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采集现场规范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规范

地震勘探规范

地震勘探规范5.2 地震数据采集的基础工作5.2.1低(降)速带的测定5.2.1.1小折射:宜采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排列长度应为低(降)速带总厚度的8~10倍。

选择检波点距时,低速层、降速层和高速层至少均应有3 道控制。

5.2.1.2微测井:每个速度分层至少有3个观测点,在速度变化的拐点附近应加密观测。

井口观测点(或激发点)离井口位置应不大于1m。

5.2.2干扰波调查一般可采用单个检波器和小道距连续追踪的方式进行观测,宽频带接收。

追踪干涉波应有足够的长度,并能求出各组干扰波的主要参数。

5.2.3环境噪声观测在随机干扰较强,记录信噪比较低的地区,应录制环境噪声,计算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

5.2.4试验工作5.2.4.1生产前应进行试验,以了解勘探区内的地震地质条件和有效波、干扰波的发育情况,选择最佳激发、接收条件,确定完成地质任务采用的基本工作方法。

5.2.4.2试验前应根据地质任务和设计要求,结合区内地震地质条件和以往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编写出试验方案。

5.2.4.3试验点、线(段)应选在区内有代表性的不同块段上,并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及单一因素变化的原则。

5.2.4.4试验结束后应及时进行资料处理和分析,写出试验总结,作出明确结论,并经上级主管部门认可。

5.2.4.5未经试验或试验结论不明确,不得转入正式生产。

5.2.4.6生产中局部地段记录变坏时,需增做试验,找出原因,调整工作方法,使记录得到改善。

5.3 二维地震数据采集5.3.1 采集参数的选择5.3.1.1激发条件:a)井中激发深度一般应在潜水面以下3~5m,尽可能选在粘土、砂质粘土等激发效果好的层位上。

对于潜水面过深、炮孔难以达到潜水位以下的地区,激发层位应尽量选在不漏水的致密层中,并采取灌水及埋实等方法,以消除和减弱声波、面波等干扰。

b)组合爆炸方式,应由理论计算和试验确定,以最大限度地压制干扰,突出有效波。

c)采用可控震源,必须对震源台数、扫描方式、扫描频率、扫描长度、振动次数、组合形式、驱动电平等参数进行充分试验。

地震资料采集(1)

地震资料采集(1)
– 激发,接收和记录;
• 钻井 • 放线和埋置检波器 • 线路检查 • 激发与记录
– 质量监测
• 提交的成果
– 野外数据带; – 仪器班报:磁带卷号、震源、排列 – 观测系统图; – 所有的与施工有关的数据
Portable Recording Units
Purpose Built Portable Units
• 端点放炮排列 • 中间放炮排列;
– 非纵排列
d o 1 23
x
L
– 交叉排列
间的
n
§2.2.2 一次覆盖连续观测
• 连续剖面法:检波器 • 图示
组沿测线均匀放置, 并等间隔放炮,对反
O1
O2
射界面进行连续观
测.
§2.2.3 共中心点方法
一.共中心点的概念
O3 O2 O1 M G1 G2 G3
R
对称于M点进行多次激发和接收,M点称为共中 心点。当界面水平时,该点也称为共反射点。
若界面倾斜
• 图示
O3 O2 O1 M G1 G2
G3
二. 多次复盖
• 概念: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 • 图示
O4 O3 O2 O1
1. 多次复盖观测系统参数
• 道间距 x
• 道数 N=7
• 偏移距 x
第一节 陆地施工基本情况介绍
• 地震队的组成:
– 测量组:完成地震测线的布设。
• 用经纬仪定向和测高程 • 用测绳量距离 • 激发点位置埋设注明测线号和桩号的小木桩 • 数据记录本、测线地物草图、测线布置平面图
– 钻井组:使用炸药震源的地震队一般有一到 四个钻井组,负责在测线的每个爆炸点上钻 井。爆炸井的深度一般打到潜水维观测系统

地震资料野外采集方法

地震资料野外采集方法
震仪等设备。
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方法
第一节 野外工作概述
3、地震队的组成:
队长及指导员——总体负责及协调关系 测量组——测量及标明桩号 放线班——布置排列 钻机班——打炮井 爆炸组——接受仪器组指挥激发地震波 仪器组——指挥现场作业并记录地震波 施工组——检查施工质量完成施工日志 后勤组——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及职工的餐宿 (发电组)——在野外施工时保证小队的用电
记录上以一定同相轴出现的干扰波。 声波、面波、浅层折射波、多次波、侧面波、工业干扰
2、随机干扰:没有一定规律,也没有一定传播方 向,在地震记录上形成杂乱无章的干扰背景。形 成因素很多:自然条件、激发条件、人为条件。
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方法
一些常见的干扰波
瑞雷面波:
1、定义:与自由表面相联系的面波, 在地震勘探中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 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
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方法
一些常见的干扰波
多次反射波
1、定义: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 地下界面之间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 多次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射—反 射波和扰射—反射波等等统称为多次波。
2、多次反射波产生的条件—良好的反射界 面(存在较大的波阻抗差);基岩面、不整合面、 火成岩、地面、水面,石膏层、岩盐、石灰岩 等强反射层等。
2、频率选择功能,频率滤波
3、能量自动增益控制功能,动态范围: 地震波强弱的差别引起的振幅上的变 化范围,在地震勘探中该数值能达到 120分贝,即:最大振幅是最小振幅的 106
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方法
地震仪的基本功能
4、具备良好的分辨能力 仪器的固有振动—延续时间越短,分
辨率越高。 5、精确的计时装置 6、多道接收、数字记录、记录长度可

