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史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全部了解)

木架建筑的优势: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木架建筑的缺陷:木材越来越稀少;易遭火灾;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木架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南),抬梁式(北)。

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住出檐部分的重量。屋顶形式六页图

硬山悬山庑殿歇山

卷棚重檐盔顶四角攒尖

建筑类型(古代穴居、巢居)居住建筑;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礼制建筑;宗教建筑;商业与手工业建筑;教育文化娱乐建筑;园林与风景建筑;市政建筑;标志建筑;防御建筑。

单体建筑的构成: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的显示。有机是指室

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

单体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特别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建筑群以群体组合见长。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建筑与环境处理方法: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文学和风水的手段)

———————————————————————————————————————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

大兴城是隋文帝时所建,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系统城市规划的范例,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隋代河北赵县安济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空腹拱桥)(李春建)

唐代618~907(7~9)对应欧洲中世纪前期;拜占庭帝国395~1453(4~15)建筑特点: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2建筑群处理越趋成熟;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5砖石建筑又进一步发展(隋唐木楼阁式塔仍为主,但保存下来的唐塔都是

砖石塔,有密檐式,楼阁式,单层塔。西安大雁塔为楼阁式,西安小雁塔为

密檐式);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与成熟。

两宋960~1279(10~13)对应中世纪晚期,及哥特式(12~15)

建筑特点:1城市结构的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唐以前实行夜禁和里坊制,但日益发展的手工业与商业必然要求突破。

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营造法式》中规定,把“材”座位造屋

的尺度标准,即将木架建筑的用料尺寸分成八等。

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

筑,如正定兴隆寺。

4建筑装修与色彩又很大发展,宋代大量使用格子窗、格子门。

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主要仍是佛塔,其次是桥梁。

6园林兴盛。

第五节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元代1271~1368

藏传佛教内传出现了喇嘛教寺院——北京西四的妙应寺白塔。

祠庙殿宇采用“减柱法”应对经济凋零木材短缺,因没有科学依据而失败。

明代1368~1644(14~17)对应文艺复兴时期15~16

建筑特点:1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砖墙的普及为硬山建筑发展创造了条件。

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

3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性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

作用减少,梁柱结构的整体性加强,构建卷杀简化;

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

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尤其是江南一带。

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明代的家具是闻名于世界的,家具

在明代达到顶峰。风水术到明代已达到极盛期。

清代1636~1911(17~20)对应巴洛克17;古典主义17下半叶;直至现代主义运动前

建筑特点:1园林达到极盛期。清代帝王苑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建筑量之巨,是任何朝代不能比拟的;

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康熙乾隆两朝在承德避暑山庄东侧和北面山坡上建造了12

座喇嘛庙,俗称“外八庙”。

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于装修设计水平。“样式雷”,图纸称“画样”,模型称

“烫样”,工程说明书称“工程做法”;

5建筑艺术仍有所创新。水湿压弯法;对接包镶法。———————————————————————————————————————

第二章城市建设

第一节概说

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

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以后的城市模式。

通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在选址、防御、规划、绿化、防洪、排水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又城与郭的位置。城市保护国君,郭是看管人民。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为了加强城门防御能力许多城市设有两道以上城门,形成“翁城”。城墙每个一定间距,设墩台称故台或“”,此外还有窝铺,城垛(垛口,雉堞,女墙)战棚等。

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由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从夏商起就总结和确立了这一切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建筑布置经验,沿用至今,为适应各地不同条件,在处理方格网道路系统是也是因地制宜的。

里坊制

里坊制的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里坊制的极盛时期,相当于三国至唐。三国时的曹魏都城——邺城开创了一种布局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里”在北魏以后称为“坊”)。(百度)

第二节汉至明清时期的都城建设

中国古代都城有一个由西向东推移的趋向。原因是经济中心东移。

都城建设的特点是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黄泉所在的宫廷而展开。在建设程序上也是先宫城、皇城,然后才是都城和外郭城;在布局上,宫城属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