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作业(1-9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生理学作业(1—9章)

第一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名词解释:

1、脱水:是指体液量明显减少,并出现一系列功能代谢变化的一种病理过程,临床上根据

脱水时血浆渗透压的不同分为高渗性,低渗性,等渗性三种类型。

2、高渗性脱水:指失水多于失钠,血浆钠的浓度超过150mmol/L,血浆渗透压超过

310mmol/L以上。

3、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4、显性水肿:指用手指按压按压水肿部位皮肤时出现凹陷,因其易被察觉而称为显性水肿。

简答题

1、简述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的影响及其机制?

答:低血钾血症对神经肌肉的影响总体表现为抑制和麻痹作用,具体表现

⑴对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和倦怠或者反应迟钝,定向力减退,嗜睡

甚至昏迷[。

⑵对骨骼肌表现为下肢无力,软瘫,逐渐累及上肢肌肉,严重者可导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肌肉痉挛缺血坏死,横纹肌溶解。

③对胃肠道平滑肌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便秘或麻痹性肠梗阻。

其机制为:血钾降低时,由于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降低,使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比值增大,细胞静息电位负值增大,静息电位和阈电位距离加大,使可兴奋的组织细胞对兴奋刺激敏感性降

低,因而兴奋性降低。

2、简述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的机制有哪些?

答: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机制有①胶体渗透压的变化,②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系统对体液的调节,③心房利钠肽的变化。

3、某患儿腹泻4天,每天水样便10余次,试分析该患儿可能发生哪些水电解质的紊乱?

答:该患儿可能发生高渗透性脱水和你钾血症。

①每天10余次的水样便导致肠内大量碱性溶液丢失,钾也随之大量丢失而导致低钾血症。

②因水样便导致失水多于失钠而导致高渗透性脱水。

第三章:酸碱平衡紊乱

名词解释

1、标准碳酸氢根(SB):是全血在标准条件下(即血液温度在在38度,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100%,

用二氧化碳分压为40mmol/L的气体平衡)所测得的血浆HCO3含量。

2、阴离子间隙(AG):是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

3、代谢性酸中毒:是指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值下降。

4、呼吸性酸中毒:是指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值下降。

简答题

1、频繁呕吐易引起何种酸碱平衡紊乱?为什么?

答;频繁呕吐易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因为频繁呕吐导致胃液大量丢失,丢失了大量的氢离子,钠离子,氯离子,胞液中的HCO3得不到中和被吸收入血,造成血浆HCO3浓度升高,PH值升高而发生代谢性的碱中毒。

2、为什么急性呼吸性酸中毒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比代谢性酸中毒明显?

答:①CO2可引起脑血管舒张,脑血流量明显增加,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

②CO2为脂溶性的物质,能够迅速通过血脑屏障,而HCO3为水溶性的物质,通过血脑屏障

极为缓慢,因而急性呼吸性酸中毒对脑脊液PH值降低的程度比代谢性酸中毒时更为明显。

3、某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本次因上腹部不适,频繁呕吐而急诊入院,入院检查,内生肌肝清除

率为正常值的24%,PH:7.39,PaCO243.8mmol, HCO326.3mmol 钠离子142mmol 氯离子

96.5mmol,试判断该患者有无酸碱平衡紊乱?依据是什么?

答:该患者有代酸,代碱合并存在。

依据:因该患者肾功能不全,且内生肌肝清除率为正常值的24%,导致体内大量固定酸不能通过尿液排出而积聚体内,导致PH值下降而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又因为患者频

繁呕吐而使胃液中大量丢失盐酸,使肠液中的HCO3得不到H离子中和而吸入血浆

导致血浆HCO3升高,PH值上升而发生代谢性的碱中毒。

第五章:发热

名词解释:

1、发热:(fever)是指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且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体温升高的判断标准是超过正常值0.5度。

2、发热激活物:直接或间接激活机体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并使其产生释放内生致热原的各种物质。

问答题:

1、简述发热的临床分期及代谢特点?

答:发热临床分期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三个分期。

其代谢特点:①体温上升期: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不断上升。

②高温待续期: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

上保持相对平衡。

③体温下降期:散热多于产热,故体温下降,直至回降到调定点水平相适应。

2、简述EP是如何产生的,主要有哪几种?

答:EP是内生致热原,是发热刺激物刺激机体后产生的EP细胞(包括单核——巨筮细胞,肿

瘤细胞及其它细胞)产生内生致热原。

EP主要有: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个素—6

3、哪些病例在发热时需要及时解热,为什么?

答:下列情况的发热应该及时解热:

①高热者,体温高于40度的病病例,尤其是达到41度以上者,高热可致心力衰谒,昏

迷,谵妄。

②心脏病患者,发热时心率增快,循环加速,增加心脏负担易诱发心谒。

③妊娠期妇女:发热可使胎儿发育障碍而导致胎儿畸形。

第六章:应激

名词解释:

1、应激(stress):是指机体受到一定强度的体内外各种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以神经内分沁反应为主

的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

2、应激原(stressor):能够引起应激的各种刺激因素称应激原。

3、应激性疾病(stress diease):习惯上将那些应激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主要致病作用的疾病称应

激性疾病。

4、全身适应综合症(GAS):指劣性应激原待续作用于机体,则应激可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

并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称。

简答题:

1、何为急性期反应蛋白?其主要生物学功能有哪些?

答:我们将在急性损伤,急性感染时血浆中浓度迅速升高的某些蛋白质称为急性期反应蛋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