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茶论》

合集下载

大观茶论原文注释

大观茶论原文注释

大观茶论原文注释大观茶论原文注释《大观茶论》是宋代皇帝赵佶关于茶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

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

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我国历史上出名的骄侈淫逸的帝王之一。

性风流,颇有才气,书、画、词、文都有所精,存世有真书、草书《千字文卷》以及《雪江归棹》、《池塘秋晚》等画卷。

【原文】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求者,其类下一。

谷粟之于饥,丝[上台下木]之于寒①,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时岁之舒迫而可以兴废也。

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间洁,韵高致静。

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②,尤团凤饼③,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

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④,幸致无为。

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且物之兴废;固自有时,然亦系平时之汗隆⑤。

时或遑遽,人怀劳悴,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⑥,人恬物熙。

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籍,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

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情尚也。

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

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后人有不自知为利害者,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

【注释】①丝[上台下木]之干寒:[上台下木],音xi1,麻。

《玉篇〉:“麻,有籽曰苴,无籽曰[上台下木]。

”②岁修建溪之贡:建溪,原为河名,其源在浙江,流入福瓯县境内。

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全文)文会图 [北宋] 赵佶《大观茶论》是宋代皇帝赵佶关于茶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

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

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我国历史上出名的骄侈淫逸的帝王之一。

性风流,颇有才气,书、画、词、文都有所精,存世有真书、草书《千字文卷》以及《雪江归棹》、《池塘秋晚》等画卷。

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求者,其类下一。

谷粟之于饥,丝[上台下木]之于寒,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时岁之舒迫而可以兴废也。

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间洁,韵高致静。

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

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

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且物之兴废;固自有时,然亦系平时之汗隆。

时或遑遽,人怀劳悴,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人恬物熙。

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籍,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

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情尚也。

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

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后人有不自知为利害者,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

地产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

盖石之性寒,其叶抑以瘠,其味疏以薄,必资阳和以发之;土之性敷,其叶疏以暴,其味强以肆,必资阴荫以节之。

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

《大观茶论》全文,感受徽宗笔下的茶之美

《大观茶论》全文,感受徽宗笔下的茶之美

《大观茶论》全文,感受徽宗笔下的茶之美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求者,其类不一。

谷粟之于饥,丝枲之于寒,虽庸人孺子皆知。

常须而日用,不以岁时之舒迫而可以兴废也。

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澹间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

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

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咸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

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

且物之兴废,固自有时,然亦系乎时之污隆。

时或遑遽,人怀劳悴,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人恬物熙。

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籍,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

较箧笥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情尚也。

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

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后人有不自知为利害者,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大地上生长万物是为了满足人们活的需求。

万物种类各一,稻谷栗米用来充饥,蚕丝棉麻用来御寒,常人和小孩都知道这些是日常生活必需品。

不论年景好坏,都要生产。

至于茶,它凝聚了闽瓯山川的灵秀气韵,寄寓着美好的禀性。

饮着茶,驱除了心灵的郁结,荡涤了心中的愁闷。

茶带给人们清闲而平和的感受,这种妙处就是平常人和妇孺之流所能领会的了。

牋饮茶时,内心淡泊、纯和,气质高雅,意态宁静。

这谅不是那种举止慌乱,手足无措的人能够消受得起的情趣。

我在大宋建朝之初,每年专门派使者在建溪一带焙制茶叶进贡,“龙团”、“凤饼”等茶名冠天下,而壑源的珍品也从此繁盛。

延至今日,百废俱兴,天下安定,君臣勤勉治国,有幸造就了无为而治的升平盛世。

官宦、富商和平民都沐浴着朝廷的恩泽,受到道德教化的熏陶,社会上风行高雅,盛行饮茶、品茗风气。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大观茶论是唐代陆羽所著的一本茶叶研究论文,全文共12卷,详细阐述了茶的起源、分类、栽培、制作、品饮等方面的知识。

这部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大观茶论》开篇的部分内容:茶,一名扶摇子,自鸡公山逐雁荡,继有关仓、杨子两草庐之术。

