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纪念馆观后感

合集下载

八大山人纪念馆游记

八大山人纪念馆游记

八大山人纪念馆游记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八大山人无疑是一个响亮的名字。

作为明代以来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画作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位于江苏扬州的八大山人纪念馆,则是一个向这位画家致敬的地方。

下面,我将为大家描述这个纪念馆的各种特色和我个人的游览经历。

首先,进入八大山人纪念馆的门口,我看到的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古代门楼。

这个门楼叫做“堂”字形门楼,也就是形似“堂”字的门楼。

门楼正上方是一幅大字:“八大山人纪念馆”。

这座门楼代表着八大山人的家族宅第,被认为是馆内的一件重要文物。

经过门楼,我来到了一个被成排玻璃瓦片铺成的地面的广场。

广场周围,悬挂着一些舞龙灯笼。

这种灯笼呈细长形,两端装有小钩,可以拴在树梢、灯杆等地方。

然后,我来到了馆内,发现这个纪念馆的设计和布局都非常简洁明了。

馆内的陈列物以八大山人的生平和艺术作品为主要内容,其中,八大山人的手稿、画册、家谱等文物极为珍贵,成为了我眼中最吸引人的部分。

八大山人是最后一个号“大山人”的画家,其创作包括诗、书、画、印。

在这个纪念馆内,展示了大量八大山人的书画作品。

八大山人擅长绘画,尤其善于肖像和山水画。

他用笔轻细流畅、自由纯熟,画面具有韵律美和情感美,展现出了一个自由、高洁和逍遥的精神风貌。

其中,八大山人画的“天目皿”是最有名的一件作品。

这件作品绘制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十分精美,观赏性极强。

馆内还有八大山人留下的一些手稿和书信。

其中有一部名为《山人文序》的笔记,被大家誉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这本笔记中,八大山人铺开了自己内心的深思和情感,向人们分享他的观点和信仰,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位大师的人生智慧和思考力。

八大山人纪念馆的建筑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景点,那就是一个古代的园林。

这个园林叫做“熙溪园”,有典型的江南园林的特点。

园内的建筑物和池塘都十分优美,尤其是那座园中的水池,一牵着人们就感觉到心旷神怡。

在那里,我还看到了一些古朴的石桥和亭台,这些建筑让我感受到了古时候的风貌和文化气息。

游八大山人纪念馆作文

游八大山人纪念馆作文

游八大山人纪念馆作文
游八大山人纪念馆。

哇,这天气真是太给力了,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简直就是出
游的好日子!八大山人纪念馆,我来了!
一进门,我就被这些古老的文物给吸引了。

看这画,简直就像
真的山和水跳出来了一样,太逼真了!还有这些古董,虽然看上去
有点旧旧的,但都是宝贝啊,都是历史的见证!
走出展厅,外面有个小花园,还挺不错的。

树荫下有几个人在
聊天,看起来挺悠闲的。

小桥流水,还有个亭子,要是我带本书过来,坐这儿看一天都没问题!
突然,我听到一阵笑声,原来是几个小朋友在草地上玩耍。


他们玩得那么开心,我也想加入他们了!这纪念馆不仅仅是个看文
物的地方,还是个让人放松、享受生活的好地方。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该回家了。

回头看看这八大山人纪念馆,
真是个值得一游的好地方!下次还得再来,好好感受下这里的文化气息!。

八大山人博物馆观后感

八大山人博物馆观后感

八大山人博物馆观后感去八大山人博物馆之前,我就特别好奇,八大山人是谁呀?他的画又是什么样的呢?一走进博物馆,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很安静的艺术小天地。

那里的空气好像都带着点古色古香的味道。

我看到了好多八大山人的画。

他画的鸟呀,鱼呀,都特别有趣。

就说那鱼吧,眼睛大大的,看起来有点奇怪,可又特别有神。

感觉那鱼像是在纸上游动,好像下一秒就要从画里蹦出来似的。

我就想啊,八大山人怎么这么厉害,能把鱼画得这么活灵活现呢?还有他画的鸟,缩着脖子,站在树枝上。

那鸟的样子看起来有点孤单,又有点倔强。

我站在画前看了好久,就好像能感受到那只鸟的心情一样。

我猜八大山人在画这只鸟的时候,心里肯定也有着一些特别的想法。

也许他当时也像这只鸟一样,有点孤单,有点不被人理解呢。

博物馆里除了画,还有很多关于八大山人的介绍。

我知道了他原来是明朝的皇族,后来明朝没了,他就出家了。

他的生活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那他的画里肯定也藏着他的这些经历和感受。

在一个小角落里,我还看到了一幅他画的山水。

那山水可不像我们平常看到的山水画那样色彩鲜艳。

他的山水颜色淡淡的,但是却有一种说不出的美。

山呀,水呀,就像在雾里一样,模模糊糊的,可又能让人感觉到它们的存在。

我闭上眼睛,仿佛能看到自己走进了那幅画里,走在那山水之间,周围特别安静,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从八大山人博物馆出来,我满脑子都是那些画。

我觉得八大山人就像一个神秘的魔法师,用他的画笔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神奇的小世界。

他的画让我知道,原来画画不只是把东西画得像就好了,还可以把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故事都画进去。

我想,以后我再画画的时候,也要像八大山人一样,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放到画里去。

我真的很开心能去八大山人博物馆,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艺术新的认识的大门。

我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再去,再去看看那些神奇的画,再去感受一下八大山人的小世界。

记八大山人之行

记八大山人之行

八大山人纪念馆之行在上艺术课时,老师经常提到“八大山人”,为了亲身感受“八大山人”所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所以趁着五一假期顺便出去放松一下。

