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全文)
射频消融专家共识
②治疗:针对这类患者,建议暂停消融,局部充分麻醉,并适当应用阿托品、镇静剂等药物。
凝血功能严重紊乱者(凝血酶原时间>18s,凝血酶原活 4级,威胁生命(需要气管插管)。
后期改变(3个月后):与基线相比,消融区在3个月后保持稳定或稍大,6个月后大小稳定或逐渐缩小,并可有多种演变模式(如纤维
姑息性消融:是指通过射频消融术治疗,最大限度地诱导肿瘤凝固性坏死,达到减轻肿瘤负荷、缓解症状的目的。 ③预防:前半小时口服可待因可减轻咳嗽反应。 4级,威胁生命(需要气管插管)。
相对禁忌证 :①有广泛肺外转移者,预期生存<3个 其他严重并发症包括邻近神经损伤(如臂丛、肋间、膈、喉返等神经对热敏感)、心包填塞、针道种植、肺脓肿、皮肤灼伤等。
二、射频消融针
三种类型的射频电极针在肺部肿瘤的射频 消融中都可以使用,考虑到患者存在自主 呼吸,肺活动度较大,建议选择多针伸展 型电极针以便出针后覆盖肿瘤,减少射频 电极针移动对肺的副损伤。而对邻近心脏 大血管或气管支气管等重要结构的肿瘤射 频消融时选择与之平行的单针(非多针伸 展型)穿刺比较安全。
动度<40%)。抗凝治疗和/或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消融前 化、空洞形成、结节、肺不张、消失等),或组合出现。
部分患者对疾病的不了解,对治疗手段的恐惧,甚至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②有严重合并症、感染期、免疫功能低下、肾功能不全者;
至少停用5d-7d。 1 原发性肺癌:肿瘤最大径>3 cm,进行多针、多点或多次治疗,或联合其他治疗方法。
不全者;③心脏起搏器植入、金属物植入者;④对碘对 但也有人认为与病灶小、穿刺路径长、合并慢阻肺、肺动脉高压有关。
消融后综合征:约2/3患者可能发生。 3 大肿瘤:直径>5 cm的肿瘤,单次多点RFA治疗,随后放疗或多次多点RFA治疗。
肝血管瘤的射频消融治疗(国内)专家共识
资料。此后,国外医师也开始尝试应用RFA治疗肝
血管瘤。2004年,美国学者Zagoria等¨4 o报道在CT 引导下经皮穿刺RFA治疗1例肝血管瘤(5.0 cm) 患者。2006年,Fan等¨刊首次报道了腹腔镜路径 RFA治疗27例患者50个肝血管瘤(5.5
4-2.0
况:瘤体巨大难以手术切除,肝血管瘤破裂、出血,合
(320675007131、32067501207)
1.病理学特点:肝血管瘤可分为海绵状血管
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 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肝血管瘤外观呈暗红 色、界限清晰,切面呈海绵状,可见不规则的纤维性 包膜。瘤体主要由网格状、大小不等的血管腔重叠 构成;血管腔大小不等,内壁衬有单层扁平内皮细 胞;血管腔之间存在纤维组织。随着瘤体内血管腔 扩张,瘤体膨胀式增大,血管腔内可形成血栓、坏死、 瘢痕及钙化¨…。 2.生长特点:大多数肝血管瘤生长缓慢,甚至
Xuenvei,Wang Shaohong,Song Jingling,Zhai Bo,Ning Chun— min,Guo Shigang,Xin Yonghong,Lu Jun,
Zhu Huaqiang,Sun Wenbing.+Department
Pancreatic
of
Hepatobiliary,
14%患者瘤体增大超过1 cm,18%患者发现新生肝 血管瘤。当肝血管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通常会引 起明显且持续的症状。Hasan等。31在10年问随访
到破坏血窦内皮细胞和闭塞瘤体血窦的目的。需要 临床治疗的较大肝血管瘤多数为多支动脉供血,部
分供血动脉在造影时不易被发现,且栓塞供血动脉 后易形成侧支循环,导致肝血管瘤复发。如果过度 栓塞瘤体,则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肝内胆管损伤或 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因此,TAE难以被广泛接 受和应用pM 8I,仅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或备选治疗方 案‘37删。 四、肝血管瘤RFA治疗的原理 肝血管瘤RFA治疗的原理是通过射频电流产 生足够的热量(消融电极周围温度可高达105℃),
肝部射频消融实施方案
肝部射频消融实施方案肝部射频消融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肝脏疾病的介入性治疗方法,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热能,将肿瘤组织进行灼烧,达到治疗的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肝部射频消融的实施方案。
一、患者准备工作。
1. 术前评估,患者在进行肝部射频消融前,需要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肝功能、凝血功能、肿瘤大小和位置等方面的评估,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2. 术前准备,患者在进行肝部射频消融前,需要进行相关的术前准备,包括空腹、清洁肝部皮肤、留置静脉通路等。
二、手术操作步骤。
1. 麻醉,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或全麻,以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舒适。
2. 穿刺定位,在影像引导下,通过穿刺针准确定位到肿瘤组织,为后续的射频探头插入做好准备。
3. 射频治疗,将射频探头插入肿瘤组织内,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热能,对肿瘤组织进行灼烧,直至达到治疗的效果。
4. 影像监控,在射频治疗过程中,需要通过影像监控,实时观察治疗的效果,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5. 结束手术,待射频治疗完成后,拔除射频探头,进行止血处理,并观察患者的情况。
三、术后护理。
1. 观察,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包括生命体征、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方面的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
2. 术后指导,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术后指导,包括饮食、生活方式、注意事项等方面的指导,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四、注意事项。
