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海南卷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4高考历史 必考点精选题系列 单科试卷3(含解析)
2014高考历史必考点精选题系列单科试卷3(含解析)第I卷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4海南儋州期末测试)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材料中“天下一大变局”产生的影响是( )A.分封制度加强 B.官僚政治确立C.宗法制度形成 D.井田制度出现2.(原创)一代商圣范蠡认为“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范蠡主张A.实行自由贸易B.政府应调节物价C.工商食官D.重农抑商3.(改编)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属官的魏征,对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皇帝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该敕书终没有颁下施行。
材料说明了( ) A.门下省具有独立的行政决策权力 B.唐代初期皇权与相权形成制衡C.门下省在日常政务中居枢纽地位 D.三省制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制项正确;题干主要介绍了门下省的职权变化,故D项错误。
【点评】考查对于三省六部运行的理解。
4.(原创)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从孔子思想中特别提出“礼”的部分,扩大“礼”的内涵,包含典章制度与法律。
这位思想家最可能是A.老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5.(2014江苏南通一模)“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
龙虎惭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芒疾”,唐朝诗人窦冀的这首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
与这一描述相符的书法作品是( )6.(2014年广东深圳二模)“这是世界水利史上的杰作,其集多功能多环节于一体的综合方略思路已臻完善,而其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更达到了颇为圆融的境界。
”该段描述可能是在评述( )A.翻车在江南开发中的作用 B.唐代筒车的自然原理与作用C.因地制宜的西域坎儿井 D.都江堰的巨大功效7.(改编)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
2014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新课标II)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第Ⅰ卷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答案】C【KS5U解析】考察周代的中心地区。
所谓“雅言”是指古代通行的标准语,这里即指周代的官方语言。
周代的通知中心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故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陕西。
故应选C。
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答案】D【KS5U解析】考察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秦朝与西晋法律的差别说明在西晋的时候,养子视同亲子,同样受到儒家伦理道德的约束,说明这一时期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进一步强化。
故应选D。
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KS5U解析】考察中国古代的货币。
北宋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材料“以便贸易”说明这种货币具有交易凭证的作用。
故应选A。
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A.皇权逐渐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答案】B【KS5U解析】考察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明清时期是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是重要的表现。
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阁臣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宠信与否。
故应选B。
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海南省海南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历史 含解析 byli
第Ⅰ卷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图是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出土的编钟,它是周朝贵族在举行祭祀、宴享等活动时使用的主要礼乐器。
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 .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B .作为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C .作为惩罚违礼贵族的依据D .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享受【答案】B考点:礼乐制度.周朝制度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其严格的等级制度并以此维护其政治统治,而周朝的政治制度是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主要内容的,所以维护礼乐制度就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工具。
2.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
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 “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
这主要说明了A .中央集权B .规范法度C .君权神授D .皇权至上【答案】D海南中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终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1—20班)考点:皇帝制度。
据题干所述,秦始皇嬴政将“政月”改为“正月”以避讳其名,这实质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
A是侧重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题意不符;BC在材料中也无从体现。
3.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
”钱穆所说的“制度”是A.荐举制B.封邦建国制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答案】D考点:科举制.根据所学史实为人民优秀分子提供参政机会的制度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使有真才实学的庶族地主参与到政治管理,故此题应选择D。
4.“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A。
确立三公制 B.建立三省制C.废除丞相制D。
设立军机处【答案】C考点: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处理材料的能力.三公制确立与秦汉,故可以排除A项;三省制建立建立于隋唐,故可以排除B项;军机处设立于清雍正年间,而材料中给的时间是明朝,故D项也可以排除。
海南省2014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
海南省2014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第Ⅰ卷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拜年是我国的春节习俗,通常在家族的祠堂进行。
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行跪拜之礼,长辈端坐高堂,接受晚辈的祝福。
拜年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这一制度A.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B.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C.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 D.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2.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它是汉代察举制度的一中延续和发展。
