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秘方】自制三伏贴冬病夏治不求人
三伏贴配方
三伏贴配方三伏贴的配方已进入三伏骨气,恰是三伏贴冬病夏治的时刻,那么,三伏贴的配方都有哪些呢?下面我们简略介绍几种罕有的三伏贴的配方.一.慢性壅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药物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根本处方,可联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色等进行加减.配伍加减经常运用的药物有麝喷鼻.麻黄.肉桂.小茴喷鼻等.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取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个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他药物的透皮接收感化.因为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烧.发红,甚至起泡.临床上可以恰当调剂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包管临床疗效,又可以包管用药的安然性.贴敷机会:一般在每年夏日,阴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假如中伏为20天,距离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时代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距离7~10天.疗程:中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停止后,患者可以中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进步疗效.贴敷部位: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根本穴位,重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运用中可以联合中医辨证论治选居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二.支气管哮喘三伏贴配方.药物构成:虚贴方:黄芪.苍术.沉喷鼻.肉桂.补骨脂等.温阳驱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喷鼻.药材炮制:上述药物均采取道地药材,药物均采取生药.药物用量按必定比例肯定.实行时光:头伏开端,隔7天贴1次,至末伏止,连贴3年.实行办法虚贴方:属肺虚.脾虚.肾虚患者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心俞(双侧).定喘(双侧).肺虚者加太渊穴(双侧),脾虚者加足三里(双侧),肾虚者加太溪(双侧).温阳驱寒方:脾肾阳虚患者可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膈俞(双侧).气海(双侧).三.小儿哮喘三伏贴配方.药物构成: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其比例为4∶4∶2∶2∶1 .贴敷机会:一般在每年三伏天进行,每两次贴敷之间距离两天,1个疗程共贴10次.疗程:每年贴敷1个疗程,中断贴敷3年.贴敷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经常运用的穴位有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六个穴位.临床可依据辨证,肺气虚者加膏肓.膻中;性格虚者加脾俞.关元;肾气虚者加肾俞.定喘.四.咳喘灵膏药三伏贴配方 .药物构成:苏合喷鼻.松脂粉.麝喷鼻.冰片.川贝.冬虫夏草等生药.功效:止咳祛痰.解痉平喘.扶正祛邪.加强免疫力.实用规模:对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哮喘.肺气肿.肺芥蒂.易伤风.特色:贴敷穴位,起到针刺穴位引药透里,直达病灶.加强抗过敏,抗病毒功效.运用便利,无毒副感化.贴敷本膏药不影响其它药物疗效. 有当即止咳平喘的功效.也有“冬病夏治”预防感化. 贴敷力强,四时顺应疗效持久,有较好地近期与远期疗效.贴敷办法:将膏药放在能加热的锅或壶)盖上面加热至软,挤压平均,揭开贴在所须要的穴位上好可(忌火烤).(洗澡可揭下,洗完后再照原位贴上).前胸竖贴笼罩(膻中.华盖)穴位,后背横贴笼罩肺俞(双穴).定喘(双穴)穴位.前后同时贴敷.药效可中断三至六日,连用三次为一疗程,一般一至三疗程可康复.五.哮喘饼天灸法三伏贴配方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喷鼻1.5克,生姜汁适量.治法:将前四味药共研成细末,麝喷鼻另研末侯用.运用时将药末参加鲜姜汁调匀,做成六个药饼备用.于夏日三伏天进行敷贴,临用前将麝喷鼻末0.3克放于每个药饼的中央,然后将药饼放于肺俞.百劳.膏肓六穴,外加胶布固定,约两小时,局部皮肤灼辣,发红而未起水泡时除去.每伏贴一次,三年为一个疗程.备注:没有麝喷鼻时可用公丁喷鼻替代.六.虚寒性便秘三伏贴配方 .取穴:神阕.足三里.气海 .药物:巴豆2克,吴茱萸6克 ,肉桂3克 ,生姜汁少许.治法:前三味混杂研为细末,与姜汁折衷如泥膏,制成小圆饼三个.将药饼放于火上烘热.分离敷贴于穴上,外用绷布固定.药饼冷后再烘再贴.一般12--24小时气通便下即愈.揭药后局部消失水泡,紧需涂以紫药水,任其自行接收.七.风湿性关节炎三伏贴配方 .