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阅读笔记
《乌合之众》
(法)古斯塔夫·勒庞戴光年译新世界出版社
古斯塔夫·勒庞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有着“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之称。
他自从1894年始,著有《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多部著作,其中以《乌合之众》最为著名,影响最为广泛,被翻译成近二十种语言,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
第一卷群体心理
第一章:群体的一般特征
003
许多人凑在一起,就叫群体。
所有的群体都是一样的,群体就像是一个活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感想,有自己的思想,这种群体中共同的感情与思想,就是所谓的“群体心理”。
010被抹平的才智差别
即使再高明的专家,一旦他们受困于这种群体意识,那么他们只多只能用普通人的智力与能力,用最为平庸而拙劣的方法来处理那些关乎重大的事情。
通常情况下我们说“人民群众”,以强调我们在智力上所占据到的优势,但事实的真相却是,“人民群众”绝不比任何一个人聪明,反倒是他们的愚蠢是有目共睹的。
010第一个原因:本能
本能的力量,而激发一个人最原始本能的决定性因素是数量。
数量在人类社会中会经常性地产生一种充足的理由。
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对他们来说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即或不然,群体中的人也会有一种“法不责众”的想法,因而在他们的行为时就表现得理直气壮。
但是当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处于孤零零的单独个体的时候,后天的教育育内心的良知都在对他骑着约束作用,他知道自己必须要对自己的这种本能行为加以控制。
011第二个原因:传染
群体情绪的相互传染——对群体的特点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决定着群体行为选择的倾向。
2024年《乌合之众》大学生阅读笔记
时间:群体的意见和信念是由时间装备起来的。
政治和社会制度:各种制度是观念习俗感情的产物,不会随着法典的改写而被改写
(制度与一个民族的伟大和另一个民族的衰败是不相干的,制度无所谓好坏的)
教育:既不会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会使他更幸福;它既不能改变他的本能,也不能改变他天生的热情,而且有时--只要进行不良引导即可--害处远大于好处。
群体新特点产生的原因:
1.群体是无名氏,不必承担责任。
2.传染的现象。
3.易于接受暗示。
群体智力低于孤立个人。
(群体固然是犯罪全体,然而它也常常是英雄主义的群体。取决于环境)
第2章: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
冲动--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
易变--可以先后被最矛盾的情感所激发,没有能力作任何长远的打算或思考。
(群体的行为是无意识的,他们坚信自己见负责重要使命。)
(群体的势力不断增长,政府的权利在它面前节节败退。)
第3章:刑事案件的陪审团
这类群体也表现出易受暗示和缺乏推理能力的特点,在群众领袖的影响之下,也主要受无意识情绪的支配。
(先天的名望和后天的名望)
(名望的特点就是阻止我们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让我们的判断 Nhomakorabea彻底麻木。)
(名望并不是完全以个人的权势、军事业绩或宗教敬畏为基础。它可以有较为平庸的来源,其力量也相当可观。)
第4章:群体的信念和意见的变化范围
牢固的信念:建立普遍信念道路可谓困难重重,不过一旦它站稳了脚跟,它便会具有不可征服的力量。
而且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历史中,即便是在现代,在一个民主国家的法庭上,在陪审团中。这种现象也非常普遍,在一些案件的审理之后,陪审团中的单个成员在接受采访时纷纷表示如果重新让他选择的话,他不会给出这样的结果。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篇一: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读书笔记作者自序人类的自然本性决定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认不得不在思想、感情和习俗的支配和主宰之下生存。
制度和法律不仅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现,还在很大程度上表达着人的需求。
理性是人类最近才有的属性,它还不完善,还不能为我们解释无意识规律。
引论:群体时代真正社会变革的唯一重要特征:应该是根植于文明、思想、观念和信仰的革故鼎新过程中。
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它最稳定的因素就是可以通过遗传来承袭思想。
两个基本因素构成了人类思想转型的基石:首先是宗教、政治和社会信仰的毁灭;其次是现代科学和工业的进展催生出完全不同的生活和思想状况。
不管未来社会以何种方式进行组织,必将不得不把一个新兴的力量考虑在内—这是一种在现代社会持续存在并且具有统治地位的力量—群体的力量。
群体的时代中,决定民族走向的因素存在于群众的心理,而不再是在政治上认可的传统,君主的个人倾向和相互敌对的态势或商议中。
群体组织会催生出一些教条,一种不容分说的独断主义的力量。
第一卷:群体心理1、群体的一般特征群体:通常意义上指的是聚集在一起的多个个体。
心理学立场上来看,群体是一个心理状态上的群体,这一群体,受群体精神统一律的支配,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存在。
集体心理:聚集在一起的群体,其中的个体思想情感会全部朝一个共同的方向进发。
个体成为有组织群体的一员,其表现出来的特征有:⑴自觉地个性的丧失,思想和情感转到一个全新的方向上去。
一个民族的全部个体是不可能聚集在一起的,但整个民族在特定的情况下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群体。
⑵附属特征:具体内容和精神结构会随着群体人员组成情况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同质群体和异质群体的差别。
一个心理群体呈现出来的最突出的特点:无论组成群体的个体是什么人,无论其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等是否相同,在他们组成一个群体时,他们会获得一种集体心理。
他们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与作为单独个体时的情感、思想和行为截然不同。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相关推荐书中引起多起历史事件,尤其是通过法国大革命事件,作者认为群体永远游离于无意识的领地,会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无动于衷,他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亲信外,再无其他可能。
勒庞还认为一个孤立的人可能是有教养的,但是群体可能变为行为受本能支配的野蛮人。
群体是情绪的放大器,如果恰当的引导,就会创建和谐社会,如果被坏人利用,就会变得无节操、无下限。
这就很好的解释了,在早期中日、中美关系紧张的时候,会出现中国人打砸自己同胞资产的现象,他们往往好多都是狂热的激进分子,甚至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帜,行使丑恶的个人意图。
