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及判断依据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及判断依据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及判断依据

课题: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及判断依据

设计者:浙江省磐安中学周岚岚 2010年6月1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从生活中的自发过程实例出发,展示有关情境图片,指出自发过程是“在一定条件下无需外界帮助就能自动进行的过程。”从中得出自发过程能发生的规律:1、能量趋于“最低”的趋势2、“有序”变为“无序”的规律。然后请学生找能自发进行的反应,同时介绍几个吸热反应,从所举的例子中找到影响化学反应自发进行因素:1、能量降低-

放热反应(焓变△H<0)2、混乱度增大(熵变△S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反应方向判断的焓判据及熵判据;

(2)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使学生构建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构建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事物的发展、变化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要全面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焓减和熵增与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的引入】展示黄河壶口瀑布图片,引出水从高处流往低处,

【设问】水能从低处流往高处吗?可以,用抽水机。但是如果抽水机停止工作水就不能从低处流往高处。

【设问】水在任何时候都能从高处流往低处吗?展示黄河壶口瀑布2003年01月08日

遇的“冷冬”冻成一片“安静”的冰瀑图片.说明水自发的从高处流向低处也得在一定的条件下,从而引出自发过程的定义。

【学生归纳】自发过程:在一定条件下,不需要外界作功就能自动进行的过程。

【收集实例】生活中你接触的自发过程有哪些?

1、室温下开水变凉

2、冰室温时溶解

3、蹦极

4、学生下课使得无序场面……

【探究】这些自发过程为什么能进行,有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1、能量趋于“最低”的趋势(自发过程取向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倾向)

2、“有序”变为“无序”的规律(自发过程取向于最大混乱度的倾向)

【探究】我们的化学反应中也有这类自发过程,叫自发反应。你觉得自发反应的定义如何?【板书】一、化学反应的方向

1、自发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无需外界帮助就能自动进行的反应。

【学生讨论】找一找我们接触过的自发反应有哪些?

1、白磷自然。

2、铁器暴露在潮湿空气中会生锈。。。。。。

【实验探究】1、锌和稀硫酸反应。

2、镁带燃烧。

3、NH4Cl与Ba(OH)2·8H2O的反应。

【交流讨论】如何理解该定义?

(1)一定条件指:一定的温度和压强,

(2)外界帮助可以是如通电、光照等,但点燃不是外界帮助。

【交流讨论】下列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发进行,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1、C3H8(g)+5O2(g)=3CO2(g)+4H2O(l)△H=-2217.5 kJ/mol

2、2Na(s)+Cl2=2NaCl(s) △H=- kJ/mol

3、4Fe(s)+3O2(g)=2Fe2O3(s) △H=-1648.4kJ/mol

4、2Mg(s)+O2(g) =2MgO(s)

5、Ba(OH)2·8H2O(s)+2NH4Cl(s)==BaCl2(s)+2NH3(g)+10H2O (l)

6、NH4HCO3(s)== NH3(g) + H2O(l) + CO2(g)

【交流讨论】也应该符合自发过程的规律:

1、能量趋于“最低”的趋势

2、“有序”变为“无序”的规律。

则自发反应的规律是:

1、能量趋于“最低”的趋势——反应热角度分析:放热反应易自发。

2、“有序”变为“无序”的规律——混乱度角度分析:反应后变得混乱的反应易自发。【总结、板书】二、自发反应判断依据:1、反应热(焓变△H<0)

【教师释疑】科学研究表明,对于化学反应,⊿H<0有利于反应自发进行。且放出热量越多,体系降低能量越多,反应越完全。⊿H<0是决定一个反应能否自发的重要因素。

【总结、板书】2、混乱度(熵变)

熵变:△S

混乱度增加:△S>0

混乱度减小:△S <0

【概念提升】思考:判断下列过程的熵变是大于零还是小于零?

1.H2O(s)→H2O(l)→H2O(g) △S>0

2.CaCO3(s) ==CaO(s)+CO2(g) △S>0

3.NaOH(s)=Na+(aq)+OH-(aq) △S>0

4.N2(g)+3H2(g)==2NH3(g) △S<0

【规律总结】导致△S>0的因素

1、同一物质:固态液态气态

2、固体物质电离成离子。

3、产生气体的反应和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加的反应。

【规律应用】解释下列反应为什么能够自发进行?

2Mg(s)+O2(g) =2MgO(s)△H>0 △S<0

2Na(s)+ 2H2O(l)= 2NaOH(aq) + H2(g)△H>0 △S>0

Zn(s) + H2SO4(aq) = ZnSO4(aq) + H2(g)△H>0 △S>0

CH4(g) + 2O2(g) = CO2(g) + 2H2O(l) △H>0 △S<0

Ba(OH)2·8H2O(s)+2NH4Cl(s)==BaCl2(s)+2NH3(g)+10H2O (l) △H<0 △S>0

NH4HCO3(s)== NH3(g) + H2O(l) + CO2(g) △H<0 △S>0

一个反应能否自发是由△H、△S共同作用的结果。

【板书】二、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依据

【讲述】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既与反应焓变有关,又与反应熵变有关。研究表明,在恒温、恒压下,判断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判据是:

【板书】吉布斯自由能:△G = △H - T△S

【指出】体系自由能变化综合考虑了焓变和熵变对体系的影响。

【板书】△G < 0 反应能自发进行;

△G > 0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知识应用】1、判断下列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1)Mg(s) + 2HCl(aq) = MgCl2(aq) + H2(g)

△H <0,△H >0 该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

(2)CO2(g)+H2O(l)+CaCl2(l)=CaCO3(s)+2HCl(l)

△H >0,△S<0 该反应一定不能自发进行;

(3)NH3(g)+HCl(g)=NH4Cl(s)

△H <0,△S<0 该反应在较低温度下能自发进行

(4)2H2O=2H2+O2

△H >0,△H >0 该反应在较高温度下能自发进行

【学以致用】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物是一氧化氮以及燃烧不完全所产生的一氧化碳,它们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大气污染物,为了减轻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有人提出通过

2NO(g) + 2CO(g) = N2(g) + 2CO2(g) 来处理汽车尾气。已知:

室温(298K、101kPa)下:△H = -113.0 kJ·mol-1△S = -143.5 J·mol-1·K-1 回答:1、该反应室温能自发进行吗?要通过此途径处理尾气,应该采取什么方法?

