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与印尼的排华比较
印尼
不管怎么样,我非常难过,为这些被杀的华人同胞,印尼这个国家在国际重大问 题上从来没有站在中国这边,他们把中国当作潜在的威胁,在海啸发生后,中国 对其进行人道主义救援,更是没有对中国说一声谢谢!像这种国家我们应该对其 警惕!
法制
法制上,印尼政府对华人设立了一些歧视性的法律法规。1945年的印尼宪法就 明确规定,印尼总统必须由原住民担任,这具有浓重的种族歧视意味。 1967年印尼政府相继颁布了一些专门针对印尼华人的法律法规,比如禁止华裔 使用华语,限制华裔宗教和文化习俗、更改华裔的族群称呼等等,总共有14项 之多。但是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几条是:禁止使用华语并禁止出版华语报纸书 刊,禁止华人成立公开的社会政治团体。这直接导致华人参与印尼政治生活的 道路被堵死。一旦发生社会动荡,政治上无权的华人便遭遇灭顶之灾。 同时, 印尼政府有意无疑地进行对华裔的负面宣传,使得华裔和原住民互相产生了不 信任感。印尼政府夸大了印尼华裔对印尼经济的控制力度,使得印尼原住民认 为印尼原住民的普遍贫穷罪魁祸首是掌控了国民经济的的印尼华裔团体。
在5月13日暴乱的消息弥漫在整个雅加达。此时苏哈托总统正在埃及出席一个会 议,军方要员则到达东爪哇的玛琅市参加一个典礼。在5月14日,一场严重的暴 乱发生在雅加达地区,而此时没有任何军队在街道上。 印尼华人是这场血腥暴乱的主要目标,而印尼军方无视暴民们对华人的抢劫和对 华人妇女的强奸(根据桑迪亚万神父所言)。最后,超过1000人死于这场暴乱 中,大部分华人被烧死在商业区和超级市场,也有一部分被当场打死或遭到枪杀。 一位政府官员称总计毁损了2479间商业建筑,1026间民房,1604间商店,384 间私人办公室,65间银行,45间工厂,40间大型购物中心,13间市场和12间别 墅。不过一般相信,印尼各地可能有更多华人所在的建筑物被破坏。 雅加达人权与妇女研究组织经整理后的报告显示,5月发生的骚乱中,印尼各地 总共发生5000多起暴徒强奸或轮奸华裔妇女的惨案,其中以雅加达每天发生的 100多起最为严重。 6月,暴徒穿着军靴被军用卡车运送到华人区,他们高呼“宰了中国人,烧死他 们,这些中国狗”,然后开始抢劫商店和市场,随后,他们开始把妇女集中起来 进行集体轮奸,印尼警察到场之后,并没有阻止暴徒的行动。
印尼排华事件的死亡人数情况
印尼排华事件的死亡⼈数情况 印尼排华事件是印度尼西亚暴徒发动的⼀系列针对华⼈的暴动,那么你了解印尼排华事件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印尼排华事件的死亡⼈数情况,希望能帮到你。
印尼排华事件的死亡⼈数 印尼排华事件发⽣在印尼总统苏加诺倒台之后,印尼政治倾向改变,领导阶层捏造中⽅意图⼲预印尼内政虚假信息,导致印尼境内接⼆连三发起⼤规模针对华⼈的暴乱,那么印尼排华事件死亡⼈数有多少呢? 据不完全统计,印尼排华事件死亡⼈数⾼达数⼗万,其中不乏妇孺、童叟,其惨烈程度堪⽐⽇军侵华时在中国做出的暴⾏。
史料记载事发当天,⼀同进攻中⽅⼤使馆,肆意破坏使馆物品,还对中国国徽国旗作出侮辱性动作,更出⼿枪击使馆内的中国官员和中国公民。
在这次以雅加达为爆发点扩散的排华暴乱中,超过千⼈丧⽣,在之后数⽇之内印尼军队、暴民四处屠杀中国居民和当地的共产党⼈。
印尼排华事件体现印尼暴民对⽣命的严重侮辱与漠视。
⽆数华⼈妇⼥惨遭强奸、轮奸,男⼈的脑袋被砍下陈列在街上,甚⾄连⼩孩⼦都⽆法避免被屠杀的命运,冰冷的⼫体铺满街道,失去⾄亲的⼈们的哀嚎声在硝烟中弥散。
⼏⼗万同胞⽣命在暴⾏下殒逝。
印尼排华事件死亡⼈数之所以⾼达三⼗万,除开印尼百姓没有⼈性之外,也是由于印尼政府对外国使馆、居民、游客的安全保障不到位,致使暴乱发⽣时,没有最⼤程度的作出应对措施。
这是印尼政府的失职,也是⼈类历史上最⿊暗的⼀幕。
印尼排华事件的起因 1998年5⽉,居住在印尼的华⼈遭受⿊⾊五⽉暴动,也就是印尼反华事件。
在暴动中,印尼华裔的店⾯以及住所被残忍的烧毁,暴徒还残忍的对华裔进⾏残杀,成百上千的华⼈在暴乱中遇难,更令⼈愤怒的是印尼暴徒还对华⼈妇⼥进⾏强暴、轮奸,其中甚⾄还有不到⼗岁的⼥童。
这起印尼排华事件的起因是,印尼经济在1997年爆发的⾦融危机中受到了创伤,繁荣了30年的印尼开始衰落,印尼的本币开始暴跌,燃油以及⾷物的价格开始暴涨,印尼的⼈民开始抱怨。
为了缓解印尼⼈民的不满,印尼的苏世家族开始策划⼀系列的排华暴乱,⽤来转移⼤家的注意⼒,这导致居住在印尼的华裔⽆辜遭受了严重的暴乱。
第六章 排华运动
第四、种族、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也都 是排华反华浪潮形成的因素之一。首先应是印 尼政府种族歧视政策错误的责任,但也不能说 与印度尼西亚华人社会中一度普遍存在的那种 民族优越感的过分张扬和民族沙文主义的流露 对当地人的刺激不无一点关系。
第五、参政维权意识薄弱也是印尼华人容易 受到伤害的原因之一。
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印度尼西亚出生 的华裔占该国华人总人口的比例达到80%, 绝大多数华人家庭都已在印度尼西亚居住生活 了至少三代。
在苏加诺时代,印尼政府出台的限制、排斥 华侨经济的法案达30个左右,对华商经营的国 内贸易、进口企业、汽车商行、碾米业、木材 业等加以限制和监督,并禁止华侨在乡村从事 零售业。 特别是苏加诺政府于1959年颁布的第10 号总统令,明令从1960年起禁止华侨在印度 尼西亚县级以下地区经商。这道法令被印尼某 些地区的军事掌权者发展为不准华侨在县级以 下地区居住,结果造成印度尼西亚50多万华侨 失去生计,有的甚至流离失所,10多万华侨遭 遣返。
