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汉乐府: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3、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甲骨卜辞:甲骨卜辞即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在今天可识的汉字中,以甲骨文为最古。

殷商王室崇尚迷信,常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并将占卜时日、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和占卜结果等刻写在上面。

甲骨上的文字,大都是占卜之辞,间有少数记事文字也常与占卜有关,所以一般称为卜辞。

甲骨卜辞是一八九九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王朝都城遗址,也叫殷墟)发现的,从中可以看到殷代的生产状况和社会制度。

如从卜辞中有“禾”“黍”“稻”“麦”“稷”“粟”等字,可知殷代已有很多种类的农产品;从“牛”“羊”“犬”“豕”等字以及对这些牲畜大量宰杀的记载,可知当时的畜牧业已很发达;从“奴”“仆”“臣”“妾”等字,又可知当时的阶级关系已很分明。

总之,甲骨卜辞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2、铜器铭文:铜器铭文即金文,旧时又称“钟鼎文”,是铸或刻在古代青铜器上的铭文。

殷商时代的铜器已有简单的铭文,到了周代才日益发展。

这些铭文的内容很复杂,大抵不外记录有关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之类。

由于器物的限制,铭文一般不能过长,大都不过数十字,但个别也有三、五百字的,如《散氏盘铭》和《毛公鼎铭》。

铜器铭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3、《周易》卦、爻辞:《周易》中的卦、爻辞是一种专为卜筮之用的辞。

说明《周易》六十四卦每卦要义的是“卦辞”,说明《周易》六十四卦中各爻要义的则是“爻辞”。

这些卦、爻辞的时代已难确指,其中有些片断反映了殷商时的史实,有重要史料价值。

在其叙述吉凶事象时,有不少生动形象的比喻,语言凝炼,又多用韵,有一定文学价值。

如“履霜,坚冰至”(《坤》“初六”)就形象地说明事物将变时,初见征象,变化随即到来,其中含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哲理。

4、诗三百:“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并无“经”字,只称“诗”或“诗三百”。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里的“诗三百”即指《诗经》。

《诗经》本为三百零五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全)

一.先秦: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2、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

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

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

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3.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4.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合称。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5.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赵人毛苌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6.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6.婉约派:指有晚唐五代宋初一路继承,以吟风弄月,闲情逸致,男欢女爱为题材,风格委婉、轻柔、圆润的词派。

以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为代表。

婉约派:宋词一大流派。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一般认为是明人张詅。

婉约,即婉转含蓄。

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

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

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但仍未脱离宛转柔美之风。

故明人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

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皆受影响。

7.兴四大诗人:是进入南宋以后,从江西诗派得氛围中冲决而起,取得重大创作成就得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以陆游为代表。

书上的解释:陈与义、吕本中去世以后,一批出生于靖康前后的诗人登上诗坛。

他们是在烽火连天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山河破碎的动荡时势使他们具有完全不同于苏轼、黄庭坚的创作环境。

而且他们自少就感受到诗坛风气的转变,所以比陈、吕等前辈更富有独创精神,最终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了江西诗派在诗坛上的主流地位。

这些诗人中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人最为著名,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8.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其诗内师心源,外师造化,要求师法自然,感悟自然,想象新颖清新,语言活泼,风格诙谐幽默,自成一体,人称“诚斋体”。

由江西入,不由江西出,是“诚斋体”得以成立的前提。

“诚斋体”的特点,最突出的是善于敏锐地发现与迅速地把握自然万物和日常生活中常人难以发现的或容易忽视的富有情趣与美感的景象。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在景物的描写中融入自己的主观领悟与体验,使之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趣。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一、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充满了深厚的历史意义和艺术魅力。

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以下是一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帮助读者理解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

1. 诗经:又称《国风》,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收录了来自不同诸侯国家的诗歌,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宝贵资料。

2. 五言绝句:指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每首诗由四行组成,每行五个字,形式简洁,内容丰富,是唐诗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