【问题解决】△G=△H-T△S =-69.68 kJ·mol-1 < 0,因此,室温下反应能自发进行。但该反应速率极慢,应该努力寻找合适的催化剂来加快该反应的速率。

【总结】能量判据和熵判据的应用:

1、由能量判据知∶放热过程(△H﹤0)常常是容易自发进行;

2、由熵判据知∶许多熵增加(△S﹥0)的过程是自发的;

3、很多情况下,简单地只用其中一个判据去判断同一个反应,可能会出现相反的判断结果,所以我们应两个判据兼顾。

【课堂练习】

1.250C和1.01×105Pa时,反应2N2O5(g)=4NO2(g)+ O2(g)△H=+56.76kJ/mol,自发进行的原因是()

A.是吸热反应; B.是放热反应;

C.是熵减少的反应; D.熵增大效应大于能量效应。

2.下列过程属于熵增过程的是()

A.硝酸钾溶解在水里面; B.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晶体;

C.水蒸气凝结为液态的水; D.(NH4)2CO3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氨气和水。

3.以下自发反应可用能量判据来解释的是( )

A.硝酸铵自发地溶于水; B.2N2O5(g) = 4NO2(g)+ O2(g) △H=+56.7kJ/mol;

C.(NH4 )2CO3(s)=NH4HCO3(s)+NH3(g) △H=+74.9 kJ/mol;

D.2H2(g)+ O2(g)=2H2O(l) △H=-571.6 kJ/mol。

板书设计: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及判断依据

一、自发过程

规律:1、能量趋于“最低”的趋势

2、“有序”变为“无序”的规律

二、自发反应

判断依据:△H △S

△G =△H-T△S △G < 0 反应能自发进行,△G > 0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资料卡片:

1、宇宙最低温度:目前为止,因为宇宙大爆炸的“余热”,在宇宙的每一个角落都遍布着一种叫做3K微波的电磁波(在下面给楼主了一个介绍3K微波的网站)。就是说,在不接受其他任何能量的情况下,目前宇宙中最低温度为3K左右,并且能会随着宇宙的膨胀继续降低。

2、为什么要引入“焓变”,而不直接使用等压过程反应热

高盘良教授:等压过程的反应热(Qp)是可以通过实验测量的,但每一个反应的Qp都必须通过实验测量;引入焓变后,可以利用盖斯定律通过焓变的计算得到没有经过实验测定的反应的反应热,因此焓是比实验测得的反应热(Qp)更高层次的能量,用途更广。

3、如何理解“焓变”与“生成物总能量和反应物总能量的差”、“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生成所需能量差”的关系?

高盘良教授:首先,“总能量”的提法很含糊,无法对总能量进行界定,而“焓”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能把“焓变”与“总能量差”等同起来。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教案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反应方向判断的焓判据及熵判据; (2)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使学生构建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构建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事物的发展、变化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要全面分析问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焓减和熵增与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应用讨论交流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2、启发学生学会归纳、概括,对信息进行加工,得出结论; 3、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的经验上构建新知识。

-10℃的液态水会自动结冰成为固态,就是熵减的过程(但它是放热的); 2Al(s)+ Fe 2O 3 (s)= Al 2 O 3 (s)+ 2Fe(s)△S = -39.35J·mol-1·K-1。 因此,反应熵变是与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有关的又一个因素,但也不是唯一因素。 [板书]三、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 [讲述]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既与反应焓变有关,又与反应熵变有关。研究表明,在恒温、恒压下,判断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判据是: [板书]体系自由能变化(△G、单位:KJ/mol):△G = △H - T△S [指出] 体系自由能变化综合考虑了焓变和熵变对体系的影响。 [板书] △H - T△S < 0 反应能自发进行; △H - T△S = 0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H - T△S > 0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展示] [举例]对反应CaCO 3(s)= CaO(s)+ CO 2 (g) △H = + 178.2 KJ·mol-1△S = +169.6 J·mol-1·K-1 室温下,△G =△H-T△S =178.2KJ·mol-1–298K×169.6×10-3KJ·mol-1·K-1 = 128 KJ·mol-1>0 因此,室温下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如要使反应自发进行,则应使△H - T△S < 0, 则T>△H/△S=178.2 KJ·mol-1/0.1696 KJ·mol-1·K-1 = 1051K。 [知识应用]本节课一开始提出处理汽车尾气的反应: 2NO(g) + 2CO(g) = N 2(g) + 2CO 2 (g), 已知,298K、101KPa下,该反应△H = - 113.0 KJ·mol-1,△S = -143.5 J·mol-1·K-1 则△G =△H-T△S = - 69.68 KJ·mol-1 < 0 因此,室温下反应能自发进行。 [指出]但该反应速率极慢,需要使用催化剂来加速反应。 [总结]能量判据和熵判据的应用: 1、由能量判据知∶放热过程(△H﹤0)常常是容易自发进行; 2、由熵判据知∶许多熵增加(△S﹥0)的过程是自发的; 3、很多情况下,简单地只用其中一个判据去判断同一个反应,可能会出现相反的判断结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高考化学专题

考点41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自发过程 (1)含义 在一定条件下,不需要借助外力就可以自动进行的过程。 (2)特点 ①体系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体系对外部做功或释放热量); ②在密闭条件下,体系有从有序自发地转变为无序的倾向(无序体系更加稳定)。 2.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 (1)焓判据 放热反应过程中体系能量降低,ΔH<0,具有自发进行的倾向。 但有些吸热反应也可以自发进行,故只用焓变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有一定的局限性。 (2)熵判据 ①熵:衡量体系混乱程度的物理量,符号为S,单位为J·mol?1·K?1。 ②熵的大小:同种物质,三种聚集状态下,熵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S(g)>S(l)>S(s)。 ③熵判据:体系的混乱度增加,ΔS>0,反应有自发进行的倾向。但有些熵减的过程也能自发进行,故 只用熵变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也不全面。 (3)复合判据——自由能变化判据 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是反应的焓变和熵变共同影响的结果,因此,把焓变和熵变判据结合起来组成的复合判据即自由能变化ΔG,更适合于所有过程的判断。ΔG=ΔH?TΔS(T 为开尔文温度),ΔG的正、负决定着反应的自发与否。

