮美奂的感觉。

这些鸟类在雨林中飞翔,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兽类方面,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生活着很多珍稀动物,如猛虎、大象、狮尾猴等。

它们在雨林中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此外,热带雨林中还生活着许多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如蛇、鳄鱼、青蛙等。

它们在这片土地上与其他动植物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圈。

生物多样性研究性学习报告

生物多样性研究性学习报告

生物多样性研究性学习报告中国国土辽阔,海域宽广,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加之有较古老的地质历史(早在中生代末,大部分地区已抬升为陆地),孕育了极其丰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及其繁复多彩的生态组合,是全球12个“巨大多样性国家”之一。

中国是地球上种子植物区系起源中心之一,承袭了北方第三纪、古地中海古南大陆的区系成分;动物则汇合了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大部分种类。

中国的种子植物有30000余种,仅次于世界种子植物最丰富的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裸子植物250种,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

中国有脊椎动物6300余种,其中鸟类1244种,占世界总数的13.7%,中国有鱼类3862种,占世界总数的20.0%,都居世界前列。

不仅如此,特有类型之多,更是中国生物区系的特点。

已知脊椎动物有667个特有种,为中国脊椎动物总种数的10.5%,种子植物有5个特有科,247个特有属,17300种以上的特有种。

中国拥有众多有“活化石”之称的珍稀动、植物,如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白鳍豚(Lipotes vexillifer)、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鹦鹉螺(Nautilus pompilius)、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和攀枝花苏铁(Cycas panzhihuaensis)等等,是人所共知的。

植物多样性:藻类地衣苔藓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动物多样性:无脊椎动物昆虫脊椎动物微生物多样性:原核微生物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病毒真核微生物中国真菌的特有性和高度多样性地区中国真菌特有种十分丰富,已发表的名称中大约有2700个是根据来自中国的模式发表的。

但其中有些是同物异名或国外亦有分布。

若按此数的2/3计,那么中国的特有种大约有2000种,约占已知种数的25%。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研究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研究

广西植物Guihaia 18(4):370—3831998年11月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研究3朱 华 王 洪 李保贵 许再富(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云南昆明650223)摘 要 本文以多个样方的资料分析,从群落综合特征上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特点和类型、物种组成、生活型谱、叶级谱等。

根据上层标志树种、群落生态外貌特征和生境把西双版纳的热带季节雨林区分为低丘雨林和沟谷雨林二个群系组,各包括若干群系。

低丘雨林中面积最大和最有代表性的群系是大药树、龙果林,而沟谷雨林中最有代表性的群系是番龙眼、千果榄仁林。

二者相比,低丘雨林的物种多样性要小一些,附生植物相对少一些,小、矮高位芽植物和小叶、落叶树种比例稍高,在生态上向季雨林和热带山地的常绿阔叶林过渡,有更强的地方代表性。

沟谷雨林则更接近典型的湿热带雨林。

关键词 热带季节雨林;群落生态学;西双版纳R esearch on the tropical seasonal rainforest ofXishuangbanna,south YunnanZhu Hua Wang Hong Li Baogui Xu Zaifu(Kunming Division of Xishuangbanna T ropical Botanical Garden,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Kunming650223)Abstract With conspicuous similarity on ecological and floristic characters to tropical rainforest of SE Asia,the tropical rainforest of Xishuangbanna is considered as a type of tropical Asianrainforest and named as tropical seasonal rainforest based on its characterized physiognomy.Classification,floristic composition,species diversity,life form spectrum,leaf size classes etc.of the tropical seasonal rainforest were enumerated based on numerous plot data.The tropicalseasonal rainforest was classified into two sub type,i. e.lower hill seasonal rainforest and ravine seasonal rainforest in this paper.Ravine seasonal rainforest,occurred at wetter ravine habitats,has relatively high species diversity,more epiphytes,less deciduous trees and micro2 phyll than lower hill seasonal rainforest which occurred on less wet lower hill slopes.Ravine sea2 sonal rainforest shows closer to classic tropical rainforest,while lower hill seasonal rainforestshows the tendency of transition to tropical montane forest and monsoon forest.K ey w ords Tropical seasonal rainforest;community ecology;Xishuangbanna 1997-10-13收稿 第一作者简介:朱 华,男,1960年出生,理学博士,研究员,从事热带植物学研究工作。

