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疏导

合集下载

浅议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消除方法

浅议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消除方法

浅议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消除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教育逐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在农村小学教育中,逆反心理问题却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焦点。

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消除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就这个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消除方法,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共鸣。

一、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1. 家庭教育不力农村家庭以农事劳作为主,父母大都忙于农业生产,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不够。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容易自由发展,缺少家长的引导和规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 缺乏生活规律农村小学生由于父母工作繁忙,生活规律不固定,饮食起居不规律,缺乏锻炼,这一切都容易导致孩子情绪上的不稳定和逆反心理的产生。

3. 缺乏心理疏导农村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缺乏良好的心理疏导,对于一些自身情绪的处理和情绪管理能力,都存在不足的地方。

所以在遇到挫折和压力时,孩子们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4. 网络时代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村小学生也受到了网络的影响,接触到了很多不良信息,对于这些信息的消化和理解,往往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疏导,缺乏这方面的引导,孩子们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以上种种原因都导致了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

这也说明,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够彻底解决。

家长应当增强对孩子的关注,倾听孩子的心声,建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渠道。

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孩子犯错或产生逆反心理时,应当耐心倾听和引导孩子,避免用强制手段,避免用惩罚手段。

2. 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各类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问题,学会在遇到困难时主动求助,不要隐藏情感。

设置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服务,让孩子有一个宣泄情感的途径。

3. 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学校应当合理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鼓励学生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不愿意接受成人的指导和约束,表现出一种叛逆的心态。

逆反心理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常见的,但是如果逆反心理过于严重或持续时间过长,就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并适时采取措施。

一、逆反心理成因分析1. 独立意识加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开始逐渐独立,希望得到更多的自由。

当他们感到受到过多的限制和约束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2.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有些家长可能会过于溺爱孩子,放任孩子的任性行为,导致孩子产生了不受制约的心态。

而有些家长则过于严厉,严苛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产生逆反情绪。

3. 学校环境的影响。

有些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可能不够融洽,甚至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规定和制度,导致学生产生逆反情绪。

4.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良信息和影响,有些小学生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了逆反心理。

二、对策1.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家长和老师首先要与小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理解孩子的诉求,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想法,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权利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2. 学会尊重孩子。

家长和老师在对待小学生的时候,要学会尊重孩子,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的权威,而是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

3. 适度的约束和教育。

适度的约束和教育是必须的,但是要避免过于严苛的方式,要善于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孩子从中获得正能量。

4. 提供正面榜样。

家长和老师要做好自己的榜样,不仅要言传身教,更要言行一致,做一个积极向上的正面榜样。

5. 指导孩子正确处理情绪。

人的情绪是复杂的,孩子在处理情绪上尤为脆弱,家长和老师应该指导孩子如何正确处理情绪,让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来发泄情绪。

6. 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

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长和老师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家庭和学校环境,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逆反心理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它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困扰,也会让家长和老师感到很棘手。

那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是什么呢?该如何应对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1.自我认同不足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不断地了解自己和接受周围的环境,这时候自我认同感不足会造成自卑感,从而表现出逆反心理。

2.情感交流不良家长或老师对小学生的情感交流,如果过分苛刻、冷漠无情,甚至忽略孩子的感受,会产生孤独感和不信任感,进而引发逆反心理。

3.环境不适应小学生的环境不一定适应他们的成长,可能存在环境压力、家庭关系纷争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产生逆反心理。

4.教育方式不当教育方式不当,可能是由于老师给予的压力过大,或是给予的关注不够,也有可能是毒打、口出恶言等导致的,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二、应对逆反心理的策略1.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家长和老师要主动了解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需求,肯定孩子的价值,让他们感受到存在感,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并减少逆反心理产生的概率。

2.教育方式与孩子相适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要注意教育方式的选择,要因人而异,了解小学生的性格和兴趣爱好,因情制宜地对待孩子,使孩子在教育中感受到温暖和认可。