一下关于九品中正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中正”是在中央设置的负责评定等第的中正官B.“九品”指中正官据人物的才能按九等进行评定C.“中正”所评定的品级即被评人所授官职的品级D.选官方式的封闭,便利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3.据统计,两宋时期每一劳动力平均单位产量为1020斤,而11—13世纪的英国,这一数据仅为239斤。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英国推行圈地运动导致了农业生产落后B.重农抑商比重商主义更有利于农业发展C.宋代冶铁技术的改进促使了亩产量提高D.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一度处于领先地位4.《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
其中有题为:“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
问本持米几何?(答)十斗九升八分之三。
”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秦汉时期科技发达 B.大米成为了主要的商品C.市场管理不够规范 D.政府推行抑制商业政策5.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另立新君)。
”这一思想在18世纪的欧洲最有可能被用于宣传论证A.君权神授的思想 B.卢梭的社会契约论C.人是万物的尺度 D.三权分立的学说6.“始信心非明镜台,须知明镜亦尘埃;人人有个圆圈在,莫向蒲团坐死灰。
”该诗反映了A.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B.朱熹的“理学”C.王阳明的“心学” D.王夫之的“理在气中”7.“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亦步,马亦步,步行亦步,三五步四海五湖”。
高考45题--历史上的改革回眸
高考45题-—《历史上的改革回眸》试题分析一、近三年全国卷改革类试题举要(一)2015年全国课标卷1.海南卷(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
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还,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
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
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内容。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
(5分)【答案】(1)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府兵制兵源枯竭,士兵逃亡(如何根据材料?)。
(4分)内容:以招募宿卫、边兵的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3分)(2)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参照工管制度政府出资——带来财政负担);节度使佣兵自重,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地方力量增强——分封制的类似影响)。
(5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得出是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导致府兵制兵源枯竭;“内容”可以据材料最后一句概括得出。
(2)据材料中“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得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募兵制有利于保证国家的兵源,但是节度使拥有大量的军队,导致了后来的安史之乱.【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唐玄宗兵制改革·背景、内容、影响2.全国二卷(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
2014年高考海南卷
我待“史证”如初恋——2014年高考海南卷·历史试题评析2014年高考海南历史试题延续了近几年海南试题重视原始材料解读,重视史证过程的传统风格,试题风格沉稳,命题手法平实,同时也不失有映照现实的亮点。
一、测量考点模块显常态分布,即中外比例大约为6:4,古今比例大约为4:6,充分而忠实地体现了新课程教材和课程标准中“厚今薄古”“重视本国”的理念。
2014年新海南卷历史试题模块分布二、重视考查“史证”过程。
史证”主要指在拥有史料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论证、严谨的思辨、合理的推理来还原历史真相的过程。
在新课标高考推行以来,面对众多中学教师和学生的质疑及降低难度的呼声,新课标全国卷每年都在进行命题的创新和探索,以求找到一个符合历史教育本质,契合中学教学实际,同时又能为高效选拔人才服务的完美模式,但事实证明并没有使所有人满意。
只有海南卷一直坚守依据材料命题、避免简单再认再现,坚守着新课标高考以来,“史料——史证——史论”融为一体的命题风格,较多选用原始材料,从中得出历史结论,总结基本的历史发展规律,整卷除了第5、6、7、11和23题为整合材料或直白设问之外,其余所有试题均选取原始材料(或有简单处理以减少阅读障碍),选项结论除了第23题为事件选择之外,其余全部是通过材料得出的结论,基本没有一个结论是简单的知识再认再现和教材结论重复。
这再次体现了高考去教材化、去教条化的趋向。
“只有从学科的角度去理解能力、研究能力、培养能力,能力才更真实、充实,才能做到脚踏实地。
”海南卷的这一坚守亦值得称赞一下。
三、不失映照现实的“亮点”。
2014年海南卷在平实中不失映照现实的“亮点”,尤其是主观试题和选修部分的立意,直接观照现实热点。
第29题《古今中外的改革回眸》直接考查了1978—1980年中外合资企业的产生,充分体现该模块设置的核心:不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和记住几个重要的事件和人物,而是要从历史发展和变化的角度了解人类历史上的改革运动,探讨历史上的改革具有什么意义。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含解析版)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1.(3分)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2.(3分)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
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A.陈子昂B.岑参C.王维D.李白3.(3分)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4.(3分)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5.(3分)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
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
”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20年代6.(3分)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
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7.(3分)下表是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一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该表反映了当时农村()A.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B.生产结构的调整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D.土地兼并的趋势8.(3分)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
2014年高考文综历史海南解析
2014届邯郸市高三一模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40.(1)欧亚非三大洲的经贸联系开始建立起来,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带动了人种、动植物和微生物(疾病)的跨大洲流通;促进了中国土地开发和人口增长;揭开了全球化的序幕。
(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特点: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分)成因:两次工业革命;世界经济发展;交通工具的变革;列强对外商品和资本输出;西方国家殖民扩张。
(8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3)趋势一:全球化;说明: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发生,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趋势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说明:凯恩斯主义奠定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
