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_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第1课时授课人:梁恒昌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识记字词。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3、领会课文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同学们,当一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当他们连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被剥夺时,他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今天,让我们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让我们看看小弗朗茨和他的老师在国土沦丧之时,是怎样来上这最后一课的。

(教师板书:最后一课——都德)二、读一读——窗明几净,勿忘国耻!第一步:读准文章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一遍课文,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容易读错的生字词进行提示指导,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提高阅读效率。

提示1:正音,读准哽(gěng)惩罚(chéng fá)郝叟(hǎo )(sǒu)督学(dū)懊悔(ào)(huǐ) 祈祷(qídăo)磨损(sǔn)钥匙(yào)(shí)宛转(wǎn)(zhuǎn )提示2:释义,读懂晴天霹雳:霹雳:响雷。

晴天打响雷。

比喻突然发生意外的,令人震惊的事件。

第二步:读出情感教师:本文小主人公的情感线索此起彼伏,朗读时要注意表现声音的抑扬顿挫,把握好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高低变化,读出小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的情感变化心理。

1.自由朗读,读出情感。

首先请学生圈画出文中文中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

注意朗读要求,体会小主人公的悲痛心理。

也为下文分析人物心理变化奠定基础。

第三步:读懂时代的脉搏过度语:本篇文章的题目是“最后一课”,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为何要以“最后一课”为题,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相信大家课下已经查阅很多这方面的资料,结合刚才的阅读,告诉大家你的理解。

★学生1:作者以“最后一课”为题,意思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的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学生2:具体事情是这样的——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6《最后一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哽、踱、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理清小说情节发展脉络。

3.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领会这种写法并学习运用,激发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

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1.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讨论。

2.在读中感悟体会,圈点勾画,分析概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引导学生掌握通过心理、语言、行动和外貌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3.揣摩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视频:《惨绝人寰的日军暴行》。

2.学生谈感受(视频中的哪一部分与本文相似)。

3.引导语:侵略者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他们不仅从物质上掠夺别国人民,还从文化上奴役他国人民。

今天我们就跟随法国作家都德,走进他的《最后一课》,看看法国人民是怎样反抗侵略者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活动目标展示,大家来齐读一下1.理解小说内容,概述故事情节。

2.品味小说语言,赏析人物形象。

3.把握小说主题,培养爱国情怀。

三、检测预习:1.为了更好地学好这篇课文,我们有必要结识一下作者,了解那个战后纷飞的年代。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

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写作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今日课堂的不同寻常,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探究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历程,学习多角度心理描写方法。

3、品析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领悟人物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方案】一、联系时政,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了解近期的萨德事件么?萨德事件之后你们身边的人都有什么反映?今天让我们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看看作者笔下一个无忧无虑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了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变为亡国奴的一瞬间,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设计意图:抓住国事的切入点由时政导入,既避免了课文年代久远的生疏感,又不漏痕迹地创设了爱国氛围,自然地引领学生进入了预设的情境。

)二、明确目标,了解背景。

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屏幕展示,学生齐读)明确了目标,让我们进入本节课学习之旅。

首先我们了解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

(播放1870年普法战争的视频)1870年7月14日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普鲁士统一德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1871年5月10日法德正式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战争结束。

条约条件苛刻:割让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大部分给德国。

侵略者禁止当地学校教法语,改教德语,对当地进行文化侵略。

(设计意图:了解普法战争,感受小说的背景,为进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初读感知,把握情节。

请速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情节。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品味人物打基础,完成目标一。

)同学们希特勒曾说过“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要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要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从他们的学校下手。

”现在大家明白了这堂课的意义了吧。

现在让我们走进这节不同寻常的课堂。

四、精读细品,咀嚼人物。

(一)聊一聊今日课堂速读课文7-10段,说一说:今天课堂与往日有哪些不同?1、学生认真读,提取信息,并提炼归纳,然后小组交流互补。

2、通过屏幕上的思维导图进行梳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概括归纳的能力,难度不大,学生基本能通过交流互补完成,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习惯)同学们,现在让我们随着小弗朗士一起来上这最后一课吧。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七下《最后一课》教案教学目标:研读小说中的精致细节、心理描写,理解深意,体会人物情感。

