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与中医

合集下载

浅谈象数易学解读中医

浅谈象数易学解读中医

浅谈象数易学解读中医象数易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学问,它既包含了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知识,又融合了哲学、宇宙观等人文精神,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中医学。

在中医文献中,常常可以看到象数理论的运用,它为中医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象数易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其对中医的解读与应用。

我们来简要介绍一下象数易学。

象数易学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自然规律和天地变化而创立的一种思维模式,它通过对自然万物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象数符号系统。

这种系统用符号或图案来表示自然界的规律、变化和关联,使得人们能够以简单直观的方式理解和预测自然现象,进而指导实际生活和实践活动。

在中医中,象数易学的思想贯穿方方面面。

中医的辩证论治就是一种象数易学的体现。

中医辩证论治的基本理论是以阴阳五行为核心,以四象八纲为基本分析单位,探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一种分析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中医医师往往会运用象数易学的观点,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变化规律出发,对疾病进行分析辨证,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也融入了象数易学的思想。

中医诊断通常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其中望诊和切诊尤为重要。

在望诊中,中医医师会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脉象等,这些观察对象正好是象数易学中所研究的自然界变化规律的体现。

中医医师会根据这些观察结果,结合自己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的治疗方法上,象数易学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中医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多种方法,而这些治疗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都离不开象数易学的原理。

比如在药物治疗中,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质等病情判断指导下,选取相应的中药组方,这种组方的配伍原则正是依据了象数易学中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的原理来制定的。

而在针灸治疗中,中医医师的穴位选择和刺激手法也都融入了象数易学的观点,旨在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与象数易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渊源。

「周易篇」03-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周易篇」03-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周易篇」03-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做:国学易经,「易经」和「国学」经常都会同框出现。

易经我们就不解释了,国学乃一国之学,是能担得起国之重器之学问,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中国传统文化。

那么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何谓传统文化什么是易经,在前面的章节已有做介绍,这里来看看什么是「传统文化」,它有一个比较官方的解释: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简单理解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决定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三观。

它是我们的祖先,探索人与人相处,人与自然相处,这一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套: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这些都镌刻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我们的基因来自父辈,父辈的基因承自祖辈,祖辈的基因源于三皇五帝。

“文化”这个概念,在中国典籍中,第一次是在《易经》中提到的,“贲卦”彖辞中是这样说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字面意思就是:日月交替,天行不息,这是天文;常变常新,日久成俗,这是人文。

观天象,而知道四时变化,观人事,而可以教化群生。

这就是“文化”,将天地之道,人事之道,总结下来,传于后世,教化世人。

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有起源,有发展,有沉淀,有岁月风霜的基础上,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精华。

它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给每个历史阶段的人们,都能提供养分。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我们文化长河中的主角《易经》。

文化长河中的主角按神化传说,我们人都女娲造的,正经讲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

我们的文化是从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是那里传下来的,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被称为华夏大地,中国的第一个王朝,是夏朝,地处中原,所以我们又叫中华儿女,华夏子孙。

要去寻找我们文化的根源,那么就要弄明白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主画了这张关系图,来帮大家梳理一下,从盘古开天辟地,到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传承过程:红色部分为权力传递方向,虚线省略中间亲缘人物盘古时代「盘古」:盘古,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之神,开天辟地,化生万物。

中医与易学的关系

中医与易学的关系

中医与易学的关系
中医和易学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有关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着与易学相关的理论支持。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的身体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而这也是易学所研究的对象之一。

同时,中医的诊断方法也与易学有着共通之处,如中医的八纲辨证法和易学的八字命理等,都是通过观察人的身体特征和生命活动,来推断个体的命运和健康状况。

另外,在古代,许多中医大师也是易学专家。

如《黄帝内经》的作者黄帝就是一位卓越的易学家,他的医学理论也深受易学的影响。

同时,也有很多中医医案和经验,被运用到了易学的实践中,如《神奇经》中记载的针灸疗法就是以中医为基础的。

总之,中医和易学之间的互动和互相影响,使得两者的理论体系得到了更加丰富的发展和完善,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具有综合性和科学性的健康保健和命运预测方法。

- 1 -。

周易与中医(修订)

周易与中医(修订)

三易:《郑康成易赞》曰:“易一名而含三义: 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易纬乾 凿度》谓,“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变易者,其气也.不易者,其位也。” (1)变易 (2)简易 (3)不易
2、《周易》的作者
传统的说法,《周易》成书是“人更三圣, 世历三古。” 上古:伏羲 中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 发明八卦
鹿茸; 凡天地间物,其秉气以生者,多秉先天卦 气也。有兽如鹿,是秉先天坤震之气,震 具东北,在今关东,与正北坤卦相合,是 为复卦。鹿秉此气,故鹿茸以关东者为佳。 冬至一阳生,复卦值月,故鹿解角生茸以 应之,用能补阴中之阳气。 麋是秉先天乾巽之气,先天巽居西南,在 今云南吐蕃,与正南乾卦相合,是为姤卦。 麋秉此气,故麋茸以吐蕃者为佳。夏至一 阴生,姤卦值月,故麋角解而生茸,用能 补阳中之阴血。
《周易》与中医
上篇——周易基础
• 易与天地准,是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 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 为变。
一、引言——《周易》与日常生活
“ 易学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 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 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四库全书 提要》
平人标准 生理状态:康泰;既济 上虚下实 上清下浊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上寒下热 不倒翁,等腰三角
第一个:一觉到天亮,当然有些事情烦恼你,比如你和 你先生吵架闹离婚,那当然睡不着觉,这是正常的。 (既济) 第二个:男人女人都有,叫做早上的阳反应,女人早上 起来的时候,乳房很敏感,男人阴茎会勃起。( 既济) 第三个:是胃口正常,所谓正常的胃口不是暴饮暴食, 是很正常的量吃下去很满,不是吃很多,还不行,还 要再吃。(泰) 第四个:是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大便上厕所, 上完厕所才吃早餐。 (泰) 第五个:是一天五到七次小便,小便的量大,颜色要淡 黄。 (泰) 第六个:一年四季,不管春夏秋冬,不管你在哪里,在 阿拉斯加,在佛罗里达,还是在加州,永远都是头面 身体冷,手脚温热。 (泰) ( 既济) (倪海厦医师)

