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孝文化
孝善敬老文化
孝善敬老文化
孝善敬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强调尊敬和照顾老年人,是一种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的重要体现。
孝善敬老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尊敬父母:孝善敬老文化强调要尊敬父母,无论父母在世还是去世,子女都应该尽心尽力地孝顺和尊敬他们,以示对父母的感激和怀念。
2.物质供养:孝善敬老文化要求子女应该为父母提供必要的物质供养,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以确保父母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3.精神赡养:除了物质供养外,孝善敬老文化还要求子女应该关注父母的精神需求,经常陪伴、关心、安慰和支持父母,让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和愉悦。
4.尊老爱幼:孝善敬老文化提倡尊老爱幼的美德,认为老年人和儿童都是社会中需要特别关注和照顾的群体,我们应该尊重和爱护他们。
5.社会公德:孝善敬老文化还强调社会公德,认为尊敬和照顾老年人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在社会中营造尊老爱幼的氛围,传承中华美德。
总之,孝善敬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它要求我们尊敬和照顾老年人,传承中华美德,同时也强调社会公德和尊老爱幼的美德。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继续弘扬孝善敬老文化,关注老年人的需求和权益,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中国的孝道传统
中国的孝道传统引言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的孝道观念自古即存在,并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中。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的孝道传统。
历史上的孝道传统在古代中国,孝道被视为家庭伦理的核心,对于子女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孝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典之一,它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孝顺。
除了《孝经》,其他经典如《诗经》和《论语》也都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孝道的核心概念是孝顺父母,尊敬祖先。
在古代,儿女们要牢记父母的恩德,无论是生活中的关心照顾还是精神上的慰藉,尽最大努力支持和孝顺父母。
孝顺父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是一个人品格的标志。
孝道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孝道不仅在个人和家庭层面上起着重要作用,还对中国整个文化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孝道与其他伦理观念如礼仪、道德、道德经济等相互关联,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观。
孝道观念还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强调了家族的地位,作为家族的核心,孝道的实践是传宗接代和家族延续的基础。
同时,孝道的传统也延续到了政治和社会治理层面,形成了以君主和臣子、父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现代社会中的孝道传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孝道传统在一些方面发生了变化,但其核心价值依然深入人心。
尽管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追求个人价值,但大多数中国人仍然对孝道传统抱有敬畏之心。
现代社会中的孝道传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庭观念仍然非常重要,尊敬和孝敬父母是婚姻和家庭的基石。
其次,中国人普遍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延续,尤其是长子或长女的角色承担着传统家庭价值观的继承责任。
同时,社会对孝道传统的重视也从法律层面得到了体现。
中国法律规定子女有义务赡养父母,并有相应的法律程序来保护被虐待或遗弃的老年人。
这些法律措施旨在强化孝道观念,提醒人们对年长者的关怀和尊重。
中国传统文化之孝
中国传统文化之孝孝是人类社会存在最早的道德规范之一,它的内容包括尊敬、顺从、照顾父母的身体和生活,以及照顾兄弟姐妹和亲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行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上。
孝顺是一种起源于亲子关系的情感,孝敬父母是亲情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对亲人深深的爱的表达。
孝敬父母是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的共同信仰和行为准则。
古代中国的孝敬观念源于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关系的重要性,把孝顺父母放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的首位。
儒家经典《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意思是说,弟子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友爱兄弟。
这个教导至今为人们所称颂。
由此可见,孝顺的基础是家庭伦理关系,家庭伦理关系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被认为是尊重传统、感恩父母的表现。
人们普遍相信,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无以言表,孝顺父母是尽忠报国、人伦尽职的象征。
孝顺父母被看作是整个家族传统文化的基石,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并强调子女要尊敬父母,养家炊燃,以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古代中国孝敬父母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尊重、服从、关心、照顾等等。
尊敬父母是最基本的,包括遵守家庭纪律,不违背父母的规定;服从父母是最重要的,包括听从父母的安排和指导,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关心父母是最关键的,要理解和关心父母的身心需求,照顾父母的休息和饮食;照顾父母是最实质的,包括生活照料和经济支持等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敬父母的方式也有所改变。
现代社会中,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也逐渐由子女共同承担。
父母亲老了,子女们会尽全力照顾、照料他们的生活,尽自己所能为父母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总之,孝敬父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
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心灵伦理的实践。