教学重点:以小见大的写法教学难点:人物爱国情感的表达教学过程一、导入读课题,体会重音;拎出“小”与“大”。

二、正音,积累字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浏览课文,思考问题:当时的法国发生了什么大事件?在小教室上课的都有谁?2、重点解决如下问题:任选一位说说他们在平常日子里的表现。

方法点拨: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总结:一群小人物,当意识到自己沦为亡国奴,连说本国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对母语的感情、对国土的感情、对侵略者的态度,与平时相比,有没有变化?四、围绕“变化”展开精读。

1、投影句子“真奇怪……很容易。

”(重读哪几个词语,为什么,感受人物的变化。

)-----小弗郎士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转变2、对比一组句子“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吧!”与“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有趣多了”----小弗郎士对于侵略者态度的变化3、对于自己的老师,小弗郎士的看法有了什么变化引领学生从文中找词语可怜和高大五“---的韩麦尔先生”从“可怜、高大”中任选词语,说说小弗郎士为什么有这样的评价。

品析句子“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钥匙”导读思路1、红体字重读,齐读2、从这段话里哪些词语让人们看到希望?3、监狱大门钥匙五、配乐读最后六段总结:这节课不是结束,是打败侵略者重获解放的开始。

六、简要点评小说阅读小中见大的方法。

学情分析本文故事性强,小弗郎士的儿童视角和心理易于被学生理解,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强调课前预习和自读,课堂上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朗读指导,感知形象,品味语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品味思考的能力。

但是战争时代毕竟离现在的孩子们较远。

他们很难感同身受,所以在课上我适时地营造气氛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课堂效果分析1 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但心理上尚不成熟,逻辑思维能力有待加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可以有效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梳理小说情节,从人物身份和叙述者角度的探讨来解读文学作品。

2.品味语言,赏析小说中的典型环境和人物。

3.懂得语言文字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味语言,赏析小说中的典型环境和人物。

2.教学难点:揣摩文中的关键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尤其是语言文字与国家的关系。

课前准备:1.了解普法战争的历史。

2.解决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小说的创作背景吗?(学生预习展示)这篇小说产生不久即被翻译传入中国,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先后作为白话文、小说、写作及爱国主义主题的典范8次入选教科书。

但近几年有人指称其“有违史实”,要求《最后一课》退出我国教科书,你觉得是该“去”还是“留”?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历史的原因,从文学角度到《最后一课》中一探究竟。

二、添一笔,体悟独特视角假如你是教材编者,请你速读课文,为《最后一课》拟一个副标题。

学生展示,根据学生展示梳理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教师出示小说原来的副标题:——阿尔萨斯省一个小孩子的自述,引导学生关注叙述视角——儿童视角。

三、变一点,品味环境、人物请你再次沉入文本,找一找还有哪些可以变动的地方?以小组为单位写到纸上,请一名同学投影到屏幕上供大家研讨。

友情提示:标点、字、词、句、段根据学生的展示适时进行引导、点拨,分析小说中的典型环境和人物。

四、赏一处,感悟爱国情怀假如你是韩麦尔先生此刻你会有怎样的内心独白,请你演读这处细节描写。

学生演读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神态、语言、动作感受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小人物大大的爱国情怀。

五、改一句,激发对汉语的热爱阅读材料感受“汉字危机”,理解关键句的内涵,明白语言文字与民族存亡的密切联系。

看到这样的现实,你能将上述文字改一改,警醒世人关注汉字,关注我们的母语吗?学生改写,展示。

六、初识都德,铭记佳作这节课的研讨也让我们明白了,《最后一课》既是短篇小说的典范,又是爱国主义的华章,这是它作为经典篇目的魅力所在,我们希望它能在课本中带给一代又一代人心灵的震撼。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第一板块:聆听歌曲,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歌曲视频《钓鱼岛在我家》(一)师:同学们,聆听完这首饱含深情的《钓鱼岛在我家》,你内心有何感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国人民的团结一致、对日本的憎恨······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是啊,爱国是永恒的主题,它是跳动的心脏,是流淌的血液,是民族的魂魄。

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法国的一所小学校,去倾听一首感人肺腑的爱国之歌。

(板书课题、作者)师: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让生根据课件中提示的四点来分别展示作者简介、字词、文体特点时代背景)生回答、点评、纠正、师点拨。

生:自由表达后,齐读字词(二)出示目标师将目标出示出来,生齐读师:同学们刚上七年级就有这样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得不令老师刮目相看。