学中医为什么要学易学数术

学中医为什么要学易学数术

学中医为什么要学易学数术一开始,我学的是中医,听到我爱好是中医,很多人不屑,觉得中医就是骗子,反正老年人啥毛病都是肾虚,啥叫肾虚?“科学”环境成长起来的人不理解一个泌尿系统的器官为什么能够给人体提供生命的动力。

中医的理论基础就是阴阳五行生克制化,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木出毛病了,另外四行都出问题了,所以无论什么地方出毛病了都能归类到某一个五行出毛病了,所以不管什么毛病说某一个五行出毛病了肯定没错。

所以不管什么毛病都能马后炮说出理由来,总能扯到肾虚上面,我想这就是很多人不信中医和易学数术的理由。

但是因为家里人身体不好的某些原因,我深入了解了一下中医,学习了中医的整个体系,发现不是简单这样一回事,中医是一门有着周密逻辑思维的学科。

他能够根据身体表现出无数的分散的症状,找出整个病情真正的根源是什么,以及根据根源找出适合的治疗方法。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人流黄鼻涕,发烧,表面上是热证,但是舌苔不黄,身体怕冷,实际上就是一个“寒包火”症状。

外部鹅毛大雪,关了窗,内部烧煤窗不透风,气温自然急剧升高,这个时候,只要脱离寒冷的环境,鼓动阳气将窗打开(出汗),内外空气流通,自然内热的问题就解决了,而不是用清热药之类的寒药在房间内又是烧煤又是降温的,感冒自然迁延不愈。

中医就是这样一门学科,通过分析无数各种疾病病因,教你如何分析症状,如何在症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真正的病因是什么。

有人说《黄帝内经》《易经》是中国哲学,教我们“亢龙有悔”做人不能太高调,要中庸。

对这种“心灵鸡汤”一样的哲学,可能很多人不屑一顾,因为有人说“做大事不拘小节”,有的人说“勿以恶小而为之”,总之这样说有这样说的道理,那样说有那样说的道理,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道理?我觉得,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我可以找到答案。

因为我认为她教我的不是似是而非的哲学,而是通过实践,我可以治好病的真理。

可以做到真正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很多人贬低中医,我觉得是因为他们只是学到了“黄鼻涕是热证,要清热”的口诀。

《周易》与中医解析

《周易》与中医解析


“易”的含义: 1、易,同“蜴”,指蜥蜴,取其善于变化之 义。(蜥蜴为爬行动物,又名石龙子,统称四脚蛇;又比喻人格卑鄙的小人) 2、日月为易,象阴阳,寓易以道阴阳之义。


3、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 也;不易,三也。(汉·郑玄) 易简,谓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平易而简朴。
变易,谓天地万物运化不止,变动不居。
八卦取象歌: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朱熹《周易本义》

八卦的象征意义(《说卦》) 坎 离 艮 兑 水 火 山 泽 陷 丽 止 说 豕 雉 狗 羊 耳 目 手 口 中 中 少 少 男 女
卦名 乾 坤 震 巽 卦象 天 地 雷 风 卦德 健 顺 动 入 动物 马 牛 龙 鸡 人体 首 腹 足 巽 家族 父 母 长 长 男 女 男 女

5、《说卦》
是论说八卦象征意义的专论。全文追述 了《周易》创作的渊源,陈述了八卦的两 种方位(即先天、后天),说明了八卦的 取象特点。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 火不相射(yì,厌弃),八卦相错,数往 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6、《序卦》 旨在解说六十四卦的编排次序,揭示诸 卦相承的意义,卦序中含有事物向正面发 展或向反面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 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 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 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 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 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 师……



1、河图
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 四九居右,五十居中。
南、火 2 、7 东、木 中、土 西、金 3、8 5、10 1、6 北、水 1+3+5+7+9=25……天数 2+4+6+8+10=30……地数 4、9