3. 七言绝句:指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每首诗由四行组成,每行七个字,有比五言绝句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是宋诗时期的主要诗体之一。

4. 神话:是古代人们创造的关于神灵和英雄的故事,用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类起源,是古代文学中富含幻想和神秘色彩的重要形式。

5. 历史剧: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戏剧形式展现出人物的形象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叙事和戏剧冲突的双重特点。

6. 传记: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以实事为基础,以记载人物生平和事迹为主要内容,对于了解历史人物和社会背景具有重要价值。

7. 讽刺: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张、讽刺、嘲笑等方式,以幽默的方式批评或揭露社会中的不良现象或个人的缺点。

8. 对联:是古代文学中传统的艺术形式,由上下两行对称、相对呼应的诗句组成,形式简练、意境丰富,是中国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9. 古文:指古代的文学作品,包括古代诗词、散文和史书等文体,是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10. 辞章: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多用于讴歌、赞美英雄、宣扬美德,形式短小精悍,寓意深远。

11. 饮食文化:反映古代饮食习俗和文化传统的文学表达形式,通过描述食物、菜肴和饮品等来表达人们对美食的欣赏和追求。

12. 戏剧: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寓教于乐,使观众在欣赏中获得知识和快乐。

13. 叙事: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详细的描写和情节的展开,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和转折点表现出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西昆体: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以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作家是杨亿、刘筠、钱惟演。

此派诗作的内容大多是馆阁生涯的吟咏,以咏物、咏史、拟古为主要题材,是当时盛世雍容堂皇气象的点缀,虽也有托古讽今之作,但多数作品贫弱苍白,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生活。

在艺术上,此派诗人师承李商隐,却缺乏李诗的深思挚情,追求用典精巧,属对精工,词采藻丽,音节谐婉。

西昆体以华丽典雅的作风取代了白体、晚唐体的冲淡和瘦硬,使宋初以来的诗风发生了显著变化而风靡一时,同时它的雕琢浮艳与模仿痕迹过重,也受到一些抨击。

2、晚唐体: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效法贾岛、姚合诗风的诗人,由于宋人常把二人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称为“晚唐体”。

此派诗人喜作五律,崇尚白描,少用典故,好以自然意向入诗,并以此抒发清苦幽僻的情怀,境界偏于纤小、狭窄,缺乏深刻的现实性。

晚唐体诗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学贾、姚苦吟一路的九僧,喜好锤炼字句,大多以精炼的五律写幽情僻景,无论题材、风格皆狭小细碎;一类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诗人,在苦吟中加入了闲吟,潘诗清丽孤峭,魏诗清淡野逸,都有独到之处;比较特殊的是寇准,他是晚唐体中唯一位至宰辅的达官,也是此派的盟主,诗作意境清寒,含思凄婉。

3、王荆公体:王安石后期的诗作以写景抒情的近体诗为主,这些诗巧于构图,善用色彩,体物细腻,兴象玲珑,同时又重视技巧、法度,讲究才学、用典,注意造语用字,这些诗作往往是通过人工的巧妙安排而达到唐诗浑然天成之境界的,因而一方面深得唐人风味,一方面又带有宋人习气,其审美价值取向影响了后来的江西诗派。

人们通常把这些精工巧丽,圆融华妙的小诗称为“王荆公体”(因他曾被封荆国公),亦称“半山体”(因他自号半山)。

代表作品有《明妃曲二首》、《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

4、江西诗派:由宋人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

此派诗人并非都是江西人,只是他们都师法江西黄庭坚,故以江西称派。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风雅颂: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大雅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赋比兴:“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是以此物言彼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尚书》: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香草美人”: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香草除了丰富美人形象的同时,也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楚辞: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是指具有出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抒发了屈原爱国与忠君的思想,表达了明君贤臣共兴楚国的美政理想。