第二板块:速读课文,整体式概括师:《最后一课》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仅3000字,但却让不同时代、不同读者深深感动,它的魅力究竟何在?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并完成: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生:自读课文,根据多媒体中的相关提示速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信息,后回答问题。

第三板块:细读课文,多层次品味师:小弗郎士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阅读课文1-6自然段,用下列句式说话:读______,我看到了一个______的小弗郎士。

生:读______,我看到了一个_怕老师_____的小弗郎士。

读______,我看到了一个__贪玩____的小弗郎士。

读______,我看到了一个___不爱学习___的小弗郎士。

师:就这样,一个贪玩不爱学习、幼稚不懂事的小弗郎士跃然纸上,那么,在文中什么地方小弗郎士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生:自由回答,重点是7---12段师:当小弗郎士知道这是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时候,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仔细阅读12-23自然段,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用下列句式说话:我喜欢______,因为这句话运用___,让我看到了一个____的小弗郎士。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教案一、导入:从初一入学以来,老师们就推荐大家读经典名著经典小说,那到目前为止,咱们读过的小说有哪些?我们读了不少,但要真正读懂读透先得明白什么是小说(PPT1),小说的要素是什么?(PPT2)描写塑造二、根据品读小说的三要素,我检查了一下大家课前做的导学案中涉及三要素的题,一个是[强化练习]中的第二题“赏析句子分析人物形象”和[自主学习]“划分层次梳理故事情节”这两道题。

(PPT3\PPT4)以下是学案检查情况(PPT5)其他:审题不清、答题不全、排版格式不整,书写不规范等问题接下来,我们通过全面深入的解读文章来把握一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三、《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中塑造的主要人物是谁?那小说中描写人物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好,那我们就带着这些方法去感受一下人物的情感思想。

课前大家已经读了课文请看黑板,放声朗读并思考这四段文字主要运用的描写方法是什么?分别描写出人物什么样的心理或情感?哪个小组一轮读给大家听。

预设1、贪玩、不想上学、稚气2、听老师说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难过、对“那些坏家伙的”愤怒(齐声朗读)3、没好好学法语的懊悔、对不能再学法语的无奈、对课本和老师的热爱依恋、对侵略者的愤恨,表现出小弗郎士感情上的急剧变化。

(哪个同学读给大家听)4、表现出小弗郎士的成长和成熟接下来我们再来品读一下大家学案中没有分析透彻的问题之一(PPT6)请同学们按照咱们日常要求的赏析句子的方法来赏析这个句子5、小说是借助人物形象来提示社会生活、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那么小弗郎士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各抒已见长(PPT)五、下面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小说中塑造的另一个人物形象?谁?预设1、严肃态度、纪念这不平凡的一课2、自责、懊悔(朗读并感受)3、对法国语言的高度评价,表现出韩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4、神态、语言、动作,表现祖国被占领不能再交法语的内心的沉痛、悲愤、必胜坚定信念(朗读并感受)六、把握了人物形象,现在我们再来理清一下小说情节(PPT)小组交流更正学案,明确PPT七、探究小说主题(PPT)八、我的收获(畅谈)关于文本的学习、关于小组的表现九、优秀小组评选展示小组得分情况,获奖小组谈感言。

初中语文_7 最后一课 都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7 最后一课  都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本节课等生字词,了解小说三要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本文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假设今天的这节语文课是你们一生之中上的最后一节语文课,你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对于大家来说这是一个假设,而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却是真实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最后一课》,聆听这个故事。

二、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

2.生字词哽咽踱步懊悔字帖惩罚和蔼多音字:宁、强、帖3.小说三要素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包括:故事情节、人物、环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下面请同学大声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按照小说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形式梳理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2.小说的行文线索是什么?明确:以“我”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四、精读课文,合作研究在同学们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这篇小说主要塑造了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这两个人物形象。

下面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下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并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赏析,教师进行指导,通过对人物描写的分析概括出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他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上他却特别认真、专心,而且他同情理解老师,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

他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

韩麦尔先生:他循循善诱、受人尊敬;他心怀悲痛、穿戴整齐,将职业与国之命运紧紧联系;他认真负责、坦诚直率;“法兰西万岁”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法国人民必胜的信心。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学习重难点:1. 分析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

