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 教案3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4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4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0bb51776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77.png)
-学校提供的在线学习管理系统(LMS),如Moodle或Blackboard,用于发布课程资料、作业和进行讨论。
-电子版的《先秦诸子选读》教材和相关阅读材料。
3.信息化资源:
-网络搜索引擎,用于查找和验证相关信息。
-相关在线学术资源,如学术论文数据库、哲学论坛等。
-教育视频网站,如Khan Academy、TED-Ed等,提供相关的教学视频。
-庄子相对观:大小、长短、高低等都是相对的,万物皆平等。
-庄子辩证法:事物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
3.庄子哲学的其他重要观点
- “道”的概念:万物运行的根本原理,无形无象,变化无常。
- “德”的概念:个体顺应大道的表现,内在的道德品质。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能对庄子的独特哲学思想和人生观感兴趣,尤其是“逍遥游”中的自由与限制、大小、有无等相对论观点。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便分析和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此外,学生还需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运用庄子的思想观察和认识世界。在学习风格方面,学生应注重合作与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真人境界: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摆脱世俗,与道合一。
6.庄子的美学思想:
-万物皆美: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美好之处,需用心去感受。
-自然之美:庄子崇尚自然之美,反对人工的矫揉造作。
-审美态度:庄子主张以审美的心态看待世界,超越功利。
7.庄子的方法论:
-直观感知:庄子认为认识事物需直接感知,而非依赖理性分析。
(2)点评与反馈:教师应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评价结果,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针对作业中的错误,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解答和解释,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 有无相生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 有无相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01900eeefdc8d376ee3265.png)
《有无相生》人物简评引入道学派创始人——老子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
在国际影响上,他是唯一可以和孔子抗衡的中国思想家。
他所开创的道学与孔子开创的儒学一起,成为中国文化的两大主流,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约前580~前500年),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儒家始祖孔子曾师事老子,据《史记》所载,孔子以“其犹龙乎”来赞叹老子的高深莫测。
后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官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老子写下的这五千余言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就是“道”。
老子用虚无的本体“道”代替商周以来的天命论,否定客观世界的物质本源。
他看到自然界的盛衰消长、社会上的对立和争斗,认识到事物的对立方可以相互转化,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但他把这种变化认为是循环往复,看不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本质,因此具有很大的保守性。
他教人无为、居下、自然、柔弱、愚鲁,从反面看问题,他的这一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了韧性。
老子的思想丰富而深刻,既有唯物主义倾向又有唯心主义的成份,对后世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老子是个神一样的人物,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两千多年来,各种学派或吸取,或改造与承继,总有他的影子存在。
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者,他的学说博大精深,玄妙至极,常言人所不能言,道人所不可道。
后世的英才都从他那里吸取“养分”。
张良、诸葛亮、刘基……在这些拔乱反正、匡救时弊的大贤天才身上,无不留有老子学说的烙印。
他被尊奉为道教教祖,是一个神秘而睿智的华夏民族精英。
【教学目标】1、重点学习选文第1、3、4、5、6则;2 、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3、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有无相生-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有无相生-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45dd8e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90.png)
有无相生-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导言《先秦诸子》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的一大重点,毕竟,先秦诸子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萌芽。
但是,这也是一门抽象的课程,如果不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透彻理解其思想内涵,很难让同学们真正明白其精髓所在。
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老师为了更好地教授选修课《先秦诸子》,通过多次试验,总结出了一套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将课程内容分解为知识讲解和实践操作两部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诉求,以知识点串联为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正是基于这套方法,我们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篇教案中,我们将以《有无相生-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为例,分享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目标1.学习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文选》中《有无相生》一章;2.获取有无相生这个哲学概念的概述;3.解释概念背后的哲学思想;4.运用哲学思想来吸取日常生活的启发。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将主要针对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文选》中《有无相生》一章展开探讨,带领同学们从少年开始,走向哲学的世界,感受思想的力量和思辨的乐趣。
1.基础知识介绍a.课程简介b.有无相生的概念c.一些关键的哲学术语2.独立思考与讨论a.分组讨论:对哲学术语的理解b.收集同学们的共同疑问并展开大讨论3.哲学思考a.设定一个日常生活场景或行为b.提出一个问题:如何解读和运用有无相生这个哲学概念来诠释这个场景或行为c.小组讨论d.展开大讨论教学重点1.学习有无相生这个哲学概念;2.了解其背后的思想;3.运用哲学思想来吸取日常生活的启发。
教学难点1.有无相生这个概念本身就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际例子加以润色;2.的确需要一定的哲学素养才能够完全领悟这个概念的内涵。
