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体药物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前药dl-PHPB的体内外转化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前药dl-PHPB的体内外转化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维普资讯
中 国药 理 通 讯 2 0 0 7年 第 二 十 四卷 第 三 期
新型 B rA l Sc c/ b 和 r 双靶点抑制剂 F 2 B 治疗 慢性髓 系 白血病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刘鹤 陈 晓 光
中国 医学科 学院 中 国协和 医科 大学 药物研 究所 北京 1 05 0 00
双环醇对大 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姚 晓敏 李燕
中国医 学科 学院 中国协 和 医科 大 学药物研 究所
目的 :研究 双环醇对大 鼠肝脏缺血再灌 注损 伤的作用及 相关作用 机制 。方法 :采用 Y si mi ohz 法制 备肝脏 u
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缺血 9 mi后再灌注 l 、3 、6 0 n h h h和 2h 4 ,观察双环醇对血清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 T) AL 、
白血 病 细 胞 的 增 殖 ,其 抗 慢 性 髓 系 白血 病 的 作 用 与 抑 制 B rAb、eSc和 L n的磷 酸 化 水 平 直 接 相 关 ,提 示 c/ l -r y
F 2很可能成为新型 的治疗 B rAb 阳性 白血病 且克 服 i t i B c/ l mai b耐药的双重靶 点药物 。 n
症因子 T —、I- ̄ L 6 NFa L I 、I- 的高表达 , 促进抗炎因子 I o 1 表达 ,显著抑制肝组织粘附分子 IAM一 Psl ~ C 1和 -ee c
t i n含量的升高。结论 :双环 醇对大 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 伤具 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其保护作用 与抑 制肝脏脂质过
乳 酸 脱 氢 酶 ( DH) 和 总胆 红 素 ( i L TBl )及 肝 组 织 丙 二 醛 ( D 超 氧 化 物 岐 化 酶 ( ( 、髓 过 氧 化 物 酶 M A) S) D)

开环膦酸核苷类药物前药的研究进展

开环膦酸核苷类药物前药的研究进展
摘 要 :开 环 膦 酸核 昔 类 化 合物 ( ANP )是 近年 抗 病 毒 药物 研 究 的 热点 。 但 由于 其 膦 酸基 团带 有 负 电荷 , 细胞 S
通透 性 差 , 口服生 物 利用 度 较低 ,因此 ,多将 其 开 发为 前药 以掩饰 其 负 电荷 。ANPS 物前 药 是 以 ANPS 母体 , 药 为
维普资讯
6 0
食 品与药 品
F o n u o dadDrg
20 0 8年第 1 0卷第 0 3期
开环膦酸核苷类药物前药的研究进展
杨 康 辉 ,王 举 涛 ,李 乾 斌 ,徐 文 方
( 山东大学药学 院 ,山东 济 南 20 l ) 50 2
Y ANG K n —u, a gh iWANG J— o L i —i,U We — n t , I a bnX nf g ua Q n a
(c o lf h r c ui l c n e, h n o gU i ri , ia 5 0 C i ) S h o ama e t a i cs S a d n nv s y Jn n2 0 , hn oP c Se e t 1 2 a
开环 膦酸核 苷类化 合物 ( P )作为 核苷类抗 药结 构基础上 的改造 正在研 究的第二 代 A s AN s NP ,以开
病 毒药 物 的重要 一族 ,具有 低毒 、低耐受 性 和广谱 环 ANP s化 合物 4 图 1 ( 】 [ 4) 为代 表 ,其 结 构是 在
抗 DNA病 毒活性 ,对耐 药菌株 有 强烈 的杀伤 作用 , 可 以看作是 第一代AN s P 分子 中咪唑环 开环 的 电子等 在抗 病 毒治疗 领 域 占有 重要地 位 , 是近 年研 究 的热 排 体 ,具 有 比第 一 代 闭环 系 列 更 强 的抗 病毒 活编号 :l 7 —7 X( 0 8 0 —0 0 0 6 29 9 2 0 ) 30 6 — 4

研究进展报告模板

研究进展报告模板

研究进展报告模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对一个研究项目的进展进行总结,阐述研究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研究背景在过去的几年中,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和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项目致力于发掘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以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解决一类重要的药物匮乏问题。

目前,治疗某些疾病的主要药物手段往往对患者产生副作用,且药物的研发和上市时间较长。

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改变药物的制备方法和结构,提高药物的疗效和稳定性,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结合生物物理学和化学原理,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对药物的分子结构和生物合成途径进行深入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关键步骤,即药物分子中某个化学键的强度与药物的生物活性密切相关。

研究结果通过进一步优化这个化学键,我们成功研制出具有更好生物活性的药物前体。

后续实验证明,该药物前体在动物模型中具有高效的生物活性,可显著提高动物的生存率。

此外,我们还对药物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使得药物的制备过程更加高效、可控和可量化。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成功为药物匮乏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改变药物的分子结构和制备工艺,我们成功地研制出具有更好生物活性的药物前体。

这种新型的药物前体不仅能够提高药物的疗效,还可以缩减新药的研发和上市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未来发展方向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药物分子结构和生物合成途径,以期能够找到影响药物生物活性的关键化学键。

此外,我们还将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机制,以进一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结论本研究项目的成功为药物匮乏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途径。

通过改变药物的分子结构和制备工艺,我们成功地研制出具有更好生物活性的药物前体。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药物分子结构和生物合成途径,以期能够找到影响药物生物活性的关键化学键。

探索酯类前体药物

探索酯类前体药物

前药(prodrug)是指一些在体外活性较小或者无活性的化合物,在体内经过酶的催化或者非酶作用,释放出活性物质从而发挥其药理作用的化合物。

前药这一术语是1958年由Albert提出来的[1]。

酯类前体药物为前药中最常见的类型,进入体内后在酯酶催化下水解出原药。

含有羧基或羟基的药物可通过与醇或羧酸反应制成酯类前药。

近年来,酯类前药的研究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优势也逐渐展露出来。

现就酯类前药的研制目的、优势和发展状况概述如下。

1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有些药物口服后,由于药物经消化道、肝脏或进入血液中,受到胃肠道pH、消化道微生物、消化道肝脏和血液中酶类的作用,使转移到作用部位的母体药物量不足,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一些药物由于本身理化性质的关系,在制备贮藏过程中容易分解变质,以致丧失活性。

欲增加药物的稳定性,采取制成酯类前体药物的方法。

羧苄青霉素口服时对胃酸不稳定,易被胃酸分解失效,将其侧链上的羧基酯化为茚满酯,增加其稳定性,可供口服,吸收也得以改善[2]。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是替诺福韦的前药,是一种口服亲脂性酯的衍生物,与替诺福韦相比,其化学稳定性和对酶的稳定性有所改善。

有选择性抗HIV和其它RT的强活性,已于2001年被FDA批准与其他抗RT药物联用治疗HIV感染[3-4]。

2改善药物的溶解性药物溶解度在药物代谢动力学、化学稳定性以及药物处方设计等方面都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对药物在体内吸收的速度起着决定性影响。

依托泊苷用于治疗顽固性睾丸肿瘤、小细胞肺癌。

由于依托泊苷水溶性小,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口服给药其生物利用度只有50%。

该药一般通过缓慢静脉滴注给药。

美国Bristol-Myerssquibb公司设计合成了它的水溶性前药,依托泊苷磷酸酯,该前药在体内经去磷酸化转化成活性形式依托泊苷发挥疗效,其作用机制与依托泊苷相同。

