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化学课听课、评课笔记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课评课记录篇一

初中化学课评课记录篇一

初中化学课评课记录篇一
评课目标
本次评课的目标是对初中化学课程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措施,以促进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兴趣。

评课内容
评课内容按照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1. 课前准备
- 教师准备充分,课堂教具和实验器材齐备。

-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有清晰的思路。

- 教师提前做好了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准备工作。

2. 教学过程
- 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具,如课堂讲授、实验演示和
小组合作等。

- 教师语言表达清晰,让学生易于理解。

- 教师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3. 教学效果
- 学生对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有了基本的掌握。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

- 学生表现出了对化学的兴趣和研究的积极性。

改进措施
为进一步提高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 增加实验操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引入趣味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总结与展望
通过本次评课,我们对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情况有了清晰的了解,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信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初中化学课程将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和研究体验。

化学听评课记录

化学听评课记录

化学听评课记录日期2022年5月12日授课老师王老师课程内容本次化学课程的主题是酸碱中和反应。

王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酸碱反应的基本概念,包括酸的定义、碱的定义以及酸碱溶液的常见性质。

然后,王老师通过具体的实验演示了酸碱中和反应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方法王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巩固所学内容。

以下是王老师使用的教学方法:1. 实验演示:王老师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展示了酸碱中和反应的过程,如酸碱指示剂的变化以及产生的盐和水。

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

2. 讨论交流:王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

通过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共同探讨酸碱中和反应的相关知识,加深对该主题的理解。

3. 小组合作:在课堂中,王老师组织了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能够合作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并且通过集思广益,大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解决问题。

学生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反馈普遍积极。

以下是一些学生的反馈内容:- "王老师的实验演示很有趣,让我对酸碱中和反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 "课堂氛围融洽,王老师鼓励我们发表自己的观点,研究氛围很好。

"- "通过小组活动,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酸碱中和反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掌握了相关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概念。

王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听课时间:2010年9‎月24日,第二节。

听课地点:C159教室‎听课年级:九年级听课班级:C159听课学科:化学上课教师:廖建红上课内容: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记录‎:教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

师生归纳引入‎:氧气有很多重‎要用途,那你们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吗?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师生分析原因‎: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

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老师强调: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听课时间:2010年9月24日,第二节。

听课地点:C159教室听课年级:九年级听课班级:C159听课学科:化学上课教师:廖建红上课内容: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记录:教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

师生归纳引入:氧气有很多重要用途,那你们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吗?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师生分析原因: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

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老师强调: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初中化学教研记录评课(3篇)

初中化学教研记录评课(3篇)

第1篇一、评课背景为了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于近期开展了初中化学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以“提高化学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主题,通过评课、研讨等形式,对化学课堂进行深入剖析和反思。

以下是本次教研活动的评课记录。

二、评课内容本次教研活动共评课3节,涉及不同年级、不同学期的化学课程。

以下是3节课的评课内容:1. 八年级上册《化学元素与化合物》(1)优点①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式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②课堂氛围活跃,教师与学生互动频繁,学生参与度高。

③教学设计合理,知识点讲解清晰,难点突破有效。

(2)不足①课堂时间安排不够紧凑,部分环节略显拖沓。

②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2. 九年级上册《化学与生活》(1)优点①教师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②教学手段多样,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③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环保的关系。

(2)不足①课堂气氛略显沉闷,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

②教学环节设计不够合理,部分内容讲解不够深入。

3. 七年级下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优点①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②教学设计新颖,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③课堂评价方式多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不足①部分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教师应加强指导。

②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个别环节讲解不够详细。

三、评课总结1.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 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

3. 教学设计要合理,注重知识点的讲解与难点的突破,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4.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指导,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三篇】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三篇】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三篇】【篇1】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基本定律之一,是初中学生在化学科学习中第一次接触严密规范的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

教材编写内容也是学生在化学科首次学习定量实验方法,本课的学习对后续化学原理和定量研究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意义。

下面谈谈本人对彭老师执教本课的看法。

一、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理念从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具有良好的课改意识。

二、教学设计、教材处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它的学习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它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既是推出化学方程式的前提,反过来又有助于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但有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在具体情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微观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师认真挖掘、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包括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推导出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体现出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

接着又通过蜡烛燃烧、碳酸钙与盐酸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这2个反应似乎与质量守恒定律存在矛盾?学生通过猜想、思考、讨论、表达与交流,认识到它们与质量守恒定律没有矛盾,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认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主动建构质量守恒定律的较完整意义,这些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最新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优秀名师资料