郭晓刚 《易学与中医养生》最新

郭晓刚 《易学与中医养生》最新
五、现在一些常见的病史如何形成的?如何调养?
慢性咽炎如何调治
高血压、高血脂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脑溢血,脑血栓的应急疗法
如何预防得心梗等心脏病。
便秘是怎么回事?如何防止。
失眠是怎么回事?每个时辰醒来代表病灶在不同的位置。
猝死是怎么回事?
前列腺病是怎么回事?
平时不生病的人为什么会忽然得癌症?
脾胃虚寒形成的四个因素。
1、精神好 2、冬天手足温
3、有食欲 4、排便通畅
5、容易入睡睡的沉
6、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
易学与养生
易医同源(中医源自易经原理)
易经讲的是什么?(宇宙的规律,天人合一)
易经预测的原理是什么?(宇宙全息原理,中医四诊的原理)
疾病与运气的问题
“一命,二运,三风水”
易经与奶能补钙吗?
各种补钙产品能补钙吗?
疫苗真的可以免疫吗?是必须的吗?
多运动就能健康吗?
七、正确的养生理念
(避寒就温 天人合一 早睡觉 早起床 心情愉悦 养精 保持乐观心态 感冒正治 )
意念的力量
日本江本胜博士水结晶试验
四季饮食调养
日常食物的寒热性
养生守则
八、健康的标准
自幼受其祖父影响对中医、风水等国学颇感兴趣,后拜国际著名易学专家王虎应先生为师,潜心研究,八宅易阵风水学,六爻预测学,四柱命理学,无极易数等。并成为王虎应先生师传易阵风水唯一指定传人。期间又经民间高人指点,研习相学、传统中医。并运用易学原理破译了企业logo吉凶的奥秘,并为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指导策划及担任顾问。
易经与养生(五行与五谷,五行与五果,五行与五色)
风水与养生
风水气场对人的影响

《周易》与中医解析

《周易》与中医解析
第三讲
医易相通——《周易》与中医


孙思邈:“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张介宾:“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 以医而不知《易》乎?”
一、《周易》概说

(一)《周易》之名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 《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三易为夏、商、周三代卜筮之书,《连 山》、《归藏》汉初已不传。汉代时尊 《周易》为经而称《易经》。

3、《文言》 是专门解释“乾”、“坤”两卦之卦辞 和爻辞的,重在阐发两卦的象征意义,文 字较长。文言,谓“文饰乾、坤两卦之 言。” *(乾)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 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 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 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 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 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 无咎矣。”


4、9
1、6
有减无加
加多减少

2、洛书
戴九履一,左三右四,二四为肩, 六八为足,五居于中。

*(2)明夷

:利艰贞。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 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 贞。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卦辞、爻辞,按内容可分为三类:



1、河图
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 四九居右,五十居中。
南、火 2 、7 东、木 中、土 西、金 3、8 5、10 1、6 北、水 1+3+5+7+9=25……天数 2+4+6+8+10=30……地数 4、9

周易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浅探

周易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浅探

周易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浅探医者意也,易者道也,道者寂静也,太极者乃易学之体也,易者虚无也,太虚者一气之言也,气者万物之父母也,易学和医学同出一源而两途。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府也,周易是阴阳变化的应用,推往知今物极必反,具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备于内经,散载群书,而其变化,莫大于易学,因天人同一理,易医同一源,同此阴阳变化之道也,人和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人与天地气息相通,而易学始于乾坤推演、阴阳终于乾坤,而阴阳显其象,医学和易学同源之理是同其阴阳变化之道也。

其交相近,其用而异。

唯易经存其变化而不穷,开物成务、知未而伏往,进退不绝。

而医之为道、研阴阳、分五行生克,巧用调元赞化起死回生之术。

故中医理论中借易学之理、明天地造化之道,晓阴阳消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变化之理,由此方知人生于阴阳,成于阴阳,损于阴阳,而死于阴阳之消长。

明天人合一之理,太极之道。

而易医之理昭然若揭。

《周易》的理论在中医内经中早有运用,虽观其形殊,穷其理则一也。

而周易之为学,演之无穷,太极动而两仪生,然用其卦象推研事之吉凶变化,而周易之理在中医学中,则是太极动而生阴阳,阴阳生化,而出五行,阴为坤为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等,阳为火,火为乾,乾为天,天为南,南为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等。

用五行生克说明了中医学中的生理病理、用药及辩证之妙理。

因此中医学中的理论和易学均从太极之动静变化,互为其根本。

虚无易之体,阴阳是易之变,为演其物象之妙,天地分其阴阳,阴阳分为有形和无形,万物因气而化神,以气为生长之祖气,形神具气以成,故为后天之祖。

无形为天,有形为地,天而为阳、有形为阴,无形为乾,有形为坤,乾坤其合天地太生。

万物均从阴阳而生。

医能明此,而知人体阴阳气血生归有所,脏腑病变之由,故知人生长壮衰病死之理。

2 周易与中医阴阳在治则上的应用宝命全形论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则缺,水得土则绝。

易经与中医的书籍

易经与中医的书籍

易经与中医的书籍1. 引言易经和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之一,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具有指导人们生活、思考和实践的作用。

中医是中国古老的医学体系,它以人体整体观念和整体调理为基础,通过草药、针灸等方法来维护和恢复人体的健康。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易经和中医的经典书籍,这些书籍对于理解和应用易经和中医的原理和方法非常有帮助。

2. 易经书籍2.1 《周易》《周易》是经典的易经文献,是易学研究的基础。

它包含了六十四卦和六爻的组合,通过解读卦象和爻辞,可以揭示出人事物的变化规律和内在意义。

这本书总结了古人对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2.2 《易经》述义《易经》述义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易经注解,由司马昭撰写。

这本书对于《周易》的卦象、爻辞以及各个卦的解释进行了详细和深入的阐述。

它不仅解释了易经中的符号和象征意义,还提供了对于易经的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思考。

2.3 《尚书大传》《尚书大传》是易经的另一本重要注解,全称为《尚书大传周书考》。

它由庞熙撰写,主要对《尚书》中的卦辞进行了注释。

这本书对于理解《周易》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非常有帮助,同时也提供了对于易经哲学的深入研究。

