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疹139例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重症药疹_精品文档

重症药疹_精品文档

重症药疹引言重症药疹是一种由药物引起的严重皮肤反应,通常表现为病情严重且紧急的情况。

这种药物反应通常发生在使用各种不同类型的药物后,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物、非甾体消炎药等。

重症药疹可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对于这种病症的认识和预防非常关键。

一、病因重症药疹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它与遗传因子、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以及药物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释放出代谢产物,进而与免疫细胞结合,导致机体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进而引发严重的皮肤病变。

二、临床表现重症药疹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最常见的症状包括皮肤瘙痒、皮疹、发热、水肿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药物使用后的数日或数周内出现,最初可以类似于普通皮肤过敏反应,但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会迅速恶化,并导致严重的皮肤坏死、溃疡和水疱。

此外,还可能出现消化系统症状、肝功能异常等。

三、诊断对于重症药疹的诊断需要根据临床表现以及病史等进行综合判断。

通常,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历史,尤其是最近使用的药物,并进行相关体检。

除此之外,可能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液检查、皮肤活检等,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四、治疗目前,对于重症药疹的治疗主要采用停用引起药疹的药物,并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此外,根据患者的严重程度和症状表现,可能需要住院治疗,给予皮肤保护、高营养和抗感染治疗等。

对于严重的水肿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需要给予肾上腺素和其他支持性治疗。

五、预防由于重症药疹的发生与特定药物的使用有关,因此,预防措施主要是要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药疹的药物。

在用药之前,医生应仔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和家族史,尤其是药物过敏史。

此外,医生还应该对患者进行相关的过敏测试,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

六、病情转归对于重症药疹的病情转归,各种因素都可能产生影响。

病情较轻的患者在适当的治疗和护理下,通常能够很快恢复。

然而,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尤其是伴有广泛皮肤坏死的情况,可能需要长时间的住院治疗,并且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感染、休克等。

急诊药物过敏反应150例临床分析

急诊药物过敏反应150例临床分析

急诊药物过敏反应150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分析急诊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特点。

方法选取2012-2013年我院急诊患者150例,分别根据用药方法不同、一般资料差异(年龄、性别)、过敏轻重程度及临床症状,观察并对所记录的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过敏反应78例占52%多发生在51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在给药途径中以静脉注射的92占61.3%最易引起过敏,而涉及药物以抗微生物和中药制剂居多,分别为89例占59.3%和22例占14.7%。

结论通过分析用药后过敏的一系列反应从本质上找到过敏的病因,合理指导用药,在临床有实质性意义。

标签:急诊;药物过敏;指标分析;正确用药药物过敏是指人体在服药后出现的一系列变态反应,临床症状可见皮肤潮红、瘙痒、出现皮疹,也会引起心悸、呼吸困难,甚者治疗不及时危及生命[1-2]。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进步发展,医疗水平和技术逐渐提高的基础上,药物的种类也在日益增多。

由于人体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加上对药物的合理性规范性知识的欠缺,药物过敏反应现象带来人体危害的同时也影响了药物的分析应用,因此得到临床重视,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我院急诊2012-2013年150例药物过敏患者的具体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抽取我院2012-2013年间急诊患者150例,且均诊断出现不同程度的药物过敏反应症状。

其中男性89例,女性61例,比例约为1.45:1;年龄6~91岁;平均(51±2.08)岁;经调查显示比例中50-75岁人群患病率最高,约占52%。

1.2 分析方法选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详细记录过敏患者的病史、途径及种类,分析药物关联的器官组织,观察比较临床症状[3]。

并对以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4] 将数据进行SPSSl7.0统计学分析,计数和计量资料资料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X±s),P<0.05。

2 结果2.1 过敏途径选取的150例患者中,因其过敏途径有差异出现的过敏包括静脉注射92例(占61.3%),肌肉注射55例(占36.7%),口服1例(占0.67%),皮试2例(占1.33%)。

药疹临床分析

药疹临床分析

药疹临床分析药物引发的皮肤反应,即药疹,是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

药疹的发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药疹的临床表现、病因、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概述药疹是指由于药物过敏或毒性反应引起的皮肤损害。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因可以将药疹分为以下几类:药物过敏反应性皮疹、药物中毒性皮疹、药物光毒性皮疹等。

二、临床表现药疹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皮疹、瘙痒、红斑、水疱、脱屑等。

有些患者还可能伴随着发热、关节痛、咳嗽等全身症状,严重者甚至可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等危及生命的症状。

药疹的皮损多发生在药物接触部位,如面部、胸背部和四肢等。

不同药物引发的药疹可能有不同的表现特点,例如青霉素类药物引发的药疹多为红斑、荨麻疹等;磺胺类药物引发的药疹则往往为散在的斑丘疹或混合性皮疹。

三、病因药疹的发生与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药物的特性密切相关。

药物过敏反应往往是由于患者对药物成分产生过敏反应导致的;而药物中毒性皮疹则是因为药物代谢不良或蓄积引起的。

有些药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过敏性或毒性,如青霉素类药物、磺胺类药物等。

而对于其他药物,患者的个体因素也会影响药疹的发生。

如患者的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状态等都可能与药疹的发生有关。

四、诊断诊断药疹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患者的药物史。

医生可以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情况、病史以及进行体格检查来初步判断药疹的可能性。