《九歌》: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

从现存九歌看来,它的民间文化色彩十分浓郁,而屈原的个人身世、思想痕迹倒并不重,《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九章: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9篇作品。

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便定去原作品时所加上的。

九章的内容与离骚基本接近,主要是叙述身世和遭遇。

天问:天问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

所谓天问,就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

诗中一共提出了172个问题,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线索基本清楚。

天问虽然叙事庞杂,思想倾向却很明显,尤其是在涉及天命和历史盛衰时,很能显示屈原的现实政治态度。

招魂:招魂是在怀王死后,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作。

全诗由引言、正文、乱次三部分组成,内容主要是以宏美的屋宇、奢华的服饰、艳丽的姬妾、精致的饮食以及繁盛的舞乐,以招徕楚怀王的亡魂。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参考资料郑重声明制作本作品纯粹是提高本班的整体水平。

因本人水平业余,不足之处,请多谅解。

仅供参考,谢谢大家的支持!文学名词:1、贞观诗风: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方文士。

主张各去所短,合其所长。

2、上官体:指唐初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体。

他的诗多为奉和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4、七言歌行:是七言古诗与骈赋相互渗透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诗体,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南朝乐府和近体诗的一些影响。

5、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和崔融。

6、沈宋:宋之问和沈全期。

是高中武则天时期的宫廷诗人,二人媚附权贵,品格低下。

他们所作律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佳篇不多,但词采精丽,且数量较多,格律形式完整,为后人所推崇,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诗的定型。

7、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

8、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最有影响的诗派之一,诗人多仕途失意,受佛教思想影响较深,寻求隐逸。

诗中多描写山水田园自然风光,诗风清新流丽,表现出静谧恬淡的境界。

代表诗人:孟浩然、王维。

9、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中一个重要流派。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之涣等。

继承并发展了魏晋、隋及唐初以来边塞诗的创作传统,以深刻的边塞生活体验多方面反映边塞生活。

表现了巩固国防,为国立功的英雄主义气概和进取精神。

诗歌反映了盛唐时代气息。

开阔了诗歌创作题材。

气势磅礴,乐观向上。

描写生动形象,风格雄浑豪放,富有艺术感染力,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

10、诗仙:诗中之仙。

是对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赞誉。

李白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

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

大概因为其诗才飘逸如仙,多写游山求仙之事,富有浪漫主义特色而得名。

11、诗圣:诗中之圣。

是对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赞誉。

杜甫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辞。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4、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5、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6、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

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

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7、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

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8、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语出钟嵘《诗品》。

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

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

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9、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词牌名解析汉赋:产生较早的一种文体,始于周末,于汉代特别发达。

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看上去非诗非文,而其内涵有诗有文,是一种半诗半文的混合体。

前人多用经代流传下来的毛诗序加以解说。

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

在荀子赋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诗经,楚辞,以及先秦散文的一些文体特点和创作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体。

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学样式。

史记: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散文家司马迁所著,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散文巨著。

最初被称为太史公书,东汉末年成为史记。

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上至黄帝和汉武帝,总结了上下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130篇。

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被称为是实录精神。

很多方面突破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人民性。

古诗十九首:汉代到魏晋没有古诗,南北朝文心雕龙,诗品才开始见到古诗的称谓。

诗品记载,尚存66首。

梁代萧统文选第一次在杂言类中引出古诗十九首的篇目,于是被后人沿用至今。

作者内容风格大体相同,应为同一时代。

是一批有相当文学修养的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

内容抒发了游子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所围绕的是一个共同的时代主题,是生活上的牢骚和不平,时代的哀怨和苦闷。

表现出浓厚的感伤情绪,是感伤主义文学最早最集中的表现。

是我国早期五言抒情诗的典范作品,艺术上取得高度成就使它成为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永明体新体诗:齐武帝永明年间,沈约,谢朓,王融等人所创建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齐梁陈三代是南朝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主要特点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永明体以五言诗的韵作为一个基本单位,一句之内平仄交错,两句之间平仄相对。