3.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约束能力家长和老师要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约束能力,帮助他们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减少孩子的逆反情绪。

4.理解和宽容孩子的情绪表达在家庭和学校中,家长和老师需要理解和宽容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不可一味斥责或批评,要给予孩子情感的支持和理解,以便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总之,小学生逆反心理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它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家长或老师的过错,而是孩子与周围环境产生矛盾所引起的。

家长和老师要以人为本,不能用严厉的手段来压制孩子的逆反行为,而是要采取正确的策略,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

小学生逆反心理浅析

小学生逆反心理浅析

小学生逆反心理浅析一、逆反心理的原因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

家庭环境对于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环境的和谐与否,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假如家庭环境不和谐,家长的教养方式过于严厉或者溺爱,都会导致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小学生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同学的影响产生逆反情绪。

学习压力和情绪压力也是导致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二、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小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学习抗拒。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对学习的抗拒情绪,不愿意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不愿意参加课外辅导等。

2. 表现出懒散消极。

小学生逆反心理还会表现出懒散和消极的态度,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和社交活动等。

3. 不听教导。

小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都表现出不听教导的情况,总是倔强地拒绝遵守规则和纪律。

4. 对父母态度不好。

小学生在家庭中可能对父母态度不好,不愿意配合家长的安排,经常和父母发生矛盾。

5. 逃避责任。

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逃避责任,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三、处理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方法处理小学生逆反心理首先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配合。

对于家长来说,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不要过于严格地限制他们的行为,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和权利。

家长还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与支持,尊重孩子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

对于老师来说,要善于引导和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及时发现学生的逆反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进行差异化教育,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处理学生逆反心理的时候,要采取合适的方式和方法,避免过于严厉或者溺爱。

对于学生本身来说,要注重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学会换位思考,提升自我认知和情商。

了解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摘要“逆反心理”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高峰时期普遍存在着的一种特殊心态反应;其突出表现为抵触性、求异性、矛盾性等。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对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做必要的调查和研究。

本文所说的“逆反心理”是指小学生在受教过程中以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这种消极的心理品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剖析(一)社会使然。

社教组织机构繁多,其教育内容具有广泛性、适用性、及时性和补偿性,其方式方法具有灵活多样性,积极引导,合理利用,将会对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令人担忧的是,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书摊刊物、电影院中播放的某些电影,乃至于小学生最喜欢看的动画片中都夹进了色情暴力,这些都给学生的心理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由于小学生善于模仿、可塑性强,他们常常模仿电影电视或生活中的人物,而这些人物的个性与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差异,与在校所接受的教育相左,形成反差,从而滋生逆反心理。

(二)家庭使然。

家庭教育主要指学生父母及家族中年长者对孩子的教育。

当然家庭教育也有其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家长的知识素养、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上。

比如说:同样是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受到他人欺负,有的家长要求子女去告诉教师,也有的要求子女“以牙还牙”,还有的家长会主动上阵,去教育“欺人”的孩子,以给自己的孩子一个说法……另外,家长的一些诸如抽烟、赌博这类的陋习对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三)学校使然1.教师影响使然有专家研究表明:40%的学生把教师作为自己理想人格的化身。

而当教师的教育与自己本身的行为相左时,学生自然难以接受教师的教诲,形成逆反心理。

因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影响,学生个体间总存在着差异。

但在教育教学中总有一些教师忽视学生身心发展与智力水平上的差异,而试图以统一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学生,对达不到规定要求的还以一定量的惩罚,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厌恶感,因而事事与你作对。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摘要】小学生逆反心理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许多小学生展现出逆反的行为,这可能是由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在家庭环境方面,家长的教育方式、亲子关系等因素可能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在学校环境方面,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学业压力等都可能导致小学生产生逆反情绪。

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影响也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