部分病例可能需要进行皮肤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除了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医生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皮肤损害的原因,如感染、物理刺激等。

在诊断过程中,还需注意与其他皮肤病的鉴别,例如银屑病、荨麻疹等。

五、治疗一旦确诊为药疹,治疗的关键在于立即停用致病药物,避免进一步加重病情。

同时,医生还可以根据病情轻重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轻度药疹,一般可以采取对症处理,如外用抗过敏药物、湿敷、避光等。

而对于严重药疹,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并给予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系统治疗。

药疹128例临床分析

药疹128例临床分析
最长 1 例有 3 2 d , 由别嘌呤醇引起 。 1 . 3 用 药情 况 口服给药 7 3例 , 肌肉注射 4例 , 静脉给药 4 3 例, 2种 途径 同 时 给药 者 8例 。3 5例 既 往 有药 物
过敏史 , 占2 7 . 3 %。 1 . 4 致 敏 药物 ( 表 1 ) 表I 1 2 8例 药疹致 敏 药物
2 讨 论
随着人们就 医 的 日益 方便 和新药 的广泛 使 用, 药疹 的发生率逐渐增高 , 致敏药物的种类也相 应增多 , 几乎涵盖各类临床用药。一般来说 , 最常 见的引起药疹的药物种类包括 : 抗感染药物 、 解热
4 2 6
湖 j c 科 技 学 院 嚷( 医 学 版 ) 2 o l 3 年 第 2 7 蹲5 期 [ J 0 砌a l l o f H u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M 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 ]
剥脱性皮 炎型 2 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2例
痤疮型 其他 型
3 糖皮质激素3例
2 青霉素1 例, 头孢菌素 1 例
1 . 6 治 疗 与转归
轻型药疹 1 1 4例 , 予停用致敏药物, 中小剂量 糖皮质激素 、 抗组胺及对症治疗 , 全部治愈 。重症 药疹 l 4例 , 经早期大剂量糖皮质激 素( 地塞米松 l 5— 2 0 mg / d , 分两次静 脉滴注 ) 、 防治继发感 染、 加 强支 持疗 法 、 护 理及 外用 药物 等 治疗 , 均痊 愈 。
4 。

抗癫痫药2例, 解热镇痛药8 例, 其他类3例
时间数分钟至 3 2 d , 平均时间 7 . 5± 1 . 2 d 。其

儿童药疹临床分析(附31例报道)

儿童药疹临床分析(附31例报道)

儿童药疹临床分析(附31例报道)邱平【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药疹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1儿童药疹的年龄分布、致敏药物、药疹类型及治疗.结果学龄前发病26例(83.9%),荨麻疹型12例(38.7%),麻疹型13例(41.9%),多型红斑型6例(19.4%).致敏药物有4类,第一是抗生素类有19(61.3%),其中青霉素类8例,头孢霉素类11例.第二是解热镇痛药类5例(16.1%),第三是中药制剂4例(12.9%).除2例转院外,9例轻型药疹经停用可疑药物采取抗组胺药物及钙剂、维生素C治疗后3~7d而愈.地塞米松治疗10例均获痊愈,平均治愈时间(7.23±1.30)d.氢化可的松治疗10例全部痊愈,平均治愈时间(7.20±1.29)d.结论儿童药疹以学龄前多见,占83.9%,致敏药物以抗生素为主,占61.3%.皮疹类型以荨麻疹、麻疹型为主,占80.7%.但要与儿童感染性皮疹鉴别.积极抗过敏治疗,预后良好.【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0(008)009【总页数】2页(P30-31)【关键词】儿童;药疹;临床【作者】邱平【作者单位】四川省雅安职业技术学院,6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25近年来,由于药物应用的增多,出现药物过敏的概率增加。

探讨儿童药疹的年龄分布、皮疹类型、致敏药物及治疗很有必要。

故总结2000年至2008年收治31例儿童药疹临床资料,现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来源于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门诊及住院病例,共31例,男17例,女14例。

年龄6个月~10岁,平均5。

42岁。

其中6个月~1岁5例,1~3岁7例,3~7岁12例,7~10岁7例。

门诊直接以皮疹就疹8例,余23例均因在治疗其他疾病治疗中出现皮疹而诊断。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7例患儿有发热。

1.2 诊断方法诊断均依据病史中出疹前有明确的用药史,多在初次用药后7~10d出疹,若以前接受同样或同类药物治疗,可数小时或1~2d出疹。

130例临床药疹分析

130例临床药疹分析

龙源期刊网
130例临床药疹分析
作者:葛成勇余惠萍
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第13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药疹患者的临床特征,如年龄分布、药疹类型及致敏药物种类等,
为临床合理用药及预防药疹的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药疹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响药疹发生的因素。

结果 130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1.36,平均发病年龄为(31.99±22.24)岁,药疹的发生与发病年龄、性别及潜伏期无关,与药物种类相关。

