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菩萨蛮》、《忆秦娥》写作年代的推定
李白诗词《菩萨蛮》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菩萨蛮》的诗意赏析李白诗词《菩萨蛮》的诗意赏析《菩萨蛮①》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王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注释:①近水杨宁益《零墨新笺》考证《菩萨蛮》为古缅甸曲调,唐玄宗时传入中国,列于教坊曲。
变调,四十四字,两仄韵,两平韵。
赏:宋初《尊前集》及稍后的文学《湘山野录》、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都载有传为李白所作的这首《菩萨蛮》。
黄^《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且将此词推为“百代词典之祖”。
然自明胡应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它是晚唐五代人作而托李白的。
这场争议至今仍继续。
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
开头两句为远景。
高楼极目,平林秋山,横亘天末,凝望之际,不觉日暮。
“烟如织”是说暮烟浓密,“伤心碧”是说山色转深。
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诗:“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涛《题竹郎庙》诗:“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
”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参看。
这两句全从登楼望远的思妇眼中写出,主观色彩很重,而行人之远与伫望之深,尽在其中。
“暝色”两句为近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
下片玉阶伫立仰见飞鸟,与上片登楼远望俯平楚,所见不同,思念之情则一。
“宿鸟归飞急”还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
末句计归程以卜归期。
庚信《哀江南赋》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语。
词中着一“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印象。
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
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
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
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
”可见南宋初这首《菩萨蛮》犹传唱不绝。
《菩萨蛮》词是否为李白作
李白的手迹能独独被魏氏所发现呢? 由此观之, 仔细研读之下, 《湘山野录》 所载实在不足为据。
被宋人黄 曰 “百代词曲之祖” 的李白 《菩萨蛮》 、 《 忆秦娥》 二词, 其著作权归属的论争, 肇端于宋, 升 誉为 迄今已近千载, 论争各方仍各执一词, 莫衷一是。本文着重考察其中的 《菩萨蛮》 一词, 从该词牌出现的时 间、 词发展成熟的时期、 李白作品早期版本的收录情况、 诗人的生平游踪、 “谪仙人” 的个性及其诗歌的艺术 风格等诸多方面, 认定此词不可能出自李白之手。
调来源等, 以开元时事为多, 并录教坊大曲杂曲名三百二十四本。今通行本皆据 《说郛》 , 有所删削, 已非全 书。 《 ”辞海》 ( 缩印本) 说 《教坊记》 “ 书约成于宝应元年 ( &.#) 后。 ” 阴法鲁即认为此书 “可能经过后人订
〔-〕 补” 。 故, 《教坊记》 有曲名, 并不能说明开元时已有此调名。 《辞源》 释 “菩萨蛮” 条: “词调名, 本唐教坊名,
〔#〕 萨蛮》 曲。 ” 杨文生更具体地说: “敦煌曲 《菩萨蛮》 , ‘ 敦煌古往出神将’ 首, 有 ‘只恨隔蕃部, 情恳难申吐’
语, 分明为代宗朝先后失凉、 甘、 肃、 瓜四州之后, 德宗建中二年沙州陷蕃之前所作。若宣宗时始创调, 代宗
〔!〕 时何能有辞? ” 但是, 《辞源》 (合订本) 释 “教坊记” 条: “唐崔令钦撰。一卷。记述唐代教坊制度、 轶闻及曲