如何在群体中保持坦然、淡定,不当乌合之众,在勒庞看来,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尽量少受点机械的应试教育,多一点独立思考。
应试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背书和服从,而非引领文明进步所需要的开拓精神、个性、判断力、经验等,而这正是中国教育的现状。
最近在看《他想的童年》,很受启发。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2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被剥皮的洋葱,一层层的,作者把那些粗糙的外皮剥了之后露出了内里真正的心。
这本书还常常让我产生一种“自己这么蠢过啊”的感觉,然后,有时候会被书里作者无情地揭露逼得咬牙切齿,想大吼一声:你是怎么知道的?再看看他在书中是怎么评价女人的:“群体的某些特点,如冲动、急躁、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判精神、夸大感情等等,几乎总是可以在低级进化形态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妇女、野蛮人和儿童。
”“产生这种误认的经常是妇女和儿童——即最没有主见的人”“它就像女人一样,一下子变会陷入极端”。
这种觉得“他说得好有道理可是为什么我就是很抓狂想出一记左勾拳”的感觉,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折磨着我。
这位十九世纪的法国作家古斯塔夫勒庞,写出的这本《乌合之众》即使里面有以上那些关于妇女和儿童的描述,但是它仍然被社会接受并成为世界名著广为流传,是因为它确实是一本让人们看清真相的书。
作者用犀利的语言,对群体行为的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让阅读的人感觉酣畅淋漓。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乌合之众读书笔记乌合之众是勒庞所著的经典心理学著作,通过对群体行为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大众心理的本质和特点。
本文将对《乌合之众》一书进行详细的读书笔记,分为以下章节:第一章:乌合之众的特征1.1 群体的定义和特点1.2 群体行为的特征和原因1.3 群体的情感和思维方式第二章:领导者对乌合之众的影响2.1 领导者的特征和魅力2.2 领导者如何操纵和控制群体2.3 群体对领导者的崇拜和追随第三章:群体行为的心理机制3.1 社会认同与集体意识3.2 群体行为的情感驱动3.3 群体决策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第四章:群体行为的后果与危害4.1 群体行为的盲从和暴力倾向4.2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操控4.3 群体心理对社会的影响和变革第五章:乌合之众的控制与引导5.1 增强个体意识和自我思考能力5.2 提高群体教育和意识形态建设5.3 引导乌合之众的正确行为和价值观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供参考:1:乌合之众原文摘录2:乌合之众相关论文和研究资料3:乌合之众读书心得和评论集锦法律名词及注释:1:领导者:在本文中指对群体具有影响力和控制力的人物,可以是政治、宗教或其他领域的权威人士。
2:群体行为: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因社会心理和情感驱动,采取一致行动和共同意识形态的行为方式。
3:盲从:指个体在群体中为了符合社会认同和寻求群体认可而盲目追随和模仿的行为。
4:暴力倾向:指乌合之众在特定情境下,由于情绪激动和集体心理的推动,容易产生暴力行为和社会动乱。
5:社会变革:指乌合之众的集体行动和群体心理对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改变和推动。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篇一:《乌合之众》读书笔记《乌合之众》读书笔记时常发现,其实我们不比百年(甚至更久以前)的人聪明,他们说的那些事情,那些原因,那些问题??现在直到将来都会不断重复,只不过换了一个外壳而已。
《乌合之众》对群体心理的洞悉,就是这样,我们都早已知道问题所在,但也只能遵循某种人类尚未理解的力量,不断再犯。
“知道”与“做到”的差距,整个人类如此,何况个人。
不知为何,中文版书名《乌合之众》,直接有了如此明确的贬义,而英文的《TheCrowd》是明显中性的,虽然内容依然??全书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总体十分精彩,凭我短短的社会阅历,深感不能完全领会,直接摘录一些作者的观点,加上一些自己的想法,记录如下:个体与群体,就好比细胞与生物体,生物体虽由细胞组成,但具有很多细胞没有的特性,而我们作为个体来研究群体,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无奈,是研究不清楚的。
个体融入群体之后,个性会有一定程度的消失,情感和思想会转向群体所有的公共方向,甚至和自己原有的相反。
群体冲动、易变、轻信、急躁、偏执、专横、感性、极端化、不允许怀疑和不确定存在,好比生物的低等状态??这与组成群体的个体素质无关,这时候其决定作用的是本能和情感,是一种“无意识”的层面,而不是理性,所以高端人士与凡夫俗子组成的群里,差别不大。
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
时势造英雄,其实英雄只是一个被动的产物,英雄的出现是必然的,但具体是谁成了英雄,是偶然的。
高深的观念必须经过简化才能被群众接受,这和做产品很像,普适的产品一定是非常简单通用的。
群体的道德,会比个人的更好或更坏。
群体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是也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即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极崇高的行为。
以名誉、光荣和爱国主义作为号召,最有可能影响到组成群体的个人,而且经常可以达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
影响群体,万万不可求助于智力或推理,绝对不可以采用论证的方式,而是应该从情感层面施加影响。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5篇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5篇《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乌合之众》是由法国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影响世界的群体心理学奠基之作。
书中讲述了群体的心理所受到哪里因素的影响,群体与个体的差别,群体与领袖的关系等;本书有很多例子讲述了群体心理学的特征,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庞勒说“一个群体中的个人,也不过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细沙,可以被风吹到任何地方。
”我觉得这个比喻非常的恰当,生动形象的体现了个人被群体化后的表现。
这也是为何如今随波逐流现象愈发强烈的原因。
在之前所说的网络暴力的例子中,体现的不仅仅是群体易冲动,易急躁、易变的特征,还有的是他们易受暗示、易轻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执,且强烈的道德感的特征,在网络上便会形成所谓的道德绑架。