取穴: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药物:毛莨.白芥子.山君草.独蒜头任选一种.八.高血压三伏贴配方 .取穴:神阕.涌泉 .药物: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宝母30克,米醋适量.九.过敏性鼻炎三伏贴配方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喷鼻1.5克,姜汁适量.留意事项:1.贴敷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2.敷贴时代,忌烟.酒.生冷.油腻.辛辣之品;3.贴敷之后可能在皮肤上留下中药的惊慌,用湿毛巾擦拭即可;4.贴敷时光:成人4—6小时,儿童1-2小时;5.谨遵医嘱.贴敷的顺应症重要有: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芥蒂,慢性咳嗽,重复伤风,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胃痛,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虚寒性的疾病亦可贴敷.不合适贴敷的情形有:肺炎及多种沾染性疾病急性发烧期;对贴敷药物极端迟钝,特别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怀胎期妇女.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贴敷后的反响重要有:1.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惊慌.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响,不影响疗效.2.贴敷后皮肤局部消失刺痒难忍.炽热.痛苦悲伤感到时,应立刻取下药膏,制止抓挠,不宜私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3.若皮肤消失红肿.水泡等轻微反响,需实时皮肤科就医.三伏贴是中医治疾病瑰宝,经由过程三伏贴可以预防和治疗冬天产生的疾病,请在大夫指点下准确运用三伏贴.。
冬病夏治 自己在家也能做
冬病夏治自己在家也能做作者:暂无来源:《健康博览》 2015年第6期文/雨薇每年头伏,凡是开展冬病夏治的医院或中医门诊部里,总是一幅人挤人的画面。
许多患者一大早就去排队等候贴敷伏灸膏,等个一两小时是很寻常的事情。
其实,冬病夏治自己在家也能做,现在就推荐给您几个简便的小方法。
冬病夏治三伏贴冬病夏治的原理冬病夏治的概念始于清代,深得中医界的推崇并延续至今,其理论基础源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医家认为,一些在秋冬季节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多与人们的虚寒体质有关。
这类疾病主要包括呼吸道疾病和疼痛性疾病两大类。
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病、咽喉炎、过敏性鼻炎等是最常见的冬季疾病,其次是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风湿性疾病等,常在冬季复发或加重,夏季则症状缓解或明显减轻。
这类冬季病,如果在气候寒冷的时节进行治疗,就好比阴雨天晾衣服,寒凉不散,衣服不干,难见效果。
但如果是在天阳下逼、地热上腾的盛夏时节,不仅外界气温高,人体也阳气充沛,晾晒衣物可很快收干,治疗冬病便也同样事半功倍。
因此,在三伏天最高温之时,通过内用温热、外散风寒的方法治疗虚寒症,可以阳克寒,标本兼治。
伏灸膏也称“三伏贴” 伏灸膏是中医学里内病外治驱散风寒最常用的方法,专门用于治疗冬病、寒病中的疑难杂症,向来倍受医家推崇并深入人心。
由于贴敷时间指定在三伏天进行,所以伏灸膏也被称为“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的主要手段。
三伏贴是中医里内病外治的方法,药材多采用具有辛温驱寒作用的中药,如:生姜、细辛、麝香、白芥子等,结合现代远红外技术和透皮给药技术精制而成,贴敷在患者特定的穴位。
当此时节,因气候炎热,人体的毛孔呈松弛开放状态,使药物更易渗透皮肤,刺激穴位,由此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治病强身的功效。
时间上,成人一般贴敷6~8小时,儿童可适当减少2小时左右。
方便家庭自疗的贴敷法现代人工作压力大,时间金贵,很多人抽不出时间去医院排队等候。
那有没有一种适合大众自疗的办法呢?如果你认真看一些相关的科普书籍,可以找出一些简便易学的方法,自己在家就可进行冬病夏治的自疗,使用得当,效果也会很好。
三伏贴配方
三伏贴配方引言三伏贴是中医药学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通过在特定穴位贴敷药物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三伏贴的配方以及制作方法。
三伏贴的作用三伏贴主要用于治疗寒湿体质、阳虚体质以及一些寒湿引起的疾病。
它能够温经散寒、活血祛湿,增强人体阳气,促进气血运行,达到调理身体的效果。
常常使用三伏贴可以改善人体的体质,并且有助于预防一些季节性疾病。
三伏贴的配方材料以下是常用的三伏贴配方材料:1.红花:5克2.当归:10克3.白芷:10克4.桂枝:10克5.羌活:10克6.防风:10克7.干姜:10克8.艾叶:10克三伏贴的制作方法步骤一:准备材料将以上配方材料准备好,并确保材料的品质新鲜。
步骤二:研磨材料将研磨材料放入研磨器中,研磨成细粉。
确保所有材料均匀细致的研磨。
步骤三:混合材料将研磨后的材料放入一个干净的容器中,轻轻地搅拌均匀,确保所有材料充分混合。