教学计划第一步介绍一下这一节课中,将要涉及到有无相生的概念,并且让同学们大概掌握一些哲学概念,为之后进入到讨论环节做出预备。
第二步为了让每个同学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我们将同学们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独立讨论,期望他们能逐渐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e83ad0d1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15.png)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孟子和先秦诸子相关的拓展资源,如学术论文、书籍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 “君子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艺术性和趣味性:
-使用图形、颜色和字体变化等元素,使板书设计更具视觉吸引力。
-通过绘制孟子的人物形象或相关场景,增加板书的趣味性。
-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参ຫໍສະໝຸດ 板书设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思想,通过对《孟子·告子下》的深入解读,理解了孟子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我们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思维品质和审美鉴赏能力。学生能够理解孟子的思想,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理解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思想。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孟子·告子下》的核心思想,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说课稿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dd7770c2af90242a895e5fe.png)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老子》从各种社会人生问题中,提炼出了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对立项;它对这对立双方的辩证抉择,显示了特有的、卓绝的智慧。
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传世《老子》一书的第二章、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
教材所选《老子》共7章,或全或不全。
其思想涉及“认识观”和社会人生的生存智慧。
《老子》一书在表达方面也极富特色,可以说是格言集锦。
二、学情分析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学生在历史课或课外还是有所了解,特别是老子说的一些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学生很感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3、学习和掌握一些的重点字词。
四、教学目标1、是向学生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2、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是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向处世的借鉴。
4、文言知识积累五、教学设计(一)、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
1、所选每一章的内容,不必贯穿一个中心,可能只是老子言及宇宙生成、社会人生的言论的辑录,勉强认为一个中心,难免牵强附会。
历来注解《老子》者不可胜数,然对其文、其义歧见纷纷,故教师参考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拆分或整合或补充,以使学生有所了解。
文字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知识性的问题教师主讲;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
2、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对七则做些取舍,主要在讲授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
教学时,努力展示《老子》思想及其文章的独特性和价值,并努力挖掘语料在写作方面可以赏鉴的要素。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7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7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b192e89a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8.png)
- 项目导向学习:让学生选择一个诸子思想进行深入研究,通过项目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2. 教学活动设计:
-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诸子思想的代表人物,进行课堂对话,展现不同思想观点的交锋。
- 实验活动:设计实验来模拟诸子思想的某些理论,如儒家的礼制实验,道家的无为实验等。
2. 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评价思维能力将得到锻炼和提升。他们能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 文化理解与传承:学生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4. 语言能力:通过解读《先秦诸子选读》中的经典文章,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将得到提高。他们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典故和修辞手法。
题目: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有无相生”思想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
答案: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有无相生思想体现在努力与回报之间的关系。比如,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好成绩,进而获得表扬和奖励,这就是有无相生的体现。
3. 例题三:《有无相生》的对比分析
题目:比较儒家和道家的“有无相生”思想,并指出其异同。
答案:儒家强调礼义道德的有,道家的无为思想则是无的境界。相同点在于都认识到有和无的相互依存性。不同点在于儒家更注重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修养,而道家更注重自然和个人的自由发展。
(3)文章观点的提炼和表达能力:学生需要能够从文章中提炼出主要观点,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是一个挑战。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教学方法:
- 讲授法:用于阐述诸子思想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以及文章的背景知识。
- 案例研究:通过分析具体的诸子思想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实际应用。
《有无相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5eeed852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04.png)
《有无相生》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目标:1. 理解《有无相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掌握并应用文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理解《有无相生》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分析并评价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和应用文中的辩证法思想。
