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十八怪,逐渐消失的民俗

合集下载

东北农村诡故事

东北农村诡故事

东北农村诡故事东北地区素有“鬼怪之乡”之称,这里的农村地区尤其富含各种神秘的传说和故事。

下面将为大家讲述几个东北农村中流传的诡秘故事。

第一篇:恐怖的祭祀传统在东北农村的某个偏远村庄中,有一个祭祀传统颇具震撼力的故事。

据传,这里的居民在每年的七夕节那天,都会举行一场祭祀仪式,用以纪念先祖和保护村庄免受邪灵的侵扰。

仪式开始时,整个村庄的人们会集结在一处古老的祭祀场所,手持明晃晃的明晃晃的火把,排成一队,缓缓行进。

他们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脸上画着浓厚的神秘岚,眼神坚定而凝重。

队伍的最前端,是一位年长的村民,手持一柄历经岁月洗礼的铜剑,这柄剑被认为是抵御邪灵的宝物。

队伍走到一个石碑前停下,齐声高呼着先祖的名字。

随着呼喊的声音渐渐高涨,树林中的蝉声也渐渐减弱,整个村庄似乎进入了一种安静而阴郁的状态。

突然,铜剑开始剧烈震动,发出刺耳的嗡嗡声。

以村庄为中心,周围的空气开始扭曲,一团黑雾从地面升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黑色人形。

这个黑色人形眼神深邃,看似并无生命却又充满诡异的魅力。

村民们不为所动,继续高呼着先祖的名字,火把的光芒在黑色人形的身体上闪烁。

渐渐地,黑色人形变得狂躁,发出尖锐的呼声,然后消散在了空气中。

仪式结束后,村民们神情庄重地返回各自的住所,深信这场仪式能够保护他们免受邪灵的侵扰。

第二篇:惊悚的千年树妖在东北某村庄的一棵巨大的古老柳树上,栖息着一只千年树妖。

据说,这只树妖是由一个曾在这里自杀的恶鬼转化而来,它经过千年的修炼,已经拥有了极强的邪恶力量。

每当夜幕降临,这只树妖就会化为人形,四处游荡。

它以寻找无辜的人为乐趣,然后将他们杀死吞噬,以便获取更多的力量。

有一次,一对年轻夫妇来到了这个村庄。

他们聆听了当地居民关于树妖的故事,感到好奇却又不可置信。

年轻夫妇并没有将这个故事放在心上,误以为这只是一个无害的传说。

某个夜晚,年轻夫妇被树妖发现了。

它迅速飞驰而来,挥舞着长长的树条,发出可怕的嘶吼声。

年轻夫妇吓得魂飞魄散,正在惊恐之际,一个老者赶来救他们,手持一把明晃晃的银剑。

东北八大怪,你知道哪些?

东北八大怪,你知道哪些?

东北八大怪,你知道哪些?第一怪,姑娘叼着大烟袋。

这个指的是过去东北人家的女孩在给老人装烟袋的时候都要点上烟嘬几口等到烟袋里的烟叶彻底点燃了才将烟袋递给老人,时间久了有了烟瘾就有了“姑娘叼着大烟袋”的说法。

过去在东北只要家里来了客人就会给对方点上一袋好烟叶,让客人坐在炕头热情招待,在当时这是东北最具特色的待客之道。

后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个生活习俗已经近乎消失了。

第二怪,大缸小缸渍酸菜。

酸菜是东北特有的一种腌渍食物。

由于处在冬长夏短的区域,很多蔬菜在东北冬天时无法保管,为了更好的保存食物,聪明的东北人便发明了酸菜。

将白菜洗净晾晒几天,放在大缸里撒上足够的盐加入凉水让水漫过白菜最后用洗干净的石头压住发酵,一段时间过后酸菜便可食用。

第三怪,窗户纸糊在外。

窗户纸糊在外指的是东北冬天糊在外面的窗户纸。

由于东北冬天天气寒冷,人们必定会在屋内烧火保证屋内温暖。

如果将窗户纸糊在里面,室内的暖空气遇冷产生水珠会让纸变湿失去保暖功能。

所以为了保暖挡寒,生活在东北的人们便将窗户纸糊在窗外。

顺便说一句,最初在东北糊窗户的是家里穿旧的衣服。

把衣服撕成条状用特制的浆糊糊在窗户缝上,等到衣服黏住被风干之后就是严密缝合的“窗户纸”啦!第四怪,狗皮帽子头上戴。

这个依然是由东北寒冷的气候带来的生活习俗。

指的是由于天气寒冷,在东北冬天必须戴皮帽子。

好的帽子有狐狸皮,貂皮帽子。

但是由于这两种在过去太贵很多人都买不起,所以大家都戴狗皮帽子。

在今天依然有皮帽子,但也不是狐狸皮和貂皮了。

第五怪,养活孩子吊起来。

这里说的是东北吊挂式的摇篮。

过去生活在东北的人居住在平房里,家里有新降生的孩子时便将摇篮挂在房梁上。

这种生活方式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是为了防止儿童被动物咬伤,同时能够让家里的女性解放双手去做其他事情,免去了带孩子的不便。

第六怪,吉祥喜庆粘豆包。

粘豆包是东北的特有一种食物。

用大黄米做面把红小豆蒸熟压成豆泥,将红豆泥裹着黄米面包成圆形放在蒸笼里蒸熟,有的豆包蒸熟了之后放猪油蘸着白糖吃,有的是直接蘸着白糖吃,无论哪种吃法豆包都很耐嚼抗饿。