步骤四:贴敷药物将配制好的三伏贴药物均匀地贴敷于体表相应穴位上,并轻轻按压,使药物充分吸收。
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三伏贴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穴位选择:根据需要治疗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穴位,常用的穴位有气海穴、关元穴、大椎穴等。
2.用量控制:根据个体情况,调整三伏贴的用量,初次使用时可以适当减少药物用量。
3.贴敷时间:一般贴敷时间为30分钟到1小时,根据实际效果和个体感受适当调整。
4.皮肤检查:贴敷三伏贴后,注意观察皮肤反应,如出现过敏、瘙痒等情况应立即停用,并就医。
结论三伏贴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方式,通过药物贴敷于特定穴位,起到调节气血的作用,适用于寒湿体质和寒湿引起的疾病。
只有正确选择配方材料并掌握制作方法,才能发挥三伏贴的最佳效果。
同时,在使用三伏贴时,也要注意使用注意事项,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希望本文能够对您了解三伏贴的配方和制作方法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 1.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 2. 《中药学》。
冬病夏治:三伏贴
冬病夏治:三伏貼夏季三伏天是中国传统的一个节气。
三伏天意味着酷热的天气,通常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之间持续三个时段。
由于高温、潮湿和污染等条件的影响,三伏天容易导致各种身体不适,特别是容易导致皮肤问题的出现。
因此,三伏天的健康保健尤为重要。
在传统中医学中,三伏天被视为治愈冬季疾病的好时机。
因此,有一种叫做“三伏贴”的中草药治疗方法在夏季广泛使用。
三伏贴是一种以中药为主要成分的贴片,贴在人体穴位上,以治疗各种疾病和促进健康。
三伏贴的使用时间应该在三伏天左右,但也可以在其他季节使用。
根据中医理论,三伏贴的应用原理是利用贴片中的草药成分刺激穴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调节身体功能。
三伏贴的成分通常包括以下几种常用的中草药:1. 朱砂: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湿气,清热解毒。
2. 辣椒: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
3. 紫草:具有消炎、杀菌、止血和治疗皮肤病的作用。
5. 炒麦芽:健脾胃,滋补身体。
这些草药成分相互搭配,能够有效地治疗以下一些疾病和症状:1. 皮肤问题:三伏贴能够缓解各种皮肤问题,如湿疹、痤疮、过敏性皮炎等。
贴片中的紫草和石膏等成分具有消炎、杀菌和止血功效。
2. 风湿痛:三伏贴能够消除风湿痛和关节疼痛。
通过刺激穴位和促进血液循环,能够缓解疼痛和强壮关节。
3. 消化不良:三伏贴能够缓解消化不良和胃炎等问题。
炒麦芽能够健脾胃,消除胃突等不适。
5. 失眠:三伏贴能够缓解失眠和焦虑等问题。
它的草药成分能够促进神经系统的健康和平衡。
因此,对于一些身体不适和皮肤问题的人来说,三伏贴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治疗方法。
使用三伏贴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贴片应在适当的穴位上敷贴。
一般来说,应选择身体局部的穴位。
2. 在使用三伏贴前,应清洁和消毒皮肤。
贴片应粘贴在干净的皮肤上。
3. 在使用三伏贴期间,应多喝水,以帮助身体排毒,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4. 具体的治疗剂量和使用时间应根据医生的建议确定。
总之,三伏贴是一种中草药治疗方法,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促进身体健康。
三伏贴配方大全_自制三伏贴中药配方
《三伏贴配方大全_自制三伏贴中药配方》摘要:贴敷部位: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心俞(双侧)、定喘(双侧),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膈俞(双侧)、气海(双侧)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配伍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
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其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他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
由于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
临床上可以适当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证临床疗效,又可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性。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
在三伏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贴敷部位: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药物组成:虚贴方:黄芪、苍术、沉香、肉桂、补骨脂等。