但其水溶性大大增加,降低了依托泊苷因稀释或静注发生沉淀的可能性[5]。

癫痫病人发作时常无法接受口服给药治疗,苯妥英钠是治疗癫痫的常用药物,其水溶性差,影响口服吸收;其制成注射液,会在体液的pH值下,静脉血管中可能会析出苯妥英沉淀。

肝靶向核苷类抗病毒前药的研究进展

肝靶向核苷类抗病毒前药的研究进展

山㊀东㊀化㊀工㊀㊀收稿日期:2020-02-17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校长创新创业基金项目(XZFY2018-43)作者简介:姜良勇(1992 )ꎬ山东临沂人ꎬ硕士研究生ꎻ通信作者:周奎臣(1971 )ꎬ黑龙江佳木斯人ꎬ主要从事脂类代谢检测与临床ꎮ肝靶向核苷类抗病毒前药的研究进展姜良勇1ꎬ席健峰1ꎬ殷俪宁1ꎬ王㊀璐2ꎬ周奎臣1(1.佳木斯大学ꎬ黑龙江佳木斯㊀154007ꎻ2.日照市中医医院ꎬ山东日照㊀276800)摘要: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能够抑制病毒的DNA聚合酶或RNA聚合酶ꎬ干扰病毒核酸合成进而产生抗病毒活性ꎮ利用HepDirect前药原理ꎬ可实现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肝靶向性ꎬ从而提高该类药物的治疗指数ꎬ降低毒副作用ꎮ本文通过对核苷类抗病毒肝靶向前药的治疗原理㊁稳定性㊁代表药物等进行对梳理ꎬ为该类药物用于临床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提供参考ꎮ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ꎻ抗病毒药物ꎻ肝靶向用药中图分类号:R73ꎻR51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21X(2020)8-0076-02㊀㊀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typeBꎬHBV)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肝实变性传染病[1]ꎮ我国临床常用的HBV治疗药物是干扰素和拉米夫定ꎮ干扰素治疗HBV的有效率仅30%~50%ꎬ且其副作用较大ꎮ拉米夫定虽能够迅速降低病毒载量ꎬ但清除残留病毒的过程相当缓慢ꎬ疗程过长易产生耐药性ꎬ用药2年后耐药率高达40%~50%ꎬ由此引发HBV的急性发作等严重后果ꎻ目前ꎬ抗乙肝病毒新药恩替卡韦和泰比夫定的安全性和疗效均较好ꎬ但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具有交叉耐药性ꎬ因而对拉米夫定耐药个体的疗效较差[2]ꎮ阿德福韦酯是新近上市的另一款前体抗HBV药物ꎬ口服进入机体后释放活性形式的阿德福韦ꎮ其仅需一步磷酸化即可发挥抗病毒疗效ꎬ持续用药自身亦不产生耐药性ꎬ且对拉米夫定耐药个体有效ꎻ与核苷类药物合用具有协同作用ꎬ但在临床安全剂量下阿德福韦酯难以快速抑制病毒复制ꎬ且具有肾脏毒性和起效慢的缺点[3]ꎮ阿德福韦酯的药代动力学性质是影响其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ꎮ作为一种羧酸酯的前体药物ꎬ阿德福韦酯在胃肠道及血浆中极易水解ꎬ生成阿德福韦ꎮ由于阿德福韦极性较大ꎬ难以透过细胞膜进入肝细胞而达到有效治疗浓度ꎬ从而影响疗效的发挥ꎻ血浆中的阿德福韦经肾排泄时ꎬ易蓄积ꎬ从而产生肾脏毒性[4]ꎮ设计一款能在血浆中保持稳定ꎬ且具有选择性活化的阿德福韦前体药物ꎮ可有效提高阿德福韦在肝内的浓度ꎬ同时ꎬ肝内释放的阿德福韦极性大ꎬ难以透过细胞膜ꎬ不易扩散进入血液ꎬ可以降低阿德福韦的血液浓度ꎬ减少其在肾脏的排泄和蓄积ꎬ从而降低肾脏毒性ꎮ据此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核苷酸及核苷酸类似物的环状磷酸酯/膦酸酯前药ꎬ该类前药能够被肝细胞中特异性的代谢酶CYP3A4酶活化ꎬ释放活性形式的核苷酸或核苷膦酸ꎬ发挥抗病毒作用ꎮ主要的肝靶向前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ꎮ1㊀HepDirect前药HepDirect前药是专为肝脏疾病设计的肝靶向药物ꎬ该药物本身无活性ꎬ可被肝实质细胞分泌的CYP3A4酶代谢激活为单磷酸核苷ꎬ而后磷酸化成核苷三磷酸活性HBV病毒ꎻ胞内产物因其活化后带有电荷ꎬ减少了其从肝细胞内流失ꎬ进而实现了前药的肝靶向作用ꎮHepDirect前药为一类芳香化合物ꎬ是新型的环状磷酸酯或膦酸酯前药[5](如图1结构式Ⅰ所示)ꎮ在活化过程中ꎬCYP3A4催化其先发生羟基化反应ꎬ生成产物(Ⅱ)然后开环生成负离子(Ⅲ)ꎬ因该离子所带负电而无法扩散到肝细胞外ꎬ这使得Ⅲ留在胞内发生β-消除反应生成磷酸酯或膦酸酯(Ⅳ)ꎮ图1㊀HepDirect前药的活化原理㊀㊀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转变成核苷三磷酸ꎬ进一步转变成单磷酸核苷ꎮHepDirect前药活化后经羟基化和β-消除反应可转变成单磷酸核苷ꎬ继而避免核苷激酶的限速来提高药物生物利用率ꎮ该类药物能被机体磷酸酯酶迅速水解ꎬ而磷酸酯较不稳定ꎮHepDirect前药可形成环状膦酸酯ꎬ提高了其在血液㊁组织液和大多数非肝组织中的稳定性ꎮ2㊀阿德福韦前药阿德福韦(AdefovirꎬPMEA)可与细胞激酶或5-磷酸核糖基-1-焦磷酸酯合成酶发生磷酸化ꎬ属于腺嘌呤的无环核苷膦酸酯衍生物ꎮPMEA经磷酸化为PMEApp后可同脱氧腺苷三磷酸发生竞争性结合ꎬ实现阻止HBVDNA逆转录酶的整合ꎬ终止DNA链转录ꎮ但PMEA的生物利用率低ꎬ人体利用率<12%ꎬ当在pH值=8的肠道中被离子化时ꎬ其通透性较差ꎮ为此ꎬ将其制成了口服的脂溶性前体药物阿德福韦酯[6]ꎮ阿德福韦酯(Adefovirdipivoxil)经口服吸收后ꎬ经非特异性酯酶迅速水解后形成PMEAꎬ再经两次磷酸化转变为阿德福韦三磷酸酯实现抗病毒ꎮⅠ㊁Ⅱ期临床研究表明:经其治疗4周后ꎬ平均97%的病患血清HBVDNA发生了下降ꎬ12周后HBeAg有20%转阴ꎬ且持续用药6年的病患亦未发生耐药性ꎮ该药物十分适合对拉米夫定具有耐药性的病患ꎮ其在30mg剂量时疗效最佳ꎬ但该剂量时可引发肾毒性ꎬ42%的病患血清肌酸酐增高至3mg/L以上ꎮ研究认为ꎬ它可迅速并完全的由非特异性酯酶水解成PMEAꎬ然后经阴离子转运载体hOAT1转运至肾近端小管ꎬ堆积于此形成肾毒性损伤ꎮ67 SHANDONGCHEMICALINDUSTRY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第49卷㊀第8期㊀㊀帕拉德福韦(Pradefovirꎬ又名Remofovir)ꎬ为PMEA的HepDirect前药ꎮ该药物吸收迅速ꎬ在口服Pradefovir后1.2~1 