1882年的《排华法案》出台过程: 1881 年中美“规定华人移民美国的条约” ( 即“续 修条约” ) 的签订,标志着所谓“自由移民”时期的终 结。 1882 年美国第 47 届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成 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禁止华人移民入境的法令。 该法令有十五款,主要内容有: (1)停止华工入美10年。(2)1880年11月17日以前 已经在美国居留并获得海关证明文件的华工,暂时出境 后,准予重入美国;本法令通过后 90 天内来美的华工 不在禁止之列。 (3)任何伪造身份者处以1000美元以 内罚款,或是不超过5年的监禁。(4)未持有适当执照进 入美国的华侨将被遣送回原处。 (5) 州和联邦法院均不 得准许华侨归化为美国公民,与本法相抵触的所有法律 一律作废。(6)从外国将华工运入美国的船只,每运1名 华工,船主处以不超过 500 美元的罚款和不超过 1年约
浅析东南亚排华问题
浅析东南亚排华问题东南亚是中国海外华人聚居最为密集的地区。
千百年来,海外华人凭借自身的努力,不仅在当地扎根发展,也为所在国家的经济繁荣作出巨大贡献。
东南亚华人虽然为当地发展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但是东南亚排华问题却一直萦绕在他们身边,成为华人在东南亚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威胁。
回想近几十年东南亚排华事件,往往让我们一阵心痛。
1967年缅甸排华大暴动,华人受到前所未有的歧视,所有华校被关闭,华人之间不敢用母语交谈,甚至不敢自认是华人;1969年马来西亚“513暴动”事件,目标明确直指华人,旨在遏止当时华人持续上升的政治势力与社会综合影响;1977年越南排华事件,把大批华侨驱赶出国;1998年印尼“黑色五月暴动”,印尼暴徒强奸了数以千计的华人妇女,并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华人大屠杀。
除此之外,还有8·23菲律宾劫持香港游客事件、2003年菲律宾反华游行、泰国10·5湄公河惨案等等。
中国海外华人一直在东南亚地区遭受着不公平的待遇,为什么东南亚排华问题会这么严重呢,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政治上,东南亚华人在政治上没有保证。
东南亚海外华人一直注重实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他们的精神所在。
我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东南亚华人虽然在所在国家的经济命脉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他们在政治上并没有多大的诉求,很多人不愿意从政,于是便出现了“经济上的强人,政治上的弱者”的怪异现象。
由于海外华人在政治上没有保证,个别偏激的东南亚族群一旦对华人有什么不满情绪,或者有什么社会矛盾产生,就会把情绪发泄在华人身上,或者说华人经常会成为当地各种矛盾的替罪羊;二、经济上,华人在东南亚各自定居的国家里拥有大量财富。
东南亚国家的财富主要集中在华人手中,这不免会让一些人眼红,嫉妒心会慢慢演化为仇富心,再而引发不满。
另外,“爱面子”的华人在东南亚也很讲究排场,这钟炫富行为更引发了一些当地贫穷人民的不满,以致引起大规模的排华现象;三、文化上,东南亚华人不能很好地把中国文化融入当地文化。
印尼人口排名世界第几
印尼人口排名世界第几
排名第4位
首先,我们聊聊印尼的具体情况。
在东南亚各国中,印尼属于标准的第一大国。
无论是人口总量,还是经济总量,印尼在东南亚各国中都排名第一。
2022年月,印尼的总人口达到了2.7亿左右。
从人口总量来说,印尼排名世界第4位,仅次于中国、印度、美国。
从人口总量来说,印尼是我国广东省的2倍多。
印尼有1万多个大小岛屿组成,因此,印尼被称之为万岛之国。
2021年,印尼GDP达到了16970.8万亿印尼盾,大约折合7.5万亿人民币。
对比我国的各个省份,到底属于什么水平呢?2021年,我国山东省的GDP总量为8.5万亿,浙江省的GDP为7.3万亿。
印尼的GDP总量,略高于浙江省,明显低于山东省。
不过,印尼的总人口,比山东、浙江两省的总人口还多。
因此,印尼的人均GDP,明显不如山东、浙江。
印尼国内的资源丰富,例如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石的储量,都非常丰富。
与传统的农业国不同,印尼的工业实力在东南亚各国中,拥有很强的优势。
印度在机械制造、纺织业、汽车制造、皮革与橡胶加工、化学工业等方面,都有很强的竞争力。
例如印尼生产的工业品,能够出口到欧洲各地。
在东南亚的经济格局中,印尼属于强国。
印尼“华人”问题的历史足迹
印尼“华人”问题的历史足迹作者:张登及【印尼】赖剑文 (Harryanto Aryodiguno)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22期“中国梦”可望与区域内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印尼是东南亚最大的岛国,也是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自印尼争取独立以降,当地华人对印尼就有不少贡献。
虽然华人分属不同政治党派与思想流派,但在战场及外交上,都实际参与独立建国。
冷战时期,两极竞争导致印尼与中国关系的重大变化。
事实上,印尼的“华人”问题始终是印尼看待“中国”的关键因素。
这不仅在改革开放之前如此,在当前中国崛起及“中国梦”散播之际,华人社会影响力随之重振,更值得密切注意。
中华、中国、华人一切可从“中华”、“中国”、“华人”三个身份概念在印尼的命运说起。
早年印尼社会没有“华人”这个身分,印尼人与荷兰政府只知“中国人”称谓。
即便今日,土著社会仍然没有“华人”之称。
只有华人才称自己是“华人”,但在印尼各岛的华人社区对“华人”这个身分常有不同认知。
在爪哇岛,当地“华组”多半不会中国方言,所以称呼自己是Suku Tionghoa“中华族”;在南与北苏门达腊,华人自称Teng Lang(福建语:唐人);而在西加里曼丹,当地华人也自称唐人;土著则称华人Orang Cin(“清人”)。