西双版纳山地阔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比较040307

西双版纳山地阔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比较040307
!!!!!!!!!!!!!!!!!!!!!!!!!!!!!!!!!!!!!!!!!!!!!!!!!!!!!!
林业科技
!!!!!!!!!!!!!!!!!!!!!!!!!!!!!!!!!!!!!!!!!!!!!!!!
!"
!""# 年 $ 月
!" # ! $" # $ %" # % &" # & ’" # ’
高阿丁枫林 马占相思林 西南桦 D 马占相思
造林地主要是山地季风常绿阔叶林迹地,海拔 高度 <=? G <8?H,造林前对造林地的次生林实行皆 伐, 之后炼山。按田间试验要求选择试验地, 各试验 地块立地条件基本一致。 试验林于 ’88’ 年营造马占 马占相思 D 西 相思林和高阿丁枫林株行距 !H I "H, 南桦混交林以行状形式混交, 株行距为 !H I "H, 均 采用全垦穴状整地方式, 规格 =?CH I =?CH I "?CHJ 种植穴适当施放复合肥,以当年培育的袋苗定植。 林分现已成林郁闷。
表 ’ 三种人工群落植物多样性比较
灌木层 ,/4##M# $ N&6#60 指数 ()以西南桦 D 马
人工林群落 高阿丁枫林 灌木层 ,/012 34560 草本层 (602 34560 藤本植物 >&4#4 所有植物 @33 AB6C&6A 马占相思林 灌木层 ,/012 34560 草本层 (602 34560 藤本植物 >&4#4 所有植物 @33 AB6C&6A 西南桦 D 马占西思 灌木层 ,/012 34560 草本层 (602 34560 藤本植物 >&4#4 所有植物 @33 AB6C&6A " 78; ! 7:! ’ 78! = 7’: 8" 7! 8? 79< :! 7!: << 7"" " 7<’ ! 79= ! 7= " 78; 8" 7"< <; 7<8 << 7:! <; 78< " 789 ! 7;: ! 79" = 7’8 8" 7:’ 8" 7<= 8: 7?’ 8? 7:< () ( - .)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树种多度与丰富度空间分布特征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树种多度与丰富度空间分布特征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树种多度与丰富度空间分布特征兰国玉;朱华;曹敏【摘要】基于西双版纳20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内直径≥1 cm的树种资料,分析该样地树种多度(个体数)和丰富度(物种数)及其方差与变异系数在7个取样尺度(5m×5m,10mx 10m,20m×20m,25m×25m,50m×50m,100 m×100m,200m×250 m)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样地环境异质性较大,多度和丰富度随着尺度的增加均表现非线性增加.(2)多度的方差随尺度增加而线性增加;丰富度的方差与尺度都表现出非线性的关系.丰富度的方差在尺度100m×100m上最大.(3)多度、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的方差、变异系数均大于随机分布模型拟合的数值,表明树种在样地内分布不是随机分布.总之,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中要特别注意,尽管多度具有可加性,只有当环境异质性不大时用小尺度多度估计大尺度多度才比较可靠;丰富度的非线性变化使得一个尺度上生物多样性“热点”,在另一个取样尺度上却可能为“冷点”.%Based on trees with DBH ≥ 1 cm in a 20 hm2 stem-mapped tropical forest of Xishuangbanna,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spatial variation of abundance and richness across seven scales (grain sizes) (5 m×5 m, 10 m×10 m, 20 m × 20 m, 25 m× 25m, 50 m× 50 m, 100 m× 100 m, 200 m× 250 m). The results show ed that (1) abundance and richness did not have a linear relation with scale due to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Xishuangbanna tropical rainforest plot. (2) The spatial variances of richness typically had a non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scale, but abundance is linearly dependent on scale. The spatial variance of richness has a hat shape across scale with the largest variance occurring at 100 m×100 m. (3) The variances of abundance and richness werelarger than those of therandom placement model, reflecting that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in the study area was more correspondent to habitat heterogeneity than random distribution. For the purposes of diversity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only when habitat is homogeneous, abundance in large scale could be estimated from extrapolation. In addition, the non-additive property of richness made the identification of biodiversity hotspots problematic as a hotspot at one scale could become a coldspot at another scale.【期刊名称】《热带作物学报》【年(卷),期】2011(032)006【总页数】7页(P1086-1092)【关键词】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多度;丰富度【作者】兰国玉;朱华;曹敏【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昆明650223;农业部儋州热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海南儋州571737;中国科学院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昆明650223;中国科学院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昆明6502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多度和丰富度是多样性指数的两个基本变量,多样性指数大多都是以这两个基本变量为基础推导出来的。

