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检测 人物访谈阅读 新课标
考点01 整体感知(信息类文本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解析版)
考点01整体感知(信息类文本阅读)目录1.考情探究(考点分布、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2.考点梳理(基础知识、选材特点、课内梳理、方法指导)3.考点精讲(文体特征、借思维导图读文本)4.好题冲关(基础、提升、真题)1. 考点分布2021-2024新课标Ⅰ卷(含2023四省、2024九省命题)【命题规律】①形式上,有非连续文本和连续文本两种形式。
如:新课标Ⅰ卷2024年采用非连续文本形式,2023年采用连续性文本。
②文体上,有学术论著、论文、科普文等。
③题材上,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创新、美学的不同表现形式、社会生活现象、历史地理学、生物科普等。
④题型上,客观题+主观简答题,采用3+2或者4+1的模式。
⑤新变化:重视教考衔接。
2023年新课标I卷现代文阅读I《后真相时代》回扣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2023年新课标II卷现代文阅读1与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相关联,其中第1题B项提到的毛泽东《调查的技术》一文,正是第四单元的学习资源。
这些都是部编教材的新增内容。
【备考策略】1.重视教材研读以五册教材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提高理解文本的能力,指导学生提取文章有效信息,梳理文章思路与主要观点。
2.拓宽阅读视野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科技发展新动态。
加强具有学术性的、有深度的、有逻辑性的文章的阅读训练。
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并系统归纳文本类型,构建基础知识框架,以形成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技巧培养信息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应有别于文学类文本,信息类文本的阅读工具性、方法性更为突出,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思维导图等形式,提高阅读的速度与质量。
一、基础知识(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①论点二、选材类型信息类文本的选材分为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两大类。
(一)论述类文本主要文类①政论文: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试题含复习资料
一、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1~3题。
中国天然气之父——《温州都市报》记者采访戴金星院士戴金星,著名天然气地质与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中国石油界誉为“中国天然气之父”。
记者您长期从事天然气地质和天然气地球化学的研究,您最大的成果是什么?戴金星以往认为石油和天然气只是由低等的但繁殖率很强的生物因腐泥型有机质生成的,一直没有认识到高等植物遗体煤层和煤系中腐殖型有机质也能生成工业性油和气,故不在煤系中去勘探油气。
我在研究中发现,腐泥型有机物既能生油,也能生气,然而腐殖型有机物在煤化过程中以生气为主,成油为辅,故煤矿的腐殖型有机质是生气层,生煤的地方是找气和发现气田的有利地区。
我们是1979年提出在我们煤系中寻找天然气的,现在回想起来,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但在此之前没有想到而已。
记者真理往往就是这样,看似简单,而寻找结果不知要付出多少代价心血。
同样您也是经过辛勤的劳动才获得的。
您当时是怎么会想到研究这个课题的?戴金星1961年我从南京大学地质系大地构造专业毕业后,来到江汉油田工作。
在那里我发现,无论在世界上,还是在中国,都几乎没有系统地全身心投入研究探索天然气的人。
于是我决定选择天然气地质和地球化学专业作为自己的专业目标和方向。
1978年,我提出了“煤成气理论”概念。
1981年,我主笔“煤成气概况”的报告,为1983年国家把“煤成气开发”列为“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打下了基础,推动了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走向黄金时期。
记者您真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天然气之父”。
根据您建立的“煤成气”理论,在实践中取得了什么效果?戴金星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以“煤成气”理论为依据,先后预测了5个1000亿立方米以上的大气田,最终推动了“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
目前中国天然气70%的储量是根据“煤成气”理论探明和发现的。
为此,我感到很欣慰。
你说我是天然气之父,我是不赞同的,我只不过是把一生的痴情寄托在“气”上罢了,为神州争“气”,为“气”壮山河。
高考教学语文一轮总结复习计划:第2部分专题3访谈阅读
文档根源为 :从网络采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写 .支持.专题三访谈阅读全国卷素来没有出现过访谈类文本的阅读,无法来研究考点,但小说和列传是依据文体特色来命题的,所以能够从访谈的文体特色下手来复习。