1998年5月排华事件发生后,政局进入新阶段。
瓦希德总统上任后,改回中华称谓。
这些称谓在日用与官方训令中的反覆,深刻反映出了印-中-华关系的变迁。
华人的贡献不只在争取印尼独立中,在1930年反抗荷兰政府的政治运动里,主张反殖民主义的华人亦扮有重要角色。
彼时当地华人分为三派:第一派倾向对祖国的认同,认为自己永远是中国人,必须效忠祖国;第二派倾向支持殖民政府,选择合作,接受殖民教育;第三派则支持印尼的民族运动,认为自己是具有种族身分的印尼社会的一分子。
华人政治与思想的复杂性导致了土著对华人的看法不一。
尤其在荷兰统治时期,当局划分印尼人、华人和欧洲人的社会地位,并将他们的住地分开,荷兰政府且常引起种族纷争。
海外十大排华事件
历史上最早的排华事件---红溪惨案1740年10月,荷兰殖民当局在爪哇巴达维亚城(今雅加达)大规模屠杀华侨的事件。
因城西有一条河,名红溪,是肇事地点之一,故称为红溪惨案。
1619年荷兰殖民者占领雅加达,当地劳动力甚缺,荷兰殖民者不择手段从各地诱骗华侨,甚至到中国东南沿海掳掠人口,供其役使。
后殖民者嫉视华侨在发展经济上所起的作用,又怕他们同当地人民联合起来反抗殖民统治,转而采取严格限制入境,乃至推行排华政策。
1727年和1736年作出规定,逮捕“失业”和无居留证的华侨。
1740年7月,殖民当局下令捉拿被诬为窃贼的华侨。
有些无辜被捕的华侨或被虐杀,或被投入大海。
城内华侨纷纷逃往城外,公推黄班为首领,准备进攻巴达维亚城。
但走漏消息,殖民当局有所准备。
10月9日,殖民者以搜查军火为名,命令城内华侨交出一切利器,荷军挨户搜捕华侨,不论男女老幼,捉到便杀,对华侨进行血腥洗劫。
屠杀持续7天,城内华侨被杀近万人,侥幸逃出者仅150人,被焚毁和劫掠的华侨房屋达六、七百家,财产损失,无法估计。
城外华侨在黄班指挥下,与荷军激战,伤亡千余人,后转战中爪哇,斗争持续到1743年。
海外十大排华事件:淡忘血史何以堪李奉先文常听海外学者谈到中国人历史观,认为我们过多地漠视了历史本身的价值。
总以为楼宇越新越好,但你到法国市中心看看,几乎没有什么新建筑,他们以历史积淀为自豪,而我们以不断地拆楼建楼来粉饰自己,折腾自己。
也听到日本人嘲笑我们,他们自言宁愿喜欢黑人,也不愿与中国人走近,因为中国人早已没了精神。
有位教授在课堂给学生直白地说:“诸位不要笑,如果日本人侵犯我们,我们还会出了更多的汉奸。
在座的很大一部分都将是。
因为你们嘲笑爱国者,崇拜权势和金钱,鄙夷信仰和志气!”以色列人说:“中国人什么都不缺,若缺,缺的便是记忆!”也许,我们确实有淡忘或粉饰历史的不良嗜好,果真如此,请放历史一条生路!历史本应该使我们更懂得自尊。
但是现在我们有些人看到老外就谄媚,小女生们看到狗啃一般的外国老男人都想去讨好!倘若你熟知下面的段段华人血泪史,悲情凄凄何以堪!一、美国西雅图排华骚乱事件19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加利福尼亚掀起了“淘金热”,加之,美太平洋铁路需要大批劳工,更多的华人为了美好的淘金梦,离乡背井偷渡到美国。
印尼排华问题再探
印尼排华问题再探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华人与原住民之间矛盾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宗教和种族方面的因素,也有经济方面的因素。
一部分华人企业集团的暴富、缺乏社会责任感及炫耀性消费引起了仍处于贫困状态的印尼原住民的不满。
当发生社会动乱时,在民族主义情绪的支配和一些排华人士的煽动下,这种不满便由针对印尼社会的不公转为针对印尼华人企业集团乃至所有印尼华人的仇视。
国内对印尼排华问题的研究多是从殖民者实施的“分而治之”政策、印尼政府执行的错误民族政策、统治阶级转移矛盾等方面人手,较少甚至回避从华人自身方面寻找原因。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部分华人大企业集团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人手,分析印尼排华过程中经济因素所产生的政治影响。
一、印尼华人大企业集团的崛起1965年“9・30”事件后,印尼的军政官僚直接控制了国家政权和国营企业,他们拥有各种权力。
印尼原住民企业家们也享有各种优惠特权,并且与军政官僚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但他们一般缺乏资金、经营管理经验、销售网络及专业人才。
印尼政府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苏哈托分别于1967年和1968年颁布了《解决华人问题的基本政策》、《印尼国内资本投资法》等法规,在经济领域给予华人一些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为印尼华人投资举办各种实业、参与印尼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鉴于当时印尼政治、经济环境的不完善,华人企业为获得快速的发展,需要与印尼的军政官僚合作,以获得政治上的庇护以及经济上的各种特权、优惠和便利。
同时,印尼政府还规定,非原住民资本和企业必须与原住民企业联合经营,这种联合经营便导致了“主公制度”的出现。
官商合作的经营方式广泛存在于印尼华人大企业集团中。
例如林绍良的“三林集团”下属的印多水泥企业集团中,印尼政府占有33.75%的股份,总经理苏德威卡特莫诺(苏哈托之胞弟)占有7.23%的股份。
“三林集团”下属的中亚银行和西蒂・哈尔迪燕蒂・鲁克玛纳(苏哈托之长女)合资创建联营的雅玛银行,分别拥有25%和26%的股权。
海外华侨华人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广东工业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1.1902年,广东新会的学者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