3. 中医书籍3.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也是最早的中医文献之一。

它包含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涵盖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

《黄帝内经》通过阐述人体的结构、功能和疾病的发生机理,提供了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2 《千金方》《千金方》是中医药学的重要著作,由孙思邈所著。

这本书记录了大量的中草药方剂,并详细讲解了它们的功效和应用。

它对于掌握中药的知识和运用非常有帮助,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和药物研究。

3.3 《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中医针灸疗法的重要著作,由杨继洲所著。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针灸的理论、技术和方法,通过调理经络和穴位来平衡人体的阴阳和脏腑,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周易》对中医藏象学说的影响

《周易》对中医藏象学说的影响
阐述 。
1 从 藏 象 与 卦 象 的结 合
论 “乙癸 同源” 肝 肾 同治 、
占筮 , 过 把 卦 、 与外 界 事 物 联 主 夏 , 与 乾 主 秋 , 与 艮主 冬 。 通 爻 兑 坎 系在一起 的 方 法 , 从 占得 的爻 象 因为这 四卦位于 正 四方 , 以又称 “ 昕
余年 来 , 易 相 通 , 相 促 进 、 医 互 增 在形 成 和 发 展 的 过 程 中 , 到 了 受 还决 定 了八 卦的方 位 : 震东 、 南 、 离
长 。古代 的 医家都精 通 易学 , 中医 《 周易 》 方法论 的深刻 影响 。 的经典 著作 都 充满 着 《 易》 哲 周 的
位联 系在一起 , 以肝 、 肾两藏 而 言 :
作者简介 钟燕春 , , 女 广西 中医学院 2 0 中医基础 理论专业硕 士研 究生 。研 肝属 木 主 春 , 在 东方 ; 属 水 主 0 6级 位 肾 究方向 : 中医基础理论规范化研究 。
冬 , 于北方 。后 世 医把 八 卦 与 位
为 :象 , “ 形象也 ; 藏居 于 内 , 形见 于 ( 后人 称 之 为 阳爻 ) “ — ” 后 式 。 和 — ( 外 , 日藏 象 。 l 就 是 说 , 于 体 人 称 之 为 阴 爻 ) 种 。 在 一 个 卦 故 ”1 藏 两 《 内经 》 象 学 说在 阴 阳五 行 藏 内 的脏 腑 , 以通 过 体 外 的 征 象 , 中 , 可 爻位 的顺 序 是 由下 往 上 的 , 爻 学说 的基 础 上 , 藏 腑 与 时 令 、 把 方
震卦 为雷 , 坎卦 为水 , 艮卦 它科学 的 思维 方式 和宏 深 的哲 理 人 体脏腑 的生理 和病 理 情况 , 而 卦为天 , 进 影响着 中医理论 的形 成 和发 展 , 被 指导 临 床 。藏 象 学 说 体 现 了 中 国 为 山 , 卦 为 地 , 卦 为风 , 木 , 坤 巽 为 称为 中医 理论 的 源 头 活 水 。二 千 传 统思 维形式 和方 法 的独 特性 , 它 离 卦 为 大 , 卦 为 泽 。《 卦 》 兑 说

易经与中医

易经与中医

易学在医学观念、医学理论和医学方法等方面为中医药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易经说卦》在论述自然法则与立人处世应遵循的准则时说:“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中医药理论流淌着《易经》的“血液”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和中国古代的其他发明相比,它是惟一的体系完整、科学思想与操作技术完美结合的发明创造,又是惟一的继续发挥着功能并仍旧产生着影响的东方科学。

和西医学相比,中医学从医学观、思维方式、理论构成皆大异其趋。

以此,中医学的行进路线和学术大厦的形态完全不同于西医学。

同是以防治人体疾病为目标的医学能有如此不同,关键在于中医学受易学的理论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中医学以有机论整体观审视人体,重点研究人体功能和变化过程而非实体结构;中医学重视人体的时间特性,以时间统摄空间,明显区别于西医学着重阐述人体空间,以空间统摄时间;在理论构建方面,中医以模型化的方式和西医、西方科学的公理化绝然不同。

中医学的这些特色是受易学的影响而铸就的。

中医学的经典《黄帝内经》就是在《周易》的影响下结合医学实践而形成的。

此后又随着医学实践的丰富不断援用新创生的易学理论而构建医学理论,在汉代象数易学爻辰说的影响下,中医发轫了五运六气;在宋代易学图书学派盛论太极图时,明代中医学有几种命门学说的形成,呈现了中医学理论演化进程中“医易相关”的特征。

易学对中医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医学观念、医学理论和医学方法三个方面。

易学与中医学的有机论人体观在古代科学未分化以前,医学和易学源出一家。

人体知识曾是易学素材之一,《易传·系辞》曾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易学把人体脏腑器官纳入易的框架,例如《易传·说卦》:“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身,离为目,艮为首,兑为口”,这是在巫术医学时代以占断病所循按的依据,可谓“医易同源”。

随着先民实践的发展,医学分化为独立的学科,但医家的基本观念仍和“大道之原”的易理一致,易的基本观念也便成为医学的基本观念,这些观念集中体现于《黄帝内经》并延续至今,我们把中医学的医学观概之为有机论人体观。