温阳驱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香。
药材炮制:上述药物均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均采用生药。
药物用量按一定比例确定。
实施时间:头伏开始,隔7天贴1次,至末伏止,连贴3年。
实施方法虚贴方:属肺虚、脾虚、肾虚患者选用。
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心俞(双侧)、定喘(双侧)。
肺虚者加太渊穴(双侧),脾虚者加足三里(双侧),肾虚者加太溪(双侧)。
温阳驱寒方:脾肾阳虚患者可选用。
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膈俞(双侧)、气海(双侧)。
冬病夏治__家庭简易三伏贴doc
冬病夏治__家庭简易三伏贴
又到贴三伏贴的季节了。
2013年的三伏是从7月13日到8月21日。
今年7月13日开始贴第一次三伏贴,想贴的朋友可以开始准备基本材料:伤湿止痛膏、生姜、玫瑰花、红糖,只需有这四样就可以在家自己贴敷了。
伤湿止痛膏是贴的,生姜片是涂擦的,玫瑰花12朵、红糖适量是开水泡茶的。
三伏天人体的阳气与天地阳气内外呼应,是最适宜运用刮痧、拔罐、伏贴等传统外治法的时机。
特别是三伏贴,建议大家一定要做,不仅能调理冬季多发病,对养生也大有好处。
如果是为了保健目的,不想去医院排队的话,可以在家自制三伏贴,方法很简单。
转自新浪微博。
三伏贴配方与贴敷方法
三伏贴配方与贴敷方法三伏贴的配方和贴敷方法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特色疗法。
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的“春夏养阳”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穴位上敷贴药物,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冬季好发或加重的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可以在夏季缓解时进行辩证施治,适当内服和外用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症状。
目前,冬病夏治法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和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多采用针灸、贴膏药、中药等综合方法,取得了明显而持久的疗效。
冬季主要是收藏,而夏季主要是升发。
冬天汗毛孔闭塞,会锁住元气。
到了春夏季节,汗毛孔开始张开,使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可以通过有利时节排除体外,从而排除疾病。
因此,对于一些表现明显为寒症的疾病,如在这个季节进行艾灸,会感觉更加寒冷,寒气重的人会有一种透彻骨髓般的寒气。
这是季节的关系,寒气排在体表上时,会有这种感觉。
现在即将到来的是三伏天,有网友问,能否加工一些三伏贴的药粉来卖。
因为有些人买不到这些中药,也加工不细。
这是个好问题。
我曾经在一家小的加工店买过药粉,但很粗糙,粘不到一起。
大的药粉加工厂家加工的就好得多。
他们使用120目箩,加工得真细啊!这个药粉是用姜汁调制而成,制成一毛硬币大小,然后贴附在穴位上使用。
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制作姜汁,可以使用蒜臼。
把生姜切碎,放在蒜臼里捣碎,挤出汁液,再加入10克药粉,制成一毛钱银币大小的膏药,用医用胶布或伤湿膏贴敷。
现在超市里也有卖现成的姜汁,如果里面没有其他添加剂,也可以使用现成的。
(注意,如果你对伤湿膏或胶布过敏,请选择脱敏胶布使用。
)这次我使用的配方是:白芥子25%、___25%、鹅不食草20%、细辛15%、甘遂15%,用生姜汁调匀,制成一毛钱硬币大小。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美篇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美篇以冬病夏治三伏贴的美篇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冬病夏治三伏贴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利用夏季的高温天气来调理冬季出现的一些慢性疾病。
这一疗法在我国历史悠久,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原理是通过贴在特定穴位上的草药贴片,使药物成分通过经络渗透进入体内,起到调理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冬季是人体抵抗力较弱的季节,容易引发一些慢性疾病的发作。
比如,关节炎、哮喘、鼻炎等疾病,寒冷的冬季气温会使病情加重。
而夏季的高温天气则有利于加速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对于这些慢性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益处。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通常是将中药材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水和胶质,制成药物贴片。