沈约的声律论和魏晋以来对偶形式相结合就形成了永明体新体诗。

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和雏形,反映了诗歌中比较自由到讲究格律的要求。

骈文:中国特有的一种文体,与散文相对而言。

骈的本义,两马并驾一车,引申为并列,对偶,也称骈俪文、四六文、骈四俪六。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学涵盖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由于历史演变和地域差异的原因,文学名词繁多。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的古代文学名词的解释:1. 诗:古代文学的主要体裁之一,古人用韵文形式表达情感、思想和意境。

主要分为诗经、楚辞、汉赋、曲子和绝句等。

2.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集,共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风是北方地区的民歌,雅是宫廷音乐,颂是祭祀的歌颂诗。

3. 楚辞:指楚国人创作的一类诗歌,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思想为主题。

楚辞以辞章多变、意境深远著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4. 汉赋: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形式,起源于汉代。

汉赋以描写事物、表达感情、抒发思想为目的,以华丽辞藻和形象瑰丽见长。

5. 曲子:是古代戏曲的歌唱部分,形式上分为南曲和北曲。

南曲是江南地区发展起来的曲艺形式,以细腻的情感和哀怨的曲调为特点;北曲则是北方地区的曲艺形式,以豪放奔放的音乐和明快的节奏为特色。

6. 绝句: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是四行诗,每行五、七个字,用字简练,表达含蓄,富有音韵美。

7. 陋室铭:是荀子的其中一篇文章,借用辞章简约的写作风格,表达了内容之丰满。

8. 悼亡文:是古代文学中一种以悼念逝者为主题的作品,常见于祭文、碑文和墓志铭等。

悼亡文常以真情实感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惋惜。

9. 雍正《御制诗》:是清朝雍正帝的御选诗集,雍正帝个人选定和修改了一些诗词,供后世参考。

10. 《三国演义》:古代长篇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斗争和英雄豪杰的故事。

以上是对一些古代文学名词的简要解释,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

这些文学名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特点、文化氛围以及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世情小说是指以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为题材,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中长篇小说。

2、徐渭是明杂剧创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

他的代表作《四声猿》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3、台阁体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

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

“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4、茶陵派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

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5、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

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6、后七子也叫嘉靖七子,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

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其中谢榛被开除,梁有誉早死,余曰德、张佳胤后来加盟)8、唐宋派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

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9、公安派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公安派不满前后七子的拟古之风,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诘屈聱牙。

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

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

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10、竟陵派是继公安派之后,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

他们在反复古、重性灵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他们不满公安派鄙俚、轻率、浅露的流弊,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诗归序》),即通过乞灵于古人,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

成。

其本质上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

“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

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

有诗一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风雅颂:“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人左丘明。

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

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大夫专权的重大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成为春秋三传。

是秦叙事之最,标志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叙事特征:(1)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最突出的叙事是描写战争。

(2)事件叙述颇具戏剧性。

(3)对事件因果叙述具有道德化,神秘化。

(4)很少对一个人进行集中描写,描绘的人物个性鲜明。

语言上简练含蕴,词约义丰,委曲达意,婉而有致。

8、《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以“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中国在远古时代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断,有故事情节的不多。

2.《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xi、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性质的书。

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祭仪外。

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等方面的资料。

神话“鲧(gun)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山海经》中。

3.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

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

这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散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神话历史化的方法主要是删削和改造。

在我国,神话的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提出“不语怪力乱神”。

4.《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作品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形式题材、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是指在历史较为久远的时代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和相关的文学理论。

古代文学涵盖了中国和世界各个地区的不同文化和时期,有着丰富多样的种类和风格。

以下是对古代文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诗歌:古代文学中最早的一种文学形式,以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为主要目的。

古代诗歌分为各种体裁,如唐诗、宋词、汉乐府等。

其中,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杰出的诗歌形式,具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2. 散文:与诗歌相对应的一种文学形式,主要用来叙述、议论和表达思想。

