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及其方法论(精)
凯恩斯的理论与观点
凯恩斯理论和观点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原是一个自由贸易论者,直至20年代末仍信奉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认为保护主义对于国内的经济繁荣与就业增长一无可取。
甚至1929年同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就德国赔款问题论战时,还坚持国际收支差额会通过国内外物价水平的变动,自动恢复平衡。
1936年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 Interest and Money,简称《通论》)出版时,凯恩斯一反过去的立场,转而强调贸易差额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相信保护政策如能带来贸易顺差,必将有利于提高投资水平和扩大就业,最终导致经济繁荣。
凯恩斯认为,传统贸易理论以各项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已经充分就业为前提,宣扬按照比较成本原理进行贸易,既有充分就业,又享分工之利。
但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这一前提,而却经常存在大量非自愿失业,如果一国按照传统理论自由贸易,虽可从事有比较优势部门的专业化生产,取得某些分工之利,但放弃或缩小比较优势不大或无比优势部门的和平,则必然是失业更趋严重。
故凯恩斯断抗议传统贸易理论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
他还批评传统理论只注重分工的利益和强调对外收支均衡的自动调节过程,而完全忽略贸易差额对国民收入就业的影响。
认为就一国而言,后者较前者更重要,因为顺差能增加收入,使资金流入,利率降低,投资提高,就业扩大;反之,"若为逆差,则可能很快就会产生顽固的经济衰退。
"由此,凯恩斯赞成贸易顺差,并重新推崇起重商主义,认为"重商主义,学说里含有入学真下成分。
"不过在肯定重商主义某些观点的同时,他也承认"实行重商主义所能取得的好处,只仅限一国,不会泽及全世界"。
在《通论》中,凯恩斯由投资乘数原理出发,对贸易差额与国民经济盛衰的关系作了进一步阐述。
他认为投资的乘数作用表现为,一个部门的新增投资,不仅会使该部门的收入增加,而且会通过连锁反应,引起其他有关部门的收入增加,而且会通过连锁反应,引起其他有关部门追加新投资获得新收入,致使国民收入总量的增长若干倍于最初那笔投资。
浅谈凯恩斯理论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及对策
班级:09国贸(3)班姓名:沈凤芹学号:2009220115摘要: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70年代初,西方经济学中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则由兴起到鼎盛,在较长时期内,其也对我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有深刻影响。
近年来,我国经济出现内外失衡格局:内部失衡最突出的表现是储蓄、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失衡,外部失衡则以双顺差为特征。
如何正确地借鉴凯恩斯理论来指导我国政府行为则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凯恩斯理论宏观经济政府调控一、关于凯恩斯理论的概述1、凯恩斯理论出现的时代背景。
自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其著名的《国富论》以来,市场力量这只“看不见的手”把资本主义经济搅得沸沸扬扬,一度曾显得“光彩照人”。
西方经济学者把资本主义吹捧为一个“理想的社会”。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即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最持久、最广泛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业严重。
传统的古典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大萧条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其理论体系中所假设的某些重要前提已经行不通了。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就是在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西方世界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人员大量失业的社会背景下,凯恩斯为了医治资本主义经济的病症,寻求摆脱危机的措施,潜心于经济理论的研究。
凯恩斯主义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
2、凯恩斯的基本理论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
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
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
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
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和总量分析方法,认为社会就业取决于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凯恩斯从有效需求不足出发,提出必须由政府出面来干预和调节经济,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金融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达到防止大量失业和经济危机的目的。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
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购买能力不足,并由此导致了萧条。
凯恩斯革命30年代大危机无论在西方经济史还是在经济学说史上都是一个重大的转折。
长期处于支配地位的经济自由主义由此退潮,经济学家纷纷转变立场,鼓吹政府干预。
大危机以后,早在1926年就发表了《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下,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批判传统理论,系统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并立即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论》的出现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否定了传统理论的重要基础,即“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认为在自由放任的条件下,有效需求(即社会总需求)通常都是不足的,所以市场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
1929年至1933年,西方国家爆发了一场无法阻止的经济大危机,而传统经济学却无法解释这一生产过剩的现象。
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创立了一整套崭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给传统经济学理论画上一道休止符。
凯恩斯提出:需求才是重要的,现实中,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危机。
他主张用扩大总需求的方法来扩大就业来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
这种与以往经济学家们的不同的观点和主张被称为是一场革命,史称"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有效需求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用来解释失业和经济危机。
那么,什么是有效需求呢?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总需求。
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进口。
因为本国的进口表示国外厂商的供给。
总需求就是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支出,因为支出代表对一定产品的购买。
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本国出口。
凯恩斯认为,在现实经济中,总需求往往小于总供给。
试析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及其方法论