5h血浆中药物浓度便达到峰值ꎮAdefovirdipivoxil在血中可很快被酯酶降解为PMEA(t1/2<2min)ꎬ而Pradefovir在血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t1/2=10h)ꎮ这使得其可更好的抵达肝脏并转化为PMEAppꎬ继而降低PMEA在血和肾中的浓度ꎮ研究显示ꎬ在23名健康的受试者中进行Pradefovir安全性与耐受性测试时发现ꎬ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ꎮ其单次口服剂量为10mg㊁30mg㊁60mg时ꎬ均可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ꎻ其副作用亦较轻微ꎬ最常见的为上呼吸道感染ꎬ仅有2名受试者出现轻微消化道反应ꎮ3㊀拉米夫定前药拉米夫定(LamivudineꎬLMV)是由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首个用于HBV治疗的核苷类似物ꎮ它能经磷酸化为5-三磷酸酯(LMV-TP)ꎬ而后在HBVDNA链上同dCTP竞争结合ꎬ从而终止转录链或停止病毒复制[7]ꎮ研究发现ꎬHBVDNA和HBeAg阳性的慢性HBV病人用LMV治疗12周后ꎬ血清HBVDNA高达92.2%实现转阴ꎬ60.3%病患ALT实现正常ꎬ肝组织活检显示其病理改变明显减轻ꎬ且进行性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机率显著下降ꎮ但LMV的缺陷亦十分明显ꎬ首先ꎬ该类药物清除残留病毒的过程十分缓慢ꎬ必需长期用药ꎮ因此ꎬ具有引发YMDD区发生基因突变而产生耐药性的风险ꎻ其次ꎬLMV分子中具有游离的5-OHꎬ可与腺苷脱氨酶(ADA)反应迅速降解为无活性的化合物ꎬ因而ꎬ药物利用率会降低ꎻ最后ꎬLMV与其它核苷类似物一样ꎬ在机体被核苷激酶磷酸化为5-单磷酸酯十分困难ꎬ其药物利用率进一步降低ꎮ㊀㊀针对LMV所具有的缺陷ꎬ研究人员将其制成HepDirect前药(Ⅵ)ꎬ继而避免了LMV的不足ꎮ研究其稳定性发现:Ⅵ在机体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ꎬ而在肝组织中可迅速裂解并释放出原药而实现抗病毒疗效ꎮ测定注射Ⅵ的小鼠血清中没有LMVꎬ而测定肝中ꎬ则可检测到较高水平含量的LMV-TPꎮ这表明Ⅵ在血清中能稳定存在ꎬ未发生裂解反应释放LMVꎬ而在肝组织中可迅速裂解ꎮ对化合物Ⅵ的肝靶向性用药疗效的研究显示ꎬⅥ具有很好的肝靶向性ꎮ该化合物组的肝靶向指数是2.3ꎬ而LMV组的肝靶向指数仅有0.004ꎬⅥ的肝靶向性比LMV高出500多倍ꎮ此外ꎬⅥ能够避免核苷激酶的限速而产生大量高活性的核苷三磷酸盐ꎬLMV在小鼠肝细胞中浓度最大为6ʃ0.5(pmol/mg)ꎬ而Ⅵ的最大浓度则可高达201ʃ35(pmol/mg)ꎮ4㊀总结与展望病毒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传染病ꎬ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在治疗病毒性疾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ꎮ基于HepDirect前药的机制理论所构建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肝靶向药物ꎮ成功增加了该类药物治疗成功率㊁同时减小了其毒副作用和耐药性ꎮ目前ꎬ科研人员已实现核苷类HepDirect前药的高通量合成ꎬ该进展必将极大的提高其药物合成与筛选的效率ꎮ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核苷类抗病毒肝靶向药物的研发ꎬHBV这一困扰人类很久的顽疾必将被攻克ꎮ参考文献[1]严丽波ꎬ唐㊀红.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的研究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ꎬ2019ꎬ27(6):468-472. [2]朱豫萌ꎬ张国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ꎬ2019(2):183-185.[3]LinJueyingꎬZhuoYufengꎬZhangDongdongꎬNephrolithiasisandOsteomalaciaassociatedwithadefovir-inducedFanconisyndromeinapatientwithhepatitisB[J].BMCNephrolꎬ2017ꎬ18:275-279.[4]王艳景ꎬ谷征.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对活动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HBV-DNA转阴率的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ꎬ2018(5):5-8.[5]ErionMDꎬReddyKRꎬBoyerSHꎬetal.DesignꎬsynthesisꎬandcharacterizationofaseriesofcytochromeP(450)3A-activatedprodrugs(HepDirectprodrugs)usefulfortargetingphosph(on)ate-baseddrugstotheliver[J].JAmChemSocꎬ2004ꎬ126:5154-5163.[6]LahoTomasꎬClarkeJohnDꎬDzierlengaAnikaLꎬetal.Effectof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onrenalfiltrationandsecretionofadefovir.[J].BiochemPharmacolꎬ2016ꎬ115:144-151. [7]吴㊀彦.拉米夫定和奈韦拉平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生物化工ꎬ2018(1):7-11.(本文文献格式:姜良勇ꎬ席健峰ꎬ殷俪宁ꎬ等.肝靶向核苷类抗病毒前药的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ꎬ2020ꎬ49(8):76-77.)77姜良勇ꎬ等:肝靶向核苷类抗病毒前药的研究进展。