古代散文以《左传》、《史记》等为代表,形式自由多样,内容广泛涉及社会、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

3. 小说:古代文学中的另一种重要文学形式,以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展现社会和人性。

古代小说不同于现代小说,不具有成熟的长篇结构,而是以短篇或对话和描写为主。

4. 赋:古代文学的一种韵文体裁,以华丽的辞藻和形象的表达为特点。

赋是中国文学中的独有形式,起源于先秦时期,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

5. 辞章: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韵文形式,其内容通常为赞美或祈请神灵保佑,也可表达对祖先、君王或朋友的敬意。

辞章在古代文学中具有颂扬风范和美化寓意的作用。

6. 典籍:指在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经典著作。

典籍有《诗经》、《书经》、《礼记》、《易经》等,这些书籍被视为古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文言文:古代文学的一种书面语言,以古代汉字和语法为基础,具有修饰华丽、构思周密的特点。

古代文学作品大多是以文言文写成的,这种语言形式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8. 词牌:指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固定的曲调、节奏和韵律形式。

具有不同特点和情感倾向的词牌有很多,如江西、满江红、西江月等。

词牌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运用,并且成为后世文人和民间艺人创作诗词的重要依据。

以上是对古代文学中一些重要名词的基本解释。

古代文学是人类文化的宝库,通过研究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和人类的智慧。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建安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是汉末建安时期兴起的文学。

代表作家主要有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和蔡琰,代表作品有曹植《白马篇》、蔡琰《悲愤诗》等。

其风格特点为慷慨尚气,除此之外建安文学还有个性化创作,文坛百花齐放和文学的艺术化倾向,在骈偶对仗、用典、辞藻等方面都有所发展这两个特点。

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标志。

2、正始文学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正始文学”时期是文学史上前继建安文学,后接太康文学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即曹魏后期的文人作家由于司马氏掌权,周围环境危机四伏,动辄得咎,心中有着挥之不去的阴霾,一种难以克服的幻灭感和失落感,再也没有了慷慨激昂的英风壮怀,其表达也渐渐无关现实、走向隐晦,士人大畅玄风,这就使得正始文学呈现出师心独见、使气任情和俊逸清远的意境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文人作家有“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其中文学成就最高的当属阮籍和嵇康,代表作品有阮籍《咏怀诗》和嵇康《幽愤诗》。

3、玄言诗玄言诗是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之一,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

所谓玄言诗,就是用诗歌的形式阐释玄学,语言枯燥,缺乏形象性,诗歌主题相对单一。

特点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玄言诗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孙绰《答许询诗》和许询《竹扇诗》。

玄言诗的出现不仅对山水诗的形成至关重要,而且还以其不尚辞藻,追求诗句的言外之意,追求清新、自然、淡远的风格奠定了后世山水诗歌的一种审美基调。

同时也是说理诗写作的尝试,开拓了古代诗歌的表现领域。

4、山水诗最早写山水诗的是东晋文人,到东晋南朝,谢灵运是第一个大规模写出山水诗的诗人。

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由谢灵运开创,脱胎于玄言诗。

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谢灵运《登池上楼》,其诗风呈现出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特点。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归纳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归纳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归纳1、白体——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群体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王禹偁等人。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近清雅,也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王禹偁则更注重白居易的讽喻诗,学习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他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

2、晚唐体——指宋初模仿晚唐贾岛、姚合诗风的一个诗人群体。

其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以惠崇为代表的“九僧”。

九僧作诗,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孤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

但内容贫乏,全篇的意境往往不够完整。

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林逋等隐逸之士。

他们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而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诗稍为充实。

寇准是晚唐体的盟主,喜写山林之思,含思凄婉。

3、西昆体——北宋初期以杨亿﹑刘筠看来这种类型的人是你喜欢的对象钱惟演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诗歌,其重要标志是《西昆酬唱集》,他们主要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近体律诗,夸大了李诗的形式美,注重对偶,喜欢用典,堆砌辞藻,崇尚纤巧,追求华艳,在内容上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总体来说,西昆体形式精美,内容空洞。