试析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及其方法论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它提出了一种解释经济波动和失业的理论,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认为,经济波动和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
有效需求是指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
凯恩斯认为,当总支出不足以刺激生产时,经济就会陷入不景气,出现失业问题。
他认为,解决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加有效需求。
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凯恩斯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和方法论。
首先,凯恩斯主张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有效需求。
他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公共投资和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来增加有效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
其次,凯恩斯强调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增加有效需求。
他认为,当经济处于萧条时,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等方式来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提高总支出。
此外,凯恩斯还提出了通过调整财政政策来增加有效需求的方法。
他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减税、增加社会福利等方式来提高家庭可支配收入,促进消费,从而增加总支出。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不仅提出了解决经济波动和失业问题的具体方法,还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方法论。
首先,凯恩斯主张应当关注总支出而非利润。
在他看来,传统的经济学将利润看作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凯恩斯认为,当总支出不足时,就算企业利润再高也无法持续发展。
他强调,应当通过增加总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
其次,凯恩斯提出了管理经济的概念,即通过调整有效需求来实现经济稳定。
他认为,传统的自由市场机制无法有效解决经济波动和失业问题,需要政府和央行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来管理经济。
最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提出了对经济问题进行统计研究的要求。
他强调应该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统计数据,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经济波动和失业问题。
总之,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经济波动和失业问题的视角,并提出了刺激有效需求的方法。
他的方法论中强调关注总支出、管理经济和统计研究的重要性。
有效需求
一、“有效需求”的定义凯恩斯认为,所谓的“有效需求”是指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总需求。
凯恩斯进一步分析,认为如果总供给价格大于总需求价格,资本家就会因无利可图而不得不缩小生产规模,裁减员工,从而使社会就业困难;反之,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资本家因为生产有利可图,从而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投资,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为充分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只有总供给价格等于总需求价格,两者处于均衡状态时,资本家才既不裁减工人,也不增加工人。
这种在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处于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但在现实经济中,即使在这种均衡状态下整个社会未必能够充分就业,因为商品的供给通常是稳定的,而需求的变化却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所以,总需求往往小于总供给,凯恩斯将这种现象称为“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认为,在不考虑国外部门的条件下,有效需求由两大部分成,即消费和投资。
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对有效需求产生影响。
有效需求不足也就是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
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资本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第二,灵活偏好规律。
第三,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二、对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的评价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三个"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所决定的,这虽然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根据唯物史观原理,凯恩斯所提出的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的一种反应,虽然它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我们却不能否认这种社会意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运行具有一定的影响。
目前我国在全球性金融风暴的影响之下,经济同样遇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难题,尽管其产生的原因与凯恩斯的阐述有着根本的不同,但危害却是相同的。
我们应该看到人们的心理预期对经济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由此凯恩斯基于有效需求理论提出的提高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政策观点便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简述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及其三大心理规律
简述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及其三大心理规律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有效需求原理”,即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是指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相等时的总需求。
凯恩斯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资本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的“一般均衡”。
这是因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和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在起作用。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指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其消费增量在相对于收入增量的比率是递减的。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其结果往往是消费需求不足。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能使一项资本物品使用期内的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该资本物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根据资本边际效率定义,如果一个投资项目的盈利率越高,那么资本的边际效率就会越高,反之则反。