然后将贴片贴在特定的穴位上,通过皮肤的吸收作用,使药物渗入经络,起到调理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鼻炎等疾病。
其中,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炎,患者在寒冷的冬季容易出现关节疼痛和肿胀。
而冬病夏治三伏贴可以通过温热的作用,改善关节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减轻疼痛和肿胀的症状。
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鼻炎是两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容易在寒冷的冬季发作。
冬病夏治三伏贴可以通过药物的渗透作用,调理呼吸系统,改善病情。
贴在胸部和背部的穴位上,可以缓解咳嗽、咳痰等症状。
在使用冬病夏治三伏贴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贴片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贴片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来确定,避免过敏或不适的反应。
使用时,先用温水擦拭贴片的部位,然后将贴片贴在穴位上,轻轻按压使其贴紧。
一般情况下,贴片可以持续贴用3-5天,每天更换一次。
冬病夏治三伏贴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还是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和使用,避免不适和过敏反应的发生。
此外,冬病夏治三伏贴只是辅助治疗手段,不能替代正规的医学治疗,患者在使用时应咨询医生的建议。
冬病夏治三伏贴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利用夏季的高温天气来调理冬季出现的一些慢性疾病。
冬病夏治“三伏贴”
冬病夏治——三伏贴药物组方:1、麝香、细辛、麻黄、延胡索、肉桂、甘遂、白芥子、生姜汁2、生白芥子、延胡索、生甘遂、细辛和冰片, 其剂量比例为1 ∶1 ∶0.5 ∶0.5 ∶0.1 。
3、陕西中医学院樊哲教授:白芥子30 g,延胡索30 g,甘遂15 g,细辛15 g,研为细末,加冰片15 g,麝香1g.混合后生姜汁调和。
白芥子、细辛、甘遂和延胡索可以作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药物, 主要加减配伍药物有生姜汁、麝香、麻黄、肉桂、冰片。
方药分析:白芥子性味辛、热,具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朱丹溪曰: “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 非白芥子不能达。
细辛性味辛、温, 具有温肺化饮;祛风散寒, 通窍止痛作用;延胡索性味辛、苦、温,具有活血、利气、止痛之效;甘遂性味苦、寒,具有泻水逐饮的功效。
生姜汁性味辛、微温,具有温肺止咳、驱散寒邪之功;麻黄性味辛温, 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肉桂性大热,辛、甘, 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的功用。
其中,少量冰片、生姜汁引脾肺经, 冰片味辛气香, 芳香走窜, 有引经、透皮作用。
贴敷穴位:1、肺俞、天突、膻中、膏肓、膈俞、定喘、大椎、心俞、肾俞、脾俞。
2、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 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天突,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3、穴位配伍意义: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最基本的穴位,是肺的背俞穴,主治咳嗽、气喘、胸满、背痛、潮热、盗汗、骨蒸、吐血、鼻塞等中医辨证与肺相关的病证。
膻中为心包募穴, 又是八会穴之气会,体气机的作用。
定喘为经外奇穴, 善治咳喘。
大椎为人体诸阳经的交会穴, 具有振奋人体一身之阳的作用。
膏肓是治疗久病虚损的保健要穴。
肾俞、脾俞和心俞是肾、脾、心三脏的背俞穴, 也是治疗相关脏器疾病的重要穴位, 咳痰喘等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般与肾、脾、心三脏具有密切的关系。
中医瑰宝冬病夏治三伏帖
三伏帖(三伏天灸贴)又是一年一度盛夏时,正是采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大好时机。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
“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三伏贴敷”可以治疗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连续贴敷三年以上,上述疾病大多能够明显减轻症状,减少发病率。
贴敷时间:2011年,三伏天穴位敷贴的时间是夏至6月22日开始,初伏7月14日—7月23日;中伏7月24日—8月2日;中伏加强8月3—8月12日;末伏8月13日—8月23日。
敷贴对象: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
治疗方法:成人一般贴2-8小时,以4小时左右为宜,不宜超过10小时。
儿童贴1-4小时,以2小时左右为宜,不宜超过6小时。
根据个体差异,贴敷时间也可以做适当调整。