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

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

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
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纷繁复杂的动植物种,这是个波澜壮阔、博大精深的自然世界。

然而,不行的是,广袤无
垠的亚马逊以及那里形形色色的动植物只面临人类强加给他们的灭顶之灾。

亚马逊热带雨林位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占地球上热带雨林总面积的50%,达65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480万平方公里在巴西境内,在地球上已存在至少5500万年。

亚马逊热带雨林自然资源丰富,物种繁多,生态环境纷繁复杂,生物多样性保存完好。

然而,亚马逊热带雨林并没。

西双版纳四种壳斗科植物丛枝菌根状况的初步研究

西双版纳四种壳斗科植物丛枝菌根状况的初步研究
( -00/==G0/L00 ) 、 国家重 !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 点基础发展规划项目 ( -001=6@"/"0- ) 和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 植物园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开放实验室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 Y?(’9D:5’,F8B9Z [4>F$ ’C$ C, 收稿日期: -00.?""?0P! ! 接受日期: -00L?0/?"0
摘! 要 ! 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中杯丝锥 ( !"#$"%&’#(# )"*"$+(,&-.(# ) 、 红锥 ( !/ +0#1 $-(2) 、 印度锥 ( !/ (%3()" ) 和截果柯 ( 4($+&)"-’5# $-5%)"$5# ) @ 种壳斗科植物的丛枝菌根真菌 ( ’+>B<CBD’+ (7C)++89E’D 5B,F9, GHI) 的侵染状况, 并从这些植物的根际土壤中分离鉴定了隶 属于球囊霉属 ( 6*&.5#) 、 巨孢囊霉属 ( 6(7"#’&-" ) 、 盾巨孢囊霉属 ( 8)5$9**&#’&-" ) 和无梗囊霉 属 ( :)"5*&#’&-") 的 "0 种丛枝菌根真菌。这 @ 种壳斗科植物根际 GHI 的孢子密度为 "@ J -个・"00 F K " 土壤, 种的丰富度在 @ J L , 平均频度为 .0M 00N , 相对多度为 @M @"N J --M 0.N , 丛枝菌根真菌的定居水平达 @.M -.N J /"M @0N 。 关键词! 热带次生林;壳斗科;GH 真菌;孢子密度;物种丰富度 中图分类号! OP1Q! 文献标识码! G! 文章编号! "000K@QP0 ( -00L ) 0PK"1P1K0@ ! "#$%&’&()#* +,-.* /( )#0-+1-%)# ’*1/##2&3)$ 4/# 5 +"$1&$+ /4 6)7)1$)$ &( 8&+2-)(70)(9 ( " ;(#+5"%7<"%%" =-&’()"* >&$"%()"* () ,:2&(); IG%R SB9" ,#$ %$ &’()*’+’,- ,=GT H9," 6"-39% , !+(%9#9 :)"39.0 &, 8)(9%)9#, ?5%.(%7 ./0--1 , !+(%"; - @9’"-$.9%$ &, >&$"%0 , >+"-"$+("- A%(B9-#($0,!&(.<"$&-91.@"0@. ,C%3(" ) / !+(%9#9 D&5-%"* &, E)&*&70 , -00L , <= (P) : "1P1K"1P.$ !0+,#)1,:U82 ’+>B<CBD’+ (7C)++89E’D <4’4B< ’,* 482 <3)+2 *2,<947 )5 GHI 9, 482 +89E)<382+2 <)9D< )5 @ 3D’,4 <32C92< )5 I’F’C2’2 ,,’(2D7 !"#$"%&’#(# )"*"$+(,&-.(#,!/ +0#$-(2,!/ (%3()" ’,* 4($+&)"-’5# $-5%)"$9#,9, 4+)39C’D <2C),*’+7 5)+2<4 )5 V9<8’,F>’,,’ ,<)B48W2<4 =89,’ W2+2 <B+? ;272*$ G 4)4’D )5 42, GHI <32C92<,(/ 9$ ,6*&.5# 79&#’&-5.,6/ ,"#)()5*"$5.,6/ "77-97"$5., 6/ )&%#$-()$5., 6/ .&##9"9, 6/ .()-&)"-’5., 6(7"#’&-" ."-7"-($", 8)5$9**#’&-" )"*&#’&-" , :)"5*&#’&-" #)-&<()5*"$" ’,* :/ *"9B(# >2D),F9,F 4) 6*&.5#,6(7"#’&-",8)5$9**&#’&-" ’,* :)"51 *&#’&-",W2+2 9<)D’42* 5+)( 482 +89E)<382+2 <)9D )5 482 <B+;272* 3D’,4<$ U82 <3)+2 *2,<947 )5 482 GHI +’,F2* 5+)( "@ 4) -- 32+ "00 F <)9D ,W948 ’, ’;2+’F2 )5 "L ,’,* 482 <32C92< +9C8,2<< W’< $ U82 ’;2+’F2 5+2XB2,C7 ’,* +2D’49;2 ’>B,*’,C2 W2+2 .0M 00N ’,* >24W22, @ ’,* L( ’;2+’F2 . ) @M @"NK--M 0.N ,+2<32C49;2D7$ U82 GHI C)D),9E’49), ), 482 +))4 <7<42(< )5 482 <B+;272* 3D’,4< +’,F2* 5+)( @.M -.N 4) /"M @0N ,W948 ’, ’;2+’F2 )5 @LM P/N $ >$* ?/#.+:4+)39C’D <2C),*’+7 5)+2<4;I’F’C2’2 ;’+>B<CBD’+ (7C)++89E’D 5B,F9;<3)+2 *2,<947; <32C92< +9C8,2<<$ @A 引A 言 丛枝菌根真菌 ( ’+>B<CBD’+ (7C)++89E’D 5B,F9, 简 称 GHI) 在陆生植物群落中普遍存在, 是土壤生物 区系的关键组分, 与大多数植物种类共生, 并且与根 际的其他 微 生 物 相 互 作 用 ( \(948 ] ^2’*, "PPL ) 。 调查表明, Q0N 以上的植物能与 GH 真菌形成丛枝