①ΔH-TΔS<0,反应能自发进行。 ②ΔH-TΔS=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③ΔH-TΔ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考向化学反应方向的判定 典例1下列过程一定不能自发进行的是 A.2N2O5(g)===4NO2(g)+O2(g)ΔH>0 B.2H2(g)+O2(g)===2H2O(l)ΔH<0 C.(NH4)2CO3(s)===NH4HCO3(s)+NH3(g)ΔH>0 D.2CO(g)===2C(s)+O2(g)ΔH>0 【解析】A.ΔH>0,ΔS>0,在较高温度下可满足ΔH-T·ΔS<0,即在较高温度下反应能自发进行,故A不选;B.ΔH<0,ΔS<0,温度较低时即可满足ΔH-T·ΔS<0,能自发进行,故B不选;C.ΔH>0,ΔS>0,在较高温度下可满足ΔH-T·ΔS<0,即在较高温度下反应能自发进行,故C不选;D.ΔH>0,ΔS<0,一般情况下ΔG=ΔH-T·ΔS>0,不能自发进行,故选D。 【答案】D 1.已知反应2CO(g)2C(s)+O2(g)的ΔH为正值,ΔS为负值,设ΔH和ΔS不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低温下是自发变化 B.高温下是自发变化 C.低温下是非自发变化,高温下是自发变化 D.任何温度下是非自发变化 焓变、熵变和温度对化学反应方向的影响

反应先后顺序

反应先后顺序

化学反应中的先后顺序问题 一、化合物之间反应的先后顺序问题 酸、碱、盐几种物质混合时,酸与盐之间或碱与盐之间都能发生反应,应注意: (1)如果它们之间有氧化还原反应,先考虑氧化还原反应,后考虑复分解反应 (2)复分解反应,先考虑酸碱中和反应,后考虑酸与盐之间或碱与盐之间的反应 (3)能发生多个同类反应的,生成物电解度越弱的或沉淀物溶解度越小的,先反应 例题1:向NaOH、NaAlO 2、Na 2 S 2 O 3 的混合溶液中 滴加稀硫酸时沉淀的生成情况 2NaOH + H 2SO 4 = Na 2 SO 4 +Al(OH) 3 ↓ 2NaAlO 2 + H 2 SO 4 + 2H 2 O =Na 2 SO 4 +2Al (OH) 3 ↓ Na 2S 2 O 3 +H 2 SO 4 = Na 2 SO 4 + S + SO 2 +H 2 O 2Al(OH) 3 +3H 2 SO 4 =Al 2 (SO 4 ) 3 + 6H 2 O 二、由于实验的实际操作引起的先后顺序问题

向悬浊液中滴加溶液或通入气体时,先考虑和溶液的反应,后考虑和体系中固体的反应 例:将足量CO 2通入KOH和Ca(OH) 2 混合溶液中, 判断反应的先后顺序 Ca(OH) 2 + CO 2 = CaCO 3 ↓+ H 2 O 2KOH + CO 2= K 2 CO 3 + H2O K2CO 3 +CO 2 +H 2 O = 2KHCO 3 CaCO 3+CO 2 + H 2 O = Ca(HCO 3 ) 2 三、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先后顺序问题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间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所以氧化剂得电子的能力愈强,还原剂失电子能力也就愈强,两强之间更容易发生电子转移,强强优先。 四、电解池中电极上的放电先后顺序问题 电解池的阴极发生还原反应,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在阴极上吸附的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那么就要考虑溶液中所存在的几种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同时还要考虑电极本身的还原性;若电解的是某种物质的水溶液,一般不会涉及H+和OH_之后的离子放电的情况

化学反应的先后顺序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化学反应先后顺序怎么判断! 初中化学反应的先后顺序规律 哪些反应先进行 比如一种金属和多种盐溶液,或多种金属和金属氧化物溶液反应 先是酸的反应再是盐的反应,一般来说先与活泼的反应在与不活泼的反应 化学反应大致顺序: 复分解反应优先氧化还原反应优先水解反应 其中复分解中中和优先 氧化还原则是性质强者优先, 水解自然是双水解优先! 优先顺序一般是在铁的反应计算时要经常考虑! 关于中和反应优先的解释 ~现在很多粗中老师都说中和反应优先其实是错的当溶液中存在两种及以上的溶质时每个反应都会进行如在NaOH和Na2CO3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稀HCL 会发生如下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CO2+2NaOH=Na2CO3+H20

NaOH+HCl=NaCl+H2O 生成的CO2会被NaOH全部吸收生成Na2CO3 所以才会说中和反应优先 而在Cu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 会发生如下反应 2NaOH+CuCl2=Cu(OH)2+2NaCl Cu(OH)2+2HCl=CuCl2+2H20 NaOH+HCl=NaCl+H2O 所以综上所述中和反应优先 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的图像是 A.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一定量稀盐酸 B.一定量的石灰石和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 C.向一定量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D.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与足量的10%硫酸溶液反应 试题分析:解答图象题,首先应看清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的量,再看起始点、转折点及走势,A、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而中和反应会放出热量,所以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温度不断升高,但反应结束后,过量的稀盐酸有降温的作用,所以温度又慢慢下降,正确,B、石灰石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碳酸钙减少的质量越来越大,直至完全反应,质量不再变化,正确,C、向一定量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一滴加氢氧化钡溶液,硫酸钠就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正确,D、将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与足量的10%硫酸溶液反应,由于横坐标表示的是稀硫酸,所以刚开始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即两条曲线重合在一起,最终金属镁比铁产生的氢气更多,错误,故选D 向稀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能观察到开始时______,过一段时间______.用方程式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 向稀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先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发生中和反应,但生成的氯化钡会马上和硫酸钠反应生成沉淀;然后是硫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 故答案是:产生少量的沉淀;产生大量白色沉淀;2HCl+Ba(OH)2═BaCl2+2H2O;Na2SO4+Ba(OH)2═BaSO4↓+2NaOH. 酸碱中和反应为什么一定先发生,?