为了解决小学生逆反心理问题,建议家长和学校之间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学校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情商与应对能力。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家长与学校共同合作,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度过这个成长阶段。

【关键词】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对策建议,重要性,家长,学校合作。

1. 引言1.1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现象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孩子们对于教师和家长的权威不服从,表现出不配合、拒绝等行为。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逆反、固执、冷漠、攻击性等行为,不愿意接受教育和管教。

他们可能会经常迟到、旷课,对学习和家庭作业缺乏兴趣和动力。

在与同龄人相处的过程中,逆反心理的孩子们可能表现出孤僻、难以相处的特点,造成与同学之间的冲突和不和谐关系。

他们可能会在家庭和学校中经常与他人发生冲突,难以融入集体生活。

这些行为表现不仅给孩子本人带来了负面影响,也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困扰和影响。

了解和应对小学生逆反心理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逆反心理的表现不仅仅是一种行为问题,更可能是一种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需要及时予以干预和引导。

2. 正文2.1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包括多方面因素。

学生个体因素是一个重要原因。

有些小学生可能天生比较固执或者情绪波动较大,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家庭环境因素也对小学生逆反心理起到一定影响。

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都可能引发小学生逆反行为。

浅议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消除方法

浅议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消除方法

浅议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消除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农村地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逆反心理,是指儿童或青少年表现出的一种不合群、不听从规则、不服从权威的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的形成涉及到诸多因素,解决逆反心理问题也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本文将就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其消除方法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1. 家庭因素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生活圈,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对儿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农村地区,一些父母在工作繁忙的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度不够,导致孩子缺乏家庭情感支持和认同感,产生逆反心理。

2. 学校因素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弱,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有些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问题,却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导致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逆反情绪。

3. 同伴因素同伴关系对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孩子在同龄人中处于边缘化,遭受同伴排斥和欺凌,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表现出不适应和反叛的行为。

4. 社会环境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教育资源不足、文化传统保守、信息闭塞等问题,这些都对孩子的成长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1. 家庭教育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庭应该创造出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多给予孩子关怀和支持,多跟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学校教育农村小学应加大教学力度,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教育和关怀,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孩子都感到被重视和关心。

3. 同伴关系学校应加强同伴关系的塑造,组织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和集体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和互助,减少同伴排斥和欺凌的现象,使每个孩子都感到被接纳和尊重。

4. 社会关怀社会应当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丰富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质量,从根源上消除逆反心理的滋生土壤。

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综合论坛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文/吴玺华小学时期是孩子心智成长的重要阶段,而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轻则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则导致过激行为,它不仅影响了小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给教师、家长管理,产生了巨大困扰,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

因此,教师要注重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讲究教育艺术,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让学生能自我控制情绪,调节心理状态,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克服逆反心理,以期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 学生形成逆反心理的因素1.学生自身原因 许多老师发现,学生随年龄增长,有自己对事物独立判断的意识,不再按照教师说的来看待事物。

特别是小学高年级以后,小学生已经进入情绪容易急躁的时期,有了自己的看法,希望教师和家长能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尊重他们的观点和选择,但他们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完善,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所以有时教师和家长代替学生的选择和决定,学生们对此有意见,觉得教师不信任他们,认为他们没有选择和判断能力,故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原因 现在有许多家长由于事业过于繁忙忽视了孩子心理成长的变化,日常生活中缺少与孩子的沟通。

有些家庭存在一些错误观念,在孩子成长中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的成绩,认为保证孩子的物质生活和学习要求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使孩子的成长过程充满了孤独感,进而对家长安排的生活从厌烦到逆反。

3.学校原因 在学校,我们观察到部分教师喜欢拖课,上了一节课,学生已经较疲劳,下课的10分钟也要利用起来,教师还在讲,学生很厌倦,有些学生根本没有听进去,而这种厌倦的情绪随教师拖课时间越长越强烈,逆反心理也越发外露。