孝敬父母是体现人伦崇高的一种行为,是人们对家庭伦理关系和亲情关爱的尊重和回报。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人民都对孝敬父母这一价值观持续坚守,并将其视为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一颗明灯。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与特征首先,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是尊老爱亲。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认为,无论子女的成就有多大,他们的一切荣誉与成就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之恩,因此要感恩父母,尊敬他们,尽孝道。
尊敬父母不仅体现在言语上的尊重,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如事事以父母的意愿为重,孝敬他们的物质生活,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等。
其次,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是纳贤纳老。
中国人更加注重长辈的智慧和经验,认为老人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智慧,可以给年轻一代以指导和帮助。
因此,中国人常常倾听老人的意见和建议,在重要决策上尊重老年人的意见。
同时,中国人也非常重视家族的传承,尊重传统文化和家族价值观,使家族代代相传,保持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第三,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特征是重视家庭观念。
中国人把家庭视为生命的依托和精神的寄托,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们心灵港湾。
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和谐,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中国人常常说,“有家才有国”,家庭的和谐与健康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中国人将家庭视为责任和义务的起点,家庭的底线是温暖、亲情和幸福。
第四,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特征是家族观念的延续。
中国人认为,家庭不仅限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还包括祖先和后代。
家族是一个延续的整体,家族的兴衰与个人的幸福息息相关。
中国人常常重视祖宗的尊敬和纪念,认为祖先的智慧、贡献和精神会给后代以指导和力量。
因此,中国人会举办祭祀仪式,尊敬祖先,感恩他们的养育之恩,并保持家族的凝聚力。
最后,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特征是传统价值观的尊重。
中国人尊重传统文化,认为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孝文化是中国古代圣人的教化和启示,通过孝敬父母表达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
中国人相信,只有保持家庭和社会的传统价值观,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包括尊老爱亲,纳贤纳老,重视家庭观念,家族观念的延续以及传统价值观的尊重。
关于孝的传统文化
关于孝的传统文化关于孝的传统文化孝,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之一,一直是中国人民所推崇和崇尚的。
从先秦时期的尊重“亲”,到汉代的推崇“孝”,再到现代的重视亲情,孝敬父母一直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价值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跟随小编,一起深入探究一下关于孝的传统文化。
一、孝的概念与种类孝源于人性本善,意味着对父母的感恩和孝敬。
孝有分为五种,分别为:身孝、心孝、口孝、财孝、事孝。
身孝指亲子之间的实际行动,如照顾父母生活等;心孝则是孝敬父母的心态和思想,如尊重、爱心等;口孝是指说话、寄语等言语方面的敬慕;财孝即为照顾父母的生活条件,可以是钱财、物品或者是父母的传统纪念物品;事孝则是在其他事物上帮助亲人,可以是帮助重整家庭、协助兄弟姊妹等。
这五种孝是基于“お孝所”(ojouso)的概念而来的,它是日本人视孝文化为重要文化的体现之一。
二、孝敬父母的意义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无论从道德、社会、家庭和个人的角度看,孝敬父母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孝敬父母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基本准则。
其次,从社会层面角度来看,孝敬父母能够传递一种正能量、正能量能够让更多的人秉持尊重家庭、尊重父母的行为方式。
而孝敬父母从家庭和个人角度看,孝敬父母不仅能够增加亲情,凝聚家庭的力量,同时还对个人的成长、社会责任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孝敬父母的方式孝敬父母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心意和行动是最重要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的儿女应该多与父母交流亲情,体贴父母的生活和身体健康。
同时要关心父母的感受,在言行和行为上都要尊重和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也可以通过帮他们做家务,给他们解决困难的问题来体现。
如果孩子在外打拼,可以常常给父母打电话,说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让父母知道自己是在努力奋斗、打拼,同时也能让父母放心。
总之,孝敬父母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表现和体现。
四、现代社会的淡化与遗忘尽管孝敬父母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孝敬父母的传统理念却有着逐渐淡化的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亲敬老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亲敬老观念孝亲敬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秉承着孝道的原则,将尊敬长辈、关心亲人视为一种美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亲敬老观念的来源、特点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孝亲敬老观念的历史渊源孝亲敬老观念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早在古代,孝亲就被视为一种道德的核心和家庭伦理的基石。
《孝经》中有“至于精神,神明托也。
”的记载,强调孝亲是一种对神灵的敬畏。
《论语》中的“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也再次强调了孝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孝亲敬老观念在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
二、孝亲敬老观念的特点1. 尊重长辈:中国人民重视长幼尊卑之序,并且注重尊重长辈的智慧和经验。
年轻人往往会依靠长辈的指导和支持,尊重他们的决策和意见。
2. 照顾弱势群体: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关爱弱势群体,尤其是老年人。
孝亲敬老观念体现在子女们对父母的关心和照料上,包括提供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持。
3. 地位的传承:孝亲敬老观念也涉及到社会地位的继承。