氟尿嘧啶大分子前体药物肿瘤靶向的研究进展

氟尿嘧啶大分子前体药物肿瘤靶向的研究进展

氟尿嘧啶大分子前体药物肿瘤靶向的研究进展【关键词】大分子前体药;5氟尿嘧啶;肿瘤靶向;缓释;控释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 作为首选抗代谢药用于临床医治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

但由于首过代谢显著及亲脂性较低, 5氟尿嘧啶的生物利费用低, 阻碍抗肿瘤疗效, 且其医治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

为克服临床应历时存在的恶心、呕吐、腹泻、脱发、体重减轻、白细胞与血小板下降等副作用, 对5氟尿嘧啶的衍生物的合成、药理、毒理、代谢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以寻求5FU的前体药物。

已有研究[1]说明,将5FU制成大分子前体药能较好的解决这种问题。

5FU的大分子前体药与5FU相较较,具有缓释、长效、利用率高、不良反映小和靶向性强等优势。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展,大分子前药(macromolecular prodrugs) 的研究和应用日趋受到人们的重视。

1975 年Ringsdorf[2]第一次提出了大分子前药的一样模型(图1) 。

那个模型包括了大分子载体、与载体相连接的小分子活性药物、定位基,有时也有效于连接载体和小分子药物的连接基。

定位基团的目的是引导大分子前药抵达人体中特定的组织及细胞,小分子药物和载体一样以共价键相连接,但必需可通过体液水解、酶解而断裂,释放出具有医治作用的原药。

因此,大分子前药具有两个很突出的特点:控释作用和靶向性。

小分子药物尽管疗效高,但其中的许多品种却同时存在着专门大的副作用。

在它们进入人体后的短时刻内,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远远超过医治所需的浓度,太高的浓度可能引发很多副作用,同时它们在生物体内新陈代谢速度快,半衰期短,易排泄,故随着时刻的推延,药物的浓度降低较快,阻碍疗效;另一方面,小分子药物对进入体内指定部位也缺乏选择性,这也是给药量增多、疗效较低、副作用大的缘故之一[3]。

基于这些缘故,最近几年来药物释放体系(DDS) 已成为热点研究领域,大分子前药在其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前药策略在抗肿瘤药物中的研究

前药策略在抗肿瘤药物中的研究

前药策略在抗肿瘤药物中的研究周晨希生物制药1301U201310004前体药物,也称前药,药物前体,前驱药物等,是指经过生物体内转化后才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合物。

前体药物本身没有活性或活性很低,在体内经酶或化学作用释放有活性的原药。

前药策略一般用于延长药物作用时间、靶向给药,或通过改善药物的脂溶性或水溶性提高药物的吸收度。

多数抗肿瘤药物存在选择性差的缺点,用药时造成正常组织细胞的损伤。

为防止对正常组织的毒性,所用剂量也受到限制。

若将一个无活性的前药靶向定位到肿瘤组织后再释放原药发挥作用,可减少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性并提高其对肿瘤组织的药物活性。

一、抗肿瘤前药的设计方法恶性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有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区别为:肿瘤细胞对生长因子的需要量降低,某些肿瘤细胞能释放血管生成因子,促进血管向肿瘤生长;代谢旺盛,肿瘤组织的DNA和RNA聚合酶活性均高于正常组织,核酸分解过程明显降低,DNA和RNA含量明显升高;蛋白质的合成及分解代谢都增强,但合成代谢超过分解代谢,甚至可以夺取正常组织的蛋白质分解产物;线粒体功能障碍,即使在氧供应充足的情况下也主要以糖酵解形式获取能量,细胞内环境呈酸性。

设计药物正是利用恶性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不同之处区分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实现药物的靶向性。

在前药设计中,母药分子与载体基团之间化学键的性质是前药设计需考虑的基本问题。

经典的有对含羧基、羟基、氨基药物进行结构修饰制成酯、羧酸酯、氨基酸酯、酰胺、磷酸酯等类型前药。

也有偶氮型前药、曼尼希碱型前药。

一氧化氮型前药及开环、闭环等新型结构前药。

二、抗肿瘤前药的研究进展1.脂质体前药脂质体是有磷脂双层构成的具有水相内核的脂质微囊。

将脂质吸附在水溶液载体制成脂质体,遇水时脂质溶胀,载体溶解形成多层脂质体,更适合包封脂溶性药物。

脂质体前药系统具有可在血液中保留更长时间、降低药物的毒性、增加药物在靶点的聚集并提高药物的疗效的优点。

脂质体的包封率一般与药物脂溶性成正比,因此脂质前药在脂质体中的包封率较高。

美沙拉嗪综述---精品管理资料

美沙拉嗪综述---精品管理资料

美沙拉嗪剂型及其疗效的研究进展【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该病在西方国家比较多见.因其病因不明,一直是消化科较为棘手的疾病。

有关点认为IBD的病因可能与免疫、遗传、感染及精神因素有关,目前多认为与免疫调节异常有关。

近年来IBD在国人中的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

5—氨基水杨酸是临床治疗IBD并预防其复发的最常用的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应用最早的柳氮磺胺吡啶是5-氨基水杨酸前体药物,早在上世纪30年代即由斯堪的纳维亚风湿病专家Suary发现并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治疗。

上世纪40年代该药试用于UC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因而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IBD患者广泛应用的药物。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 柳氮磺胺吡啶(SASP)就一直是治疗IBD的有效药物,经口服后在结肠内被细菌分解为美沙拉嗪和磺胺吡啶,但由于磺胺过敏、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胰腺炎和精子动力异常等不良反应而影响了临床应用近年来新型5—氨基水杨酸前体药物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本文简要综述其进展情况。

1。

1 SASP的代谢及其临床应用SASP口服后,在上消化道一般仍保持完整,在小肠可有部分被吸收,但约90%经肠、肝循环,并以未被代谢的形式排入胆汁;抵达结肠后,连接水杨酸与磺胺吡啶的偶氮键在肠内细菌偶氮还原酶(Azoreductase)作用下分裂,从SASP分子内释放出的磺胺吡啶大多在结肠被吸收,进入肝内被乙酰化后,以游离磺胺,乙酰化、羟化或葡萄糖醛酸衍生物等形式从尿液排出[3].肝内乙酰化速度决定了SASP 的乙酰化速度及血清中游离磺胺吡啶与乙酰化磺胺吡啶的比例。

遗传学上,乙酰化速度慢者,其血清中游离磺胺吡啶水平较高,从而极易引发SASP的不良反应.磺胺吡啶单独口服时,在小肠很快被吸收,而以大便形式排出很少。

在结肠内,从SASP中释放的5-ASA仅小部分被吸收,约80%最后以大便形式排出。

前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_朱胤慈

前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_朱胤慈

◇综述与讲座◇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中国药理学会主办CN 34-1206/R,ISSN 1009-2501http://www.cjcpt.com2012Dec;17(12):1433-14402012-04-19收稿 2012-07-26修回“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2009ZX09304-0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JKP2009007)朱胤慈,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药物代谢动力学。

Tel:13601589051 E-mail:zhuyc0812@163.com孙建国,通信作者,男,副教授,研究方向:药物代谢动力学。

E-mail:jgsun_cpucn@yahoo.cn王广基,通信作者,男,教授,研究方向:药物代谢动力学。

E-mail:guangjiwang@hotmail.com前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朱胤慈,孙建国,彭英,王广基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9,江苏摘要 前药是自身无活性,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释放出有药效活性的代谢物或原药的化合物。

前药设计已成为改善药物的一些不良性质如水溶性低、生物利用度差、半衰期太短及缺乏理想的靶向性等的一种重要手段。

然而如何从药物代谢动力学角度评价前药尚缺乏统一的标准。

本文对近年来前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状况进行了概括总结,并提出如何从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角度对前药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进行全面评价。

关键词 前药;药物代谢动力学;转化中图分类号:R9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01(2012)12-1433-08普通药物在成药过程中的局限性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的问题:水溶性差,脂溶性差,不良的味道,组织或黏膜刺激性等药剂学不良性质;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短,首过效应强和体内表观分布容积大等药代动力学不良性质;缺乏理想的组织或器官靶向性从而引起广泛的毒性等药效学不良性质[1]。

前药是在给药后经体内化学或酶代谢,能释放出有药效活性或原药的化合物[2]。

美沙拉嗪综述

美沙拉嗪综述

美沙拉嗪剂型及其疗效的研究进展【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该病在西方国家比较多见。

因其病因不明,一直是消化科较为棘手的疾病。

有关点认为IBD的病因可能与免疫、遗传、感染及精神因素有关,目前多认为与免疫调节异常有关。

近年来IBD在国人中的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

5-氨基水杨酸是临床治疗IBD并预防其复发的最常用的氨基水杨酸类药物。

应用最早的柳氮磺胺吡啶是5-氨基水杨酸前体药物,早在上世纪30年代即由斯堪的纳维亚风湿病专家Suary发现并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治疗。