〔%&〕 可疑之点至明。 ” 至于其他版本的收录情况, 吴衡照 《莲子居词话》 卷一: “ 唐词 《菩萨蛮》 《 忆秦娥》 二阙,
胡应麟笔丛疑其伪托, 未为无 花庵以后, 咸以为出自太白, 然太白集本不载, 至杨齐贤、 萧士 斌 贝 注始附盖之, 见。 ” 王琦 《李太白集注》 “按宋黄玉林 : 《绝妙词选》 以太白 《菩萨蛮》 《忆秦娥》 、 二词为百代词曲之首, 然考古 本太白集中缺此二首, 萧本乃有之。 ”萧本, 即萧士 斌 北宋本 《李太白文集》 无此二篇。后来, 贝 注本。本来, 萧士 斌 (即 “萧本” ) , 是删补宋代杨齐贤注而成。书中所辑录的注文, 皆以 “齐贤曰” 贝 所分类补注的李太白诗 “士 斌 作为标题, 很好辨认。唯独此两篇, 无杨注只有萧注, 由此可知杨代所注左绵刊本李集也无二篇。 贝 曰” 从萧本编辑体例看, 萧氏疑为赝作的, 就移置卷末, 此二词恰好在第五卷之末, 则 “萧氏虽增此二篇, 而亦未 敢断其必为太白原作也。且杨齐贤注太白诗之时, 《花庵词选》 早已风行, 其中既有太白 《菩萨蛮》 《忆秦娥》
菩萨蛮名词解释
菩萨蛮名词解释
《菩萨蛮》是一种词牌名,又名“子夜歌”、“重叠金”。
唐教坊曲,《宋史·乐志》、《尊前集》、《金奁集》并入宫宫,《张子野词》作中吕言。
据此,知此调原为外来舞曲,输入在之后。
但开元时崔令钦所著《教坊记》已有此曲名,可能此种舞队前后不止一次前来中国。
小令四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句两仄韵,平仄平仄平平仄。
《菩萨蛮》也是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作品名称,是其创作的新体诗之一,创作于开元年间(公元713年),是李白在离开故乡四川江油后,在进入长安(今陕西西安)之前所创。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自然美景和作者心中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成语典故大家都知道吧,那成语都有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店铺带来的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11、菩萨蛮说完《忆秦娥》,我们来说说和它并为词中最古者的《菩萨蛮》。
本是唐代教坊曲名,《宋史·乐志》:女弟子舞队名。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菩萨蛮》作为词牌据传最先是李白所作,但有人怀疑是伪作。
李白是生于公元701年,卒于762年,而唐宣宗大中年代为公元846-859年。
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下》则认为:“《菩萨蛮》曲调为唐宣宗大中初年因女蛮国入贡而编创的,则李白当时还无此曲调,自不可能有此词作”。
【唐苏鄂《杜阳杂编》云: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大中:唐宣宗年号)】【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云: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绹命温庭筠新撰进之。
】不过据《教坊记》著录,唐玄宗李隆基开元(713年—741年)、天宝(742年—756年)间已有《菩萨蛮》曲名,敦煌民间词中也有《菩萨蛮》词作。
《教坊记》是中国古代音乐著作,唐代崔令钦著,书成于唐肃宗李亨宝应元年(公元762年)。
从开元后期(公元740年左右)到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左右),前后只是二十多年,由此可见崔令钦所记是可靠的。
这样的话李白写作《菩萨蛮》词时间上就有可能了。
另有宋僧文莹之《湘山野录》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佇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此词写于鼎州沧水驿,不知何人所作,魏道辅泰见而爱之。
后至长沙,得古风集于曾子宣内翰家,乃知李白所撰。
《菩萨蛮》的成名还有另一种说法:唐许棠《奇男子传》及《太平广记》一六六“吴保安”条引《纪闻》,皆述郭仲翔随征南诏,李蒙军败,陷于菩萨蛮洞为奴,于天宝十二载逃归,调名之出与此有关。
(精品)李白各时期代表作品年谱
——《饮中八仙歌》杜甫
“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 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 县里,不得骑驴?”