乃至孙叔向之园,孙文。

至如卓氏郦山园观自昆明后进矣。

东方微雨露,稍菁悴;太湖燕子舌,稍粗大。

百年之间,数易其土,而人民俗好之诚坚不化(为社稷尧舜之化咎)。

何者?类多而变近,惟进不敢治制也。

茶之头义,惟云三五。

抑韵之言,无解。

于禅肇,诚对如邻。

然则良思良词以在兹舌之蛇者,何为五世?如言如来,祖于殿上朝天。

穆穆尧舜,“黔露充雪”,向阳; “南山之阳,至比为悲,崇崖峻壁,春风烟雨。

无时不有”的文同。

“向应春风,知见之地,群像略不加震,春露韵音”。

造船起自东南,歧十朝事;尼效山水矣。

东阳令则改南朝半斤之域,前后皆可称一工,则物产略有不同矣。

以下为《大观茶论》开篇内容的简单翻译:The "Treatise on Tea" is a research paper on tea written by Lu Yu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It consists of 12 volumes, providing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the origin, classification, cultivation, processing, and consumption of tea. This work is considered a mileston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a culture.Here is a part of the opening passage of "Treatise on Tea":Tea, named "Fu Yao Zi," originated from the Ji Gong Mountain chasing the Wild Goose Pond. It then acquired the knowledge of the Guan Cang and Yang Zi grass huts. Following that, Sun Shuoxiang's garden and Sun Wen continued the tradition. Later on, Zhuo Shi Li Shan Yuan from Kunming made further contributions. Tea leaves from the eastern regions are delicate due to the gentle rain and dew, while those from Taihu Lake have thicker and larger leaves. Over the span of ahundred years, the land has changed multiple times, but the people's love for tea has remained steadfast (as a virtue inherited from the sage kings Yao and Shun). Why is this so? There is great variety among the tea species that grow closer together, making progress while avoiding excessive regulation.The essence of tea is elusive, only described as "threeor five." Its significance in rhyme cannot be easily explained. It profoundly relates to the Zen initiators like neighboring companions. Therefore, the wise thoughts andwords are like the tongue of a snake, crawling with the question of five generations and the words of Tathagata, who originated in the Palace, with his back to the sky. The dignified Yao and Shun's poems were filled with "black dew covering snow" and the sunlight; with "the sunny side of Nanshan, compared to sadness, towering cliffs, spring breeze, and rain. There is no time without" such harmonious words.The making of boats started from the southeast and lasted ten dynasties; Buddhist priests emulate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The Dongyang magistrate altered the half-jin territory of the Southern Dynasty and both before and after, it can be regarded as a single craftsmanship, resulting in slightly different products.This is a simple translation of the opening passage of "Treatise on Tea."。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
原文: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求者,其类不一。

谷粟之于饥,丝枲之于寒,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时岁之舒迫,而可以兴废也。

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

祛襟涤滞,致清导和。

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

中澹简洁,韵高致静。

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

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

译文:茶论咱们试着这样理解,大地上生长出来的作物,可以满足人们需求的,它们的种类和作用,是不一样的。

稻谷栗米用来充饥,蚕丝棉麻用来御寒,就算是最平常的人和小孩都知道,这些是日常生活必需品。

不论年景好坏,不因你宽裕,还是窘迫,它都是必要的事物,是不得不需要的。

品饮茶时,可以消除胸中郁结,荡涤愁闷。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还有疑问,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询问专业人士。

大观茶论 译文

大观茶论 译文

大观茶论译文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茶道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大观茶论》便是这一文化瑰宝中的璀璨明珠。

该书由宋徽宗赵佶撰写,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考,详述了茶的源起、制法、器具,以及品饮的艺术。

在今天,我们通过对其的翻译与赏析,更深入地领悟这份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译文:《大观茶论》开篇即谈及茶的源起,赵佶写道:“茶之始,其出于江南之山谷。

古之人以享茗为生,汲日月之精华,承天地之恩泽。

”这里他讲述了茶的起源地和其自然生长的过程,强调了茶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论及制茶之法时,赵佶详细描述了从采摘、晒干、炒制到保存的每一个环节,他认为:“制茶之道,在于求其本真。

采之得时,取之有度,制之得法,藏之得温。

”这一观点强调了制茶过程中的严谨与尊重自然。

对于品饮之道,赵佶认为:“饮茶不仅是为了解渴,更是品味生活的方式。

每一杯茶,都包含了天地间的灵秀之气。

”他还对各种茶器进行了评价,认为“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精妙的器具与合适的水源是品饮好茶的关键。

二、赏析:《大观茶论》所传达的不仅仅是制茶与品饮之道,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和文化的传承。

赵佶以帝王之尊提倡饮茶,将茶道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他通过这部作品倡导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及尊重每一片茶叶、珍惜每一滴水的价值观。

在解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赵佶对茶的深厚情感和他对生活的细腻洞察。

他对每一环节的深入剖析,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全面而立体的茶的世界。

此外,赵佶的文字优美且富有诗意,使得整部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启示: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大观茶论》所传达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慢下来、享受生活的方式。

它教会我们尊重自然、珍视传统,并在品饮中寻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翻译与赏析,我们不仅领略了中国茶道文化的魅力,更在无形中提升了个人的精神境界。

大观茶论 译文

大观茶论 译文

大观茶论译文(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万物种类各一,茶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二、茶的产生与发展:茶凝聚了闽瓯山川的灵秀气韵,寄寓着美好的禀性三、茶的作用与价值:饮茶可以驱除心灵的郁结,涤荡心中的愁闷,带给人们清新而平和的感受四、茶的品质与品味:饮茶时,内心淡泊、纯和,气质高雅,意态宁静五、结论:茶是一种高雅的饮品,不是举止慌乱,手足无措的人所能消受的正文一、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物品。