长辈在家庭和社会中拥有崇高的地位,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也被认为是宝贵的财富。
因此,年轻一代必须尊重和维护长辈的地位。
三、孝亲敬老观念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尽管现代社会价值观不断变化,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亲敬老观念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家庭和谐:孝亲敬老观念对于建立和谐家庭至关重要。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孝道是家庭和谐的基石。
尊重和照顾长辈有助于家庭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增进家庭的幸福指数。
2. 社会凝聚力:孝亲敬老观念在社会中也起到了凝聚力的作用。
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中国人民都将尊敬长辈和照顾亲人视为一种责任和义务。
这种价值观念促使人们更加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福祉,加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3. 文化遗产:孝亲敬老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持和传承这一观念对于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至关重要。
中国传统孝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孝文化有哪些我国孝文化内涵丰富,经历了不断变化,对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有借鉴意义。
本文指出对待孝文化应抛弃糟粕,吸取精华,进而丰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尤其是青少年中,发扬孝文化,宏扬传统美德,促进现代家庭社会的和谐发展。
研究孝文化,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完善与发展。
一、我国孝文化的来源及涵义1、孝文化的涵义我国孝文化历史悠久,形成发展过程复杂,内容不断变化。
据记载,孝字最早出现于《尚书·尧点》,“克谐以孝。
”《尚书》以后的文献中对孝的记载很多,最早对孝作出解释的是汉代的许慎,他在《说文解字》中提到:“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善事父母可解释为奉养和服从父母。
孝在西周至春秋之前,其初始是尊祖敬宗,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善事父母一经产生便成为了孝的基本涵义。
狭义的孝即孝的基本含义,是指子代对父代和祖先的情感和相应的行为表现。
这里的情感和行为是自发的、朴素的。
广义的孝既是指作为家庭伦理的孝,也指被泛化到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孝孝的基本含义是对父母的赡养和顺从,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父母子女之间的伦理规范。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含义却远远超出家庭伦理的范围,它有一个由家庭逐步扩展到国家和社会的过程。
孝文化是指一切有关“孝”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等的总和。
“中国孝文化”是指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及其历史性过程,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性衍伸的总和。
当代孝文化是对传统孝文化批判性的继承。
2、孝及孝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孝”应是由周人先提出,在周代发展。
西周时期,“孝”扩张为伦理政治范畴,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
周代的“孝’,字从“考”、从“子”,强调父子相承,表现了男子在生育中的独尊地位。
在周代孝的发展步入了成熟期,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观念。
春秋战国之际,“孝”的含义有一个重大转变,这就是由西周春秋之尊祖敬宗,向善事父母的转变。
中国传统孝道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的文化内涵“孝”,是人类一种最古老、最朴素、也最伟大的情感。
这种情感,在古代宗法观念极强的中国,得到了充分扩展,其内涵也尤为复杂。
作为系统化的伦理规范和普遍的伦理模式的孝道,是经过儒家的大力倡导才开始兴盛的。
所以传统孝道通常也被认为是儒家伦理。
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传统孝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的文化内涵1.守身儒家把守身看得非常重要。
孟子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事亲,事之本也,守身,守之本也。
”(见《孟子·离娄上》)第一,身体受之父母。
《孝经》记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世上每一个人都是父母所生,其生命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因此,保全身体,珍惜生命,是行孝尽孝的起始,是最基本的孝。
同时,父母也把子女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作为儿女就必须保重身体,尊重生命,不然就伤害了父母。
第二,身体是行孝的首要条件。
《孝经·圣治章》记载:“天地之性,人为贵。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曾子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
”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人是最宝贵的,珍惜生命是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
要想行孝、尽孝,前提是必须具有健全的身体。
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使之不要受到损坏或伤害,否则,就失去了尽孝的资本。
2.养亲养亲就是赡养父母。
《广雅》记载:“孝,畜也”;又说:“畜,养也”。
由此可见,孝有奉养之意。
物质需求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是子女基本的、也是最起码的责任和义务。
如果子女连父母都不供养,那就谈不上“孝”。
“养”作为最基本、最起码、最低层次的道德行为,在诸多著作中多有记载。
《吕氏春秋·孝行》记载:“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养。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记载:“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盐铁论·孝养》记载:“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
”3.敬亲孝并不单纯是指赡养行为,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情感,一种根源于血缘关系的自然亲情。
古时的孝文化
古时的孝文化1. 引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
孝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观念,更是一种精神力量,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和社会。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时的孝文化,介绍其起源、发展和对社会的影响。