4、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唐代古文运动以后的又一次文风改革,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

同时对诗、文进行革新。

宋代立国,一些文人,满怀国忧,要求改革政治,倡导写作“传道明心”的古文,强调韩愈的“文从字顺”,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

后来以范仲淹等人为代表,认为写作诗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警时鼓众”、“补世救失”,使运动形成高潮。

最后王安石等人又把诗文革新作为推行“新法”的一个重要部分。

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文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

欧阳修是这场革新运动的领袖。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37永明声律: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必然。他们讲求平上去入四声的对称与错综之美的声调搭配原则。周yong 作《四声切韵》。沈约作《四声谱》,并将四声之说应用于文学创作上,创为“四声八病”之说,诗文声律日益严格,声韵讲求日益精密,诗歌形式出现的新面目。“四声”即为平上去入,而“八病”则各家解释不同。按照日僧空海《文镜秘府论》对“八病”的最早解释,它包括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和正纽。前四病是针对五言诗声调搭配的要求,尤其注重句末重音,这就造成了诗歌抑扬顿挫、对称与错综相结合的声调和谐之美;后四病是对五言诗用字的韵母声母要求,即除联棉词外,尽量不用双声叠韵,更不能与韵脚同韵。
24、散体大赋:以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采,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这类作品是一般所说的“大赋”或“汉赋”的典型。
25骚体赋: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严忌《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26" 乐府”:西汉乐官分为太乐令、乐府令两个官职;太乐令掌管雅乐,乐府令掌管民间俗乐。东汉掌管音乐的机构,也分为两个衙署,一是太子乐署,二是黄门鼓吹署;前者相当于西汉的太乐机关,后者相当于西汉的乐府衙署。魏晋之后,人们把乐府演唱的诗歌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
6采诗说:班固《汉书﹒食货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
7献诗说《国语﹒周语上》:"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成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8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始于衽席,„„(成)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和韶、武、雅、颂之音。" 后世被许多人继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合称。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 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三曹】 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 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 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 誉为“建安之杰”。 【建安七子】 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 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 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 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 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 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悲愤诗】 诗歌篇名。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其中 五言体较可信。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 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全诗叙事波澜曲 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正始文学】 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 受到严重影响。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 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竹林七贤】 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士“相与友善, 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与山巨源绝交书】 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 言书。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是为了远祸全身。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 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太康体】 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其诗讲究 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 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左思风力】 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语出钟嵘《诗品》。左思是西 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 华丽诗风迥然不同。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气 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玄言诗】
《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 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 16 篇。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 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春秋三传】 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三部书的合称。 【诸子百家】 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 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 《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 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孔孟】 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 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 “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老庄】 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 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韩非子】 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 55 篇,少数篇章 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 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 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 明事理。 【楚辞】 “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 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 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 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 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 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九歌】 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 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 司命。