建筑物地震监测系统的规范要求与数据采集

建筑物地震监测系统的规范要求与数据采集

建筑物地震监测系统的规范要求与数据采集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性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为了监测并及时预警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状态,建筑物地震监测系统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建筑物地震监测系统的规范要求以及数据采集的相应措施。

一、建筑物地震监测系统的规范要求1. 安装位置与布局建筑物地震监测系统应根据具体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地理环境进行合理的安装位置与布局设计。

通常来说,监测系统应覆盖建筑物主体结构,包括地基、基础和主体框架。

此外,监测系统还应有持久性数据和临时性数据两个部分,分别用于建筑物长期监测和地震事件发生时的临时监测。

2. 传感器选型与安装地震监测系统的传感器是核心组成部分,其选择与安装直接影响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般情况下,建筑物地震监测系统应配备合适的加速度传感器和变位传感器。

加速度传感器用于测量建筑物地震时的加速度变化,而变位传感器则用于测量建筑物的震动位移。

这两种传感器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和监测要求进行选择并正确安装。

3. 数据采集与传输建筑物地震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是保证监测准确性和实时性的重要环节。

数据采集过程中,应注意传感器的定标与标定,确保采集到的数据符合准确性要求。

数据传输方式可以采用有线或无线方式,具体选择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还应加密传输通道,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建筑物地震监测系统采集到的数据需要经过相应的处理与分析才能得出有效的结论。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滤波、降噪、去趋势等步骤,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数据分析可以采用时间域分析、频域分析和时频域分析等方法,获取不同层面上的监测结果。

二、数据采集的相应措施建筑物地震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需要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 校准与测试在建筑物地震监测系统安装完成后,应进行传感器的校准与测试工作。

校准过程中,应使用标准加速度或位移源对传感器进行校准,保证其输出信号的准确性。

地震勘探资料归档及保管要求

地震勘探资料归档及保管要求

地震勘探资料归档及保管要求地震勘探资料归档及保管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归档范围:包括地震勘探的设计、野外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和解释等各阶段的原始记录、中间成果、最终成果以及与地震勘探项目有关的文件资料。

具体归档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业务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2. 归档要求:要求归档的地震勘探资料应齐全、完整、准确、系统,并按规定的格式整理编目。

归档的资料应妥善保管,防止损坏、丢失和泄密。

3. 保管要求:地震勘探资料应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分类、编号、编目、排架管理。

根据资料的密级、内容和利用方式,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防止资料失密和损坏。

保管过程中应注意防潮、防霉、防鼠、防虫等措施,确保资料的长期保存。

4. 利用要求:地震勘探资料应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利用,包括借阅、复制、咨询等。

在提供利用时,应遵守保密规定,防止泄密和损坏。

同时,应对利用效果进行反馈和分析,以提高资料利用的效果和质量。

5. 电子文件管理:对于电子文件形式的归档资料,应按照国家电子文件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包括电子文件的收集、整理、鉴定、归档、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可用和安全。

6. 定期检查与鉴定:应定期对地震勘探资料进行质量检查和价值鉴定,确定资料的保管期限和密级。

对于无保存价值的资料应及时进行销毁,并做好销毁记录。

7. 场地与设施要求:地震勘探资料库房应具备合理的布局和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等,以确保资料的长期保存。

同时,应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如档案柜、档案盒、防潮用品等。

8. 人员要求:地震勘探资料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地震勘探资料的整理、编目、保管和利用等工作。

同时,应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严守保密规定。

9. 管理制度:应建立完善的地震勘探资料管理制度,包括归档范围、归档要求、保管要求、利用要求、电子文件管理等方面的规定,确保资料的规范管理和有效利用。

地震资料处理行业标准流程

地震资料处理行业标准流程

地震资料处理行业标准流程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对地震进行分析和研究,地震资料处理行业应建立起一套规范的标准流程。

本文将就地震资料处理行业标准流程进行探讨。

第一步:数据采集首先,在进行地震资料处理前,必须先进行数据采集。

地震波观测站将观测设备布置在地震高发区域,利用地震仪、加速计等设备测量信号。

观测数据主要包括地震波形数据、地震位置和震源机制等。

第二步:数据传输与存储数据采集后,需要将数据传输到地震数据处理中心。

通常采用遥测系统和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

为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数据传输过程中可以加密数据,防止数据被黑客攻击或泄露。

在地震数据处理中心,数据需要存储在可靠的数据服务器上,以备后续处理使用。

第三步: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传输和存储完成后,就可以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了。

这一步涉及到地震波数据的预处理、数据质量控制、反演和模拟等技术。

通过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可以得到地震震源参数、地震波传播路径以及地震波速度等信息。

同时,也可以对地震的破坏规模和危险性进行评估。

第四步:结果呈现与报告编制地震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束后,需要将结果呈现给相关的研究人员和决策者。

这一步通常会生成地震强度图、震源机制图和震源分布图等。

同时,地震数据处理行业还要编制相应的报告,详细介绍地震的发生过程、破坏程度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

第五步:质量控制与验收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结果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验收。

专家团队对处理方法、结果和报告进行评审,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只有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验收,地震资料处理行业的标准流程才能得到认可和信任。

第六步:数据共享与应用地震数据处理行业的标准流程除了满足研究和决策的需求外,还需要实现数据共享和应用。

地震数据处理中心应当建立起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供科研机构、地震预警系统和地震应急管理部门等使用。

这样能够促进地震数据处理与分析的相互交流和应用的广泛推广。

海底电缆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海底电缆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海底电缆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一、引言海底电缆地震资料采集技术是指通过在海底电缆上安装地震传感器,利用地震仪器采集地震波数据的方法。