2. 孝道的起源孝道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先秦时期。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并将其列为人伦之首。
孔子认为,孝道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他强调孝道的同时,也提及了其他的伦理观念,如仁、义、礼等。
3. 孝文化的发展自孔子时代起,孝文化逐渐深入人心,并在后世得到进一步发展。
明代的思想家朱熹在他的《家礼》中详细阐述了孝道的内容和实践方式。
他认为,孝为人伦之本,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此外,朱熹强调孝道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孝顺,还包括对祖先的尊敬和对子女的教育。
清代文学家郭璞在他的《百善孝经》中进一步探讨了孝道的内涵和社会意义。
他将孝行列为“组织社会秩序的根本准则”,强调了孝道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4. 孝道的实践在古代中国,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实践孝道。
首先是对父母的孝敬和顺从。
子女要尽力满足父母的需求,并遵从父母的意愿。
尤其是在父母年迈的时候,子女们要尽力照料和敬重父母。
其次是对祖先的敬仰和祭祀。
古代中国人认为,祖先是家族的守护神,因此在特定的节日和仪式上,举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另外,孝道还包括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
父母要传承孝道的价值观念给下一代,并教导他们遵守家规和社会规范。
传统的教育方法包括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和示范行为。
5. 孝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古代中国的孝文化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孝道加强了家庭的凝聚力。
通过尊敬和孝顺父母,家庭成员之间建立了紧密的情感联系,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与共同发展。
其次,孝文化也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孝道的引领下,人们尊重家长、尊敬长辈,并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
这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最后,孝文化激励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孝善文化内容
孝善文化内容
孝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强调尊敬父母、孝顺长辈、关爱弱势群体,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
孝善文化的内容涵盖以下方面:
1. 尊敬父母:尊敬父母是孝善文化的核心。
孝顺父母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水平,通常包含不忘恩爱、孝顺顶礼、顺从遵从和不说父母的坏话等。
2.孝顺长辈:除了尊敬父母外,孝善文化也强调对长辈的尊敬
和孝顺。
长辈可以是父母的亲戚或朋友,也可以是长期生活、工作或学习中的领导或老师。
尊敬长辈主要表现在言行举止、关心照顾、感恩回报等方面。
3.关爱弱势群体:孝善文化也倡导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帮助。
弱势群体可以是老年人、病人、残疾人、贫困人等,关爱他们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善良和尊重。
4.勤俭节约:勤俭节约也是孝善文化的内容之一,这体现了一
种精神和品德。
节约不仅可以节省物质资源,也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这也是一种孝敬父母、回报社会的表现。
5.传承文化:孝善文化也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传承中国传
统文化可以让人获取更多的智慧和知识,也可以激发感悟人生的思考,这对培养好的品德和道德是有益的。
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 中国传统孝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孝,孝有大孝、小孝、三孝如何父母、祖
先等,其最初定义来自《论语》中“不孝者也哉”一语,即“不孝于
父母(则也)”。
孝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深入人心,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著名特色,一直是许多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根本价值观。
2 传承孝文化
传承孝文化的重要性,不仅是出于对过去的尊重,也因孝道能在
个人和社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传承古老的孝文化,
教导子女什么能养育子女,以及子女长大后用哪些方式去孝敬家长,
同时也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子女懂得要为家庭表现孝顺,有责任
心和宽厚精神,做一个孝子。
3 创新孝文化
随着新社会的发展,孝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文化范围之内,
也要与时并进,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创新孝文化的办法也不能绝对
固定。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贴近子女的特点来教育和实践,让孝文
化在现代社会中正确传承,依然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其优势和精神魅力。
4 结语
每一种文化都必须按照时代发展来变化,因此孝文化也不例外。
要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就要及时创新、贴近新社会,把旧的东
西变成现代新的“孝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实践、传承下去。
孝道文化内容
孝道文化内容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对父母的尊敬、孝敬和关爱。
孝道一词起源于古代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
孝道文化通过对孝的理念、实践和影响等方面的探讨,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家庭伦理、社会秩序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1. 孝的定义在孝道文化中,孝被定义为尊敬父母、孝顺长辈、关心家庭的行为。
孝道强调尊敬长辈,尊重家族伦理,将孝行视为人伦之首要。
在孝道中,孝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种家庭伦理的基石,是家族和社会稳定的关键。
2. 孝道的理念孝道的理念贯穿于儒家思想,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之言,表达了孝道的根本思想。
儒家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性,认为孝道是社会秩序和个体成就的基础。
通过孝道,人们能够培养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3. 孝道的实践在孝道文化中,孝的实践表现为尊重父母、敬老爱幼、关心家庭。
这包括对父母的尊重和顺从,关爱兄弟姐妹,尽力维系亲情。