所以,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企业的总投资并不是增加到资本的边际效率为零的那个投资项目。
这是因为,只有资本的边际效率大于市场利率时,项目才值得投资,否则就不值得投资。
所以,在企业面临着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投资项目时,总是倾向于按照资本的收益率由高到低的顺序选择投资项目,从而造成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
换句话说,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就是说人们在增加投资时,预计得到的利润率是递减的,这种心理作用往往会引起投资需求不足。
(3)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也总是喜欢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以满足交易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动机,这又会引起投资需求不足。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会产生非自愿性失业;需求过度会造成通货膨胀,所以,总的政策手段就是调节有效需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有效需求管理”。
论述凯恩斯的
论述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有效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凯恩斯认为,企业雇佣一定的就业量,总要求达到一个最低的预期收益,即收回成本和取得最低利润。
这就是企业对这个就业量所生产的全部商品拟索取的价格。
从全社会来看,这就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
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造成的。
由于总需求不足,商品滞销;存货充实,引起生产缩减;解雇工人,造成失业。
当就业增加时,收入也增加。
社会实际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
但后者增加不如前者增加那么多,这就使两者之间出现一个差额。
总需求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两者组成。
因此,要有足够的需求来支持就业的增长,就必须增加真实投资来填补收入与这一收入所决定的消费需求之间的差额。
换言之,在消费需求已定的情况下,除非投资增加,人为地增加社会需求,否则就业是无法增加的。
而中国的现状则是有效需求不足。
因此会出现供大于求的说法。
即便是人们的需求量尚未达到或者完全实现,但由于存在着价格门槛因此也不会进行消费。
由此导致的生产萎缩,经济下滑成就了中国如此高的失业率。
(1)资本家在经营生产时,既要考虑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又要考虑商品的总需求价格。
如果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资本家就有利可图,增雇工人,扩大生产。
反之减雇工人,缩小生产。
直至两者相等,资本家预期获得的总利润达到最大量,生产和就业都达到均衡状。
此时的社会总需求,就称为“有效需求”。
(2)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由于边际消费倾向的作用造成消费需求不足,也造成投资需求不足,即社会总需求的不足,必然导致社会总就业量的不足和经济危机的产生。
凯恩斯主义既有历史作用也有现实意义。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很快成为风靡西方社会各国的主流经济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政府把凯恩斯主义放在国策地位上加以奉行。
其一,凯恩斯的经济学丰富了西方经济学的大厦。
凯恩斯经济学出现之前,也有不少经济学家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过分析,但没有一个完整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有效需求——精选推荐
有效需求⼀、“有效需求”的定义凯恩斯认为,所谓的“有效需求”是指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总需求。
凯恩斯进⼀步分析,认为如果总供给价格⼤于总需求价格,资本家就会因⽆利可图⽽不得不缩⼩⽣产规模,裁减员⼯,从⽽使社会就业困难;反之,总需求价格⼤于总供给价格,资本家因为⽣产有利可图,从⽽扩⼤⽣产规模,增加投资,增加对劳动⼒的需求,为充分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只有总供给价格等于总需求价格,两者处于均衡状态时,资本家才既不裁减⼯⼈,也不增加⼯⼈。
这种在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处于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但在现实经济中,即使在这种均衡状态下整个社会未必能够充分就业,因为商品的供给通常是稳定的,⽽需求的变化却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所以,总需求往往⼩于总供给,凯恩斯将这种现象称为“有效需求不⾜”。
凯恩斯认为,在不考虑国外部门的条件下,有效需求由两⼤部分成,即消费和投资。
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对有效需求产⽣影响。
有效需求不⾜也就是消费需求不⾜和投资需求不⾜。
造成有效需求不⾜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资本边际效⽤递减规律。
第⼆,灵活偏好规律。
第三,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对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的评价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是由三个"基本⼼理规律"的作⽤所决定的,这虽然是⼀种主观唯⼼主义的观点,但根据唯物史观原理,凯恩斯所提出的三个"基本⼼理规律"作为⼀种社会意识,是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的⼀种反应,虽然它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但我们却不能否认这种社会意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运⾏具有⼀定的影响。
⽬前我国在全球性⾦融风暴的影响之下,经济同样遇到了有效需求不⾜的难题,尽管其产⽣的原因与凯恩斯的阐述有着根本的不同,但危害却是相同的。
我们应该看到⼈们的⼼理预期对经济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由此凯恩斯基于有效需求理论提出的提⾼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政策观点便有值得借鉴的地⽅。
简述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
简述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是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
他认为,“投资只有当它的总和超过收入的总和时,才会有效地刺激经济,而不是放大经济波动”。
因此,只有当投资总额超过收入总额时,经济才能获得有效拉动。
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认为,政府投资可以刺激经济,而不是实行财政紧缩政策。
简而言之,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认为,政府投资可以带动经济增长,而不是实行财政紧缩政策。
凯恩斯认为,政府投资可以通过增加人们对物品的需求来刺激经济活动,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率。
由于投资大于收入,因此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也能够改善公共福利。
因此,政府投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实行财政紧缩。
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被认为是一种金融政策,它可以抑制经济衰退,抑制通货膨胀,并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和恢复。
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的实施有助于政府投资,并且可以通过减少投资风险来帮助企业创造就业机会。