还好,那天天气虽然阴沉沉的,但并没有下大雨,相比上次去艺术中心,这次应该可以说是幸运。

八大山人纪念馆位于南昌南郊十五华里处的梅湖青云谱道院内。

所以距离我们学校很远,需要转三路公交才能到达,再加上五一出行的人比较多,这让我们觉得很痛苦,差点就半路折回。

八大山人纪念馆跟我想象中的有点不一样,刚开始还以为跟江西省艺术中心,省博物馆是差不多形式的,就一座孤立的现代化建筑。

到了那里才知道完全就不是那样。

它虽是一座纪念性的博物馆,却有着清幽的环境,是一个非常适合创作的地方。

在那里我们还遇到了一个自称是在那里搞书画创作的人,他给我们介绍了许多东西,还带我们凭吊了八大山人的“衣冠冢”。

他墓的旁边有一颗参天大树,一年四季枝繁叶茂,且树的枝丫伸展的很长很开,就像一只打大手为朱耷先生遮风避雨。

园林中,森翠竹掩映着以石刻方式展现的八大山人艺术精品的书画碑廊。

八大山人纪念馆那古色古香、曲静幽通、别具意趣的环境让我们流连忘返。

纪念馆内,写形造景的亭台、水榭、假山、小桥、花木、溪流错落有致,相得益彰。

一走进八大山人纪念馆就看到《八大山人年表》。

八大山人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生于明天启六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

他姓朱名耷,别号八大山,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

他八岁能诗、书、画;十一岁能作青山绿水能悬腕写米家小楷;二十三岁,于进贤介冈灯社剃度为僧,潜心佛学与书画艺术。

纪念馆内有一棵高大的罗汉松,树龄有五百年之久,同时纪念馆内还陈列着许多书画作品。

虽都是临摹在木板上的,但并不影响它的欣赏价值。

其中有一幅大型作品是由6幅画卷拼接而成,过于厅堂的正中央。

在那里可以看到徐渭的《石榴图》、罗牧的《疏林幽涧图》、朱耷的《双鹊大石》等名作。

其中朱耷的《双鹊大石》画面简单,就是由两只乌鹊和一块大石组成,其画作笔墨简省,风格粗犷,逸趣横生。

游八大山人纪念馆作文

游八大山人纪念馆作文

游八大山人纪念馆作文•相关推荐游八大山人纪念馆作文当代文学家余秋雨先生曾在《文化苦旅》一书中写道:“恕我直言,在我到过的省会中,南昌算是不太好玩的一个。

幸好它的郊外还有个青云谱。

”他所说的青云谱,正是指今天爸爸妈妈带我来到的八大山人纪念馆一带。

那里真的会有他所说的那么好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见识一番。

纪念馆就在不远处了,我环望它的四周,许多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映入眼帘:白色的围墙、深色的砖瓦……让人仿佛回到了那神秘的几百年前,也让我的心情不由得激动起来。

终于来到了期待已久的八大山人纪念馆门口,我好奇地走进了这深藏玄机的雕花圆门,只见馆内环境幽雅、绿树成荫,把那刺眼的阳光幻化得十分柔和、温纯,还不时传来一阵清风,令人神清气爽。

我们顺着平整的石板路缓缓走着,看到了八大山人的简介:八大山人是我国明末请初的杰出画家,生于明天启六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626—1705),享年80岁。

他姓朱名耷,号八大山人。

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

十九岁那年,明亡清立,他避世怀故,一度隐居,削发为僧,开始了充满坎坷、孤寂贫寒的艺术生涯……我看了才恍然大悟——我以前一直以为八大山人是“八个在山里的人”呢。

了解到八大山人的生平之后,我们又继续兴致勃勃地进行观赏。

穿过一座精美的拱形门,出现了许多宽敞的陈列室,其中都陈列着八大山人生前的画作。

那些画作大部分都是描绘松莲石鸟这四个景物的,我还发现,他画中的`鸟与其他人的画法有所不同,那些鸟的眼睛都画得十分奇异、夸张:眼眶很大,眼珠点在眼眶的上边缘,仿佛带着悲愤,原来这充分流露出的是八大山人自己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和怨恨。

他画的其他事物也是一样,尤其是他在书画上的落款,把“八大山人”四个字连草写成形似“哭之笑之”的模样,寓意“为故国的沦亡而痛哭,为自己正在苟且偷生而苦笑”。

我不禁对他的豪迈倔强、磊落的个性和傲霜不凋的精神产生敬佩。

从一个盛开着纯洁美丽的荷花塘出来,就算是参观陈列室的终结,来到了站在圆石上的八大山人铜像前。

八大山人景区游后感

八大山人景区游后感

八大山人景区游后感八大山人景区游后感近日,我有幸来到上海市郊区游览了八大山人景区。

这里有许多美丽壮观的风景和历史悠久的文化遗迹,让我深受震撼和感动。

以下是我对于此次旅游的八大感受:一、壮美秀丽的自然景观从万亩桃林到芦苇荡,从碧波荡漾的湖泊到雄浑磅礴的山峰,这里的自然景色尽显大自然的雄奇壮美。

特别是山水画中的泉上松、鹫峰笛、破瓢斧等景点,是游客前来的必去之地。

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八大山人景区举办了许多具有文化特色的活动,如万亩桃花节、荷花节、民俗文化节等。

这些活动让游客可以近距离了解并沉浸在这里独特的文化氛围中。

三、浓郁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为古代文人八大山人的故居,这里蕴含着许多历史文化的印迹。

从古建筑、文化遗迹到文物陈列,每一个细节都向游客展示了这里的丰厚历史底蕴。

四、高质量的服务及管理景区内的各项服务设施、管理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并保证了游客的安全和出行顺畅。

虽然假日客流高峰期会稍显拥挤,但这并不妨碍游客体验到优越的服务质量。

五、秉持生态旅游理念八大山人景区秉持生态旅游的理念,极力维护生态环境,建立了专业的保护管理机构,并采用了多种环保技术,保持着景区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这也赢得了游客的好评和赞誉。

六、便捷的交通出行作为上海市郊的一处重要旅游景点,八大山人景区的交通便利,游客可选择地铁、公交、自驾等多种方式来到景区。

其中地铁9号线和10号线分别向着景区南北两个方向延伸,非常便捷。

七、多样的食宿选择在景区内及周边区域,有多家酒店、民宿和餐馆,为游客提供了多种食宿选择。

尤其是景区内的咖啡店和餐馆,为游客奉上了美味佳肴和精致的咖啡饮品。

八、回归自然,放松身心在八大山人景区,游客可以避开城市的喧嚣,回归大自然,放松自我,享受休闲时光。

无论是漫步在桃林间,还是闲坐在湖畔,这里都是一个舒适温馨的休闲胜地。

总之,八大山人景区是一个集自然美景、历史文化、文化活动、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里独特的魅力和动人之情,也期待着下次再来这个美丽的地方。