学生会不喜欢这个老师,不喜欢这门功课,当然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我们也常看到放学老师留学生补习,学生也是非常反感的,在这种厌倦情绪引发的逆反心理作用下,学生很难听得进教师所讲的内容,教学效果很差。

二、 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1.关心爱护学生 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师生之间心灵互相接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是青少年时期的一种特殊群体,可能会出现逆反行为。

逆反心理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在这个时期内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容易出现逆反思维。

逆反心理的成因:1.个性原因:小学生的个性可能是比较强烈,比较独立的,非常容易厌倦学校的压力和家庭的规矩,心里对于成绩、家族的压力则会比较大。

2.环境原因: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环境下会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惯例,规则和偏见,这些规则和偏见可能会让他们觉得受限,缺乏个人自由。

3.对人对事的看法:小学生对于周围的事物,包括人和物,都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观点和认识,但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可能会有些冲动,不会很理性的进行思考和分析。

1.培养宽容心态:家长和老师应该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逆反情绪不见得是孩子心性不好的表现,因此家长和老师应当多倾听孩子的诉求,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更好地引导其健康的成长。

2.缓解压力:小学生存在于学习和个人成长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导致他们的逆反情绪发生,因此应该合理地缓解孩子的学习压力和家族要求,让孩子们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3.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家长和老师应该多授予孩子们更多的自主权,并提高孩子们的自我认知能力,让他们更好的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在更大程度上展现个性,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避免形成逆反情绪。

4.适当引导:当孩子出现逆反情绪时,家长或老师应该适当引导孩子,让他们明白逆反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引导孩子们正确的心态,引导他们积极的面对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

总之,当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时,家长和教师应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和疏导,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环境进行恰当的引导,让孩子们懂得自我管理,认识到自己的心态变化,并让孩子们能够通过自身的力量去克服情绪上的困难,从而达到更好的心理保健效果。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小学生出现对父母、老师等权威人物的反抗和抵触情绪。

逆反心理的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个体因素:小学生正在个体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处于不断追求自主和独立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渴望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因此会有对权威的挑战和反抗的需求。

二、家庭环境:家庭对小学生的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对逆反心理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家长过分溺爱或过度保护,限制了小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可能会导致小学生的逆反情绪。

三、学校环境:学校对小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教师的教育态度也对逆反心理有一定影响。

如果学校的教育方式单一僵化,教师对学生没有耐心和尊重,只注重指令和规范,将会引发小学生的逆反情绪。

针对小学生逆反心理,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和责任。

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关系,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同时制定合理的家规,让孩子明确自己的边界和责任。

二、改进学校教育方式: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选择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给予鼓励和正确引导。

三、教育学生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能力: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的培训活动,教育学生如何正确表达情绪、合理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

通过提高学生的情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逆反情绪的发生和频率。

四、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合作:学校和家长应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互相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意见和期望。

学校可以定期向家长传达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情况,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和教育,共同关心和教育孩子。

针对小学生逆反心理,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只有在正确的教育环境和引导下,小学生的逆反心理才能得到缓解和改善。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逆反心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教育界的一大难题,不仅存在于学校教育中,更是涉及到家庭教育中。

逆反心理是一种为了获得自主权和自我掌控的心理特点,它是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下面针对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成因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

当家庭中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高或者太低,或者过度保护,给小学生带来负面的心理压力,导致抵触家长和家庭环境,出现逆反心理。

2、学习环境在学校中存在某些线索,如不公平的评价、不合理的奖励制度、严格的规则等,会给小学生带来精神压力,从而对学校环境产生抵触情绪。

3、自身原因小学生自身个性差异也是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之一,个性比较倔强、固执、别出心裁的孩子更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4、社会环境小学生在接触社会环境时,会受到社会影响,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情绪。

这种影响会使小学生产生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对社会产生逆反情绪。

二、对策1、家庭教育让小学生敞开心扉,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讲出自己的观点和期望,让小学生了解家长的想法,同时家长也要主动去了解小学生的想法和感受。