东北“十大怪”,你说怪不怪

东北“十大怪”,你说怪不怪

东北“十大怪”,你说怪不怪在我的父辈那里听说最早的东北有“十大怪”之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些旧的东北民风民俗逐渐消失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窗户纸糊在外东北的冬天天气寒冷,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最早的东北没有玻璃窗和塑料布,只有窗户纸。

那种窗户纸也叫“麻纸”,是芦苇线麻等制成的,又软又黄。

在用苏子油,桐油加盐水制作而成的窗户纸。

窗户纸糊在外是为了防潮防止室内潮气侵湿窗户纸。

为了防止大风吹破窗户纸,糊窗户纸也是技术活,要糊的平整而且无皱褶。

随着玻璃和塑料布的普遍使用,窗户纸糊在外的现象已经不多见了。

第二怪姑娘叼个大烟袋东北地区的生活习俗受满族习俗影响,早年的东北地区妇女抽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有使用(烟袋锅)抽旱烟的习俗。

以前的女孩子很少上学学文化,从小就跟随父母参加农耕劳作,抽旱烟是为了劳动中抽烟驱赶蚊虫,劳动之余抽烟解乏度过漫漫长夜。

都是自家中种的旱烟,多数使用烟袋杆抽烟,抽烟时将烟袋嘴叼在口中,就有了“姑娘叼个大烟袋”的说法。

现在东北妇女抽烟也是普遍现象,不同的是现在抽的香烟。

第三怪养活孩子吊起来东北地区最早的房子多为茅草房,妇女生完孩子后,将孩子平放在摇篮(也叫悠车)里,摇篮里垫着装有谷糠的”糠口袋“的软垫子,再把摇篮用绳子挂在房梁上,孩子的母亲一边干活一边晃动摇篮哄孩子睡觉。

第四怪”嘎拉哈“人人爱”嘎拉哈“就是袍子,羊,猪等小动物的膝盖骨。

小时候儿童玩具极少见,”抓嘎拉哈“就是少年儿童的主要游戏之一,”嘎拉哈“的玩法很多,各地不尽相同。

会玩”嘎拉哈“的人已经不多见了,”嘎拉哈“已成稀罕物。

第五怪冻豆包讲鬼怪粘豆包是东北地区传统食品之一,历史悠久。

包粘豆包,要将大黄米碾成粉和成粘米面发酵,大豆烀熟做馅,包成小球状上锅蒸熟。

粘豆包糯糯的筋道可口,好吃又扛饿,一年四季都能吃。

过年的时候,粘豆包和饺子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

”怪事“指的就是大家边包豆包边讲一些鬼怪故事,家长里短,扯”老婆舌’,闲唠嗑。

东北民俗新旧八大怪[1]

东北民俗新旧八大怪[1]

其实,东北的导游对"东北三大怪"不陌生了,但是了解的不一定全面.而在带团过程中,外省游客(特别是南方的游客)对我们的"怪"特别感兴趣.现在就把我的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各位导游朋友,可以应用在带团的过程中.如果讲的好的,应该会使你们多赚点儿银子的!一般,我在讲购物前,会把这几大怪拿出来讲讲.一来,气氛会很好;另外,我会把与购物有关的都放在压轴的位置.这样呢,会很快把购物的铺垫做好.当然了,效果也是不错的.不信,大家也试试!东北风俗十大怪旧十大怪说起东北的十大怪来,年轻人多半不知道是什么,如今即便是上了些岁数的人也未必说得全。

其实,那十大怪分别是: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嘎拉哈姑娘爱,火盆土炕烤爷太,百褶皮鞋脚上踹;吉祥喜庆粘豆包,不吃鲜菜吃酸菜;捉妖降魔神仙舞,烟囱砌在山墙外。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早年间,东北地区比较贫困,特别是非常守旧,那时没有玻璃,无论多么好的房子,窗户上面一律使用一种专用的十分厚实的“麻纸”把格子式的窗棱糊起来。

在满族三合院,窗户纸如果糊在里面,室内温度过高时,窗户纸受热膨胀就会被绷紧,外面寒风刮来就会把窗户纸刮得哗哗地响,既吓人又容易损坏。

而把窗户纸糊在窗子外面,利用风推纸的大面积压强减小了风的压力,还可以形成室内外温差,从而减轻了窗户纸的损坏率,不但风大也不出现撕破纸的现象,而且也十分美观。

到后来虽然有了玻璃,人们一方面因为买不起,或者由于习惯,觉得安上玻璃之后,在屋外可以把屋内的一切都看得一清二楚,感到不方便,所以一直沿袭下来。

就是现在,还有极个别地方有人仍然使用窗户纸糊窗户。

多数情况下,糊窗户纸这一景象,我们只能在一些武打片子里看到,屋外的人用手指捅破窗户纸,有时为防止发出声响被人发现,一般用舌头舔破窗户纸,然后向屋内吹迷魂药或者是向屋内窥视。

第二怪大姑娘叼烟袋大姑娘叼烟袋在过去东北农村比较普遍,东北姑娘(满族格格)“猫冬”在家的时候,就借抽烟袋来暖嘴、暖手,甚至用来作为唠嗑闲暇打发时间的活动。

老东北的“八大怪”都有啥,快来看看吧

老东北的“八大怪”都有啥,快来看看吧

老东北的“八大怪”都有啥,快来看看吧一怪,窗户纸糊在外:这里边说窗户纸为什么要糊在外?他是说是一个御寒的一种方式,因为我们东北的温差比较大,外边比较冷,屋里比较热,如果糊在里边,里边有水气,会把纸给进迫。

还有就是说糊的方法,他说叫两张窗户纸,中间夹上网状麻绳糊在一起,然后再涂到窗棂上,在窗子上均匀地涂上豆油,挺结实,不怕雨水,又不怕风吹日晒。

二怪,姑娘叼着旱烟袋:叼着烟袋是姑娘的时候,这可不是老太太,其实咱们东北把抽烟是一个当地的习俗,以前来说老太太抽烟特别多一个是增添女子的豪气,第二个说东北的姑娘崇尚阳刚。