此外,它还可以通过提供政府投资来帮助改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利,以及发展新技术和新产品,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率。
但是,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假定政府投资的项目都是有效的,但是实际上政府投资的一些项目可能是无效的,或者是效率低下的。
其次,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忽略了货币的作用,即它不考虑货币政策的影响。
此外,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还忽略了私人投资的作用,这可能会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
总之,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是一种金融政策,它认为政府投资可以刺激经济增长,而不是实行财政紧缩政策。
尽管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仍然是一个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政府有效地实施经济政策,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
评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理论的发展和引申
评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理论的发展和引申内容摘要:新古典综合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是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综合。
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学派,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新古典综合派凯恩斯理论萨缪尔森新古典综合派的产生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经济大危机,193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信息和货币通论》,书中提出了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理论,开创了现代意义的宏观经济分析,其内容的核心是有效需求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凯恩斯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发展成为凯恩斯主义,试图解决凯恩斯理论没有解决的社会实际问题。
在凯恩斯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出现了最有影响的两大学派:一个是以美国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另一个是以英国琼·罗宾逊为首的新剑桥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理论以完整的形式体现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中。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古典综合派不仅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流行的主流经济学,同时也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并且付诸实施。
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一)新古典综合派的实质新古典综合派实质上是将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其思想理论基础是在继承凯恩斯主义传统的同时,又吸收了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精华。
首先这种综合集中体现在宏观经济理论领域,这可以追溯到希克斯以及汉森的IS-LM模型。
这个模型运用隐函数的方法将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两个变量联系起来,同时求解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
因此提供了一种能够同时容纳新古典充分就业均衡与凯恩斯低充分就业均衡的理论框架。
(二)新古典综合派的综合及其表现第一,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教科书中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简单地移植到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基础上,组成一个具有折中特色的理论体系。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及其局限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及其局限摘要: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作为当代重要的经济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研究意义。
文章通过对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的定义、种类、原因及其政策建议的分析,从而推断出凯恩斯对制度因素的忽视,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的一大局限。
关键词: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是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的核心思想,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凯恩斯主要通过分析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进而解释当时的危机与萧条,然后又通过对原因的分析提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
一、有效需求的定义凯恩斯在《通论》对有效需求原理的概括如下:令z为雇佣n个人时的产品总供给价格,则z和n之间的关系可以被表示为:z=φ(n)上式可以被称为总供给函数。
同样,令d企业家雇佣n个人时所预期的卖价,则d和n之间的关系可以被表示为:d=f(n)上式可以被称为总需求函数。
在n的数值为既定的条件下,如果预期卖价大于总供给价格,即如果d大于z,那么厂商就有利可图,就会雇佣更多的人,必要时不惜抬高价格,竞购生产要素,直到d 与n相等为止。
就业量即为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的交点,因为,就在这一点上,企业家的利润会达到最大化。
同时,凯恩斯指出,在现实中,由有效需求决定的就业量不一定是而且往往不是充分就业的就业量,“与充分就业相吻合的有效需求是一种特殊事例。
”二、有效需求的分类凯恩斯在《通论》中指出:“企业家所决定雇佣的劳动者的数量n 取决于两种数量的总和(d),即d1为社会愿意消费的数量,和d2为社会愿意投资的数量。
d就是我们所谓的有效需求。
”可以看出,凯恩斯将有效需求分为两类: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消费需求即消费者在取得收入后为维持生活所需购买商品的需求;投资需求即指企业家为取得利润而购买生产要素的需求。
综上可知,有效需求决定的就业量不一定是而且往往不是充分就业的就业量,有效需求不足才是现实生活的正常状态。
浅析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凯恩 有 斯的 效需求 及其 示 原理 启
口陈
西南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 重庆
龙 . 乔
晶
40 1) 0 75
4 0 0 ; 西南农业 大学经济 贸易学院, 00 0 2 重庆
『 摘
要1 章文针对 曰前国 内许 多学者对凯思蜥 的有敏需求 覃理的错误理解和引用, 罢斯 的这 一理 对
● k矗
《
《
曩 l ’ {。 ; 凯恩 斯 的这 个定 义是 就 商 品 的 总需, 与 商 品l 求 的 总供
给价格的关系说的 。 卜 这/ 关系说明 , 品的总供给价格是 商 受商 品的 总需 求竹格决定的
( I 一个 定 义是 . 品 的有 效 需 求 同 时 又是 指 的 二 另 商
r 等于总供给价格 时 . 格 才会达到均衡 的状态 , 因此 , 凯
足” ;但其体 刘 有效需求” 进行明确的定义, 却是凯思 斯
在他的 13 9 6年出版的 《 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 一书中 , 在这 本书中.凯思斯从两个方面全面 阐述 了什 幺是有效
需求 :
恩斯 认为,在总供嫱 价捂 和总需求 价格 达到均衡状态时
; _ l 。一
t ) 张性 的货 币政第 二 扩
' .