群体往往不善于思考,他们只会单纯认定一种真理或缪误。
因为他们具有太多的“脑子”了,而这么多脑子中只有一种思维,便是群体的思维。
这是庞勒口中的群体积累在一起,只有愚蠢,而不是聪明。
这是个人意识在群体中不断缺失的体现,这样一种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会让人完全完全服从于使之有意识人格消失的人,甚至在暗示下做出一些有违常理或者与他性格矛盾的事情。
人们会因为自己强烈而偏执的道德感去迫使他人做一些满足他们道德感的事情,例如在一场灾害中强迫富豪捐款、公交车上不考虑他人身体原因便强迫其让座等等,倘若你选择了拒绝,便会有一群人蜂拥而至对你加以指责。
这些举动在群体看来是替天行道。
然而现实是人们在不明真相下的指指点点,或许对于当事人而言才是最为痛苦的,那些顶着道德光环的人或许才是真正的施暴者。
所以在社会进步层面上而言,对于个人,有意识人格的保留就会显得非常重要了。
不盲目轻信他人言论,不盲目选择被迫社交。
作为个人我们能做到的,只有让自己的思想不成为他人的跑马场。
要做到保留自我意识最重要的便是对于自我的认可,唯有自信于自己的观点、对于是非的判断,才会做到坚守。
而在群体方面,一个积极的暗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思想汇报范文群体根本没有预先策划。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一、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个人很认同这句话。
二、群体只会干两种事: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这个总结太经典了。
三、在与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未失过手。
说明感情用事的人太多了,大众是不理性的。
四。
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很多广告商家编故事的能力。
五、孤立的个体具有控制自身反应行为的能力,而群体则不具备。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某些楼盘请托造成热销的场面,然后真正的消费者一哄而抢的画面。
六、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很多有名的广告都是用这招。
七、专横和偏执是一切类型的群体的共性。
利用好这条,何愁生意做不好。
八、大众没有辨别能力,因而无法判断事情的真伪,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观点,都能轻而易举的得到普遍赞同!网络时代,这种事情太多了,很多商家借某些虚假新闻迅速火了自已。
九、我们始终有一种错觉,以为我们的感情源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其实在群体活动中,我们很多感情并不是源于自己的内心,而是周围环境对心智的影响。
十、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其道理的。
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
这样就很容易解释当疫情初发时香港的商店里的卫生纸为何一扫而空到疫情蔓延时各国居民都在超市抢购卫生纸种种现象,甚至在悉尼发生一起顾客为抢购卫生纸而拔刀相向致人死亡事件。
我和不少人感到很好奇,囤吃喝可以理解,为啥囤卫生纸呢?并且还让卫生纸成为硬通货,英国人放其在赌桌上当筹码。
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其实都是关乎人性的弱点。
谣言带来的对稀缺的恐慌,他人行为导致的盲目跟风,社交媒体的搬弄是非……个人的自我思考被这些弱点暂时剥夺,群体中的人大脑是麻木的,就仿佛被催眠一样,只能进行条件发射,成了无意识因素的奴隶。
在这种无意识状态下,文明人会退化成野蛮人。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 年。
这本书细致描述了群体心理的特征和表现,对人们理解社会现象和群体行为有着深刻的启示。
勒庞认为,当个体融入群体时,会出现智力下降、情绪易冲动、易受暗示等特点。
群体往往缺乏理性思考,更多地被情感和本能所驱动。
在书中,他通过大量的实例,如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群众行为,生动地展现了群体的盲目和狂热。
群体的智力水平往往低于个体。
这是因为在群体中,个体的责任感会减弱,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大家不再独立思考,而是跟随群体的主流意见。
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也屡见不鲜。
比如网络上的某些热点事件,一旦形成了某种舆论倾向,很多人便不再去探究事实真相,只是盲目地跟风表态。
群体的情感具有简单化和夸张化的特点。
他们容易被极端的情感所左右,要么极度热爱,要么极度仇恨。
而且这种情感一旦形成,就会迅速传播和蔓延。
比如在一些极端宗教组织或传销组织中,成员们被煽动起来的狂热情感,会让他们做出一些违背常理和道德的事情。
群体还具有易受暗示和轻信的特点。
他们往往对领袖或权威人物的话语深信不疑,而不去质疑其真实性和合理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虚假的谣言在群体中能够迅速传播并被广泛相信。
勒庞指出,群体的观念分为两类:一类是受一时环境影响、来去匆匆的观念;另一类是基本观念,它们因为环境、遗传规律和公众意见而具有极大的稳定性。
在传播观念时,形象化的方式比抽象的理论更有效。
例如,广告宣传中常常运用生动的画面和形象来吸引消费者,而不是单纯地阐述产品的技术参数。
群体的想象力丰富且活跃。
他们更容易被那些能够激发想象力的事物所吸引。
对于群体来说,一个事件的奇妙和神秘程度往往比其真实性更重要。
因此,在引导群体时,需要运用能够触动他们想象力的手段。
在谈到群体的信念时,勒庞认为,一种信念要想在群体中扎根,必须采取简单明了的形式。
宗教信仰之所以能够在广大人群中传播,正是因为它们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死、善恶等重大问题的看法。
乌合之众读后感读后感读书笔记
读后感1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
人们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同,愿意抛弃独立性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2散是满天星,聚是一盘沙。
如果我们单独去分析每一个人,都是理性且聪明的,但是他们只要聚合在一起,往往会变得盲目又不理性,成为一群乌合之众,产生各种”羊群效应“。
3大众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被愚蠢的洪流淹没。
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观点,总能在大众中得到普遍赞同并且流传。
4绝大部分人都活在假象/幻想里,并且乐此不疲,是被操控的人。
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活在现实里,看穿各种表象背后的真相,所以真相永远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只有极少数人才是社会的操控者。
5大众总是容易被怂恿。
稍微一个风吹草动,他们马上就能听风就是雨。
大众不善推理,却又急于行动,他们只会干两种事要么锦上添花要么落井下石。
6单独的一个人必须要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包括法律上或者道德上。
但是个人一旦成为大众的一员,他的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因为群体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这叫法不责众。