海底电缆地震资料采集技术在海洋地震勘探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科学家们了解地壳的结构和地震活动规律,为地震预警和灾害防控提供重要依据。

二、海底电缆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的制定背景海底电缆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的制定是为了规范海底电缆地震资料采集过程中的操作流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规程的制定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采集成本,保障海底电缆地震资料采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海底电缆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的制定原则1.科学性原则:规程的制定应基于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确保采集的地震波数据具有可比性和可靠性。

2.规范性原则:规程的制定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采集过程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3.安全性原则:规程的制定应考虑采集操作的安全性,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4.实用性原则:规程的制定应考虑到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确保规程的有效实施。

四、海底电缆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1.设备准备:包括地震传感器、地震仪器、海底电缆等设备的选择和准备工作。

2.部署计划:根据勘探区域的特点和目标确定采集线路和布设方案,制定详细的部署计划。

3.现场操作:包括海底电缆的敷设和连接、地震传感器的安装和校准、地震仪器的设置和调试等操作。

4.数据采集:根据规定的参数和采集计划,进行地震波数据的实时采集和记录。

5.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地震波数据进行去噪、滤波、校正等处理,得到准确的地震资料。

6.数据分析:对处理后的地震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提取有关地壳结构和地震活动规律的信息。

7.质量控制:对采集和处理过程中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8.安全管理:制定相关安全管理措施,保障采集现场的安全和人员的健康。

9.数据归档:对采集和处理好的地震资料进行归档和备份,确保数据的安全存储和长期保存。

陆上二维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doc

陆上二维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doc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陆上二维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l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二维地震勘探设计的编写、野外施工、资料质量控制、原始资料整理及资料质量的检验与评价等项的具体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石油物探专业陆上二维地震勘探资料采集。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SY/T 5171-93 石油物探测量规范SY 5857-93 地震勘探爆炸物品安全管理规定SY 5868-93 陆上石油地震队安全生产管理规定SY/T 6052-1994 地震勘探资料采集现场处理质量监控SY/T 5927-94 石油物探全球定位系统(GPS) 测量规范3 地震勘探阶段划分及设计3.1 地震勘探阶段及要求3.1.1 地震概查在其他物探、地质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地震概查,完成以下任务:a) 了解基岩的起伏及其埋藏深度;b) 划分坳陷和隆起,了解区域构造特征及主要断裂分布;c) 建立与划分地震地层层序,了解各套地层的沉积厚度和特征;d) 结合其他资料进行盆地资源评价提供参数井井位。

3.1.2 地震普查在前期勘探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地震普查,结合钻井及其他资料完成以下任务:a) 查明坳陷内凹陷、凸起分布和构造特征,基本搞清沉积岩的地层分布、厚度及其变化,查明主要断裂分布:b) 划分二级构造带或发现局部构造,并了解其形态、范围及主要目的层段的分布和厚度变化:c) 初步划分时间地层单元,通过区域地震地层学的研究,作出各地质时代地层单元岩相图,并提供早期油、气资源预测资料:d) 综合评价二级构造带,选出有利二级构造带或局部圈闭,并提出预探井井位。

3.1.3 地震详查在早期油、气资源预测和综合评价的有利地区进行地震详查,与其他工作配合完成以下任务:a) 查明有利二级构造带的形态、空间分布。

构造发育史及其周边关系:b) 利用地震信息,结合其他资料研究生、储油层的分布和厚度变化,指出有利地带:c) 综合评价二级构造带,指出有利的断块、潜山或构造;d) 寻找非构造圈闭油、气藏:e) 进行圈闭评价,指出有利的断块,潜山和构造,提出评价井井位方案。

地震监测数据分析规范

地震监测数据分析规范

地震监测数据分析规范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地震监测数据的分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震监测数据分析规范的制定和遵守,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准确地预测地震发生时间、地震强度等关键参数,为地震灾害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一、数据采集与储存地震监测数据的分析首先需要有可靠的数据基础。

现代地震监测使用的主要工具包括地震仪、地震台网和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

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保证设备的准确度和稳定性,并定期进行数据校验和校准。

同时,地震监测数据应当按照规范的格式进行储存,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访问。

二、数据预处理与筛选地震监测数据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但也存在着各种噪音和干扰。

因此,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筛选,以排除无关信息。

预处理的过程包括数据去噪、数据插值和异常值排除等操作。

筛选则是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对数据进行时间和空间的筛选,以获取特定的地震事件数据。

三、数据分析方法与技术地震监测数据分析主要依靠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其中包括时间序列分析、频率域分析和空间分析等。

时间序列分析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探索地震间隔、地震周期等重要参数,以预测未来的地震活动。

而频率域分析则可以揭示地震信号的频率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地震波的传播和损耗。

另外,空间分析可以帮助确定地震发生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地震烈度评估提供依据。

四、数据模型与预测借助分析结果和先进的地震学理论,科学家们可以建立地震模型,用于地震活动的预测。

数据模型可以基于历史地震事件和地震监测数据,通过统计学和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以预测未来地震活动的概率和强度。

通过与实际观测数据的对比验证,科学家们可以不断改进和优化地震模型,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数据共享与开放地震监测数据分析的效果和科学价值,不仅仅取决于数据本身的准确性,也与数据的共享和开放有密切关系。

地震监测机构应当制定规范的数据共享政策,并确保地震监测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地震野外采集

地震野外采集

地震野外采集是地震勘探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试验工作:包括干扰波调查、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激发条件的选择、记录条件的选择等。