八大山人游记作文

八大山人游记作文

八大山人游记作文第一篇:八大山人游记——印象深刻的山水之旅我有幸参观了中国著名画家八大山人的故居,这次游记将带您一同体验我在八大山人的故居所度过的美妙时光。

八大山人的故居位于湖北省的一个小山村中,周围环绕着茂密的竹林和清澈的溪水,宛如世外桃源一般。

进入八大山人的故居,我不禁被它那古朴而充满韵味的建筑所吸引。

整个故居由数十间石头和木头结合的房屋组成,建筑风格典雅古朴,富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我首先参观了八大山人的书房,那里陈设着古书和字画,书架上摆放着各种珍贵的文献,墙壁上挂满了他的画作。

八大山人的画作以山水画为主,绘画风格独特,墨色淋漓,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寄托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追求。

接着我参观了八大山人的庭院,庭院中有着各种美丽的花草树木,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花香。

庭院四周是一片翠绿的竹林,耳边不时传来竹叶摩擦的声音。

庭院中还有一条红色的小石板路,一直延伸到庭院的尽头,我顺着小路前行,迎面而来的是一幅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

在参观结束后,我沿着山路又继续向前前行。

山路旁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水流潺潺,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溪水两旁有着各种各样的水草和小鱼,我感到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般的奇妙之地。

这次八大山人的故居之旅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深入了解了八大山人的艺术成就,也领略了那份宁静和自然之美。

我相信,这次旅行将成为我一生中美好的回忆。

第二篇:八大山人游记——感受八大山人文化的魅力近日,我有幸前往湖北省参观了八大山人的故居,实地体验了八大山人文化的魅力。

这次八大山人之旅让我深受启发,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八大山人是中国画坛的巨匠,他的作品以山水画为主,笔墨淋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的故居位于湖北的一个小山村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走进八大山人的故居,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感受到了他的创作灵感源泉。

八大山人的故居建筑独特,富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故居周围有着茂密的竹林,蜿蜒的小溪流经庭院,一泻而下,溪水清澈见底。

八大山人纪念馆观后感

八大山人纪念馆观后感

“八大山人”名号之含义及其妻子等问题李福顺一.名号含义之推测与其出身谱系八大山人名统(上林下加金,音劝),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

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

1644年明亡,他躲进南昌奉新山寺庙,隐名埋姓,法名“传綮”,“戊子(1648年)现比丘身,癸巳(1653年)得正法于吾师耕庵散人。

(《个山小像》画面饶宇朴题语)自号“雪個”,更号“个山”,遂又更号“个山驴”。

他三十五岁前即1659年前,在自己的书画作品上署名均用“传綮”。

清顺治十七年即1660年,因妻子俱死,为传后,他决定还俗,蓄发谋妻子,当年秋来定山桥创建青雲谱道观,成为道士,道名涵虚玄裔朱道朗,字良月,号破雲樵者,亦号八大山人。

此后至康熙二十三年即1684年,他在自己书画作品中题字钤章使用“传綮”、“雪个”、“个山”、“驴”、“驴屋驴”等,似无特殊规律。

但自1684年创作《杂画册》始署款“八大山人”后,直至去世,便始终用此名款,开始“八大山人”四字竪写不连笔,后连写成似哭似笑二字,以至引起后人误解,附会成八大对当时社会哭笑不得。

对八大山人名号的理解,在清代有两种解释,其一是陈鼎(1650-----?)〉《八大山人传.》云:“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无大于我也。

”就是老子天下第一。

其二是张庚(1685----1760)《国朝画征录》:“或曰,山人固高僧,尝持八大人觉经,因以为号。

”两说似乎都有一定道理。

陈说天地四方,皆我为大。

一位16岁即已考中进士的王孙,19岁出家,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想法,也情有可原。

古人狂是求得社会认可的一种方法。

王芑孙《雪杖山人诗集序》云:“山人以疏狂负累世俗阨穷以死。

其平生悲忧愉懌,嬉笑怒骂,以发于诗。

狂简之说,发自圣们,古狂今狂,流连寤叹。

圣人盖尝求狂焉而莫可得也。

观自古文章,若李杜韩苏,未有不狂而能成焉者。

”(《清文汇》乙集卷五二,北京出版社,1996年3月版)持《八大人觉经》之说,感觉更合理些。

游八大山人景区作文

游八大山人景区作文

游八大山人景区作文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和爸爸妈妈去八大山人景区游玩。

我们先乘坐景区的旅游车来到了一条蜿蜒曲折的小道,再沿着小路向八大山人的雕像走去。

我们来到了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坪上,这里是八大山人雕像的地方。

在一块巨石上,有一个用石头雕刻而成的“八大山人”。

他在沉思,似乎在想着什么事情。

我看到这一幕,不禁想起了王安石写的《游褒禅山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奇”和“怪”是因为他被誉为“千古奇人”,而“伟、瑰怪、非常之观”指的
是他画的那些奇形怪状、千变万化的画。

在这幅作品中,他用笔大胆,色彩艳丽,造型生动传神。

再往里走,就看到了八大山人雕像旁边有一块石头雕刻而成的“八大山人纪念馆”几个大字。

纪念馆里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桌子上放着一个盘子和一只碗。

桌上有一张椅子、两只碗和一个盘子里放着几支笔和一块砚台。

—— 1 —1 —。

八大山人纪念馆观后感

八大山人纪念馆观后感

八大山人纪念馆观后感
前几天去了八大山人纪念馆,那感觉可真是很特别呢!
一走进纪念馆,就好像走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艺术小天地。

那种氛围啊,安静又神秘,让人不自觉地就放轻了脚步,生怕打扰到什么似的。

馆里陈列着八大山人的作品,一幅幅看过去,我真是感慨万千。

八大山人的画,看起来简单,可越看越觉得有深度。

你瞧他画的那些鸟儿、鱼儿,眼睛总是透着一股奇特的神情,感觉像是在诉说着什么。

我就在想啊,他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画出这些的呢?也许是对生活的无奈?又或许是对命运的抗争?
我特别喜欢他画里那种简洁又独特的构图。