趋势三:区域化;说明:欧洲共同体的成立,欧元诞生。
趋势四:体系化、制度化;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贸总协定及替换它的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趋势、说明分别给分,趋势1分,说明2分,答出三个即可)41. 评分说明:1.每项信息、说明明确分开,分别给分,各3分。
2.如信息、说明未明确区分,按信息或说明的高分给。
示例一信息: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较洋务运动时期,有了明显的发展。
说明:洋务运动时期,民族工业刚起步,民国初年,推翻帝制,资产阶级地位有所提高,出现兴办实业浪潮。
示例二信息: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
说明:沿海地区自然经济瓦解较早,便于接受西方先进技术和知识。
示例三信息:洋务运动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民国初年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较快。
说明:洋务派为维护清朝统治掀起自救运动,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中国面粉业和纺织业海外市场扩大。
示例四信息: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薄弱。
说明:近代民族工业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和剥削,资金、技术力量薄弱。
(如有其它合理答案,亦可同等给分。
)45.(1)政治: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3分),(如答出具体措施:在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管理行政和军事;设御史台监察地方,在地方设立行省和宣慰司以有效管辖,.亦可同等给分)经济:恢复发展农业,设立劝农机构管理农业,兴修水利,建立相应的官员考核制度;(3分)文化:重视教育,推崇儒学,实行汉化政策。
2007-2014年全国海南卷高考历史真题考点分类整理第二部分古希腊、罗马
2007-2014年全国、海南卷历史高考真题考点分类第二部分古代希腊、罗马专题五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选择题部分考点十七雅典民主政治1.(2014年全国文综课标Ⅰ卷32)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2.(2013年全国文综课标I 卷26)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
这一现象是雅典()A.民主政治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C.频繁改革的结果 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3.(2013年全国文综课标Ⅱ卷3)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
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
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4.(2013年海南历史9)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
山区的人多主张采行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极端寡头制;海滨的人多主张“中间性的混合制”。
这反映了当时雅典()A.平民与贵族的政治对立不可调和 B.工商业者的政治要求最为激进C.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意愿 D.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5.(2010年海南历史9)梭伦在一首诗中写道:“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该诗反映的梭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A.维护多数公民利益 B.兼顾不同公民群体利益C.关照少数公民利益 D.重视男性公民群体利益6.(2009年海南历史2)在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绝大多数公职任期一年,只能连任一次,且均为抽签选举产生,只有军事领导职务通过举手表决产生,一年一任,但可无限期连选连任。
2014年文综历史高考真题及解析
2014年文综历史高考真题及解析试题分析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2007-2014年全国卷海南卷高考历史真题考点分类整理 第三部分 近代世界
2007-2014年全国、海南卷历史高考真题考点分类第三部分近代世界出题统计专题考点题数选择题部分出题数非选择题部分出题数课标大纲海南课标大纲海南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二十.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8+614012201二十一.启蒙运动004013专题七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二十二.新航路的开辟23+1134021210二十三.荷兰、英国等国殖民扩张010010二十四.工业革命3106241专题八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二十五.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31+637114210二十六.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35012二十七.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57000专题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二十八.《共产党宣言》3+0000000二十九.巴黎公社210000专题十近代科学技术三十.经典力学3+25000200三十一.进化论101000三十二.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001000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选择题部分考点课标内容题号试题试题内容二十.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12014年海南历史10因信称义的影响22008年全国文综大纲Ⅱ18马基雅维利提倡建立君主制的目的32008年海南历史9人文主义者强调学研古典作用二十一.启蒙运动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42014年海南历史11洛克和卢梭思想比较52012年海南历史10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思想72009年海南历史11美国政体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82008年海南历史10亚里士多德与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考点二十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1.(2014年海南历史10)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
“因信称义”的提出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2.(2008年全国文综大纲Ⅱ卷18)马基雅维利提出:“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因为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
2014年高考真题海南卷(历史)解析版(附答案)
2014年高考真题海南卷(历史)解析版(附答案)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第I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试题答案】D【试题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说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故D项正确。
A属于道家思想;B材料中没有提及;C属于儒家思想。
均不符合题意。
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试题答案】B【试题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礼、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A项错误;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意思相反。
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
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D.大臣拉帮结派【试题答案】B【试题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晋门阀制度)【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太尉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遍观子弟’,以图被选”说明当时婚姻的选择是以门第为标准,故B项正确;A材料中没有显示;C项错在独特;D项没有反映“大臣拉帮结派”的信息。