本专题在熟习文体特色和考情的基础上,重点从“掌握访谈的内容和访谈的看法”“赏析访谈技巧”两个方面打破,与其余文本近似的考点不再波及。
【文体知识大要】一、文体特色1.访谈看法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接见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讲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导的文章。
2.访谈的三因素专家 (或知情者 )、记者和现场。
3.访谈的要求(1)主题: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
(2)构造:开头、主体、结尾。
①开头:吸引对方,惹起对方兴趣,踊跃进入主题。
②主体:要有敏锐的目光,擅长发现新问题、新资料、新亮点,正确判断它们所蕴涵的价值。
③结尾:适合的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
(3)语言:平实,口语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态度:抱着尊敬、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谈话。
(5) 再现访谈对象的话语特色,表现现场感。
如《焦点访谈》《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
(6)发问者擅长指引,见机而作;访谈对象要踊跃回应,言之有物。
4.访谈的发问技巧(1)访谈常用的发问技巧有:趣问、直问、推问、旁问、追问、延长、对照等。
(详细讲解见题型二 [讲一讲 ]栏目 )(2)结尾:见告访谈对象访谈获得了预期的成效,真挚地感谢访谈对象的配合,并记录访谈对象个人资料,如姓名、性别、年纪、教育程度、电话号码等。
5.访谈的形式访谈的目的性特别强:就某一特定人、事、问题;访谈的对象有很强的限制:专家或知情者。
往常以答记者问、访谈录、对话录等形式出现。
最主要的形式是访谈者向访谈对象提出问题。
所以,访谈问题的设计表现以下特色:(1)一组问题环绕访谈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睁开。
(2)每个问题明确单调。
(3)不同问题采纳不同语调解句式。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12 新闻、访谈、报告、科普类文章阅读练习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12 新闻、访谈、报告、科普类文章阅读练习频考点61~64其它实用类文章专练1.(xx·名师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她的缺憾告诉你什么是完美杨澜: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你的故事被媒体宣传,被政府的最高领导人肯定,其实你一直生活在社会关注当中,被当成一个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榜样,这种情形是否会让你自觉不自觉地压抑一部分天性以满足人们的期待?张海迪:不,我觉得人要有思想,活着才有意义。
我从懂事起,我就一直这样想,我虽然已经病了49年,但心理上还是按照我自己的意愿在生活。
我觉得我是站在被宣传的海迪之外看这个海迪的,我觉得我坚持了一些应该坚持的东西。
杨澜:后来有大学要授予你荣誉学位,你拒绝了。
其实作为一种荣誉,也可以接受。
张海迪:是山东大学。
我想他们是对残疾女青年的一种尊重,对我学习的一种认可。
我从未进过一天学校的门,这真的太不容易了,给我那个荣誉学位,我为何不要呢?但我想有一天我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真才实学,这才是重要的。
杨澜:你恨自己的身体吗?张海迪:不恨,我爱它,我总是很细微地照顾自己的腿。
杨澜:需要换个姿势吗?张海迪:不用,我惯了,就是胳膊,撑着很疼的。
杨澜:你用两个手支撑着自己的身体,所以我在你面前我也坐得很挺拔,因为我觉得你坐得很挺拔。
张海迪:你知道平常有时候要开大会。
杨澜: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张海迪:对,一坐几个小时,就这样坐着,在那个过道里面,很显眼,但是我就这么坐着,有时真的找不着劲了,太难受了,我就这样那样地变换姿势,有的时候会给自己一粒薄荷糖吃。
杨澜:所以你应该是最主张会议少说废话的,因为你要忍受身体很大的痛苦来支撑。
张海迪:对。
如果是重要会议,我愿意把会议坐到底。
人总要有点意志,革命者不怕把牢底坐穿,我不怕把轮椅坐坏。
杨澜:所以一个人要做自己,实际上是要付出代价的。
张海迪:对,我觉得残疾女性,要做自己;健康女性,也要做自己;漂亮而健康的女性,尤其要把握好自己。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强化训练35访谈阅读(含解析)
考点强化训练三十五访谈阅读(时间: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龚琳娜:请君为我侧耳听珊珊在中国民歌界,龚琳娜无疑是个“另类”。
几年前,她以一曲《忐忑》名噪南北,几乎成为这个时代的寓言。
然而,2013年她和老锣创作的《法海你不懂爱》《金箍棒》却让他们背负争议。
春寒料峭的3月,我走入龚琳娜和老锣在北京举办的“古诗词音乐沙龙”。
老锣将典雅的中国诗词嵌入音符与律动,再加上龚琳娜或柔美或刚烈、或深沉或彷徨的歌声,温柔地唤醒那些沉睡的文化记忆,让人感叹听觉与心灵的共振竟如此美妙。
演出后,龚琳娜向我讲述了她眼中的自己及民族声乐。
此生不做“套中人”记者:5岁登台独唱,20岁保送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加入中央民族乐团,1999年获全国青年歌手大赛银奖和“观众最喜爱的歌手奖”……华服、盛典、鲜花、掌声似乎都已顺理成章。