第三个说是东北森林茂密,各种野兽经常出没,所以用烟袋中的尼古丁防蛇成为人们常用的自卫方法。

三怪,大缸小缸腌酸菜:小缸积酸菜那这个不用说了,这个积酸菜现在还是有的。

这种大缸在哪买的,我小时候还不知道,但是基本上家家都有一缸大酸菜。

夏天是不用的。

夏天这个一般都是放一些杂物给他放在那,也算是能存储一些东西,但是到冬天一定要洗刷干净来腌酸菜。

那酸菜这个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了,腌酸菜一般都是为了冬天保存我们新鲜食物的一种方法,让你冬天的时候可以吃到菜,所以这第三怪叫大缸小缸腌酸菜。

四怪,养活孩子吊起来:“养活孩子吊起来”说的是“悠车子”,是北方民族的一个重要育儿习俗。

北方民族早期妇女和男人一块外出劳作,为了照料方便,孩子从小就随着父母外出,“绳之以板”挂在马上。

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满族......盛孩子的“悠车”挂在勒勒车上。

后来游牧民族走出草原,定居下来,便开始了“挂在房梁上”悠车育儿阶段。

可以这样说,悠车子不但摇大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摇大了驰骋中原的努尔哈赤。

再有一说,以前的东北野生动物比较泛滥,有着棒打狍子瓢舀鱼这么一说,狼自然也就比较多,也有防止野狼进屋把孩子叼走的说法。

五怪,冬天包豆讲鬼怪:就是咱们冬天的一种粘豆包,每年进入腊月的时候要做的这个习俗,到现在也保留了。

这粘豆包是由粘面子包裹着豆沙馅,蒸完一般都放在室外冻上,粘豆包什么时候想吃什么时候在锅里边热一下。

东北十大怪

东北十大怪

老话就有:关东山,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之说。

东北十大怪曾经广泛流传,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渐已忘却,它之所以奇异不仅仅反映老东北的风俗习惯,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妙趣横生:窗户纸糊在外--东北旧时民居冬季防寒的一种方法。

养活孩子吊起来--东北过去流行的一种摇篮,也称“小摇车”。

小儿睡悠车的习俗来源于东北的满族。

他们在狩猎生活的时代,因山林中经常有毒蛇野兽出没,把不会走路的婴儿放在地上不安全,放在炕上又会因受热而“上火”生病,于是便想出“吊起来”的办法。

早期游猎尚未定居时,多是用兽皮制成兜状的吊袋,两端拴皮条挂在林中大树上。

后来逐渐发展成用桦树皮和薄木板做成的“悠车子”或称“摇车子”。

悠车的制作,是先以薄木片经水汽熏蒸后弯成近似椭圆形的车帮,把接头处用皮绳或锔钉连接牢固,再在底部安横梁和底板,做成后两头微上翘,形如小船,车帮上沿的中前部还要安“车弓子”。

四角装铁环、穿皮绳、拴车钩子,悬挂在炕上方的“子孙椽子”上。

车帮的外侧用红黄油漆涂刷,并有“长命富贵”、“九子十成”之类的吉祥文字和图案装饰。

吊绳上还拴有小铃铛和布制、骨制的小玩具,既用来哄小孩玩,又能增添装饰效果。

婴儿出生后数日(有在七天或十二天的),便开始睡悠车,俗称“上车”。

所用的车很少是自家新制,而是由姥姥家、舅舅家赠送,而且以经人用过的旧车为好,因为这样的车已被实践证明能使孩子平安长大成人,用起来吉利。

也有的人家为图孩子“好养活”,专门向亲友中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的家庭去借其用过的悠车。