上世纪40年代该药试用于UC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因而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IBD患者广泛应用的药物。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 柳氮磺胺吡啶(SASP)就一直是治疗IBD的有效药物,经口服后在结肠内被细菌分解为美沙拉嗪和磺胺吡啶,但由于磺胺过敏、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胰腺炎和精子动力异常等不良反应而影响了临床应用近年来新型5-氨基水杨酸前体药物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本文简要综述其进展情况。

1.1 SASP的代谢及其临床应用SASP口服后,在上消化道一般仍保持完整,在小肠可有部分被吸收,但约90%经肠、肝循环,并以未被代谢的形式排入胆汁;抵达结肠后,连接水杨酸与磺胺吡啶的偶氮键在肠内细菌偶氮还原酶(Azoreductase)作用下分裂,从SASP分子内释放出的磺胺吡啶大多在结肠被吸收,进入肝内被乙酰化后,以游离磺胺,乙酰化、羟化或葡萄糖醛酸衍生物等形式从尿液排出[3]。

肝内乙酰化速度决定了SASP的乙酰化速度及血清中游离磺胺吡啶与乙酰化磺胺吡啶的比例。

遗传学上,乙酰化速度慢者,其血清中游离磺胺吡啶水平较高,从而极易引发SASP的不良反应。

磺胺吡啶单独口服时,在小肠很快被吸收,而以大便形式排出很少。

在结肠内,从SASP中释放的5-ASA仅小部分被吸收,约80%最后以大便形式排出。

氟尿嘧啶大分子前体药物肿瘤靶向的研究进展研究

氟尿嘧啶大分子前体药物肿瘤靶向的研究进展研究

氟尿嘧啶大分子前体药物肿瘤靶向的研究进展研究【摘要】目的:讨论氟尿嘧啶大分子前体药物肿瘤靶向的研究进展。

方法:分析近几年关于氟尿嘧啶大分子前体药物肿瘤靶向的研究进展,并以载体为分类展开讨论。

最后提出大分体前体药物研究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结论:目前已有多种大分子载体可应用于氟尿嘧啶大分子前体药物,且具有良好的性质,但为了能在临床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还需要近一步的药代研究。

【关键词】氟尿嘧啶,前体药物,靶向前言氟尿嘧啶作为最早的抗癌药物之一,最早被从海参中提取[1],在临床应用上主要用于治疗胃癌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2-3]。

它能够在细胞内转化为有效的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通过阻断脱氧核糖尿苷酸受细胞内胸苷酸合成酶转化为胸苷酸,而干扰DNA的合成。

氟尿嘧啶同样可以干扰RNA的合成。

1大分子前体药物靶向研究的必要性由于氟尿嘧啶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临床应用时很容易出现呕吐、腹泻以及白细胞下降等副作用,将氟尿嘧啶制成大分子前体药物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4]。

氟尿嘧啶大分子前体药物的设计模型包括大分子载体、与载体相连接的小分子活性药物、定位基(有时也用到连接基)。

定为基主要作用是引导该该前体药物达到靶向部位。

而小分子药物和载体必须断裂(酶解作用等),才能释放出具有治疗作用的氟尿嘧啶。

因此,氟尿嘧啶大分子前体药物的设计具有两个特点:具有控释左右和靶向作用。

本文以氟尿嘧啶大分子前体药物的载体为分类,研究了氟尿嘧啶大分子前体药物肿瘤靶向的进展。

2载体分类2.1聚乙烯和聚丙烯类聚合物该类聚合物是最早应用于抗肿瘤药物的高分子载体的,近年来[5],有研究表明:将氟尿嘧啶制成甲基丙烯酸衍生物,将该衍生物与乳糖混合后,进行机械化学固态聚合反应制备氟尿嘧啶的大分子前体药物。

此种方法制备的高分子前体药物,既有利于操作(制备过程干燥状态下进行,产物不需后处理工作),又便于控制药物剂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2磷酸酯类聚合物该类聚合物的特点是与人体内环境具有优秀的生物相容性,主要原因是人体内的甘油酸酯和核酸等与磷酸酯类聚合物组成结果类似[6]。

5-氨基水杨酸类前药类制剂的应用进展

5-氨基水杨酸类前药类制剂的应用进展

5-氨基水杨酸类前药类制剂的应用进展摘要:5-氨基水杨酸及其前体药物是临床治疗炎症性肠病和预防其复发的药物。

柳氮磺胺吡啶是应用时间最久的5-氨基水杨酸前体药物,但因其不良反应较大而迫使人们不断寻求安全、有效的新型5-氨基水杨酸制剂。

近年来新型5-氨基水杨酸前体药物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

关键字:5-氨基水杨酸;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炎症性肠病(IBD)是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该病在西方国家比较多见,我国的发病病例也逐年增多。

因其病因不明,一直是消化科较为棘手的疾病[1]。

临床上治疗IBD的药物主要有氨基水杨酸类、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肝素等。

其中氨基水杨酸类中的5-氨基水杨酸(5-ASA)类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药物。

本文将对治疗UC的5-ASA衍生物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5-ASA的结构改造1.1柳氮磺胺吡啶柳氮磺胺吡啶(SASP)是5-ASA的前体药物。

本品由有效成分5-ASA与作为载体的磺胺吡啶(SP)通过偶氮键连接而成。

由于本品价格便宜、疗效确切,在国内仍然应用广泛。

口服SASP 后在结肠细菌偶氮还原酶的作用下释放出5-ASA而发挥作用,该药可使75%的患者临床症状和乙状结肠镜检好转和改善[2]。

但SASP的副作用大,至少20%的病人不能服用此药[3]。

常见的副作用有恶心、头痛、胃肠道症状、荨麻疹、呼吸困难、关节痛、肝毒性等。

其不良反应主要是由该药中的sP引起的,而且脱敏治疗无效,对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更属禁忌。

因此限制了该药的临床应用[4,5],为了增强5-ASA类药物的作用,降低其不良反应,人们通过改造其结构、改进其剂型来寻找有效的治疗UC的5-ASA类药物,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2奥沙拉嗪奥沙拉嗪(Olsalazine,OLZ)是由两分子5-ASA通过偶氮键连接而成,是对5-ASA上的-NH2进行了结构修饰,Axelsson等用SASP和OLZ治疗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小鼠,结果硅示SASP和OLZ可显著改善小鼠的肠炎症状。