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几笔就勾勒出一个意境。

不像现在有些画,画得满满当当的,却让人看了记不住。

不过呢,这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啦,也许有人就喜欢那种很满的画面呢。

在馆里慢慢走着,我就感觉自己像是在和八大山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虽然他已经不在了,但是他的作品就在那儿,默默地传递着他的情感和思想。

我就在想啊,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的艺术魅力怎么还是这么大呢?这真的很神奇!
我觉得这个纪念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画作的地方,更像是一个文化的传承站。

它让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这么伟大的艺术作品。

你们要是还没去过,真的推荐你们去看看呀!我保证,你去了之后肯定也会像我一样,被深深地震撼到的!这真的是一次非常难忘的经历啊!。

八大山人观后感作文六百字

八大山人观后感作文六百字

八大山人观后感作文六百字英文回答:After watching the documentary about Ba Da Shan Ren, I was truly inspired by his life and art. Ba Da Shan Ren, also known as Zhang Daqian, was a renowned Chinese painter and calligrapher. His work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vibrant colors and expressive brushstrokes.One thing that struck me about Ba Da Shan Ren was his perseverance and dedication to his craft. Despite facing numerous challenges and setbacks throughout his life, he never gave up on his passion for painting. This reminded me of the saying,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Ba Da Shan Ren's determination to overcome obstacles and continue pursuing his art is truly admirable.Another aspect of Ba Da Shan Ren's art that I found fascinating was his ability to capture the essence of nature. His landscapes were so vivid and lifelike that theytransported me to the scenes he depicted. It made merealize the power of art in evoking emotions and creating a connection with the viewer. As the saying goes, "A picture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Ba Da Shan Ren's paintingsspoke volumes about his love for nature and his deep understanding of its beauty.Furthermore, Ba Da Shan Ren's art also reflected his uniqu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ity. He was not afraid to experiment with different styles and techniques, and this allowed him to create a diverse body of work. It reminded me of the phrase, "March to the beat of your own drum." Ba Da Shan Ren's willingness to break free from conventionsand express himself authentically is something that Iadmire and strive for in my own life.中文回答:观看完关于八大山人的纪录片后,我对他的生活和艺术深感启发。

游八大山人纪念馆

游八大山人纪念馆

游八大山人纪念馆作者:付嘉俊来源:《小猕猴学习画刊·下半月》2014年第08期暑假里的一天,爸爸带我去八大山人纪念馆玩。

我们在纪念馆售票处前排着队,发现买票的队伍像一条长龙,大家的脸上充满了喜悦。

八大山人纪念馆是江西的著名风景文化旅游点之一,馆内收藏了江西省大部分名人的书画作品,加上地处梅湖风景区,这个纪念馆真是个“风水宝地”!半个多钟头后,我们终于购买到了门票。

嗬,里面还真是人山人海,我担心在密密麻麻的人群里走散,就紧紧拉着爸爸的手。

一进大门,矗立在眼前的是一栋大楼。

不知过了多久,我们终于进了这个博物馆。

博物馆里陈列着各种书法作品。

在大厅里,我见到了许多龙飞凤舞的字,令人心旷神怡。

展出的书法作品,每幅都让人浮想联翩:有的好似苍翠欲滴的山峰,层峦叠翠的样子威风凛凛,此起彼伏;有的好似窈窕淑女,那柔软的身躯宛转动人,使人看了一眼便念念不忘;有的笔锋铿锵有力,粗壮大气,让参观的人感受到艺术家的豪迈、粗犷。

我慢慢地参观了所有的书法作品,我与其他游人一样,那享受的样子像是在吮吸着甘甜的泉水。

这幻觉般的境界,使人陶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参观完了书法作品,我又兴致勃勃地拉着爸爸去参观这里的美术作品。

那可真是个美丽的地方,在一个铺满荷叶的小池塘里,荷花开得正艳。

几座古色古香的小阁楼在四周拔地而起,把小池团团包围起来。

我们迈过了阁楼的门槛,仿佛走进了仙境。

阁楼的四周都挂着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有的画仅用寥寥几笔,就使可爱的小鸟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有的用细如牛毛的笔画,显现出了杨柳随风飘扬的美姿,使人赞不绝口;有的仿佛使人置身于浩瀚无垠的大海之中,海面上波光粼粼,几只洁白的海鸥更是作品的点睛之笔;有的用金黄的色彩,勾勒出金光闪闪的土地,一望无际,几个顽皮的孩子在这片金色的海洋中嬉戏,使人产生对美好生活的无穷向往。

这些绚丽多彩的图画,让细细品味它的人们感受到作者的思绪。

这些画家极富想象力,挥动手中神奇的画笔,使一幅幅精彩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眼前。

参观八大山人纪念馆有感

参观八大山人纪念馆有感

参观八大山人纪念馆有感我有幸参观了八大山人纪念馆,被这位艺术大师的卓绝才华和不屈精神深深地震撼了。

在八大山人纪念馆,我不仅看到了丰富的展品,还深入了解了八大山人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倍感敬佩。

八大山人以其独具特色的山水画而闻名于世。

他不仅将传统山水画中的峭壁、林木、溪流等元素发挥到了极致,更是运用自己独特的笔墨风格,以自然、生动、神秘的艺术形式展现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独到见解。

由此可见,八大山人不仅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哲学家和自然学家,他在山水画上的成就,不仅是对绘画艺术的巨大贡献,更是对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

八大山人的艺术成就,不仅带来了审美的愉悦,更在潜移默化间影响着人们的心灵世界。

除了艺术成就,八大山人的人格魅力同样让人赞叹。

他不仅身兼多重身份(官员、画家、文化名人等),还有着清廉自律的高风亮节,自强不息的不屈精神。

八大山人经历了许多艰辛,但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生活态度,在巨大的压力下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这种坚持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可贵的人生故事。

八大山人的人格魅力,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优秀品质,他的人生经历,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人生智慧。

参观八大山人纪念馆,不仅是一次文化体验,更是一次人文熏陶。

我在八大山人的艺术与人格中感受到了人类精神的升华,更加坚信了“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真理。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人类灵魂的发展,尊重文化传承,弘扬优秀的人文品格。