西双版纳研究报告

西双版纳研究报告

西双版纳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是一个独特而美丽的地方。

它以其丰富多样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文化遗产而闻名。

本研究旨在对西双版纳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文化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2. 自然环境西双版纳拥有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气候和地理条件对其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该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植被类型,包括森林、湿地和草地。

这些不同的生态系统为许多珍稀濒危物种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

其中包括云南金丝猴、黑颈长尾雉和象鼻猴等。

此外,西双版纳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之一,澜沧江峡谷。

这个壮丽的地理景观是游客们争相前往的旅游景点。

研究表明,澜沧江峡谷也是一个重要的保护区,许多濒危物种在此繁衍生息。

3. 文化特色西双版纳也是一个拥有独特文化特色的地区。

当地的傣族人民是该地区的主要居民,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装和传统习俗。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使得西双版纳成为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传统节日也是西双版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傣族新年水灯节是当地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举行盛大的游行和庆祝活动,同时还会点亮水灯以祈福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4. 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研究发现,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

例如,推广生态旅游和农村旅游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西双版纳,同时还能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此外,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并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5. 结论西双版纳是一个具有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和独特文化的地区。

通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特点和潜力。

进一步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将有助于保护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和独特文化遗产,同时也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蝙蝠物种多样性与季节变化研究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蝙蝠物种多样性与季节变化研究