数据采集:根据采集环境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采集方法。

但无论如何,数据采集都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如果原始数据有严重缺陷,是没有任何办法可以修补的,因此高质量的野外工作是地震勘探成功的基础。

数据处理:将野外观测所得到的地震原始资料加工处理,将地震数据变成地质语言。

地震资料解释:地质学家通过对地震数据的分析解释,确定地下岩层结构,寻找地层信息,并进行描述和分析。

在野外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遵循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采集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采集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避免数据出现严重缺陷。

采集完成后,及时整理和保存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总之,地震野外采集是地震勘探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确保采集到的数据准确可靠,为后续的地震资料解释和地质勘查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地震监测标准

地震监测标准

地震监测标准一、引言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及时准确地预警和监测地震,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各国制定了相关的地震监测标准。

本文将介绍地震监测的一些规范、规程和标准。

二、地震监测的基本原理地震监测是通过地震仪、震动监测仪器等设备记录地震活动的强度、震源位置和发震时间等信息。

地震监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地震监测设备的部署地震监测设备的部署非常重要,它决定着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根据国际标准,地震监测设备应当均匀分布在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并且要考虑设备之间的互补性和互联性。

在设备部署时,需要考虑地质构造、地下水位等因素的影响,以确保监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四、地震数据的采集与传输地震监测标准要求监测设备应当连续采集地震数据,并能够及时将数据传输至地震监测中心。

在数据采集和传输过程中,需要采用可靠的通信方式和数据传输协议,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此外,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应采用加密和安全验证的措施,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

五、地震数据处理与分析地震数据处理是地震监测的核心环节之一,它包括数据的格式转换、滤波处理、时间校正、波形拾取等操作。

标准要求地震数据处理应当采用符合国际惯例的算法和方法,并要求数据处理人员具有专业的训练和资质。

此外,数据处理过程中应当注重数据质量的控制和校验,以确保处理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六、地震数据评估与发布根据监测数据,地震监测中心应当对地震活动进行及时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发布地震预警和地震信息。

标准要求地震数据评估应当科学客观,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并要求信息发布应当准确、及时、规范。

此外,在地震信息的发布过程中,应当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危机管理和社会应急响应,确保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七、地震监测研究与技术进展地震监测标准还要求地震监测机构和科研单位开展相关研究和技术进展。

这包括地震预测研究、地震监测设备的改进和创新等方面。

标准要求从地震监测到震源机制和地震动特性等方面,不断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以提高地震监测和预警的科学性。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详解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详解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详解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或内部的突变现象,包括山体滑坡、地震、泥石流等。

为了准确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影响范围以及预防措施,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解地质灾害调查的规范要求,包括调查的程序、方法、数据采集与分析等内容。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首先,需要收集地质灾害的历史数据、相关地质地貌图、气候数据等信息,以了解调查区域的地质背景和潜在的灾害风险。

其次,需要组建专业的调查团队,包括地质学家、工程师、测绘人员等,确保人员的专业性和合作性。

最后,需要准备调查工具和设备,如测量器具、相机、记录本等,以便记录调查资料和现场情况。

二、地质灾害调查的程序1. 现场勘察和样本采集地质灾害调查的第一步是进行现场勘察和样本采集。

调查人员需要根据前期的资料和信息,在潜在的灾害点进行详细的勘察和观察。

通过观察周围的地貌、植被、土层结构等,判断灾害的类型和潜在的风险。

同时,需要采集土壤、岩石、水土等样本,进行实验和分析,以了解地质条件和灾害发生机理。

2. 数据采集与记录在地质灾害调查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采集与记录工作。

调查人员应详细记录现场观察的结果,包括地层的厚度、结构、倾角以及灾害发生的特点等方面的信息。

此外,还需要记录附近的水文地质信息、降雨情况等,以便分析灾害的成因和演化过程。

3. 影像遥感和实地测量地质灾害调查还可以借助遥感技术进行分析。

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航空摄影测量等手段,可以对大范围的地质灾害进行初步判断和分类。

然后,结合实地测量,绘制灾害点的地质图、剖面图等,进一步了解灾害的空间分布和发展趋势。

三、地质灾害调查的数据分析与评价1. 数据分析与整理通过对采集到的地质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出一系列结论和推断。

调查人员应当综合考虑地质情况、潜在的灾害因素、气候条件等,对灾害的发生机理进行分析。

第3章 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

第3章 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

2014年11月11日
7
2. 试验工作(Experiment Works)


是正式生产之前对前人已做过的资料进行研究 和做一些试验性工作,目的是要了解该工区反 射波,面波的速度,衰减情况,从而来确定炮 点与接收点离多远; 试验工作:1)选激发条件 (Select Source Condition) 2)选接收条件 (Select Receive Condition) 3)干扰波(面波)调查 (Noise Investigation)
2
2014年11月11日
第三章 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 Acquisition Seismic Data in Field
工作顺序(Work
Order) :踏勘工
区,布置测线; 试验工作,为了选择最佳的激发, 接收条件,多次波,面波调查; 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及地质任务;
2014年11月11日
3
第一节 地震测线的布置及试验性工作 Passage 1 Arrange Seismic Line and Experiment

2014年11月11日
12
小排列
2014年11月11日
13
干扰波类型



干扰波类型可分规则和非规则(随机)干扰 随机干扰--表现为无一定频率、传播方向的波,如 风吹草动;随机干扰也可能出现重复,如地表不均匀 引起的散射。 规则干扰--有一定主频和视速度的波,如面波、浅 层折射波,侧面波; 还可分沿水平方向(如面、车辆人走波)和垂直方向 (多次波)传播的波;及具有重复性(面波,抽油机) 和不具重复必性(人为因素)。 特别注意的是有些波可能在某些方法是有效波,而在 有些方法中是干扰波。
2014年11月11日 8