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2014年新课标全国文综1卷历史试题分析与启示
2014年新课标全国文综1卷历史试题分析与启示现代科技之发达,信息流通之快,令吾辈叹为观止。
6月8日上午11时30分,历史高考告罄,13时笔者在手机上已经见的了高考试题(12:13分发的)。
然而,一时间答案却众说纷纭,大仙出手各有不同,待到官方公布有人脸红有人撇嘴啊。
看来科技能带来便利,但带不来智慧呀!这还说明一个问题,高考面前人人平等,人才的分层选拔功能充分体现。
当然,我也是一个试卷面前的折腰者,待我直起身子的时候,想法多多。
试卷是谁出的?它与以往比较有何异同?在逐题分析后,感觉它除了知识能力外好像还要告诉我们什么似的?下面,我就结合个人复习情况、做题过程谈一谈体会。
一、追根溯源,有疑问——是谁在出高考题?(一)我们做的是哪份试卷?这还用问吗,当然就是那份发下来的试卷了。
其实这是个问题。
那么我们的高考一共有几份试卷呢?经笔者查找了解到,2014年历史高考试题版本如下:01、新课标全国Ⅰ卷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江西02、新课标全国Ⅱ卷适用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贵州云南(2013年以前是不分新课标Ⅰ卷Ⅱ卷的。
)03、大纲版全国卷适用地区:广西04、自主命题地区:北京、天津、安徽、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四川重庆海南整整15份高考历史试卷,一天一份全部做完要半个月呢!启示:1、我们可以知道各地的试题出题风格,比较中发现我们自己试题的特点;2、在复习中可以指导学生做符合本地要求的试题,避免无效的劳动;3、在选择模拟题时,可以不必局限于本省的,可以借鉴使用同一套试题其他省份的。
(二)我们的试题是谁出的呢?命题人是不公开的,他们的姓名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但可以知道是“大学教授们”,他们以他们的标准选拔符合他们要求的人才。
启示:我们就要了解他们有些什么新研究成果,使用的是什么研究方法,添加到我们的教学中来。
二、继承发展,当表扬——与2013年高考试题的比较,更加务实也不失理想启示:这样我们在应试训练时适当组织“限时练”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适应在50分钟内完成一定数量的相应类型题目。
海南2014高考答案发布
这两天的考试过程中,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考过一门,就不要再想了,重要的是吃好,喝好,休息好,营造一种良好的应考氛围,祝愿你考试顺利!为了广大海南高考考生更好的估分,高考频道将为您首发2014年海南高考答案,请广大考生一定要关注本网。
2014年海南高考答案发布入口点击查看:2014年海南各科高考答案发布动态彻底消除“高考恐慌症”从4个方面入手高考恐慌症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原因,也有考生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具体原因大致分为如下4类。
1.期望太高。
这里的期望指考生自己的期望,也指家长、老师对学生的其望。
过高的期望变为沉重的精神负担,使一些考生的神经高度紧张。
以致不能自我调节。
2.认识偏差。
很多考生、甚至一些学生家长和部分教师把上大学看作是人生的唯一出路,致使一些考生把高考看作生死攸关的大事,唯恐自己考不好。
3.自控力差。
多数考生是父母、老师“捧大”的,未经风风雨雨的磨炼,感情脆弱,意志力薄弱,遇到高考这样的重大场合,自控力不足以抵抗紧张气氛的挑战,以至于惊慌失措。
4.生活压抑。
有些考生在自学成才中常处在孤立无援的状态,受到学校与家庭的冷遇、排斥、讥笑、打击,造成性格怪癖,情绪波动大,一到高考,心理压力更大。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就能对症下药,彻底消除“高考恐慌症”。
具体可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1.端正认识。
上大学固然是一条康庄大道,但决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
高考与其他考试一样,是一次对考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测试,考生没有必要过分紧张,而应该大胆地、全力以赴地投入高考,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不要去管考试的结果,考得上当然高兴,考不上也不等于前途渺茫,平静地对待高考,这或许就是那些平时成绩一般而考时能超常发挥的学生成功的主要原因。
2.树立信心。
信心是成功之本,自卑的人常常扮演失败的角色,超越自卑,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决不会付诸东流。
2014高考历史真题解析2
D
解析:1考本质 2.时间:鸦片战争时期 3.关键词:不如 4.化简:魏源主张重点 防守内河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 评当时“御诸内河不 若御诸海口,御诸海 口不若御诸外洋”的 海防主张,认为“守 外洋不如守海口,守 海口不如守内河”。 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 一时期战争时期,魏源批 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 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 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 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 当时“御诸内河不若 御诸海口,御诸海口 不若御诸外洋”的海 防主张,认为“守外 洋不如守海口,守海 口不如守内河”。魏 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 时期( )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 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 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 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 于列强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 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 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 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 于列强
原则,基 础知识
分析选项
A.题干中强调内河防守 且根据基础知识:海禁政策 的废止在鸦片战争后,开五 口。 B.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 C.根据主体一致原则:西方 海防模式属于无中生有 D.重点防守内河 清海军实 力较弱 ,列强海军实力强大 (原因)
EN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高考海南卷历史试题解析版第I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试题答案】D【试题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说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故D项正确。
A属于道家思想;B材料中没有提及;C属于儒家思想。
均不符合题意。
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试题答案】B【试题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礼、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A项错误;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意思相反。
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
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D.大臣拉帮结派【试题答案】B【试题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晋门阀制度)【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太尉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遍观子弟’,以图被选”说明当时婚姻的选择是以门第为标准,故B项正确;A材料中没有显示;C项错在独特;D 项没有反映“大臣拉帮结派”的信息。
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试题答案】C【试题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均田制)【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A中信息没有反映出;B项人口增长也没有提及;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项错误。