1. 术前评估,患者在进行肝部射频消融前,需要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2. 术中监控,在手术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3. 术后观察,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对肝部射频消融的实施方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施肝部射频消融时,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为患者的康复和恢复提供保障。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2023年CT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3年CT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摘要为了规范我国CT引导下肝癌局部消融治疗技术,融合国内外先进的〃精准医学〃概念和适应影像引导下热消融(IGTA)治疗肿瘤技术的发展,提高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水平,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消融治疗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结合目前肝癌治疗指南和消融治疗的进展,讨论制订了CT引导下经皮穿刺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专家共识,以便为CT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实践的规范和发展提供参考。
一、前言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5位常见恶性W瘤及第2位W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2,3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11u1ar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Cho1angiocarcinoma,ICC)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ombinedhepatoce11u1ar-cho1angiocarcinoma)三种病理学类型,其中HCC占75%~85%、ICC占10%~15%[4],本专家共识中的〃肝癌〃仅指HCC o肝癌患者如果能获得治愈性治疗,术后预期生存期›5年,肝癌治愈性治疗技术包括肝切除术、肝移植术和肝癌消融术[1,5]O肝癌消融治疗的主要影像引导方式有CT引导、超声引导、MR1引导等,为了规范我国CT引导下肝癌局部消融治疗技术融合国内外先进的精准医学"概念和适应影像引导下热消融(image-guidedtherma1ab1ationJGTA)治疗肿瘤技术的发展,提高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水平,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消融治疗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结合目前肝癌治疗指南和消融治疗的进展,讨论制订了CT引导下经皮穿刺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专家共识,以便为CT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实践的规范和发展提供参考。
影像引导肝脏肿瘤热消融治疗技术临床规范化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
影像引导肝脏肿瘤热消融治疗技术临床规范化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肝脏肿瘤热消融是指通过热效应原位灭活肝脏肿瘤的局部治疗方法,包括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 MWA)、冷冻消融(cryoablation, Cryo-A)、激光消融(laser ablation, LA)、超声消融(ultrasound ablation)等。
多在影像引导下经皮穿刺实施,具有操作简便、微创、精准、疗效确切等优点,也可在腹腔镜下或开放术中完成,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肿瘤消融在我国属于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为规范肝脏肿瘤热消融技术操作,确保医疗安全,国家卫计委委托中国医师协会组织国内肿瘤消融治疗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认真讨论,最终形成本共识。
本共识以射频消融为代表,同样适合于微波消融,并可为其他消融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一、适应证[1,2,3,4,5,6,7,8,9,10,11,12](一)肝脏恶性肿瘤1.完全消融(complete ablation):(1)原发性肝癌:单发肿瘤,直径≤5 cm;多发(数目≤3)肿瘤,最大直径≤3 cm。
(2)肝脏转移瘤:原发病灶已得到有效控制、无肝外其他部位转移或肝外转移灶稳定、肝内病灶预期能完全消融。
2.姑息消融(palliative ablation)目的在于最大限度消减肿瘤负荷、缓解肿瘤引起的症状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1)原发性肝癌:无法完全消融、无消融治疗禁忌证,射频消融可单独应用,也可联合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2)肝脏转移瘤:存在肝外其他部位转移时可在全身治疗的同时行肝内病灶消融。
(二)肝血管瘤直径>5 cm、有临床症状。
二、禁忌证[1,2,3,4,5,6,7,8,9,10,11,12]1.肿瘤弥漫分布。
2.侵犯邻近空腔脏器。
3.肝功能Child-Pugh C级。
4.无法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
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操作规范专家共识
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禁忌证 • (1)弥漫型肝癌; • (2)肝功能分级为CKld-PughC级,
保肝治疗未能明显改善肝功能; • (3)1个月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
张破裂出血,经评估目前仍有较高消 化道出血风险; • (4)不可纠正的凝血功能异常; • (5)合并顽固性大量腹腔积液;