你那时为何要出走民歌界,为何回归?龚琳娜:大学毕业后,我发现民族音乐的环境太单一了。
我不想做一个“套中人”,必须打破自己。
这时遇到了老锣,是他让我“打开”了自己,让我看到世界民族音乐的风貌,捕捉到中国音乐的“根”——中国民歌和戏剧的唱法。
《静夜思》等老锣的音乐中既有中国音乐的“根”,也有与众不同的尝试。
我们云游世界,不断找寻自己。
当这些积累几乎要在我的身体里“爆炸”时,我告诉自己必须回来。
记者:今天你每一曲唱毕,都忍不住拭去眼泪,很少有歌者被音乐感染到如此境地。
龚琳娜:唱歌是生命魂魄的反射,要离自己的心很近。
作品和作曲家要很纯洁,歌者也必须干净,因为歌唱是回归自己内心的过程,而不是向观众炫耀什么。
因此感人的不是华丽的声音,是真实的力量。
记者:如何让歌唱回归自己的内心,保持“纯洁”?龚琳娜:在德国,我们住在山里面,我每天找一片干净的林地,脱去鞋子,光脚踩在地上,感觉自己的身体是一棵树、一朵花,从大自然里找到了这个东西....,再唱歌的时候,状态就不一样了。
音乐就是我的信仰。
我不可以利用音乐来炫耀自己。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闻阅读含访谈》专题检测卷(含解析)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新闻阅读含访谈(附参考答案)(满分:137分时间:90分钟)一、[2014·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九天神眼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
“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
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
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
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
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
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
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
”“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
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
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
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下降高度!”“跳开X号保险丝!”终于,飞机从7000余米下降到6000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
2020年高考模拟复习知识点试卷试题之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1卷及答案详解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只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林非子》。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戍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侠籍大黄出上,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牛长沙马王堆三亏汉基出土的串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
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妙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新闻访谈阅读》:鉴赏访谈技巧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新闻访谈阅读》:鉴赏访谈技巧访谈类文本的文体特征从形式上看,由一问一答一直连环下去组成一篇文章。
但其问答有互动的因素,并且依靠一问一答推动访谈的进行。
这其中,双方要充分配合。
提问者要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
因此,访谈文本的主要技巧是针对提问者而言的,提问者必须掌握基本的提问技巧。
而读者在阅读时要着重关注提问者问的艺术技巧。
《面向内心的写作》张元珂的提问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关于访谈技巧常见问题(一)访谈的基本要求最主要的形式是访谈者向访谈对象提出问题。
因此,访谈问题的设计应体现以下特点:1.一组问题围绕访谈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
2.每个问题明确单一。
3.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语调和句式。
4.所用语句是平实的、口语化的。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面向内心的写作张元珂:作家们善用、乐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因为,无论采用经验视角,还是使用回顾视角,都可以给予叙述者较大的自由,可灵活处理时间、空间、距离、话语等小说艺术问题。