在参观八大山人纪念馆之后,我深感自己文化修养上的欠缺,需要更多的知识驱动来弥补。

对于艺术和人格,我们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和认识。

我将永远铭记在心,敬佩八大山人的人生杰作和精神风貌,让他的艺术和人格成为我的人生指南。

游八大山人纪念馆有感

游八大山人纪念馆有感

游八大山人纪念馆有感游八大山人纪念馆有感13城乡规划杨丽莹2013100667趁着周末,我来到了八大山人纪念馆,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气息,经过一路地参观,使我感悟很深。

坐落在历史修久、风景优美的青云谱内,相传二千五百多年前,周灵王之子王子晋到此开基炼丹。

西汉末年,南昌尉梅福曾弃官隐钓于此,后人建“梅仙祠”祀之。

东晋年间许逊治水至此,始倡道教“净明派”,并建“太极观”,唐大和五年易名“太乙观”。

宋至和二年复易名“天宁观”、至清顺治十八年始定名“青云圃”,后易“圃”后“谱”。

谱内屋宇布局以关帝殿、吕祖殿、许祖殿为主体,三殿逐次递进,曲廊相通,甚是幽雅。

八大山人纪念馆地处南昌市南郊十五华里的青云谱道院内,青云谱道院是一座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园林。

园林之南部、西部面临宽阔的梅湖,泊岸曲折,水明如镜,独揽湖山田园之美。

青云谱园内,苍木翠绿,掩映着殿宇云阁,丹桂碧池,环抱住凉亭月楼,逸静幽雅,宛若仙境.田园中现存有关帝、吕祖、许祖三官、斗姆、峤园等六座殿堂,中间以天地相融,东西接庑殿四座,中部鹤巢二间,抬梁式构架,悬山顶、青砖灰瓦的粉墙,精而不华,青而不饰,古朴典雅,风格独具。

八大山人纪念馆是一纪念性博物馆,集收藏、陈列、研究、宣传为一体,藏品丰富。

原殿堂辟为展厅,有系统地陈列八大山人书画作品及生平史料,并经常展示当今画坛高手佳作。

馆内现设有书画展厅十座,陈列八大山人生平史料及其珍品八十余件,其中代表作有:“墨荷图”、“鸟石阁”、“松鹤阁”“柘木立鹰图”、“寿鹿图”以及牛石慧的代表作品“猫”、“鸡”等。

同时,掩映在杨柳竹中的江西第一座古代画家书画碑廊以精湛的石刻艺术展示了八大山人一百多幅书画精品,新开放的八大山人纪念馆摄影展也以高超的摄影技巧向观众提供了寻觅仙踪贤迹的启迪。

园林中,森森翠竹掩映着以石刻方式展现的八大山人艺术精品的书画碑廊。

以八大山人名义制作的字画复制品、陶瓷、毛笔、石砚、明信片、纪念卡和出版的专辑给我留下难忘的回忆。

参观八大山人纪念馆心得

参观八大山人纪念馆心得

参观八大山人纪念馆心得2012年02月21日今天我和陈曦一起去了八大山人纪念馆,在纪念馆附近学校读书的高中同学作陪,三人差点沉陷在这美得不似人间的仙境了。

初看到墨香街的标志时就觉得一股书画的气息飘出,清冷的街道路上行人三两,建筑物一色的古色古香,不算长的街道也让我们轧的开心不已,最后我们经由一扇竹门进入景区,在指示图前停留了一段时间便决定了游行线路。

先是来到古戏台前,老旧的戏台并为经多大的翻修,映给游客的是它的高大和沧桑。

循着路,沿着湖,我们走在光秃的柳树下,看着被风吹的起皱的湖面,平和、安静,是所有城市中心所没有的。

走过湖上的石桥来到了湖对面,一条长长的碑廊在眼前呈现,我们走在廊上,看着这有着江西第一座古代书画碑廊盛名上精湛的石刻艺术,让自己的思绪随着书画飞扬。

瞧尽了长廊,我们才意犹未尽折返回去。

但是,更多美丽的风景和更多瑰丽的艺术在等着我们去欣赏。

进入园内,树木交杂阡陌纵横,曲折的走廊时隐时现,亭楼、旧屋、山石、和连着外水的小片湖水,都让我们感受到的与平时完全不同的清明纯净。

在这些曲折幽谧的砖瓦墙中,我们不时看见一些贪官污吏和清政廉官叙述。

我们见识了爱莲说的作者刘禹锡的铜像,看到了独坐湖边的垂钓者。

更可贵的是在这寒冷的天气中,我们看到了一颗开满了黄色小花的树,好像不是梅树,那是什么树呢?我隐隐听到一丝古筝的乐音,走近了才看到不是人在弹筝,只是在放曲,但也为游客们天了不少快乐。

走着,我们又回到原点,拿了副劵进了八大山人真迹纪念馆后,我们直奔展厅。

里面有古今各杰出画家的佳作,就算我们不是学艺术的,就算我们没有学过艺术鉴赏,也能看出这些墨宝的珍贵。

八大山人的真迹在二楼陈列,跟随着解说员,我一一看过他的著作:《寿鹿图》表现了他的不屈和悲鸣;《孤松图》表达了他的傲骨和正直,还有《墨荷图》、《鸟石图》、《拓木立鹰图》、《松鹤阁》等等。

八大山人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其姓朱名耷,僧名个山,别号八大山。

明亡后,他抱着对清王朝不屈的态度出家为僧,八大山人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八大山人梅湖景区观后感

八大山人梅湖景区观后感

八大山人梅湖景区观后感前儿个去了八大山人梅湖景区,那可真是一场奇妙又有趣的体验啊。

一进景区,就感觉像是闯进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世外桃源。

那环境,真是绝了。

绿树成荫,湖水就像一面大镜子,平静得很,偶尔一阵风吹过,才泛起一点点涟漪,就像镜子上被谁轻轻哈了口气。

湖周围的花草树木,像是大自然精心安排的观众,静静地围坐在湖水这个舞台周围。

说到八大山人,以前就知道他是个超厉害的画家,可到了这儿才真正感受到他的魅力仿佛无处不在。

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白墙黑瓦,透着一种低调又高雅的气质。

走进陈列馆,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艺术世界的大门。

一幅幅八大山人的画作展现在眼前,我这才明白什么叫“简约而不简单”。

他画的那些花鸟鱼虫啊,看起来好像很随意,可仔细一瞧,每一笔都像是有灵魂似的。

一只小鸟,眼睛里透着一股倔强和孤独,感觉就像八大山人自己的写照,虽然寥寥数笔,却把那种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看景区里的游客,也是形形色色。