——《李白传》辛文房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少时即显露才华,吟 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二 十五岁起离川四处游历。天宝初曾 供奉翰林,但政治上不受重视,又 遭权贵谗毁,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天宝三载(744年)与杜甫结交。 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 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
李白因遭谗见疏,内心苦闷,作 《月下独酌》四首。
清平调词(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Hale Waihona Puke 757年(至德二年)永王兵败于肃宗李亨。李白对唐 朝堂内诸王相诛戮十分不满,作《树 中草》。
759年(乾元二年)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回江 陵,作《早发白帝城》。
树中草
鸟衔野田草,误入枯桑里。 客土植危根,逢春犹不死。 草木虽无情,因依尚可生。 如何同枝叶,各自有枯荣。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25年(开元十三年)
李白离川游览,于荆门山与友人 别离,作《渡荆门送别》。
731年(开元十九年)
李白穷愁潦倒于长安,干谒无门 ,有感于仕途之艰辛,作《行路难》 (三首)。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词真伪之谜
李白词真伪之谜李白词真伪之谜今传李白词共18首,有人认为是李白所作,有人加以否定。
肯定者从文章风格上,特别喜欢这些词,因此倾向于是李白所作。
否定者常从考证的角度立论,也有从文章的风格方面,认为不是李白所作。
有学者说,这些词不会因为是李白所作而增值,也不会因为不是李白所作而减价。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仁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回程,长亭接短亭。
李白的《菩萨蛮》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词写远游行客登楼眺望,日暮苍茫远阔的景色与羁旅思乡之愁交织相融,笔调清淡自然,画面高浑悲凉,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李白词还有著名的《忆秦娥》: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词写伤离,怀古抚今,将秦娥悲怨之情与长安广阔景象融作一体,化凄婉惨淡为雄浑悲壮,堪称千古绝唱。
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他作品的艺术特点。
他是继屈原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自古以来他以诗名世,但他也有词留了下来。
近人林大椿的《唐五代词》根据《尊前集》、《词综》、《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辑得李白词六调15首,今人张璋等编《全唐五代词》又补辑《秋风清》、《白鼻騧》、《结袜子》各一首。
孔范今主编的《全唐五代词释注》中根据《全唐五代词》也收有他的词18首。
像上面举的两首词最早在宋朝人黄昇《花庵词选》已提出是李白的作品,但后代不断有人怀疑这些词不是李白的作品。
张璋先生尽管收了李白的词作,但如《桂殿秋》等作品怀疑“恐非太白所作”。
孔范今说:“至于今传诸词,是否果出于李白,甚难断定,姑录之以备考。
”意谓挂上李白名字的词都收在书中了,但是否真是李白的也不敢而且无法断定。
那么这些作品是否真是李白的?长期以来,人们对李白词的真伪,尤其是关于上面《菩萨蛮》和《忆秦娥》二词的议论很多。
有人认为李白的确有词留传了一下来。
就拿上面列举的两首词来说,宋朝僧人文莹在《湘山野录》中就说到,《菩萨蛮》词他在鼎州(今湖南常德市)沧水驿楼看到写在墙面上,但当时不知道是谁的作品。
李白《菩萨蛮》赏析原文与诗歌鉴赏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梯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此词最早见于宋僧文莹《湘山野录》卷上,云“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今湖南常德)沧水驿楼,魏泰见而爱之,后至长沙,得古集于曾布内翰家,乃知李白所作。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提出了几点疑问:1、根据唐苏《杜阳杂编》载《菩萨蛮》曲乃出于唐宣宗世,远在李白之后。
——按不然,开元崔令钦《教坊记》中已载有《菩萨蛮》,据任二北考证近年发现的唐玄宗时敦煌曲子词中有《菩萨蛮》多首。
2、李白风雅自任,近体七律尚不肯为,更不肯作词。
——按不然,李白非无近体诗,于词亦有《清平调》三首。
3、二词意象衰飒当是晚唐人嫁名太白之作。
——按,亦有人认为并非衰讽,而是悲凉、雄浑,何况以风格判定作者最不可据。
4、李白集的古本中没有这两首词。
——按此一条可质疑。
然而,在提不出更多理由和嫁名者为谁的情况下,此词的著作权还只能判给李白。
本篇“当为旅客思家之词。
词中反映出主人公穷途无归的苦闷”,作此解会者大都是受《湘山野录》“不知何人写于鼎州沧水驿楼”一语的暗示,其实此词重在通过环境的描写表现一种怀思的情绪,既可以理解为游子思乡,也可以理解为思妇怀人,词中人物的性别并不清楚。
作者之关注乃在于一种深深打动他的人生情绪。
此词的抒情是通过写景来表现的,词人选择的时间(黄昏)和角度(登楼)是有意味的。
黄昏时分是富于诗意的、使人动情的时分,也是容易引起怀思的时分,而登高时由于眼界的开阔,每每引起一种天地悠悠、古今茫茫、世事沧桑、心事浩浩之感,这种情况下引起对家乡和远人的怀念是非常自然的,甚至可以说是情不自禁的。
前二句写当楼所见的远景——“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平林”出《诗经·生民》,不仅来得现成,极备声音之妙,而且一开始就为此词奠定了情境开阔的基调。
当楼放眼望去,远远的一片齐齐整整的树林,为暮霭所笼罩,这是平原望中景色——树木是直的,烟雾是横的,故下一“织”字;平原的尽处是长长的一带寒山(荒寒或有寒意的秋山),呈现出一片碧绿色(属冷色),令人感到莫名的感伤。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原文|译文|创作背景《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是唐五代词中的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作者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这首词受到古人很高的评价,与《忆秦娥·箫声咽》一起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宋词吧。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原文唐代: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连短亭一作:更短亭)译文及注释译文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纺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触目伤心的碧绿。
暮色进了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