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约束的一面。
7大众就是正义,大众就是道德,大众就是法律,大众的行为就是合理的。
8大众追求的从来就不是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
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宁可充耳不闻,他们宁可沉溺在美丽的“幻象”里,也不愿意看到“真相”,因为“幻象”比“真相”看上去美好。
9凡是让大众幻想破灭的人,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被他们群起而攻之,凡是能向大众提供幻觉的人,都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被他们膜拜。
10对于大众来说,一个观点越是简单,证据越贫乏,甚至会越有威力。
那些夸大其词、不断重复、言之凿凿、毫不理性的方式,是打动大众的不二法门。
11做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大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
这就是广告商、演讲家、和培训大师的特长,他们总是轻而易举地操控大众的行为。
12谎言重复1000遍就成了真理。
到了一定阶段我们就会忘记那个不断重复的人是谁,却对他的谎言深信不疑。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群体心理的特征和形成机制,对人们理解社会现象和群体行为有着深刻的启示。
勒庞认为,当个体融入群体时,往往会表现出与独处时截然不同的特征。
在群体中,个体的理性思考能力会被削弱,情绪和本能反应占据主导。
这使得群体更容易受到暗示和传染,从而表现出冲动、盲目、极端等行为。
群体的形成并非简单的个体聚集,而是有着特定的条件和原因。
共同的目标、利益、情感等因素能够将个体迅速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强大力量的群体。
然而,这种力量往往是缺乏理性和深度思考的。
群体中的个体具有明显的从众心理。
他们害怕被孤立,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同和接纳,会毫不犹豫地放弃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追随群体的主流意见。
这种从众心理使得群体的意见和行为往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也容易导致错误和极端的决策。
群体的情感往往是简单而极端的。
他们容易被强烈的情绪所左右,如愤怒、狂热、恐惧等。
而且,这种情感会在群体中迅速传播和放大,使得群体的行为更加难以预测和控制。
在群体中,领袖的作用至关重要。
领袖通过断言、重复和传染等手段,能够有效地影响和控制群体的思想和行为。
然而,这些领袖往往并非凭借理性和智慧来领导群体,而是善于利用群体的心理弱点,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欲望。
勒庞还指出,群体的智商往往低于个体的平均智商。
这是因为在群体中,个体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受到抑制,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
因此,群体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表现出低效率和错误百出的情况。
书中的观点让我不禁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比如,网络上的舆论风波,一旦某个话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众多网友会迅速形成一个群体,发表各种观点和言论。
在这个过程中,不乏有人盲目跟风、情绪化表达,甚至出现网络暴力的现象。
再比如,某些传销组织通过洗脑的方式,将人们聚集在一起,让他们放弃理性思考,盲目追随组织的所谓“目标”,最终导致许多人的财产损失和家庭破裂。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这个礼拜我们读的是乌合之众,嗯,是沐风所写的中国版的《乌合之众》,以下是读完后想法:
其次,不要忽视自己的任何一个小缺点,也许哪天他就和其他的小缺点一起共同组合产生化学反应带来不可预见的后果。
同理,可以培养一些小优点,也许一些时刻也能大放光彩呢!
02、人们更容易花掉偶然性收入,因为没有可以对标的努力。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家很容易花掉得来的钱,大吃大喝大额购物,消费一些平常舍不得的东西。
偶然性收入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提高大家的消费阈值。
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因为购买了不符合自己消费层次和消费能力的名贵产品,提高我们的消费水平。
待消费完毕,再回到原来的普通生活水平会很不习惯。
03、利益和安全感算是非理性行为的'终极解释,其余都是他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
看起来是人们在路口聚集乱糟糟的一群之后就过马路,其实是因为一开始走的人并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反而增加了通勤效率,于是自然谁也不肯吃亏。
还有,当我们闯红灯被车撞了以后,不是白撞,而是哪怕车原本没有责任也得赔偿,这其实就是一种很不好的暗示,暗示随意闯红灯可以增加通勤的效率,风险却并不大。
所以我们的所以过马路的成本是非常低的。
我。
最终总结人外在形态可以到,内心的各种行为都有其内在规律,不要轻易的批判一个人,也不要让自己轻易轻易的让自己成为乌合之众。
外在行为可能乱糟糟,内心却其内在规律,不要轻易的批判一个人,也不要让自己轻易轻易的让自己成为乌合之众。
(完整)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 《乌合之众》这本书出版于1895年,是一部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
全书的语言生动流畅,分析鞭辟入里且入木三分,一经问世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此书颠覆了人们对群众的通常认识,在阅读该书时我同样触碰到了一个全然不同的视角。
作者以十分简约的方式,极为精细的考察了个人聚集成群体时的心理变化,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个性就会被湮灭,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的统治地位。
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义,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的特点。
决定看这本书是因为第一眼就被它的名字所吸引。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描述它,那还是弗洛伊德说的:“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彩地描述了集体心态。
”从头看到尾我都感觉到这本书中的论述有所偏激,可以说我应该是集体主义观念支持者,但勒庞这本书却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这就彻底颠覆了我的观念,集体原来远远不是我所认识和接受的那样无所不能,无坚不摧。