孝道还强调对老人的关怀和尊重,认为老人在家庭中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值得尊崇。
此外,孝道亦要求子女应该关心弱势群体,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4. 孝道的影响孝道文化在中国社会中产生深远的影响,体现在家庭、社会和国家层面。
在家庭中,孝道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培养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爱,形成健康的家庭价值观。
在社会中,孝道有助于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国家层面,孝道文化强调个体与社会、国家的紧密联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5. 当代孝道的发展在当代社会,孝道文化依然具有深厚的影响力,但其表现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结构和家庭模式的多样化,孝道的实践方式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传统的孝道观念与现代价值观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既注重传统家庭伦理,又注重个体发展和社会责任的现代孝道。
6. 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孝道文化在传承中不仅保持着其传统的核心价值,同时也在面对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时进行了创新。
孝道的文化理解
孝道的文化理解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儒家道德体系的基石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含义不仅是指对父母的敬孝之情,更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对他人、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尊重和责任感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 敬孝之情: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孝之情,即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和感恩之情。
这种情感是在亲情关系中自然产生的,更是一种道德情感和责任意识。
2. 道德品质:孝道被视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被赋予了“仁爱、感恩、忠恕、悌敬”等多重意义,成为了人们道德行为的标准。
3. 社会传承:孝道文化也是社会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家庭、家族和社会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承和弘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他们将孝道文化言传身教,让孩子们从中受到教育和启示。
4. 国家认同:孝道文化也是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和软实力的体现。
孝道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不仅是一种亲情文化,更是一种道德文化、文化认同和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继续弘扬和传承孝道文化,将其作为一种重要
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指南,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国家认同作出积极贡献。
孝的文化知识
孝的文化知识一、孝的概念及历史渊源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指尊敬父母、尽孝道的行为。
在中国文化中,孝被视为最重要的道德准则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价值观念之一。
孝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先民时期。
二、孝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1. 孝教育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孝教育可以培养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家庭情感的个体,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环境。
此外,通过尽孝道,个人也能够获得自我提升和成长。
2. 孝文化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影响孝文化能够促进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弘扬传统美德也能够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提升国际形象。
三、中国传统节日与孝文化1.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祭扫祖先墓地,并向已逝亲人表达思念之情。
清明节也是孝道文化的重要体现,因为人们通过祭扫墓地,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
2.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等活动,同时也是纪念屈原的日子。
在端午节中,人们还会向已逝亲人表达思念之情,表现了孝道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3.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等活动。
中秋节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共度佳节。
在这样的氛围下,孝道文化得以深入挖掘和发扬。
四、孝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弘扬1.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弘扬孝文化最根本的途径之一。
父母应该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对家庭成员和社会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2. 社区建设社区建设也是弘扬孝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社区可以通过举办孝文化主题活动、开展孝教育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孝道文化的魅力。
3. 社会宣传社会宣传是弘扬孝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媒体等各方面可以通过广告、微博、电视节目等途径,向公众传递孝道文化的精髓,让更多人加入到弘扬孝道文化的行列中来。
五、结语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价值观念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弘扬孝道文化能够增强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形象。
孝道文化-
孝道文化-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孝道文化-中国传统美德一、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中孝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根植于中国人民的心中。