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
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过了长亭接着短亭。
注释⑴菩萨蛮,唐教坊曲名。
又名《菩萨篁》、《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等。
《杜阳杂编》说:“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为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后来,《菩萨蛮》便成了词人用以填词的词牌。
但据《教坊记》载开元年间已有此曲名。
到底孰是,今不可考。
⑵平林:平原上的林木。
《诗·小雅·车舝》:“依彼平林,有集维鷮。
” 毛传:“平林,林木之在平地者也。
”漠漠:迷蒙貌。
烟如织:暮烟浓密。
⑶伤心:极甚之辞。
愁苦、欢快均可言伤心。
此处极言暮山之青。
⑷暝色:夜色。
⑸玉阶:玉砌的台阶。
这里泛指华美洁净的台阶。
⑹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等候。
谢眺《秋夜》诗:“夜夜空伫立。
”⑺归:一作“回”。
⑻长亭更短亭:古代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
庾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
亭,《释名》卷五:亭,停也,人所停集也。
“更”一作“连”。
创作背景此词作品背景已经不详。
据宋僧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说:“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
按时间顺序理清李白的诗歌
李白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涵盖了他的一生。
要按时间顺序理清他的诗歌并不容易,因为他的作品数量众多,且确切的创作时间有时难以确定。
不过,我们可以根据他的生平经历和诗歌风格的演变,对他的诗歌进行大致的时间排序:
1. 年少时期(701-725 年):李白年轻时在四川生活,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受到道教和仙侠文化的影响,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
2. 漫游时期(725-742 年):李白离开四川,开始了漫游全国的生涯。
这一时期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山水、游历、思乡等,如《望庐山瀑布》《静夜思》《春思》等。
3. 长安时期(742-744 年):李白来到长安,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反映了对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关注,例如《清平调》《行路难》等。
4. 赐金放还后(744-755 年):李白离开长安后,继续漫游各地,与朋友交往。
他的诗歌更加豪放奔放,表达了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比如《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5. 安史之乱时期(755-762 年):李白经历了安史之乱,他的诗歌中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如《永王东巡歌》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时间顺序,实际上李白的诗歌创作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反映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艺术见解。
菩萨蛮李白解析此诗
菩萨蛮李白解析此诗摘要:1.概述菩萨蛮词牌及李白创作背景2.分析菩萨蛮词牌的特点及李白运用手法3.解读李白《菩萨蛮》诗句中的意境与情感4.评价李白《菩萨蛮》的艺术价值与影响正文:一、概述菩萨蛮词牌及李白创作背景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
此调为双调小令,以五七言组成,四十四字。
代表作有《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等。
唐玄宗时,有狄仁杰执政,禁止民间歌舞,仅给官伎演奏,于是奏请玄宗,批准宫中习奏《菩萨蛮》。
李白创作《菩萨蛮》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完成的。
二、分析菩萨蛮词牌的特点及李白运用手法1.菩萨蛮词牌特点:字数固定,五七言组成,四十四字;音韵丰富,押韵严格;句式灵活,注重抒情。
2.李白运用手法:在《菩萨蛮》词中,李白充分发挥了抒情功能,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解读李白《菩萨蛮》诗句中的意境与情感1.“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诗句通过平林、烟、寒山等意象,勾勒出一幅辽阔、苍凉的山水画卷,表达了词人离愁别绪的情感。
2.“无数铃声摇过,一夜征人梦”:诗句以铃声为象征,寓意着征人离别之夜的梦境,展现了词人对家国情怀的抒发。
3.“西风残照,汉水阔”:诗句通过西风、残照、汉水等意象,传达出词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沉思。
四、评价李白《菩萨蛮》的艺术价值与影响1.艺术价值:李白的《菩萨蛮》以独特的抒情手法、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词句,展现了其高度的艺术价值。
2.影响:李白的《菩萨蛮》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唐代词坛的经典之作,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极大的启示。
二三蝶恋花
词
词: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二词被
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
词是诗的变体,又称“诗余”; “曲子
词”; “长短句”。
每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
律叫词牌。
2.流派: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两派
菩萨蛮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词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还 无 味 。
草伫 色倚 烟危 光楼 残风 照细 里细 ,, 无望 言极 谁春 会愁 凭, 阑黯 意黯 。生
天 际 。
蝶 恋 花
柳 永
重点字词解释
伫倚危楼风细细: 久立 高楼
黯黯生天际:
心情沮丧忧愁
拟把疏狂图一醉: 打算 狂放不羁 强乐还无味: 勉强欢笑
衣带渐宽终不悔: 指人逐渐消瘦
发挥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这首词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3 鉴赏诗词形象的 把钥匙
①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肖 像等细节描写等,概括形象特征。
②通过分析周围环境的烘托作用来抓住人 物形象的特征.