2. 分析和评价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和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2. 提问学生对于“有无相生”这一主题的理解和看法。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阅读《有无相生》这篇文章。
2. 教师提问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认同程度。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三、论证方法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2. 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2. 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15分钟)1. 教师提出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培养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论证方法分析、修辞手法分析和思辨能力培养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有无相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点评讲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文本深入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论述。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优秀教学设计(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优秀教学设计(4页)](https://img.taocdn.com/s3/m/88d46bba3c1ec5da51e270cf.png)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优秀教学设计(4页)《先秦诸子选读---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情感目标: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教材分析:作为语录体《老子》中的篇目大多言简意赅,但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着实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就是从辩证法的角度,精选了《老子》中七个章节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进行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三教,老子为道教教主。
当时三位教主共立封神榜,后来通天教主大摆诛仙阵,老子应邀闯阵,在阵中与通天教主一场大战,酣战中,老子把青牛一拍,跳出圈子来,把鱼尾冠一推,只见头顶上三道气出,化为三清,少顷,从东、南、北方向来了上清、玉清、太清三个道人,俱各霞光万道、鹤发童颜,将通天教主团团围住,混战中,通天教主中了老子几扁拐,落荒而逃。
这就是著名的“老子一气化三清”的故事。
后人有诗赞曰:“函关初出至昆仑,一统华夷属道门;我体本同天地老,须弭山倒性还存。
”老子出关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子了。
他决定出走了,要远走高飞了。
这要说到老子出关的事了。
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
另外一种说法是大散关。
函谷关大概原来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
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
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
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
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
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
![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5a578c5f111f18582d05a0b.png)
《先秦诸子选读——有无相生》教课方案教材剖析作为语录体文章,《老子》中的篇目大多要言不烦,但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实在为后代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产。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就是从辩证法的角度,优选了《老子》中七个章节的部分内容,指引学生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进行思虑。
学情剖析对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因此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少必定的基础。
可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学生在历史课或课外仍是有所认识,特别是老子说的一些真理性的名言警语,学生很感兴趣。
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掌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迪意义2、领会老子对于事物相反相成、对峙一致的哲学思想过程与方法:朗读、鉴赏、拓展感情态度价值观:指引学生从老子思想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培育学生客观对待问题的精神,培育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要点:剖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难点:感知、体悟《老子》思想学说中一以贯之的辩证法思想。
教课方案一、教材办理和教法选择。
1、文字文意疏导,学生自主解决,教师指导;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足议论,教师再供给自己的想法,与之沟通。
2、教课时间有限,教课时,要点讲解12两则,3-7则已学生议论怀疑解惑形式达成。
3、在教课中要,联系社会现实和师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启迪学生智慧地掌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方面。
方法指导:朗读法:《老子》行文委婉隐晦,一定熟读成诵,方能解读思想。
归纳法:本节文选波及到很多相反、相对看法,应加以归纳。
拓展法:经过联系现实,举出实例,领会《老子》中间的人生智慧及其启迪意义。
一、导入:道家经典《老子》别名《道德经》,我们探究字的根源,在金文中,“道德”两字是这样写的(板书)“道”指那种很远之处能够看清楚人的面目的宽广大路;“德”表示目不转睛,双脚不偏离道路,直抵目标。
后期在下边加个心字,表示不只这样做,还要这样想。
两个字都与“眼睛”“行走”相关,因此,能够说,《道德经》是一部告诉我们如何看世界、指导我们如安在人间行走的文化经典。
《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a56e0327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93.png)
《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思考选文中涉及的老子的宇宙认识观及人生智慧,包括后者对自己人生的指导意义。
3,对别有会心处,能做一点阐发、议论。
教学简易流程:一、关于老子其人。
下面是《史记老子荀卿列传》(采用三家校本。
注解保留原貌,略有删改)中老子部分,供老师选择使用。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正义硃韬玉札及神仙传云:“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
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摐,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脣,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
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
”又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