周易与中医的联系

周易与中医的联系

易经精讲要讲易,就要先追朔易的起源。

日月为易,象征阴阳。

甲骨文中的“易”字是怎么写的呢?上日下月这就像一个文字化的太极图,代表着阴阳互补,日月盈昃。

从历史上来说,在《周礼》“太卜”的记载中,有《三易》的说法;《三易》是指《连山》、《归藏》和《周易》,三个不同朝代的占筮书。

据说“连山”是夏朝的占筮书,“归藏”是殷商的占筮书,“周易”是周朝的占筮书。

而现在说的《周易》本身不是道教的书籍,道教是出自与农民起义军的组织五斗米道,为了秘密传播假托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为鼻祖,以周易等古书为经典,而《周易》和老子相差千年.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

即是说宇宙的事物存在状能的是1)顺乎自然的,表现出易和简两种性质;2)时时在变易之中;3)又保持一种恒常。

如《诗经》所说“日就月将”或“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这是简易;其位置、形状却又时时变化,这是变易;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

现行《易经》指的是《周易》,《周易》分为经、传两个部分。

“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

“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

因其阐发经文大义,如本经之羽翼,故汉人称之“十翼”,后世统称《易传》。

《周易》的基础在于阴阳,《道德经》中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而圣人为了更加精确地阐释天地之间的道理,就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六划组合体,即“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每卦共有六条线条,称为“爻”。

《说文解字》云:“爻,交也”;王弼云:“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

“爻”的原意也就是阴阳之交变。

因此一断横称为“阴爻”,以“六”表示;一长横称为“阳爻”,以“九”表示。

刍议易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方面的意义

刍议易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方面的意义

片 战争 之 后 的诸 多学 者之 所 以否 定 《 易经》 , 究其
原 因一在 于心态 ,二在 于忘 记 中国传统 文化 的渊 源, 三 在于 当时社 会制度 的弊 端 。 总 体而 言 , 《 易经》 的哲 学 与方 法主 要 体现 在 简 易、 变 易、 不易三 方’ 面 。 “ 简易” 是 指化繁 为简 , 学会 提纲挈 领 。现代 自然科 学研 究的 原则 是将 复 杂 的 问题 转化 为 简 单 的 问题 , 强调 由繁到 简 的 过
开《 易经》 。 《 易经》 的精神 到底 是什么 ? 杨振 宁先 生 认 为“ 浓缩 化 、 分类化、 抽象 化 、 精 简化 、 符 号化 是 《 易经》 的精神 。” [ 7 西 方科 学是分 科而 学 , 强 调精
确 的数字 与 量化 , 而 中 国古代 科 学或 者 东 方古 代 科 学是 全科而 学 , 强调基 于整体 观之 分科 而学 , 侧 重于模 糊 逻 辑与 模 糊数 学 , 进 而将 《 易经》 的哲 学 思想具 体落 实到每 一个 科学领 域 的实践之 中 。尽 管《 易 经》 给现 代 人 的表 面 印象 是“ 浓缩化 、 分 类 化、 抽象 化 、 精 简化 、 符 号化 ” , 但 实 质上 包 涵 了现 代唯物 主义 , 包括 了唯物 辩证法 的一切思 想 。 而鸦
 ̄a t r a c t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s o f Y i Xu e t h i n k i n g we r e e x p o u n d e d f r o m t h e e s s e n c e o f T h e Bo o k o f Ch a n g e s a n d t h e
助于进一步理解现代 医解决 患者 问题 。 因此 , 作为 一个

中医与易学的关系

中医与易学的关系

中医与易学的关系中医和易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一定的关联和联系。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体系,而易学则是一门研究人类命运和自然规律的学问。

虽然它们在研究领域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某些方面又有着共通之处。

中医和易学都致力于研究自然和人类的规律。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

因此,中医通过研究自然界的气候、地理、植物、动物等要素,来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而易学则是通过观察天象、地理环境、数字等元素,来揭示人类的命运和行为规律。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医和易学都是通过观察和研究自然和人类,来寻找规律和真理的。

中医和易学都强调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

中医的理论体系是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它强调人体内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于内外因素的失衡导致的,而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平衡。

易学也是基于整体观念,它认为宇宙万物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易学通过观察天文、地理、人事等方面的变化,来揭示整体的运行规律和变化趋势。

因此,中医和易学都强调综合分析和系统思维的重要性。

中医和易学在实践中都注重个体差异和个体化治疗。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特征,来判断病情和辨别病因。

易学也注重个体差异,它通过分析个人的生辰八字、八卦、风水等要素,来预测个体的命运和发展趋势。

因此,中医和易学都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和指导。

中医和易学都强调平衡和调整。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衡或五行失调导致的,因此调整阴阳、平衡五行是治疗的关键。

中医通过草药、针灸、按摩等方法,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相克关系。

易学也强调平衡和调整,它认为人的命运和行为是由于阴阳五行等要素的变化和影响,因此通过调整环境、改变行为等方式,来达到平衡和和谐。

浅谈象数易学解读中医

浅谈象数易学解读中医

浅谈象数易学解读中医象数易学(也称象数学)是一种古老的中医辅助诊断方法,它通过观察人体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症状,来推断疾病的根源和病情的变化。

在中医学中,象数易学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读工具,它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病情,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治疗。

象数易学的基本观点是,人体内部的疾病与外在表现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观察人体的形态、颜色、气味、声音等多种因素,可以推断出疾病的病因和病情的变化。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会根据象数易学的解读结果,结合其他诊断方法,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象数易学中的颜色解读。