家长应了解育儿原理和育儿技巧,能够更好地理解小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2、学习环境学校应营造公开、公平、透明的评价机制,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成绩,更要着重关注他们的心理和行为。

学校应建立奖励机制,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

学校制度应该严格,但不能太死板,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学习阶段适度调整规则。

3、学生自我调整小学生应注重个人修养,拥有一定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生应该接受教育的指导,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自我控制。

4、社会教育社会应该加强公共教育,引导小学生走向正确的成长道路,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同时,社会应建立完善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机制,加强心理咨询,引导小学生积极应对生活中各种困难。

综上所述,小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同时也需要多方位的解决方案。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是一个处于人生成长阶段的群体,他们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主要以模仿和学习为主。

在成长过程中,有些孩子会表现出一定的逆反心理,即对成年人的规则和指导产生抵触情绪,表现出不愿意服从、不愿意合作的态度。

了解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对策,有利于家庭和学校更好地引导孩子,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1. 自我意识的觉醒:小学生逐渐获得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个性和意见。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可能表现出一些对成人的指导和规则产生抵触的行为,试图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态度。

2. 物质丰富的社会环境:当代小学生生活在物质丰富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可能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影响,导致他们产生对成人制定规则的抵触和不愿意服从的心理。

3.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可能出现过于严厉或者过于溺爱的情况,导致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过于严厉的家庭教育方式容易让孩子感到压抑和受到伤害,而过于溺爱的家庭教育方式则容易让孩子产生自私自利的态度。

4. 学业和社交压力:随着小学生升入不同的学习阶段,他们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学业和社交压力,这种压力可能使一些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表现为不愿意听从教师的安排和规定,甚至表现出挑衅和抗拒的行为。

二、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1. 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

避免过于严厉或者过于溺爱的教育方式,建立民主、平等、理性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爱和尊重,理解并接受家长的教育。

2. 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家长应该指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他们懂得如何自己调节情绪、解决问题,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3. 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应该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采取耐心、理解、尊重的态度,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情绪,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小学生逆反心理浅析

小学生逆反心理浅析

小学生逆反心理浅析小学生是一个成长阶段,他们正在经历着身心发育的各种变化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可能会出现逆反心理,表现出不听话、不配合、甚至挑战权威等行为。

了解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和表现,有助于父母和老师更好地引导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一、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1. 自我意识的觉醒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不再像幼儿时期那样盲目听从长辈的安排和要求。

他们会开始思考问题,对一些事情产生自己的看法,并试图表达出来。

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可能导致小学生出现逆反心理。

2. 对权威的挑战在成长过程中,小学生会逐渐对权威产生怀疑和挑战。

他们开始思考为什么要听从父母和老师的安排,为什么他们的要求就是正确的。

这种对权威的挑战,也是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3. 情绪和压力的释放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导致情绪和压力的积聚。

为了释放这些负面情绪和压力,他们可能会选择表现出逆反的行为,以此来宣泄情绪和压力。

1. 不听话、不配合小学生可能会表现出对父母和老师的要求不屑一顾,不听话、不配合,甚至刻意做出相反的行为。

明知道父母和老师要求他们做某件事情,却故意不去做或反其道而行之。

2. 持续争吵和抗拒小学生在面对父母和老师的安排和要求时,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反抗和抗拒情绪,出现持续的争吵和对抗行为。

他们可能会用言辞或行动与父母和老师进行长时间的斗争。

3. 寻求特别的关注为了引起父母和老师的注意,小学生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表现,比如故意闹情绪、做出激烈的举动等,以此来引起关注和特别对待。

1. 理解和尊重父母和老师要尽量理解小学生的心理和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想法。

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的权威和意见,而是要试图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为什么会产生逆反心理,关心他们的感受和想法。