(完整版)例谈化学反应的顺序

例谈化学反应的顺序 一、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先后顺序 例1 向FeCl2、CuCl2的混合溶液中投入一些镁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镁粉无剩余,溶液中如有Cu2+,则一定有Fe2+ B、若镁粉无剩余,溶液中如无Cu2+,则一定有Mg2+和Fe2+ c、若镁粉有剩余,则溶液中如有Mg2+、无Cu2+,可能有Fe2+ D、若镁粉有剩余,则溶液中如有Mg2+,而无Fe2+、Cu2+ 解析:金属跟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 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镁排在铁、铜的前面,能把铁或铜从 FeCl2或CuCl2溶液中置换出来,而本题的关键在于:镁从FeCl2、CuCl2溶液中置换出铁、铜 的先后顺序。不妨设想:镁从FeCl2、CuCl2混合溶液中先置换出铁,即:Mg+FeCl2=Fe+MgCl2,而生成的铁又与CuCl2发生反应,置换出Cu,铁又转化为FeCl2,即Fe+CuCl2=Cu+FeCl2。由此可见: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前面的金属(镁)只有将混合盐溶液中活动性相对弱的金 属(铜)全部置换出来后,多余的镁才能与FeCl2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即:只有当反应 Mg+CuCl2=Cu+MgCl2……①完全后,才能发生反应Mg+FeCl2=Fe+MgCl2②。根据镁粉的用量, 应有以下五种情况: 镁粉的用量溶液中的离子存在的固体 (1)镁不足,①反应不完全Mg2+ Cu2+Fe2+Cu (2)镁的量正好使①反应完全Mg2+ Fe2+Cu (3)镁的量使①反应完全,②反应不完全Mg2+ Fe2+Cu Fe (4)镁的量正好使①②反应完全Mg2+Cu Fe (5)镁的量过量Mg2+Cu Fe Mg 对照上述五种情况:选项A,溶液中有Cu2+符合情况(1),则一定有Fe2+,正确;选项B,溶液中无Cu2+可能会出现情况(2)(3)(4)(5)中的任一种,一定有Mg2+,不一定有Fe2+,不正确;选项C、D,镁有剩余,溶液中一定没有Cu2+、Fe2+,则C不正确,D正确。 小结:金属与混合物的盐溶液反应时,金属单质与盐溶液中的金属,活动性差越大的 先反应,最不活泼的金属最先析出,最活泼的金属则以阳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 二、金属与酸溶液反应的先后顺序 例2 某含铜 6.4克、锌 6.5克、铁 5.6克、铝2.7克的金属粉末混合物与一定质量的 稀硫酸反应,待反应停止后,经实验测得尚有9.2克固体没有反应掉。 求:(1)可得氢气多少克? (2)生成硫酸亚铁多少克? 解析:该金属粉末混合物中的铜与稀硫酸不反应,锌、铁、铝均能与稀硫酸反应,但这三 个反应有无先后顺序呢?有。越活泼的越先反应,即: 2.7克铝完全反应后, 6.5克的锌再反应,待完全反应后, 5.6而铁才与稀硫酸反应。可见:待反应停止后,未反应掉的9.2克固体中除有 6.4克铜外,余下的 2.8克应是铁。根据化学方程式分别求出 2.7克铝、6.5克锌和2.8克(5.6克-2.8克)铁与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的氢气的质量为:0.3克、0.2克、0.1克,可得氢气的总质量为0.6克,生成的硫酸亚铁的质量为7.6克。 小结:金属混合物与酸反应也有顺序,金属越活泼越先反应,且反应的速率越快。

初中化学中涉及反应先后顺序的问题教学提纲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初中化学中涉及反应先后顺序的问题 1、表面生锈的铁钉投入到足量的稀硫酸(稀盐酸)中。 则先: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后: Fe + H2SO4 === FeSO4 + H2↑【Fe + 2HCl=== FeCl2 + H2↑】 〖铁锈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铁钉逐渐溶解,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黄色变成浅绿色〗其中隐含着反应:2FeCl3 + Fe ===3 FeCl2 原因是:铁锈在表面,先与稀硫酸接触。 2、在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则先: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后: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原因是:CaCl2和 Na2CO3反应生成的CaCO3会溶于稀盐酸,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所以只有在酸被消耗完才会有沉淀产生。【这是一类问题。】 3、在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则先: HCl + NaOH ==== NaCl +H2O 后: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原因是:Na2CO3和 HCl反应生成的气体会被NaOH溶液吸收,2NaOH + CO2 ==== Na2CO3 + H2O所以只有在NaOH被消耗完时才会有气体生成。【这是一类问题。】 4、把CO2和HCl的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则先: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后: Ca(OH)2 + CO2 ==== CaCO3↓+ H2O 原因是:Ca(OH)2和 CO2反应生成的沉淀(CaCO3)溶于稀盐酸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所以只有在酸被消耗完才会有沉淀产生。 5、金属和盐溶液混合 则先发生最活泼的金属单质置换最不活泼盐溶液中的金属。 原因是:最活泼的金属单质优先失去电子而最不活泼的金属的离子优先获得电子。 6、把Na投入到CuSO4溶液中。 则先:2Na + 2H2O====2NaOH + H2↑ 后:2NaOH + CuSO4==== Cu(OH)2↓+ Na2SO4 7、CO2通入到NaOH、Ca(OH)2的混合溶液中。 则:先Ca(OH)2 + CO2 ==== CaCO3↓+ H2O 后2NaOH + CO2 ==== Na2CO3+ H2O 原因是:NaOH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Na2CO3会与Ca(OH)2反应生成NaOH。 Na2CO3 + Ca(OH)2 ==== CaCO3↓+2NaOH所以只有当Ca(OH)2先反应完时2NaOH才会与CO2反应。 8、Na2CO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则先:Na2CO3 + HCl === NaCl +NaHCO3 后:NaHCO3+ HCl === NaCl + H2O + CO2↑ 原因是:由CO32-+2H+==H2O+CO2↑可知。每个CO32-需要2个H+才会生成CO2而当CO32-较多而H+较少时,为公平起见,每个CO32-先得到一个变成HCO3-,当所有的CO32-都变成HCO3-后,再由HCO3-得到H+