稻谷粟米用来充饥,蚕丝棉麻用来御寒,这些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

不论年景好坏,我们都要生产这些物品。

而茶,也是这些必需品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茶的产生与发展茶,起源于我国,它凝聚了闽瓯山川的灵秀气韵,寄寓着美好的禀性。

从古至今,茶的品种繁多,有绿茶、红茶、白茶、黑茶等等。

每一种茶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功效。

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三、茶的作用与价值茶,有着诸多的作用与价值。

饮茶,可以驱除心灵的郁结,涤荡心中的愁闷。

在忙碌的生活中,泡一杯茶,细细品味,可以让我们的心情变得平静,让思绪变得清晰。

茶,还可以消除疲劳,提神醒脑,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动力。

四、茶的品质与品味茶,有着丰富的品质和品味。

品质好的茶,汤色清澈,香气浓郁,味道醇厚。

品味好的茶,可以使人心灵淡泊、纯和,气质高雅,意态宁静。

在品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

五、结论茶,是一种高雅的饮品,不是举止慌乱,手足无措的人所能消受的。

品茶,需要我们有一颗平静的心,有一份淡泊的情怀。

《大观茶论》全篇译文

《大观茶论》全篇译文

《大观茶论》全篇译文一、绪言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大地上生长万物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

万物种类各一,稻谷粟米用来充饥,蚕丝棉麻用来御寒,常人和小孩都知道这些事日常生活必需品。

不论年景好坏,都要生产。

至于茶,它凝聚了闽瓯山川的灵秀气韵,寄寓着美好的禀性。

饮着茶,驱除了心灵的郁结,涤荡了心中的愁闷。

茶带给人们清新而平和的感受,这种妙处就不是平常人和妇孺之流所能领会的了。

饮茶时,内心淡泊、纯和,气质高雅,意态宁静。

这就不是那种举止慌乱,手足无措的人能够消受的得起的情趣。

我在大宋建朝之初,每年专门派使者在建溪一带焙制茶叶进贡,“龙团”、“凤饼”等茶名冠天下,而壑源的珍品也从此繁盛。

延至今日,百废待兴,天下安定,君臣勤勉治国,有幸造就了无为而治的生平盛世。

宦官、富商和平民都沐浴着朝廷的恩泽,收到道德教化的熏陶,社会上风行高雅,盛行饮茶、品茗风气。

所以今年来,茶叶采摘越发精细,制作工艺越发精巧,茶的品质、等弟越发高贵,烹水点茶的技艺越发高妙,无不达到空前境地。

实物兴盛或衰败固然取决于时运,但是也和世道时局盛衰相关联,如果时局动荡,人心慌乱,百姓劳累病苦,日常生活所需还要疲于奔命,为衣食温饱忧患谁还会有闲心考虑饮茶这等雅事呢!现如今,世代相承太平无事,人们生活安适和乐,物质充裕,那些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长期以来就已经很充足,到处丢弃,而天下知识分子,一心向往清静、高雅,大家争先恐后地追求闲静、雅致的生活,人们无不醉心于金石音乐,品评新茶。

人们争相比较茶筐包裹的精巧,争着品评判别茶叶的高下。

即使是不读书,没文化素养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也不会以收藏茶叶为羞耻之事,真的可以称得上是盛世的情趣和时尚啊!唉!在极其太平的时代,岂止是人尽其才,就是那些灵秀的草本也能物尽其用啊!我偶尔清闲无事,在研究中体会到茶事的精神微妙,领会了其中的奥妙,又担心后人不知利弊,所以叙述茶事的本末,分为二十篇,命名《茶论》二、产地种植茶树的地点,如果是山崖,一定要选择阳光充足的的南坡,如果是园子,一定要选择阴凉的地点。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摘要:一、引言:介绍《大观茶论》及其作者背景二、《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概述三、原文详解:分析《大观茶论》中的重要论述和观点四、结论:总结《大观茶论》的价值和意义正文:一、引言《大观茶论》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茶文化的重要著作,作者是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

他是一位热爱茶文化的皇帝,对茶有着深厚的研究。

在《大观茶论》中,他详细论述了茶的起源、制作、饮用及茶文化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茶文化瑰宝。