而据我观察,你很少采用这种方式,你是有意避开这种流行方式,还是有另外的考虑?计文君【注】:第一人称我的确用得不多,但也使用过,《想给你的那座花园》用过,去年的两个中篇小说《无家别》和《卷珠帘》,很凑巧,都是用的第一人称,这三个中篇里有两个“我”都是中年男人。
使用第一人称的好处很多,的确像你说的,但使用第一人称叙事,很容易让小说陷入一种“独语”的状态。
我一般不愿意我的小说用这种腔调说话,除非题材需要。
像我前面提到的《想给你的那座花园》和《无家别》,讲的是两个被世界驱逐的不断退守的中年男人,而第一人称叙事的独语状态,可以强化主人公的孤单和无助。
我希望我的小说“众声喧哗”,给予人物尽量多的可能性。
这大概和我的小说观念有关,小说是对人的可能性的探索,小说的语调应该是复杂的、不确定的,而不是真理在握的。
我喜欢一个人物与另一个人物互为镜子,一个人物的自我认知和周围世界对他的判断互为对照,我很喜欢这种“菱花交相看”的效果,显然单纯使用第一人称叙事,很难达到这种效果。
【2020】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闻阅读含访谈》专题检测卷(含解析)及参考答案
然而,每次起飞降落,罗阳都要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些什么,似乎忘记了谢根华和他所说的这些要点。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董事长孟军说,他是在记录飞机起降时的位置。
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
舰载机——歼-15,中国国防的期盼,全世界在瞩目。歼-15海试,不能失误,更不能失败。
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11月25日,沈阳。天色阴沉,寒风凛冽
在外奔波17天。罗阳回家了。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
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奖状”飞机虽“小”,但“装货”能力不小;它的本领也不小,飞行高度高,航速不低,续航能力强。
B.“奖状”飞机舱内空间逼仄狭窄,机组成员的活动空间不到机舱的一半,这给机组成员带来了诸多不便。
C.“奖状号”机组1986年成立以来,飞行架次多,作业面积广;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答案:①有强烈的爱国情怀。②有执着的信念。③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④无私奉献(或“爱岗敬业”),一丝不苟(或“认真负责”)。
2. 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4分)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准确、鲜明、生动测试全套解析 语文版
语文版2020高考语文全套解析一轮复习测试:准确、鲜明、生动1.(2020·河南省洛阳市统考)加拿大前外交官朗宁1893年出生于中国。
1923年朗宁竞选省议员时,反对派大肆宣传他是“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身上一定有中国的血统”。
假设你是朗宁,请写出一句应答的话,达到让对方明白自己推断错误的效果。
(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运用的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
答案:(示例)你们是喝着牛奶长大的,身上一定有牛的血统。
2.(2020·海口市调研测试)下面是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
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既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又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综合性较强,而且材料的选用又紧密联系教材,其实可以看做是阅读鉴赏题的延续,这种题目的回答主要是扣住运用什么手法(主要是修辞方面的),达到什么效果(主要是主题的表达)。
答案:(示例)作者从听觉角度通过对比写蝉鸣,用“残声”“嘶叫”寥寥数词便写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新闻访谈阅读》:访谈阅读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新闻访谈阅读》:访谈阅读
一、访谈的定义
访谈,指的是对某个人、某件事或某种问题,进行专题性访问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二、访谈的分类
答记者问、现场目击记、采访纪实、访谈录、对话录等。
三、访谈的特点
1.针对性。
由于访谈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的问题,在现实的情景中提问的,因此它的针对性是十分明确的。
2.专题性。
对要访谈的问题需要经过高度的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能求全求大,否则会影响问题的深入,体现不了新闻的价值。
访谈的问题大多是带有现实意义的,突出了一定的思想主题。
3.典型性。
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应当有一定的典型性,即访谈的内容必须具有代表性。
第1 页共1 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访谈课件202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 南都记者:那么我们是否应当鼓励各地加快建设5G基站?