孝道文化的核心是尊敬和孝敬父母,这种美德在中国社会中被认为是最高尚、最受尊重的行为。
二、孝道的重要性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反映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和睦和良好亲子关系的价值观。
孝道在中国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个体到社会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尊敬和孝敬父母被认为是个人品德的象征,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三、孝道文化的传承孝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被广泛传承和弘扬。
许多中国文学作品中都融入了孝道的主题,如《孟子》、《二十四孝》等。
,许多中国人对孝道文化的重视和尊敬也通过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得以传承。
四、孝道文化的价值体现孝道文化在中国社会中有着深远的价值体现。
,尊敬父母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基础,家庭稳定的核心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孝顺。
,孝道体现了一种感恩的心态,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孝敬父母也是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通过尊重父母,人们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和关心社会的需要。
五、现代社会中的孝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现代社会对传统孝道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在发生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孝道文化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如孝敬父母、关心家庭、照顾老人等。
,孝道的核心思想也得到了扩展,强调了家庭和睦、相互关怀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六、孝道文化的推广和发展为了弘扬和传承孝道文化,中国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设立了全国孝敬父母标兵等荣誉奖项,以表彰和鼓励孝顺父母的榜样;开展了一些宣传活动,如“尊老爱幼、亲情宣言”等,以提高社会公众对孝道的认识和重视。
结论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作为一种美德和价值观念,承载着中国人重视家庭和亲情的情感。
它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独特而珍贵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这种美德,让孝道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只有通过孝敬父母和关心家庭,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中国的孝文化
中国的孝文化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传统文化中,孝文化最受推崇。
孔子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
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
”汉代“以孝治天下”,孝悌则成为人们做人的准则和行为的规范。
孝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
在选官制度上,也体现出对孝的提倡。
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就是“孝廉”,孝廉就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如果乡里有人以孝出了名,地方长官是有责任向上推荐的,而且还可以直接任用。
“孝”在古代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所谓圣朝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管文官武官,也不管官做多大,碰到父母之丧,如果不马上请假还乡,那是不对的,监察御史马上提出弹劾,可以处分到永不录用的程度,是很严重的。
不过有一点例外,以武将来说,他正在前方作战,假使父母死了,仍然要向朝廷请假还乡,皇帝可以下诏书,着他移孝作忠,予以慰留,这才可以不还乡。
古代连皇帝也要守丧三年。
譬如说丧期之间是不准结婚的,年轻皇帝登位前若要结婚,除非由皇太后下命令才可以。
在唐代、宋代、明代、清代都有,老皇帝一死,新皇帝没有就位以前,丧事没有发布,先办婚事,第二天再发丧,否则就违犯礼制。
这种古礼连皇帝都要遵守,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中国的孝道文化
中国的孝道文化一、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主要内涵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
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
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
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
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
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
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
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3、侍疾。
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
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4、立身。
《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
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
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
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
《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
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6、善终。
《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二、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历史作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1、修身养性。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代表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家庭伦理、家庭关系和社会道德等重要价值观。
孝文化最初源自于《论语》中的孝道,后来通过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与演变,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意义的孝文化表现形式。
中国的孝道文化是独特的,其主要特征是家庭为单位,父母为中心。