孩子入车之前往往还要有一些仪式,如姥姥、舅妈等叨咕几句平平安安、步步登高之类的吉祥话,还放一些钱在车内的枕头下,俗称“压车钱”。

若是借来的悠车,拴吊好后把孩子放进去之前,先把自家的猫放进去悠一悠,若是猫不在家,就用扫炕的“条帚疙瘩”代替,悠时嘴里也要“叨咕”,意思无非是借此去掉“邪气”。

另一说猫或条帚疙瘩都是整天呆在自家炕上,将其在车里放一放,孩子再睡就不会“认生”。

各地几大怪

各地几大怪

东北八大怪: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第二怪,大姑娘叼烟袋。

第三怪,不吃鲜菜吃酸菜。

第四怪,养活孩子吊起来。

第五怪,吉祥喜庆粘豆包。

第六怪,嘎拉哈姑娘爱。

第七怪,降妖捉怪神仙舞。

第八怪,棉乌拉脚上踹。

广州八大怪:第一怪:蛇虫鼠蚁都是菜。

第二怪:桥梁绕着城市盖。

第三怪:稀饭和肉混一块。

第四怪:铁笼包在房子外。

第五怪:先喝汤来后上菜。

第六怪:出门要把雨伞带。

第七怪:衬衣穿在毛衣外。

第八怪:靓女肚脐满街晒。

南京八大怪:第一怪: 鸭子比石头卖得快。

第二怪: 家家吃野菜。

第三怪: 老头怕老太。

第四怪:有病元宵墙上来。

第五怪:南京的报纸卖的快第六怪:雨花石头当街卖。

第七怪:旅游看石看墙看坟头。

第八怪:南京人见怪已不怪。

河南十大怪:第一怪:郑州商场扎堆盖第二怪:开封古城摞起来第三怪:洛阳水席水做菜第四怪:天井窑院地下开第五怪:“中”字说的真不赖第六怪:遍地文物脚下踩第七怪:少林太极最叫卖第八怪:豫剧老少都喜爱第九怪:寻根问祖河南拜第十怪:烩面吃出几大派广西十八怪:第一怪:绣球最大马最矮第二怪:男女恋爱摆歌台第三怪:百岁寿星能打柴第四怪:草帽盖着地一块第五怪:稻谷种到云天外第六怪:不叫南海叫北海第七怪:海边红树也怀胎第八怪:象鼻饮水山叠彩第九怪:米粉吃出三大派第十怪:粽粑大得像猪崽第十一怪:石头当成宝贝卖第十二怪:礼品店里卖棺材第十四怪:山在城里楼在外第十五怪:乐业天坑成群摆第十六怪:千年铜鼓敲不坏第十七怪:花山壁画好难猜第十八怪:大年初一祭蚂拐海南十八怪:第一怪:三个蚊子一盘菜。

第二怪:三个老鼠一麻袋。

第三怪:一条蚂蟥当皮带。

第四怪:脑袋半边晒。

第五怪:斗笠当锅盖。

第六怪:蚂蚁树上把窝盖。

第七怪:老太太爬树比猴快。

第八怪:大姑娘象老太,老太象妖怪。

第九怪:裤衩子当做帽子戴。

第十怪:短裤穿在长裤外。

第十二怪:臭水沟里洗白菜。

第十三怪:大姑娘抱着孩子谈恋爱。

第十四怪:人不穿鞋牛穿鞋第十五怪:牛头下雨牛尾晒。

第十六怪:牛比警察还厉害。

东北八大怪顺口溜的意思

东北八大怪顺口溜的意思

东北八大怪顺口溜的意思
东北八大怪顺口溜的意思如下:
1. “窗户纸糊在外”:东北地区冬季气温较低,窗户纸糊在外面可以防止窗框受潮,保持窗户透气、明亮。

2. “姑娘叼个大烟袋”:东北地区的妇女们过去常常抽烟袋,这是由于生活环境和习惯的影响。

3. “大缸小缸腌酸菜”:东北地区冬季蔬菜不易保存,所以人们发明了腌酸菜的方法。

大缸小缸则是用来腌制酸菜的容器。

4. “养活孩子吊起来”:这是东北地区的一种古老习俗,为了防止孩子受到意外伤害,人们会将孩子放在摇篮中吊起来。

5. “冬天包豆讲鬼怪”:东北地区冬季漫长,人们会在冬天聚在一起讲故事、听鬼怪传说。

6. “头顶狗皮帽,身穿皮外袄”:这是东北地区冬季保暖的一种装扮,狗皮帽和皮外袄都是保暖的衣物。

7. “草皮房子篱笆寨”:东北地区的房屋多为草皮盖顶,四周则是篱笆围成的院子。

8. “大姑娘叼烟袋”:东北地区的一些妇女有抽烟的习惯,烟袋是她们的日常用品之一。

以上就是东北八大怪顺口溜的意思,这些顺口溜是东北地区民俗文化的体现,也是东北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东北十大怪

东北十大怪

奇风异俗:东北十大怪你说怪不怪老话就有:关东山,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之说。

东北十大怪曾经广泛流传,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渐已忘却,它之所以奇异不仅仅反映老东北的风俗习惯,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妙趣横生:窗户纸糊在外,养活孩子吊起来。

火盆土炕烤爷太,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

吉祥喜庆粘豆包,烟筒砌在山墙外。

“嗄拉哈”姑娘爱,百褶皮鞋脚上踹。

捉妖降魔神仙舞,好好的白菜渍酸菜。

窗户纸糊在外--东北旧时民居冬季防寒的一种方法。

养活孩子吊起来--东北过去流行的一种摇篮,也称“小摇车”。

火盆土炕烤爷太--东北民居冬季取暖的方式。

用火盆就像南方的烤手炉一样普遍。

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东北旧时部分妇女根据特有的地理环境养成了抽烟的习惯。

吉祥喜庆粘豆包--东北人春节期间喜欢吃的一种粘食品,像南方人喜欢吃汤圆一样。

烟筒砌在山墙外--那是东北农村农民家的粮囤。

并不是烟筒,用烟筒比喻粮囤的高大。

(不过现在东北农村的大多数平房还沿用老传统烟筒砌在山墙外)“嗄拉哈”姑娘爱--“嗄拉哈”即猪的后肘关节部位的一块骨头。

用小布口袋和四个“嘎拉哈”做游戏,这是东北地区小女孩普遍玩的一种游戏。

百褶皮鞋脚上踹--“百褶皮鞋”是指东北特有的一种冬天防寒的“土皮鞋”——靰鞡百褶是指靰鞡头上的“包子褶”。

捉妖降魔神仙舞--东北旧时民间巫婆神汉搞“跳大神”骗人的迷信活动。

好好的白菜渍酸菜--东北老百姓一种冬贮大白菜的方法,将大白菜装缸使其发酵,然后食用。

“嘎拉哈”这个名字是满语的汉语音译,满文音译是gachuha,在清代的正式汉文写法是“背式骨”,原指兽类后腿膝盖部位、腿骨和胫骨交接处的一块独立骨头。

游戏使用猪或者羊的膝盖骨,有时也有狍子、牛或者猫的膝盖骨,现时也有使用合成材料制作,把骨头蒸煮刮净之后,或者涂上颜色 (通常为大红),或是保持原色。

狍子骨的嘎拉哈比较小而方正,好看,四面也比较平整,所以是上等的嘎拉哈,但狍子的嘎拉哈比较少,所以与狍子骨相近的羊骨更加流行。

东北农村的“八大怪”,有谁还记得吗

东北农村的“八大怪”,有谁还记得吗

东北农村的“八大怪”,有谁还记得吗
东北八大怪曾经广泛流传,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渐已忘却,它之所以奇异,不仅仅在于反映了老东北的风俗习惯,也因为读起来朗朗上口、妙趣横生。