”又上元经云:“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索隐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
”又云“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
○索隐按:许慎云“摐,耳曼也”。
故名耳,字摐。
○索隐按: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
又张苍传“老子为柱下史”,盖即藏室之柱下,因以为官名。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索隐刘氏云:“蓬累犹扶持也。
累音六水反。
说者云头戴物,两手扶之而行,谓之蓬累也。
”按:蓬者,盖也;累者,随也。
以言若得明君则驾车服冕,不遭时则自覆盖相携随而去耳。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索隐良贾谓善货卖之人。
贾音古。
深藏谓隐其宝货,不令人见,故云“若虚”。
而君子之人,身有盛德,其容貌谦退有若愚鲁之人然。
嵇康高士传亦载此语,文则小异,云“良贾深藏,外形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不足”也。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正义恣态之容色与淫欲之志皆无益於夫子,须去除也。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有无相生》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有无相生》](https://img.taocdn.com/s3/m/457fb86d71fe910ef02df802.png)
⑶请大家举出生活中相互依存关系的事例。
(学生举例,教师总结)“恶”与“美”相对,“美”与“善”并提,美与丑,善与恶本来都是相对而生的,一如“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语出《庄子.秋水》。所以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也就都知道什么是恶了,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都知道什么是不善了。其中的道理正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其中,“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迎,声音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应该怎么理解呢?大家可以看看第五则选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子的立身处世的智慧。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3.研读第一则选文。
⑴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一则选文,并且认真翻译。看看选文中列举了哪些对立项。
《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没与丑,善于恶,有于无难与易大于小,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
⑵在这些对立项中,你有什么样的启发?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保护生态环境,还有当下的疫情,人类为满足贪婪的口舌之欲,最终会惹来祸患,在杀害生命的同时,我们自身深陷困境。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5.借鉴一、五则的学习方法,学生两人一组研读其它选文,理解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明确)第六则的启示
这一则所言,意思不止一层:
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是说我们要做事有预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引导学生从选文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尽量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人生问题,启发学生智慧的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方面。学生因为涉世未深,接触的事件单一,情绪容易激动,所以在处理类似相反相成事件中,总是容易钻牛角尖。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1e7101ff00bed5b9f31de5.png)
《有无相生》教案教学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学习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习过程:一、导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越是浅显的道理,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听听二午多年前的哲人老子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有无相生》二走近作者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
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有不是一尘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老子否定人的感觉经验,他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他宣扬“涤除玄览”,祛除内心的杂念,让心灵虚空,心如止水,擦拭心灵的尘埃,才能洗心内照,不被外界的纷繁所搅扰,正真的平静,如信步林间,如垂钓水旁。
老子还主张“小国寡民”,他向往淳朴的民风,向往平等和平的社会状态。
三整体感知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2 请学生诵读课文,教师纠音3 教师引导学生合并内容相近的段落(1,2)——认识世界(3,4)——认识自己(5,6)——认识人生(7)——生存之道四学生讨论解析课文1 每组一名同学朗读所选小层(共四层,每组选一层)2 每组有一名同学来翻译课文3每组有一名同学联系生活列举相关事例4 每组有一名同学总结,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有感而发,说出自己的感悟或者启发,最好用一句话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优秀教学设计(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优秀教学设计(3页)](https://img.taocdn.com/s3/m/daa81fb0f18583d048645944.png)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芜湖一中汪贲教材分析本文为高中《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选文||,《先秦诸子选读》是高中选修课程系列中的“文化论著研读”系列中的一个模块||,其宗旨是通过向学生讲授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散文||,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文化传统的热爱||,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古文的基本功||,培养学生把握各种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老子—有无相生》既包含了大量的文言知识||,又蕴含深厚的情感因素||,其句式参差错落、骈散结合||,大体有韵||,几近诗歌||,显示出浓郁的诗性特征||,“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乃是我国先秦时期辩证思维萌芽的主要表现之一||。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我确立了以下四个关注点:1、学习掌握有关的文言字词||。
2、通过诵读涵泳体味老子语言的诗性之美||。
3、分析理解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
4、体会老子虚静、退让、柔弱的美学特质||。
学情分析《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是在高二必修教学结束之后进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本文课下注释详尽||,所以文言字词的梳理交由学生合作完成||,教师总结补充||,不占用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这也体现出选修教学与必修教学的差异||。