重症药疹组发病率最高的是解热镇痛类药物(30.77%),非重症药疹组发病率最高的是抗生素类药物(46.15%)。

结论药疹的发生与发病年龄、性别及潜伏期无关,与药物种类相关。

重症药疹组发病率最高的是解热镇痛类药物,非重症药疹组发病率最高的是抗生素类药物。

[关键词] 药疹;回顾性分析;致敏药物。

重症药疹64例临床分析

重症药疹64例临床分析

重症药疹64例临床分析目的分析64例重症药疹的致敏药物、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

方法对本院2001年1月~2011年12月64例重症药疹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重症药疹最常见的致敏药是解热镇痛药,其次是抗生素和抗癫痫类。

最常见的重症药疹类型为重症多形红斑型,重症药疹的预后与药疹类型、是否并发内脏损害有很大关系。

结论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是重症药疹治疗成功的关键,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时,联合使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是最佳治疗选择。

标签:重症药疹;临床分析;治疗;致敏药物药疹是指药物通过注射、内服、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反应,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中重症药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治疗不及时常可导致患者死亡,常见的重症药疹包括:剥脱性皮炎型(ED)、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TEN)及重症多形红斑型(SJS)。

重症药疹患者病情重,多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广泛而严重的黏膜损害,甚至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笔者分析了2001年1月~2011年12月本科收治的64例重症药疹患者,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4例重症药疹患者中,男38例,女26例,男女之比为1.46∶1。

年龄2.5~76.0岁,平均(36.1±17.1)岁;其中≤20岁5例(7.8%),21~60岁55例(86.0%),>60岁4例(6.2%)。

重症药疹的类型:根据文献进行重症药疹的分型[1],其中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10例(15.6%),剥脱性皮炎型19例(29.7%),重症多形红斑型35例(54.7%)。

既往有药物过敏史34例。

合并其他基础疾病:高血压9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5例,痛风2例,上呼吸道感染19例,三叉神经痛2例,带状疱疹5例,癫痫8例,肿瘤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2例,其中合并2种或2种以上基础疾病者16例。

1.2治疗所有患者入院后停用致敏药物,大量饮水和输液以加快药物的排泄,13例患者给予地塞米松静脉输注,50例患者给予甲基泼尼松静脉输注,其用量根据皮损面积及全身情况,一般相当于泼尼松1~2mg/(kg·d)。

302 例药疹的致敏药物及临床分析

302 例药疹的致敏药物及临床分析

302 例药疹的致敏药物及临床分析*导读:在给药途径以口服占比例最高(57.3%),因口服为给药方式中最常用的,故而发生药疹的比例也较高。

药物致敏的潜伏期最长20d,提示询问病人3周以内的用药史。

此外,对于潜伏期长的致敏药物也不可忽视,如别嘌呤醇其潜伏期常在20d左右,最长的可达36d……药疹(Druyeruption)也称药物性皮炎(Dematitismedicicanentosa)是指药物通过注射、内服、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反应,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也是过敏反应最常见的类型。

通过分析302例药疹,显示药疹的发生在男女之间的比例为1:1.1,女性略高于男性,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多见,有文献报导药疹的发生,在男女性别之间的比例及在成年人各年龄段之间的比例无明显差异。

在给药途径以口服占比例最高(57.3%),因口服为给药方式中最常用的,故而发生药疹的比例也较高。

药物致敏的潜伏期最长20d,提示询问病人3周以内的用药史。

此外,对于潜伏期长的致敏药物也不可忽视,如别嘌呤醇其潜伏期常在20d左右,最长的可达36d。

从表1看,致敏药物共14大类78种类,排在前4位的分别为抗生素(38.6%)、解热镇痛药(20.3%)、生物制品(14.9%)、中药(7%)。

抗生素类居首位,共117例(38.6%),这与抗生素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相关,其次为解热镇痛药与文献报道相似。

抗生素中排次为青霉素类(16.9%)、头孢菌素类(15.2%)、喹诺酮类(3.3%)、硝基呋喃(3%)、磺胺类(2.6%)大环内酯类(1%),其中又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所占的比例为最大,应与这些药品在临床上所使用的频率高有关。

青霉素类以口服为主,喹诺酮类主要为第三代,而第三代头孢菌素类也占一定比例,与文献报导药疹的发生与新型药物的应用密切相关相符合,说明临床医师用药时合理掌握指征的重要性,也提示在新型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中更应谨慎。

药疹139例临床分析

药疹139例临床分析

药疹139例临床分析目的分析我院患者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及类型,以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的用药。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39例药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由抗生素所致药疹最多,其中头孢菌素类28例,青霉素类19例,解热镇痛类位居第2,生物制品位居第3;而药疹类型以发疹型、荨麻疹型、固定性药疹多见。