③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结合情感态度进 行分析。
柳永(约987—1053),原名三变, 字耆卿。因排行七,又称柳七。
他久立在高楼上,微风丝丝拂面,望不尽的春日离 愁,愁闷生于遥远无边的天际之间。碧绿的草色,迷蒙 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什么人会理解他 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
打算让这疏懒放纵的心情喝醉,可是对着美酒要纵 情高歌,勉强取得欢乐反而觉得毫无意味。衣衫丝带渐 渐松宽了,可他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 萎靡颜色憔悴。
《忆秦娥》的作者是不是李白争议千年存悬念
《忆秦娥》的作者是不是李白争议千年存悬念这首《忆秦娥》与另一首《菩萨蛮》都是署名李白但又都有一点儿歧议,两首词被认为是文人词里最早的作品,但也有人认为是后来的无名词人写的。
李白图这首词最早见于《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李太白词也。
予尝秋日饯客咸阳钗楼上,汉诸陵在晚照中。
有歌此词者,一座凄然而罢”。
《邵氏闻见后录》是邵伯温之子邵博所撰,邵博是北宋末南宋初人,可知这首词在当时已经传唱,并且已传为李白所作了。
《忆秦娥》词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收录了这首词和另一首《菩萨蛮》,均题李白作,且曰:“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
”以后各家多从之。
《菩萨蛮》词意境《菩萨蛮》词但是,这首词既不见于古本《太白集》,出现又晚在李白死后300多年,故是否出自李白之手存疑。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说:“太白在当时,直以风雅自任,即近体盛行,七言律鄙不肯为,宁屑事此?且二词虽工丽,而气亦衰飒,于太白超然之致,不啻穹壤。
藉令真出青莲,必不作如是语。
详其意调,绝类温方城辈,盖晚唐人词,嫁名太白。
”此说不无道理。
胡应麟《诗薮》这里是说,这首《忆秦娥》与李白的气质、为人和诗词风格迥异,应是晚唐文人冒李白名之作。
再看,《忆秦娥》词牌,不见于唐崔令钦的《教坊记》,也不见于《花间集》,只是在冯延已的《阳春集》中有一首,但句法与传为李白所作的这首词不同。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三曰:“《忆秦娥》一名《秦楼月》,一名《双荷叶》。
文宗宫人阿翘善歌,出宫,嫁金吾卫长史秦城。
诚出使新罗,翘思念,撰小词名《忆秦郎》,诚亦于是夜梦传其曲拍,归日合之无异。
后有《忆秦娥》或集出此。
”阿翘词已失传,《忆秦娥》是不是出自《忆秦郎》也无从判断了。
胡震亨《唐音统签》孰是孰非还是让专业人士评议去吧!我们来品诗。
这首词如果孤立地一句句地读,并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
但是,各句连起来究竟说的是什么呢?却就不那么容易回答了。
有诗评家说,这首词给当时的长安画了一系列的风景画,这或是说出了这首词的特点,那么作者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呢?诗仙李白画像又有诗评家指出,画里表现的是对于历史的凭吊,是对于古代文明的追怀,是对于大唐帝国的留恋,也有对于个人前途的茫然。
为什么李白的《忆秦娥》被誉为千古绝唱,百代词曲之祖?