中国人传统的父母观念非常强烈,认为孝敬父母是一种道德义务,也是一种天经地义的行为,是子女对父母的感情表达,同时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父母在中国文化中是社会地位极高的人物,按照传统观念,子女必须尊敬、孝顺父母,无论父母在他们生命中的地位如何。
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
按照孝文化的原则,子女应该在父母生病时贴近、照顾他们,照顾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这也是中国孝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此外,孝道也体现在子女对年长者的尊敬和照顾上。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年长者拥有最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是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因此,无论他们处于生命的哪个阶段,我们都要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照顾他们。
孝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非常深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之一。
孝道文化的实践,令人懂得了亲情的重要性和爱的力量,能够在人们困惑时给人以支持和帮助。
孝道文化的强调,使人们具有了珍视家庭,崇尚亲情的良好情感,使我们尊重和照顾年长者的行动充满了温度和人文关怀。
总之,孝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其具有广阔的内涵和极为深刻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对孝道文化的重视和传承,我们相信,孝道文化一定会在中国文化中继续深入人心,成为我们民族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中国孝文化十讲
中国孝文化十讲中国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以下是中国孝文化的十个重要要点:1. 尊敬父母:中国孝文化强调尊敬父母,把父母视作最高尊严的象征。
孩子应该尽心尽力地照顾父母,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决定。
2. 孝顺行为:孝敬父母不仅限于言谈之间,更重要的是在实际行动中表达。
孝顺包括照顾父母的身体和精神需求,关心他们的生活,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
3. 敬畏先祖:中国孝文化强调对祖先的敬畏与纪念。
人们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拜祭祖先,表达对他们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4. 家族观念:中国孝文化强调家族观念,认为家庭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组织单位。
个人应该为家族的荣誉和利益而努力,尽力维持家族的团结和繁荣。
5. 传统仪式:中国孝文化包括一系列传统仪式和习俗,如祭祀、祈福、拜访父母的传统节日等。
这些仪式代表了对祖先和父母的敬意和感谢之情。
6. 儿女关系:中国孝文化强调儿女与父母之间的紧密关系。
子女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决定,并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照顾。
7. 传承价值观:中国孝文化认为孝道是家庭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需要代代传承。
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将孝道的观念和行为规范传给子女,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8. 社会影响:中国孝文化不仅影响家庭、个人关系,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
孝道的实践促进着社会和谐和稳定。
9. 孝与忠的关系:中国孝文化与忠文化相互关联。
孝顺父母是对于忠于家庭和对祖先的表达,也是对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履行。
10. 现代价值:中国孝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尊敬父母和关注家庭的需求仍然是中国人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孝道
中国传统孝道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之一,渗透到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正如谢幼伟先生在《孝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所说,“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谓‘孝的文化’。
孝在中国文化作用之大,地位之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修身养性,融合家庭,报国敬业,凝聚社会等。
一、孝文化的内涵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孝文化一直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处于“百善孝为先”的领导地位,被看作是人之善性的根源。
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人际道德关系。
在我国以孝道为核心的尊老养老道德观念,有文字记载者至少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孝道在整个中国伦理思想史中一直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孝被看作“百行之先”、“为仁之本”,它已经深深地植于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习惯。
孝是支配中国古代社会两千余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及至今日我们身上仍然有儒家孝道思想的深深烙印。
今天的中国正进入老年社会,从目前的社会现状出发弘扬孝道,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精华,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最基本的,“孝”这个概念主要就在于顺从父母的愿望,满足他们的需要和要求,这在中国是个十分古老的观念。
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
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
孝道也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还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孝文化
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孝”作为一种文化体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发展的,而在当代孝文化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亲亲关系,应该也可以发挥它应有的当代价值,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传统孝文化历经了古时期的萌芽、西周的兴盛、春秋战国的转化、汉代的政治化、魏晋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时期的极端化直至近代的变革,是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