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地祗有湘 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 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写人鬼的只有《国殇》 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质朴。 【天问】 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 170 多个问题, 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 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 真理的精神。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 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吴歌】 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一带地区的南 朝民歌,今存 326 首。现存吴歌多为女子的吟唱,生动而集中地表达了主人公对 爱情的渴望与坚贞,相思的欢乐和痛苦,婚姻不自由的苦闷,以及对男子负心的 怨恨等种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感情和复杂的心态。 【西曲】 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为中心 地区,包括其周围一些城市的南朝民歌。今存 142 首。西曲多写商人妇的相思离 别和劳动者的爱情生活,题材较吴歌略宽,风格也更明快。 【敇歌】 乐府杂歌篇名。北朝民歌。敕勒歌辞系从鲜卑语译出。北齐高欢为周军所败,命 斛律金唱此歌以激励士气。这首歌辞歌唱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风格异常 雄浑朴质,不愧为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 【洛阳伽蓝记】 北魏杨衒之著,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书、史书。主要记载洛阳佛寺情况, 同时记录了众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材料,此外,作者在描写洛 阳寺院的庄严盛大时,也处处流露出抚今追昔的感慨以及怀恋沉痛的心情。叙事 简明,文笔清新,以散体为主,间以骈偶句式,是一部有特色的散文著作。 【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著。系替相传为汉代桑钦所作的记载全国道的地理书《水经》所作的 注。郦道元引书四百多种,加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注《水经》,叙 述了许多河流两岸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 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对后代山水游记文学有很大影响。 【志怪小说】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 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 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 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 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 神记》等。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志人小说】 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 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 气影响之下形成的。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 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 【搜神记】 一部用笔记体裁编写的志怪小说集。二十卷。东晋干宝作。所记多神灵怪异之事, 作者意在阐明“神道之不诬”。但亦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及民间故事。其 中一些作品揭露统治阶级之罪恶,表达人民之愿望,另有一些故事赞美了劳动人 民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等优秀品质,还有一些爱情故事表现了青年男女在封 建礼教的重压下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这对唐人的传奇和俗体文学有重大 影响。 【世说新语】 南朝刘义庆编,梁刘孝标注的一部笔记体轶事小说名。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
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 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 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游仙诗】 两晋之际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 合,寄寓仕宦失意、惧祸避世的情绪和苦闷情怀。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抒 发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郭璞的诗形象鲜明,比喻贴切,词采清新,气 势挺拔,寄兴深远,较之当时盛行的“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要高出一 筹。 【田园诗】 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描写田园 景色和农村生活,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 参与农村劳动的感受,以及与农民的愉快交往。本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异趣,但 随着南朝齐谢脁山水诗注意表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限 遂渐渐模糊。人们一般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可见其合流的趋势。 【陶谢】 指东晋末宋初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杜甫有“焉得诗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 游”之句,即指此二人。他们都善于描写自然景物。但陶多写田园,而谢多刻划 山水;陶诗语言朴实自然,谢诗则讲究词藻与对偶,崇尚绮丽,风格并不相近。 【元嘉三大家】 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三位著名的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并称。谢诗富艳 精工,颜诗华美典雅,鲍诗雄恣奔放,是谓“宋初三体”,诗风差异明显,共同 之点是描写山水,都讲究词藻和对偶。 【永明体】 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诗体。又称新体诗。这种诗把音律声韵与晋宋以来的 对偶之风结合起来,注重四声、八病之说,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对近体诗 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范云、江淹以及齐梁间的 何逊、吴均和陈代的阴铿。 【宫体诗】 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靡丽,伤于轻 艳,格调不高。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徐陵、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其创作风 格流丽轻艳、“辑裁巧密”,被称为“徐庾体”。风气所至,陈时陈后主与江总 亦有此类创作。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 【北地三才】 指在北朝文人中能自觉学习南朝文化,对南北文学的合流起到推动作用的作家温 子升、邢劭和魏收的并称。总的来说他们都是南朝文风的模仿者。温子升一部分 诗风格清婉,辞藻华丽,讲究对偶,近似南朝,一部分诗受到过北方民歌的影响。 邢劭诗文多模仿魏晋和南朝人。魏收所长在史传文。 【哀江南赋】 赋篇名。北周庾信作。作者原仕南朝,后出使西魏,被羁留而仕北朝,虽位尊名 显,甚受优待,但常惦念故国,追忆往事,因作此赋以抒怀。赋篇以作者自身遭 遇为线索,写出梁朝由兴到衰的过程,揭露了梁朝统治者的腐朽无能,描写了人 民在战乱中的蒙受的深重灾难。从艺术风格上看,格律严整而又不失疏放,寓雄 健于苍凉沉郁之中,感情奔放,声调铿锵,颇富个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