为什么李白的《忆秦娥》被誉为千古绝唱,百代词曲之祖?李白这首《忆秦娥》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一是因为它出现得早,一是这首词确实好。
当然是不是李白所作是有争议的。
1、“百代词曲之祖”的出处南宋淳祐年间,黄升选编了十卷本《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其中第一卷为唐词,收录了《菩萨蛮》和《忆秦娥》,署名为李白。
黄升评价“二词为百代词曲之袓”。
明朝,大才子杨慎著《词品》,他在序言中称“《菩萨蛮》和忆秦娥》二首为诗之馀,而百代词曲之祖也。
”可见,这两首词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确实由来已久。
清代学者刘熙载评价,这两首词抵得上杜甫的《秋兴八首》。
2、这首《忆秦娥》,出现的时间早,当然可称为“百代词曲之祖”词是给歌曲曲调填写的歌辞。
在隋唐年间,流行三种音乐,中国自己的音乐叫“清乐”,外国传来的音乐叫“胡乐”,佛教道教的音乐叫做“法乐”。
词的曲调叫燕乐,是集合了清乐、胡乐和法乐三家之长的新兴流行音乐。
这时的词内容也是十分广泛的,有相思、离别、战争、游子、征夫、思妇等。
当时的知识分子觉得文辞不够典雅,所以并不重视。
今天见到的这段时间的词,是晚晴时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
所以,在敦煌曲子词发现以前,历代文人见到的最早的词集就是五代年间的《花间集》,这里面收录的是晚唐五代时期的词。
如果《菩萨蛮》和《忆秦娥》的作者是李白无误,那么这两首词就是盛唐时期的作品,当然可以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3、《忆秦娥》是好词,当得起“百代词曲之祖”这首词上片写离别,柳色年年由黄变绿,女主人公与心上人的分别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只是他一直都没有归来。
下片,以乐游原上的繁华反衬咸阳古道的冷清,最后转到“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是历史的兴替。
这首词本是描写相思离别的,但是却将个人的伤情化作了历史的兴替。
王侯将相、荣华富贵,终究化作了过眼烟云。
这是作者的反思。
《忆秦娥》这首词出现的早,境界又高,当然可以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李白作品年表序列
李白作品年表序列时间背景作品710年唐睿宗景云元年10岁。
读诸子百家,通诗书。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秋于敬亭送从侄卷游庐山序》)。
715年唐玄宗开元三年15岁。
观奇书,学剑术,好神仙。
作《明堂赋》、《拟恨赋》。
718年开元六年18岁。
隐居大匡山,往来旁郡。
从赵蕤学纵横术。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约作于此年。
720年开元八年20岁。
《大猎赋》初稿疑作于是年。
721年开元九年21岁。
在成都瞻仰司马相如琴台、扬雄故宅。
此后几年游历蜀中各地。
作《登锦城散花楼》。
724年开元十二年24岁。
辞亲远游。
有《别匡山》诗。
游峨眉山,写有《登峨眉山》、《峨眉山月歌》。
出三峡,至江陵,遇司马承祯,作《大鹏遇希有鸟赋》,还写有《渡荆门送别》、《秋下荆门》等诗。
725年开元十三年25岁。
游洞庭,南穷苍梧。
写有《江上望皖公山》、《望天门山》、《金陵城西月下吟》、《杨叛儿》、《长干行》等诗。
726年开元十四年26岁。
春,自金陵至广陵,又东南游苏州、杭州、越州、台州,东涉溟海。
然后回舟北上,复至扬州,散金三十万。
卧病。
写有《金陵酒肆留别》、《夜下征虏亭》、《苏台览古》、《乌栖曲》、《越中览古》、《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等诗。
在九华山题刻“金沙泉”三字。
727年开元十五年27岁。
沿江西上,观云梦,寓安州北寿山。
北游汝海、襄州,结识孟浩然。
回安陆,冲撞李长史车马。
与元丹丘一起受安州都督马正会和李京之长史接见。
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
写有《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上安州李长史书》等。
728年开元十六年28岁。
春至江夏,改葬吴指南。
暮春,送孟浩然之广陵。
回安陆,寓居白兆山。
写有《早春于江夏送蔡十还家云梦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江夏行》等诗。
730年开元十八年30岁。
隐于安陆白兆山,有《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山中间答》诗。
遭受谤毁,有《上安州裴长史书》,要求雪谤。
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
李白诗词《忆秦娥》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忆秦娥》的诗意赏析李白诗词《忆秦娥》的诗意赏析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李白诗词《忆秦娥》的诗意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忆秦娥,词牌名。
双调,共四十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
仄韵格为定格,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三仄韵一叠韵。
世传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首制此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