A:对B:错答案:A2.华人这一概念,在地域上实际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居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等中国固有领土之上的中国人。
二是生活在国外拥有华人血统的人。
A:错B:对答案:B3.华侨指的是侨居国外并加入所在国籍的具有中华血统的公民。
A:对B:错答案:B4.华文文学这个观点的提出,更新了我们的文化视野,让我们发现了一个广阔深邃的华文文学世界。
A:错B:对答案:B5.华人文学这个概念是以创作主体的族裔身份来命名的,涵盖了所有华人用不同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
A:错B:对答案:B第一章测试1.1848年,加州发现黄金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太平洋沿岸,华工开始大规模赴美淘金。
A:错B:对答案:B2.珠江三角洲鹤山、四邑等地区的土客械斗,是导致农民赴美淘金的原因之一。
A:错B:对答案:B3.早期赴美的华工,绝大多数来自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
其中百分之六十来自顺德。
A:对B:错答案:B4.各地淘金华人在广东家乡的时候往往学会过开沟、筑坝、抽水等活计,这是水稻种植的基本工作。
他们来美国淘金时,就把这些在家乡掌握的治水经验运用到淘金当中。
A:错B:对答案:B5.美国于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标志着美国传统的自由移民政策的终结。
为了生存,华人绕道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偷渡进入美国。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早期的华侨地域性会馆在华侨的迁美、就业、生活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成为在美华侨不可缺少的组织依托。
A:对B:错答案:A2.1876年,洪门致公堂在旧金山正式登记成立,接着致公堂在美洲普遍出现。
A:对B:错答案:B3.华侨社团为华侨提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服务就是“洗骨”(即重新安葬)死去的华人并将华侨的骸骨运回祖国。
A:对B:错答案:A4.由于男女严重比例失调,从事色情业利润高。
据美国人口普查材料表明,19世纪旧金山华人女性从事色情工作的比例很高。
给“不想做中国人”的朋友们一些历史忠告
给“不想做中国人”的朋友们一些历史忠告日前,有朋友就“出国定居”问题听取笔者意见,笔者反问他是否有以下三条思想准备:1、有无去移民国做“二等公民”的潜意识思想准备?2、有无彻底融入移民国主流文化的思想准备?3、有无遭遇突发“排华”事件的思想准备?笔者认为,如果没有上述三条思想准备,还是以谨慎为好。
朋友听了以后很感吃惊,其实笔者只是有感而发,讲了些历史。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也许永远就过去了;也许它还会重演,对此,人们很难预测。
究竟应该怎么看待以往那些史事?那只能由读者自行见仁见智了。
没有祖国的侨民似猪狗历史上,“没有祖国的侨民似猪狗”的事,自古有之。
仅举两例说明:听说过吉卜赛人吗?他们就是一个没有祖国、任人驱赶的“流浪民族”,主要侨居于欧洲。
千年以来,在人们的印象里,“吉卜赛人”就是乞丐、小偷或者人贩子的代名词,是历来被主流社会所蔑视的。
吉卜赛人的境遇如何,只要看过歌剧《卡门》、电影《巴黎圣母院》的,就可知道他们受歧视、受凌辱的大概了。
到了近现代,按理,西方社会最讲“博爱、平等、自由”,但在吉卜赛人的生活中从来与这些无缘。
且不说德国的纳粹政府屠杀过数十万计的吉卜赛人,即使是在最讲人道主义的法国,他们也照样遭到迫害。
迟至2010年8月,也正是这个最爱高举“人道主义”旗帜的法国萨科齐政府,还在对罗姆人(即吉卜赛人)群体搞“严格管理措施”,并终于干出“强行驱赶”早已定居于法国的罗姆人的种族主义暴行。
当然,最充满血泪的故事,当数两千多年来犹太民族“失国”后的遭遇。
公元前1025年犹太民族曾经在巴勒斯坦建立过自己的国家——希伯莱王国。
在历经了扫罗、大卫和所罗门等不到百年的统治后,这个国家由于统治阶级的内斗,就分裂成为南北两个王国而削弱:北部的以色列与南部的犹太。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被两河流域的亚述帝国征服;到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又被新巴比伦所灭。
此后,犹太人就再没有真正恢复过自己的国家。
到了公元1到3世纪末罗马人统治时期,犹太人秘密创立了基督教,曾进行过剧烈的反抗,但由于上层的背叛(包括改变基督教初创时的教义——让基督教异化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而最终失败,约150万人被屠杀,幸存者或逃离、或被逐出巴勒斯坦故土。
历史上的排华运动
历史上的排华运动分类:历史思辨人类有时也是很渺小的族群,这表现之一就是对其他族类或者阶级的敌人和排挤,这表现在国际上,就是不同国度人之间的相互排挤。
定居在其他部落(国家)里的外国人,总是被他的同事或者当地人作为一个入侵者——作为来分吃我们面包的人,或者至少被当作能力有些底下,给他留些低下的活计,共同的是外国人要挺身承担那些被认为是肮脏的或数来数去最差的活,一批外国人来承担被本地人认为是有损荣誉或没面子的工作或劳务,这是当地人的部落优越性一个确凿无疑的证据,当地人在情感本能上——怎么也忍受不了外地人比他们优越,这几乎是世界民族的一个共同的特征,对于进入本种族的“外来者”总保持一种偏见,歧视,甚至是敌对的态度。