最新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优秀名师资料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听课时间:2010年9月24日,第二节。

听课地点:C159教室听课年级:九年级听课班级:C159听课学科:化学上课教师:廖建红上课内容:课题3 制取氧气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记录:教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

师生归纳引入:氧气有很多重要用途,那你们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吗, 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无氧气放出 ?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师生分析原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木条复燃 ?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

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老师强调: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2、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分解是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

初中化学课听课、评课笔记

初中化学课听课、评课笔记

初中化学课听课、评课笔记听课地点:C1202教室听课年级:九年级上课教师:金周平上课内容: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记录:教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

师生归纳引入:氧气有很多重要用途,那你们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吗?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师生分析原因: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

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老师强调: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2、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分解是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

3、催化剂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质量。

学生实验探究:二氧化锰1、实验原理:在刚才的实验中,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过氧化氢分解加速,这一反应可以如下表示:过氧化氢水+氧气2、气体发生装置:3、气体收集装置:问题: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可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归纳: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

化学课听课评课记录

化学课听课评课记录

化学课听课评课记录化学课听课评课记录一《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基本定律之一,是中学同学在化学科学习中第一次接触严密规范的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

教材编写内容也是同学在化学科首次学习定量试验方法,本课的学习对后续化学原理和定量讨论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意义。

下面谈谈本人对彭老师执教本课的看法。

一、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理念从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来看,老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加者,同学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活动以同学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同学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受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老师的教转移到同学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使同学最大限度地参加了学习的全过程,表达了一切为了同学的进展的新课程理念,老师具有良好的课改意识。

二、教学设计、教材处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它的学习对同学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援助,它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既是推出化学方程式的前提,反过来又有助于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但有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表面上好像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在详细情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微观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老师仔细挖掘、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细心设计一系列试验探究活动:包括白磷燃烧的演示试验,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试验,推导出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表达出老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

接着又通过蜡烛燃烧、碳酸钙与盐酸溶液反应的探究试验,引发同学的思维冲突:这2 个反应好像与质量守恒定律存在冲突?同学通过猜想、思索、争论、表达与沟通,认识到它们与质量守恒定律没有冲突,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认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让同学主动建构质量守恒定律的较完整意义,这些教学活动有助于同学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较好表达三维目标本节课老师通过演示、分组试验,以及争论、归纳等手段,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目标—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在探究试验活动中,同学提高了试验操作技能,如托盘天平通过多次实际操作也能比较娴熟运用。

最新整理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教学内容

最新整理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教学内容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13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听课时间:2010年9月24日,第二节;听课地点:C159教室;听课年级:九年级;听课班级:C159;听课学科:化学;上课教师:廖建红;上课内容: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记录:;教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师生归纳引入:氧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师生分析原因: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

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老师强调: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2、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分解是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

3、催化剂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质量。

初中化学听课与评议-初中化学听课评课记录

初中化学听课与评议-初中化学听课评课记录

初中化学听课与评议:初中化学听课评课记录初中化学听课与评议篇一初中化学优质课,我非常有幸聆听了全体教师的教学活动。

参赛选手的激烈的比拼和专家们精彩的点评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使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很想和同仁们一起交流。

一、感慨优质课的精彩说真的,一天半听下来感觉一点都不累,课中高潮迭起,令我们观摩者心旷神怡,基本上是在享受盛餐。

总体的特点有:1.新课导入各有千秋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各位老师的开场白各不相同,但各位老师的开场白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导入新课应新颖别致、亲切自然、切合主题、有吸引力。

形式主要有:①复习导入:如从了解学生对水的净化引到活性炭的作用而进入主题。

②诗歌朗诵导入:如师生共同朗诵引入《分子和原子》,让听课者感到亲切自然,另有用郑板桥的竹子引入《竹子里的奥秘》等。

③图片导入:上课铃响,老师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各个图片,由此导入新课。

琳琅满目的美丽图片把同学们一下子带入了异彩纷呈的化学世界之中来。

④实验导入:用酒精灯的点燃与熄灭引入课题《燃烧与灭火》,生活中闻到桂花香引入《分子和原子》等。

⑤歌曲导入:未上课之前,几乎每位老师都用多媒体播放音乐,优美动听的歌曲把听课者都带入了一种美妙的境界之中。

这种方式在给听课者带来音乐享受的同时,自然地导出了新课。

2.探究活动实实在在科学探究既是教学内容也是学习方式,这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9节课中的科学探究真可谓本次活动中的一大亮点:探究主题广泛,概念、定律、原理、生活知识都成了探究的载体;探究形式多样,有实验、讨论、寻找规律等;探究活动实在,每一个活动都是形成知识和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不象是为了渲染气氛,贪图热闹的秀场。