群众竟成了一群毫无自我意识的就如同书名上只知道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虽然我并没有完全的跟从书中理论否认我以前的思想,但是我还是明白群体远远不是我被灌输的和自己想象的那样。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对群体竟然感觉到有点儿不安,因为事实上社会的确存在着种种现象昭示着群众的没有自主意识的从众性。
比如在图书市场中,当一本书“红”起来位居畅销书榜后不久,便会有一系列从名称、封面、内容、体例甚至版式都类似的书涌现出来,从而出现一股出版潮流,一种时尚,中国人的“从众心理”似乎又助长了这种风气,从“谁动了我的奶酪”到“狼行天下”,从“名人风”到“励志风”,从“财经风”到“医疗保健风”,从“家教风”到“无人不读史”,每一种风气盛行时,各种类型的读物哗啦啦赶着往外冒,作者五花八门,质量良莠不齐,但是大多都会有着不错的销量,甚至稳居在畅销书架上。
《乌合之众》的读书笔记(精选6篇)
《乌合之众》的读书笔记《乌合之众》的读书笔记(精选6篇)《乌合之众》的读书笔记篇1《乌合之众》这本书,作者从书名开始就已对世人警示:谨慎从众,否则乌合之众便是下场。
仔细想想,作者说的很有道理。
人这种动物太缺乏安全感了。
为了获得认同,愿意抛弃是非,仅为了换取让其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事事都有两面性。
从众与否亦然。
人从众,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就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
”举例来说,编报纸的人对群众意见的影响。
他们先是迎合群众的感情,然后把这些感情引入特定的行为渠道。
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后,对于新闻媒体的报道应加以自我理性的判断,而并非欣然接受思维的同化。
另一方面,对于媒体人应清醒的意识到,他们对于群众的感情引导,群众意见的形成,将会拨动时代的冰弦。
也就是说,当有人牵动的时候,群体很容易被集体带动,这也就引出从众的弊端——“群体中的人日益被大众文化所湮没,这种文化把平庸低俗当作最有价值的东西。
”与过去的社会相比,群众更易于接受自己周围的人的.判断和爱好,也让我们想到今天人们对所谓当代人失去自我判断能力的关切。
人不从众,首先要忍受的便是孤独和孤立,因为你与我们不一样——“数量及正义。
”这也是作者痛斥也无奈的一点。
作为独立个体的人能能好的将个体文化展现,但人总是向往群体的,而一旦进入群体,个体文化便很容易泯灭。
这要求我们对事物的思考应有自我辨别的能力,在大众文化的环境下形成个体文化的升华,突破和创新产生新的文化价值,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人寰处处有争执,总是纷纭难解,何况是人内心所想要归属,更难抉择。
事无绝对,从众的好与不好无人能给出答案。
就比如《乌合之众》这本书。
人人都说它写的精彩,直至内心,那你是否要从众地看它一看,再拍案叫绝?《乌合之众》的读书笔记篇2《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的名著,初次出版于1895年。
该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诸种特点及其成因。
乌合之众的读书笔记3篇
乌合之众的读书笔记3篇乌合之众的读书笔记篇一群体的一般特征。
(一)群体是个活的生物许多人凑在一起,就叫群体。
不管他们是谁,不管他们是干什么的,也不管他们因为什么凑在一起,只要他们凑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
或许我们会认为,虽然这些人是一个群体,但他们之中每一个人仍然是独立的,与他单独一个人的时候没什么区别。
但是现代心理学可不这么认为。
在现代心理学看来,群体一旦形成,就立即有了一种群体的特点,这种特点与其中的任何一个人的特点都不相同,却和每一个群体的特点没什么区别。
所有的群体都是一样的,群体就像是一个活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思想,这种群体中共同的感情与思想,就是所谓的“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是不可靠的,是暂时的,一旦构成群体的人群四分五散,每个人立即恢复到了自己以前的状态,但在群体之中,他的个性却消失了,不见了,这时候他的思想与感情所表达的与群体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有关群体共同的心理状态没有明确的术语可以表述,我们只能称之为组织化的群体,或者叫心理群体。
这个组织化的群体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存在,他的行为体现为精神的统一律。
(二)构成群体的条件但是,一些人偶然出现在同一个场合中,这还不足以构成组织化群体的特点,大街上往来穿梭的人群虽然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地点,但是这些人的目标各有不同,构不成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概念。
真正意义上的群体,是有其前提条件限制的,缺少了这个条件,一群人就称不上是群体。
群体中的人有两个共同的特点:首先是每一个人个性的消失,其次是他们的感情与思想都在关注于同一件事。
有时候,即使这些人不在同一个场合上,但如果符合这个条件的话,那也可以称之为一个群体。
较为典型是的这种激烈感情的促动,比如是大家共同关心的国家大事,一旦太多的人同时考虑这同一个问题,那么这些原本是独立的个人就立即形成了一个群体。
一个偶然的契机,可以让这些原本散处于四面八方的人同时凑在同一个场所,这时候这群人就立即表现为同一种心理特征,他们的行为再也没什么区别了。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 年。
这本书细致描述了群体心理的特征和表现,对人们理解社会现象和群体行为有着深刻的启示。
勒庞认为,当个体融入群体时,往往会表现出与单独个体时截然不同的特征。
在群体中,个体的个性会被削弱,智力水平也会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情绪化、冲动和盲目从众的心理。
这种心理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群体的规模是一个重要因素。
当个体处于较小规模的群体中时,个体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考能力相对较强。
然而,随着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个体很容易被群体的氛围所笼罩,产生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从而放弃自我约束和理性判断。
其次,群体的同质性也会加剧这种现象。
当群体中的成员在背景、观点、价值观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时,他们更容易形成一致的意见和行为,对外界的不同声音产生排斥和抵触。
再者,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内容也对群体心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在群体中,信息往往以简单、夸张、情绪化的方式传播,容易引发群体成员的共鸣和冲动。
而那些缺乏理性分析和证据支持的谣言、传说等,也更容易在群体中迅速扩散。
在群体中,个体的责任感会被分散。
因为个体往往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群体共同行为的一部分,从而减轻了对自身行为后果的担忧和承担责任的意识。
这种责任感的缺失使得个体在群体中更容易做出冲动、冒险甚至违法的行为。