人类社会已步入21世纪,在世界政治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现代化浪潮中,“地球村“的时代到来,本被认为这种狭隘自私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能够得到缓解,甚至消逝。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世界仍旧是民族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在各种文化交流中出现碰撞冲突,在经济交流中出现利益摩擦,以及一些少数国家奉行霸权主义,推行强权政治,这种狭隘的地区主义,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不但没有缓解,反而被加强,呈现再度抬头和蔓延的趋势。
不同地区,不同种族因为宗教问题,文化问题以及国家间的政治问题等等而引发的针对其他种族的骚乱,恐怖事件层出不穷,甚至是演变为局部地区战争,而身处“异乡”的侨民就成为这种“冲突””摩擦”的直接受害者。
世界文明整体处于一种艰难的融合时代。
历史上,就是美国这样成熟的现代国家也有排华的不光彩记录。
19 世纪50年代开始大批涌入美国的华工,对早期美国西部的开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主要是开发金矿与修建铁路。
1863 年,美国开始修筑第一条横贯东西的太平洋铁路,雇用了大批华工。
由于大多数华工不计较工种,能吃苦耐劳,特别是修筑铁路这种最困难最危险的活儿都肯干,工作效率比白人高,对美国人来说是难得的廉价劳动力。
所以,美国的大资本家和大农庄主呼吁摆脱种族偏见,大量使用华工。
印尼排华问题探析与未来发展趋势
印尼排华问题探析与未来发展趋势中国人移居印度尼西亚,始于五代十国时期,最早的华人移民潮发生在荷兰殖民的早中期,大多数都是寻找商机的商贩,印尼华人大多来自于中国的南方省份,如福建、海南、广东。
印尼华人大多分布于如雅加达、泗水、棉兰、北干巴鲁、巨港、万隆及邦加槟港等城市。
到目前为止,印尼的华人已有近1000万,占印尼总人口的5%。
然而在这样一个看似历史比较悠久,双方较容易进行融合的环境中,华人却遭受过挥之不去的噩梦。
二战刚结束不久,印尼的極端民族主义者就发动了十余次大小规模的排华暴动,例如1946年的万隆暴动、文登暴动、1947年的巨港暴动等,造成众多华人死伤。
在这些排华暴力事件中,印尼数以万计的华人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损失财产不计其数,对华人造成的伤害是其一生的梦魇。
1 印尼排华原因分析1.1 历史遗留问题早在荷兰统治时期,荷兰殖民者就采取间接统治和分而治之的统治方式。
这种制度下,殖民者将部分税收给华人承包,借此将当地人对高额税收的反感情绪转嫁到了华人身上。
分而治之是对华人实行的“通行证制度”和“居留区制度”,都是为了限制华人在印尼的行动,尤其是商业行动,以防止华人经济力量过大。
由此建立的社会等级制度使得华人很难与当地原住民融合,因此华人就成为他们殖民统治的道具,成为缓冲其与原住民矛盾的缓冲器。
除此之外,长期以来不同的宗教信仰也是导致印尼和华人产生隔阂的重要原因。
印尼绝大部分华人是中国华南沿海一带地区移民的后裔,信仰中国传统佛教,而印尼原住民信仰伊斯兰教,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存在很大的差异,原本这样的偏见是可以通过正常的相互交往消除的,但由于历史上荷兰殖民者的分而治之政策,华人社会同印尼原住民社会相互隔绝,双方无法进行正常的沟通从而取得理解,双方的矛盾更加深化。
1.2 经济条件的差异华人和原住民在经济上地位悬殊,一直是东南亚各国排华的根源所在,印尼也不例外。
根据1984年的统计资料,占印尼总人口4%的华人,经营的商业共有21.6万家,占印尼总商家的25.6%;华资银行超过70家,占印尼民营银行的80%;同时,印尼华人工业亦有相当基础,尤其在民营产品的生产经营方面,华侨华人工业占有重要地位。
亚洲四小虎之首是谁
亚洲四小虎之首是谁
1、亚洲四小虎是指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四国。
这四个国家的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高速发展,经济实力仅次于亚洲四小龙,因而得名。
2、可惜的是,随着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打击,这四小虎未能像四小龙一样打稳经济基础,经济发展速度减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泰国、印尼和菲律宾欠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大笔债务,马来西亚实施多项硬性保护国家金融体系的货币管制条例,并在种族问题方面有不平等政策,遂开始固步自封。
而在印尼,亚洲金融风暴的打击也间接引发了当地的排华暴乱。
3、亚洲四小龙指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的总称,这些国家或地区在20世纪60-70年代经济飞速成长,但在这之前他们只是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4、它们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地资本和技术,利用本地的劳动力优势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迅速走上工业化道路,成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火车头,引起世界瞩目。
从历史纵深处看印度尼西亚——高角度了解印尼