高中化学多个化学反应先后顺序的判断学法指导

多个化学反应先后顺序的判断 在化学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种物质与几种物质发生反应的问题,这时判断反应的先后顺序往往就成了解此类问题的关键。先后顺序不清,解题就无从下手;先后顺序搞错,就会使简单问题复杂化,甚至还会得出错误的结果。下面我就中学教学中常出现的需要判断反应顺序的一些问题作以分析。 一、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先后顺序问题 由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间(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那么氧化剂得电子的能力愈强,还原剂失电子能力也就愈强,则两强之间更易发生电子转移,该反应优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强强优先”原则。 例1.向500mL 溴化亚铁溶液中缓慢通入1 120 mLCl 2(标况),溶液中有2/3Br -被氧化。求原溴化亚铁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分析:根据反应Br 2+2Fe 2+=2Fe 3+2Br -可判断离子的还原性Fe 2+>Br -。据题意,Br -部分被氧化,则Fe 2+全部被氧化,因为通入的氧化剂Cl 2先和Fe 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只有将Fe 2+氧化完,才能氧化Br -。 解:设原溶液中含FeBr 2的物质的量为x ,则 n (Fe 2+)=x ,n (Br -)=2x 被氧化的Br -为3 4x 2 Fe 2++Cl 2==2Fe 3++2Cl - x 2 x 2Br -+Cl 2==Br 2+2Cl - x 34 3 x 2 氯气的物质的量为:mol 4 .221011203x 22x 3 -?=+ 解得,x=0.04 mol ∴c(FeBr 2)=L /mol 8.0L 05.0mol 04.0= 例2.将单质Fe 、Cu 与FeCl 3、CuCl 2溶液一起放进某容器内,根据下述不同情况,填写金属或金属离子。 (1)充分反应后,如果Fe 有剩余,则容器内不可能有 。 (2)充分反应后,如果容器内还有大量Fe 3+,则还含有 ,一定没有 。 (3)充分反应后,如果容器内有较多Cu 2+和相当量的Cu ,则容器内不可能有 。 分析:解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还原性Fe >Cu ;氧化性Fe 3+>Cu 2+>Fe 2+。遵循“强强优先”,反应的顺序为: ①2Fe 3++Fe==3Fe 2+ ②2Fe 3++Cu==Cu 2++2Fe 2+ ③Fe+Cu 2+==Fe 2++Cu 所以不难得出: ①若Fe 有剩余,与Fe 反应的FeCl 3、CuCl 2不会存在;②若有大量Fe 3+剩余,则不可能含有Fe 、Cu ;③若有较多Cu 2+和相当量Cu ,因Fe 能与Cu 2+反应,Fe 3+能与Cu 反应,故不可能有Fe 、Fe 3+。 答案应为:(1)Fe 3+、Cu 2+;(2)Cu 2+、Fe 2+ Fe 、Cu ;(3)Fe 、Fe 3+。

最新高中化学反应优先顺序教学文案

高中化学反应先后顺序 【规律】 一、化合物之间反应的先后顺序问题 酸、碱、盐几种物质混合时,酸与盐之间或碱与盐之间都能发生反应,应注意:(1)如果它们之间有氧化还原反应,先考虑氧化还原反应,后考虑复分解反应 (2)复分解反应,先考虑酸碱中和反应,后考虑酸与盐之间或碱与盐之间的反应 (3)能发生多个同类反应的,生成物电解度越弱的或沉淀物溶解度越小的,先反应【例】:向NaOH、NaAlO2、Na2S2O3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时沉淀的生成情况2NaOH + H2SO4 =Na2SO4+Al(OH)3 ↓ 2NaAlO2 + H2SO4 + 2H2O =Na2SO4 +2Al (OH)3 ↓ Na2S2O3+H2SO4 =Na2SO4 + S + SO2 +H2O 2Al(OH)3 +3H2SO4=Al2(SO4)3 + 6H2O 二、由于实验的实际操作引起的先后顺序问题 向悬浊液中滴加溶液或通入气体时,先考虑和溶液的反应,后考虑和体系中固体的反应【例】:将足量CO2通入KOH和Ca(OH)2混合溶液中,判断反应的先后顺序Ca(OH)2 + CO2 =CaCO3 ↓+ H2O 2KOH + CO2 =K2CO3 + H2O K2CO3 +CO2 +H2O =2KHCO3 CaCO3+CO2 + H2O =Ca(HCO3)2 三、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先后顺序问题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间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所以氧化剂得电子的能力愈强,还原剂失电子能力也就愈强,两强之间更容易发生电子转移,强强优先。 四、电解池中电极上的放电先后顺序问题 电解池的阴极发生还原反应,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在阴极上吸附的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那么就要考虑溶液中所存在的几种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同时还要考虑电极本身的还原性;若电解的是某种物质的水溶液,一般不会涉及H+和OH_之后的离子放电的情况 五、碱金属化合物中常见的反应先后顺序问题 关于Na2O2常常涉及两个重要反应 2Na2O2 + 2H2O =4NaOH +O2 2Na2O2 + 2CO2 =2Na2CO3 +O2 应用这两个反应进行化学计算的试题较多,特别是涉及Na2O2和CO2、H2O的混合物的反应问题。 直接认为先是Na2O2和CO2反应,如果Na2O2有剩余,再考虑和H2O的反应 【例】:将16.8g的NaHCO3 受热分解后所产生的CO2气体和水蒸气全部通过装有一定量的Na2O2的密闭容器后,充分反应,最后固体质量增加2.9g,求密闭容器内所装Na2O2的物质的量。