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
学生对辩证思维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本文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特殊句式2、诵读课文||,体会《老子》句式参差错落、骈散结合的声韵美3、分析理解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4、体会老子虚静、退让、柔弱的美学特质||。
教学重难点1、分析理解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2、体会老子虚静、退让、柔弱的美学特质||。
教法设计1、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参与对文本的解读2、联系学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3、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声韵美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查阅了解老子其人及主要思想2、结合课下注释||,分组整理本文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特殊句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学生展示PPT||,介绍老子其人及主要思想(教师做适当补充)二、导入: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某年有这样一道试题:“如果老子和孔子打架||,你会帮谁?”||,各位同学你们的意见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三、梳理全文||,整体感知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则||,从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四个角度整理相应的文言字词||,并口头翻译相应文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六有教无类教案3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六有教无类教案3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517c6e90b4c2e3f572763e2.png)
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内容:①预习②设置问题、回答问题③合作探究④课堂训练)236 7yd i1 2 3 4 5 6 7 8 9 1014 91011 2 31(p )(P )(P n) (d ) (xi n)(ch n )y n sh shn g f i w ng(zhu n) (ch n) (y o)(ji n) (y )(y n) (z n)(bn) (j )(b ) (qi o)(li n) (h )(m )(di n)(b )(w i) (co)1.2.3.9【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 妄自大,怎样?”孔子说:“可以。
不如穷得有志气,富得有涵养的人。
”子贡说:“修养的完善,如同玉 器的加 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对吧?”孔子说: “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
说到过去,你就知道未来。
”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启 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子夏问: ‘笑脸真灿烂啊,美目真妩媚啊, 天生丽质打扮得真高雅啊’。
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先 有宣纸,然后才能绘画。
”子夏问:“先有仁义,后有礼法 吗? ”孔子说:“子夏,你启发了我,可以开始同你谈诗 了!”七、问题探索。
1、 如何理解“有教无类”?这种思想有什么意义?“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施行教育,不论贫富、 贵贱、老幼、“国籍”等差别,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
孔子的这种思想,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 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 路,这对教育和政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第二三则内容体现了什么思想?教育要因材施教。
3、 从四五两则内容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时非常注重 什么方法?自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以培养弟子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4、 孔子非常注重“学”与“思”的关系,请同学们 结合内容以及自己的学习经历,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540447ae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67.png)
反馈机制
学生提交作业 后,教师及时 批改并给出具
体反馈
根据学生的作 业情况,教师 进行集体讲解
和个别辅导
学生在课堂上 展示自己的学 习成果,其他 同学给予反馈
教师定期组织 课堂讨论,鼓 励学生互相交
流、评价
改进措施
针对学生理解不足之处,加强讲解和引导 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针对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加强课后作业和辅导,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先秦诸子选读》 第四单元《老子》 选读《有无相生》 讲学稿
汇报人:
添加目录标题
课程背景与目 标
教学内容与安 排
教学重点与难 点
教学评价与反 馈
教学资源与工 具
教学反思与总 结
添加章节标题
课程背景与目标
课程介绍
课程背景:先秦诸子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源头,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影响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老子》选读,了解先秦诸子的思 想体系,掌握其核心观点,提高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理解《有无相生》的基本思想,掌握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 理解《有无相生》中的辩证思维,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 理解《有无相生》中的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掌握《有无相生》中的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与安排
教学内容
《有无相生》的原文解读 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有无相生》在《老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的反思:是否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需求 教学方法的反思: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 教学进度的反思: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调整 教学效果的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需要改进
《有无相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58eb6631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6a.png)