结论主要致敏药物为抗生素类、解热镇痛药和生物制剂,主要药疹类型为发疹型、荨麻疹型、固定性药疹。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main sensitizing drugs and types of drug eruption in our hospital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afe and rational clinical drug us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39 patients with drug erupt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5 to December 2012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Antibiotics induced drug eruption ranked first,of which 28 cases were cephalosporins and 19 cases were penicillins;antipyretic analgesics ranked second and biological products ranked third. The common drug eruption types were exanthema,urticaria and fixed drug eruption. Conclusion The major sensitizing drugs are antibiotics,antipyretic analgescis and biological products. The major drug eruption types are exanthema,urticaria and fixed drug eruption.[Key words] Drug eruption;Clinical analysis药疹是药物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形式,病情危重者可危及生命。

120例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研究_于琅[1]

120例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研究_于琅[1]

出现过敏反应的男女患者均有,其中 女性患者73例,较男性患者47例多,两者 的比例为1.55:1。
表1 性别 男性 女性 表2 类型 皮肤系统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副反应在两性患者中的分布 例数 47 73 比例(%) 39.17 60.83
过敏反应反应的类型与出现比例 例数 86 13 18 3 比例(%) 71.67 10.83 15.00 2.50
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主要集中在,抗 菌类药物、 抗肿瘤类药物以及免疫抑制 剂,其中抗菌类药物是引起过敏反应的主 要因素,在用药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抗生素 的使用,询问病人的过敏史,用前一定要 先进行皮试。
表3 药物种 抗菌素 抗肿瘤药 免疫增强剂 消化系统药 表4 致敏的药物种类与出现比例 例数 82 14 15 9 比例(%) 68.33 11.67 12.50 7.50
【收稿日期】2012-02-27
3 讨论
3.1 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
选择在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 收集到的120例因药物的使用产生过敏反 应的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 男女 患者都有病例的发生,患者年龄在19~72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1。 患者出现的过 敏反应中,皮肤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 消化 系统症状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反应 均被观察到。
medical laboratory sciences 医学检验
CHINA HEALTH INDUSTRY
120例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研究
于琅 (昆明市官渡区人民医院 昆明 650200)
目的 探讨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有药物引发的过敏反应情况,为以后临床的合理用药以及用药后护理提供参考。 方法 结 【摘要】 结 合医院及临床的实际情况,将在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收集到的120例由于药物的使用而产生的过敏反应进行统计分析。 果 在观察到的120例药物过敏反应中,皮疹最为常见,其他反应还包括呼吸困难、 结论 在临 丧失意识严重时甚至会出现休克。 床合理用药十分重要,应尽量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因药物使用不当使患者产生过敏反应,影响疗效和耽误病情。 【关键词】 过敏反应 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59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2)03(b)-0145-01 本文对收集到的120例临床上发生的 药物过敏反应进行了统计分析,其结果报 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药疹患者122例临床

药疹患者122例临床

药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疾病。

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和上市,药疹患者有增加趋势,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本科2008~ 2010年住院药疹患者共122例,作者对其情况进行了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科住院患者122例,男69例,女53例,男女比例为1.3∶1,年龄4~78岁,平均(42.25±11.45)岁。

其中有58例(47.54%)明确由1种药物引起,这些患者药疹发生前曾使用单一品种药物或联合用药中有一种是常见引起药疹的药物,其他是长期使用的药物,其余64例(52.46%)用药2种以上。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立即停用致敏或可疑致敏药物,大量饮水、静脉滴注,促进药物排泄,对轻症者给予抗组胺药、维生素C治疗,对中度者除抗组胺药物,再给予地塞米松5~10mg/d,对重症药疹患者,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5~30mg/d,同时加强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控制感染,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单独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病情仍不能控制者,联合应用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400mg/(kg·d),可缩短病程,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和不良反应。

2结果2.1致敏药物的种类引起药疹的药物主要有抗生素、解热镇痛药、血清及生物制品类、中(成)药等。

抗生素56例(45.90%),包括青霉素18例,头孢菌素类22例,喹诺酮类5例,大环内酯类4例,磺胺类3例,其他抗感染类药物4例(其中异烟肼3例,氨苯砜1例);解热镇痛药19例(15.57%);血清及生物制品类15例(12.30%),包括破伤风抗毒素6例,精制抗狂犬病血清8例,干扰素1例;中(成)药类11例(9.02%);抗癫痫类8例(6.56%),全部为卡马西平;抗痛风类9例(7.38%),全部为别嘌呤醇;其他类4例(3.28%),包括拉莫三嗪1例,地芬尼多2例,甲巯咪唑1例。