从历史纵深处看印度尼西亚——高角度了解印尼从历史纵深处看印度尼西亚——高角度了解印尼因为笔者本人在印尼深耕近十年,所以本公众号也写了不少有关印尼的文章,但总觉得说的都是皮毛,尚未从更深广的角度来更加全面地谈印度尼西亚。
本文就做这样的尝试,篇幅较长,有兴趣的可以慢慢看。
先谈地理部分,为了方便下文表述,文章开头第一段还是需要再转述一些百科内容。
东南亚地区,华人传统称之为南洋,一部分在印度支那半岛: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和老挝,第二部分在东印度群岛,也叫马来群岛,华人称之为南洋群岛,有六个国家:印尼、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和东帝汶,总共有十一个国家,总人口超过六亿。
除了东帝汶之外,有十个国家组成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或东南亚国家协会,简称东盟,目前是世界上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之一(截止2018年前仅次于中国,属于发展第二快的经济体),东盟,其中印度尼西亚是绝对的大国。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国家,由17,508个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及大洋洲,别称“万岛之国”。
印度尼西亚人口超过2.8亿,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国家。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第九大经济体,专家根据它的发展潜力来分析,是有可能在未来超越英国和德国的,有机会成为第五大经济体。
它的矿产和农产资源丰富,不过科技还比较落后,目前的人均收入还比较低,每年才四五千美金,而新加坡的人均收入是它的十倍左右。
很多人都认为印度尼西亚是由很多小岛组成的,以为都是不起眼的小岛,事实上,印尼的近一万八千个岛,都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10度以内,东西国境延长有5200公里,相当于中国的东西国境,长过美国的东西国境,非常长了。
它的陆地面积有2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的五分之一。
因为印度尼西亚处于赤道两侧的无风带,这个很重要,直接关系到它丰富的物产,而它的北部的菲律宾就每年都不少台风了。
(肉豆蔻)首先,这近一万八千个岛屿中,有的是非常大的,最大的岛叫新几内亚岛,这个岛的长度有2400公里左右,面积是80万平方公里,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度也就2200公里这样,台湾才3.6万平方公里,它是台湾的22倍。
印尼“排华暴动”的深刻原因——兼论印马两国不同民族关系的历史背景
The Profound Reason of Excluding Chinese
Rebellion in Indonesia
作者: 廖小健
作者机构: 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32
出版物刊名: 史学集刊
页码: 73-78页
主题词: 印度尼西亚;排华;原因
摘要:印尼原住民对华人的强烈偏见,印尼政府对当地华人的严厉政策,印尼缺乏缓冲民族冲突的政治机制,印尼局势的异常动荡等,均是引发印尼排华暴动的深刻原因.由于印尼发生排华暴动的原因错综复杂,不少因素长久积淀,一时半刻难以一一消除,要协调印尼民族关系,彻底消除排华浪潮或排华事件,还需要长时期的努力.。
印度尼西亚排华概况
作者: 夏木
出版物刊名: 东南亚研究
页码: 11-17页
主题词: 十七世纪;十八世纪;中国沿海;初至;殖民主义者;人民生活;排华;西方殖民主义;契约华工;沿海各省
摘要: <正> (一) 华侨移居印度尼西亚,已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远溯到1,500年前。
大量移入則是在十七世纪初至十八世纪中叶,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印度尼西亚后,为了掠夺劳动力,从中国沿海擄掠拐骗大批“契约华工”到印度尼西亚? 倌陙砦覈 ナ艿酃 饕迩之?加上国内反动统治,人民生活日益貧困,沿海各省特别是广东、福建两省广大贫苦农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有不少相同之处,都是海外华人最多的国家。
然而,印度尼西亚1945年独立后,几乎没有停止过排华,大大小小的排华骚动层出不穷,1998年5月的排华暴乱更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严厉谴责。
而马来西亚1957年独立以来,除了1969年的“5·13事件”外,基本没有严重的马、华两族冲突,即使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局势异常动荡之际,也始终没有出现类似印度尼西亚那样激烈的排华暴乱。
为什么马来西亚的民族关系比较和谐,而印度尼西亚当地民族和华人的关系却要紧张得多?除了两国大小悬殊外,到底还有哪些区别,导致两国民族关系的不同表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都是伊斯兰教国家,而且,前者还尊伊斯兰教为国教,根据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同宗教文明的民族,激烈冲突几乎不可避免,那么,如何解释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民族关系的不同表现?一由于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不同,马来人对华人的偏见,远远没有印度尼西亚当地民族对华人的偏见那么强烈。