《有无相生》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有无相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并理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哲理思想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堂讲解,培养学生倾听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的兴趣和认识,拓宽知识视野。
(2)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正确认识和评价古代文化的态度。
(3)培养学生学会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益于现实生活的智慧。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
2. 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哲理思想如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2. 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先秦诸子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先秦诸子选读》这本书的背景和内容,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文章《有无相生》。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并勾画出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究: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讲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以及文章的哲理思想。
5. 实践运用:教师提出一些与文章哲理思想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思想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哲理思想和现实意义。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讲解,整理并抄写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
2. 结合文章的哲理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写成短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复述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对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有清晰的理解。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0f268cdc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22.png)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选自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章节。内容包括《老子》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哲学思想,以及《庄子》中“逍遥游”的人生态度。这些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先秦诸子关于“有”与“无”的哲学辩论,探讨其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2.能力层面的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直接影响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教师应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3.素质层面的影响:学生的素质水平决定了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投入程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对哲学思想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能力层面:
-学生在分析、综合、评价等方面的思维能力逐渐成熟,但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具备一定的自பைடு நூலகம்学习能力,但部分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哲学思考可能存在恐惧心理,需要教师引导和鼓励。
-学生在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方面有一定的能力,但部分学生可能较为内向,课堂参与度不高。
3.素质层面:
-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表现良好,尊重师长和同学,但部分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可能表现出较低的承受能力。
2.辅助材料:
-准备与《老子》和《庄子》哲学思想相关的图片、图表、名言警句等,以便于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哲学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思考选文中涉及的老子的宇宙认识观及人生智慧,包括后者对自己人生的指导意义。
3,对别有会心处,能做一点阐发、议论。
教学简易流程:一、关于老子其人。
下面是《史记•老子荀卿列传》(采用三家校本。
注解保留原貌,略有删改)中老子部分,供老师选择使用。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正义硃韬玉札及神仙传云:“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
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摐,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脣,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
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
”又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
”又上元经云:“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索隐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
”又云“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
○索隐按:许慎云“摐,耳曼也”。
故名耳,字摐。
○索隐按: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
又张苍传“老子为柱下史”,盖即藏室之柱下,因以为官名。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索隐刘氏云:“蓬累犹扶持也。
累音六水反。
说者云头戴物,两手扶之而行,谓之蓬累也。
”按:蓬者,盖也;累者,随也。
以言若得明君则驾车服冕,不遭时则自覆盖相携随而去耳。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索隐良贾谓善货卖之人。
贾音古。
深藏谓隐其宝货,不令人见,故云“若虚”。
而君子之人,身有盛德,其容貌谦退有若愚鲁之人然。
嵇康高士传亦载此语,文则小异,云“良贾深藏,外形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不足”也。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正义恣态之容色与淫欲之志皆无益於夫子,须去除也。
是皆无益於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正义抱朴子云:“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於散关,为喜著道德经一卷,谓之老子。
”或以为函谷关。
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
”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集解列仙传曰:“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
善内学星宿,服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
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