化学反应顺序详解

化学反应顺序 在某体系中加入(或通入)某物质后,若发生的化学反应(或离子反应)有多个,则往往有的先反应,有的后反应,即有其自然规律。下面就体系中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两方面反应的先后顺序进行探究。 一、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先后顺序 (一)在含A、B、C的物质中加入物质D,且D与A、B、C均反应,而B、C的生成物均与A反应,C的生成物与B反应,则反应的顺序为:A先反应,然后B反应,最后C反应。 例1、在含大量H+、Al3+、NH4+的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判断H+、Al3+、NH4+与NaOH溶液反应的先后顺序。[解析]H+与OH-反应生成H2O,Al3+与OH-先生成Al(OH)3进而生成AlO2-,NH4+与OH-反应生成NH3·H2O。而Al(OH)3、AlO2-或NH3·H2O与H+要反应,NH3·H2O与Al3+要反应。 综上所述,此体系中发生化学反应的顺序为H+先反应(第一阶段),接着Al3+反应生成Al(OH)3(第二阶段),再接着是NH4+反应(第三阶段),最后是Al(OH)3与OH-反应生成AlO2-和水(第四阶段)。 即:第一阶段:H++OH-=H2O 第二阶段:Al3++3OH-=Al(OH)3↓ 第三阶段:NH4++OH-=NH3·H2O 第四阶段:Al(OH)3+OH-=AlO2-+2H2O 例2、在Na2CO3、NaHCO3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盐酸,判断CO32-、HCO3-与盐酸反应的先后顺序。[解析]CO32-与H+反应先生成HCO3-进而生成H2O和CO2,HCO3-与H+反应生成H2O和CO2。而H2O、CO2要与CO32-反应生成HCO3-。综上所述,此体系发生的化学反应先后顺序为CO32-先与H+生成HCO3-第一阶段),然后HCO3-与H+反应生成H2O和CO2(第二阶段)。 即:第一阶段:CO32-+H+=HCO3-第二阶段:HCO3-+H+=H2O+CO2↑例3、在KOH、Ca(OH)2的混合溶液中逐渐通入CO2气体,判断此过程发生化学反应的先后顺序。[解析]CO2与OH-反应分两步进行。 即CO2+2OH-=CO32-+H2O CO2+H2O+CO32-=2HCO3-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及判断依据

课题: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及判断依据 设计者:浙江省磐安中学周岚岚 2010年6月1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从生活中的自发过程实例出发,展示有关情境图片,指出自发过程是“在一定条件下无需外界帮助就能自动进行的过程。”从中得出自发过程能发生的规律:1、能量趋于“最低”的趋势2、“有序”变为“无序”的规律。然后请学生找能自发进行的反应,同时介绍几个吸热反应,从所举的例子中找到影响化学反应自发进行因素:1、能量降低- 放热反应(焓变△H<0)2、混乱度增大(熵变△S

如何判断优先发生的化学反应

如何判断优先发生的化学反应 一、教学设计思路 让学生动手实验,亲自体会存有有优先发生的化学反应;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获得判断优先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方法。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判断是否有优先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化学中考的一个考点,对初学化学的九年级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掌握,如何让学生应用已掌握的酸、碱、盐的一些化学性质来认清化学反应优先发生实质是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向学生介绍这个考点可能出现的样题是这节课的另一个目的。 学情分析: 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常见的酸、碱、盐的一些化学性质,对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初步理解,但对物质与酸、碱、盐之间能否反应,特别是反应能发生的条件的理解还很模糊。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存有有优先发生的化学反应。 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判断优先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方法。 水平目标 1.围绕某个问题展开实验探究活动。 2.对实验现象实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 四、教学重点:判断优先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化学反应优先发生的实质。 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分析 七、教学准备:课件、试管、胶头滴管、玻璃管、5%的NaOH溶液、10%盐酸、 5%的Na 2CO 3 溶液、5%的硫酸、10%CuSO 4 溶液。 八、教学过程

1.下列各组反应中,生成沉淀的质量(纵轴) 与所加物质的质量(横轴)的图像与右图相 符合的是( ) A向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 2 和HCl的 混合气体 B向稀硫酸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Ba(OH) 2 溶液 C向Na 2SO 4 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Ba(OH) 2 溶液 D向MgCl 2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1.通过练习巩固所 学知识. 2.让同学们见识相 关考试样题. 2.将盐酸与石灰石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看不到澄清的石灰水边浑浊,可能的原因是: ①② 思考:镁粉和锌粉的混合物种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有固体剩余,则剩余固体中一定含有。学生解答后要求分析原因 有方法一作基础,通 过相关思考和练习, 归纳出判断优先发 生的化学反应的方 法二就显得轻松自 然。 小结:多种金属与都能酸反应时,金属后动顺序中金属与H 的距离越远,越优先反应。练习 3.铁粉加入到AgNO 3和Cu(NO 3 ) 2 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 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滤渣是,滤液中的溶质是 练习3评讲后总结方法二: 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 应中,距离越远,越优先反应 【实验】 将生锈的铁钉(表面全部被锈覆盖)浸入稀盐酸中。观察现象,判断谁优先反应。通过实验引出方法三. 小结:判断优先发生的化学反 应方法三:先接触,先反应。 课后练习: 1、某无色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HCl、NaCl、NaOH、Na2CO3、CuSO4一种或几种。 向一定质量的该溶液滴中滴加稀硫酸,若产生气体与加入稀硫酸有如下图所示的关系。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一定不含,可能含有。 写出滴加稀硫酸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如何只用稀盐酸来确定NaOH溶液是否变质以及变质的 水准?