肿瘤的抗体导向酶-前药治疗研究进展

肿瘤的抗体导向酶-前药治疗研究进展
中国民康 医学
O t20 c,06
第l 8卷
上半月 第 l 0期
Meia Jun f hn s P olgH at dcl ora o C iee epe el l h
V 11 F M N .0 o.8 H o 1
1 A E T系统 的组 成 DP
备出单 克隆抗体( 单抗 ) 以来 , 人们就开始尝试将该技术用 于 肿瘤的诊断和治 疗。当前 , 随着 生物科 技 的高速 发展 , 抗肿 瘤 靶向药物的研究开发会 出现蓬勃 的发展 , 以将单抗偶联 可 物作为一种技术平台 , 即利 用特 定的弹头药物 分别与不 同的 单抗进 行连接 , 备一系列靶 向性各异的单 抗药物。 制 抗体导 向酶 一前 药治疗 ( ni d at o y—dr t ny epo b i ce ezm r— e d du eay A E T) rgt rp , D P 是近 年来发 展起 来 的颇具应 用前 景 的 h 肿瘤导向治疗新途径 , 该方 法以巧妙 的设计 克服 了单抗 作为 药物载体 的一些缺 陷 , 开拓 了靶 向抗癌 药物研 究 的新 方 向,
的酶激 活后 , 才能转化 为具 有细 胞毒性 的药 物 , 减低 了对正
工程技术制 备 的人源 化 抗体 , 不仅 可完 全保 留抗 体 的靶 向 性 , 可进 一 步 降 低 H MA 的 产 生 , 高 肿 瘤 治 疗 的疗 且 A 提
技术应运 而生。 自 K he 和 I dt n于 17 ol r v si r e 9 5年 用 杂 交 瘤 技 术 成 功 地 制
提高肿瘤局部 的药物浓度 。由于酶分 子作用机制 的特殊性 ,
单一酶分子具有水解多 个前药 分子 的潜能 , 羧肽酶 G 以 为

前药原理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前药原理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50・黑龙江医药HeilongjiangMedicineJournalVoL23No.12010前药原理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杨楠,石磊,杨慧+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9)摘要前药具有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加水溶性,减少不良反应等特性,在保持或增强原药药效的同时又克服了原药的缺点。

本文主要综合前药原理在药物研究中的典型实例,介绍前药原理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前药;前药原理;生物利用度中图分类号:R917;R9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82(2010}01—050—03ProgressandApplicationofProdrugPrincipleinDrugResearchYangNan,etalInnerMongoliaMedicalCollege(Hohhot010059China)Abstract:Predmgswithincreasedbioavailability,increasesolubility,decreaseadversereactionsandothereharacteris—tics,whilemaintainingorenhancingefficacywhiletheoriginaldrugtoovercometheshortcomingsoftheoriginaldrug.Inthispaper,acomprehensivepro—drugstheoryindrugresearchinthetypicalexample,introducedtheprodrugprincipleindrugre・searchintheapplications.Keywords:Prodrug;Prodrugprinciple;Bioavailability前药(Prodrug)是一类体外活性较小或无活性,在体内经酶或非酶作用,释放出活性物质而发挥药理作用的化合作者简介:杨楠,(1983一),女,内蒙古医学院200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杨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生物药物研发的新进展

生物药物研发的新进展

生物药物研发的新进展近年来,生物药物研发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进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生物药物的认识也逐渐深入,这为生物药物研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将从基因编辑技术、合成生物学以及再生医学等方面探讨生物药物研发的新进展。

一、基因编辑技术的革命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生物药物研发的重要突破之一。

它通过定向修饰基因序列,可以精确地删除、插入或修复DNA碱基,从而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特性。

这个技术革命不仅扩大了病因的研究范围,也为新型治疗方法的开发提供了巨大潜力。

以CRISPR-Cas9技术为例,它利用特定的酶酶切酶与RNA分子的导向作用,可以识别并剪切指定的DNA序列。

这一技术的革命性在于,它的操作简便、高效,并且具有较低的成本。

因此,CRISPR-Cas9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治疗基因相关的疾病,如癌症、遗传性疾病等。

相信随着对基因编辑技术的深入研究,更多的疾病将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合成生物学的崛起合成生物学作为生物药物研发中的重要学科,近年来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它以工程学的思维和方法,研究生物系统的设计、构建和优化,以实现对特定药物的高效产生。

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为生物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例如,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方法,科学家可以设计并构建新的基因路线,通过合理的调控,实现药物的产生。

这种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药物的生产效率和纯度,同时还可以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此外,合成生物学还可以通过改造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来生产药物前体,从而减少生产成本。

目前,已有一些生物药物成功地通过合成生物学的手段进行了产业化生产,为药品市场的丰富和供应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再生医学的前景再生医学是生物药物研发领域的前沿领域之一。

它以修复和再生病损组织、器官为目标,通过利用细胞、组织工程及干细胞技术,来治疗或改善临床疾病。

近年来,再生医学在生物药物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

例如,利用干细胞技术可以培育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心脏组织,用于修复心脏疾病所造成的损伤。

前体药物应用研究进展

前体药物应用研究进展

前体药物应用研究进展
郭利
【期刊名称】《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年(卷),期】1992(019)003
【摘要】前体药物的出现为新药研究开发开辟了新的途径。

由于前药设计目的明确,方法成熟,成功率高,投资省,因而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应用前药原理在心血管系统药物、神经系统药物、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及激素类药物的设计与应用中所取得的进展。

【总页数】5页(P129-133)
【作者】郭利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
【相关文献】
1.肿瘤微环境刺激响应型叶酸靶向前体药物研究 [J], 李鹏熙;万川;陈本寿;李东红
2.酯酶激活的近红外荧光前体药物设计与研究 [J], 周倩;冉玉钊;刘欣;李坤;余孝其
3.计算机辅助设计FAPα酶激活式鬼臼毒素抗肿瘤前体药物分子 [J], 梁光平;黄远梅;黄启章;杨俊
4.超饱和体系改善阿昔洛韦脂肪酸酯前体药物的透皮递送 [J], 周烨;张琴;顾悦;金怡兰;许晓乐;陈勇
5.一氧化氮前体药物与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 [J], 陈烈钳;谭国斌;陈合格;柳建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甲硝唑及其前体药物在实验动物中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甲硝唑及其前体药物在实验动物中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甲硝唑及其前体药物在实验动物中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实验动物血浆中甲硝唑含量,研究甲硝唑及其前体药物的药物动力学特点。

结论为甲硝唑口服时的药动学模型为一室模型,甲硝唑口服,灌胃,腹腔注射均可以被很好的吸收,甲硝唑前体药物在动物血浆中水解迅速,且不改变原有的药动学特征。

动物体内甲硝唑及其前体药物的药动学研究对于指导动物临床用药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甲硝唑;药物动力学;甲硝唑前体药物甲硝唑( Metronidazole, MTZ)是人工合成的硝基咪唑类化合物,具有广谱杀菌作用,特别是对厌氧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临床上广泛用于抗阿米巴原虫、抗滴虫及厌氧菌感染。

目前主要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来测定给药动物组织中甲硝唑含量,为甲硝唑体内药动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简便的检测手段。

一.甲硝唑在不同动物中药物动力学研究1.甲硝唑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表现取5只健康家兔口服0.1g/kg甲硝唑后,分别在20,30,40,50,60,80,100,120,140,160,180,210,240min同时采血和脑脊液,经处理分别测得兔血和脑脊液的药时曲线,经计算机拟合为一室模型。

甲硝唑血清与脑脊液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后得,甲硝唑在脑脊液中达峰时间比在血清中达峰时间滞后45.7min,峰浓度之比为21:100,表观分布容积之比为100:17。

可见甲硝唑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可用于脑部肿瘤放射治疗增效剂,但是如果用量过大可能会引起神经系统损害【1】。

2.甲硝唑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将SD大鼠食管结扎后经口腔给予含8%甲硝唑的牙膏,与给药后0.5,1,1.5,2,2.5,3,4.5h采血,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中甲硝唑的含量。