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与五行相对应,而五行又与五种颜色有着密切的联系。

心与火相对应,火的颜色是红色;肝与木相对应,木的颜色是绿色。

在象数易学中,医生会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球等,来判断五脏六腑的状况,从而推断出疾病的根源和病情的变化。

象数易学中的形态解读。

中医认为,人体的外在形态也能反映出五脏六腑的状况。

脸上的皮肤状况、脸形、眼睛、五官等都可以为医生提供诊断线索。

比如说,面色黄表示脾胃功能不佳,面色青紫表示肾脏功能减退等。

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形态,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象数易学中的声音解读。

在中医中,声音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诊断因素。

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医生可以判断出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声音尖细表示气虚,声音低沉沧拉表示肾虚等。

通过观察并解读患者的声音,医生可以更快速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其制定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案。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需要对象数易学有深入的理解和熟练的掌握,在日常诊疗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

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借鉴现代医学的成果,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2、卦辞、爻辞——文字系统
筮辞:卦辞:解说卦象的辞句 爻辞:系于卦象之下,解说爻象的辞句
卦中六画的排列从下到上,用初、二、三、 四、五、上表示位序,阳爻称九,阴爻称六, 爻象共三百八十四。
乾 元 亨 利 贞
(万物的根元,通达顺利,
卦辞
祥和有益,正而固。)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上九:亢龙,有悔。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泰原:始“的小往理大论来思”维和泰朴和素否辩、证既观济念和未的济萌。芽。
否:“大往小来”
(1上)九承:认“事亢物龙存有在悔”着对立面
(2)承认对立事物的互相转化—物极则反。
(3)交感变化
泰: 乾下坤上 否: 坤下乾上 既济:离下坎上 未济:坎下离上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 言,读易韦编三绝。” ——《史记·孔子世家》
无悔:无困忧;悔亡:过去的困忧经已消失
「咎」灾患
为咎:将成为灾患;匪咎:不是灾患;
何咎:不构成甚么灾患;无咎:无灾患
「吝」艰难
小吝:遭遇小人而艰难;终吝:到最后还是艰难;
贞吝:所占的事将遇难
「厉」危险
有厉:有危险
「孚」诚信
「吉」吉利
「凶」祸殃
《易经》
3、《易经》的哲学思“大想人”和“小人”、
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损、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初九:潜龙,勿用。
爻辞
又如:
泰: 小往大来,吉,亨。 否: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卦辞 爻辞
《易经》
“述”—— 引用当时流行的歌谣及少量

易学可以应用到医学里

易学可以应用到医学里

早在春秋时代,中医就已引用《易》学原理。

《左传》记载,医用蛊卦来解释晋平公的病情,说他是“女惑男,风落山”。

蛊卦的上卦是艮,代表山,也代表少男,下卦是巽,代表风,也代表长女。

后世自此便把年长女子勾引年轻男子称为“落山风”。

自汉代以后,引《易》学阐述医理已成为中医学特点。

宋代的方书中,还记载许多以《易》学命名的方剂。

明代张景岳的《类经附翼‧医易义》,几乎把所有的宋《易》基本内容都纳入其医理之内。

医与《易》的密切结合,反映中医学如何利用自然哲学实践对人体的研究。

易学除了影响中医学发展之外,《周易》传到欧洲后,也在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称赞此书“代表中国人的智能”。

德国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兹认为,“八卦”体系与他发明的二进制制互相符合。

丹麦的量子力学创始人、诺贝尔奖得主玻尔,甚至以《易》学“太极图”作为家族徽号。

《周易》与中医推拿

《周易》与中医推拿

《周易》与中医推拿1、推拿疗法中的阴阳虽然在《易经》中并没有关于阴阳的直接沦述,但构成《易经》符号系统的最基本的要素“—”、“--”作为两个性质相反的东西,代表着宇宙最基本的两种力量或趋势。

《易经》微显阐幽,明确地提示出阴阳大义,认为宇宙问最基本的规律就是一阴一阳的对立统一。

《内经》发挥《周易》的阴阳思想,指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素问·天元纪大论》)《内经》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壮大、衰亡的内在动力,是世界纷繁灿烂而又秩序井然的幕后指挥者,阴阳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阴阳的对立统一、调畅、和谐是事物存在、发展、变化的条件。

推拿疗法虽然不像中医学的其他学科那样重视阴阳的辨证分析、调整纠正,但是它很重视手法操作部位的阴阳定性与手法本身的阴阳属性。

如成人推拿手法中分推法与和推法在胸腹部、面额部、手腕部、腰背部等部位操作时被统称为分(合)阴阳法;直推法在上肢或下肢的内(外)侧部位操作被称为推手或足三阴(阳)法;在头部阳经聚集处操作的复合手法称为三阳开泰法等。

有时,推拿手法也可根据手法力度的轻重深浅原则被分类为阳刚类手法和阴柔类手法2大类,而不是传统的6大类分法。

在小儿推拿特定穴中有阳池穴、阴池穴之称。

而小儿推拿复合手法中“猿猴摘果法”共有5种操作方式,其中《厘正按摩要术·卷三》记载的猿猴摘果法操作方式又被称为转阳过阴、转阴过阳法。

同时,在推拿练功中也有阴阳反掌(又称翻掌,主要用于治疗腕部筋伤)、阴阳磨势(主要用于腰部筋伤)的锻炼方法。

2、推拿疗法中的八卦天地阴阳称为两仪,四时称为四象,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称为八卦。

八卦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爻,爻有阴阳两类,阳爻表示阳光,阴爻表示月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学与中医一、易医共通历代以来,不少人主张医源于巫,中医也源于巫。