2. 沟通和引导父母和老师应该与小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浅议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消除方法

浅议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消除方法

浅议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消除方法随着农村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小学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逆反心理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给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逆反心理并不是孩子天生就具备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消除方法,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成长。

一、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1. 家庭环境农村家庭多数以务农为主,父母的工作以及家庭生活本身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压力。

农村家庭的传统观念也会让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较高,孩子和父母之间很容易产生矛盾。

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过于严厉,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2. 学校环境农村小学的教学环境和条件相对较差,师资力量不足以及教学资源匮乏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些问题容易造成农村小学生的逆反心理。

3. 社会环境农村地区社会资源落后,孩子们的社会交往机会相对较少,这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也容易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1. 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理解孩子的需求,给予孩子必要的支持和关爱,以减少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可能性。

2. 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3. 社会教育社会资源不足是农村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关注。

社会可以通过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改善学习环境,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问题。

4. 心理辅导学校可以组织专业的心理辅导师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寻求解决的办法。

浅析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疏导对策

浅析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疏导对策

浅析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疏导对策涵江实验小学张金灿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体针对他人提出的对自己的要求、愿望,采取一种负向的,与他人所期望的截然相反的态度或行动的心理。

对于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及特点,有众多的方面。

我们通过对特点和原因的分析,可以帮助寻找出正确的引导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教育学生。

一、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分析。

(一)可变性。

小学生的观点、信念尚未完全形成,且极不稳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迁和教育的作用而变化。

比如说,当学生对某老师在处理某一问题时有成见,他可能就会对这位老师形成认知偏差,产生抵触情绪;但在与这位老师多次接触之后,又会随着了解的不断深入,而改变看法,说不定会“化敌为友”,心理相容。

(二)盲目性。

小学生精力充沛,探求欲望强,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但自控能力差,他们好动,好问。

但由于心理的发展与其认知的水平不相适应,思维常会产生断层,处于一种“有劲无处使”的心理状态。

他们这种幼稚的心理一旦滋生逆反因素,就表现得相当任性,遇事无论行与否,只要想干,就会随心所欲,无所顾忌。

(三)破坏性。

小学生精力充沛,心里总有一种急于表现自己的燥动感,有的学生总是想方设法对老师“挑刺”,给其它同学“找碴”,甚至于故意捣乱,作业不完成,纪律不遵守,这种心理状态对班集体的建设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极为有害。

二、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剖析。

(一)外部因素1、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希望孩子每门功课都考第一,每次竞赛都得名次,这与孩子自身的实际水平不相适应,与孩子的发展潜能不相一致,因此,随着期望值的不断攀升,实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当孩子发现不管自己如何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便会采取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办法,对抗父母日趋升高的期望值。

浅议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消除方法

浅议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消除方法

浅议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和消除方法随着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一些农村小学生却呈现出了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孩子因为过度自尊、反感约束、好强等心理素质过度发展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会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了解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以及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消除,对于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一、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1. 家庭环境农村家庭多为大家庭,父母因务农忙碌,孩子在家庭教育和情感关怀方面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导致小学生心理不稳定,产生逆反心理。

2. 生活环境农村小学生生活环境相对贫困,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生活的困苦使得小学生心理产生不满和抱怨,产生逆反心理。

3. 学校教育农村学校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学校管理制度相对宽松,教师对学生管理不严格,学生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4. 社会环境农村小学生多数接受的是传统家庭教育,对一些规矩和约束产生抵触情绪,小学生逆反心理由此形成。

1. 对家长和师长呈现出不尊敬的态度,不听从家长和老师的教导。

2. 做事顽固、抗拒,交往少,冷漠、排斥。

3. 逃学、早恋、打架等不良行为。

4. 情感不稳定,不愿意和周围的人建立亲近关系。

5. 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反感情绪,学习成绩较差。

1. 家庭教育家长要关爱孩子,多陪伴孩子,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家长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促进家庭和睦,减少家庭矛盾。