2.2药疹的类型药疹的类型有9种,主要致敏药物与皮疹类型的关系,见表1。

药疹临床分析

药疹临床分析

详细描述
药疹的免疫学研究主要关注药物过敏反应的免疫机制 ,包括药物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药物过敏反应的 信号转导通路以及药物过敏反应的免疫调节等。这些 研究不仅揭示了药物过敏反应的机制,也为开发新的 药物过敏预防和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持。
药疹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总结词
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药疹的基因组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 破,研究者们发现了许多与药疹发生相关的基因变异和基因 表达异常,为预防和治疗药疹提供了新的靶点。
详细描述
老年人药疹患者需要特别关注药物使用安 全和皮肤护理。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 ,对药物耐受性差,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因此医生应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合理选用药 物,同时护理人员应做好皮肤护理工作,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06
药疹的前沿研究与发展趋势
药疹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结词
近年来,药疹的免疫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者 们深入研究了药物过敏反应的免疫机制,为药疹的预 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易感因素
患有某些基础疾病、老年人、孕妇、儿童等人群对药物的反应可能更为敏感,容 易发生药疹。
遗传因素
某些人群可能存在药物代谢酶的缺陷,导致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减慢,从而增加药 疹的发生风险。
03
药疹的诊断与治疗
药疹的诊断
详细病史
01
了解患者使用的药物史,接触药物的时间、剂量、频率以及使
用方式等,以及出现药疹的时间、症状、进展等。
详细描述
药疹的临床治疗研究主要关注新的药物治疗方法和药物剂型的研究与开发。此外,研究者们也在探索 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免疫疗法、血浆置换疗法等。这些新的治疗方法不仅提高了药疹患者的治愈率, 也降低了药物过敏反应对人体的损害。

药疹临床分析

药疹临床分析

05
药疹预防
严格掌握用药原则
尽量少用药物
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尤其是不 必要的抗生素和激素。
选择合适的药物
根据病情选择疗效确切、不良反 应小的药物。
遵医嘱用药
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处方使用药物, 不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
了解药物过敏反应史
详细询问病史
在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以便避免使用已知过敏药物。
药疹分类
常见药疹
如荨麻疹型药疹、固定性药疹、多形红斑型药疹、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等。
罕见药疹
如天疱疮型药疹、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药物超敏综合征等。
药疹发生机制
药物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 结合形成全抗原,刺激机体产
生免疫应答反应。
药物直接刺激肥大细胞或嗜碱 性粒细胞,释放生物活性物质 ,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
注意观察反应
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如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 就医。
过敏试验与类过敏试验
过敏试验
对于一些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应在使用前进行过敏试 验,以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类过敏试验
对于一些不能进行过敏试验的药物,如碘造影剂,应进行类过敏试验,以了解患 者是否对该药物过敏,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系统表现
呼吸系统表现
消化系统表现
药疹可引起呼吸急促、咳嗽、呼吸困难等呼 吸系统症状。
药疹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 系统症状。
神经系统表现
循环系统表现
药疹可引起头痛、头晕、抽搐、昏迷等神经 系统症状。
药疹可引起心悸、心慌、血压升高等循环系 统症状。
严重药疹表现
重度过敏反应
重度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喉头 水肿等,危及患者生命。

推荐精选重症药疹的诊断治疗及病例展示

推荐精选重症药疹的诊断治疗及病例展示
39
AGEP的鉴别诊断
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有银屑病病史 其他无菌性脓疱病:发病多较缓慢 化脓感染性皮肤病:大疱性脓疱疮、SSSS、
脓毒败血症
40
AGEP的治疗
去除诱因 对症治疗
是否加用抗生素? 是否加用解热药? 是否加用皮质激素?
中小剂量激素通常可控制病情 少数皮疹可转化为TEN或ED
5 6
18
药疹概述
19
药疹的基本概念
定义: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栓剂、外用 药吸收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 炎症反应,严重者可累及机体的其他系统,甚至 危及生命。
由药物引起的非治疗性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 应,药疹仅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20
病因学
个体因素:不同个体、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对药物敏感性都 不尽相同。
26
治疗
1. 轻型药疹的治疗:常规抗过敏治疗 1. 抗组胺药 2. 维生素C、钙剂 3. 小到中等剂量皮质激素 4. 局部治疗:遵照通用的皮炎外用药原则。
2. 重型药疹的治疗: 1. 及早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 2. 防治继发感染 3. 加强支持疗法 4. 加强护理及局部外用药治疗
27
急性泛发性发疹型脓疱病 (AGEP)
35
AGEP常见致敏药物
青霉素类抗生素 头孢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其它抗生素:林可类、喹诺酮类 其它:解热镇痛药、感冒药、中药等
磺胺类药物很少引起AGEP。
36
AGEP的发病机制
目前机制不明,可能主要与细胞介导的免 疫反应有关。
近年研究认为:AGEP患者的角质形成细 胞和药物特异性淋巴细胞通过分泌IL-8和 GM-CSF,使中性粒细胞聚集到表皮内,从 而引发脓疱性皮损。

药疹临床分析

药疹临床分析

药疹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药疹的致病因素、临床特点和防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68例药疹的临床资料。

结果常见致敏药物为抗生素类药,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

主要的药疹类型为多形红斑型、荨麻疹型、麻疹样∕猩红热样型。

结论新药的增多使得引发药疹的致敏药物种类也增加;临床用药应重视不良反应观察和避免易发药疹药物的联用,发现药疹及时停用致敏药物并对症处理。

【关键词】药疹;致敏药物;分析药疹是药物引发的皮肤疾病,为最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1],随着新药的不断开发和临床药物的广泛使用,药疹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2]。

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168例药疹,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168例病例,其中男81例,女87例。