• (6)合并活动性感染或脓毒血症; • (7)严重肝、肾、心、肺及脑等重要
治疗后肝功能可恢复至术前水平。
并发症预防和处理
• 1.消融后综合征 • 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多为一过性、自限性。对于直径>5cm肿瘤建议分
次消融,一旦出现症状,可对症给予退热、补液等相应治疗。 • 2.感染 • 可表现为穿刺处感染、肝脓肿等。预防措施包括严格无菌操作,尽量避免对胆
管区域进行一次性大面积消融,术后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染治疗。
• 冷热多模态消融系统由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制和开发,是原创 的、全新一代消融肿瘤设备,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其主要通过直接损伤细 胞、破坏肿瘤微血管、诱导机体免疫反应及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破坏杀伤肿瘤 细胞。
适应证和禁忌证
• 一、适应证 • 需满足1及2或3条件。 • 1.肝功能和体力状况 • (1)肝功能分级为Child—PughA或B级,或经内科治疗达到该标准。 • (2)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为0~2分。 • 2.根治性消融 • (1)原发性肝癌。 • (2)转移性肝肿瘤。 • 3.姑息性消融
观察全身肿瘤情况、患者一般状况及器官功能。
脏器衰竭或恶病质状态; • (8)意识障碍或不能配合治疗; • (9)预计生存期<3个月。
操作步骤
• 1.影像学引导下经皮穿刺肝脏肿瘤局部消融术 • CT或超声均可引导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并行监控,建议采用CT引导;实时监控
肝癌局部消融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全文)
肝癌局部消融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全文)局部消融治疗是借助影像技术的引导对肿瘤进行靶向定位,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肿瘤组织。
影像引导技术包括超声、CT和MRl;治疗途径包括经皮、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这3种。
局部消融治疗的特点包括:(1)直接作用于肿瘤,具有高效快速的优势;(2)治疗范围局限于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对机体影响小,可以反复应用。
局部消融治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已成为继手术切除和介入治疗之后的第3大肝癌治疗手段,而且由于其疗效确切,特别是在小肝癌的治疗方面,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与手术切除相近,因此被认为是小肝癌的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
为了推动肝癌局部消融治疗的规范化,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共同发起,组织外科学、肿瘤学、超声学、介入学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参与,起草制订了《肝癌局部消融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1、治疗原理及分类局部消融治疗按其原理可以分为化学消融治疗和物理消融治疗。
化学消融治疗是指用化学的方法(即往病灶内注入化学物质,如无水乙醇和乙酸等)使局部组织细胞脱水、坏死、崩解,从而达到灭活肿瘤病灶的目的。
目前应用于肝癌治疗的化学消融手段主要有瘤内无水乙醇注射和瘤内无水乙酸注射等。
物理消融治疗则是通过加热局部组织或冷冻局部组织,进而灭活肿瘤病灶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射频消融、微波固化、冷冻治疗、聚焦超声消融和激光消融等。
本规范以下部分以射频消融术为代表,适合于微波固化术,并可供使用其他局部消融治疗方法的人员参考。
2、治疗原则(1)射频治疗前须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肿瘤生物学行为,包括预测可行性和效果,并确定治疗及联合治疗的措施和步骤;(2)治疗前进行充分的影像学评估,根据肿瘤浸润范围和位置等,制定治疗方案和策略,以保证足够的安全范围,尽可能获得一次性、适形的完全消融治疗;(3)选择适合的影像引导路径,并监控治疗过程;(4)制定适宜的综合治疗方案及科学合理的随访计划。
《肝血管瘤的射频消融治疗(国内)专家共识》要点
《肝血管瘤的射频消融治疗(国内)专家共识》要点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
文献报道,普通人群肝血管瘤的发病率为0.4%~20.0%,尸检发现率为0.4%~7.3%。
肝血管瘤多数生长缓慢,无恶变倾向,自发破裂者少见。
如果瘤体较小,无明显临床症状,可随访观察;如果血管瘤体积较大(≥5cm),生长趋势明显或/和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常需要积极治疗。
近十多年来,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越来越广泛地用于肝血管瘤的临床治疗,显示了疗效确切、微创、安全等优点以及良好的应用前景。
一、共识形成过程二、肝血管瘤的特点和诊断1.病理学特点:肝血管瘤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
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
2.生长特点:大多数肝血管瘤生长缓慢,甚至无明显生长倾向,但少数生长倾向明显。
3.诊断: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肝功能和肿瘤标志物检测一般无异常,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和MRI等)。
B超是肝血管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三、肝血管瘤传统治疗方式及特点外科手术是肝血管瘤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创伤大、并发症多、住院时间较长。
放射治疗可破坏肝血管瘤内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使瘤体内血管栓塞、坏死和纤维化,从而使瘤体缩小,缓解临床症状。
但是放射治疗可导致放射性肝炎、静脉闭塞性疾病等并发症,现已基本弃用。
肝动脉栓塞(TAE)是治疗肝血管瘤的常用手段。