二、《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概述《大观茶论》原文以文言文写成,较为晦涩难懂。

原文中,宋徽宗赵佶详细论述了茶的种类、品质、产区、制作工艺及茶文化等各个方面。

在茶清雅的氤氲里,有了许多丰富的意味在缭绕。

最爱的是茉莉香片。

那隔了一季的花香,虽是经过培制翻炒等工序,闻来却依旧生动如初。

仿佛初恋情怀的芳醇。

茶气中,有如少年季节重回,一素衣少女隔了岸浅笑低吟。

三、原文详解在《大观茶论》中,宋徽宗赵佶首先论述了茶的起源。

他认为茶是天地自然的产物,凝聚了闽瓯山川的灵秀气韵,寄寓着美好的禀性。

茶不仅能驱除心灵的郁结,涤荡心中的愁闷,还能带来清新而平和的感受。

这种妙处就不是平常人和妇孺之流所能领会的了。

接着,宋徽宗赵佶详细介绍了茶的制作工艺,包括采摘、炒制、揉捻、干燥等环节。

他特别强调,茶叶的品质与产区、制作工艺密切相关。

在产区方面,他提到了当时的名优茶产区,如壑源、建州等。

在制作工艺方面,他认为精湛的炒制技艺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关键。

此外,宋徽宗赵佶还论述了茶文化的发展。

他提到了当时茶道的盛行,以及茶宴、茶会等茶文化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人们欣赏茶艺、品味茶汤、交流茶道,体现了茶文化的优雅与和谐。

四、结论《大观茶论》是一部研究茶文化的重要著作,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茶的热爱和敬仰,以及茶文化的深厚内涵。

同时,《大观茶论》的成书也反映出当时茶文化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目录1.大观茶论原文概述2.大观茶论的作者和创作背景3.大观茶论的主要内容4.大观茶论的翻译及其对现代的影响正文【大观茶论原文概述】《大观茶论》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全文共二十篇,内容涵盖了茶的起源、种植、制作、品饮以及茶文化等各个方面。

本书作者不详,但据推测应该是北宋晚期的一位文人雅士。

书中对茶的研究和描述颇为详尽,为后世茶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大观茶论的作者和创作背景】虽然《大观茶论》的作者至今尚无定论,但从书中的内容来看,作者应该是一位深谙茶道的文人雅士。

北宋时期,茶文化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茶道、茶艺等各种茶文化现象层出不穷。

这一时期的文人士大夫们热衷于品茗、赏花、听琴等雅致的生活,因此,《大观茶论》的诞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大观茶论的主要内容】《大观茶论》共二十篇,从茶的起源、种植、制作、品饮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阐述。

书中对茶的品种、产区进行了分类介绍,并强调了土壤、气候等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在制作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从采摘到成品的整个制茶过程。

此外,书中还对茶具、茶道、茶艺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对后世茶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观茶论的翻译及其对现代的影响】随着茶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大观茶论》的翻译也成为了茶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已有多种语言版本的《大观茶论》译本问世,如英文、日文等,为世界各地茶文化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

这部古代茶学专著对现代茶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为茶艺、茶道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同时也为现代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总之,《大观茶论》是一部研究茶文化的重要文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观茶论》文化篇经典语录

《大观茶论》文化篇经典语录

《大观茶论》文化篇经典语录
《大观茶论》是宋代皇帝宋徽宗创作的一部茶叶专论,其中的文化篇包含了许多经典语录,以下是部分内容:
- “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


- 茶汤里的呈味物质达到一定的阈值,其中的甜、酸、苦、涩、辛、咸与鲜味等,都是可以在茶汤里品出的。

- 茶汤的苦,主要是由咖啡碱与茶多酚的含量决定的;可溶性糖和氨基酸等,是甜味的主要来源;酸,却是由茶中的有机酸和部分氨基酸决定的,它与生津密切相关。

- 茶汤里新鲜愉悦的酸,不同于存放失误或发酵过度的酸搜气味,它往往会在生态绝佳的野放茶中,方可觅到。

- 咸,是无机盐类的味道;涩,主要是由茶多酚决定的;辛,偶尔会在特殊的茶种中遇见,偶然相见,却是清冽绝伦。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
摘要:
一、大观茶论的背景与作者
二、大观茶论的主要内容
三、大观茶论的翻译
四、大观茶论的影响及意义
正文:
【大观茶论的背景与作者】
大观茶论是我国宋代的一部茶文化专著,作者是著名文学家、茶学家蔡襄。

蔡襄在宋仁宗时期任秘书省校书郎,对茶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写成了这部传世之作。

【大观茶论的主要内容】
大观茶论分为上、中、下三篇,全面论述了茶的历史、种植、采摘、制作、品鉴等方面的内容。

上篇主要介绍茶的起源、历史变迁和茶道的兴起;中篇讲述茶的种植、采摘和制作技术,以及水、火、器具等对茶的影响;下篇则着重品鉴茶的方法和茶道的精神内涵。

【大观茶论的翻译】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如下:
上篇:茶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自神农尝百草,以为饮,可以祛疾,而人饮之,得以延年。