2. 学校教育学校应当建立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行为管理,提高学生的纪律意识。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学校教育质量。

3.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让孩子能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提升自律能力。

4. 心理辅导针对农村小学生逆反心理问题,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表现出不服从、反抗或挑战他人权威的行为。

这种心理状态常见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成因复杂多样,需要采取正确的对策进行干预。

家庭环境是小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成因之一。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都容易使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应注意在教育孩子时切忌纵容孩子的一切需求,要建立适当的家庭规矩和家法,让孩子明白有哪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家长应当尽量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合理范围内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以培养其独立性和责任感。

学校环境也可能导致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如果学校教育过于严格或者存在过多的不公平现象,会引发学生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学校应当关注学生的感受,采取公正公平的教育措施,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们应当尊重学生,给予他们适当的话语权,尽量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并积极解决问题。

社交环境与小学生逆反心理有关。

如果孩子在同伴中遭受排斥或受到欺凌,会导致他们产生愤怒和逆反心理。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自尊心。

家长和老师要在孩子面临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们应当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良好的交往技巧,增强适应能力。

为了处理小学生逆反心理,教育者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

要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与小学生进行坦诚而理性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和困惑,并尽量给予帮助和指导。

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在某些事情上做出决定,并为错误承担后果,逐渐提高他们的责任感。

要进行适当的情绪管理教育。

教育孩子正确表达和调控情绪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用合适的方式发泄情绪,而不是通过逆反行为来表达。

要关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需求,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成就感。

解决小学生逆反心理需要综合考虑家庭、学校和社交环境等多个因素。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小学生在心理、行为上表现出的对抗性、反抗性心理。

在日常教学和家庭教育中,逆反心理表现得比较明显,这给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

本文将就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进行阐述。

1.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是小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稳定融洽、和睦温馨的家庭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家庭环境不和谐、父母关系紧张以及家庭成员间长期存在矛盾冲突等会使小学生情感受到伤害,增加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可能性。

2. 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学校环境的良好与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学校教学环境、人际关系存在问题,会对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3. 个体性格因素:每个小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些小学生天生较为敏感、倔强,对外界的压力、教育、要求有些畏惧与抵触,这些性格特点也会成为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4. 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对小学生的影响是重大的,如果父母对小学生的教育方式过于严厉、过分溺爱,或者对小学生进行责骂、打骂等,都容易造成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1. 增强家庭和睦氛围:家庭是小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家庭氛围必须和睦,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包容、关爱,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要注重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和小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小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2. 老师耐心引导:老师是小学生日常接触最紧密的人,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的关怀,要多方位、多层次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

对于产生逆反心理的小学生要耐心倾听、引导、理解。

3.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班级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班级氛围良好与否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老师可以通过举行各种有意义的班级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班级集体荣誉感,逐渐形成和谐的班级氛围。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孩子们有意无意地与父母或老师进行对抗,表现出一定的不服从和反叛行为。

逆反心理的成因复杂多样,但与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学校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面对逆反心理时,家长和老师应采取合理的对策,帮助孩子摆脱逆反情绪,发展健康的成长态度。

逆反心理的成因: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如果家庭中存在过度管制、过度保护、过度干涉或压抑孩子个性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压力,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学校环境的影响:小学生在学校的环境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思维和行为。

如果学校教育行为过于僵化、无法满足孩子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孩子也可能表现出逆反心理。

自我认知不足:小学生在自我认知上还不够成熟,对自己、对环境的认定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如果孩子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也会表现出逆反心理。

兴趣爱好难以满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父母和老师不能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也会产生逆反心理。

对策:了解孩子:家长和老师应该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优势和劣势。

通过了解孩子,可以更好地沟通和交流,避免产生逆反情绪。

尊重孩子:家长和老师应该尊重孩子,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和被理解。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家长和老师可以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通过多种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增强互信,理解孩子的需要,并主动向孩子传递正能量。