年龄从1岁至72岁,平均36.25岁。

2 致敏药物常见致敏药物中抗生素类占31. 8%,解热镇痛药占20. 5%,抗癫痫药占12. 6%。

引起重症药疹的药物主要为抗癫痫药和别嘌呤醇。

3 疹型类型168例住院药疹的疹型中,发疹型52例(30.9%),荨麻疹型42例(25%),多形红斑型36例(21.4%),固定型12例(7.1%),重症多型红斑(Ste-vens-Johnson 综合征,SJS) 9例(5.3%),剥脱性皮炎型5例(2.9%),中毒性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TEN) 9例(5.3%),急性发疹性脓疱病3例(1.7%)。

4 致敏药物与药疹类型的关系抗生素类引起的药疹类型中麻疹样∕猩红热样疹型41例,荨麻疹型11例,湿疹型12例,固定型12例,多形红斑型∕史蒂文森-约翰逊综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9例,剥脱性皮炎9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6例,紫癜型7例。

解热镇痛药引起的药疹类型中麻疹样∕猩红热样疹型13例,荨麻型疹9例,湿疹型7例,固定型5例,紫癜型5例。

抗癫痫药引起的药疹类型中麻疹样∕猩红热样疹型6例,湿疹型5例。

134例药疹临床分析

134例药疹临床分析

134例药疹临床分析药疹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药物反应,近来随着大量新药不断推广应用,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引起药疹的致病药也发生了变化。

本文对134例药疹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34例均来自枝江市人民医院,门诊96例,收住院48例,男65例,女69例,男女之比为1:1.06,年龄1~85岁。

1~10岁6例(4.45%),11~20岁27例(20.15%),21~30岁占26例(19.40%),31~40岁23例(17.16%),41~50岁18例(13.43%),51~60岁12例(9.0%),61~70岁12例(9.0%),71岁及以上者10例(7.46%)。

1.2潜伏期潜伏期4~20d76例,21d者4例。

1.3过敏性疾病史、药敏史有过敏性疾病史(如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皮炎)50例(31.37%),有家族过敏史24例(17.91%)。

既往有药敏史者38例(28.36%),有同种药敏史而再次发病者16例,4例为抗生素类,12例为解热镇痛药。

1.4伴随症状及实验室检查134例中,伴发热48例,体温37.1℃~39.8℃,发热者常伴有头痛恶心、心慌、胸闷食欲不佳、乏力等症状。

96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荨麻疹患者还伴腹痛、腹泻、关节痛。

有2例重症多型红斑型患者出现抽搐。

1例红皮病型患者出现血便。

134例均作血液分析示:50例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增高,38例嗜酸粒细胞比例增高。

65例作尿液分析示:10例有红细胞,4例有尿蛋白,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尿糖。

81例患者查肝功能示:10例ALT、AST均增高。

69例查心电图示:24例为心动过速。

1.5治疗转归所有患者立即停用致敏药物,再根据不同类型进行处理。

84例用2组抗组胺药、维生素C、钙剂后皮疹迅速消退。

40例药疹患者给予泼尼松片(15~50mg/d),皮损消退后逐渐减量至停药。

10例重症药疹患者给予氢化可的松(300~400mg/d)加入1000~2000ml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

关于100例药物过敏反应的分析研究

关于100例药物过敏反应的分析研究

关于100例药物过敏反应的分析研究摘要:本文收集了医院一年间在药物不反应反应报告100例。

对其中沙及过敏反应的病例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100例过敏共涉及药物8类46种,其中抗微生物类和中药制剂发生的比例最高。

我们认为,要去除病因、加强排泄或促进药物在体内破坏以及一般支持疗法等提高药物过敏的治疗。

关键词:100例;药物过敏;反应;分析药物过敏反应是用药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是指有特异体质的患者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又称变态反应。

常表现为皮肤潮红、发痒、心悸、皮疹、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或死亡,在美国,每年有23万人由于药物过敏反应住院。

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而与人的过敏体质相关,即某些人因遗传因素或特异体质,会对一种或几种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当其应用可能导致过敏的药物时,便可能在短时间或1周内出现药物过敏反应,轻者会出现药物热、药疹,严重者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不及时抢救会有生命危险。

1 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急诊2014-2015年的药物过敏反应报告100份,女性53例(53%),男性47例(57.1%);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5岁。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高峰年龄段多数在50岁以上,以老年患者居多,占到55.76%。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分类统计药物过敏反应所涉药品类别及例数、ADR的临床表现及相关药品等,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2.1 引起过敏的途径、药物种类、例数及构成比100例过敏患者,静脉注射发生过敏74例,口服22例,肌肉注射3例,外用药1例(0.46%)。

100例过敏共涉及药物8类46种,其中抗微生物类和中药制剂发生的比例最高。

在100例药物过敏反应报表中,轻度反应为多。

重度表现26例,其中死亡1例,包括过敏性休克10例,过敏性呼吸困难9例,过敏性严重抽搐2例,过敏性全身黄豆大斑丘疹5例。

中度表现20例,包括过敏性全身皮疹14例,过敏性荨麻疹2例,过敏性紫癜2例,过敏性阴茎水肿1例,过敏性口唇紫麻1例。

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疹192例临床特点分析

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疹192例临床特点分析

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疹192例临床特点分析薛卉;秦超;刘聪;朱晓颖【摘要】目的:归纳结核药物所致药疹的临床特点从中总结规律,探讨防治对策。