有那种一看就是艺术爱好者的,站在画前眼睛都不眨,像是要把画看穿一样,还时不时地跟身边的人低声讨论着什么构图啊、笔法啊之类的专业词儿。

还有些小朋友,被爸爸妈妈带着来,他们可不管什么艺术不艺术的,就在那儿好奇地指着画里的小动物,大声说:“看,这个小鸟好搞笑。

”把周围的大人都逗乐了。

景区里还有些小角落,像是被遗忘的宝藏。

比如说那个长满青苔的小径,旁边有几株不知名的小花探出头来,感觉就像是八大山人画里不小心跑出来的小点缀。

我走在那小径上,仿佛自己也穿越到了古代,说不定下一秒就能遇到八大山人本人,看他挥毫泼墨呢。

不过呢,景区也有一些小瑕疵。

比如有些指示牌不是很清楚,我在找某个展馆的时候就迷了路,像个没头的苍蝇似的乱转了一会儿。

还有啊,景区里的小吃摊虽然有当地特色美食,但是价格有点小贵,感觉有点坑游客呢。

总的来说,八大山人梅湖景区就像一本打开的历史书和艺术画册,虽然有些小不足,但还是非常值得一去的。

在那儿既能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又能感受到八大山人独特的艺术魅力,就像吃了一道混合了美景与艺术的大餐,吃完还回味无穷呢。

八大山人梅湖景区观后感

八大山人梅湖景区观后感

八大山人梅湖景区观后感前几天去了八大山人梅湖景区,那感觉就像是闯进了一个充满艺术魔法的世界。

一进景区,那股子宁静的气息就扑面而来。

就好像这个地方在说:“朋友,把你那些浮躁的东西都留在外面吧,进来好好享受。

”先看到的是那些古建筑,白墙青瓦,古色古香的。

每一块砖、每一片瓦好像都在偷偷地跟你讲着过去的故事。

我在想,以前八大山人是不是就在这些屋檐下,拿着笔,蘸着墨,然后灵感就像小泉水一样咕嘟咕嘟地冒出来呢?走着走着,就像走在一幅立体的水墨画里,我都怕自己脚步太重,破坏了这画面的和谐。

再说说那梅湖,湖水清得不像话。

风一吹,湖面就像一面被轻轻摇晃的大镜子,周围的树啊、房子啊,都在镜子里晃来晃去。

湖边长着好多梅树,虽然我去的时候不是梅花盛开的季节,但我能想象到,到了冬天,满树梅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那画面肯定美得能把人的魂儿都勾走。

湖面上还有一些小船,晃晃悠悠的,要是能划着小船在湖中心飘荡,那肯定惬意得很,就像个逍遥的神仙。

然后就是八大山人的那些字画展馆啦。

一进去,我就被那些字画给震住了。

八大山人的画真是太有个性了。

那些鸟啊、鱼啊,看着简单,可每一笔都像是有生命一样。

他画的鸟,眼睛大大的,感觉带着一种看穿世界的神情,好像在说:“哼,我可知道你们这些凡人在想啥。

”那些字也很奇特,歪歪斜斜的,但是又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就像他这个人一样,不拘一格。

我在展馆里慢慢走,细细看,感觉自己就像在和八大山人隔着时空对话呢。

景区里还有很多小角落,布置得特别有艺术感。

有的地方摆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石头像小动物,有的像云朵,感觉像是大自然这个大艺术家特意留下来给八大山人找灵感的。

还有一些小亭子,在亭子里坐着,吹吹风,看看周围的景色,那简直是一种享受。

总的来说,八大山人梅湖景区就像是一个宝藏。

它既有自然风光的美,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那里待上一天,感觉自己都变得有文化、有气质了呢。

这地方就像是城市里的一片世外桃源,能让人暂时逃离那些忙碌和喧嚣,沉浸在艺术和自然的怀抱里,真是个好去处,我都想再去个十回八回的了。

八大山人梅湖景区观后感

八大山人梅湖景区观后感
几天去了八大山人梅湖景区,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幅会动的古画里,特别奇妙。
一进景区,首先被那股子宁静的氛围给包围了。仿佛外面的喧嚣一下子就被一道无形的墙给隔开了。这儿的建筑古色古香的,白墙青瓦,飞檐翘角,就像一个个安静的老者,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再说说那园林设计,真的是巧夺天工。小径弯弯曲曲的,走在上面就像在玩迷宫一样。路边的花草树木好像是经过精心安排的演员,这个季节,有的在盛开,热热闹闹的;有的就安安静静地绿着,衬托着那些盛开的花儿。而且每走几步就能看到一个小亭子或者小水榭,坐在那儿,看着周围的景色,感觉自己都变得文雅起来了呢。
梅湖就像是景区的一颗明珠。湖水清澈得很,微风吹过的时候,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就像湖在笑一样。湖里面还有不少的鱼,五颜六色的,游来游去,特别欢快。我在湖边站着的时候,就想啊,这些鱼肯定不知道八大山人是谁,它们就这么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多好啊。
在景区里还看到了一些民间艺人。有个老爷爷在那儿写书法,那字写得就像行云流水一样,看得我是目瞪口呆。还有个阿姨在做手工刺绣,那针线在布上上下穿梭,不一会儿就绣出了一朵漂亮的小花。这些民间艺术就像一颗颗星星,在这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闪烁着。
不过呢,景区里也有一些小问题。比如说指示牌有时候不是很清楚,我有好几次都差点迷路了。还有就是有些地方的卫生可以再加强一下,偶尔能看到地上有一些小垃圾,有点影响整体的美感。
总的来说,八大山人梅湖景区就像是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历史、文化、艺术和自然的故事。在这儿走一圈,不仅是看了风景,还像是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化历史课。我觉得这地方值得多来几次,每次来可能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呢。
说到八大山人,那可是这里的招牌啊。看他的画,刚开始真有点摸不着头脑。那些画里的鱼啊鸟啊,都透着一种很奇特的感觉。眼睛大大的,好像有很多话要说。我就站在那些画前面,看了老半天,感觉自己像是在和几百年前的八大山人对话。他可能是想通过这些画表达他内心的那种孤独、倔强或者是对这个世界独特的看法吧。我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也能感受到一种很强烈的情绪在里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大山人”名号之含义及其妻子等问题李福顺一.名号含义之推测与其出身谱系八大山人名统(上林下加金,音劝),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