高考复习 化学反应的优先顺序的应用

高考复习反应的优先顺序的应用 反应的优先顺序的规律主要有两方面;一为优先氧化或还原先律,既一种氧化剂与几种还原剂相遇时,氧化性强的先反应,同理还原性强的先反应;二为与电离平衡常数相关的结合H+或OH-能力的强弱的运用,既弱酸的酸性越弱,越难电离,电离出的弱酸根结合H+离子的能力越强,越优先反应。主要考查的题型有图像型题目,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以及化学计算等。 (一)常见氧化剂氧化性的强弱和还原剂还原性的强弱 1、氧化性的强弱:HNO3>Ag+>Fe3+>Cu2+>Fe2+ 2、还原性的强弱:S2-> SO32- >I- > Fe2+ >Br- (二)常见酸的酸性强弱 1、弱酸酸性强弱:CH3COOH>H2CO3>苯酚>HCO3->偏铝酸 2、弱酸根结合H+离子的强弱:CH3COO-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练习题

2011-2012学年高二化学选修4(人教版)同步练习第二章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一.教学内容: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二.重点、难点: 1.能利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反应进行的方向 2.熵判据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具体内容: (一)自发过程和自发反应 1.自发过程 2.自发反应 3.举例 (二)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1.熵 2.熵变 3.反应的自发过程与熵变 (三)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 1.焓和熵的关系 2.焓变和熵变的影响 3.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 4.对反应方向判据的讨论 【典型例题】 [例1]试判断用于汽车净化的一个反应2NO(g)+2CO(g)=N2(g)+2CO2(g)在298K、100kPa下能否自发进行? 已知:在298K、100kPa下该反应的△H=-113.0kJ·mol-1, △S=-145.3J·mol-1·K-1

答案:可以自发进行。 解析:考察利用公式计算判断自发反应过程。 [例2]已知在298.15K、100kPa下石灰石分解反应: CaCO3(s)=CaO(s)+CO2(g)△H=+178.3kJ·mol-1△S=+160.4J·mol-1·K-1,试判断反应的自发性及自发进行的最低温度。 答案:非自发反应;1112K。 解析:考察基本公式的转化应用。 [例3]碳铵「(NH4)2CO3」在室温下就能自发的分解产生氨气,对其说法中正确的是() A.碳铵分解是因为生成易挥发的气体,使体系的熵增大 B.碳铵分解是因为外界给予了能量 C.碳铵分解是吸热反应,根据能量判断不能自发分解 D.碳酸盐都不稳定,都能自发分解 答案:A 解析:考察反应方向的基本判断。 [例4]下列过程属于熵增加的是() A.一定条件下,水由气态变成液态 B.高温高压条件下使石墨转变成金刚石 C.2N2O5(g)=4NO2(g)+O2(g) D.散落的火柴的无序排列 答案:CD 解析:有关熵的判断。 [例5]下列反应是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的是() A.NaOH+HCl=NaCl+H2O B.(NH4)2CO3(s)=NH4HCO3(s)+NH3(g) C.2CO+O2点燃 2CO2 D.C(s)+H2O(g)高温 CO(g)+H2(g)

(完整版)金属性质(二)——反应顺序及滤渣、滤液成分判断法

金属跟盐溶液的反应顺序、 滤渣滤液成分判断方法 基础整合 [学习要点] 【例1】把一定量的Fe粉加入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问: (1)若滤液中伸入铜片,表面析出白色固体,渣、液成分各是什么? (2)滤渣中有二种金属,滤液中肯定有什么?肯定没有什么?可能还有什么? (3)若滤液中有两种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滤液内溶质是什么?滤渣中一定有什么?一定没有什么?可能有什么? (4)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此时滤渣、滤液成分各是什么? [分析](1)可能发生的反应 a. Fe+Cu(NO3)2 == Fe(NO3)2 + Cu b. Fe + 2AgNO3 == Fe(NO3)2 + 2Ag c. Cu + 2Ag(NO3)2 == Cu(NO3)2 + 2Ag 假设a反应先发生,则生成的Cu与AgNO3发生c反应,又生成Cu(NO3)2 若b反应先进行,则生成的Ag与Cu(NO3)2、Fe(NO3)2均不再反应。 ∴几种金属都要析出,最弱的金属最先析出——“弱先出”。 (2)判断法 (1) Fe的量(2) (3) (4) (5) [讨论]上述,Fe的量的五种情况中,滤渣、滤液成分各是什么?从中可发现什么规律? 滤渣滤液 (1)Ag , Fe2+, Cu2+ , Ag+ (2)Ag, Fe2+,Cu2+ (3)Ag, Cu, Fe2+ , Cu2+ (4)Ag , Cu, Fe2+ (5)Ag, Cu, Fe, Fe2+ [小结]○1几种较弱的金属都要析出时○1[小结] ○1几种较弱的金属都要析出时最弱的金属先析出; ○2滤渣中必有最弱的金属; ○3滤液中一定含最强金属的盐; ○4滤渣中有最强金属所有金属都有 (滤渣有强必有弱);1 ○5滤液中有最弱金属元素的盐所有金属盐都有(滤液有弱○8必有强)。5 ○1;○2最弱的金属;○3最强金属的盐;○4;○5;○6;○7;○8;○9 【例2】把Zn粉与Cu粉的混合粉末加入AgN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请回答: (1)滤渣中加稀H2SO4有气泡,此时渣液成分是什么? (2)滤液中只含一种溶质,渣、液各是什么? (3)滤液中滴加NaCl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渣、液成分是什么?[NaCl + AgNO3 == AgCl↓(白)+NaNO3] (4)滤液呈蓝色,情况如何? (5)滤渣是一种成分,情况如何? [分析](1)可能发生的反应: (2)分析方法: (3)总结规律: [当堂目标检测] 1.(2007,虹口) (1)操作A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溶液M中含有的溶质可能有哪些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1海南省)在氯化铜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 和铁,充分反应后得到一些固体。过滤,向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有气体放出,则下列叙述中 AgNO3Cu(NO3)2先后 含有硝酸银和硝酸铜的废水 固体 溶液M 无现象 滴加 稀盐酸 加入一定量铁 操作A