方法对192例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引起的药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致敏抗结核药物中,利福平占首位,其次为异烟肼。

药疹最常表现为上肢皮疹(75%)和胸背部皮疹(73.4%),发疹性药疹是最常见类型(70.8%),且并发肝损害比率高。

结论药疹是抗痨药物诱导的常见不良反应,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以期早期找出致敏药物、合理治疗、提高治愈率。

【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6(030)005【总页数】2页(P139-140)【关键词】抗结核;药物;药疹;不良反应;临床;分析【作者】薛卉;秦超;刘聪;朱晓颖【作者单位】天津海河医院结核科,天津 30035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50;天津海河医院结核科,天津 30035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50;天津海河医院结核科,天津 30035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50;天津海河医院结核科,天津30035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3作者单位:1 天津海河医院结核科,天津 300350;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50药疹(Drug eruption)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进入人体后引起皮肤黏膜的超敏反应。

结核病的治疗需多种抗痨药物联合应用常常出现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严重影响抗痨效果[1],我国抗痨药物ADR发生率为12.62%[2],在抗痨药物ADR中过敏反应占60%[3],而药疹是抗痨药物诱导的最常见过敏反应。

临床上在多种联合应用的抗痨药物中早期找出致敏药物并做出合理治疗对结核预后至关重要。

158例药疹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

158例药疹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

临床上药疹日趋
患者半数以上伴有发热 体温多在 37.1C
增多 药疹的致敏药物也发生了变化 回 顾分析近三年来我科诊治的药疹病例共
~39.5C 之间
体温与皮损严重程度呈正
2 2.1


比 同时伴有头痛 乏力 食欲不振及恶心 等症状 85% 以上的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 瘙痒 部分荨麻疹患者伴有腹痛及关节
所有患者停用一切过敏或可疑
158 例 现 就 性 别 年 龄 致 敏 药 物 皮 疹
类型 伴随症状和治疗等进行临床总结 分析 旨为药疹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致敏药物 123 例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 常用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 用量为
痛 肝功能异常者 18 例 肾功能异常者 9
100~200mg / d 病情严重者加大用量 3~5
1 1.1
药疹 加之新的口服抗生素不断问世 医 师选择磺胺类药物明显减少 因此本组 抗
3.4
药疹预防
临床医生在诊治过
程中 应详细询问既往药物过敏史 避免 使用致敏药物可减少过敏反应的产生 一旦患者出现皮肤瘙痒 药 红斑应立即 停
资料中磺胺类引起过敏者明显减少
3 3.1


感 冒 药 引 起 的 药 疹 呈 增 多 趋 势 [3] 抗 感 冒药品种多 大多数为复合成分 不易判 断致敏成分 同时又属 OTC 药物 购买具 有随意性 皮疹的发生也具有多样性 解 热镇痛药的过敏反应 不同类型的抗感冒药 性及常见性 种繁多 其中近半是用了 由于感冒的普遍
海南医学 2006 年第 17 卷第 5 期
文章编号 !1003 " 6350 #2006 $05% 137 " 02
临床研究
158 例药疹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

141例药疹致敏药物临床分析

141例药疹致敏药物临床分析

141例药疹致敏药物临床分析
陈向齐;刘向农;陈胜平
【期刊名称】《福州总医院学报》
【年(卷),期】2009(016)003
【摘要】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品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一种。

近年来药疹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引起药疹的致病药物也发生了变化。

本文对近5年来共141例药疹的致病药物进行了临床分析,为药疹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总页数】3页(P258-259,247)
【作者】陈向齐;刘向农;陈胜平
【作者单位】福州总医院皮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8.25
【相关文献】
1.120例药疹的致敏药物及临床分析 [J], 曹学东
2.社区医院206例药疹的致敏药物及临床分析 [J], 郭秀军;蔡铮
3.143例药疹致敏药物临床分析 [J], 吴红卫
4.重症药疹致敏药物及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J], 肖红梅;肖红娟;黄海花;阳巍;范秀珍
5.302例药疹的致敏药物及临床分析 [J], 何倩;杨国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疹139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患者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及类型,以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的用药。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39例药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由抗生素所致药疹最多,其中头孢菌素类28例,青霉素类19例,解热镇痛类位居第2,生物制品位居第3;而药疹类型以发疹型、荨麻疹型、固定性药疹多见。

结论主要致敏药物为抗生素类、解热镇痛药和生物制剂,主要药疹类型为发疹型、荨麻疹型、固定性药疹。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main sensitizing drugs and types of drug eruption in our hospital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afe and rational clinical drug us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39 patients with drug erupt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5 to December 2012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Antibiotics induced drug eruption ranked first,of which 28 cases were cephalosporins and 19 cases were penicillins;antipyretic analgesics ranked second and biological products ranked third. The common drug eruption types were exanthema,urticaria and fixed drug eruption. Conclusion The major sensitizing drugs are antibiotics,antipyretic analgescis and biological products. The major drug eruption types are exanthema,urticaria and fixed drug eruption.
[Key words] Drug eruption;Clinical analysis
药疹是药物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形式,病情危重者可危及生命。