别名甚多,有“秦楼月”“碧云深”“双荷叶”等。
代表作品除《忆秦娥·箫声咽》外,尚有李清照《忆秦娥·临高阁》与贺铸《忆秦娥·映朦胧》等。
《忆秦娥》【年代】:唐【作者】:李白【内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赏析】:“忆秦娥”为词牌名,唐、五代的词,多数只有词牌名,不另标题目,宋词才盛行词牌名和题目并列。
本词相传为李白所作,但有争议。
词分上下两阕,用仄声韵,即“咽”、“月”、“别”、“节”、“绝”、“阕”;其中上阕第二句和下阕第二句的末三字,分别重迭一次,后来填此词的,沿为定例。
本词上阕借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词人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偏重于个人的悲欢离合。
下阕则直接抒发了词人怀古伤今的情绪,把个人的忧愁融到历史的忧愁之中。
面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家陵阙,进入历史的.反思,造成了一种悲壮的兴亡感。
意境博大,风格浑厚。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西风——陵阙”两句:“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拓展:简介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李白菩萨蛮赏析]菩萨蛮李白
[李白菩萨蛮赏析]菩萨蛮李白菩萨蛮李白一:李白《忆秦娥·箫声咽》全诗翻译赏析忆秦娥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释:⑴此词上片伤别,下片伤逝。
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之为李白之作。
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
明代以来屡有质疑者。
⑵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
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⑶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⑷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
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
《三辅黄图》卷六:“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
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
”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⑸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其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在唐代是游览之地。
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⑹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
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
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
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
⑺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⑻汉家:汉朝。
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译文: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
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
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赏析:《忆秦娥·箫声咽》是唐五代词中的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相传为伟大诗人李白所作。
此词双片四十六字,伤今怀古,托兴深远。
上片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
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
下片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
为什么李白的《忆秦娥》被誉为千古绝唱,百代词曲之祖?
为什么李白的《忆秦娥》被誉为千古绝唱,百代词曲之祖?李白的《忆秦娥》以倒叙的手法、跳跃式的情节、借古伤今的笔触来抒发情感,使词作具有波澜起伏、回环曲折、大开大合的特点。
在宋代黄升编选的《花庵词选》中,被推崇为“百代词曲之祖”,评价甚高。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不论是从此词的内容、抒发的情感高度,还是从文学价值上看,这首词的确当得起百代词曲之祖这个称号,而且对于后世词的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词通过写年轻女子秦娥,凄凉痛苦的念夫思归之情,过渡到对家国与历史的感怀悲叹,主题清晰,内容与情感高度较之前代有很大突破。