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

1644年明亡,他躲进南昌奉新山寺庙,隐名埋姓,法名“传綮”,“戊子(1648年)现比丘身,癸巳(1653年)得正法于吾师耕庵散人。

(《个山小像》画面饶宇朴题语)自号“雪個”,更号“个山”,遂又更号“个山驴”。

他三十五岁前即1659年前,在自己的书画作品上署名均用“传綮”。

清顺治十七年即1660年,因妻子俱死,为传后,他决定还俗,蓄发谋妻子,当年秋来定山桥创建青雲谱道观,成为道士,道名涵虚玄裔朱道朗,字良月,号破雲樵者,亦号八大山人。

此后至康熙二十三年即1684年,他在自己书画作品中题字钤章使用“传綮”、“雪个”、“个山”、“驴”、“驴屋驴”等,似无特殊规律。

但自1684年创作《杂画册》始署款“八大山人”后,直至去世,便始终用此名款,开始“八大山人”四字竪写不连笔,后连写成似哭似笑二字,以至引起后人误解,附会成八大对当时社会哭笑不得。

对八大山人名号的理解,在清代有两种解释,其一是陈鼎(1650-----?)〉《八大山人传.》云:“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无大于我也。

”就是老子天下第一。

其二是张庚(1685----1760)《国朝画征录》:“或曰,山人固高僧,尝持八大人觉经,因以为号。

”两说似乎都有一定道理。

陈说天地四方,皆我为大。

一位16岁即已考中进士的王孙,19岁出家,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想法,也情有可原。

古人狂是求得社会认可的一种方法。

王芑孙《雪杖山人诗集序》云:“山人以疏狂负累世俗阨穷以死。

其平生悲忧愉懌,嬉笑怒骂,以发于诗。

狂简之说,发自圣们,古狂今狂,流连寤叹。

圣人盖尝求狂焉而莫可得也。

观自古文章,若李杜韩苏,未有不狂而能成焉者。

”(《清文汇》乙集卷五二,北京出版社,1996年3月版)持《八大人觉经》之说,感觉更合理些。

因为八大山人出家后确实对此经钟爱有加,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五月二十七日题《八大人觉经》后,表现出他对经文内涵的感悟,现藏上海博物馆。

究其原因,是该经内容与他的处境即心境合拍。

“八大人觉”或曰“大人八念”,指的是修习佛教达到解脱者所觉悟的八种方法,即:世间无常觉,多欲为苦觉,心无厌足觉,懈怠堕落觉,愚痴生死觉,贫苦多怨觉,五欲过患觉,生死炽然苦恼无量觉。

又据《中阿含经。

八念经》,八觉也作:少欲,知足,远离,精进,正念,正定,正慧,不戏论。

因为八大自己没有解释,至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近年有学者做出新的解释。

《文物》1998年第一期,发表了杨新先生《八大山人三题》一文,作者认为:“八大山人这一别号,与他的家庭身世与弃僧还俗有关。

”“在明洪武时期赐给宁王朱权世系二十个字是: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浙、向、亲、衷。

八大山人属‘统’字辈,恰好是这二十字中的第八个字。

那么八大山人的‘八’字,即表示他是宁王朱权后第八代子孙。

至于大字,或可能与他小名‘耷’有关,大、耷同音,取其一半,即便是‘八大’,那意思是说,‘我就是第八代子孙耷’,现在归宗了。

按‘耷’,即是‘大耳朵’,驴子、兔子耳朵都大,所以他有个别号‘驴’。

”杨先生的解释是建立在八大山人是宁献王朱权第八代子孙的基础上,若八代之说不能成立,则一切解释都要坍塌。

而杨文恰恰在这一点上,难以成立。

第一,他自己的同一篇文章引述了一首彭文亮的题诗:“瀑泉流远故侯家,九叶风高耐岁华。

草圣诗禅随散逸,何须戴笠老烟霞。

”杨文接着说:“瀑泉即(八大山人祖父)多炡的别号,‘九叶’,从朱权祘起为第一代,到八大山人正好是第九代。

”九代则只能是九世孙,何来第八代子孙?按我国古代的习惯,推算谁为某谱系几世子孙,一定要从第一代祘起,而不能随便减去第一代。

我们常说“祖孙三代”,一定是指祖父、父亲、儿子。

难道第三辈的人可以说自己是祖父的第二代子孙吗?又如“九族”,通常是指: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子、孙、重孙、玄孙。

玄孙只能称为九世孙,而八大的身世按九族推算,他正好是在玄孙辈上,所以只能称为九世孙,而不能称为八世孙。

我想这再明白不过了。

第二,我们再求证于《明史。

宁献王传》:“奉国将军多煌,惠王第五子弋阳王奠壏(音献或滥,义为坚实或广阔)五世孙也。

孝友嗜学。

弋阳五传而绝。

”再查《明史》卷一百《诸王世表》,弋阳王系(八大恰是该系)是按奠、觐、宸、拱、多顺序排列的,八大父亲是多字辈,也应是弋阳王五世孙。

弋阳王是宁献王的第三代孙,五加三是八,所以多字辈是宁王第八代子孙,那么八大山人的统字辈不就是第九代子孙吗?(《明史。

诸王世表宁献王谱系》中有九世孙统鐶为证)身为宁王九世孙的八大岂敢自称八世孙,那岂不乱了辈分,他的哑巴父亲能容忍吗?所以对“八大山人”名号的涵义只能另寻他解。

杨解“八大山人”含意无法立足,对“八还”印章含意的解释也就不攻自破,杨文云:“在山人早期签署‘八大山人’一号时,连带一方‘八还’的印章,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即第八代子孙回来了可以延续香火不致‘斩先人祀’了。

”其实“八还”印章文义与八大身世没有多少关联,纯属佛教用语,与八大出家后接受佛教洗礼从而思想发生转变有一定关系。

八还,按《楞严经》解释,是指八种变化相,各自还其所由处。

“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

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

暗还黑月,通还户牖,拥(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孛(左加土)还尘,清明还霁。

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还原所由处,似乎与八大还俗有点关系,其实他的所谓还俗,只是由和尚变为道士而已,并非蓄发为民。