勒庞指出,群体的情绪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一个人的情绪可以迅速传递给其他成员,引发群体的共同情绪反应。
这种情绪反应往往是极端的、非理性的,可能会导致群体的暴力行为或盲目追随。
同时,群体的信念和观念具有顽固性。
一旦群体形成了某种信念或观念,就很难被改变。
即使面对相反的证据和理性的论证,群体也会坚持自己的看法,甚至会对提出不同意见的人进行攻击和排斥。
书中还提到了群体领袖的作用。
群体领袖往往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他们能够通过语言、形象和行为来引导群体的思想和行为。
(完整版)《乌合之众》读书笔记(样本)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毕珍法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以研究大众心理特征著称。
他写下了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其中尤以《乌合之众》最著名。
这学期选修了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经老师的推荐有幸仔细阅读了这本《乌合之众》,确实是收益很多,尤其对社会群体有了新的认识。
下面就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以记之。
一对群体心理的理解1 群体的概念对于群体,我们通常的理解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
可能我们更偏重于形式上的聚集,比如在公共场所的一些人,或者因为某件视情或在某种情况下聚在一起的人。
但勒庞在书中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给群体下了一个定义: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
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移到了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
他强调的是组成群体的个人其个性消失,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移到了同一个方向,这是最主要的特征,而不一定总是要一些人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地点。
2组成群体的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在指出了群体的概念之后,勒庞又进一步说,组成群体的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有意识人格消失,无意识人格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转染作用而转向同一共同的方向,有立刻把暗示的观念转化为行动的倾向。
他不再是他自己,而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似乎有些不能接受作者的观点!“有意识人格消失"“不再是他自己,而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我在想,或许是我对社会心理学理解的不够深入,或许是作者有些偏激了吧。
3群体的感情书中勒庞讨论了群体的感情所表现出来的四个方面的特点:①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
群体是刺激因素的奴隶,所有的刺激因素对群体有控制作用。
②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
群体通常处于一种期望注意状态之中,因此很容易受暗示,暗示的起点一般是某个人多少有些模糊的记忆所产生的幻觉,在这一最初的幻觉得到肯定之后,就会引起相互传染。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篇一:《乌合之众》读书笔记《乌合之众》读书笔记时常发现,其实我们不比百年(甚至更久以前)的人聪明,他们说的那些事情,那些原因,那些问题??现在直到将来都会不断重复,只不过换了一个外壳而已。
《乌合之众》对群体心理的洞悉,就是这样,我们都早已知道问题所在,但也只能遵循某种人类尚未理解的力量,不断再犯。
“知道”与“做到”的差距,整个人类如此,何况个人。
不知为何,中文版书名《乌合之众》,直接有了如此明确的贬义,而英文的《Thecrowd》是明显中性的,虽然内容依然??全书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总体十分精彩,凭我短短的社会阅历,深感不能完全领会,直接摘录一些作者的观点,加上一些自己的想法,记录如下:个体与群体,就好比细胞与生物体,生物体虽由细胞组成,但具有很多细胞没有的特性,而我们作为个体来研究群体,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无奈,是研究不清楚的。
个体融入群体之后,个性会有一定程度的消失,情感和思想会转向群体所有的公共方向,甚至和自己原有的相反。
群体冲动、易变、轻信、急躁、偏执、专横、感性、极端化、不允许怀疑和不确定存在,好比生物的低等状态??这与组成群体的个体素质无关,这时候其决定作用的是本能和情感,是一种“无意识”的层面,而不是理性,所以高端人士与凡夫俗子组成的群里,差别不大。
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
时势造英雄,其实英雄只是一个被动的产物,英雄的出现是必然的,但具体是谁成了英雄,是偶然的。
高深的观念必须经过简化才能被群众接受,这和做产品很像,普适的产品一定是非常简单通用的。
群体的道德,会比个人的更好或更坏。
群体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是也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即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极崇高的行为。
以名誉、光荣和爱国主义作为号召,最有可能影响到组成群体的个人,而且经常可以达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
影响群体,万万不可求助于智力或推理,绝对不可以采用论证的方式,而是应该从情感层面施加影响。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
这本书极为细致地描述了群体心理的特征,对人们理解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启示。
勒庞在书中指出,当个体融入群体时,往往会表现出与单独个体时截然不同的特征。
群体中的个体仿佛失去了自我意识,变得冲动、易变且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
这种现象在很多社会事件中都能得到印证。
比如在某些狂热的宗教活动中,参与者可能会做出平时难以想象的极端行为。
群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盲目服从。
在群体中,个体往往会放弃独立思考,转而追随群体的主流意见。
这种服从并非基于理性的判断,而是出于对被孤立的恐惧。
一旦群体形成了某种共识,即使这种共识毫无根据,个体也很难提出异议。
这种盲目服从导致了许多错误的决策和行为。
群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情绪传染。
群体中的情绪如同病毒一般迅速传播,而且这种传播会使情绪被无限放大。
一个小小的愤怒或喜悦的情绪,在群体中可能会引发轩然大波。
比如在一些抗议活动中,最初可能只是少数人的不满,但由于情绪的传染,很快就会演变成大规模的骚乱。
群体的智力水平往往低于个体的平均智力水平。