如果过度栓塞瘤体,则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肝内胆管损伤或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TAE 难以被广泛接受和应用,仅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或备选治疗方案。
四、肝血管瘤RFA治疗的原理肝血管瘤RFA治疗的原理是通过射频电流产生足够的热量(消融电极周围温度可高达105℃),破坏瘤体内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广泛的血管损伤和血栓形成,进而使瘤体组织凝固、碳化,肿瘤缩小。
显微镜下可见消融区红细胞溶解、血管内皮脱落,血管平滑肌消失且纤维化等病理学改变。
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
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Company number :【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为了规范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改进服务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减少各种并发症,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是指采用物理方法直接毁损肿瘤的局部治疗技术,不包括微波、激光、超声、高频电灼、冷冻等其他消融治疗技术。
(一)医疗机构开展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1.此项技术限定在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进行,并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相关诊疗科目。
2.申请单位必须具有独立开展胃肠外科手术、肝胆外科手术、胸外科普胸手术、 CT 或者 B 超等医学影像引导下肝穿刺活检、肺穿刺活检等技术的能力。
(二)设备基本要求1.要求医疗机构必须具备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的肿瘤射频消融设备系统,目前医疗市场上主要包括有 Cool-tipRFSystem (冷循环超能射频肿瘤治疗系统)、 RitaSystem (锐达射频肝癌治疗系统)、RadioTherapeuticsSystem (多弹头射频肿瘤治疗系统) 等;射频消融治疗仪的部件包括射频发生器、治疗电极和中性电极板,主要的电极有:①中空冷却电极;②展开式多钩电极;③灌注电极;④脉冲电极等。
2.具备存放肿瘤射频消融设备专用房间和射频治疗针及配件存放柜,并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3.具备影像引导的技术设备,如超声、 CT 或者 MRI 等及具备医学影像图象管理系统。
并具备用于评估局部疗效的对照增强影像检查技术条件。
4.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在消融过程中能进行心电、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开展开放手术中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尚需具备手术中影像引导的技术设备。
指南推荐|影像导引肝脏恶性肿瘤多模态消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
指南推荐|影像导引肝脏恶性肿瘤多模态消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为规范肝脏恶性肿瘤多模态消融治疗技术操作,便于不同层级医院开展,确保医疗安全和临床疗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市抗癌协会实体肿瘤聚焦诊疗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肿瘤治疗领域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认真讨论,最终形成本共识。
肿瘤多模态消融治疗技术概念冷冻消融利用超低温造成肿瘤细胞不可逆冻伤而杀灭肿瘤组织,有效治疗温度为-40~-180℃。
当组织温度低于-40℃时,冷冻消融通过冰晶形成和渗透压休克破坏细胞;当冷冻组织细胞时,细胞代谢崩解。
随着温度进一步降低,细胞外冰晶开始形成,导致细胞外高渗,引起细胞内液外渗和细胞脱水。
解冻时,渗透梯度逆转,使细胞外液流入,导致细胞肿胀,细胞膜破裂。
热消融则是引起肿瘤组织急性凝固性坏死。
在高温作用下,蛋白质变性和细胞膜融化,细胞瞬间死亡。
多模态消融技术针对肿瘤组织实施冷热交替快速温度变化,利用组织内温度场交替变化、相应产生的热应力以及血流停止与再灌注产生的机械力,原位破碎肿瘤细胞,在彻底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使肿瘤组织最大限度地释放肿瘤抗原,激发机体产生主动性抗肿瘤免疫。
多模态消融不是冷冻消融和热消融的简单叠加,而是在精确调控热剂量和温度场前提下,通过多模态方式(冷冻、加热、免疫)有效治疗肿瘤,其疗效已在前期大量研究中得到证实。
因此,多模态消融治疗是指整合CT、MR、超声导航或磁导航等影像设备,利用MR形态和功能成像,在空间精准定位基础上,通过热剂量精准控制实施消融治疗规划,突破传统肿瘤微创消融非定量瓶颈,实现图像导引的射频消融、冷冻消融联合应用。
在冷冻与射频热消融交替转换过程中,通过对病灶区温度精准控制和消融过程定量规划,不仅可以提高加热的均匀性和效率,更彻底破坏原位肿瘤细胞及其循环系统,同时最大程度释放活性肿瘤抗原,从而达到局部治疗、激发全身免疫、控制肿瘤复发转移的目的。
技术平台基于现有医学影像学平台,实现面向多模态消融治疗应用的影像导引精确定位和实时导航;基于已有3D影像存档及通讯系统(PACS)处理工作站,融合多种影像数据(CT、MR、超声)对病灶区三维重建,规划进针路径;基于多模态消融临床治疗规划系统、术中温度监控系统、术后评估系统进行术前治疗策略规划、术中监控与术后评估;基于已有射频消融设备及冷冻消融设备,分别进行冷冻消融和射频消融,实现多模态消融治疗操作。
经皮射频消融法治疗肝恶性肿瘤
消化 道异 物 大致 可 分 为外 源 性 的 ( 吸或 故 意 服 误 入 ) 内源性 两 种 , 物对 人体 的影 响 主要取 决于 异物 和 异
肝 恶性肿 瘤 患者 治疗 又增 添 了一种较 好 的选择 。
1 R A 的历 史 F
的性质 、 大小 、 形状及异物滞 留的部位 。因此 , 必须依 据 具体 情况 作 出异物 是否 要取 出 。 上消化 道 内 的任 何 异物 , 自然排 出有 困难者 , 凡 特
别 是锐 利及 有毒 异 物 均 应 在 内镜 下取 出。另 外 , 于 用 消化道 疾 病治疗 的各 种 支架 移 位 后 , 应 利 用 内镜 取 也 出 , 则会 引起 某 一 段 消化 道 的梗 阻 或 穿 孔 。长形 锐 否 利物取 出时应将 异 物 与食 管纵 轴 呈 平 行 为 宜 , 时较 这 易取 出 。类 球形 异 物 取 出 应 根据 不 同大 小 、 质 的异 性