1、姑娘叼着大烟袋
东北农村这噶哒生活单调,你说出去扭个秧歌吧忒冷,所以大姑娘也争相抽旱烟解闷,到现在奶奶还有抽烟的习惯,都是那时候养成的习惯。

2、窗户纸糊在外
在东北冬天极为寒冷,若糊在里面,由于室内外温差极大纸很容易被室内玻璃的水浸破从而达不到御寒的作用,虽然不好看但是好用啊。

3、养个孩子吊起来
吊起来哈哈,不是把孩子吊起来而是东北的摇篮,这种摇篮是吊在房梁上的,与南方的悠车相似,这也与东北农村的生活习惯分不开。

4、反穿皮袄毛朝外
东北农村人人喜欢穿动物皮毛制成的衣服来御寒,不仅暖和还不占雪,对于现在时髦的人们才会穿貂皮大衣。

貂皮更是名贵的东北三宝之一。

5、草呸房子篱笆寨
东北农村里的百姓都是把草和泥混合在一起,有特定的模子固定成一个大块,叫做“坯”晒干之后垒成房子,冬暖夏凉。

6、狗皮帽子头上戴
东北农村这噶哒还是汉人多,汉人不擅长打猎,寒冷的东北冬天会冻死不少狗,索性把狗的皮毛来制成狗皮帽子。

别说还真暖和。

7、大缸小缸腌酸菜
以前的东北农村冬天里没什么蔬菜,大白菜呢又不容易储存,聪明的东北人发明了一中特殊的储存方式腌渍成酸菜,酸爽可口。

8、冬包豆包讲鬼怪
东北农村每年进入腊月,农民们就忙碌着淘米包粘米豆包,淘米在这里有特殊含义随着农村生活得日益变迁,东北农村的这些生活习惯也在渐渐的改变,这八大怪也快淘汰了。

在我国每个农村都有每个农村的风俗习惯,对于一个农村来说,这些风俗习惯是它们多年才养成的。

东北八大怪

东北八大怪

图说东北八大怪·东北到底有几大怪,老一辈没有具体的说法。

先前流传三大怪,后来由发展到八大怪、十大大怪。

不管到底有多少怪都是东北的老风俗。

·东北劳动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积累智慧的总结,不同时代“怪”的不同。

就说文化大革命期间吧,就流传着这样的三大怪:“自行车把朝外、翻毛皮鞋白鞋带、抱着孩子谈恋爱”。

近些年来东北八大怪有两种说法,原因是八大怪从数字上已约定俗成,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较早的八大怪说法是:“百褶靰鞡脚上踹、不吃鲜菜吃酸菜、窗户纸糊在外、火盆土炕烤爷太、提妖降魔神仙舞(萨满跳神)、烟囱砌在山墙外、姑娘叼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悠车)”。

以下是后期流传的八大怪: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冬季北方人御寒的一项措施,若糊在内容易被窗框所存雨水浸破。

糊的方法是将两张窗户纸中间夹上网状麻蝇,糊在一起,然后再糊到窗棂上,再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纸干后,挺阔结实,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风吹,经久耐用。

二怪,大姑娘叼烟袋。

农村生活单调,大姑娘也争相抽旱烟解闷。

大姑娘正坐在炕上,嘴中叼着一个大烟袋,悠闲地抽了起来。

其实并不是姑娘都要吸烟,东北的冬天长都在家里猫冬,女孩要给老人装烟袋,点烟后要吸上几口,确信烟着了在递给老人,一来二去自己就有了烟瘾,一代一代的传承了大姑娘叼烟袋。

三怪,大缸小缸渍酸菜。

冬天白菜不易储存,在冬长夏短生产力低下的东北,大路菜很难保鲜,东北人就发明了白菜的腌渍法。

把白菜洗净,晾晒几天,放在大缸里,撒上大盐,凉水要瞒过白菜,用大块石头压住,缸口用黄泥封住,40天就可食用。

图中就是腌渍酸菜。

四怪,养活孩子吊起来。

东北摇篮与南方的“悠车”相似,只不过东北的摇篮吊在房梁上。

这是北方游牧民族传承下来的,主要是预防儿童被动物咬伤,同时妇女可以解放双手做家务活,另外一些东北女人哺乳时从不背着人,敞开胸怀捧出硕大的乳房旁若无人的哺乳。

五怪,吉祥喜庆粘豆包。

腊月里家家户户包粘豆包,用大黄米做面,把红小豆蒸熟压成豆泥,有的里面放些白糖,有的蒸熟后可蘸白糖吃,耐嚼抗饿。

东北十大怪

东北十大怪

东北民俗十大怪东北的过去流传着很多民俗说法,对于那些东北的民俗现在在大家的概念中仍有诸多的猜想和新奇,特别是传说中东北有几大怪。

俺是纯正的东北人,对过去东北的民俗传说虽然知道一些,但并不系统。

有说东北有三大怪的、有说有六大怪的、还有说有八大怪的等等。

到底有多少怪,我也非常好奇,所以最近到处找资料,把所有收集来的资料集中整理出来发现有十大怪。

在这里一一介绍给朋友们,给大家普及一下我们东北的民俗风采(有些现在还在流传中)。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这是因为东北的冬季非常寒冷,室内与室外的温度反差很大,过去窗子没有玻璃,是用纸糊的。