其地,山泽之润,风气之和,岁之丰,谷之登,然后茶生。

中篇:茶之制
茶有春采、夏采、秋采。

春茶,其芽茁壮,其叶初发,最为嘉品。

夏茶,谓之“连枝”,品最下。

秋茶,谓之“白露”,上品。

其采也,以黎明,不以午。

其制也,以清明,不以谷雨。

下篇:茶之道
茶道,清、静、和、真。

清者,茶之本;静者,茶之性;和者,茶之德;真者,茶之至。

人能清、静、和、真,则茶道全。

【大观茶论的影响及意义】
大观茶论对后世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丰富了茶文化的理论体系,而且对茶的种植、采摘、制作等实践环节提出了科学的指导。

大观茶论读后感

大观茶论读后感

大观茶论读后感《大观茶论》是明代文人杨慎所著的一本关于茶的经典著作。

读后令人叹为观止。

这本书详细讲述了茶的历史,分类,采摘,制作等方面的知识,并深入探讨了茶对人体的益处以及茶道的精神内涵。

读完后,我深深体会到了茶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其对人类生活的积极影响。

首先,我被书中对茶的历史深深吸引。

《大观茶论》详细描绘了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茶源于中国,在古代被用于药物,后来逐渐演变成为饮品。

茶的发展与泡茶的技术也随之发展。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茶的种类和产地。

每一种茶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功效。

茶因其特殊的品质和口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这本书,我通过了解茶的起源和历史,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其次,我被书中对茶的制作过程所折射出的劳动与智慧所打动。

在《大观茶论》中,作者详细讲述了茶的采摘、制作流程以及制茶的技术要点。

茶的制作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细节。

茶的质量和口感与制作过程密切相关。

通过书中的描述,我深深感受到泡茶是一种手工艺,这需要工匠精神和专业知识。

茶制作的困难和技术要求使我更加珍惜每一杯茶,也更加尊重制茶师傅的辛勤劳动。

再次,书中对茶对人体的益处的描绘让我领悟到茶的健康价值。

茶被认为是一种保健饮品,在中医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

茶可以清热解毒,消积化,还可以提神醒脑,改善睡眠,降低血压和血脂。

茶中的茶多酚和儿茶素等物质对人体有着重要作用。

茶可以帮助身体排毒,增强免疫力,对抗自由基等。

茶的保健价值不仅是科学的,也是深深融入了中国文化的。

最后,书中关于茶道的论述激发了我对生活的思考。

茶道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茶道在日本被发扬光大,并成为一门完整的文化体系。

茶道的核心是敬茶之心,通过泡茶和品茶的过程,可以让人放松身心,提升生活质量。

茶道强调平和、自然、宁静,追求心灵与自然的融洽。

总之,《大观茶论》是一本精彩的茶学著作。

通过阅读,我对茶的历史、制作过程、健康价值以及茶道的精神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大观茶论》宋徽宗赵佶地产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

盖石之性寒,“其叶抑以瘠”,“其味疏以薄”,“必资阳和以发之”。

“土之性敷”,“其叶疏以暴”,“其味强以肆”,必资阴以节之。

今圃家皆植木,以资茶之阴。

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

【注释:其叶抑以瘠——抑,受抑制;瘠,瘦小。

其味疏以薄——疏,稀、少。

必资阳和以发之——必定要借助于阳光的温和才能促发茶叶的生长。

土之性敷——敷,肥沃,敷腴。

其叶疏以暴——疏,疏展、充分展开。

暴,脱落。

其味强以肆——肆,放纵无节制。

】天时“茶工作于惊蛰”,尤以得天时为急。

轻寒,英华渐长,条达而不迫,茶工从容致力,故其色味两全。

“若或时旸郁燠”,芽奋甲暴,促工暴力,随槁晷刻所迫,有蒸而未及压,压而未及研,研而未及制,茶黄留渍,其色味所失已半。

故焙人得茶天为庆。

【注释:茶工作于惊蛰——惊蛰,二十四节气之名。

在每年农历二月上旬。

燠——读音(yàng‘旸’),日出。

燠,读音(yu四声),闷热。

】采择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

用爪断芽,不以指揉,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

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

“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茶。

茶始芽萌,则有“白合”,既撷则有“乌蒂”。

白合不去,害茶味,乌蒂不去,害茶色。

【注释: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雀舌谷粒,指茶芽刚刚萌生随即采摘,精制成茶后,形似雀舌谷粒细小嫩香。

斗品,品位最上等的茶。

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一旗,即一芽一叶,芽未展尖细如枪,叶已展有如旗帜。

又称“中芽”。

下文一枪二旗即一芽二叶。

白合——指两叶抱生的茶芽。

乌蒂——茶芽的蒂头。

】蒸压茶之美恶,尤系于蒸芽压黄之得失。

蒸太生则芽滑,故色清而味烈;过熟则芽烂,故"茶色赤而不胶"。

压久则气竭味涩,不及则“色竭味漓”。

蒸芽欲及熟而香,压黄欲膏尽亟止,如此,则制造之功十已得七、八矣。

【注释:茶色赤而不胶——胶,牢固。

宋徽宗大观茶论译文

宋徽宗大观茶论译文

宋徽宗大观茶论译文
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大观茶论》原文:“地产宜茶,天时相济,则
茶之芽萌矣。