野外地震队采集基础知识及工作流程

野外地震队采集基础知识及工作流程

野外地震队采集基础知识及工作流程野外采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都对最终采集质量有着不同影响。

为了更好地执行海外地震采集任务,有必要对一些基本的地球物理勘探知识和野外工作流程做一个系统的了解。

本文将针对野外地震采集工程,对一些基本的基础知识和野外采集工作流程做一个系统的介绍1野外采集基础知识系统的掌握野外地震采集的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是顺利执行野外地震勘探的基础,不管你处在什么岗位上,要想在野外大显身手,都必须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

下面将从基本概念、观测系统、地震波激发、接收以及野外采集常用软件几个方面概要的介绍一下野外采集的一些基础知识。

1.1基本物探知识1.1.1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1.1.1.1 地震波(Seismic Wave)地震波是一种在介质中从一点到另一点传播的弹性扰动。

地震波有几种类型,包括:●两种体波:纵波和横波●面波:瑞利波(地滚波)、斯通莱波、勒夫波、管波1.1.1.2 炮点(Source Point)炮点是指激发地震波能量的位置,激发源可能是炸药、气枪、重锤、可控震源等。

如果采用震源组合,炮点通常指组合中心。

1.1.1.3 炮点距(Source Interval)炮点距指相邻炮点间的距离。

1.1.1.4 炮点线(Source Line)炮点线指炮点沿之布设的一条线,炮点通常等间距布设。

1.1.1.5 炮线距(Source Line Interval)在三维勘探中,相邻炮线间的距离称为炮线距,通常沿垂直于炮线的方向测量该距离。

1.1.1.6 接收点(Receiver Station)接收点指检波器的组合中心位置1.1.1.7 道间距(Receiver Interval)道间距也就是既接收点距,指相邻接收点间的距离。

1.1.1.8 接收线(Receiver Line)接收线指接收点沿之布设的一条线。

1.1.1.9 接收线距(Receiver Line Interval)在三维勘探中,相邻接收线间的距离称为接收线距,通常沿垂直于接收线的方向测量该距离。

建筑物地震检测规范

建筑物地震检测规范

建筑物地震检测规范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地震检测成为了必要的工作。

本文将分别从地震检测的目的、方法、技术要求和监测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地震检测的目的地震检测的目的在于了解建筑物在地震力作用下的受力性能,从而为设计、施工、维护和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地震监测,可以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找出薄弱环节并提出改进措施,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基本稳定,减少损失。

二、地震检测的方法地震监测主要包括实地观测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

1. 实地观测实地观测是通过设立地震监测仪器和传感器,采集地震波动数据并进行分析判断,以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监测仪器可以包括加速度计、变形传感器等设备,用于测量地震力的大小和变化情况。

通过在建筑物的不同位置设置传感器,可以获得全面、准确的地震响应数据。

2. 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进行模拟和计算。

通过建立复杂的力学模型,可以模拟地震荷载对结构的影响,并计算出各个部位的受力情况。

数值模拟可以提供详细的、定量化的地震响应结果,对于评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结构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

三、地震检测的技术要求地震检测需要满足一定的技术要求,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仪器设备要求地震监测仪器和传感器应具备较高的测量精度和可靠性。

设备应能全面、准确地记录和传输地震波动数据,以满足对地震响应的分析和判断要求。

同时,仪器设备需要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以避免外界因素对监测结果的影响。

2. 数据处理要求地震监测的数据处理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对采集到的地震波动数据进行滤波、放大和整理,以提取有效信息。

同时,应注意区分建筑物自振和地震波动引起的振动信号,准确评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结构稳定性。

3. 监测结果分析要求地震监测的结果分析需要结合具体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设计要求进行综合评估。

通过对监测数据和模拟计算结果的对比,可以判断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抗震改造建议。

地震采集施工设计基本流程

地震采集施工设计基本流程

分析地震地质条件
根据收集的地质资料,分析工区 的地震地质条件,包括表层结构、 低速带厚度、潜水面深度、地震 波速度等,为施工设计提供依据。
整理地质资料
将收集的地质资料进行整理、分 类、归档,方便后续施工设计时 查阅。
工区踏勘与现场调查
工区踏勘
对工区进行实地踏勘,了解地形地貌、地表条件、交通状况等,为 后续施工设计提供实际依据。
05 施工设计实施与监控
施工队伍组织与培训
施工队伍组建
根据项目需求,组建具备地震采集经验的施工队伍,包括项目经 理、技术负责人、操作员等。
技术培训
对施工队伍进行地震采集技术、安全操作等方面的培训,确保施 工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技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团队协作
加强施工队伍内部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应对突发情况 的能力。
创新性
本次设计采用了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 性。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 2
智能化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采 集施工设计将实现更高程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多学科融合
地震采集施工设计将涉及更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和 技术,需要多学科之间的紧密合作和融合。
3
绿色环保
未来地震采集施工设计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 性发展,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加强技术创新
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提高地 震采集施工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强化安全管理
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管和管理,确保施 工过程中的安全可控。
推动多学科合作
积极与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合作和交流,共同 推动地震采集施工设计的发展和创新。
谢谢聆听
地质条件分析

地震监测作业安全操作程序

地震监测作业安全操作程序

地震监测作业安全操作程序地震监测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它对于提前预警地震、减少灾害损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进行地震监测作业时,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同样不容忽视。