维普资讯
74
苏州 医学> o 7年第 3 2o 0卷第 2期
术, 该技 术有 安全 、 简便 、 捷 、 济 等特点 。 临床适 用 快 经 于各 种 神经 系统疾 病 导致 长期 或较 长时 间丧失 吞咽 功 能 , 能经 口或 鼻饲 营养 者 , 种肌 肉所致 的 吞咽 困难 不 各 者 , 身性疾 病所 致严 重 营养不 良 , 、 、 全 咽 喉 口腔 大手 术 后 要长 时 间营养 支持 , 伤或肿 瘤造 成 吞咽 困难者 , 外 食 管 一气 管瘘 , 恶性 肿 瘤 所 致 食 管梗 阻 , 重 的胆 外 良、 严 瘘 等都 需要 P G, E 效果 较好 。
( 收稿 2 o o 7—0 8—0 ) 7
肝癌局部消融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全文)
肝癌局部消融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全文)局部消融治疗是借助影像技术的引导对肿瘤进行靶向定位,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肿瘤组织。
影像引导技术包括超声、CT和MRl;治疗途径包括经皮、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这3种。
局部消融治疗的特点包括:(1)直接作用于肿瘤,具有高效快速的优势;(2)治疗范围局限于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对机体影响小,可以反复应用。
局部消融治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已成为继手术切除和介入治疗之后的第3大肝癌治疗手段,而且由于其疗效确切,特别是在小肝癌的治疗方面,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与手术切除相近,因此被认为是小肝癌的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
为了推动肝癌局部消融治疗的规范化,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共同发起,组织外科学、肿瘤学、超声学、介入学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参与,起草制订了《肝癌局部消融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1、治疗原理及分类局部消融治疗按其原理可以分为化学消融治疗和物理消融治疗。
化学消融治疗是指用化学的方法(即往病灶内注入化学物质,如无水乙醇和乙酸等)使局部组织细胞脱水、坏死、崩解,从而达到灭活肿瘤病灶的目的。
目前应用于肝癌治疗的化学消融手段主要有瘤内无水乙醇注射和瘤内无水乙酸注射等。
物理消融治疗则是通过加热局部组织或冷冻局部组织,进而灭活肿瘤病灶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射频消融、微波固化、冷冻治疗、聚焦超声消融和激光消融等。
本规范以下部分以射频消融术为代表,适合于微波固化术,并可供使用其他局部消融治疗方法的人员参考。
2、治疗原则(1)射频治疗前须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肿瘤生物学行为,包括预测可行性和效果,并确定治疗及联合治疗的措施和步骤;(2)治疗前进行充分的影像学评估,根据肿瘤浸润范围和位置等,制定治疗方案和策略,以保证足够的安全范围,尽可能获得一次性、适形的完全消融治疗;(3)选择适合的影像引导路径,并监控治疗过程;(4)制定适宜的综合治疗方案及科学合理的随访计划。
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操作规范专家共识
药物治疗与护理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 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和护理 ,促进术后恢复。
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 练,提高生活质量,预防 复发和转移。
2023
PART 04
安全与有效性
REPORTING
安全性分析
操作过程安全
2023
PART 06
参考文献
REPORTING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进 展
参考文献2
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价
参考文献3
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安全性评估
2023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手术过程
手术室准备
确保手术室环境符合无菌要求, 准备好所需的手术器械和消融设
备。
麻醉与监测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 麻醉方式,并在手术过程中进行
必要的生命体征监测。
消融治疗
在影像学引导下,将消融探针准 确放置在肿瘤病灶内,根据预先 制定的治疗方案进行冷热多模态
消融治疗。
术后处理
01
02
03
术后监测
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原理
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的原理主要是利 用不同物理能量形式在肿瘤组织中产 生热效应或冷效应,导致肿瘤组织凝 固性坏死或凋亡。
冷效应则是通过冷冻技术,使肿瘤组 织温度降低至冰点以下,形成冰晶并 引起细胞内冰晶形成,导致细胞损伤 和死亡。
热效应主要通过射频、微波、激光等 能量形式在肿瘤组织中产生热量,使 肿瘤组织温度升高至有效治疗温度, 进而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经皮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指南
经皮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指南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吴沛宏一、概述肝细胞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全世界肝癌患者的一半。
其具有如下基本生物学特征:肝炎肝硬化背景;肝癌的多发性或多中心性,因为其多中心起源,容易肝内播散和复发;富血供。
据此,肝癌的治疗,应该是局部治疗结合器官水平的治疗,并联合全身或系统治疗。
肝癌的治疗经过了六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888年德国外科医师Carl Langenbuch首先成功实施楔形外科手术切除肝左叶的肝细胞癌,这标志着肝脏外科的诞生。