• 邬贺铨:我认为这不是鼓励的问题。建5G基站要按需求、按步骤,对于 5G技术需求不那么大,或没有需求的地方,不一定非要建5G基站。而且, 这也是个逐步的过程。现在看起来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建得比较多,比 较积极,是因为这些地方有运用5G的需求。
延伸、对照。 提问技能——环绕主题、问题明确、采用不同
的语调和句式、平实的口语。
• 绵阳一诊 • 自202X年中国正式解锁5G商用后,5G成为“网红"。进入202X年,粥建设潮不断 • 涌来,各大城市纷纭计划落地5G基站。近日,南都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 • 南都记者:您怎么看我国通讯技术的发展水平? • 邬贺铨:实际上从3G开始,中国就已经在移动通讯技术标准上有了突破。4G的时候, • 中国已经发展了自己的移动通讯产业,基本上到达和世界先进国家同步的水平。进入5G时 • 代,无论是在标准方面,还是在专利方面,又或是在产业方面,中国都走在了全球的前面。 • 南都记者: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的5G技术、5G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已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 邬贺铨:从整个系统技术而言,我国的5G技术确实是走在世界前面,尤其在芯片设计 • 技术上面一点都不落后,甚至是领先的。但也应该看到,5(3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技术体系, • 我国在基础的芯片生产加工技术上,还是差得比较远。而且,在移动通讯手机的操作系统
例题解析:例题解析:中国天然气之父 ——《温州都市报》记者采访戴金星院士
访谈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通常取决于提问的 质量。你认为本访谈提问的质量如何?请就其 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5分)
[提示] 提问的质量即提问的技能。必须结合
文本予以回答。
①紧扣主题,不枝不蔓:
(课标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及科普文课件
-13-
④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 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 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 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 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习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 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地认识到:“竞 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 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 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8-
二、科普文阅读 1.关注标题,捕捉文章话题 通过标题可以知道文章的说明对象及核心内容。科普文的标题 往往会点明介绍对象,有时也可兼有它的特点、作用、意义、价值 等。 2.总览文本,关注文本特征 ①掌握结构特点。科普文的总体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即引出说 明对象、详细解说对象(主体部分)、总结说明对象。说明文主体 部分的段落、层次之间的结构形式一般又有并列式、承接式、递 进式、总分式等。 ②理清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时间、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又 包含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 体、从总说到分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
-7-
3.聚焦人物特点,分析艺术手法 要清楚文本传达了传主什么样的思想、观点、品质等,除了事件, 还要抓住文本中作者或他人的评论性语句,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 挖掘其精神内涵,评价其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作用,从而明确传主 是怎样一个人,具有哪些特点,进一步把握文本的写作意图。 传记一般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抒情和议论;在表现手法上,传 记一般会用到首尾照应、正侧相映、详略得当、叙议结合、对比 衬托、环境渲染、细节勾勒等手法;在修辞运用上,传记常会用到 引用、对比、比喻等方法。 4.结合创作意图,体察作者情感 作者刻画传主形象,往往有自己的创作意图,寄寓着自己的情感 倾向,为此,阅读传记,应在把握传主事迹、明确传记手法的基础上, 体察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最新)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 17 Word版含解析.doc
2020天河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检测试题17散文阅读01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梦里炊烟诗中境王民选①炊烟,一种标志性符号,曾经为传承农耕文明印在大地,为张扬劳作文化写在长空,为印证乡风民俗盘旋村落……②如今,炊烟已越来越难以见到,渐渐成为人们梦里的幻境,成为诗文中的追忆。
但是,炊烟的千古缭绕,已使华夏儿女的言行举止投射出被长期熏烤的底色,散发着特有的草木味儿,表现出火热的乡土情结。
③炊烟里,升腾着生活的希望。
无论是寒露沾衣还是落霞照脸,辛勤耕作的农民每当看到升起的炊烟,对获得好收成就会增添一份期望。
饥肠辘辘的孩子,只要看到炊烟升起,往家赶的脚步就会加快,马上就联想到诱人的饭菜香,对生活的希望也像炊烟一般上升!④炊烟里,缠绕着游子的乡情。