为了规范地震监测作业流程,保障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特制定本安全操作程序。

一、作业前准备1、了解作业环境在进行地震监测作业前,操作人员应充分了解作业区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地质构造等情况。

对于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如陡坡、悬崖、河流、沼泽地等,要有清晰的认识,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2、人员培训所有参与地震监测作业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熟悉地震监测的原理、设备操作方法以及安全注意事项。

培训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地震监测仪器的使用、数据采集与处理、紧急情况的应对、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佩戴等。

3、设备检查对将要使用的地震监测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设备完好无损、性能稳定。

检查内容包括仪器的外观是否有损坏、电池电量是否充足、传感器是否正常工作、通讯设备是否畅通等。

同时,要配备必要的备用设备和维修工具,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设备故障。

4、个人防护装备作业人员应根据作业环境和任务要求,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安全带、防滑鞋、工作服、手套等。

在特殊环境下,如高温、低温、潮湿等,还应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品,如隔热服、防寒服、雨具等。

5、制定作业计划根据作业任务和环境条件,制定详细的作业计划。

作业计划应包括作业流程、人员分工、时间安排、安全措施等内容。

在制定作业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二、现场作业安全1、交通安全如果作业地点需要乘车前往,要选择安全可靠的交通工具,并确保驾驶员具备相应的资质和经验。

在行驶过程中,要系好安全带,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观察路况,避免疲劳驾驶和超速行驶。

2、登高作业安全在进行登高作业,如安装地震监测仪器在高塔或建筑物顶部时,必须使用合格的登高设备,如脚手架、升降平台等,并系好安全带。

地震勘探-地震资料的采集

地震勘探-地震资料的采集

面波
面波压制效果对比图
爆炸井深时面波减弱,井浅时面波增强。
A B
(3)多次反射 当地下存在强波阻抗界面时会产生多次反射。 特点:与一般反射波相似,但视速度稍低,通过时差分析来识别。
(4)随机干扰
随机干扰频谱很宽,不能利用频率滤波压制。 随机干扰分为三类: 定义:指无一定规律、无一定频率及视速度、杂乱无章的振动。 第一类:地面微震和其它外界干扰。如风吹草动、人为因素 引起的无规则振动,特点是频带宽(1~200Hz); 第二类:仪器在接收时或处理过程中的噪音; 第三类:震源激发后产生的不规则干扰。 随机干扰表面上不规则,实际遵循统计规律。
(1)、声波
产生条件:井浅、坑中,空中用炸药或使重锤撞击地面。
特点: 1)速度稳定(340m/s),在地震记录上形成尖锐的强的初至
波;
2)频率高、延续时间长,呈窄带状出现,时距曲线为直线;
压制方法: 改善爆炸条件,处理时通过滤波等;井中注水,埋井,大 偏移距
压制方法:改善激发条件、井中注水,埋井等
打钻埋炸药
山地钻在工作
沙漠地震勘探
山地地震勘探
仪器操作员在工作
海上地震勘探
第二节 有效波和干扰波
1、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定义
有效波:在地震勘探中用来解决地质任务的波。
干扰波:对有效波起干扰和破坏作用的波。 有效波和干扰波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可 相互转化。
2、干扰波的种类:
1)规则干扰:具有一定的频谱和视速度,能 再地震剖面上以一定的同相轴出现的干扰波 。直达波、面波、折射波等。
(5)相干干扰 定义:指外界产生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干扰。
特点:在地震记录上表现为有规律的振动,具有一定的 频率和视速度。

地震应急监测点选址数据采集技术规范

地震应急监测点选址数据采集技术规范

地震应急监测点选址数据采集技术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在震中区应急监测选址时采集数据的基本要求,包括数据种类、数据类型、格式、字段定义和表达方式,以及存储及应用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3级以上地震发生后应急监测点数据的采集。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207.1—2008防震减灾术语第1部分:基本术语GBZT18207.2—2005防震减灾术语第2部分:专业术语GB/T17798—2007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17740—1999 地震震级的规定DBZT58地震名称确定规则3术语和定义GB/T18207.1—2008›GB/T18207.2—2005sGB/T17798—200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GB/T18207.1—2008、GBfr18207.2—2005、GB/T17798—2007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矢量数据vectordata由几何元素所表示的数据。

[GB/T17798—2007,定义3.34]3.2地震earthquake大地震动。

包括天然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矿山采掘活动、水库蓄水等引发的地震)和人工地震(爆破、核爆炸、物体坠落等产生的地震)。

一般指天然地震中的构造地震。

[GB/T18207.1—2008,定义3.1]3.3地震应急EarthquakeEmergency破坏性地震发生前所做的各种应急准备以及地震发生后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行动。

[GB/T18207.1—2008,定义6.1]3.4测震台(站)seismographstation布设固定观测的地震仪,用于连续观测地面运动的地震台。

3.5基岩bedrock底岩上面最主要的牢固固结的地质层,它的力学性能不同于覆盖层,而且是匀质的。

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程解析在石油勘探领域,地震勘探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通过收集和分析地壳中的地震波信息,可以揭示地下的地质结构,从而找到可能的石油储藏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资勘探现场监督工作规范中国石油天然气物探监理北京康胜得石油技术有限公司二〇〇〇年七月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地震资料采集监督在质量监督过程中的行为及对采集质量检查的内容和要求;本规范适用于地震资料采集监督的全过程。