1891年Lucker首次报告从肝左叶切除肿瘤,1911年Wendell在肝门外结扎右肝动脉和右肝管,沿Cantlie线切除肝右叶,开始了解剖学与外科学的结合而推动肝脏外科发展。
第二阶段是1914年开始的半肝切除。
第三阶段是1963年Starzl在美国丹佛市做了首例胆道闭锁病儿的肝移植。
在1967年7月23日, Starzl又为另一肝癌患儿(1.5岁)行原位肝移植术,手术获得成功。
然而,肝癌发现时大多为中晚期,可手术切除的占20%左右,还有80%不能进行手术切除,因此,需要其它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治疗肿瘤方面,1972年Rosch对肝、肾恶性肿瘤进行栓塞;1976年日本学者将TACE用于中晚期肝癌,国内林贵1979年开展肝癌DSA,1984年行首例肝癌TAE术。
这是肝癌治疗的第四阶段。
80年代血管介入技术走向成熟,中晚期肝癌的生存率得以改善。
第五阶段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逐步发展起来的TACE 序贯联合化学消融和物理消融。
第六阶段是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影像与微创介入中心于2000年后首先开展的TACE序贯消融治疗和生物免疫治疗、中医药治疗。
与外科切除对比,TACE联合消融治疗进一步提高了中晚期肿瘤的生存率,并成为早期肝癌的首选方法之一。
消融是肝癌的重要局部治疗手段之一,是肝癌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包括物理消融、化学消融。
影像导引肝脏恶性肿瘤多模态消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
, nant hepatic tumors to enable hospitals at different levels have the ability to carry o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therapy and to ensure medi , cal safety and clinical efficacy the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 of China Anti - cancer Association and the Solid Tumor Theranostics , Committee of Shanghai Anti - cancer Association have together organized domestic experts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who have been involved in , “ the field of oncotherapy to make a professional and serious discussion on the subject of imaging - guided multimode tumor ablation therapy ”, , , system for malignant hepatic tumors focusing on its indications contraindications and techniques and the final expert consensus is presen
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治疗
凝 血 功 能 障碍 。 三 、 用 方 法 应 肝 肿 瘤 射 频 热 消融 可经 皮 肤 、 腔 镜 或 开腹 手 术 途 径进 腹
行 。其 中超声引 导经皮 穿刺途 径 创伤小 、 操作 简便 、 用相 费 对较低 、 患者恢 复快 、 可反复应用治疗 复发肿瘤等 , 具有较高 的优势 , 目前 最常应 用 的方 法。经腹 腔镜 R A也 有其 长 是 F
症 , 病 死 率 , 可 在 门诊 进 行 ( 2 3 。另 外 , 可 使 用 C 无 敢 图 ,) 也 T 或 M I 导布 针 。 R引 超 声 的 不 足 是 难 以 判 断 消 融 治 疗 效 果 . 融过 程 中 蒸 汽 消
产生的强 回声 区影 响了消融范 围的准确判 断 , 使针尖及深 并 部组轵 显示 困难 , 故治疗前及进针时设计 治疗方案及 准确设
、
历 史 及 应 用 原理
射 频消融 技术产 生的热消 融灶 源 于射频 渡范 围内 的交 变电流 , 用于加热 活体 组织 。
射频热消融系统 由电发 生器 、 极针 及皮 肤电 极组 成 . 电
通 过患者将 电极针与皮肤 电极 相连 , 形成一 闭台环 路。电极 针为 1G套针 , 5 内套针顶端有 7 根细 电授针 , ~9 刺人 肿瘤 内 展 开呈伞状 , 电后交变 电流使 电极 针周 围组 织发 生离子震 通 荡 , 擦 生 热 并 传 导 至 邻 近组 织 , 生 一 个 球 型 消 融 区 摩 产 ( 1, 图 )其大 小与交变 电流 的强度及持续时间呈正比 , 与肝血 流程度 呈反 比。5 o 0c以上的温度 可使 活体 组织 产生 凝 固性 坏死 , 紧邻电极的组织被加热 到大约 10c, 确保 热消融 区 0q
达 到 预定 范 围 , 果 组 织 温 度 上 升 过 快 . 紧 邻 电 极 针 周 边 如 或
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操作规范专家共识护理课件
谢谢聆听
共识内容
包括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流程、护理要 点等方面的指导建议。
共识的意义和影响
意义
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操作规范,有助于提高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 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影响
此专家共识将成为肝脏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参考,对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技 术进步具有积极作用。
技术发展历程
01
早期探索阶段
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单一的冷冻或热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 用。
02
技术进步阶段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将冷冻、热疗 和化学治疗相结合,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3
临床应用阶段
经过一系列临床试验验证,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逐渐应 用于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