结果显示经口腔给药后,0.5h血清中即可测得甲硝唑6.88μg/nl,说明甲硝唑可经口腔黏膜吸收。

血清药-时曲线拟合表明甲硝唑符合一级吸收一室模型,与灌胃大鼠相同剂量的甲硝唑相比所显示的动力学趋势是相似的。

前体药物资料

前体药物资料

前体药物前体药物是指一种需要在体内经过代谢转化成活性药物的药物。

在药物研发和治疗中,前体药物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前体药物的定义、特点、应用以及代谢和转化等方面的内容。

定义和特点前体药物是指在体内经过代谢转化成活性药物的一类药物。

与直接使用的成药不同,前体药物需要先经过一定的生物转化过程才能发挥药效。

这种转化过程通常由肝脏和其他组织中的酶系统完成。

前体药物具有一些特点。

首先,前体药物在体内被转化成活性药物后,更容易进入靶位点,从而提高了药效。

其次,前体药物可以减少活性药物的毒副作用,因为前体药物需要经过代谢才能发挥作用,降低了直接暴露在活性药物下的风险。

应用前体药物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些常见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可待因等,都是前体药物。

通过转化为活性药物,前体药物可以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另外,前体药物还可以通过改变代谢途径和速度来调控药物的作用。

这为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有些药物在体内转化成的活性药物比原药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少,这也是前体药物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代谢和转化前体药物的代谢和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生物过程。

大多数前体药物在体内主要由肝脏代谢酶系统完成代谢和转化。

这些酶系统可以将前体药物转化为活性药物,也可以将其分解成代谢产物后排出体外。

在药物代谢中,酶系统的活性、药物本身的性质以及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前体药物的转化效率和速度。

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需要重视前体药物的代谢特点,避免药物过度代谢或积累导致不良反应。

总结前体药物作为一种需要在体内经过代谢转化成活性药物的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了解前体药物的定义、特点、应用和代谢转化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和指导。

希望本文对读者对前体药物有所启发和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体药物的研究进展【摘要】前体药物的出现为新药研发开辟了新的途径,前药能够优化药物传输,提高靶向作用,增强治疗效果,因而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前药在心血管系统药物、透皮药物、神经系统药物、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中所取得的进展。

【关键词】前体药物;研究进展前体药物是指有生物活性的药物分子原型与前体基团所形成的衍生物在体内代谢转变为原型活性药物,故又称为生物可逆性药物。

前体药物这一术语最先是由Albert提出来的[1]。

早在19世纪,前药就已被用于临床,当时出现的乌洛托品及阿司匹林分别是甲醛和水杨酸的前药,也是前药应用的开端。

近年来,应用前药原理在克服原药的缺点、降低不良反应、提高药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本文结合近年来有关前药研制的文献报道,对前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神经系统药物1.1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渐进性神经退化性失调。

迄今为止治疗老年性痴呆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主要着眼于维持退化的胆碱能神经元的功能,在脑内产生药理作用,因此,有必要将药物设计制成脑靶向给药系统。

他克林(Tacrine)是第一个用于治疗老年性痴呆的药物[2],是一种可逆性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剂。

主要在脑内抑制乙酰胆碱酯酶而起到增加乙酰胆碱的作用。

临床试验证明该药对老年性痴呆有改善作用,但其生物利用度及治疗指数低,而且具有较大的肝脏毒性。

为增加药物在脑内的浓度以增强疗效,同时减小原药的全身毒副作用,需增加原药的脂溶性。

Nl羧酰5氟尿嘧啶前体药物,则大大增加了药物在脑内的浓度,减小原药的全身毒副作用,增加了原药的脂溶性。

1.2 吗啡类镇痛药和拮抗剂。

3羟基吗啡喃的低生物利用度可通过颊部或舌下给药得到改善,如小鼠口服纳洛酮、纳屈酮的生物利用度不到1%,而颊部用药可达70%。

但由于这些药味很苦,不受病人欢迎。

最近,Hussain等[3]研究认为,这类药物的苦味是由于其结构中的苯酚环与苦味受体作用所致。

若将其3酚羟基酯化,得到无苦味前药,颊部用药生物利用度由5%提高到35%~50%。

吗啡类药物结构中6酮基经化学修饰形成肟、烃基肟、酰腙、缩氯基睬等前药可优化药物性能,如纳洛酮的苯甲酰腙,动物实验表明它对吗啡的拮抗作用强度提高5倍,有效时间长达16 h以上,口服生物利用度可大大提高[4]。

2 透皮用药皮肤是一个高活性的代谢器官,其中所含丰富的酶类可代谢各种天然和合成的生物活性分子,作为一个药物转连通道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但目前使用的大多数药物,由于达不到所要求的全身活性而不适于皮肤局部给药。

应用前药形式是利用皮肤代谢能力,提高药物转运性能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1 酮洛芬(ketoprofen,KP)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疼痛和炎症的非甾体解热镇痛药,口服胃肠道刺激性较大,易引起消化道溃疡和出血,因此酮洛芬的经皮给药研究已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适于局部炎症和疼痛的治疗[5]。

前体药物方法作为改善酮洛芬经皮吸收特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已有报道,主要是利用皮肤中的酯酶将它们转化为活性母体药物。

酮洛芬前体药物在经皮肤的渗透过程中被完全代谢成酮洛芬,酮洛芬的稳态形成速率都大于酮洛芬本身经皮渗透的速率(P <0.05),且所产生的酮洛芬具有立体选择性,说明酯类前体药物经皮渗透过程中代谢产物酮洛芬的选择性可能是由皮肤酯酶的选择性水解所造成。

2.2 维生素E作为皮肤抗氧化剂,极易被氧化,常用其醋酸盐。

有报道称,将维生素E醋酸盐和维生素E糖苷类前药进行透皮速率比较:醋酸盐透过率较大且不易代谢,而糖苷类前药透过率慢且代谢较快较完全并能在皮内释放更多的维生素E原药。

相比之下,维生素E糖苷类前药的缓释持久作用更强,保护皮肤作用更好[6]。

现有药物中只有不到1% 适于经皮转运。

用前药方法已取得了很大成功,大大增加了皮肤用药种类。

3 抗感染药物3.1 氨苄西林(ampicillin)是临床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抗菌机制是作用于细菌的胞壁和细胞膜上;但氨苄西林口服吸收不完全,生物利用度较低。

仑氨西林(1enampicillin)是氨苄西林半合成酯化物,1986年在日本上市;2004年在中国上市。

仑氨西林口服后,在小肠内被非特异性酯酶水解成氨苄西林,并被吸收,发挥抗菌作用。

仑氨西林较氨苄西林口服吸收更好。

仑氨西林对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以及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革兰阴性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仑氨西林生物利用度高。

可用于治疗由敏感菌所引起的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感染[7]。

3.2 萘啶酸治疗牛皮癣很有效,它的丁酰氧甲酯和异丁酰氧甲酯,由于具有水溶性及脂溶性,极性和非极性介质中转运萘啶酸能力提高了5~6倍。

4 抗病毒药物4.1 Ara A 是一种应用较广的嘌呤核苷类抗病毒药,可治疗单疱病毒、水痘感染和乙型肝炎等,它在晶态时通过羟基形成分子内氢键,水溶性很小,仅0.5 mg/ml。

用磷酸酯化使Ara A制成单酯钠盐前药后,阿糖腺苷磷酸酯钠的水溶性较大,性质也稳定,在体内酶促水解速率也很快,其在室温和pH 6.8下,半衰期长达10年以上,是一种成功的抗病毒药物前药,现已广泛使用。