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小说,一位普通的老师,一个普通的学生。

在不平常的时刻却又变得极不平常。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后一课》去探寻答案。

(板书课题)这是在什么情况下上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背景。

请一生读。

这是老师查到的背景资料,这个背景文中有没有体现?找生说。

这就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环境。

而另外两个要素是人物和情节。

(副板书)二、初读,感知故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围绕小说三要素概述故事。

生说。

师:抓住了两个关键人物,很好。

我们先来认识小弗郎士。

三、认识小弗郎士当他得知这是自己最后一堂法语课时,他有哪些变化?请跳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说一说。

生自由读,自由说。

师小结,请同学在对比朗读中感受小弗郎士的巨大变化。

师:他从一个不爱学习、怕老师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热爱法语、尊敬理解老师,热爱祖国的孩子,谁对他的影响最大?生:韩麦尔先生。

(过渡)四、理解韩麦尔先生师:是的。

小说用大量的篇幅描绘了小弗郎士眼中的韩麦尔先生。

那么作为旁观者,最后一课上,韩麦尔先生的哪些言行令你印象深刻?为什么?请默读课文,圈划相关语句,并写下你的理解和感悟。

生读生赏析。

在品读中感受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怀。

1外貌服饰描写:庄严肃穆、正式场合的装扮,深情无畏。

纪念最后一课,表达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最后一次,只许,最后一堂对敌人的痛恨,对孩子们的留恋,对被剥夺语言权利的悲伤,对即将离开国土的悲伤。

3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无奈、痛苦。

讽刺的语气来读。

多么深刻的反省啊。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讨论与点拨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投影出示: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你每天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就只能用某种外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起走进他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1、投影出示作者及写背景。

2、投影出示: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正音正字。

投影出示生字词四、深入探讨阅读课文,投影出示阅读要求。

1、问题一:试着分析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哪几部分?(根据地点和时间变化)(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以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开端:上学路上;发展:上课之前和上课之中;高潮和结局:宣布放学(下课)2、问题二: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平日上课: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学生:上课前,(学生们)开课桌啦啊,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平时“我”会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平时老师穿戴一般最后一课:气氛: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上课前,学生们已经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其他:教室尽头坐满村子的人。

教师: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细节描写,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多种形式朗读重点语句,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根据背景介绍,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在最后一堂课上的心情,理解人物的爱国情感。

2.根据老师的逐步引导,明白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

学习通过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只许教德语”是文化侵略和文化侵略的残酷性。

【评价设计】:1.能根据教师的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并概括出人物的心情。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多种形式朗读,读出人物情感。

【教学过程】:品读相生,升华情感——《最后一课》教学反思新课标在中学生阅读要求中写道:“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最后一课》是法国大作家都德的代表作之一。

文中语言看似平淡,但细节之处细细品来却韵味悠长。

因此在教学中我以人物心情的变化为切入点,侧重于通过分析平淡的语言背后所蕴含的强烈情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情感,最终达到理解作者及文中人物爱国情感的效果。

一、理解先于读毕竟战争与学生的距离有些遥远,即使在课前初步了解过背景,学生也未必能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中我通过分析平淡语言的方法来加强学生的理解。

入课之初,我便让学生来读韩麦尔先生的“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和“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两个句子,学生仅能从中能初步领会出一丝不舍、遗憾,于是我分析这两个“最后”和“只许”中所包含的文化侵略的险恶居心,是普鲁士为了从根本上达到永久统治和奴役阿尔萨斯人民的目的而采取的手段。

没有人愿意做奴隶的心理使学生能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心理产生碰撞,引起共鸣,理解了人物内心更深层的情感,那就是对敌人的愤怒和仇恨。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了解小说的三要素,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二、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三、理解重点词语及句子的含义,赏析精彩语段。

四、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生课前准备:1、从网上或史书中查看日本侵华的相关资料,体会被侵略被压迫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都德的相关介绍及普法战争的背景资料。

3、熟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入:一篇三千字的故事,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它就是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二、小说知识介绍(微课展示)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小说常常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来塑造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

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教师提问反馈掌握情况,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过渡:同学们掌握的很好。

你们的听讲很棒!下面让我们走进小说的背景。

三、背景介绍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

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了普鲁士。

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令:让两个州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文中教法语的教师是谁?学习的孩子是谁?学生齐答。

四、小弗郎士的形象:当小弗郎士确切地知道这就是他的“最后一课”时,他有怎样心理活动?请找出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并思考这些心理描写表达了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从文中找出来,自己读一读,小组交流。