野生动物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Wildlife 2021, 42 (1) : 098 -105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KIIItChinese Journal of Wildlife野生动物学报'忌.http : //ysdw. paperopen, com:洪遴鑲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蝙蝠物种多样性与季节变化研究曹** ,2,3杨建波 1,2,3 鲁建美 1,2,3 Alice C. HUGHES 】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 1602265);中国科学院A 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资助(XDA20050202)第一作者简介:曹慧,女,25岁,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蝙蝠物种多样性保护研究。

E-mail : 156****2073@ 163. com* 通讯作者:Alice C. HUGHES, E-mail : ach_conservation2@ hotmail. com(1.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鋪腊,666303;2.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综合保护中心,鋪腊,666303;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合2017-2019年竖琴网、雾网捕获情况,共记录到5科14属32种蝙蝠。

其中狐蝠科4稿件运行过程摘要:收稿日期:2020-04-08修回日期:2020 - 05 - 24发表日期:2021 -02-10为探究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蝙蝠物种多样性及季节变化对蝙蝠物种保护的重要意义,本研究自2019年1—12月在热带雨林地区进行定期声学监测实验并结关键词:热带地区;蝙蝠;物种多样性; 活动强度;季节变化Key words : Tropical area ;Bats ;Species diversity ; Activity intensity ;Seasonal variation中图分类号:Q95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310 -1490 (2021) 01 -098 -08种、蝙蝠科12种、蹄蝠科5种、菊头蝠科11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m2) (tree/hm2) height(m) (m)