2 准备工作2.1 收集监理委托合同、作业承包合同、工程(技术)设计、合同中指定的技术标准和规定、以往的地震剖面及所属工区的其它相关资料。

2.2 熟悉作业合同要求、地质目标、工程(技术)设计要求;熟悉委托方授予现场监督的职责和权力及对监督工作的具体要求。

2.3 踏勘和了解工区地表情况、表层及地下地震地质条件(地层分布情况、地球物理特征、地震资料品质、干扰波发育情况等)。

2.4 熟悉以往的采集方法及拟定的采集方法,了解采集方法论证的基本内容及过程。

3 作业方资质及招标承诺条件的监督检查3.1 组织结构健全,技术人员、职民工配备符合合同要求,特殊岗位人员(爆炸员、安全员等)必须具有上岗培训操作证书。

3.2 地震仪器系统(包括勘探仪器、爆炸机、大线、采集站、检波器等)、测量仪器系统(包括全站仪、GPS接收机等)、现场处理机系统符合规定要求,各种机动设备、后勤装备满足合同要求,设备的出厂合格证书、检验证书齐全。

3.3 技术设计达到招标承诺条件。

3.4 HSE体系健全、官员到位,基地建设、药库设置及管理符合安全规定。

4 作业方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办法的监督检查4.1 质量保证体系建全,组织机构落实,质量保证措施及配套政策健全。

4.2野外采集全过程有质量控制网络、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控制关键点,并能有效进行时实监控。

4.3 各级质量检验按照技术检验标准和要求对各工序质量起到监控作用。

4.4 完成采集项目的技术支持和技术保证措施能起到质量保证作用。

4.5 野外采集工作量能按作业合同规定如期完成。

5 编写和制定监督工作计划按照公司监理规划、作业承包合同、监理委托合同和工程(技术)设计中的技术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工区特点和作业队伍状况编写和制定监督工作计划。

6 开工前基础工作和基础资料的监督检查按作业承包合同、工程(技术)设计、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进行检查。

6.1 施工设计6.2 试验方案6.3 踏勘报告6.4 仪器(包括小折射、微测井仪器)年检、月检6.5 测量仪器检测报告6.6 系统极性6.7 检波器测试结果6.8 爆炸机测试结果6.9 可控震源测试结果6.10 作业计划6.11 现场处理机系统6.12 健康安全环保措施6.13 执行标准7 试验工作的监督检查7.1 基础工作7.1.1 试验方案符合工程设计要求或投资方有批复。

7.1.2 布设试验点位置合理。

7.1.3 试验任务书符合试验方案中的参数要求。

7.1.4 试验前应完成试验点表层结构调查。

7.2 现场试验7.2.1 日检合格。

7.2.2 检波器完好率、检波器埋置及组合符合设计要求。

7.2.3 井炮激发参数符合设计要求;可控震源一致性合格,参数设置正确。

7.2.4 排列摆放与设计相符。

7.2.5 试验项目齐全,使用的参数符合要求。

7.2.6 试验记录合格。

7.3 试验资料处理7.3.1 及时处理,处理流程和参数设置合理(回放参数、滤波参数等)。

7.3.2 处理项目齐全(固定增益显示、滤波显示、分频扫描、真振幅值分析;干扰波类型、视速度、视频率、视波长、能量强弱、衰减快慢、影响范围;有效波频谱、能量、信噪比)。