教师预设:投影出示:学生活动:采用自读或小组成员对比朗读等多形式来启发学生体会表达的语气和心情的不同。

教师总结:贪玩、厌学的小弗郎士变成了爱学习、尊师、懂事的好孩子。

五、“可怜的人”:懂事了的小弗郎士开始关注韩麦尔先生。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重点)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难点)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

1866年发表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扎》,1868年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

《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

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课文,正音正字:哽住gěng 赚钱zhuàn捂住wǔ踱duó步惩罚chěng祈祷qí dǎo宛转wǎn诧异chà喧闹xuān胳膊gē bo皱边zhòu肃静sù懊悔ào钥匙yào shi郝叟hǎo sǒu四、整体感知:1、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教法1、以读启发思考在学生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加以点拨,努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精读解疑。

2扶—放—收结合先扶着学生研读重难点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理解其余部分内容,最后由师生讨论交流,小结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环节: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2、简介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第三个阶段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

——课上第四个阶段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下课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

——幼稚、怕提问*“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

——疑惑、诧异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平时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学生教师(3)分析第三阶段。

——难受、懊悔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哪些语句能表达出这些思想?(4)分析第四阶段。

——悲愤、懂事“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情节人物小弗郎士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心理6、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

\"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同时指导朗读)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重点品读下课后那部分,体会韩麦尔先生神态、动作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感。

形成板书:情节人物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课前(开端)疑惑、诧异深情、悲痛课上(发展)难受、懊悔思索、内疚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心理)(肖像、动作、语言)7 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主体是初一学生,总体处于独立逻辑思维萌生,仍以感性思维为主;个体意识觉醒,生活经验不足;好奇心较强,自我管控较差等较复杂的生理、心理、智力过渡阶段。

学习状况处于从知识储备到掌握能力的过渡期,有如下学情特点:1、学生已经了解了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人物描写的内容,并能通过阅读课文区分归类人物描写的种类。

但,对于人物描写对人物内心世界、故事情节发展和文章内涵的作用了解不够透彻,运用人物描写独立分析文章深层含义的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

应在此基础之上,提升学生对于人物描写的深层分析能力,提升阅读素养。

2、学生已经储备粗浅的近代历史知识,了解一次、二次世界大战概况,熟悉我国近代遭受外国侵略的历史事实,能够独立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

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这些历史知识较远,对此只能产生知识储备式的了解性掌握,不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情感共鸣。

所以,应当以增强情感共鸣为主要教学手段。

3、学生还处于理性意识较蒙昧,感性体验为主的心理年龄阶段。

对事物的感知、学习仍以模仿为主。

因此授课形式以讲故事型有感情朗读为主,以富于变化的情感语调吸引学生感性认知的兴趣,以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和教师示范鼓励引导学生模仿练习提升能力。

最终达到在枯燥的文本之外,直接产生情感共鸣的效果,减轻学生的学习疲劳度。

4、对于有感情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舞台表演式朗读指导,对于中等基础的学生采取情感体验式指导,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抓关键词语音语调变化指导。

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模仿的模式,能极大降低学习难度,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都能满足目标要求。

5、课前学生能够通过独立阅读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了解相关写作背景,独立概况出小弗郎士的心里活动。

效果分析在分析以下几个问题的时候,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学生积极踊跃,效果很好。

1、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绉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这段貌似长了点.你挑几句抄吧.)分析:这里是对韩麦尔先生的外貌描写,写出小弗朗士内心的诧异与吃惊,并且衬托出最后一课的不同寻常,为高潮做铺垫.2、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分析:这是对小学生的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写出了同学们的专心,突出他们对法国文字的热爱和对国家的热爱.3、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分析这是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表达了小弗朗士对普鲁士兵的憎恨与讽刺表达了小弗朗士强烈的爱国情怀.<最后一课>教材分析一、整体把握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

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

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

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

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

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

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

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

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二是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

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

例如细节描写。

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

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

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又如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

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

由于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能借助外貌、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

作品首先写出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但是,韩麦尔先生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却非常温和,而且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让小弗郎士大感诧异。

原来,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况且,韩麦尔先生是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

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强烈情感,给人极深的印象。

平时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的影响,这就是作者塑造的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这一形象,起初模糊,继而清晰,最后便如雕像般活生生地立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内心的激情!二、问题研究1.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