芽萌,则有采造之法。

采造之法,首在于撷。

撷芽之工,有甲、乙之分。

甲者,芽叶嫩小,其质轻,其味薄;乙者,芽叶肥大,其质重,其味厚。


译文:
嘿哟,这要是种茶的地儿合适种茶,再加上老天也帮忙,那茶芽就
冒出来啦!茶芽一冒出来,就得有采摘和制作的办法。

这采摘制作的
办法啊,首先就在采摘上。

采摘茶芽这活儿,还有甲、乙的分别呢!
甲这种的,茶芽和叶子都又嫩又小,那质量轻,味道也淡些;乙这种呢,茶芽和叶子都肥肥大大的,质量重,味道也浓厚些。

你想啊,就像咱们挑水果,小个的水果往往味道就不那么足,大个
的水果通常就更甜更有滋味。

这茶芽也是一样的道理!嫩小的芽叶就
像没长大的孩子,还没积攒够能量,所以轻飘飘的,味道也寡淡。


肥大的芽叶呢,那就是发育良好的,有料,味道自然就浓郁啦!
这宋徽宗啊,对茶那可是研究得透透的,咱也跟着学学,以后喝茶
的时候,也能跟别人显摆显摆不是?哈哈!
出处: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

大观茶论原文及翻译【最新版】目录1.大观茶论概述2.大观茶论原文3.大观茶论翻译4.大观茶论的现代意义正文【大观茶论概述】《大观茶论》是北宋文人苏轼所著的一篇茶文化散文,是中国古代茶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

全文通过讲述茶的种植、采摘、制作、品饮等环节,以及茶道、茶艺等内容,展现了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大观茶论原文】原文如下:“水调歌头初试茶,卷舒堪画君须画。

茶中绝品谷雨前,新芽初发如细蚕。

雨前茶,贵在早,晚采不过谷雨后。

一年四季惟春好,春茶最贵雨前苗。

蒸茶烟起绿如蓑,佳客相邀醉茗香。

佳茗似佳人,佳人如茗。

茶香入梦不知晓,梦回茶香满口来。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煮茶烧竹石泉水,铫煎黄蕊色如金。

一碗廿铢钱,千般意态生。

贫僧不爱钱,爱茶如爱命。

自从陆羽生,人间茶道始。

”【大观茶论翻译】茶歌《水调歌头》初试茶,卷曲舒展画中君须画。

茶中绝品在谷雨前,新芽初发如细蚕。

雨前茶贵在早,晚采不过谷雨后。

一年四季惟春好,春茶最贵雨前苗。

蒸茶烟起绿如蓑,佳客相邀醉茗香。

佳茗似佳人,佳人如茗。

茶香入梦不知晓,梦回茶香满口来。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煮茶烧竹石泉水,铫煎黄蕊色如金。

一碗廿铢钱,千般意态生。

贫僧不爱钱,爱茶如爱命。

自从陆羽生,人间茶道始。

【大观茶论的现代意义】《大观茶论》对现代茶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对茶的赞美、对茶道的阐述以及对品茗的讲究,都为现代茶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大观茶论读后感

大观茶论读后感

大观茶论读后感《大观茶论》是明代陈洪绶所著的一本茶学专著,全书共分为十二卷,系统地介绍了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储藏等方面的知识。

这本书凭借其严谨的科学性、全面的内容和清晰的语言,成为了中国古代茶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

下面就是我对《大观茶论》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大观茶论》中所呈现出来的广博知识所震撼。

这本书回顾了茶叶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详细介绍了各种茶叶的类型、制作方法以及其所在地的特点。

作者不仅仅从茶叶的外观、气味和口感等方面进行了描述,更加深入地探讨了茶叶的生物化学成分以及对人体的益处。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茶叶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加喜爱和珍视茶叶的独特之处。

其次,我对《大观茶论》中对茶道的探讨深感启发。

茶道是一门至高无上的艺术,而《大观茶论》通过对茶道的介绍和解读,使我对茶道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茶道不仅是一种喝茶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

通过茶道,人们可以感受到茶叶的绿色生命力以及大自然的力量。

而在茶道中,人们需要保持心境的宁静与专注,这给了我对个人修炼和精神追求的启示。

茶道告诉我,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才能真正体会到茶叶的魅力和茶文化的魅力。

此外,《大观茶论》中对茶叶的健康益处的描述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茶叶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拥有消食解腻、清热退火、提神醒脑等功效。

《大观茶论》中则更加详细地介绍了茶叶所含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例如,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以帮助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茶叶中的咖啡因可以提神醒脑,增强注意力和记忆力。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我意识到每天适量饮用茶叶对身体和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加深了我对茶叶的热爱。