比如古代的医字就从巫:毉,后来才从酒:醫。

孔子说过“不可以作巫医”的话,《山海经》上记载,巫也管医药。

《世本》也说:“巫彭作医”。

于是就认为,古代巫也就是医,医也就是巫,巫是医的源泉。

然而对中国古代神话研究有素的袁珂先生在注解《山海经》的时候却指出:“诸巫所操之主业,实巫而非医也”,”非可以因为‘百药爰在’语遂以医职替巫职也”({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97页)。

在文明发展的某个阶段,宗教意识不仅笼罩,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那时候,唯有神职人员才是社会上唯一有文化的阶层。

如果把这个时代作为人类文明的开端和源头,那么不仅是医,而且是一切文化,都源于巫:音乐舞蹈源于巫,文学艺术源于巫,哲学、科学源于宗教,也是源于巫。

就是在宗教意识渗透社会的时代,医疗问题也并不全部控制在巫的手里。

据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载,古代巴比伦人假若有了病,就把病人抬到市场上,每一个经过病人身旁的人都必须依据自己的经验对病人提出建议。

在这里没有巫术。

中医治病主要是汤药,传说为伊尹所作。

而伊尹本是个奴隶,后来作了商汤的宰相。

随着《易经》到《易传》的发展,中医学也有了大踏步的前进,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经典《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理沦基础,直到今天,学中医者还必学《内经》。

《内经》或中医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整体观念(其实任何一种古代医学都是整体观念,包括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古罗马的盖仑等人的医学)。

它把人看作一个整体,又把人和他周围的世界看成一个整体。

人体一部分有病,会影响其它部分,肉体器官的病变会影响人的情绪,人的情绪也会影响人体器官的功能,甚至导致病变。

外界的情况也时刻影响着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人体致病主要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

内在因素是人的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在因素是气候:风、寒、暑、湿、燥、火。

这就是所谓的”七情六淫”。

但《内经》似乎更强调外因,它多次指出:“风为百病之长。

”从现存资料看,把阴阳学说引入医学时间较早。

比如医和,主张六气致病说,头两项就是阴阳。

据《史记·扁鹊列传》,春秋时代的扁鹊就用阴阳的对立给人解释病情。

汉文帝时的医生仓公说老师教他“五色诊病”,据说五脏都有颜色表现于面部,但还未见和五行生克联系起来。

阴阳和邪正一样,是个过分宽泛的概念。

假若一个人面红耳赤,浑身发燥,你找一点滋阴的药,比如银耳,让他喝银耳汤,就能解决问题吗?为了能更具体地描述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中医引进了五行说。

五行学说把人的五脏、六腑、五官、筋肉皮毛都纳入一个体系,并用生克的原理来解释它们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

当某一部分出了问题,医生就可以考虑它对于其他部分的影响,及早防治。

药物也按五行分类,并用生克的原理来使用它们。

这里我们注意到,中医并没有采用八卦说,虽然《说卦传》已经使八卦象征着人体的头、手、足、耳、目、口等等。

五行说比阴阳说要具体得多,它的区分有许多合理之处,但牵强之处则更多。

至于按生克治病,恐怕还是太宽泛。

比如你脾胃不和,属土。

木克土,酸属木,难道你弄点酸类的药就一定能奏效吗?东汉末年,医学又有了大发展。

代表人物是现在被尊为”医圣”的张仲景。

他写了《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用三阴三阳这“六经”来区别病类,称为“六经辨证”。

据可查的文字资料,是西周末年的伯阳父最早用阴阳二气的对立来解释地震的原因。

后来是医和,用阴阳二气解释疾病的成因。

论资格,中医援引阴阳比《易传》要早。

《易传》讲物分阴阳,卦爻是物的象征,自然也分阴阳。

这样,全部《周易》就把自己的两只脚都站到了阴阳之上,一只是阳,一只是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阴阳学说把世界一分两半。

但每一半的情形并不相同,又须进行区分。

同是阴或同是阳,程度亦有不同。

于是有老阳、少阳、老阴、少阴之说。

但中医从扁鹊起,就有”三阳”之说(见《史记·扁鹊列传》)。

所谓”三阳”,《素问》的解释是:“手足各有三阴三阳”。

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名称和《周易》并不一样,且区分比《易传》又早又细,也不是来自《易传》。

到战国时代,形成了专讲阴阳的所谓阴阳家,其创始人为邹衍。

《汉书·艺文志》载,阴阳家著作二十一种,三百六十九篇。

现在已经全部看不到了。

后人根据司马迁、刘向等人对阴阳家的描述,认为《吕氏春秋》中的《十二纪》、《圆道》、《音律》以下八篇,《召类》、《应同》等篇,保存着阴阳家的思想。

阴阳家认为;“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

”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吕氏春秋·大乐》)。

这在《易传》里面,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阴阳家说:“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吕氏春秋·大乐》)。

这在《易传》里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但丢弃了“浑沌”、一离一合这些内容。

阴阳家认为,“天道圆而地道方”。

所谓“天道圆”,是说一切事物都在作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日夜每天一循环,月亮一月一循环,气候一年一循环;事物有生有死,一生一死不停循环等等。