且它与一般的词的写作手法也大不相同,李白《忆秦娥》主要采用倒叙和倒装的手法、跳跃式的情节、借古伤今的笔触来抒发情感,使词作具有波澜起伏、回环曲折、大开大合的艺术特点,若非仔细品味,是很难看到它可贵价值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忆秦娥》是这样评价的:“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关尽千古登临之口。
”的确,这八个字包含的往事、意境,会使读者勾起无穷的回忆、联想与感慨。
“此词无论在文学手法上还是诗词意境上都是无可挑剔的,它是词在中国由萌芽到鼎盛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当之无愧的百代词曲之祖”。
上阙,“咽” ,凄凉之音。
“断”,失望之境。
“柳色”,离别之象。
“霸陵”,送别之所。
“年年”,无限的失望与惆怅,一年又一年,道出了人间共有的生离死别的悲情,使境界顿时漫长起来。
下阙,“乐游原”,秦娥登临远望的地点,更居全城最高点。
“清秋节”,正是九月九清秋佳节,乐游原上士女如云,一派欢声笑语。
但秦娥唯有一腔愁思,满怀惆怅,丝毫感受不到节日的欢乐,满目所见的只是“咸阳古道音尘绝”。
“咸阳”,汉、唐时从京城长安往西北经商或从军的必经之地。
“古道”,年代久远的通道。
“音尘绝”三字,把女主人公内心的悲怆、刻骨的怀念、急迫的盼望,一次又一次地失望、绝望的内心世界细腻地表达出来这三字,写尽了古道寂静冷落的景象,以景衬情,更烘托出秦娥孤独无望、欲哭无声的心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谷兰悄语》跋
记得是去年元月,马中奎先生偕夫人来东郊看房,同来的还有一位二十几岁的女士。
马老弟向我介绍,她叫刘依,刚刚从苏州大学历史系毕业,来编辑部工作。
在我们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谈话中,她始终听得很仔细。
我想,这个女孩将来必有出息。
四月初,我又与马先生会面。
谈话中,我正想问刘依现在工作能否拿得起来。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马老弟先开口了,他说:刘依要出诗集,请我为她的作品写一篇“跋”。
接着,我们就看了她的一些作品。
不看则已,一看便觉得非常意外:诗写得出奇的好。
我这样说,并不是粉饰夸张,我历来主张以理服人,以作品说话。
现在,我们就分析一下她的作品吧。
刘依为诗,至少从大学期间就开始了,因为有《校舍午间》、《假日郊游》一类作品,更有《送同学之海南》四首为证。
亭外依依柳,路边朵朵花。
南飞万里雁,伴汝到天涯。
共进杯中酒,休言离别愁。
真情同岳永,互勉共春秋。
同读三千日,真如姊妹情。
离时切切语,勿忘小桥亭。
亭柳凄凄意,挽君莫远行。
今宵难入梦,醒后不相逢。
文辞通畅、流美、轻盈、达意,还有一点老辣。
“老辣”何解?有以下二点为证:其一是敢于用字词造句,不袭常规。
如“真情同岳永”之“岳永”,意为“像山岳一样永远”,既创新,又合情。
其二,“别”、“读”二字今读平声,作者用作仄声,系按入声入诗。
没有诗词造诣的人,是不知道这一层道理的。
初学写诗的人,常常在诗中堆砌真实事物,从而有失浅近,气格凡下,令人生厌。
沈德潜谈李白诗,云:“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
太白有焉。
”综合古人之言,“言外有味,弦外有响”十分重要。
也就是说,能够用简练流畅的语言,描述面临的客观事物固然重要,但这还不够。
还必须有“由此及彼”的丰富的空间想象力。
刘依诗具备这一点,例如:
秋原思乡
秋水盈盈秋叶黄,轻云几抹绕斜阳。
望穿秋水斜阳外,云外青山是故乡。
没有对“眼前景”过多的描写,用了二句话,便由此及彼,想到遥远的故乡。
即从“望穿秋水”开始,转入想象,整个诗篇潇洒、空灵、神远。
请看另一首诗《仙瀑洞》:
仙瀑洞中景致新,卧虎蟠龙惊客魂。
双柱擎天飘玉带,武陵又是避秦人。
前两句描写仙瀑洞高度概括,同样第三句转入想象,第四句根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转入完全想象。
“高度概括”,对于四言绝句来说,非常重要。
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前面用了二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然后转入想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试想:西湖上有多少景物可写呀?若写得细、繁、多即变坏。
只写二句,就成了千古绝唱,至今无人超越,不应该从中吸取经验吗?
北京外城西南角,即大观园、陶然亭一带,是原金中都的遗址。
现在建立了一个“金都乐苑”,景色十分优美。
《中国诗词》编辑部就设在这里。
刘依在这里工作,写了二首《金都秋赋》,很有趣味。
月起金都苑,风从小径生。
蝉鸣梧叶里,人在画图中。
钩钓斜阳晚,箫吹暮霭深。
飘飘枫叶落,缕缕野花馨。
这二首诗的优点在于:其一,完全合律,对仗工整,语句通顺,无任何牵强附会之态。
溶平仄于不觉中,惟留有起伏跌宕之感。
在不懂格律的人看来,知其美不知其所以美。
其二,意象营造合理,景物宛然,情韵自然,一切浑然天成,天人合一,可谓“不隔”。
其三,清末民初学者王国维云:“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从作者所用的景语来看,其心情愉快,充满信心,预示着事业的成功。
诗词的发展、繁荣寄托在年轻人身上。
由于历史的原因,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在这六十年里,格律诗词受到压抑。
与此相关,其作者大都年事已高,迫切需要有后继之人。
近年来,已看到一些青年同胞,写出了较好的格律诗词,刘依便是其中之一。
希望她们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写出更多更好的诗篇。
李益民于
二〇一〇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