总的来说,《大观茶论》是一本一读就能使人受益匪浅的茶学经典著作。

它不仅为茶叶爱好者提供了关于茶叶种植、制作、品评等方面的宝贵知识,同时也通过对茶道和茶叶健康益处的探讨,给了读者启示和思考。

通过阅读《大观茶论》,我对茶叶有了更广博的了解,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茶叶文化所承载的精神内涵。

大观茶论简介

大观茶论简介

《大观茶论》简介《大观茶论》是中国古代茶学的重要著作之一,是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关于茶的专论,原名《茶论》,因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故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

该书对北宋时期的茶叶生产过程、制茶工艺、品茶技巧以及茶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论述,成为研究中国古代茶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一、背景与作者《大观茶论》诞生于北宋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都相当繁荣的一个时代。

在这个时期,茶文化逐渐兴起,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宋徽宗赵佶作为当时的皇帝,对茶文化情有独钟,不仅自己品茗论茶,还亲自撰写了这部茶学著作。

二、内容与结构《大观茶论》全书共分为二十篇,内容涵盖了茶叶的产地、采摘、制作、品鉴、茶具、茶礼等多个方面。

书中首先介绍了茶叶的产地和品种,详细阐述了各地茶叶的特点和品质差异。

接着,书中详细描述了茶叶的采摘和制作过程,包括采摘时间、方法以及制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此外,书中还对品茶技巧进行了深入剖析,介绍了如何通过观察茶叶的外观、嗅闻其香气、品尝其口感等方法来鉴别茶叶的优劣。

在论述品茶技巧的同时,《大观茶论》还强调了品茗与心境的关系,认为只有在心境平和、宁静致远的状态下才能真正品味出茶的韵味。

此外,书中还对茶具的选择和使用进行了详细介绍,认为茶具的质地、颜色、形状等都会影响到品茗的效果。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茶礼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献茶、接茶、饮茶等仪式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感情交流。

三、价值与影响《大观茶论》作为中国古代茶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首先,该书为我们提供了北宋时期茶叶生产、制作和品鉴等方面的宝贵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状况。

其次,《大观茶论》所倡导的品茗理念和茶文化精神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所强调的“和、敬、清、寂”等茶道精神至今仍被广大茶友所推崇和践行。

此外,《大观茶论》还对后世的茶学研究和茶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观茶论》[宋] 赵佶(巫祯来辑录)由于目前的电脑还不能够很好地处理古汉字,所以在本文中“[ ]”中的字是电脑中没有的字,如[上台下木]的意思是这个字的上部分是台下部分是木。

《大观茶论》是宋徽宗赵佶关于茶的论文,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

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俗等均有详细记述。

其中“点茶”一篇论述深刻。

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正文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求者,其类下一。

谷粟之于饥,丝[上台下木]之于寒,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时岁之舒迫而可以兴废也。

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间洁,韵高致静。

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

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

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且物之兴废;固自有时,然亦系平时之汗隆。

时或遑遽,人怀劳悴,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人恬物熙。

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籍,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

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情尚也。

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

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后人有不自知为利害者,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

地产: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

盖石之性寒,其叶抑以瘠,其味疏以薄,必资阳和以发之;土之性敷,其叶疏以暴,其味强以肆,必资阴荫以节之。

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

天时:茶工作于惊蛰,尤以得天时为急。

轻寒,英华渐长;条达而不迫,茶工从容致力,故其色味两全。

若或对郁燠,芽甲奋暴,促工暴力随稿,晷刻所迫,有蒸而未及压,压而未及研,研而未及制,茶黄留积,其色味所失已半。

故焙人得茶天为庆。

采择: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

用爪断芽,不以指揉,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

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

凡牙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

茶之始芽萌则有白合,既撷则有鸟带,白合不去害茶味,鸟带不去害茶色。

蒸压:茶之美恶、尤系于蒸芽压黄之得失。

蒸太生则芽滑,故色清而味烈;过熟则芽烂,故茶色赤而不胶。

压久则气竭昧漓,不及则色暗昧涩。

蒸芽欲及熟而香,压黄欲膏尽急止。

如此,则制造之功,十已得七、八矣。

制造:涤芽惟洁,濯器惟净,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

饮而有少砂者,涤濯之下精也;文理燥赤者,焙火之过熟也。

夫造茶,先度日晷之短长,均工力之众寡,会采择之多少,使一日造成,恐茶过宿,则害色味。

鉴辩: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首面也。

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歙以实;即日成者,其色则青紫;越宿制造者,其色则惨黑。

有肥凝如赤蜡者。

末虽白,受汤则黄;有缜密如苍玉者,末虽灰,受汤愈白。

有光华外暴而中暗者,有明白内备而表质者,其首面之异同,难以慨论,要之,色莹彻而不驳,质缤绎而不浮,举之凝结,碾之则铿然,可验其为精品也。

有得于言意之表者,可以心解,又有贪利之民,购求外焙已采之芽,假以制造,碎已成之饼,易以范模。

虽名氏采制似之,其肤理色泽,何所逃于鉴赏哉。

白茶:白茶自力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

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

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

芽英不多,尤难蒸培,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

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罗碾: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生铁者非掏拣捶磨所成,间有黑屑藏干隙穴,害茶之色尤甚,凡碾为制,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