7.3.4 试验结论正确合理,及时提交试验报告,确定的施工参数合理并有批复。

8 作业质量的监督检查8.1 测量工作的检查8.1.1 角度及边长观测符合测量规范要求。

8.1.2 测线最大转折角符合设计要求。

8.1.3 测线偏移符合设计要求。

8.1.4 物理点全部进行了实测。

8.1.5 激发点偏移符合设计要求并进行了实测。

8.1.6 实时差分测量放样在规定的范围内打桩。

8.1.7 复测点有记录,不合格点进行了补测。

8.1.8 野外物理点测量标志明显、牢固。

8.1.9 测线两端或两队施工同一测线的接点处应有永久性标志。

8.2 表层结构调查的检查8.2.1 调查点的布设调查点在全区内布设均匀合理,布设密度达到设计要求。

8.2.2 作业现场a 小折射点应相对地形平坦,排列中点位置应对准桩号。

b 排列长度、道距及摆放符合设计要求。

c 检波器埋置符合要求。

d 激发点偏移距满足设计要求。

e 激发药量合理(在保证初至清楚,起跳干脆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小药量)。

f 追逐放炮时,延长排列应有两个或以上重复道,移动炮点要保证炮点与排列在同一直线上,移动距离不大于排列长度2/3。

g 微测井要核对设计桩号、位置,检查偏移是否超出设计要求。

h 微测井井深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是否注水,是否有岩性记录。

i 井口激发点或接收点与井口高差符合技术标准。

j 井中点距符合设计要求。

k 微测井地面物理点布设符合设计要求。

l 微测井采用地面不等偏移距接收时,每个偏移距道数应满足技术要求。

m 采用其它方法进行表层结构调查时按相关要求进行检查。

8.2.3 资料解释a 小折射资料1)初至拾取准确。

2)时距曲线解释合理。

3) 解释层位齐全;且不多层,互换时间正确。

4) 时距图上应标明测线号、桩号、各道初至时间、A和B支各层视速度、各层折射波时间、平均(层)速度、厚度。

5)高速层控制距离或控制道数满足技术要求。

6) 直达波及各层折射波控制道数满足技术要求。

7) 地表类型、地下地层结构相似的相邻段高速层顶面及速度应变化平缓、连续。

b 微测井资料1)井中激发地面接收,标准道选取是否合理(初至不受干扰且偏移距较小,记录面貌清楚)。

2)初至时间拾取准确。

3)时深曲线解释合理,层位齐全。

4)时深曲线图上应标明线号、桩号,各层时间、平均(层)速度、厚度。

5)与相同桩号或邻近的小折射解释成果对比应一致。

6)高速层控制深度或控制点数必须满足技术要求。

采用其它方法进行表层结构调查时按其具体要求进行检查。

待每条(束)测线的资料解释结束后,检查解释结果总表及表层结构剖面图和平面图。

8.3 激发方式的检查(抽查率:符合物探监理技术服务合同的要求)8.3.1 激发分区图应依据潜水面、表层结构、岩性或其它有关参数进行绘制。

8.3.2 激发点位置准确,偏移合理。

8.3.3 井深、药量符合设计要求。

8.3.4 组合井井数、组合基距、组内距符合设计要求。

8.3.5 雷管安置方法及位置符合技术要求。

8.3.6 下药深度满足技术设计规定。

8.3.7 爆炸班报填写及时、齐全、准确。

8.3.8 可控震源设置参数准确。

8.3.9 可控震源日检合格,实时检控系统正常(波形、相位、振幅一致性符合规定要求)。

8.3.10 实时监视门槛值设定合理。

8.3.11 可控震源实时检测报告应合格。

8.3.12 震点位置准确,震源台数、组合基距符合设计要求,耦合良好。

8.4 接收方式的检查(抽查率:符合物探监理技术服务合同的要求)8.4.1 排列摆放符合设计要求。

8.4.2 检波点位置(组合中心)对准桩号。

8.4.3 组合图形符合设计要求。

8.4.4 检波器阻值符合要求。

8.4.5 检波器埋置满足规定要求(深度、平、稳、正、直、紧等)。

8.4.6 检波器个数,串、并连接方式符合要求。

8.4.7 特殊地形小线摆放、组合高差符合要求。

8.5 观测系统8.5.1 炮检点位置及对应关系与仪器班报吻合。

8.5.2 观测系统应能保证覆盖次数、缺口深度、炮检距、方位角满足设计要求。

8.6 仪器工作的检查8.6.1 每天放炮前日检必须合格。

8.6.2 仪器参数符合设计要求。

8.6.3 按规定要求回放监视记录。

8.6.4 放炮前对环境噪音进行测试。

8.6.5 仪器班报填写及时、准确、齐全。

8.6.6 根据最小、最大初至时间检查炮点偏移情况。

8.6.7 坏道、反极性道应及时作标记,并纠正。

8.6.8 磁带记录正常,磁盘标记及时、齐全、准确。

8.6.9 记录零计时线,钟TB、验证TB信号之间对应关系符合规定要求。

8.6.10 现场进行监视记录的评价、分析。

8.7 静校正工作的检查8.7.1 基准面(二维)符合技术要求(不低于高速层顶界,最大炮检距范围内两端连线与基准线高差引起的静校正量小于最浅目的层反射波1/4周期,起伏波长大于2倍最大炮检距)。

8.7.2 基准面线在测线交点处闭合差符合技术要求。

8.7.3 三维基准面符合规定的要求(一般不低于最大地表高程)。

8.7.4 结合地质露头剖面、潜水面分布图、地表高程,建立的表层模型应符合地质规律。

8.7.5 表层模型在测线交点处闭合差符合技术要求。

8.7.6 绘制表层模型剖面(包括高程线、浮动基准线、高速层顶界面、低降速层厚度、高速层速度曲线)或三维平面图(地形平面图、低降速带总厚度图、高速层顶界面图、高速层速度平面图)。

8.7.7 静校正方法合理,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符合地质规律。

8.7.8 炮点、检波点静校正量趋势变化合理,闭合差符合技术要求。

8.7.9 不同静校正方法应用于同一条测线不同段,静校正量在连接处应合理过渡。

8.8 现场处理工作的检查8.8.1 现场处理机是否保持正常工作状态。

8.8.2 现场剖面处理是否及时,流程是否合理、统一。

8.8.3 三维现场处理初至波线性动校正。

8.8.4 现场处理剖面是否有超过技术要求的修饰手段。

8.8.5 剖面档案卡填写和签字应准确齐全。

9 质量评价9.1 施工质量评价9.2 质量体系运作评价9.3 HSE管理评价9.4 测量成果精度评价9.5 监视记录评价9.6 现场处理剖面的评价9.7 小折射记录9.7.1 班报、测线号、文件号记录齐全、清楚。

9.7.2 初至清楚,不正常道道数及相邻不正常道道数满足规定要求。

9.7.3 爆炸延迟符合规定要求。

9.7.4 高速层时距曲线控制点数合理。

9.7.5 直达波时距曲线控制道数合理。

9.7.6 炮点、检波点位置准确。

9.7.7 最大或最小炮检距的道工作正常。

9.7.8 初至前感应和抖动现象应不影响初至拾取。

9.8 微测井记录9.8.1 施工方法按设计进行。

9.8.2 井位准确、地面接收点或激发点偏移距准确。

9.8.3 井中物理点深度误差符合规定要求。

9.8.4 班报与原始记录的序号、文件号、激发点、接收点、深度标记清楚。

9.8.5 初至清楚,不正常道数或初至读不准道数符合规定要求。

9.8.6 每层时深曲线控制点总数符合规定要求。

9.9 试验记录试验目的明确,因素单一,能完成试验任务。

9.10 生产记录9.10.1勘探深度范围内的有效波能量。

9.10.2 验证TB信号及井口信号(浅井组合除外)清晰准确。

9.10.3 验证TB与钟TB信号时差符合规定要求。

9.10.4 可控震源施工时扫描参数正确稳定,辅助道工作正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