3.多媒体应用恰到好处4.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学过程其实是师生交往的过程。

9节课明显以学生活动为主,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为学生创设思维空间、思维的范围、思维的时间,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13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13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13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听课时间:2010年9月24日,第二节;听课地点:C159教室;听课年级:九年级;听课班级:C159;听课学科:化学;上课教师:廖建红;上课内容: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记录:;教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师生归纳引入:氧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师生分析原因: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

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老师强调: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2、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分解是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

3、催化剂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质量。

化学课听课评课记录

化学课听课评课记录

化学课听课评课记录一《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基本定律之一,是初中学生在化学科学习中第一次接触严密规范的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

教材编写内容也是学生在化学科首次学习定量实验方法,本课的学习对后续化学原理和定量研究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意义。

下面谈谈本人对彭老师执教本课的看法。

一、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理念从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具有良好的课改意识。

二、教学设计、教材处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它的学习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它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既是推出化学方程式的前提,反过来又有助于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但有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在具体情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微观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师认真挖掘、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包括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推导出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体现出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

接着又通过蜡烛燃烧、碳酸钙与盐酸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这2 个反应似乎与质量守恒定律存在矛盾?学生通过猜想、思考、讨论、表达与交流,认识到它们与质量守恒定律没有矛盾,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认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主动建构质量守恒定律的较完整意义,这些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较好体现三维目标本节课教师通过演示、分组实验,以及讨论、归纳等手段,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目标—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在探究实验活动中,学生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如托盘天平通过多次实际操作也能比较熟练使用。

初三化学听课记录

初三化学听课记录

初三化学听课记录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

初三化学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各种物质的性质和常见化学反应的原理及应用。

以下是我在初三化学课上所做的听课记录: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1. 原子: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粒子。

每种元素都有特定的原子,由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和电子构成。

2. 元素和化合物: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可以形成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型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3. 分子和离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可以是同种元素的原子或不同元素的原子。

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可以是正离子(失去电子)或负离子(获得电子)。

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1. 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可以使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反应物在箭头的左边,生成物在箭头的右边。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也必须满足。

2. 反应类型:a.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反应的过程,包括燃烧和腐蚀等。

b. 酸碱反应:是指酸和碱溶液混合时发生的反应,产生盐和水。

c. 沉淀反应:是指两种溶液混合时,产生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

d. 脱水反应:是指通过除去水分子,使物质合成更大分子的反应。

3. 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吸热反应是指生成物比反应物对外界吸收热量,而放热反应是指生成物比反应物对外界释放热量。

三、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应用1. 金属和非金属:金属具有导电、导热和延展性等特点,常用于制造电线、电器和建筑材料等。

非金属通常具有较高的电阻率和较低的熔点,适用于绝缘材料和化妆品等。

2. 酸、碱和中性物质:酸具有酸味,能溶解金属并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碱具有苦味,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中性物质既不具酸性也不具碱性,如纯净水。

3. 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主要是由碳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包括烃、醇和酸等。

无机物主要是指不包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金属氧化物和酸化物等。

网友分享:新初三化学听课笔记

网友分享:新初三化学听课笔记

网友分享:新初三化学听课笔记一、化学这门课的特点1、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要在大量实验的过程中,记忆知识,并结合家庭实验加以巩固。

2、与工农业生产、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实验探究题与生活结合紧密3、知识点相对琐碎,记背的东西较多,但也具有自身的规律和技巧4、与数学、物理的联系化学计算和数学有关,实验现象等跟物理紧密相连二、学习方法掌握基本知识,建立起知识框架,在做题的基础上提升。

三、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例如水蒸发,水杯碎,蜡烛熔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例如,食物变质,铁生锈二者的区别:宏观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微观区别:是否有新分子生成联系:化学变化中可能有物理变化注:一般先讨论物理状态,再讨论化学状态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加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色、态。

味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状态区别:是否通过化学变化练习:①火药爆炸,剧烈燃烧是化学变化②光合作用也是化学变化③铁矿石炼成铁是化学变化④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⑤钠是活波气体,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应该保存在煤油中,与氧气隔开⑥性质是固定的属性,变化是一个过程注: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还挺有想法3、化学仪器烧杯、酒精灯、浓盐酸、集气瓶、烧瓶、漏斗注:①加热应用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②试管液体不超过三分之一③加热固体时必须先预热④液体的取用要悬滴,防止污染⑤初步了解药品的存放和取用⑥试管容易破的原因是试管外边有水或没有预热回去可以去做家庭小实验:①收集co2:盐、纯碱、小苏打,放在碗里,加入醋,纯碱和小苏打的碗里会冒泡,原因是有二氧化碳冒出。