炊烟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酝酿出的气息牵肠挂肚,让游子魂牵梦绕。
庄稼人出远门时,总喜欢抓一把烟囱下边的泥土带上,让“家”这个气场始终笼罩并护佑着自己,紧紧地牵系着飘荡的灵魂。
即使是远隔千山万水,言语不通,水土不服,天涯孤旅也会借助于无处不在的炊烟,抚摸到祖先的根脉,寻找到族群的亲和。
我一直在想,所谓“在外游子,纵然化作一缕轻烟,也要魂归故里”,这华夏儿女独具的故土情结,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乡情文化,世世代代又有几人给出了权威的诠释呢?⑤炊烟中,绵延出时光的推移。
清晨,冲破浓雾的炊烟跃过房顶,撑起乡村的天空,然后又紧贴着地平线扑向东方,撩开黑暗,把霞光接回大平原,并挨个儿挠醒生命万物,让他们抖擞精神迎接太阳。
中午,炊烟用妙曼的舞姿,嬉戏得太阳陶醉迷离、频频眨眼,她用花瓣一样的碎片,由太阳抛出缕缕银线,串连成莽莽云海,衬托得阳光绚丽多彩。
日色已尽花含烟,千万股炊烟顶梁柱一般托举住天幕,要为赶时节的农民再争一会儿光阴,紧接着又彼此挽起臂膀,撑持着夜幕,让劳累的农民借一点余光洗洗脸,摸黑儿吃晚饭。
⑥炊烟中,氤氲着诗情画意。
炊烟和诗歌有相近的本性,文人“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才情,有时也需借助炊烟的带挈;《诗经》曾长期飘荡在万家炊烟当中;陶渊明守望过的“依依墟里烟”,绵延出多少代人的悠然情思;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我们从一些诗文中确能品读到炊烟鼓荡出的气韵。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大题精做:10 访谈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访谈类文本阅读【2014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
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
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
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
主持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有新创造。
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有创新。
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
主持人:201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
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年龄最大的人。
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龄做这样的事?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
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
从那时候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底怎么回事。
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
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
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的烽火台。
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阶段性测试十二 新课标
阶段性测试十二人物访谈文本阅读一、(2020·山东德州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1~4题。
“最慢的是活着”——作家乔叶访谈录陈劲松(以下简称“陈”):乔叶老师您好!很荣幸和您进行交流。
就写作而言,您最初是如何走上这条路的?为何会选择文学?乔叶(以下简称“乔”):我刚开始其实是写散文的。
当时生活在一个小县城里,面对日常生活的各种委屈、困惑和挫折,觉得自己有话想说,而且必须要说出来,但这些话又不能对着家人和朋友说,于是只好付诸笔墨和稿纸了。
写着写着,从爱好变成了职业。
至于为何会选择文学,我想最大的原因是,文学能带给我幸福,能表达我内心深处更柔软、更慢、更弱的东西吧,从而让我的心灵得到安慰和温暖,并获得更大的自由。
陈:很多作家写到一定时候,都会有一个相同的困惑,那就是我为什么要写作?或者说写作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乔:这种困惑我当然也会有。
我时常问自己,文学对我们当下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功利的看法。
文学对于生活,若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则是无用的,它并不会直接给我们带来物质财富。
但,文学的无用就是它的最大用处。
在这个物质化的时代,它能够改变我们的生命质量,让我们的心走得更远。
如果一定要探究文学对于我们当下生活的意义,那就在于它可以穿透物质表层,深入我们内心世界,探测人心的秘密。
生活就像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河水总是奔涌向前的,而文学则好比是河床,无论河水流向何方,河床总是长久地卧在那里。
变化的是生活,不变的,则是文学给我们带来的永恒的温暖,文学写作即是挖掘人性河床中存在的宝藏——这或许就是我的写作目的。
陈: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我们每天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读到各种各样的新闻,反映到写作领域,有人就创作了新闻式小说,这类作品的特点是以新闻笔法讲述小说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乔:新闻写作毕竟有其时效性,而小说创作则是慢工出细活。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追踪检测题《传统新闻文本主观类题》附答案详析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追踪检测题《传统新闻文本主观类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二十四节气”的科学价值袁于飞①近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那么,“二十四节气”有哪些科学价值?全球气候变暖对“二十四节气”有无影响?记者日前专访了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