随着新药物的不断问世、人们平均寿命的延长、药物滥用,药疹的发生亦随之增加。

现将我院2005~2012年收治的139例住院药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39例,均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学院皮肤科住院病例。

其中男77例,女62例,年龄4~86岁,平均(47.83±18.33)岁。

1.2 既往过敏史、潜伏期及致敏药物
既往有明确药物过敏史者47例,有明确潜伏期者115例,一般潜伏期10 min~10 d,其中80%发生于用药1周内。

致敏药物以抗生素类、解热镇痛类和生物制品类多见。

其中抗生素59例(42.45%),主要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解热镇痛药19例(13.67%),主要有扑热息痛;生物制品类17例(12.23%),主要有破伤风抗毒素和狂犬疫苗。

1.3 用药方式
139例患者中自行服药28例(20.14%),医生处方给药108例(77.70%),不明3例(2.16%)。

其中静脉注射84例(60.43%),肌肉注射21例(15.11%),口服29例(20.86%),皮肤外用药膏5例(3.60%)。

1.4 致敏药物与药疹类型
由表1可见,由抗生素所致药疹最多,其中头孢菌素类28例,青霉素类19例,解热镇痛类位居第2,生物制品位居第3。

而药疹类型以发疹型、荨麻疹型、固定性药疹多见。

1.5 系统损害
其中发热57例(41.01%);血常规检查异常者54例(38.85%),其中白细胞升高者43例,嗜酸细胞升高者31例;肝功能异常者25例,表现为转氨酶、胆红素升高,其中重症药疹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肾功能异常者10例,表现为BUN,Cr升高;尿常规检查异常者17例,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及少许白细胞。

并发症全部发生于重症药疹,主要为创面化脓性感染、肺部感染、真菌感染、水及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等。

2 治疗及转归
所有患者均先停用可疑致敏药物,除重症药疹外,用抗组胺药、钙剂、维生素C、小剂量皮质激素,均获痊愈,疗程3~10 d。

重症者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大糖皮质激素用量,直至体温正常,皮疹基本消失开始减量,改口服糖皮质激素,根据病情每隔一定的时间减量,直至停药,同时给予支持疗法及抗生素,预防感染。

疗程最长者为37 d,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随着新药的广泛应用,不同时期用药倾向不同,不同地区常见病及用药习惯的不同,发生药疹的致敏药物也有所不同。

既往一般认为常见的致敏药物为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磺胺类、安眠镇静药等。

本文资料显示,在致敏的药物中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仍位居第1、2位,与既往文献报道相符合。

抗生素引起的药疹中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占有很大比例,除药物因素外也与其临床使用频率高、甚至滥用相关;本资料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主要的致敏药物,与何志新等[1-3]报道的青霉素为主不一致,这与近年来临床医生认识到青霉素类抗生素易致过敏而减少使用并且不断有新的抗生素特别是头孢菌素广泛使用有关。

解热镇痛药引起的药疹则与复合制剂种类增多及患者自行服用有关,由其引起的19例中,因轻度发热而使用者占22%,充分说明滥用药物的危害。

生物制品(主要是破伤风抗毒素和狂犬疫苗)列第3位,考虑与近年来逐渐升温的宠物热有关。

而有些以往常见的致敏药物(如磺胺类药物),由于近年来临床上应用减少,其引起的药疹亦相应减少[4-5]。

本次药疹的类型排在首位的是发疹型,其次是荨麻疹型和固定性药疹。

其中痢特灵、血清制品如狂犬疫苗几乎均引起荨麻疹型药疹,而解热镇痛药及磺胺类药物则为固定性药疹致敏药物主要致敏药物。

这与文献报道的药疹致敏药物基本类同[6-7]。

致敏药物与皮疹类型的关系见表1。

总之,大多数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0.1%),但有些常用药物(如半合成青霉素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却很高(3%~5%)。

为了减少药疹的发生,临床医师在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及药物过敏史,用药应简单,避免药物联用,尽可能杜绝滥用药物,注意交叉过敏[8-9],提高患者对药疹的认识和警惕,一旦发现药疹,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及时就医治疗,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何志新,甘戈,王宝玺.539例药疹临床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39(12):703-705.
[2] 张超英.住院患者药疹402例临床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2):112.
[3] 徐晖,许益汉,单海东,等.药疹567例临床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3):205.
[4] 刘次文,魏崧松.药疹69例临床分析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0,8(7):117.
[5] 李霞.130例药疹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8):163-164.
[6]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53-755.
[7] 邱敏蕾,顾军.300例住院药疹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5):272-273.
[8] 葛成勇,余惠萍.130例临床药疹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3):172-173.
[9] 尹涛,钟连生.重症药疹64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5):163-1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