殖民统治时期,英国殖民者为了取得马来封建贵族的合作,曾与马来各邦苏丹订立协定,承认马来人是当地的主人,承认并维护马来人在政治、经济和文教等各方面的特权。
马来人的特权在马来西亚1957年独立后继续得以确认,独立宪法特别规定了马来人的特殊地位和马来统治者的地位,规定马来语为国语,马来人信仰的伊斯兰教为国教。
20世纪70年代又颁布《煽动法令》,禁止对上述有关规定进行质询和讨论。
2000年马来西亚发生马来人特权风波,时任总理的马哈蒂尔就明确表示,在捍卫马来人的特权上,政府绝不作任何让步。
因此,大多数马来人认为自己是马来西亚当然的主人,比华人有着更优越的法律地位,对于政治地位比自己低的华人较少产生妒恨。
和大多数东南亚国家一样,马来人经济比华人经济落后,这往往成为引发马、华两族矛盾的一个导火索,但由于马来人经济一直得到政府的保护和扶持,因经济不平衡引发的不满没有印度尼西亚那么强烈。
随着马来人政党在政府中地位的加强,历届政府都毫不例外地执行马来人经济优先政策,加上马来西亚经济发展比印度尼西亚顺利,贫富差距没有印度尼西亚悬殊,生活较有保障的马来人在政府强有力的保护下,没有必要直接攻击、抢掠华人。
印度尼西亚的情况则明显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统治印度尼西亚的荷兰殖民者实施分而治之的政策,将印度尼西亚的居民按不同等级赋予不同的法律地位,其中,欧洲人居上层,华人处中间,底层的是当地民族。
与当地民族采用当地法律和法庭审判不同,华人和欧洲人一样,可采用荷兰法律并在荷兰人的法庭进行民事诉讼和审判。
经济上,华人不仅可从事各种中介业、工商业,部分上层华人还通过承包税收和垄断专卖获得巨额利润,经济发展明显优于当地民族。
华人较优越的法律和经济地位,引起了当地民族的妒忌和强烈不满,不少印度尼西亚人把华人看成是继荷兰人之后抢夺印度尼西亚当地民族财富的剥削者。
在荷兰殖民者被赶走后,华人便成为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斗争的主要对象之一,战后印度尼西亚汹涌澎湃的民族主义运动,遂转化为强烈的排华情绪。
苏加诺早在1959年就认为:中国人对印度尼西亚经济生活的控制是一个必须解决的严重问题。
苏哈托在1967年5月接见记者时也指出:华人不过占印度尼西亚总人口的3%,但他们却掌握和操纵了全国资产的70%左右。
印度尼西亚经济的相对落后和贫富悬殊的异常突出,使上述观点颇有市场,并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严重偏见。
印度尼西亚当地民族对政府的保护不力非常失望,在忧虑自己的弱势地位的同时,自然对经济条件比自己优越的华人充满忿恨,民族间的不满和仇恨与日俱增,并成为当地民族毁坏、抢掠华人财物的直接动因。
二两国的华人政策明显不同,马来西亚政府的华人政策比印度尼西亚政府的华人政策要宽松得多。
在国籍政策上,印度尼西亚政府从1958年起就实施了严格的国籍法,加上手续繁琐,耗费巨大,华侨要入籍非常困难。
到1965年,拥有中国国籍的印尼华侨仍有113万人左右,约占印尼华侨、华人总数的1/3。
直到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印度尼西亚华侨才逐渐解决归化入籍问题。
而且,长期以来,印度尼西亚籍华人的居民证上有特别的标志,在报考大学、担任公务员和军职晋升上都受到歧视。
另外,在阻挠华侨入籍的同时,印度尼西亚政府对以华侨为主的外侨采取了各种严厉措施,如提高外侨的各种税额,限制外侨的居留地点和旅行范围等。
而马来西亚从独立起便实施较宽松的入籍政策,绝大部分华侨在1957年后不久就加入了马来西亚国籍,成为马来西亚公民,享有绝大部分公民权利。
在经济政策上,独立伊始的印度尼西亚政府将国内人口分为当地民族与外来民族(主要是华侨、华人)两大类,并颁布了一系列法令限制和排斥华侨、华人经济的发展,如限制华侨经营进出口贸易等各种传统行业,要求华人向当地民族转让股权或企业,甚至没收部分华人企业。
禁止外侨在农村经营零售业的1959年第十号法令颁布实施时,被强行逼迁和接管的华侨零售店达八万多家,数十万华侨顿失生活凭恃,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虽然马来西亚政府也实施扶持马来人经济的政策,一定程度上限制和打击了华人大企业,但占华人企业90%以上的中小企业基本上不受影响。
同时,马来西亚也没有像印度尼西亚那样,对华人实施职业限制和接管甚至没收华人的店铺、资财,因此,马来西亚华人基本上可以保有赖以生存的传统职业和产业。
像印度尼西亚华人那样,因在经济上遭受排斥、打击而生计无着、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的情况,在马来西亚基本上没有出现过。
印度尼西亚的其他政策也非常严厉。
1965年以前,印度尼西亚政府对华侨学校、华文报纸、华侨社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限制。
1965年“9·30事件”后,印度尼西亚政府强行关闭或接管所有华侨学校,关闭所有华文报刊,取缔大部分华侨社团,禁止使用中文和举行华人民俗庆典,并要求华人改用印度尼西亚名字,皈依伊斯兰教,中华文化在印度尼西亚几乎销声匿迹。
马来西亚政府虽然也限制华文教育,要求教育马来化,但仍继续资助华文小学和改制的华文中学,允许华文独立中学存在,并同意华人社会建立大专院校。
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一直可以合法存在,还得以建立了从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的较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这在中国境外是绝无仅有的。