设置明确的规矩:家长和老师应该为孩子设置明确的规矩和要求,使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同时,应该根据孩子的情况和特征设计不同的规矩和要求。

总之,在对待小学生逆反心理的问题上,家长和老师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对策。

既要尊重孩子,又要坚持原则和规矩,让孩子发展健康的成长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疏导
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小学生教育主要是学生的养成教育。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走入了误区,很多“恨铁不成钢”的教师和“望子成龙”的父母心目中“好学生”、
“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视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质的教育。

我认为,“学会做人”应该是素质教育的
核心。

尤其有一部分孩子到了中高年级往往会开始对父母、老师产生一种抵触情绪。

他们心理有什么话不愿意向别人诉说,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

我们把孩子的这种现象称为逆反心理。

近年来,这种心理在儿童、少年当中尤为突出。

它的主要表现有:大家都积极倡导的东西,他(她)却偏偏表现出冷漠、排斥,而对大家都反对的事物,他(她)则积极、热情地去肯定和支持。

因为儿童还不能准确地、客观地评价自己,更不能很好地理解社会、指导自己的行动,如果逆反心理过于严重,势必要影响他们听从成年人的指导,这将给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负效应。

所以,认真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不但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都很清楚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

一、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表扬使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
应。

例如:上课了,绝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实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

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

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有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
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二、建立深厚的师生情,缩短心理距离
当学生犯错误时,不是想着怎样整治他们,而是向其讲清道理,使其心服口服……总来说之,教师的宽容能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上进心。

多几分宽容,就会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平时,和他们谈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多给他们一点温暖和体贴。

并从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真心实意地去关心爱护他们,发现他们的长处和短处,使其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聪明才智,进而让他们亲自感受到老师真诚的体贴和关怀,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当他们觉得老师值得亲近、信赖时,就会把老师的教育认为是出于好意的劝导而愿意接受。

教师还应
该学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这种“同体观”是一种重要而有益的思维方式,它有有助于处理师生关系,改变人际心理气氛,开阔我们的教育思路。

同时,因为教师本身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也许就是教育者的昨天,教师如能回忆起自己当年所犯错误的心情,对学生犯错误时的心情就能理解
得更真切些。

这样,就会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
呜,有益于控制学生中的逆反心理。

三、抓常规训练,适时提出适当的要求
对学生实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

长期以来,我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增强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首先训练学生准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习惯的培养。

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

只要做作业,就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

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词要清楚。

在听的水平方面,贝y要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

老师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智力、基础、学习环境、条件、学习动机、意志等都各有差异,我们在实行教学时,就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水准不同的训练。

给每个学生发挥
自己水平,提升自己水平的机会。

使他们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有利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

教师希望学生成材的心情是能够理解的,但若所以不切实际地对学生寄予过高的期望,贝煜不明智的。

所以,为人师者不妨降低期望的高度,给孩子设定一个他能够达到的目标,待他实现后再提出一个高一层次的目标。

如此循环往复,既能够避免孩子的逆反心理,又可促动他持续进步,并逐渐接近老师的期望。

四、教师追求自身的完善,感染影响学生
教师首先要以自己规范的行为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做老师的应以身作则,身教胜言传,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一定要“身正为范”,感染和影响每一个学生。

对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能够说是无字之书、无言之教,教师不但以书教人,以客观规律教人,更重要的是通过人格的力量“以人教人”。

才能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五、发挥家校合作的功效,共建良好氛围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对家长实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协助。

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的教育光靠学校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学校、家庭密切配合才能解决,而多数家长又缺乏教育的常识和方法,所以学校在对学生实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增强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对于家长有问题的,班主任必须给家长指出来,指出这样将给孩子带来的危害,并向学生家长介绍一些教育方法,请有经验的家长介绍成功的教育经验,使家长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实行,为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创设良好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