八大做道士仿佛有一点认祖归宗的意思,因为第一代宁献王朱权就信道,据英宗朝编纂的《大明一统志》卷四九载:“南昌府-----南极长生宫,在西山萧史峰下,宣德七年(1432)宁献王预作寿藏,于此前建琳宫以祀南极,请赐今额,且度道士以奉祀事。

”至天顺年间(1357),南昌地区还保存道观十七处之多。

宁献王本人还著有《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开列各路神仙名号。

至今仍是研究道教的学者的必读书之一。

更值得令人玩味的是,八大山人做和尚期间,在书画上款署法名“传綮”,顺理成章;而还俗做道士以后,反而款署“八大山人”法号,很少用道朗、良月等道士名号,令人费解。

真是亦佛亦道。

关于八大山人涵义的解释,前面已经列举了两种清人的说法,我将信将疑。

对第三种杨新先生的新解,又难以苟同。

那么我做何解释呢。

山人尝持《八大人觉经》,确有其事,已不值得怀疑。

山人应做何解?据《汉语大词典》,山人有六种解释:1。

管山林的官;2。

住在山区的人;3。

隐居山林的士人;4。

仙家道士;5。

江湖术士;6。

古代学者士人雅号。

八大既然已做了道士,山人就应该指道士,只不过是尝持《八大人觉经》的道士,换个说法是“八大山人”是通晓佛教的道士。

关于“耷”字的解释,杨新先生认为是八大的小名,不知何据。

是小名,还是学名,或是别名,或者就是法号“驴”的代称?据启功先生考证,“耷”乃“驴”之俗字:“八大山人名字失传已久,画史传记多书‘朱耷’,而山人真迹署款‘八大山人’之外,或署‘驴’,或署‘屋驴’等,未尝有作‘耷’者。

如云是其谱名,则明代宗室名因多怪字,然皆五行递生,‘耷’字偏旁,与五行并无所属,后见阎尔梅自号‘白耷山人’,因忆及仙人骑白驴故事,乃悟‘耷’盖‘驴’之俗字。

”(《伪八大山人画册》)启功先生的解释是准确无误的,因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马部“驴:似马长耳。

”早已经明白地告诉我们,长(大)耳就代表驴。

所以长耳(大耳)“耷”就是“驴”之俗字。

八大速读就成耷,“耷”是驴,所以“八大’也是驴。

这是中国文字在数千年流行过程中常出现的现象,特别是东汉末切韵之学流行之后,则更为常见。

如:之于为诸,不可为叵,不用为甭之类。

第一代宁献王朱权著有《琼林雅韵》一书,说明他是深谙音韵学的,其后代所赐二十个字,是否有他的意见?最不可解者是至今北京人形容某人难以合作斥之为“难揍”,揍,动手脚即可,何难之有?殊不知“揍”乃伺、候二字的速读音(即韵书的切分音),难揍者难伺候也。

“耷”绕了一个类似“难揍”的弯子,和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我怀疑“耷”字的出现是在“八大山人”正式作为法号后的产物,简便而神秘。

既然耷是驴,八大也是驴,为什么频繁使用八大山人而绝少使用耷,或干脆用“朱驴”?因为八大与《八大人觉经》有瓜葛,与他的和尚身份有关系,万一清朝有好事者在他的名字上做文章,他可以有更多的回旋空间。

不妨看作是障眼法,署真名怕清政府缉拿,用“朱驴”又过于直白而不雅,转个弯子用“八大山人”或“朱耷”,一般人是看不大明白的,隐名目的可以达到了。

八大山人书款,特别是三月十九日,连笔成一个符号,是否包含道教画符的用意?“符者,通取云物星辰之势。

书者,别析音句铨量之旨。

图者,画取灵便之状。

故有八体六文,更相发显。

”(《云笈七签》卷七)道教向来重视符图的作用,有时甚至将其神话,成为护身符。

所谓符图即是将汉字加以重新组合,使人不知何谓,神秘莫测。

古人出门腰上挂符,为保家庭平安,屋内悬符,为治病人们服符、吞符、饮符。

道教三洞十二部经,几乎每一部经都涉及符图。

“夫十二部经者,盖是通三乘之妙训,贯七部之鸿规,寻之者知真,玩之者悟理。

实出生死之津梁,入大道之途径。

”“神符者,即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是也。

神则不测为义,符以符契为名,谓此灵迹,神用无方,利益众生,信若符契。

灵图者,如含景五帝之像,图局三一之形,其例是也。

灵,妙也;图,度也。

谓度写妙形,传流下世。

”“符字:一切万物,莫不以精气为用。

故二仪三景,皆以精气行乎其中,。

以道之精气,布之简墨,令物之精气以却邪伪,辅助真正,召会群灵,制御生死,保持劫运,安镇五方。

”“众生暗钝,直闻声教,不能悟解,故立图像,助以表明。

”(同上)我们虽然不能直接证明八大书款就是道教符图,但我想,他既然做了道士,就会对道教符图有所感悟,在清初文字狱大行其道的时代,他巧妙地利用符图这种艺术形式与清统治者周旋,也是完全可能的。

如书刘基有关韬晦的语录:“文成公与人书,后生善美质,须令晦养深厚,天道不翕,聚不能发散。

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英华太露耳!余尝与门人言,人家酿得好酒,须以泥封口,莫令丝毫泄漏,藏之数年其味转佳,才泄漏便不中用,亦此意也。

”惟妙惟肖地披露了八大的心声。

我推测八大对道教理论有过深入的研究,也有他的作品可资证明。

如书《黄庭经》,并非临摹王羲之的作品,而是直接选自道藏:“黄庭经。

上有黄庭下关元,前有幽阙后命门。

嘘吸庐间入丹田。

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行之可长存。

黄庭中人衣朱衣,关门壮钥闔两扉,幽阙侠之高巍巍。

”我查阅《黄庭经》,发现他使用的是庞大的《道藏》本,而非精选本的《云笈七签》,因为引文与精选本有差别,如“前有幽阙后命门”,云笈作:“后有幽阙前命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