5
900
4575
7.00
620 SE 22° 中Middle

10
1800
1311
8.30
600 SW 25° 中Middle

14
2000
1267
8.70
600 SE 20° 中Middle

22Βιβλιοθήκη 2000129010.60
585 NE 11° 中Middle
万方数据
file:///E|/qk/zwstxb/980602.htm(第 1/9 页)2010-3-23 22:30:48
植物生态学报/980602
Key words Biomass,Secondary tropical forest,Xishuangbanna
自70年代我国开展植物群落生物量及生产量研究以来,主要集中在温带、热带的针叶林、人 工林及常绿阔叶林(邱学忠等,1984;党承林等,1992)。热带森林生物量的研究较少,仅见阳云 等(1988)、黄全等(1991)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季雨林、黎母山山地雨林生物量的研究。而热带次 生林生物量只有李意德等(1992)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皆伐迹地上的天然更新林的研究。 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重要内容之一的植物群落生物量,是研究森林物质生产和群落养分动态 的基础(佐藤大七郎等,1977;Major,1974;Walter,1979)。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有着特殊作用和功能的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惨遭破坏的今天,开展热带次生林生物量的研究,掌握和了解热带次生林在不 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物量及净第一性生产量的动态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于 1990年底对西双版纳4块不同年龄次生林的生物量进行实测调查,本文主要讨论热带次生林在演 替初期阶段的生物量变化趋势,其净第一性生产量另文报道。
植物生态学报/980602
植 物 生 态 学 报
ACTA PHYTOECOLOGICA SINICA 1998年11月第22卷第6期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
科技期刊
唐建维 张建侯 宋启示 曹 敏 冯志立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勐腊 666303)
党承林 吴兆录
(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昆明 650091)
Mengla County,Yunnan Province 666303) Dang Chenglin and Wu Zhaolu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botany,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091)
Abstract The methods in which different of space distribution stands for progress of time and the dimension analyse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biomass of four different secondary tropical forests in Xishuangbanna.The dynamic on the biomass of secondary tropical forests at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secondary succession was analyzed in detail.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biomass of four secondary tropical forests increased with the stand age.Total biomass in 5-year-stand,10-year-stand,14-year-stand and 22-year-stand were 41.932t*hm-2,52.116t*hm-2,88.284t*hm-2 and 113.743t*hm-2,respectively. In the allocation of biomass in different layers in four stands,the biomass of tree layer was over 80% of the total.The biomass of shrub layer increased until 14-year old,then droped down,while the biomass of grass layers decreased and that of inter-layer plants increased with the stand age. Concerning different parts of plant in the four stands,the biomass of trunk,which occupies over 50% of the total,increased with the stand age,but those of branch,root and leaf decreased.The optimum regression models of different dominant plants and organs of the sample trees of tree layers in the four stands of secondary tropical forest were built.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BIOMASS OF SECONDARY TROPICAL FOREST IN XISHUANGBANNA
Tang Jianwei,Zhang Jianhou,Song Qishi,Cao Min and Feng Zhili (Xishuangbanna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万方数据
file:///E|/qk/zwstxb/980602.htm(第 2/9 页)2010-3-23 22:30:48
植物生态学报/980602
octophylla),林下植物中鸡血藤、笔管榕(Ficus virens)、滇银柴、大花哥纳香(Goniothalamus griffithii)等为常见,草本植物常见的有马唐、飞机草、莠竹等,层间植物多为幼苗,有下果藤 (Gouania leptostachya)、素馨(Jasminum sp.)、拔契(Smilax sp.)等。 Ⅲ号样地为14年生林分,乔木层的先锋树种已衰退,灌木层发达,群落高度为9~11m,胸径 7~8cm,乔木层的优势种为木姜子、云南樟(Cinnamomum gladuliferum)、车里暗罗(Polyalthia cheliensis)等,林下植物常见的有大花哥纳香、铁屎米(Canthium horridum)、三角茜木 (Prismatolomeria tetrandra)、九节木(Psychotria henryi)、琴叶榕(F.pandurata)等。草本植物极为稀 少,仅在林窗及林缘处偶见有马唐。层间植物有千金藤(Stephania glandulifera)、下果藤、瓜馥木 等。 Ⅳ号样地为22年生林分,群落结构较复杂,可划分乔木层(Ⅰ、Ⅱ)、灌木层、草本层及层间 植物四个层次,群落高度为10~12m,根据植物的重要值,乔木的主要优势种为鸡血藤(Millettia sp.)、蒲桃(Syzygium sp.),其次为印度栲(Castanopsis indica)、披针叶楠木(Phoebe lanceolata)。林下 植物中铁屎米、三角茜木、九节木、大花哥纳香、弯管花(Chasalia cuniflora)为常见。草本植物极 为稀少,偶见有万年青(Aglaonema pierreanum)、马唐等。层间植物有酸果藤(Amalocalyx yunnanensis)、下果藤、瓜馥木等。
表1 4块次生林样地概况 Table 1 Description of four secondary forest plots
样地号 林 龄 样地面积 密 度 平均高度 海 拔 坡 向 坡 度 坡 位
No. Stand age Plot area Density Average Elevation Aspect Slope Position
2 群落学特征
由于4块样地取自不同年龄的林分,故在群落学特征上各具特点,Ⅰ号样地为5年生中平树群 落,是季节雨林、季雨林经刀耕火种撩荒后形成的不稳定的次生植被类型,主要由中平树 (Macaranga denticulata)构成群落的主体,林相整齐,群落结构单一,多为幼龄单层纯林,群落高6 ~8m,平均胸径5~6cm。乔木层除中平树占绝对优势外,其它树种有裂果金花(Schizomussaenda dehiscens)、银背巴豆(Croton argyratus)、盐肤木(Rhus chinensis)、白背桐(Mallotus paniculatus)、滇 银柴(Aporusa yunnanensis)、木姜子(Litsea sp.)、榕树(Ficus sp.)、小芸木(Micromelum intergerrimum)等,林下植物除部分乔木幼树、幼苗外,还有三叉苦(Evodia lepta)、叶下珠 (Phyllanthus sp.)、算盘子(Glochidion hirsutum)、布渣叶(Microcos paniculata)等。草本层植物有莠 竹(Microstegium ciliatum)、山姜(Alpinia sp.)、飞机草(Eupatrium odoratum)、棕叶芦(Thysanolaena maxima)、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卷柏(Selaginella sp.)等。层间植物主要有蛇藤(Acacia pennata)、见血飞(Mezoneurum cucullatum)、瓜馥木(Fissistigma sp.)等。 Ⅱ号样地为10年生林分,正处于演替初期的先锋植物群落阶段,群落高度为8~9m,胸径7.5 ~8.5cm,乔木层的主要优势种为白背桐,其次为木姜子(Litsea sp.)、鹅掌柴(Scheffler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