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患者知情同意
向患者详细介绍治疗过程 、风险和预期效果,确保 患者充分了解并签署知情 同意书。
治疗过程
定位和标记
使用影像学技术确定肿瘤 的位置和大小,并在体表 进行标记。
冷热消融治疗
根据肿瘤大小和位置,选 择合适的冷热消融治疗技 术,如射频消融、微波消 融等。
实时监测
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实时 监测技术观察治疗效果和 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治疗成功案例
案例一
患者张先生,52岁,因诊断为肝脏恶性肿瘤接受了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经过精心护理和规范治疗,肿瘤得到有 效控制,患者恢复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案例二
患者李女士,45岁,肝脏恶性肿瘤晚期,由于病情复杂,采取了冷热多模态消融联合其他治疗手段。经过医护人 员的精心护理和患者积极配合,肿瘤缩小,病情稳定,患者重拾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皮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全文)一、概述局部消融是治疗肝脏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物理消融及化学消融。
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目前常用的物理消融治疗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应用频率<30 MHz的电磁波(通常在375—500 kHz 之间)所产生的电磁热能造成组织凝固坏死.达到灭活肿瘤的目的。
治疗途径有经皮、经腹腔镜和开腹手术3种。
经皮RFA是在影像引导下对肿瘤进行消融治疗,影像引导方式包括x线透视、超声、CT和MRI等,具有微创、相对安全、疗效确切、可重复应用等优点,是不适合外科切除或肝移植的早期原发性肝癌首选治疗方法;对不适合外科切除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及肝脏转移癌,RFA也是综合治疗方法之一。
另外,RFA也可应用于肝脏良性实体肿瘤的消融治疗。
经皮肝脏肿瘤RFA虽为一种微创治疗技术,但也存在潜在的治疗风险,甚至有可能产生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为了更好地规范操作技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人学组特制订此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
二、影像引导x线透视、超声、CT和MRI等均可用于经皮肝脏肿瘤RFA治疗的引导及监控,目前多应用超声和CT引导及监控,不推荐x线透视引导。
1.X线透视引导:X线透视引导穿刺定位,需结合术前动脉化疗栓塞或动脉栓塞(transeatheter 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 0r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CE或TAE),通过碘化油标记肿瘤后再行RFA治疗。
缺点是术中难以评估消融效果.操作者及患者均受到一定剂量的X线辐射。
2.超声引导:超声引导的优点是实时引导穿刺,操作简单;可根据消融过程中产生的一过性高回声区评估肿瘤损毁大概范围;超声造影还可即刻评价肿瘤的灭活情况。
超声引导的缺点是影像引导存在盲区:图像质量易受消融过程中产生的气泡伪影干扰,影响下一位点的消融治疗。
应用超声与CT或超声与MRi影像融合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单纯超声引导的不足。
3.CT引导:CT图像密度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进针路径、射频电极针与肿瘤及周围组织的关系,定位精准,无盲区;可根据消融后组织坏死产生的低密度区评价肿瘤损毁的大概范围,井可应用增强扫描评价肿瘤灭活情况。
缺点是穿刺存在一定盲目性,进针过程不能实时引导,常需反复穿刺、扫描;此外,患者受到一定剂量的x线辐射。
4.MRI引导旧J:MRI引导的优点是软组织对比度及空间分辨率较高,肿瘤位置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显示清晰、定位精准;可任意平面成像,有利于选择最佳进针路径;无X线辐射;能实时监测消融区温度场变化,评价肿瘤损毁的大概范围。
MRI引导的缺点主要是需使用磁兼容器械,价格相对较高。
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引导方式,也可将多种引导方式结合使用。
三、射频电极针目前射频电极针可分为单极和双极2种类型。
可使用单个或多个电极针直接穿刺至肿瘤内进行单点或多点叠加适形RFA治疗。
1.单极射频电极针:有1个活性电极,同时拥有1个或几个回路电极板。
包括多针尖伸展型、冷循环型和灌注型等不同的设计。
(1)多针尖伸展型射频电极针:具有一个较粗的套管针。
其内可伸出多个子电极针。
(2)冷循环型射频电极针:电极针内部有一个密闭的管腔,可通过向管腔内注射冷却生理盐水等对电极针活性端进行冷却,防止射频电极针活性端周围组织炭化。
冷循环型射频电极针可分为单束型及三针集束型,后者较前者单点消融体积大。
(3)灌注型射频电极针:射频电极针的尖端有小孔,可通过小孔向消融组织内注射液体(常为生理盐水)防止组织炭化,增大消融体积。
2.双极射频电极针:由2根电极针组成(分别为活性电极和回路电极)或在1根电极针的尖端同时具有活性电极和回路电极,无需回路电极板。
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及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宜选择双极射频电极针。
四、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1)原发性肝癌:不适合手术切除的直径≤5 cm单发肿瘤。
或最大直径≤3 cm的多发(《3个)肿瘤,无血管、胆管和邻近器官侵犯以及远处转移;不适合手术切除的直径>5cm单发肿瘤,或最大直径>3 cm的多发肿瘤,RFA可作为根治或姑息性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推荐RFA治疗前联合TACE 或TAE;RFA还可用于肝移植前控制肿瘤生长以及移植后肝内复发、转移的治疗。
(2)肝脏转移癌:如果肝外原发病变能够得到有效治疗,可进行肝脏转移癌RFA治疗.消融治疗中对肿瘤大小及数目的规定尚无共识。
在多数临床试验中,将肿瘤最大直径≤5 cm、数目≤5个作为治疗指征。
(3)肝血管瘤:有临床症状,肿瘤直径>5 cm,增大趋势明显,RFA可作为治疗方法之一。