②碳酸钙:鸡蛋壳中加入醋,第二天观察变化,外头的硬壳没有了。

四、第二单元,周围的空气1、空气的成分: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杂质和气体0.03%2、测量空气中的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的实验(常考):现象:红磷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量,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约占五分之一。

初中化学听课记录手写

初中化学听课记录手写

初中化学听课记录手写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化学变化1、化学键与物质变化思考:水变成水蒸气需要什么条件?水变成氧气、氢气需要什么条件?说明了什么问题?(解答:水变成水蒸气需要加热即可;水变成氧气、氢气需要电解;这说明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强烈的化学作用。

)(1)化学键:相邻的原子间强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2)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2、化学键的类型分析:HCl、H2Cl2的形成过程(1)共价键: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

共价键形成条件:活泼的金属原子与活泼的非金属原子形成阴阳离子。

共价键的`存在:共价化合物、非金属单质、某些原子团中共价键的类型:极性共价键:不同的非金属原子之间或非金属与金属原子之间。

非极性共价键:相同的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

共价键的表示方法:①电子式法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型分子:氯化氢,水,氨气,氮气等。

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型分子的形成过程:甲烷,水,二氧化碳,氯化氢等。

②结构式法(略)分析:NaClNa2SCaCl2的形成过程(2)离子键:定义: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离子键形成条件: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及其他的阴、阳离子之间。

离子键的存在: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离子键的表示方法:电子式法用电子式表示某物质的形成过程:说明:化学键还包括存在于金属中的金属键,以后要学。

3、化学键与物质构成:概念: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听课时间:2010年9月24日,第二节。

听课地点:C159教室听课年级:九年级听课班级:C159听课学科:化学上课教师:廖建红上课内容: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记录:教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

师生归纳引入:氧气有很多重要用途,那你们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吗?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师生分析原因: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

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老师强调: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2、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分解是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

3、催化剂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质量。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听课记录评课笔记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听课记录评课笔记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听课记录评课笔记初中九年级化学课听课记录评课笔记听课时间:2012年3月24日,第二节。

年级:九年级。

班级:三(2)班学科:化学上课教师:王为,听课教师:符仲霞上课内容: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记录:教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

师生归纳引入:氧气有很多重要用途,那你们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吗?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师生分析原因: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

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老师强调: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2、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分解是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

3、催化剂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课听课、评课笔记
听课地点:C1202教室
听课年级:九年级
上课教师:金周平
上课内容: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记录:
教师: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

师生归纳引入:氧气有很多重要用途,那你们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吗?
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
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
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
师生分析原因:
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
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

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
老师强调:
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2、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分解是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

3、催化剂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质量。

学生实验探究:
二氧化锰
1、实验原理:在刚才的实验中,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过氧化氢分解加速,这一反应可以如下表示:过氧化氢水+氧气
2、气体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装置:
问题: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可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
归纳: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

4、检验与验满:
问题: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如何判断氧气已集满?如何检验氧气?
归纳: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木条复燃,证明已满(气泡从瓶口溢出,证明已满);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5、老师组装仪器,演示实验,检验气体(排水法)并讲解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除了用过氧化氢分解的方法制取氧气外,实验室还可用哪些方法制取氧气呢?请同学阅读教材。

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按照实验步骤边操作边讲解。

学生:写出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及加热分解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二氧化锰
加热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加热
高锰酸钾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
学生讨论:
1、分析上述三个制取氧气的反应,有何特点?它们与化合反应有何不同?
2、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与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哪一套装置更好,怎样来比较两套装置的优劣?
归纳总结:
1、分解反应概念
2、特点:一变多(AB→A+B)
学生课堂练习:幻灯片
教师:工业上用氧气的特点是量大,工业上制取氧气也和我们实验室制取一样吗?
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工业上如何大量制取氧气,并思考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则、特点及方法。

师生归纳:
1、原则、特点:原料是否易得、价格是否便宜、成本是否低廉、能否大量生产及对环境的影响。

2、方法:分离液态空气法(物理方法)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收获是。

在的问题是
作业布置
评议:
1、能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2、教学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好。

3、教学过程层次清楚。

4、教学方法得当。

5、课堂调控好、师生配合默契。

6、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

7、将教师演示实验改成学生演示,教师指导,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8、建议在写文字表达式的时候,可写出化学式,便于降低以后学习的难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