… ;…
定义表述不同 . 但据凯恩斯看来 , 这两个定义在本质上是 完全一致的。囡为 二者实际 上都是将 与总供给相一致时 的总需求 称为有效需求 。 区别只在于用第一种方法定义 时. 有敬 需求 l 总供给 与总儡 求均衡点) 决定的是均衡的 就业量 ; 而用第二种方法定 义时 , 有效需求 ( 投资与储蓄
论 进 行 了潭 ^ 细 敢 的 守 . 在 此 基 上 , 井 结台 谊 厚理 提 出 了相 最敢 筻 建议 , 当夸 拽 国曲 业 和地 区差 距 对 两 女问 题 , 行 了 对策 探 讨 . 进 【 关键 词 1 思斯 l 凯 南 需 求 羊 足: 思毒
有效需求
2· 需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就是分析造成有效需求不足 的原因。凯恩斯认为,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 有三个:消费不足、投资不足和流动偏好。消费过程 是在国民经济运转管道之中的,这方面的支出可以直 接成为有效需求,问题是公众不会把自己的收入全部 用于消费,而只会把收入的一部分用在消费支出上,即 存在的所谓消费倾向或消费函数问题。
四、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局限性
第一。凯恩斯作为垄断资本主义的辩护者.这一事 实本身就决定其理论必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凯恩 斯更重视有需求中的投资需求.可能就是因为投资 需求的增加可以增加资本家的利润。或许投资需求 的确较消费需求更能促进经济复苏。但这种可能绝 对是存在的。
第二.凯恩斯将有效需求不足归因于三条基本心理 规律。其中。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的共同点是强调不 确定性预期对经济主体的影响。从而可以推出有效 需求不足的根源是不确定性预期。这种完全依赖于 主观心理因素来分析有效需求.从而解释经济萧条 的方法本身就带有不确定性,显得有点肤浅。当然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们的主观心理的确对经济运行会 产生一定影响。由此建立的有效需求的豪华大厦是 基于不稳定根基的,注定是不够稳固的。有效需求 不足必定还存在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第四。本文分析制度因素中的哪些因素影响凯恩斯的有效需求。 先分析消费需求不足,先来构想一个场景.几十桶牛奶放在一 群饥饿的人面前.经济学家却仍在鼓吹消费需求不足.要将牛 奶全部倒掉。我们且不讨论其中的道德成分,仅分析其中的经 济成分。在此我们不能排除凯恩斯那个年代存在这种现象的可 能.而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分配状况决定 消费者的财产状况,影响其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进而影响现期 消费。在分析投资需求不足。社会中总存在垄断资本对中小资 本的排挤.或政府对某种性质产权的保护。很多企业由于缺乏 资金而无法继续生存下去.这都可以归因于产权制度的不合理。 产权制度规定了产权主体占有和交易财产的权利以及对财产损 失应负的责任。按产权主体权利和责任的安排情况.可以分为 歧视性产权和非歧视性产权。由于歧视性产权制度是大企业在 市场交易处于主动。支配地位,中小企业处于劣势。私人投资 不足恰是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凯恩斯主张扩张的财政政策来刺 激经济.如政府进行公共工程投资的确可以促进就业.但是很 多私人企业仍很难从衰退中摆脱出来。因为政府支持的一般是 大型企业,而对中小型企业关注甚少。
对凯恩斯理论的理解
对凯恩斯理论的理解对凯恩斯理论的理解凯恩斯被称为是宏观经济之父。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他感觉到传统的经济理论不符合现实,必须加以突破,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受到挑战,1933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后简称《通论》),从此,宏观经济学产生,凯恩斯否认了萨伊定律,否认了古典的R、I、S理论,否认了古典就业理论,否认了自由放任政策。
GJ干预思想被提出。
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者增加的不如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叫做消费函数或者消费倾向。
它的一般形式为,C=C(y)。
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称为边际消费倾向MPC。
平均消费倾向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但平均消费倾向则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因为消费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收入。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
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
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资本家就会雇佣更多的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资本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裁减雇佣的工人,收缩生产。
因此,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通过三大心理定律说明了有效需求不足。
三大心理定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投资收益率递减,流动性偏好。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指人们总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的增量不如收入的增量那么多。
由于人们总是不把所增加的收入全部消费掉,而要留下一部分作为储蓄,这样人们的收入越是增加,消费支出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就越小。
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
凯恩斯是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的
凯恩斯是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的?他所引申出的政策结论是什么?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民收入主要取决于社会的总需求,而社会的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
正是消费和投资的不足导致在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社会需求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
对于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凯恩斯运用三个基本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以及流动性偏好来加以解释。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
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出现消费不足。
(2)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使得预期收益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价格的贴现率,它反映了厂商增加投资的预期利润率。
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意味着厂商增加投资时预期利润率递减。
凯恩斯认为,投资需求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的对比关系。
对应于既定的利息率,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高于这一利息率时才会有投资。
但是,在凯恩斯看来,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在长期中是递减的,除非利息率可以足够低,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中投资需求不足。