槽深而峻,则底有准而茶常聚:轮锐而薄,则运边中而槽不戛。

罗欲细而面紧,则绢不泥而常透。

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铁之害色。

罗必轻而平,不厌数,庶已细青不耗。

惟再罗则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之色。

盏: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

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

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

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筅:茶筅以[角力]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正束]劲,本欲壮而未必吵,当如剑瘠之状。

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筅[正束]劲如剑瘠,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

瓶:瓶宜金银,小大之制,惟所裁给。

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

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未欲园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

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

构:构之大小,当以可受一盏茶为量,过一盏则必归其余,不及则必取其不足。

倾勺烦数,茶必冰矣。

水:水以清轻甘洁为美。

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

古人品水,虽曰中泠惠山为上,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

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

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

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污,虽轻甘无取。

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并跃为度。

过老则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顷刻而后用。

点:点茶不一。

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

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

有随汤击拂,干筅俱重,立文泛泛。

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故,指腕不圆,粥面未凝。

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

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

环注盏畔,勿使侵茶。

势不砍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周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

[正束]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

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

急注急上,茶面不动,击指既力,色泽惭开,珠玑磊落。

三汤多置。

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同环旋复,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

四汤尚啬。

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

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

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

结浚霭,结凝雪。

茶色尽矣。

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

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

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力过也。

味:夫茶以味为上。

香甘重滑,为味之全。

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

其味醇而乏风骨者,蒸压太过也。

茶枪乃条之始萌者,木性酸,枪过长则初甘重而终微涩,茶旗乃叶之方敷者,叶味苦,旗过老则初虽留舌而饮彻反甘矣。

此则芽胯有之,若夫卓绝之品,真香灵味,自然不同。

香: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

要须蒸及熟而压之,及千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

入盏则馨香四达。

秋爽洒然。

或蒸气如桃人夹杂,则其气酸烈而恶。

色:点茶之邑,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

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

天时暴暄,芽萌狂长,采造留积,虽白而黄矣。

青白者蒸压微生。

灰白者蒸压过熟。

压膏不尽,则色青暗。

焙火太烈,则色昏赤。

藏焙:数焙则首面干而香减。

失焙则杂色剥而味散,要当新芽初生,即焙以去水陆风湿之气。

焙用热火置炉中,以静灰拥合七分,露火三分,亦以轻灰糁覆,良久即置焙篓上,以逼散焙中润气。

然后列茶于其中,尽展角焙,未可蒙蔽,候人速彻覆之。

火之多少,以焙之大小增减。

探手中炉:火气虽热,而不至逼人手者为良。

时以手[扌妥]茶,体虽甚热而无害,欲其人力通彻茶体尔。

或曰,焙火如人体温,但能燥茶皮肤而已,内之湿润未尽,则复蒸矣。

焙毕,即以用久竹漆器中缄藏之。

阴润勿开,终年再焙,色常如新。

品名:名茶各以圣产之地叶。

如耕之平园台星岩叶,刚之高峰青凤髓叶,思纯之大岚叶,屿之屑山叶,五崇柞之罗汉上水桑牙叶,坚之碎石窠石臼窠叶,琼叶。

辉之秀皮林叶,师复师贶之虎岩叶,椿之无又岩芽叶,懋之老窠园叶,各擅其美,未尝混淆,不可慨举,后相争相鬻,互为剥窃,参错无据。

不知茶之美恶,在于制造之工拙而已,岂岗地之虚名所能增减哉。

焙人之茶,固有前优而后劣者,昔负百今胜者,是亦园地之不常也。

外焙:世称外焙之茶,脔小而色驳,体耗而味淡。

方正之焙,昭然则可。

近之好事者,[上竹下夹]笥之中,往往半之,蓄外焙之品。

盖外焙之家,久而益工,制之妙,咸取则于壑源,效像规模摹外为正,殊不知其宵虽等而蔑风骨,色泽虽润而无藏畜,体虽实而缜密乏理,味虽重而涩滞乏香,何所逃乎外焙哉?虽然,有外焙者,有浅焙者。

盖浅焙之茶,去壑源为未远,制之能工,则色亦莹白,击拂有度,则体亦立汤,惟甘重香滑之味,稍远于正焙耳。

于治外焙,则迎然可辨。

其有甚者,又至于采柿叶桴榄之萌,相杂而造。

时虽与茶相类,点时隐隐如轻絮,泛然茶面,粟文不生,乃其验也。

桑苎翁曰:“杂以卉莽,饮之成病。

”可不细鉴而熟辨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