因为冬季内热外寒,如果把窗纸糊在室内容易被融化的冰霜浸破,所以要糊在窗户外面的窗棂上,然后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纸干后,挺阔结实,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风吹,经久耐用。

玻璃普及后的现在这种糊窗的方法基本绝迹了。

第二怪:大姑娘叼烟袋烟有防蛇和防蚊虫的作用,在东北的农村,抽烟可以起到防蛇虫的效果。

尤其在东北的冬天大多数人都喜欢在家里“猫冬”,由于过去生活单调,大家就会经常聚在一起边抽烟边聊天。

过去没有烟卷,只有旱烟,一般都是由女孩要给老人装烟袋,点烟后要吸上几口,确信烟点着了再递给老人,一来二去自己就有了烟瘾,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大姑娘也不列外地争相抽旱烟解闷。

现在东北的农村虽然抽烟袋的看不到了,但东北农村姑娘抽烟还是很普遍的。

第三怪:养活孩子吊起来东北摇篮与南方的“悠车”相似,只不过东北的摇篮吊在房梁上。

这是北方游牧民族传承下来的习俗,主要是为了预防儿童被动物咬伤,同时妇女可以解放双手做家务活,并方便哺乳。

东北的摇篮里放的是米糠口袋,小孩子是手和腿都包的紧紧的睡在上面,即安全舒服又少生病,用东北女人的话说,睡摇篮的孩子长大身材好。

本人小时候就睡过这样的摇篮。

现在在东北的农村用摇篮养孩子的还有。

第四怪:大缸小缸渍酸菜东北的天气是冬长夏短,由于过去东北比较落后,蔬菜能保鲜一冬是很难做到的。

大东北逝去的民间游戏

大东北逝去的民间游戏

⼤东北逝去的民间游戏在过去的东北农村,在⽥间、地头、场院,在⽼百姓家的屋前屋后、炕头上,在村边的⼩河旁、⼤树下,勤劳的东北⼈民发明了⼀系列的民间游戏,劳累了的⼈们在休息的空余玩着民间游戏,这些游戏有些是消耗体⼒的体育活动,有些是动⽤⼤脑的脑⼒活动。

不管何时何地,也不管是刮风下⾬下⼤雪,只要有时间,⽼百姓就会快快乐乐的去做这些具有浓郁民间乡⼟⽓息的游戏。

只可惜,过去东北的这些民间游戏到现在玩的⼈也少了,就连知道游戏名称的⼈也少多了,⼈们取⽽代之的是⾼科技的⽹络游戏。

像这种⼟的掉渣的游戏连东北农村的孩⼦们都很少去玩了,这也是社会进步、国民⽂化⽔平提⾼的缘故吧。

⼩孩⼦们从出⽣到蹒跚⾛路到懂事以后,玩的第⼀个游戏恐怕就是摔泥炮了,直到孩⼦们长⼤成⼈后,还有许多的民间游戏可以玩的。

按⼈的年龄从⼩到⼤排序,可玩的民间游戏如下:摔泥炮:⽤⼟和⽔活成泥,团成泥团,俩⼈分成同等的泥团,泥团中间抠⼀个深窝,使劲摔在地上,随着⼀声响,泥点四溅。

以响声⼤、泥团中间崩开花有窟窿⼤⼩为赢,有时弄不好,还会⼀点声都没有,泥团也不开花,当然也不能出现窟窿了。

接杏核:将吃完的杏扒出的杏核晒⼲,俩⼈出同数的杏核,约定好谁先接,然后将杏核放到⼿⼼,扔起来,⽤弯起的⼿背接住,再扔起来,⽤⼿⼼去抓,抓住的杏核归⼰。

这时,⼏次接抓,会掉地上不少杏核。

关键是看谁的⼿背弯的深,⽽且⼿⼤占绝对的优势。

弹炮楼:将⽤泥团成的泥球四个摆成两层,底下三个,上⾯⼀个,东西南北四个位置摆好,被⼩孩⼦们视为“⼩⽇本的炮楼”,然后在远距离的⽤泥球分别弹四个“炮楼”,⼀次弹倒为赢。

煽纸⽚⼦:将废报纸或废纸⽚叠成四⽅形,中间留有空隙,置于地上,⼈哈腰⽤另⼀个纸⽚⽤⼒煽动,把纸⽚煽的翻⼀个个为赢;或者⼈⽤⼿拍打地⾯,将纸⽚翻个。

踢毽⼦:⽤⼏个铜⼤钱中间穿上鸡⽑或马鬃,底部⽤⽊头塞⼦紧实就可以⽤了。

玩的时候⽤右脚往⾥往外踢起,或者⽤脚尖沟起;⽤右脚踢起来,再⽤左脚答,可连续答多次。

民俗文化东北十大怪(剪纸版)

民俗文化东北十大怪(剪纸版)

民俗文化东北十大怪(剪纸版)民俗文化东北十大怪(剪纸版)东北十大怪(剪纸版)历史上曾出现的东北十大怪是指:烟囱安在山墙边,窗户纸糊在窗外;四块瓦片头上盖,反穿皮袄毛朝外;十八岁姑娘叨烟袋,大缸小缸腌酸菜;草坯房子篱笆寨,下响睡觉头朝外;历史上曾出现的东北十大怪是指:烟囱安在山墙边,窗户纸糊在窗外;四块瓦片头上盖,反穿皮袄毛朝外;十八岁姑娘叨烟袋,大缸小缸腌酸菜;草坯房子篱笆寨,下响睡觉头朝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其实,除第十怪反映了东北人虎气实在,自得其乐的性格以外,前九怪都与东北的地理环境分不开。