2.禁忌证:(1)病灶弥漫;(2)合并肝外血管、胆管癌栓;(3)肿瘤侵犯空腔脏器;(4)肝功能Child—Push C级;(5)不可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6)患者处于急性感染状态,尤其是胆系感染;(7)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8)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llabo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体力状态评分H副>2级(表I);(9)妊娠期患者。
表1 ECOG体力状态评分标准五、术前准备I.设备和材料:射频消融治疗仪、射频电极针、穿刺架或定位导航系统、引导针(CT或MRI引导用)等。
保证影像引导设备及射频消融治疗仪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MRl引导时,需使用磁兼容设备及耗材。
全身麻醉需配备呼吸机及相关设备。
2.常规检查:患者需在2周内接受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血型检查和感染筛查,心电图、X线胸片等检查。
3.影像检查:患者需在2周内行肝脏超声(有条件者可行超声造影)、增强CT或增强MR检查,也可行PET-CT检查,观察肿瘤位置、大小、数目、形状,与大血管、胆管及周围脏器的关系,指导进针路径。
推荐术前至少进行增强cT或增强MRI一项检查。
4.病理检查:为明确诊断,建议行病灶穿刺活检病理检查。
5.制定消融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和医院条件确定适宜的引导方式、射频电极针类型及型号。
确定穿刺点、进针路径及布针方案。
6.药品准备:术前应准备麻醉、镇静、镇痛、止吐、止血等药物,急救设备和药品。
7.患者准备:(1)患者及家属(被委托人)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2)局部麻醉前4 h禁饮食,全身麻醉前12 h禁食、前4 h禁水;(3)手术区常规备皮;(4)建立静脉通道。
六、操作步骤1.麻醉:目前最常用的方式为穿刺点局部麻醉联合术中静脉镇静、镇痛。
这种麻醉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风险小,术中患者配合好。
对于儿童、术中不能配合、预计手术时间长、肿瘤位于疼痛敏感部位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
麻醉前评估可参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的分级标准(表2),≤Ⅲ级的患者方可进行RFA治疗,术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
2.术前定位:术前行影像定位,选择最佳治疗体位及进针路径,进针路径须经过部分肝组织,避开大血管、胆管及重要脏器,标记穿刺点。
3.RFA治疗:手术区域常规消毒、铺巾,穿刺点局部麻醉。
在影像引导下,射频电极针沿进针路径穿刺至消融靶区。
cT及MRI引导时,射频电极针可在引导针引导下穿刺或直接穿刺,应分步进针.根据预消融靶点调整穿刺角度及深度,扫描确认射频电极针活性端到达预消融靶点后固定射频电极针。
并记录射频电极针的角度、深度,避免手术过程中射频电极针移位。
RFA时根据射频消融治疗仪的类型、射频电极针的型号、肿瘤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设置治疗参数。
超声引导应先消融较深部位肿瘤,再消融较浅部位肿瘤。
为确保肿瘤消融治疗效果,消融范围应包括肿瘤及瘤周0.5—1.0cm肝组织,以获取消融边缘。
具体:(1)小肿瘤:肿瘤个数≤3个、直径<3 cm者,单次完成RFA治疗。
(2)中肿瘤:直径3~5 cm的肿瘤,单次多点叠加完成RFA治疗。
(3)大肿瘤:对直径>5 cm的肿瘤,推荐RFA前应用TACE或TAE治疗一。
大肿瘤RFA治疗,采用多点叠加适形消融治疗.根据肿瘤情况并结合患者的肝功能及体能状况制定治疗方案,可单次也可分次完成消融治疗。
(4)邻近胆囊、胃肠道、膈肌的肿瘤:在引导方式的选择上,尽量选择肿瘤显示清晰的引导方式。
首先消融邻近重要脏器的肿瘤,对该部分肿瘤也可联合化学消融,必要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避免邻近脏器的热损伤。
(5)突出于肝脏表面的肿瘤:对这一部位的肿瘤,应避免直接穿刺,进针路径需经过肝组织到达肿瘤。
推荐术前进行TACE或TAE治疗,肿瘤内碘化油沉积密实后可直接穿刺肿瘤。
(6)肝脏尾状叶肿瘤:避开下腔静脉、门静脉、主要胆管及胃肠道等重要器官,经右肝或左肝入路穿刺至肿瘤。
4.治疗结束后处理:根据肿瘤消融时超声显示的一过性高回声区、CT 显示的低密度区及Mm显示的温度场评估肿瘤损毁大概范围;也可行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MRI检查评估。
确认消融区达到预消融范围后撤出射频电极针,同时行针道消融,并行影像检查确认有无出血、气胸等并发症。
5.治疗过程中注意事项:(1)穿刺前对患者进行呼吸及屏气训练,确保进针路径与肿瘤位置关系相对一致。
(2)穿刺路径应经过部分肝组织,尽可能避免直接穿刺肿瘤。
(3)穿刺时应准确定位,避免多次穿刺导致肿瘤种植、邻近组织损伤或肿瘤破裂出血等。
(4)如果射频电极针已穿刺至肿瘤内但需调整位置时,应原位消融后再进行调整,避免肿瘤种植。
(5)对多个肿瘤RFA时,射频电极针如需离开肝包膜重新穿刺定位。
须行针道消融。
七、术后处理术后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部位,24 h心电监护,如有必要可延长监护时间。
术后常规禁食4 h。
邻近胃肠道的肿瘤消融治疗后,应根据情况适当延长禁食时间。
术后3 d内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尿常规检查。
根据情况补液、保肝、对症治疗。
八、并发症及处理RFA引起的并发症按照严重程度分为轻度(A、B级)及重度(C—F级)。
A级:无需治疗,无不良后果;B级:需要治疗,无不良后果,包括仅需一夜的观察;C级:需要治疗,住院时间<48 h;D级:需要治疗,增加了医护级别,住院时间>48 h;E级:导致了长久的后遗症;F级:死亡。
有报道,RFA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0~10.6%,轻微并发症发生率约4.7%、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约2.2%,病死率为0—1.4%。
按照发生时间分为即刻并发症(RFA后<24 h)、围手术期并发症(RFA后24 h一30 d)及迟发并发症(RFA后>30 d)ⅢJ,具体如下:1.疼痛:一般在术中及术后l一2 d出现,持续时间很少超过1周。
轻度疼痛无需特别处理;中、重度疼痛在排除急腹症等原因的前提下给予镇静、镇痛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