②“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歌”在国际气象界广为人知,“二十四节气”也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③“‘第五大发明’的说法有科学依据。
因为‘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历经几千年的农业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
从气候学角度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规律,凝聚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观点及方法。
”周兵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说。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把全年分为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等,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朴素认知,农耕时代中国农民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活和生产,然后这种科学认识又远播海外各大洲,影响了全世界。
④“以现代气象学的观点来看,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地球运动、大气环流等影响,‘二十四节气’虽没有从这些角度去解释,但也从自然现象中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认知,客观反映了我国独特的气候特点,比如四季分明等。
”周兵说,到现在“二十四节气”也是有用的。
⑤“《夏小正》一书是我国最早记录节气以及物候变化的里程碑式的文字,所记载的内容和观察,是后来‘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基础。
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气候的实质是地球与太阳的相互运动,以及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物候与气象的有机组合。
”周兵说。
⑥周兵介绍,在中国,“二十四节气”系统是逐步完备起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检测人物访谈阅读新课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过度商业化正使我们的文化遭遇灭顶之灾——访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赵士林肖舒楠蒙茜不久前,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赵士林,在宁波举行的“江海文化论坛”上提出,过度商业化正使我们的文化遭遇灭顶之灾。
这一言论,引起不少网友注意。
近日,赵士林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
中国青年报(以下简称“报”):在您看来,哪个领域的文化被过度商业化的后果最严重?赵士林(以下简称“赵”):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术教育这个高端文化领域。
真正的学者都耐得住寂寞,但当下的学者,却出现了学术产品低水平、剽窃抄袭、伪造学历等问题,这不外乎是想尽快获得学术地位,从而兑现成社会地位乃至商业利益。
最高端的学术教育文化领域被如此侵蚀,后果十分可怕,因为“象牙塔”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准,一个民族的精神品位。
大众文化领域更被“过度商业化”侵蚀得千疮百孔。
大众文化领域也是有底线的,比如不能恶俗,但现在我们对恶俗是不干预的。
比如说凤姐、芙蓉姐姐等现象,把炫耀丑、炒作丑当做趣味,这就很恶俗,是在误导、毒化一个民族的审美趣味和文化精神。
报:在您看来,社会的底线究竟是什么?赵:我觉得是真善美。
我们可以营造文化氛围,比如让大家多听听肖邦,多看看冰心。
文化市场难为文化人,也锻炼文化人。
能创造出既有市场又有品位的作品,那才叫能耐。
我不是让大家都去听肖邦、看冰心,就是去看看金庸也不错。
文化艺术总要有一个底线,人类的基本价值要坚守,任何时代都不能歌颂西门庆。
报:有学者曾提出“暴发户式审美”的说法,即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般乱撞,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作“现代秀”。
感觉现在和“美好生活”挂钩的东西都要贴上“洋标签”。
您有同感吗?赵:分析深层次原因,我们得承认,人家的文化包括商业文化,比我们发达。
对很多人来说,“洋标签”就是“可靠”的标志。
为什么崇洋媚外?因为“洋”有可“崇”的东西。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什么都不用讲,老老实实把国货质量搞上去。
我们现在的很多企业,总想着不按套路出牌,哪管什么诚信?中国人为不诚信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这恰是最严重的精神危机、文化危机。
报:对于“洋标签”泛滥,有人说,这与我们不重视本民族文化,没有着力推广民族文化有关,比如现在听交响乐的人比听民乐的人多。
您认为呢?赵:我们应该在世界视野中审视传统、发展传统。
拿服装来说,让大家都去穿汉服、唐装、清朝大褂,说这是弘扬传统,没太大必要。
我们大可在时装潮流里融进中国元素。
比如立领的中山装我就很喜欢,那是中西融合的产物。
像旗袍演变过来的半身装,有现代的样式感,装点一些中国元素,也非常好。
有个基本的价值取向我很赞同,叫东西整合。
我十分喜欢冯友兰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东圣西圣,心同理同。
”政治、文化各个层面都应该这样,不能说“就得中国的”或者“就得西方的”。
除了东西整合,我们还要古今整合。
原汁原味的传统艺术当然要有,但那是博物馆艺术,比如京剧、昆曲要保留,但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去看。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流审美样式。