一年四季的循环,是由于阴阳之气的运动。

据《吕氏春秋·音律》篇:“太蔟之月”(即立春之月),“阳气始生”。

“蕤宾之月”(即夏至之月),”阳气在上”。

“应钟之月”(即立冬之月),“阴阳不通,闭而为冬”。

“黄钟之月”(即冬至之月),阳气潜藏,所以“土事无作”,不要兴土功,“以固天闭地”。

假若兴土功,“阳气且泄”。

正是这种阴阳之气的运动,决定着一年四季的变迁。

阴气极盛时是冬天,阳气极盛时是夏天。

阴阳各半时就是春秋。

这样一种思想是秦汉时期人们的普遍认识。

朱伯昆先生说:“道家和阴阳家的阴阳说……为易学家所吸收,用来解释《周易》和筮法中的变化法则。

”这个论断是正确的。

明朝末年著名的医生张景岳说:天地之道,以阴阳之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之气而长养百骸。

《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故日: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医易》)。

医易同源的“源”,就是自然界的变化。

易要解释天地人之道,医要说明疾病的成因,也要研究自然界的运动,他们面临着共同的对象。

这个对象,就是天人共通的阴阳之理。

但是医偏重于“阴阳消长之机”,而易却具有”阴阳动静之妙”,它们各自侧重于阴阳说的某一方面。

易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中国的历代著名医家都非常重视对于易学的研究工作。

唐朝逊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从而指出了易学对医学的指导作用。

易理在医学方面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其涉及范围之广,使用医家之众,影响后世之远,都是有史可征的。

现在我们看到,基础理论、辩证论治、方药制剂、针灸气功等各个方面,都明显地受到它的影响,并且逐渐地成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史,易学的兴衰对其产生了很大作用。

同时,也正是由于中医学的蓬勃发展,又进一步刺激了对于易理的探讨和领悟。

《周易》的卦象中,首将人体配卦,以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不仅如此,而且爻辞中直接使用医学术语来表达卦的吉凶程度。

例如:泣血涟如,血去惕出、贞疾、恒不死,噬腊肉遇毒、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损其疾、使遄有喜、臂无肤,其行次且,妇孕不育,这也从另外的角度说明易学的产生,医学在其中发挥了一的作用。

汉朝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说:”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

夏至之后,一阳爻下,一阴爻上也。

斯则冬夏二到,阴阳会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

阴阳变易,人变病焉”。

这是利用十二消息卦来说明季节变化交替对于疾病的影响。

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侯决病法。

文中说:“立春正月节,斗指艮。

雨水正月中,指寅。

惊蜇二月节,指甲。

春分二月中,指卯。

清明三月节,指乙。

谷雨四月中,指辰。

夏至五月中,指午。

小暑六月节,指丁。

大暑六月中,指未。

立秋七月节,斗指坤。

处暑七月中,指申。

白露八月节,指庚。

秋分八月中,指酉。

寒露九月节,指辛。

霜降九月中,指戊。

立科十月节,斗指乾。

小雪十月中,指亥。

大雪十一月节,指导壬。

冬至十一月中,指子。

小寒十二月节,指癸。

大寒十二月中,指丑。

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侯,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调解之也。

”。

这是以艮巽乾坤四封为位,以定节气物候之变,用业判断病症状况。

一、医与阴阳、五行阴阳学说亦应用於中医学上,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及病理变化的规律。

简单来说,阴是指人体实质的物质,即体液,包括血液、津液、泪水、鼻水、内分泌,甚至男性的精液。

至於阳,则指人体非实质的物质,即身体的机能和气。

阴阳协调,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调,则百病丛生。

阴阳平衡阴盛阳虚阴虚阳盛阳盛:身体机能过度活跃,精神亢进,内热,损耗体内液体,症状是发热、口渴、大便燥结、头痛、失眠、烦燥不安等。

阳虚:身体机能衰退,活动力减弱,内寒,症状是疲乏无力、畏寒肢冷、自汗、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等。

阴虚:身体阴份不足,会感到口燥咽乾、皮肤乾、贫血、内分泌失调、内热、手足心热等。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人体内若阳气偏旺,阴气就必然受损;相反阴气为主,阳气则受抑制。

阳气旺盛会产生热证,阴气至极会产生寒证。

寒到极点会生内热,热到极点也会生内寒,即寒证。

阴阳并非总是对立的,也互相依赖而生。

例如,人体的机能活动(阳),必须有营养物质(阴)的滋养,但另一方面,机能活动又生卺营养物质,变成身体所需,藉以维持生命。

五行模式的使用,主要是以相生相克来说明五大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一旦失去了协调,某一行出现了有余或太过的情况,另一行又不够力量去克制,有机体就进入了病态。

人体是极其复杂的有机体,疾病绝不是孤立的,固定的。

任何一个系统的疾病,都会影响到其他的系统,例如有人思虑过度,竭尽心力,则火生土的能力中断,首先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病状。

接着就是因为火无力克金,于是金气大盛,乘木侮火。

乘木则产生了头昏眼花的现象。

侮火则出现了思维紊乱、六神无主的病症。

依靠五行理论的指导,我们可以采用“母实泻其子”、“子虚补其母”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木实,可以泻火;土虚,可以补火。

五脏的生克关系是否正常,可以从人的面色、声音、口味、脉象等方面观察到。

现代一般中医比较广泛使用的诊病方法只是切脉与望色而已。

切脉,是在寸口脉中分出寸、关、尺。

左右共六部来诊察五脏的虚实、寒热、表里。

这种诊病技术需要执业中医者相当长时间的自我修养。

望色,则是分出青、白、红、黄、黑五色与五脏五行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