引起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投资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引起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而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意味着成本增加,从而会使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下降;2)投资的不断增加。
会使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增加,而产品数量增加会使其市场价格下降,从而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也会下降。
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使资本家往往对未来缺乏信心,从而引起投资需求的不足。
(3)流动偏好。
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心理偏好,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产生对货币的偏好,是由于货币是流动性或者说灵活性最大的资产,货币可随时作交易之用,可随时用于应付不测,可随时用作投机,因而人们有持有货币的偏好。
当利息率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价格已经达到最大,从而持有货币,以至于对货币的需求趋向于无穷大。
对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思考【范本模板】
经济研究方法课程论文题目对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思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专业国民经济学年级 2013 级学生姓名陈乃峰学号 20131111131001 课程教师赵普对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思考摘要:凯恩斯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办法是加强政府干预,实行赤字财政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从而实现充分就业。
本文试对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进行剖析,对比国内外其对该理论的研究,提出对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既不能简单采取或全盘否定。
并且通过中国经济运行对该理论进行验证。
关键词:有效需求;立场和方法;中国经济;验证目录一、引言 (3)二、有效需求理论的基本内容 (3)三、国内外对有效需求理论问题的相关研究 (4)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4)⑴重商学派的有效需求 (4)⑵传统自由主义学派的有效需求 (5)⑶古典学派关于有效需求的论述 (5)⑷新古典经济学派关于有效需求的论述 (5)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6)四、对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7)五.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实践意义检验 (8)参考文献 (9)一、引言凯恩斯所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经济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巨著。
它的重要之处在于探讨富裕中的贫困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也就是探讨失业的原因和提出解决失业的对策。
同时,凯恩斯在经济理论上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
凯恩斯的就业一般理论就是以有效需求原理为中心,而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整个理论的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的核心。
凯恩斯把就业放在首位,就是强调达到充分就业,这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目的。
而“有效需求不足”也一直是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的桎梏。
在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刺激总需求增加以推动经济发展的问题上,人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政策和建议,笔者认为,重新认识凯恩斯的有有效需求理论,从中寻求有借鉴意义的成份,完善其不足的部分,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有效需求理论的基本内容有效需求理论是凯恩斯于1936年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来的,并成为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出发点以及整个经济理论的基础.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社会总需求。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
3、流动性偏好 流动性偏好是公众对持有现金的一种偏好。
公众出于种种动机,会把一部分收入以现金的方 式保留在手中,不消费,不投资,也不储蓄。这种 流动偏好的存在也造成一部分国民收入不能转 变为支出,从而又进一步加剧了有效需求不足的 问题。
(三)凯恩斯进一步认为,即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实 现了均衡,即达到了国民收入等于支出,这也未必 就是充分就业的水平。 传统经济理论把达到均衡视为宏观经济运行的理 想目标,而凯恩斯则认为实现充分就业才是宏观经 济运行的理想目标。而宏观经济的均衡状态,可能 是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达到的,也可能是在非充分 就业的水平上达到(即在所谓存在缺口的情况下 达到的)。而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非充分就业的状 态才是经常的。因此,必须采取政府干预经济的政 策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弥补需求缺口,消除生产过 剩实现充分就业。
二是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还要受到投资者对投 资前景的信心、预期的影响。凯恩斯认为,投资者 的投资决策、投资需求,对利息率的变动并不敏感, 而主要取决于对未来资本回报,即资本边际效率的 预期。这种预期在很大程度上是投资者对未来的 信心问题。凯恩斯认为,投资者或资本家对未来的 预期经常是悲观的,信心不足的,由此也就必然造 成投需求是经常不足的。
(四)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 实施扩张性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与相对 宽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合,采取有力的、综合性的 激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政策,以此扩大社会 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总之,凯恩斯主张用增加货币发行量、实行 适度通货膨胀的办法提高物价降低工人实际 工资,从而增加利润,使资本家雇佣更多的工人, 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 (三)鼓励消费、引导需求的政策。凯恩斯 主张改变人们崇尚节俭朴素反对奢侈的传统 观点,提倡高消费,利用消费来扩大需求。而要 刺激有效需求,就是刺激消费和刺激投资。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及其方法论述评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及其方法论述评