初中化学反应先后问题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初中化学涉及的化学反应中的先后问题 第一类、放出气体或生成沉淀时的反应先后: 1、向Na2CO3和NaOH的混合溶液中滴入稀HCl。 稀HCl能与Na2CO3反应生成CO2气体,也能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但实际反应时,NaOH先和HCl中和,等NaOH被反应完后,Na2CO3才能和HCl反应放出CO2气体。因为CO2会被NaOH溶液吸收。 小结:溶液中有碱时,不可能从里面放出酸性气体(CO2、SO2等) 2、向NH4Cl和HCl的混合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 NaOH溶液能与NH4Cl反应生成NH3气体,也能和HCl发生中和反应,但在实际反应时,HCl先和NaOH 反应,等HCl被反应完后,NH4Cl才能和NaOH反应放出NH3气体。因为NH3会被HCl溶液吸收。 小结:溶液中有酸时,不可能从里面放出碱性气体(NH3等) 3、向Cu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 NaOH溶液能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沉淀,也能和H2SO4发生中和反应,但在实际反应时,H2SO4先和NaOH反应,等H2SO4被反应完后,CuSO4才能和NaOH反应生成Cu(OH)2沉淀。因为Cu(OH)2沉淀会被H2SO4溶解。 小结:溶液中有酸时,不可能在里面产生碱的沉淀 [Cu(OH)2、Mg(OH)2等] 4、向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滴入Na2CO3溶液。 Na2CO3溶液能与CaCl2反应生成CaCO3沉淀,也能和HCl发生反应,但在实际反应时,HCl先和Na2CO3反应,等HCl被反应完后,CaCl2才能和Na2CO3反应生成CaCO3沉淀。 小结:溶液中有酸时,不可能在里面产生碳酸盐的沉淀(CaCO3、BaCO3等) 第二类、吸收气体或溶解沉淀时的反应先后: 5、把CO2和HCl的混合气体通入碱溶液 [NaOH、Ca(OH)2等] 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CO3溶液,HCl也会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但在实际反应时,HCl先和NaOH反应,等HCl被反应完后,CO2才能和NaOH反应。因为Na2CO3会与HCl反应放出CO2气体。 小结:酸性强的气体比酸性弱的气体更容易被碱溶液吸收。 6、向混有Cu(OH)2沉淀的NaOH溶液中滴入稀H2SO4。 Cu(OH)2会与稀H2SO4反应而被溶解(生成CuSO4溶液),NaOH溶液也会与稀H2SO4发生中和反应,但在实际反应时,NaOH先与稀H2SO4反应,等NaOH被反应完后,Cu(OH)2才能被稀H2SO4溶解。因为CuSO4溶液和NaOH溶液会再反应生成Cu(OH)2沉淀。 小结:易溶性碱比难溶性碱更容易和酸溶液发生中和。 7、向混有CaCO3沉淀的Na2CO3溶液滴入稀HCl。 CaCO3会与稀HCl反应而被溶解(生成CaCl2溶液),Na2CO3溶液也会和稀HCl反应,但实际反应时,Na2CO3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介绍了“焓判据、熵判据及自由能判据(△G=△H-T△S)”知识,有一定难度。人教版教材将本节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之后以知识介绍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了解焓变只与初末状态有关而与途径无关,决定反应进行方向的因素不是单一的焓变,熵变也是决定因素之一。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分四个层次就化学反应的方向进行了介绍。第一,以学生熟悉的爬山方式,介绍焓变与途径无关,再以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为例,介绍化学反应有向能量降低的方向自发进行的倾向——焓判据;以生活现象为例,说明混乱度(熵)增加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是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一种倾向——熵判据。第二,用实例说明单独运用上述判据中的任一种,都可能出现错误,都不是全面的。第三,要正确的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需要综合考虑焓变和熵变的复合判据。第四,简单介绍了自由能判据的结论性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焓判据及熵判据; (2)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构建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构建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体会事物的发展、变化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要全面分析问题。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焓判据、熵判据、自由能判据与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1、应用讨论交流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2、启发学生学会归纳、概括,对信息进行加工,得出结论; 3、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的经验上构建新知识。 五、教学过程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教学设计 \一、课程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为人教版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主要介绍了“焓判据、熵判据及自由能变化(△G=△H-T△S)”知识,有一定难度。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分四个层次就化学反应的方向进行了介绍。第一,以学生熟悉的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为例,介绍化学反应有向能量降低的方向自发进行的倾向——焓判据;以生活现象为例,说明混乱度(熵)增加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是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一种倾向——熵判据。第二,用实例说明单独运用上述判据中的任一种,都可能出现错误,都不是全面的。第三,要正确的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需要综合考虑焓变和熵变的复合判据。第四,简单介绍了自由能判据的结论性内容。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以及常见的化学反应,让学生了解放热反应的自发性和某些吸热过程的自发性 (2)通过“有序”和“无序”的对比,引出熵的概念 (3)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见闻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确根据反应的焓变和熵变的大小,只能判 断反应自发进行的可能性,不能决定反应是否一定发生或反应速率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使学生构建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式,构建新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焓变和熵变的具体实例,让学生明确化学与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3.教学重难点 重点:熵判据难点:焓减与熵增与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创设情境、问题引导、重点讲解 学生学法:思考交流、分析讨论、习题检测 三、学生学情: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等知识之后,以知识介绍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决定反应进行方向的因素不是单一的焓变,熵变也是决定因素之一。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知道二十一世纪的第三金属是指哪种金属吗?你知道它的用途吗?钛这种金属是如何被发现,又是怎样制备出来的呢?科学家们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呢? (TiO2(s)+2Cl2(g)=TiCl4(l)+O2(g) TiCl4+2Mg=2MgC12+Ti)第一步科学家们就被难住了。这个反应在任何温度下都不反应,但是其逆向反应,四氯化钛与氧气却能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生成二氧化钛,这是工业生产二氧化钛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这个反应根本不能按照科学家欲设的方向进行。这在科学研究中是很常见的,在同学们的学习中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呢? 例如:CaCl2+Na2CO3=CaCO3+2NaCl、Zn+CuSO4=ZnSO4+Cu以上两个反应的正向在常温常压下都能自动发生,而逆向反应在相同条件下却不能自动进行。也就说化学反应存在方向性。【设计意图】通过金红石无法直接制取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反应进行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