每隔10天敷药一次,每疗程3-4次。
贴敷疗程:贴敷疗法三年为一疗程,病程长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
注意事项:敷贴季节性疗法对时间有一定要求,根据中医理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敷贴疗法效果最佳。
所以最好每伏第一天来进行三伏贴治疗,当然也不必过分拘泥于此,错过了第一天也会有满意的疗效。
敷贴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敷药当天不可洗冷水澡。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冬病夏治”体现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冬病夏治对于哮喘病、老慢支、过敏性鼻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采取三伏天外贴敷药方法,是祖国几千年传统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慢性患者能起到调节免疫、改善肺功能、平喘止咳的效果,是现代规范治疗的一项重要治疗手段。
民间秘方自制三伏贴冬病夏治不求人
【民间秘方】自制三伏贴冬病夏治不求人三伏贴要用姜汁、蜂蜜调和。
取姜汁时,将生姜洗净粉碎,用无菌纱布挤压取汁。
关节痛则不用姜汁,用蜂蜜调和,然后就可按药方进行制作。
关节痛:肉桂、炮姜、白芷各10克,研成粉末,加一些蜂蜜进行调和(因为蜂蜜可驱寒祛湿),药膏就好了。
将一小勺药物放在药膏上,如果是胳膊疼,就要找曲池穴(屈肘,在手肘窝外横纹尽头的窝里),如果是膝关节痛,贴在两个膝眼上(有膝眼和外膝眼,在膝盖的两个窝眼处),用胶布固定,贴10个小时,10天1次。
鼻炎:取白芷3克,细辛1.5克,白芥子3克,苍耳子3克,辛夷花1.5克,捣碎弄成粉末,用姜汁调和。
贴在大椎穴(低头,后颈颈椎最突出的高骨下的凹陷处)、肺腧穴(大椎穴下往下数三个突起,定住,再往两边约一个大拇指直径宽的地方)。
贴2个小时就要取下来。
10天贴1次,连贴3次。
如果经常流鼻涕,导致头痛,则说明鼻炎较严重,应用蝉衣1.5克,蛇衣3克,全蝎2克,诃子3克,乌梅肉3克,磨成粉用姜汁调和,贴风池穴(颈后枕骨的下缘,距耳朵后部约两手指宽的凹陷处)、大椎穴、肺腧穴,贴4个小时,7天贴一次。
便秘:取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磨碎加生姜汁少许,贴在肚脐、足三里穴(外膝眼下四横指处)、气海穴(肚脐正下两个手指宽处),每次贴6小时,每7天一次,连贴3-5次。
驱寒升阳:取吴茱萸10克,磨成粉,用姜汁搅拌均匀,取麝香壮骨膏贴在小腿上的足三里穴、肚脐和脚心,每3天贴敷一次,每次贴6个小时左右,可祛寒升阳,治疗老寒腿、手脚冰凉。
(整理/快乐老人报记者仲文)三伏贴药材逐个看主要药材:细辛、甘遂、白芥子、元、吴茱萸、人参、生姜北细辛药效较好,它辛温入肺经,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通窍的作用。
由于药效较“猛”,一般用于服的量不会超过2钱。
而三伏贴是外贴皮肤,细辛正好能发挥作用,将药效更好地渗入人体中。
白芥子辛温入肺经,能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在三伏贴中,主要是起到刺激穴位的作用,帮助其他中药药效更好地进入人体,同时促进人体的气血循环。
三伏贴配方
三伏贴配方几种冬病夏治的贴敷验方在治疗方法上,冬病夏治包括针灸、擦浴、拔火罐、按摩、理疗、食疗、穴位贴敷、中药内服等多种疗法,其中穴位贴敷最为常用。
下面就为大家推荐几种贴敷验方:1.哮喘患者用白芥子、苏子、元胡各20克;甘遂、细辛各10克,研成细末。
每次用1/3的药粉,加生姜汁调成膏状,分别摊在6块直径5厘米的塑料布上,贴在背部的肺腧、心腧、膈腧(即第3、5、7胸椎棘突下旁外开1.5寸),用胶布固定,约3~6小时去掉。
在头伏、二伏、三伏,共贴3次。
2.'老寒腿'患者用川乌50克,吴茱萸30克,艾叶、透骨草各9克,细辛6克,研为细末。
把药末用纸包好后,外用纱布重包,用线缝好,垫在脚心上。
从初伏开始使用,二伏换一料药,三伏再换一料。
3.风湿性关节患者用肉桂、干姜各50克,白胡椒、细辛各50克,公丁香20克,乳香30克,黑老虎50克,共研为细末,再将200克蜜熬成膏,将药末纳入蜜膏内拌匀,摊在白布上,在初伏第10日开始贴患处,每天贴6~8个小时,到三伏末日为止。
4.肩周炎患者可取桂枝10克,透骨草20克,清风藤、豆豉姜各30克,伸筋草、片姜黄、川芎、威灵仙各15克,羌活12克煮成药汁,再用麦麸皮300~400克放锅中炒黄,趁热加入药汁和一匙陈醋,拌后盛入纱袋内热敷肩关节痛处,每袋可用1周。
从初伏起,每日1次,每次6~8小时,一直敷到三伏末。
5.易发冻疮者可用桂枝25克,红花、紫苏叶、附子、荆芥各10克,生姜30克,加水适量浓煎,取药液熏洗冻疮好发部位,每天1剂,连用10天为1疗程。
不适宜敷贴治疗的人群许多人都认为人人都可'冬病夏治',其实不然。
专家明确指出:'冬病夏治'并非包治百病,有其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以下人群都不适宜敷贴治疗:1.孕妇及两岁以下的婴儿。
2.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糖尿病等器质性疾病患者。
3.对贴敷药物成分过敏的人。
4.短时间敷贴即会大量起泡的人。
冬病夏治:三伏贴
冬病夏治:三伏貼夏天是一个炎热的季节,对于某些人来说,夏季的高温天气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
为了预防和治疗夏季疾病,人们常常采用一种传统的中草药治疗方法——三伏贴。
本文将介绍三伏贴的原理、制作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