郑光中
【期刊名称】《岭南学刊》
【年(卷),期】1997(000)002
【总页数】4页(P101-104)
【作者】郑光中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91
【相关文献】
1.对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制度修正--兼谈我国当前有效需求不足及治理 [J], 张学刚;王维
2.试析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及其方法论 [J], 郑英隆
3.基于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看后危机时代中国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构性 [J], 李丹
4.凯恩斯投机性货币需求函数理论述评 [J], 师元臻
5.论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萨伊、凯恩斯供求理论之比较及其现实意义 [J], 杜勇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及其方法论提要:本文剖析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作者认为,研究凯恩斯理论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有助于把握本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特点、各种反危机政策和世界经济学理论的演进;评价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方法,不宜简单地采取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及其方法论具有两面性,应去其糟粕,吸其精华。
在世界经济思想史上,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开拓的宏观经济理论被称为继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以后一个重要里程碑。
1936年发表的凯恩斯理论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旨在解释本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世界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为最严重的社会失业问题开具“救药良方”,曾风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学界,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定为制定政策的基础。
因此,研究《通论》有助于我们把握本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特点、各种反危机政策措施和世界经济学理论演进,进而更好地兼融世界各种经济理论的合理成份。
(一《通论》的要旨在解析社会失业问题,为通常情况下就业量之决定提供论证,但其主要新意及其中心思想却在有效需求理论。
凯恩斯在《通论》的序言中说,他的这本新著,不同于他前期的《货币论》,“主要是研究造成总产出和总就业量变化的决定力量”。
他接着说,“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相交之点”,此交点之值“称为有效需求”(《通论》,第26页。
从《通论》全书的体系特点来说,第一篇“引论”第三章的题名是“有效需求原则”,该章概括了全书展开的就业理论要点,其后各章节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这一原则借以展开。
可见,有效需求理论是《通论》的中心思想,从而是把握凯恩斯理论的关键或核心。
按凯恩斯的思想,有效需求是这样一种理论,它依靠产出下降本身的平衡作用来解释为什么“经济体系本身会在N (就业量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时,即低于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的交点所决定的水平时,实现稳定的均衡”(《通论》,第30页。
具体来说,有效需求理论的要点是:第一,有效需求指的是资本家取得最大的预期收益,即利润的社会总需求。
凯恩斯说:“所谓有效需求只是雇主从决定提供的当前就业量上,所可预期取得的总所得或收益,包括其它生产要素之所得在内”。
“有效需求是总需求函数上之一点,这一点之所以成为有效,是因为如果就业量在该水准,则供给与需求两种情况恰使雇主之预期利润成为最大量”(《通论》,第49页。
第二,有效需求是个经济总量概念。
凯恩斯说,有效需求是社会总需求函数与社会总供给函数相交点之值。
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供给价格(Z与就业量(N的关系,用数学形式表示即,Z=Φ(N。
凯恩斯把雇主们提供的就业量的最低预期收益称为该就业量所产产物之总供给价格。
也就是说,总供给价格实际上是全体资本家雇用一定量工人所能获得的收益与该就业量的关系,用数学形式表示是D=F(N。
凯恩斯认为,“总需求函数乃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各种假想的就业量,另一方面是由此假想的就业量所产产品之预期收益”(《通论》,第49页。
总需求价格是指全体资本家雇用一定量工人,预期社会对产品愿意支付的总价格。
第三,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部分构成,所谓消费需求是指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它是由人们的消费倾向这个心理因素决定的;所谓投资需求是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它主要是由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和“流动偏好”这两个基本的心理因素决定的。
第四,凯恩斯认为,经典学派所谓“总供给会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假定着总需求价格(或收益常与总供给价格相适应”,其有效需求是有无穷数值的,充分就业只是个特例。
在通常情况下,社会的有效需求是不足的,为此,决定社会必然会存在就业不足。
为什么社会会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呢?凯恩斯把它归因于人们的“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基本的心理因素起作用的结果。
由于消费与收入存在着这样的函数关系:消费由收入(即所得决定,收入发生增减变化,消费也随着发生增减变化,但在每单位的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小,用于储蓄的比重则越来越大,因而出现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种现象。
所谓消费倾向是指消费(以C表示在收入(用Y表示中所占的比例。
用数学形式表示即:消费倾向=C/Y。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用△C表示在收入增量中(用△Y表示中所占的比例,用数学形式表示即:边际消费倾向=△C/△Y。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指在每一单位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储蓄增量则越来越大。
正由于社会上存在这种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现象,因而必然会引起社会消费需求不足。
又由于投资所得存在着这样的函数关系,随着投资的增加,新增添的资本设备的成本(即供给价格将上升,而资产设备预期的收益将下降,从而随着投资的增加,预期利润率将下降。
这就引起资本边际效率下降。
所谓资本边际效率是指资本的预期利润率,也就是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得到的收益。
又由于人们对货币有一种“流动偏好”这种心理因素,具体说,就是人们取得货币收入后手中总想保存一定量的灵活的现钱,以便应付日常开支、意外开支和进行投机活动。
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对人们产生两方面的影响:对消费来说,真实所得增加,消费量也增加,但不如所得增加大,就出现消费需求不足;从投资方面来说,凯恩斯认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心目中总作出投资收益的预期,即预期该投资将会取得多大的利润。