对于华文报刊、华人社团、华人的姓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马来西亚政府基本上不予干预,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随处可见。
华人在当地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影响当地政府采用何种方式处理民族问题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印度尼西亚华人占印尼总人口的比例1960年约为2.6%,后来有所上升,但到1998年仍仅为3%;马来西亚则是中国境外仅次于新加坡的华人占当地总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到2000年仍占26%。
由于马来西亚华人人口众多,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族群,所以每一届政府在处理华人问题时都比较理性、务实,慎之又慎。
而在印度尼西亚,华人的比例很小、影响有限,无论是印度尼西亚政府还是不少印度尼西亚人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华人的权益和感受。
两国政府对华人的不同政策,直接影响着当地民族对华人的态度。
印度尼西亚政府早期阻挠华侨入籍的政策,使不少当地民族认为华人都是外国人,潜意识里拒绝华人,进而认为华人在印度尼西亚享有的一切都是不合法的,都是对当地民族的掠夺。
印度尼西亚政府对华人的长期排斥和打击,不仅使民族矛盾和冲突频繁激烈、积怨日深,也使部分当地民族认为华人是可以任意歧视和欺凌的对象,一遇到局势动荡或民族骚动,便肆意地拿华人来出气。
而马来西亚政府相对宽松的华人政策,不仅使马来西亚华人比印度尼西亚华人拥有更多的权益,更重要的是使马来人潜意识里接纳华人为马来西亚的成员,虽然他们认为华人和马来人的地位不同,但只要不影响马来人的特权,对于华人享有的多项社会权利,在一般情况下马来人是可以接受的,因而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远没有印度尼西亚那样激烈。
三马来西亚缓和民族冲突的政治机制尤为突出。
马来人虽然在政治上占有绝对优势,但由于人口众多和代议选举制度的影响,华人在当地政坛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可以对政府施加一定的影响。
马来西亚独立后40多年间,华人政党一直是合法存在和发展的,且有自己的执政党和反对党,如马华公会、民政党、民主行动党等。
华人政党参与执政,为马、华两族之间的沟通和磋商提供了最大的方便,政府得以及时了解华人的情况,并据此制订较有效的应对措施,两族间的不少纷争和矛盾在激化之前就得到了解决或缓和。
印度尼西亚华人对当地政治的影响则微弱得多。
苏加诺政府时期,华人参政依然比较活跃,先后有陈宝源、萧玉灿等多位华人担任内阁部长,另外还有不少华人国会议员。
当时,华人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组织,其中较有影响的是1954年成立的以萧玉灿为代表的印度尼西亚国籍协商会,据悉,1965年该会及其下属机构会员已达50万人。
不过,该组织和其他所有印度尼西亚华人政党一样,在1965年“9·30事件”后被解散。
“9·30事件”后,印尼政府不仅禁止华人开展政治活动,也拒绝华人参与政事。
1965~1998年数十年间,没有一个华人进入内阁,1998年后曾有一两个华人进入内阁,但势单力薄,影响有限。
多年来华人议员也寥寥无几,华人对印度尼西亚的政治和政府几乎没有影响力。
由于基本上没有华人参政、议政,没有华人执政党作为缓冲,没有民族间的有效沟通,印度尼西亚当地民族与华人的冲突往往是直接、正面地突然发生,根本没有预警、防范或回旋的余地,结果民族矛盾迅速激化,形势很快就无法控制。
四数十年来,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局势一直比印度尼西亚稳定。
通过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民族关系的比较研究,不同的宗教“文明”并不是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惟一障碍,民族冲突的背后往往有着更为深刻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根源,如果处理得当,不同信仰的民族完全可以相处得很好,并不一定会引发激烈冲突甚至兵戎相向。
事实上,马来西亚自1957年独立以来,马、华两族虽然保持着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不同的宗教文化,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融合却与日俱增:在政治上,建立了多元民族的朝野政党联盟,提出了不少关乎全民利益的政治诉求;在经济上,两族合作不断发展,逐渐从在国内共同经营发展到携手走出国门;在文化上,两族子弟同校读书比比皆是,两族人民共同欢庆各族佳节已成惯例,至于标示各自不同宗教文化特征的教堂、寺庙更是遍及马来西亚城镇和乡村。
正如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所说,穆斯林通过自己的行动证明,他们能够与非穆斯林一道生活和工作,建设一个统一的、进步的国家。
反过来,虽然拥有相同的文明,却可能因为各种政治、经济原因而引发矛盾,如马来西亚最大的执政党巫统和最大的反对党伊斯兰教党,其党员都是马来人穆斯林,但两党却彼此视为劲敌。
马来西亚学者在对东南亚民族冲突的历史因素进行分析后,曾针对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指出:东南亚与东亚的历史发展经验足以说明“文明冲突论”不能成立,东南亚各国的民族问题自有其历史因素,不仅仅是文化上的差异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