这并不是说个体在群体中会变得愚蠢,而是群体的决策过程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群体更容易被简单、直接的观点所吸引,而对于复杂的逻辑和理性的论证则缺乏耐心和理解能力。
勒庞认为,群体的形成往往基于一些共同的信念和情感。
这些信念和情感可能是宗教、政治、民族等方面的。
群体领袖在引导群体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领袖们通常具有强大的意志力和煽动能力,能够激发群体的热情,并将群体的力量引导到特定的方向。
然而,有些领袖并非出于正义和善良的目的,他们可能利用群体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在当今社会,网络的普及使得群体现象更加普遍和复杂。
社交媒体上的各种话题和事件,很容易引发群体的讨论和行动。
一些网络暴力事件就是群体非理性行为的典型表现。
在这些事件中,大量网民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对他人进行攻击和谩骂,给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5篇《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本周书单为《乌合之众》,作者庞勒是法国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这本讲大众心理的书也受到了另外一位心理学大牛弗洛伊德的盛赞。
可能因为太学术的原因,加上又是碎片化的阅读场景,这本《乌合之众》看起来其实有点吃力。
一、群体无智慧VS群体智慧其实从书名就可以反应作者要表达的观点:群体是无智慧的。
乍一听与我们之前认同的群体智慧自相矛盾。
但是看完书其实需要特别界定作者对于群体的定义:群体是一个活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群体中的人有两个共同特点:1. 每一个人个性的消失;2. 群体中的人的感情和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我们通常所说的群体智慧其实和乌合之众提到的群体其实有点不同。
个人觉得群体智慧中很重要的一个优势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角度,这样对同一件事就能想出很多种解决办法,最后就可以选择一种更快更好的解决办法来解决问题。
很明显,在群体智慧里,每个个体是有个性的,并且这种个性还是促成群体智慧优势不可或缺的要素。
换句话说,群体智慧中,群体是个形容词,强调的是多个解决方案。
而群体无智慧中的群体是个名词,指一群人聚在一起,关注同一件事情有同样情感,个性服从于共性的状态。
叨逼这么久,估计把你绕晕了,总之记住一点就好:群体智慧和群体无智慧是不冲突的,两者的群体表示的含义不一样。
二、“人民群众”绝不比任何一个人更聪明,反倒是他们的愚蠢是有目共睹的看到这个观点,你是不是会吓一跳?说好的历史发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的呢?在作者看来,群体只有很普通的品质、很普通的智慧、最低甚至更低层次的智力。
因为群体的思考和行动决策与个体在正常状态下是截然不同的。
群体被以下3种因素所驱使:本能、传染和暗示。
激发一个人最本能的决定性因素是数量。
单独一个人必须要为他的行为承担法律上和道德上的责任;但是群体是无名氏,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群体就是法律,群体就是道德,群体的行为天然就是合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合之众》前言1、遗传赋予每个种族的每一个人一某些共同特征,加在一起就构成了这个种族的气质。
群体无意识行为代替了个人的有意识的行为2、人们受各种思想感情和习惯左右,这是我们的本性释然,各种制度和法律是我们性格的外在表现,反映着它的需要。
作为起产物的各种制度和法律,是不能改变这种性格的。
3、文明大变革是民族思想变化的结果,(中国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等,日本的明治维新)民众的各个阶层进入政治生活,影响统治阶层的决策。
4、群体不善于推理,却急于行动。
它们目前的组织赋予了他们巨大的力量。
那些旧式教条的威力,总会被新的教条力量所代替,历史告诉我们,当文明赖以建立道德因素失去威力时,它的最终能够接替总是由无意识的野蛮群体完成的,他们被不无道理地称为野蛮人。
创造和领导着文明的,历来就是少数知识贵族而不是群体。
群体只有强大的破坏力,他们的规律永远是回到野蛮阶段。
群体的力量具有纯粹的破坏性。
5、世界上一切伟人,宗教和帝国的建立者,都是不自觉的心理学家,他们对于群体性格有着本能可靠的了解,要想领导他们,不能建立在纯粹平等学说上的原则,而是要去寻找那些使他们心动的事情,能够诱惑他们的(比如中国的间接税和美国的直接税,在民众没有纳税意识之前,多高的税收都能够被接受)第一卷群体心理第一章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1、群体的一般特征: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部都采取同一个方向,他们的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
心理群体一旦形成,就会获得一些暂时而短暂十分明确的特征,只有环境的单一性,才可能造成明显的性格单一性。
这种群体心理,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个人是行为不同。
这种现象属于群体的无意识现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2、群体教育有差别,智力有差别,性格无差别。
数量性(人多势众,失去责任约束)传染性,易接受暗示(群体的催眠作用)。
2、结论:群体的中的个人失去独立性,出现群体智力低下症。
群体表现的好坏取决于环境以及群体接收到暗示的性质。
第二章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1、(1)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
所有刺激因素都对群体有支配作用,并且它的反应会不停地发生变化/群体不会深思熟虑/种族的影响。
(群体是刺激因素的奴隶。
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
)(2)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
群体受暗示的左右/它把头脑中产生的幻觉当做现实/为何这些幻觉对组成群体的所有个人都是一样的/群体中有教养的人和无知的人没有区别/群体中的个人受幻觉支配的实例/史学著作的价值微乎其微。
(一些可以轻易在群体中流传的神话所以能够产生,不仅是因为他们极端轻信,也是事件在人群的想像中经过了奇妙曲解之后造成的后果。
在群体众目陵暧之下发生的最简单的事情,不久就会变得面目全非。
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而形象本身又会立刻引起与它毫无逻辑关系的一系列形象。
)(3)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
群体不允许怀疑和不确定/它们的感情总是走极端。
(4)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
这些感情的缘由/群体面对强权卑躬屈膝/一时的革命本能不妨碍他们极端保守/对变化和进步的本能敌视。
(群体随时会反抗软弱可欺者,对强权低声下气。
如果强权时断时续,而群体又总是被极端情绪所左右,它便会表现得反复无常,时而无法无天,时而卑躬屈膝。
)(5)群体的道德。
群体的道德可以比个人高尚或低劣/解释与实例/群体很少被利益的考虑所左右/群体的道德净化作用。
(它们的反叛和破坏行为的爆发总是十分短暂的,群体强烈地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因此很容易屈从于世俗的等级制,难免会十分保守。