预期利润率有一个最低限额,就是它不能低于同量资本存到银行时所应得到的利息率。
凯恩斯还认为,利息是放弃货币这种灵活性的报酬。
利息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利息率取决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流动偏好的作用使得利息率的降低总有一个限度,不能太低,当预期利润率下降到低于利息率时,就会对投资者失去投资的引诱力(在凯恩斯看来,投资量取决于投资引诱,而投资引诱又取决于资本之边际效率和各种期限不同的贷款利率这两组势力。
正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货币的“灵活偏好”,使投资者失去增加投资的自信心和引诱力,引起投资的需求不足,因而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构成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也就不能向社会提供充分的就业量,因而社会上失业是不可避免的。
第五,如何消除有效需求不足,增加就业量呢?凯恩斯从有效需求不足出发,向垄断资产阶级政府提出他的政策主张。
在他看来,有效需求取决于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的相交点,但由于上述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总供给总大于总需求,难以达到均衡点,从而有效需求不足。
要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关键是调节总需求函数,从而改变与总供给函数的交点位置。
但由于自由放任经济无法自动使总需求与总供给一致,因此必须放弃自由放任原则,实行由国家对有效需求的管理。
按他的说法,需求管理就是在假定生产要素的供给为既定的条件下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与干预(或管理。
政府对需求的管理主要表现为:国家运用宏观的财政政策、宏观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的手段去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保证社会有足够的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具体来说就是在需求不足时,设法降低总需求水平。
宏观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是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主要是政府的公共工程支出、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政府对居民户的转移支付等。
其特点是,它们直接地影响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相适应。
宏观货币政策的特点是由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利息率的升降来增加或减少投资,间接地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一致。
宏观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调整贴现率、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三方面内容。
文章写到这里,有必要进一步提出,理论界一度对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口诛笔伐”,许多教科书、文章把有效需求理论归纳于简单的几点后,不加分析地判以“唯心主义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大杂烩”等。
这是不利于我们兼容中西宏观经济理论,不利于中国的理论走向世界的。
在社会主义中国,对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评价,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与方法,但对一种在世界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具有转折性意义的理论简单地采取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一刀切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不严肃的。
我们应采取的是科学的态度,认真地分析研究其理论的方法和内容,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正像其它开拓性思想成果有其“开拓性毛病”一样,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也有其两面性。
(二下面谈一下笔者对有效需求理论的看法。
首先看有效需求理论的内容本身。
1.凯恩斯说:“所谓有效需求是指雇主们提供的一定就业量上预期取得的最大收益”。
就业量是由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的,而通常情况下,有效需求是不足的,由此他揭示了有效需求与就业的关系。
凯恩斯从就业水平的角度较好地阐述了有效需求理论,这的确给人一种非常新鲜的感觉,但缺乏与此相关的其它国民经济总量范畴,如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等的相关分析,不能从国民收入等这些宏观总量概念进一步说明有效需求理论。
这是导致其为后来实践所证明的理论局限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当然这也与当时的研究工具、计量工具局限和经济发展时代的历史规定性有关。
2.从历史的渊源上说,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实际上承袭了19世纪初英国著名庸俗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消费不足学说,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社会贫富不同阶层对消费需求不同与多样化性质。
显然,在贫困阶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阶层是根本不存在储蓄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的问题。
还有,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从一定意义上,兼收并蓄了李嘉图、马歇尔、皮古、密当斯等的利率论,皮古的失业论,经典学派的需求与就业论,重商主义及经典学派的货币论等等。
这是其理论具有深度和厚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源泉,但也是造成其理论缺陷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他在分析就业、失业与劳动货币工资的关系时,由于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古典学派关于“工资等于边际劳动价值”理论,并作为前提,因而使他的理论阐述给人一种难以确定的“走不出的圈子”的感觉。
按他的理论,如果货币工资率的下降对有效需求水平、对产出从而对就业量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话,那么,这种下降对劳动的边际产值,对实际工资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
3.凯恩斯把有效需求不足归因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的心理因素。
这种把经济现象的原因归于无法确定的心理因素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凯恩斯在论述消费倾向问题时把消费倾向的因素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章来论述。
他提出:一般而论,总消费量主要决定于总所得量的消费基本心理法则。
凯恩斯认为影响消费倾向的主观因素有8种主要的动机或对象:(1建立准备金以防不测之变的谨慎动机;(2 预防未来所得不如今日之远虑动机;(3为享受利息及增值取得较大的未来消费的计算动机;(4使以后生活程度得到逐步提高的改善动机;(5享受独立感及有能力感的独立动机;(6获得从事投机或发展事业之本钱的企业动机;(7遗留财产与后人的自豪动机;(8满足纯粹吝啬欲的贪婪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