东北地区地处我国高纬地区,紧靠西伯利亚冷空气源地,三面环山的半封闭地形又不利于冷空气的外泄而长留在东北,因而冬季严寒漫长,农耕业不发达,以狞猎为主的农牧业生产方式。

体现在住的方面,烧煤是抗寒的有效办法,烟道空过全屋,延伸至墙边引出排烟,既可以使室内有充分的热量,又不至于烟雾进屋。

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窗户纸糊在窗外,因室外低温处于永冻状态,不容易破损。

如果粘在室内,室内暖气很容易结霜溶化,纸就易损坏。

另外,纸糊在窗户外,风从外风吹草动内吹也不容易吹掉。

体现在穿的方面,东北毡帽四边有特别的长舌,随时翻起可以防风保暖;用山羊皮做的袄、羊毛粗直,朝外反穿自然更舒服。

体现在吃的方面,冬半年因为气温低农物物根本无法生长,浸泡的酸菜是冬半年传统的下饭菜,大缸小缸为的是有充裕酸菜。

漫长的冬季没有什么农活可干,也谈不上现代丰富的文化生活,在家的姑娘因太闲也养成了抽烟的习惯。

古代的东北开发较晚,原始森林中野兽很多,经常出入居民区,为了防止野兽,即使是晚上睡觉,也要十二分小心,把头朝外以便听到门外动静。

另外,狞猎生活中,把孩子吊在树上,既可以减轻体力及劳力,又比较安全。

可以说,东北“十怪”是与其严寒气候特点及农牧业生产方式分不开的。

(来源 365知识网)。

过去东北农村的“怪习惯”

过去东北农村的“怪习惯”

过去东北农村的“怪习惯”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地的风俗习惯有很大不同。

东北地区是满汉杂居地区,长久以来养成很多特别的风俗习惯,在有些外地人看来都觉得奇怪甚至不可思议。

在解放前,即使是五六十年代在东北农村有很多奇怪的生活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八大怪现象。

一、窗户纸糊在外过去沒有玻璃,窗户只能用纸糊防风雨和保暖。

人们通过长期实践总结用纸糊在窗户外有好处。

东北冬天冷,屋内外温差大,窗户纸会上霜,太阳出来气温上升,霜化成水会流下来,糊在外面就避免了这种现象,再在纸上抹一些油,下雨或霜化窗户纸就不会坏了。

二、养个孩子吊起来生的小孩用一个摇车子拴上绳子吊在屋梁上,小孩要睡觉时推动搖车子前后晃动,小孩就会很快睡着,真佩服先人的智慧!三、小媳妇叼个大烟袋过去东北农村家家的大人几乎都抽旱烟,有很多人家自己也栽,多余的去卖了。

不论男女都大多会吸烟,而且多数用烟袋,一头烟锅,一头烟嘴,一个长长的烟杆连起来。

女人结婚入婆家就可以吸烟了,小媳妇叼烟袋就是平常不过的事了。

四、冬天家家包粘豆包豆包是用黄米面和好包小豆馅,垫上苏子叶放在莲上锅蒸,非常好吃。

每到冬天,家家都会包许多豆包冻起来,冬天能吃很多天。

五、大缸腌酸菜每年的秋冬交界时,,家家户户都会腌酸菜。

把白菜黄老叶根部及杂质去掉,晾晒数日,用水洗净,装入大缸踩实,再放上石头压住,放入水漫上至缸沿即可。

腌一个多月就可食用了,猪肉炖酸菜是东北农村冬天的特色菜,受到无数人的喜爱!六、草坯房子篱笆寨过去东北农村烧砖很少,砖也很贵,一般人家盖房用不起,只能自己脱坯(草和泥合成),晾干后用坯彻墙,房顶用木做架,上面用草苫上。

这种房子冬暖夏凉,也不会漏雨,唯一缺点是怕火,稍有不慎失火很难扑救!七、狗皮帽子头上戴男人无论老少,到了冬季都戴用狗皮做成的棉帽子。

这种帽子即保暖又便宜,当然有钱人会戴更好的如㹦皮狐皮的。

八、反穿皮祆毛朝外过去东北猎人或赶马车的经常外岀,每到冬季就会穿毛在外的皮衣。

东北也有十大怪,一个比一个怪

东北也有十大怪,一个比一个怪

东北也有十大怪,一个比一个怪一怪窗户纸糊在外冬季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取暖保暖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既没有玻璃也没有塑料布的时代,主要是用窗户纸糊窗户。

窗户纸是一种用芦苇、蒲棒草、线麻等制成的叫做“麻纸”质地很薄又柔软、虽不白而发黄的纸,再经过胶油、桐油、苏子油加盐水喷涂,既防潮且因薄而略微透光,但拉力不强,东北歇后语“窗户纸糊玻璃 —— 一捅就破”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旧时东北人家贴窗户纸习惯将窗户纸贴在窗户外面而不是贴在里面,这是因为将窗户纸贴在外一是防潮即防止室内潮气侵蚀窗户纸,二是防止大风吹破窗户纸。

糊窗户纸非常讲究,要糊得平整、绷直而无褶皱,既美观又耐用。

窗户纸糊得好坏,也是衡量一户人家日子过得好坏的标志。

随着玻璃和塑料布大面积使用和流行,用窗户纸糊窗户的现象已不多见。

二怪姑娘叼个大烟袋东北地区的生活习俗受满族习俗影响极大,女人使用烟杆抽烟就是一例。

旧时,东北地区妇女抽烟是一种普遍现象,包括年轻妇女在内,均有使用烟杆(烟袋锅)抽旱烟的习俗。

旧时女孩子很少上学学文化,而是很小便跟随父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她们在孩提时代就已经在生产或生活中学着成人抽旱烟,一是在劳动中抽烟熏蚊虫,二是晚间劳动之余抽烟解乏度过漫漫长夜。