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试题答案】C【试题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科举制)【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中“分科考试、差额录取”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故C项正确;官员特权只是受到限制而不是否定,故A项错误;科举制对君主集权效果不明显,故B项错误;D是察举制选官标准。
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试题答案】D【试题考点】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丝绸之路)【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波斯锦”“胡锦”“番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
A说法绝对;B说法与题干意思相反;C材料中没有显示比较信息。
7.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
这说明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试题答案】A【试题考点】明朝西学东渐【试题分析】从“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水陆交通路线”等关于商业的信息说明经济发展促进知识的更新,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印刷技术的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没有反映科举考试信息,故C 项错误;D项说法绝对。
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试题答案】D【试题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是因为新的权力机构——军机处的出现架空了内阁,故D项正确。
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清朝六部一直在行使行政权,只是有的时候并不经过六部,故B项错误;C信息与题材料无关。
9.公元前123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判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50名陪审员,组成审判团参与审判。
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A.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B.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C.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D.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试题答案】D【试题考点】罗马法【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题干信息中没有反映出希腊司法制度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介绍是审判程序,故B项错误;司法程序的完备与政体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法定程序”“审判团参与审判”等信息说明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性,故D项正确。
10.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
“因信称义”的提出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试题答案】C【试题考点】宗教改革【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是对教皇统治宗教信仰方式的严厉打击,故C项正确;A与题干意思相反;B材料没有提及;材料中没有提及基督教信息,故D项错误。
11.卢梭和洛克都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在下列洛克关于国家政治的主张中,与卢梭的主张不同的是A.议会君主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B.国家源于社会契约C.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D.人人生而自由平等【试题答案】A【试题考点】启蒙运动【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洛克主张“国王及其政府应该在立法权控制下行使权力”是议会君主制的体现,故A项正确;BC属于二人共同主张;D不符合题干中“国家政治”的问法。
12.1781~1783年间,美国邦联政府财政采用各州分摊的做法,要求各州上缴总计1000万美元,部分州以各种理由推脱,结果邦联政府只收到不足200万美元。
这表明A.邦联政府可向各州征税B.全国性政府有名无实C.邦联政府未获各州认可D.各州有明显分离倾向【试题答案】B【试题考点】美国共和制(邦联制)【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中“要求各州上缴总计1000万美元,结果只收到不足200万美元”说明邦联政府权力较弱,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材料中均没有提及。
13.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况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
这一变化反映出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D.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试题答案】B【试题考点】太平天国【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题干时间1862年以及“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财政调度”说明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行政的正常运转,故B项正确;A、C和D说法均不符合题意。
14.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
上述政策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试题答案】C【试题考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体现,该政策主要是扩大美国在华的特权,故C项正确;此时列强已经开始瓜分中国,故A项错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义和团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D错在推进,与题干意思相反。
15.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
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试题答案】D【试题考点】维新思想【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当时革命思潮不占据主流,改良仍然是主流思潮,故D项正确。
A项时间不符合;B项说法明显错误;“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说明对改革和革命的意见不一,故C项错误。
16.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
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
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
这反映了民国初期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试题答案】B【试题考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中“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说明政府鼓励企业自由竞争,故B项正确;AC材料中均没有提及;D项中“完全遵照执行”说法绝对,不符合实际。
17.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
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试题答案】C【试题考点】新三民主义【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中“以俄为师”“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说明孙中山主张有选择的学习苏俄,故C项正确;材料显示是向俄国学习,不是“摒弃党国体制”,故A 项错误;C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18.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
”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试题答案】B【试题考点】国民大革命【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