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
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臣胜实,莫知其所终。
亦著书九篇,名关令子。
”○索隐列仙传是刘向所记。
物色而迹之,谓视其气物有异色而寻迹之。
又按: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正义太史公疑老子或是老莱子,故书之。
列仙传云:“老莱子,楚人。
当时世乱,逃世耕於蒙山之阳,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杖木为床,蓍艾为席,菹芰为食,垦山播种五穀。
楚王至门迎之,遂去,至於江南而止。
曰:‘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
’”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索隐此前古好事者据外传,以老子生年至孔子时,故百六十岁。
或言二百馀岁者,即以周太史儋为老子,故二百馀岁也。
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集解徐广曰:“实百一十九年。
”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
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二、老子基本思想述略。
老子是朴素的自然主义者。
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如何使人们生活得幸福安宁。
他所期待的是:人们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政治权力不干涉人民的生活;消除战争的祸害;扬弃奢侈的生活,在上者引导人们返回到真诚质朴的生活形态与心境。
下面通过几个概念略窥老子哲学的主要思想:无为——顺其自然,不强作妄为。
此观念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
不争——不伸展自己的侵占欲望。
谦退——具有不争的内涵,要人含藏内敛,不显露锋芒。
虚无——虚,是形容道体的,“道”体是虚状的,虚状的道体却发挥着无穷的作用,万物从这个虚空中蓬勃生长。
“无”,一是指,道的无形无色不可见;一是指“空的空间”。
虚静——期待人们凝练自己的生命深度,发展自己主体的精神空间。
柔弱——意在不可恃强凌物,强悍暴戾。
柔弱非懦弱。
柔,含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
三、文意疏通。
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然后检查之。
抽查2-3名学生,每名学生就选文7则中任意一则,尽量抛开注释疏通大意。
疏通时,不求准确,大体正确即可。
教师强调、补充若干内容。
如:1,第1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已”,通“矣”。
本句解释众说纷纭,课后解说为其一;“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就丑了。
”其二;“天下人都知道美为什么是美,丑的观念就形成了。
”其三。
——这里的三种解说,学生易于接受哪一种都未尝不可。
“长短相形”——“形”,解释为“形容”“形成”也许能更好地表达事物相反“相成”之意。
2,第3则,“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馀食赘形”,剩饭残炙,赘疣畸形,此是比喻说法。
“物”,课后解释,其一;释为“鬼神”,其二。
“或”,有的。
3,第7则,“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人初生下来是柔嫩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坚硬了。
”也是一种理解。
其中,“坚强”,非形容今日之精神,而是形容事物的硬度等性质。
四、选文意蕴略说。
第1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巳;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巳。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老子从社会人生中提炼出8组概念:美与丑(即“恶”),善与恶(即“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
这8组概念,是相对立的,又是相促成的。
老子教导人们,不仅要看重正面,也要看重反面,要从反的关系里观察正面的涵义。
人们既要看重事物间相对的比较关系,而且要看重超脱相对关系的绝对统一的关系。
老子重视对立物的相互影响、渗透、转化。
这是朴素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只是老子没有依照这个客观规律,去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而是夸大人的被动性,忽略人的创造性,强调回避,退隐。
我们既要看到老子对自然、社会认识上的卓越处,也要看到老子在对人类主观能动性认识上的局限。
但是,现在,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平衡心态、安身立命、和谐处世的智慧。
第2则: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主要是谈“无”的功用。
这里的“无”,指的是“空间上的无”。
本则中的“无”和“有”,都是器物的组成部分。
通常,人们重“有”胜于重“无”。
老子此处一反通常状况,大谈“无”,这是老子思想的独特处之一。
空间上“无”的功用,在书画艺术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也最易觉察。
可以参考宗白华《中国艺术中的虚与实》。
第3则: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有道之人,含蓄,谦逊,内敛,蕴藉,不张扬。
这是一种境界。
老子借此矫正世俗中自以为是、夸夸其谈的浮躁心态,于今人应仍有极大意义。
第4则: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组句子,每组前后2句,后句语意上重于前句,前宾后主。
这是说,了解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困难的,但境界也是更高的。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这4句,解说老子所谓“富,有志,久,寿”。
“富”,富有,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质上欲求不高,也能相对富足,所谓“知足者常乐”是也。
“强行者有志”,大约是说,志向只止于思想意识,不是有志;志向,只有付诸实施,才是有志。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老子有时似乎也不是一味退隐,他好像也有积极进取有创造的一面。
为“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这句再提供一种解释:不丧失本性的就能恒久,身死而道不朽的才是长寿。
“亡”,有的版本作“忘”,有解为“妄”,也有解为“忘”之本义的。
第5则: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
故终无难矣。
——这是谈“为”与“无为”、“事”与“无事”、“味”与“无味”、“大”与“小”,“多”与“少”,“怨”与“德”、“难”与“易”、“大”与“细”、“诺”与“信”9组概念的辩证关系。
前3组,有顺其自然,得大道的思想;后6组,为老子人生经验之谈。
第6则: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这一则所言,意思不止一层: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是说我们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
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多指高远目标完成于点滴积累,重建设性;此处结合前句,可能是说,严重后果形成于细微之处,重破坏性。
③“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言“善始善终,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
第7则: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本章是老子“贵柔处弱”“知足守雌”思想的集中反映,体现老子“以退为进”的哲学。
它教育我们要善于隐藏优势或者强大,不要去竞争、争夺,这就能保全自己,使自己持久,有韧性,能战胜对方而不被转化。
在忍让中、委屈中求生存、积力量以取得最后胜利。
比如“不为天下先”“哀兵必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五、老子智慧补充(教师选讲若干句,选抄若干句)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