但她们不是抽卷烟,而是抽自己家种植的旱烟,而且多使用烟袋杆(烟袋锅)抽烟,烟袋杆上多系有玉、玛瑙等烟袋坠儿,抽烟时将烟袋嘴叼在口中,因此有“姑娘叼个大烟袋”的说法。

互相敬烟(用烟袋锅抽旱烟)也是东北人待客的传统习惯,客人来了,主人将装满旱烟的烟袋点燃后递给客人是极尊贵的礼节。

如今东北地区妇女抽烟也是普遍现象,所不同的是抽的主要是卷烟即香烟,用烟袋抽旱烟的现象已不多见。

三怪养活孩子吊起来这仍然是受满族生活习俗的影响之一。

旧时,东北地区人家的住房多为茅草房,没有灰棚,房檩、椽子裸露在外。

妇女生孩子后,将婴儿平放在摇篮(育儿工具之一,也称悠车、晃车)内,身下垫有装入谷糠被称作“糠口袋”的柔软而防潮的垫子,再将摇篮用皮条或绳子挂在屋内的檩子或椽子上。

东北林区的习俗和东北林区十大怪东北风俗习惯

东北林区的习俗和东北林区十大怪东北风俗习惯

东北林区的习俗和东北林区十大怪东北风俗习惯话题:东北风俗习惯钱串子酸菜的制作方法林区“跳大神”如今被称之为“装神弄鬼”。

当年,却在林区内显赫一时,是林区看病的一种主要方式。

山里人身居大山之腹,有病都要请“大神”来看,这种看病的方式称之为“跳大神”。

“大神”是主神,主神家设有香炉,每月的初一、十五才烧香祭神,把神请到家里,附入体内。

其次,是“二神”,“二神”是“大神”的配角,主要是为“大神”传话的翻译。

因阴阳两界的话语不同,全靠“二神”来沟通。

两人看病,一唱一和,十分默契。

每逢去给病人看病,“大神”都要上香、摆供,腰系铜铃,手执皮鼓,盘坐在凳子之上,开始“请神”。

等请来神后,“二神”则手持皮鼓,边敲边念叨,嘴里振振有辞。

当神全部到齐,两面皮鼓叮咚作响,似如暴风骤雨,“大神”则跳将起来,摇晃身躯,奔腾狂舞。

舞后,“大神”便慢慢地坐下来,全身如触电般颤抖,此时,神已附入大神之体。

接着,就是“看病”,在看病时,“大神”在嘀嘀咕咕的说话,这话只有“二神”才能听懂,“二神”就翻译,把病情、病因、以至“冲撞”了什么都一气说完。

看完病,“大神”一个鲤鱼打挺和请来的神一起退位,至此结束。

看完病就要治病,治病的方法视病情而定,如给病人看香、搬竿子、给小孩破关、拘魂、过阴等等。

看香:“看香”是“大神”请来神后,看香案上的香火燃得如何,从中来断定病人的病情及如何避凶解难。

搬竿子:“搬竿子”一般是在晚上进行,让病人坐在炕上,双手持一根五尺长的高粱秸,上端插着三柱点燃的香火,这时,“大神”和“二神”要互相配合,轮番和病人说话,借助病人之口,说出病因和如何除病的方法。

病人说完后,“大神”和“二神”便把病人所说的话,说成是神鬼之言,是神鬼附体后的征兆。

有时候,病人坐在炕上,一坐就是几小时,累得腰酸腿疼,再加上炕热、病重,病人不一会儿就会神志不清。

破关:“破关”是指有病的儿童,经“大神”看完后,说犯了某些“关口”。

如“火关”、“水关”、“奇巧关”等等。

东北十八怪,逐渐消失的东北民俗!!!

东北十八怪,逐渐消失的东北民俗!!!

东北十八怪,逐渐消失的东北民俗
随着人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东北民俗逐渐消失。

东北三省和内蒙东北部被誉为关东,满族人(在旗的)和山东闯关东的,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和风俗,20世纪40年代50年代60年代仍然能够看到的一些民俗风情,在逐渐的消亡。

小编整理了一下,和大家一起共享。

东北人热情,好客,大方,欢迎大家到东北来做客!!
一窗户纸糊在外
二草苫土房篱笆寨
三烟囱贴在山墙外
四除病驱邪萨满舞俗称跳大神
五火盆上炕烤爷太
六百褶皮鞋脚上踹
七双腿没有单腿快
八冰上钓鱼单线拽
九大姑娘上树比猴快
十大碗白酒轮着喝
十一嘎啦哈姑娘爱
十二女人叼个大烟袋
十三养活孩子吊起来
十四年节喜庆吃豆包
十五上贴饼子下炖菜
十六家家户户有酱缸
十七不吃鲜菜吃酸菜
十八南北大炕对脑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十八怪,逐渐消失的民俗一、女人叼个大烟袋
二、窗户纸糊在外
三、养活孩子吊起来
四、草苫土房篱笆寨
五、烟囱贴在山墙外
六、除病驱邪萨满舞俗称跳大神
七、火盆上炕烤爷太
八、百褶皮鞋脚上踹
九、双腿没有单腿快
十、嘎啦哈姑娘爱
十一、冰上钓鱼单线拽
十二、南北大炕对脑袋
十三、不吃鲜菜吃酸菜
十四、家家户户有酱缸
十五、上贴饼子下炖菜
十六、年节喜庆吃豆包
十七、大姑娘上树比猴快
十八、大碗白酒轮着喝虽然十八怪剩下不多,但东北人看着就是亲切!那种豪迈融入每一个东北人的血液,相传一代一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