4.2 奥塞米韦是奥塞米韦羧化物GS4071(Ro640802)的乙酯型前药,其亲脂性的3戊氧基侧链与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活性部位的疏水性口袋有较强的亲和力,阻断流感病毒NA 对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的唾液酸残基的裂解,从而抑制病毒颗粒从感染细胞的释放,因而是一种选择性高的流感病毒NA抑制剂。

奥塞米韦对流感病毒的选择性比副流感(parainfluenza)和新城鸡瘟(newcastle disease)病毒高100万倍,与扎那米韦相近,而口服奥塞米韦后转化为GS4071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79%。

奥塞米韦又进一步被开发为前药奥塞米韦磷酸酯形式,能特异性地抑制神经氨酸酶,现在也已经成为治疗和预防A型和B型流感病毒的有效药物[9]。

4.3 阿特福韦二吡呋酯(adefovir dipivoxil,bis pomPMEA)是PMEA 的前药,是一种广谱的腺嘌呤核苷类似物。

临床试验表明,PMEA的前药比PMEA的生物利用度提高了15倍。

bis pomPMEA 按15 mg/kg 剂量给药时,其血清C max为0.462 mg/mL,半衰期为10.2 h,口服生物利用度为22.9%。

bis pomPMEA 对cccDNA 也有较好的效果。

替诺福韦二异丙酯(tenofovir disoproxil,bis poc PM PA)是PMPA的前药。

Carbovir(CBV)是一种核苷类抗HIV药物,ABC是它的前药。

ABC是一种低毒性的药物,其毒性低于CBV 和PMEA以及3TC。

TC 化学名称为2 ,3 双脱氧3硫胞嘧啶核苷,是新一代核苷类药物,用于治疗HIV 和慢性乙型肝炎。

cfl109是3TC的脂溶性5单磷酸类前药,它抑制HIV的能力低于3TC,但抑制HBV能力与3TC相当。

SQv和IDV都是抗HIV的药物,它们的酰基取代类前药在体外CEM SS和MT4细胞培养试验表明,其细胞毒性浓度提高到100 nmol/L ,IC 50为360 nmol/L[10]。

5 抗肿瘤药物大多数抗癌药对癌细胞选择性不高,严重的毒副反应限制了它们的应用。

给药后正常细胞也置于药物作用下,是产生毒副反应的主要原因。

若能利用前药形式,使药物选择性到达病变部位,避免或减少药物对非靶部位的作用,则不仅可以消除或大大减轻毒副反应,同时还可以在病灶区浓集药物,增强药理作用。

5.1 姜黄素(curcumin)是中药姜黄的主要成分,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尤其作为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抗癌药物,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高浓度姜黄素存在一定的细胞毒作用,以姜黄素分子结构为基础,化学合成Ⅳ马来酰L缬氨酸酯姜黄素、Ⅳ马来酰甘氨酸酯姜黄素,红外光谱法进行鉴定;MIT比色分析法比较两种姜黄素前体药物作用6~24 h后,人膀胱癌EJ 细胞及肾小管上皮HKC细胞生长抑制的差异。

20~40 μmol/L的Ⅳ马来酰L缬氨酸酯姜黄素、Ⅳ马来酰甘氨酸酯姜黄素作用6~24 h后,EJ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71%~65.13%(P<0.05)、10.96%~73.0l%(P<0.05),呈浓度、时间依赖性。

与同浓度姜黄素比较,两种前体药物对HKC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均降低(p<0.01)。

结论本研究成功的合成了两种姜黄素的前体药物,Ⅳ马来酰L缬氨酸酯姜黄素、Ⅳ马来酰甘氨酸酯姜黄素;二者均能体外抑制人膀胱癌EJ 细胞增殖,其对人肾小管上皮HKC细胞的抑制毒性作用低于姜黄素。

5.2 卡培他滨(capecitabine,CAP)化学名为5脱氧5氟N[(戊氧基)羰基]胞嘧啶核苷胞嘧啶核苷,属胸苷酸合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抑制药,是用化学方法将氟尿嘧(fluorouracil,FU)作化学结构改造而成前体药物(prodrug),它因含有氨甲酸酯结构能以完整的分子形式被肠黏膜迅速吸收。

CAP是一种具有靶向效应的口服氟嘧啶核苷类似物,可在肿瘤组织内选择性被激活而产生高浓度的活性细胞毒物质,从而改善肿瘤患者的耐受力,并使抗癌活性最大化。

又因本身不显示生物活性,避免了口服FU引起的诸多不良反应。

FU于体内被代谢为—磷酸氟代脱氧尿苷和三磷酸氟尿苷,CAP对多种肿瘤包括乳腺癌、结肠直肠癌、胃癌、宫颈癌以及FU耐药的肿瘤,均比其他氟嘧啶苷类似物或FU合用亚叶酸有更高的抗肿瘤活性。

与FU相比,CAP对骨髓抑制作用较小、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败血症、口炎、胃肠道毒性反应等的概率也低一些。

对晚期结肠癌患者,口服CAP比长期注射FU更易被接受。

接受FU静脉注射的患者中,约20%由于不良反应需住院治疗,口服CAP在保证与FU相似的疗效的基础上,可减少因不良反应而引起的住院治疗[12]。

目前前药应用已相当广泛,前药研究已成为新药设计的组成部分。

在应用前药防止体前代谢、降低毒性、提高药物特异性等方面已取得一定的进展。

因此,对于那些虽具有较好疗效,但由于生物利用度低,稳定性差、体内分布和吸收不理想或有较大毒副作用的药物,通过利用母体药物分子中的羟基、羰基或氨基等化学活性基团的衍生作用制备前体药物的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

就目前国内发展趋势来看,化学修饰前药方法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前体药物在新药研发和临床应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1 Albert A.Nature 1958,182(4833): 421.2 蒋煜,张志荣.盐酸他克林前体药物的合成.华西药学杂志,2002,17(1):3536.3 Hilssain MA et al.Pham1 Res,2002;5(9):615618.4 Gistrak MA et al. J Pharmacol Exp Ther,2002;251(2):469476.5 Tegeder IH,Tsch J,Schippers MK,panrison of tissue concentrations after intranmscular and topical administration of ketoprofen.Pharm Res,2001,18(7):980986.6 Mavon A,Raufast V,Redoules D.Skin absorption and metabolism of a new vitamin E prodrug,5tocopherol glucoside:in vitro evaluation in human skin models.J Control Release,2004,100(2):2212311 .7 魏敏吉,齐慧敏. 抗感染新药仑氨西林.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5,9(5).8 Bundgaard H et al.Int J Pharm,2002;55(2).9 Mckimm Breschkin JL.Neurarninidase inhibitors for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influenza.Expert 0pin Pharma cother,2002,3(2):103112.10 Corbett AH,Rublein jc.DAPD (Emory University/Triangle Pharmaceutials /Abbot Laboratories).Curt Opin Investing Drugs,2001,2(3):345353.11 陆鹏,童强松. 姜黄素前体药物的合成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3).12 BomerM M,Dietrich D,Stupp R,et al.Phase Ⅱstudy of capeeitabine and oxaliplatin in first and secone line trealment of Mvanced or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Clin Oncol,2002,20(7):17591766.“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