古典艺术也可以焕发出现代价值,我们可以在现代生活中整合它,将它融合进现代的审美观念。
(选自2020年7月28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结合采访内容,请你给“过度商业化”下定义。
(不超过50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所谓“过度商业化”,指的是丝毫不考虑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一味追求商业价值,唯利是图地攫取文化市场的超额利润。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注意三点:“过度商业化”指的是文化范畴,“商业化”是指追求经济效益,“过度”是指过分地攫取利润,其他都不考虑,只想到钱。
对此加以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2.结合文本说说“过度商业化”的表现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学术教育领域中学术产品低水平、剽窃抄袭、伪造学历等问题;②大众文化领域中丧失底线,对恶俗现象不干预,如把炫耀丑、炒作丑当做趣味;③商业文化中不问质量,唯利是图,严重丧失诚信。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注意采访中主要涉及学术文化、大众文化、商业文化三个方面的“过度商业化”,分别对其进行概括即可。
3.请分析文中画线语段在说理上运用的表达技巧及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类比说理。
为了回答如何对待民族文化的问题,赵教授拿“穿汉服、唐装、清朝大褂”类比沿袭传统文化,拿“立领的中山装”类比中西融合的文化,拿“旗袍演变过来的半身装”类比古今整合的文化,在类比中表明了观点:不能沿袭传统文化,而应该提倡中西融合、古今整合,这样使说理更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主要表达技巧的能力。
类比说理是一种常见的说理方法,这段话拿服装来类比文化,把道理说得既直观又形象,让人容易明白理解。
4.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请你谈谈如何看待“洋标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应该承认,真正的“洋标签”背后有质量信誉保证,在世界市场的大背景下,“洋货”与“国货”处于同等竞争位置,“洋标签”泛滥反映了“国货”质量不如别人,不能单纯地责怪老百姓崇洋媚外;②理性看待“洋标签”,有些“洋标签”是中国本土出产的假冒产品,有些“洋标签”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监管,国家要严把进口关;③首先要提高国货的质量,发展好我们的民族文化,然后才能古今整合,东西整合。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是用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首先要立论正确,其次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范曾与杨澜的对话杨澜(以下简称“Y”):很多人非常想找到您画风中发生了哪些改变。
就从这里面现有的几幅画来看,我觉得,您的画比过去更简约了,而且人物的表情和传达出来的神韵,不像过去那种非常张扬的,现在有了一点沉静、沉淀的味道在里面。
您是非常自觉地、主动地去改变风格,还是说这只是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范曾(以下简称“F”):艺术家都是当局者迷,自己到底什么面貌,这个可能你们旁观的人看得更清楚。
你们已间隔了好多年没看到我现在的作品,因此你们可能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可是就我个人来讲,并不着意地去追求这种风格的变化,不在形式上花很多的脑筋去琢磨,而是自己在整个创作时间里,抒发心灵过程里的一种不自觉的流露。
(如今在西方,人们对于如何欣赏中国画还有点摸不着门道。
有人认为这与中国画、特别是中国人物画本身缺乏透视和光影的变化的局限性有关。
那么范曾本人又怎么看呢?) F:其实中国画它是在一个二维的平面上表现纵深的三维空间,仅仅是语言和西方不一样。
西方可以用光、色,我们用线条。
中国画家在画画的时候,他是有种情绪的,有感而发的,激动的。
他这种情绪使他的用笔有种速度,有种气势,有种派头,而这种东西却是有时间的因素在里面。
所谓至高的中国画,不仅有三维空间,还有一种四维的运动感,一种时间的感觉,这种感觉我认为就是西方绘画所达不到的。
Y:我们今天一直在考虑能不能够借鉴西方的东西,然后来一个中西和璧。
于是很多手法上、技巧上,也作了很多的借鉴,您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自己的看法?F:我看到一些提倡熔东西方为一炉的这些作品,大体上是一种皮毛外向的一种物理性的组合,而并没有达到一个化学的组合。
如果仅仅是皮毛外向的那种学习和临摹的话,中国人学西方人不行,外国人学中国人也不行。
中国画现在有些人提倡吸收西洋的东西,可是它没有在艺术本质跟内核上思考,因此就难免人为,庄子书里面所谈到的“邯郸学步”。
Y:所以您觉得中国的国画要想取得更大的前途,实际上应该拉开和西方绘画的距离,而不是缩短这样的距离。
要建立一个非常独特的具有自己风格的这种艺术,才能够有生存的一个空间。
F:对。
一个有强大文化的民族,它是不容易消失的。
你比方清朝入关以后,它建立了二百七十年江山,可是它最可悲的一点,连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全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因为汉族文化强大。
Y:有一些人说您比较恃才自傲,不知道您自己怎么看的?F:也就是说我狂。
其实能做到狂,是对我的一种表扬。
做到狂这是很不容易的,李太白讲:“我本楚狂人,五岳寻仙不辞远。
”蒲松龄也讲:“遄飞逸性,狂固难辞。
”这样的人才够称上狂,我觉得我还得进一步提高。
Y:作为一个画家,您觉得二十一世纪中国画的前景在哪里?F:中国画能够前进,并不要借助外力,不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定要用西化的方法来改造中国画,或者中国人一定要在皮毛外向上学习西方的东西。
我觉得从民族自身的优秀文化里吸取那些最精华的东西,它所带给文艺创作的可以讲是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