对它们撒手不管,它们很快就会对混乱感到厌倦,本能地变成奴才。
其实它们就像原始人一样,有着坚不可摧的保守本能。
它们对一切传统的迷恋与崇敬是绝对的;)第三章群体的观念、理性与想象力(1)群体的观念。
高深的观念必须经过改造才能被群众所接受/观念的社会影响与它是否包含真理无关,与它固有的价值无关。
(当一种观念经过了彻底的改造,使群体能够接受时,它也只有在进入无意识领域,变成一种情感——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时才会产生影响)当观念的植入产生效果,一切和他对抗都是徒劳(2)群体的理性。
群体不受理性的影响/群体只有十分低下的推理能力。
它所接受的观念只有表面上的相似性或连续性。
群体的推理方式类似于爱斯基摩人的方式,他们从经验中得知,冰这种透明物质放在嘴里可以融化,于是认为同样属于透明物质的玻璃,放在嘴里也会融化;他们又像一些野蛮人,以为吃下骁勇敌手的心脏,便得到了他的胆量;或是像一些受雇主剥削的苦力,立刻便认为天下所有雇主都在剥削他们的人。
群体推理的特点,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
群体没有推理能力,因此它也无法表现出任何批判精神,也就是说,它不能辨别真伪或对任何事物形成正确的判断。
群体所接受的判断,仅仅是强加给它们的判断,而绝不是经过讨论后得到采纳的判断。
(3)群体的想像力。
群体有着强大的想像力,不仅强大而且活跃。
群体只会形象思维,尽管这些形象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群体易受神奇事物的感动,神奇事物是文明的真正支柱,一般而言,他们认为最不可能的事也是最惊人的事。
/民众的想像力是政客的权力基础/能够以事实触发群体想像力的方式。
只会形象思维的群体,也只能被形象所打动。
只有形象能吸引或吓住群体,成为它们的行为动机。
------如何影响群众想象力:在胜利时,在屠杀时,在演说时,在自己的所有行动中,他都把这一点牢记在心中。
直到他躺在床上就要咽气时,依然对此念念不忘。
刺激群体想象力,画面,比如日本,比如围脖第四章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宗教感情的意义/它不取决于对某个神的崇拜/它的特点/信念的强大是因为它采取了宗教的形式/历史上的大事件都是群体宗教感情而非孤立的个人意志的结果。
宗教的强大暗示作用,法轮功,邪教,个人失去推理,宗教感情强大主宰人们的行为群体的信念有着盲目服从、残忍的偏执以及要求狂热的宣传等等这些宗教感情所固有的特点,因此可以说,他们的一切信念都具有宗教的形式。
一切宗教或政治信条的创立者所以能够立住脚,皆因为他们成功地激起了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他们使群众在崇拜和服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随时准备为自己的偶像赴汤蹈火。
这在任何时代概无例外。
大多数支配着人们头脑的大人物,如今已经不再设立圣坛,但是他们还有雕像,或者他们的赞美者手里有他们的画像,以他们为对象的崇拜行为,和他们的前辈所得到的相比毫不逊色。
只要深入探究一下群众心理学的这个基本问题,即可破解历史的奥秘。
群众不管需要别的什么,他们首先需要一个上帝。
一切政治,神学或社会信条要在群众中扎根,都必须采取宗教的形式,这种信念表现出来宗教感情中的偏执狂,很快会表现为一种崇拜(红卫兵)第二卷群体的意见和信念第一章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群体信念的准备性因素。
1、种族。
它的影响至关重要。
2、传统。
种族精神的综合反映/群体是传统最坚定的维护者。
传统代表着过去的观念、欲望和感情。
它们是种族综合作用的产物,并且对我们发挥着巨大影响。
死抱着传统观念不放,极其顽固地反对变革传统观念的,正是群体。
有地产的群体更是如此。
3、时间。
它建立信念,也毁灭信念/在时间的帮助下从无序走向有序。
4、理论上不好的制度,对某些民族却是必要的。
因此,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理想的状态是保留过去的制度,只用不易察觉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加以改进。
各种制度是观念、感情和习俗的产物。
民族并不能随意选择自己的制度,就像它不能随意选择自己的头发和眼睛的颜色一样。
制度和政府都是种族的产物,它们并不是某个时代的创造者,而是由这个时代所创造。
民族的群体心理和特质决定了他们的制度。
进一步说,一个民族并没有真正改变其各种制度的能力。
毫无疑问,以暴力革命为代价,它可以改变其名称,但是其本质依然如故。
名称不过是些无用的符号,历史学家在深入到事物的深层时,很少需要留意它们。
原属西班牙的美洲共和国,尽管它们都有共和制的宪法。
决定着各民族命运的是它们的性格,而不是它们的政府。
这时我们就应当承认,这种制度与一个民族的伟大和另一个民族的衰败都是毫不相干的。
各民族是受着它们自己的性格支配的,凡是与这种性格不合的模式,都不过是一件借来的外套,一种暂时的伪装。
5、教育。
关于教育影响群众的错误观点。
读书死记硬背,教条主义,并不会使人变聪明,平等,这种制度在社会等级的最底层创造了一支无产阶级大军,他们对自己的命运忿忿不平,随时都想起来造反。
在最高层,它培养出一群轻浮的资产阶级,国家用教科书制造出这么多有文凭的人,然而它只能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于是只好让另一些人无事可做。
因此,它只能把饭碗留给先来的,剩下的没有得到职位的人便全都成了国家的敌人。
第二章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1、形象、词语和套话。
词语和套话的神奇力量/词语的力量与它所唤起的形象有关,但独立于它的真正含义/这些形象因时代和种族而各有不同/常用词语含义多变的实例/给旧事物更换名称的政治效用/种族差别造成的词义变化/"民主"一词在欧洲和美国的不同含义。
(群体易被形象左右词语的威力与它们所唤醒的形象有关,同时又独立于它们的真实含义。
最不明确的词语,有时反而影响最大。
例如像民主。
社会主义、平等、自由等等,它们的含义极为模糊。
然而这区区几个词语的确有着神奇的威力,它们似乎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各种极不相同的潜意识中的抱负及其实现的希望,全被它们集于一身要一听到它们,人人都会肃然起敬,俯首而立。
许多人把它们当做自然的力量,甚至是超自然的力量。
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深刻变化的词语比比皆是。
因此,当群体因为政治动荡或信仰变化,对某些词语唤起的形象深感厌恶时,假如事物因为与传统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无法改变,那么一个真正的政治家的当务之急,就是在不伤害事物本身的同时赶紧变换说法。
比如“地租”和土地税)我们国家提的较多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2、幻觉。
它的重要性/在所有文明的起源中都能发现幻觉/群体更喜欢幻觉而不是真理。
3、经验。
只有经验能够使必要的真理在群众心中生根/经验只有不断地重复才能生效劝说服群众必须付出的经验代价。
4、理性。
它对群体没有任何作用/群体只受无意识感情的影响/让群体相信什么,首先得搞清楚让它们兴奋的感情,并且装出自己也有这种感情的样子,然后以很低级的组合方式,用一些非常著名的暗示性概念去改变它们的看法第三章群体领袖及其说服方法1、群体的领袖。
一切群体动物有着服从头领的本能需要只要有一些生物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会本能地让自己处在一个头领的统治之下。
众生总是愿意听从意志坚强的人,而他也知道如何迫使他们接受自己的看法。
聚集成群的人会完全丧失自己的意志,本能地转向一个具备他们所没有的品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