先秦:孝道的形成与确立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之语,充分说明了孝之原始意义。
人们在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中,为乞求平安而进行的一种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动。
殷商、西周是传统文化的开端和创造时期,也是孝观念的初步形成和确立时期。
殷人把祖先视为喜怒无常、令人惧怕的鬼神,他们对祖
先的祭祀更多的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祈求,并没有更多的伦理内涵。
到了西周,人们依然对祖先进行虔诚而隆重的祭祀,不过与殷人不同的是,周人对祖先的祭祀既是一种宗教行为和政治行为,又包含着浓厚的敬仰、追念等血缘亲情,是一种伦理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西周孝观念除了祭祀祖先这层含义之外,还增添了奉养父母的新意义。
祭祀祖先是贵族的特权,奉养父母作为平民的义务,使孝观念向着“子德”的方向演进,并逐渐取代祖先祭祀,成为后世孝道德主要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开创者孔子在其思想理论中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内涵,提出了“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观点,“仁”是众德之总,而“孝弟”则又被视为众德之源、之总的“本”,其地位在整个传统理论中升到了核心,同时确立了“孝”对于所有人的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孝”也从此成为协调亲子关系的伦理规范,并成为古代社会宗法道德的基础。
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并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其天下太平。
”还进一步强调“事亲,事之本也”,认为尊亲、事亲是人生最大的事情。
孔孟对孝的论述,已经涉及到后世孝道的方方面面,从而确立了传统孝道的基本面貌。
汉魏隋唐:“以孝治天下”
汉代是中国帝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定型的时期,也是孝道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它建立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它把孝作为自己治国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础。
随着儒家思想体系独尊地位的确立,孝道对于维护君主权威、稳定社会等级秩序的价值更加凸显,“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渐走向理论化、系统化。
《孝经》、《礼记》以及“三纲”学说集中体现了孝治理论的风貌。
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社会伦理、政治伦理,孝与忠相辅相成,成为社会思想道德体系的核心,“以孝治天下”也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孝治国”的王朝,并实施了一些举措,提倡和推行孝道。
例如,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都表明了对朝廷的政治追求。
除此以外,西汉也把《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还创立了“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爵取禄联系起来,这成为孝道社会化过程中最强劲的
动力。
魏晋至隋唐五代七百余年,孝道观念虽然时而淡薄时而强化,但各朝统治者都坚持汉代孝道的基本精神,比如“举孝廉”作为察举的主要内容之一,一致为后世所承袭沿用,清代的“孝廉方正”仍是进宫入仕的重要途径。
其间最值得强调的就是孝道向法律领域的全面渗透,凭借法律力量推行孝道,进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控制,这也是“以孝治天下”的重要方法。
宋元明清:孝道走向极端化、愚昧化
宋元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理学家认为孝道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伦理属性,儿子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不可违抗的,与此同时孝道的专一性、绝对性、约束性进一步增强,对父母无条件顺从成为孝道的基本要求,“父母有不慈儿子不可不孝”成为世人的普遍信念,孝道进一步沦为强化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在实践上走向极端愚昧化。
族权的膨胀和愚孝的泛滥,就是孝道畸形发展的具体表现,如“族必有祠”、“家法伺候”等等。
后来的“割股疗亲”就是愚孝发展到极致的产物,这时中国传统孝文化被异化到面目全非的地步。
近代:孝道的变革与社会适应
近代社会,尤其到了晚清民初,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步伐
加快,西方文化的渐渐侵入,民主、自由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人民的自觉性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一大批文化先驱站在时代的高度,从自然人性的角度来揭露封建孝文化的专制性、绝对性,并且使孝文化融入时代的内到了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到严厉批判的传统孝文化开始洗去尘封多年的封建专制性,转而向新型孝文化发展。
在此引导下人们的时代意识、社会意识逐渐增强,许多人冲破家庭的牢笼和羁绊,站在时代前列,以天下和社会为己任,为民族尽其大孝。
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都曾以儒家忠孝道德作为动员、团结民众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
1939年3月12日,国防最高委员会颁布的《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及实施办法》中指出“唯忠与孝,是中华民族立国之本,五千年来先民所遗留于后代子孙之宝,当今国家危机之时,全国同胞务必竭忠尽孝,对国家尽其至忠,对民族行其大孝。
”
1939年4月26日,中国共产党的《为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告全党同志书》指出“一个真正的孝子贤孙,必然是对国家民族尽忠尽责的人,这里唯一的标准,是忠于大多数与孝于大多数,而不是反忠于少数和孝于少数。
违背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忠孝,而是忠孝的叛逆”,在这里,孝成为民族团结、兴旺的精神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
心。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现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到这么完全。
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
”
从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孝文化在促进国家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孝敬父母,尊君爱国的动人事迹,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传颂不休,成为培育中华传统美德的母本。
但是,从封建社会一路走来的孝文化,毫无疑问带着封建的糟粕性,所以,和对待所有传统文化一样,对传统的孝文化,我们应该辨其真伪,学会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