三伏贴的原理三伏贴是一种通过贴贴敷中药的方式,将中药成分渗透到皮肤下,调节人体机能的传统疗法。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经络与瘀血淤积有关,而三伏贴的作用就是通过散寒祛湿、活血止痛的作用,防止瘀血淤积,使经络畅通,从而减轻疼痛,缓解症状。
制作方法三伏贴的主要成分是中药,它具有独特的成分组成和药性,因此需要认真选择材料,制作方法如下:材料:川芎、当归、丹参、生地黄、三七、透骨草1.所有材料洗净,晒干;2.川芎、当归、丹参粉末以1:1:1的比例混合;3.生地黄、三七、透骨草也切成粉末;5.按照1:1:1的比例,将混合好的药材放在棉布或纱布中,制成大小合适的贴敷体。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三伏贴的使用方法很简单,在发病初期或患有急性病症时,将药材敷于患处,常常能很快减轻疼痛、缓解症状。
1. 清洗皮肤。
使用三伏贴前,需要先清洗患处皮肤,以避免污染药材。
2. 贴敷部位。
将贴敷体缠绕在患处,注意不要太紧。
如为关节疼痛,可缠绕在关节上。
如为肌肉疼痛,可将药材敷在疼痛处。
3. 时间控制。
初次使用三伏贴时,切勿长时间使用。
一般情况下,一次使用时间不应超过6小时,并在贴敷后擦去患处的汗水和残留的药物。
每日使用次数不应超过三次,避免频繁使用。
4. 注意保暖。
三伏贴敷在患处后可能会引起皮肤刺激、感觉热。
尤其是关节处,需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总之,三伏贴是一种传统的中草药治疗方法,它不仅能够缓解夏季疾病的症状,还能够起到保健作用,并且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但是,在使用三伏贴时也需要注意适应症和使用方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健康问题。
“冬病夏治”三伏贴-健康也能DIY
“三伏贴敷DIY”——轻松享用“冬病夏治”药王孙思邈说:“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
所谓“将病之病”就是现在虽然未发,但却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必发的疾病。
“上医治未病之病”就是要在疾病未发之时,赶快去除其必发的条件——或主因,或诱因。
消除主因就是要改变体质,去除诱因就是要改变环境,比如有的人虽然体质并没有增强,但是换了个城市,或去国外定居,身体的问题便不药而愈了。
“冬病夏治”正是“上医治未病之病”的典范,它体现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
“冬病夏治”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常见“冬病(冬天易发的病)像哮喘病、老慢支、过敏性鼻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其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
通常的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
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着袜子。
那么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这是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
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
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
但若是阳气衰弱,里面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
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祛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水果冰,然后整日在空调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去,又添新寒。
要记住,寒气是会沉积的。
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
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
冬病夏治三伏贴配方分享
冬病夏治三伏贴配方分享
1、哮喘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香1.5克,生姜汁适量。
2、虚寒性便秘
取穴神阕足三里气海
药物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生姜汁少许。
3、风湿性关节炎
取穴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
药物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
4、高血压
取穴神阕涌泉
药物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适量。
5、过敏性鼻炎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姜汁适量。
每年施术应在初伏、中伏、末伏第一天的上午11时以前(此时阳气生发,施术为佳)各贴药1次,连贴三年。
三伏贴配方公开
三伏贴配方公开95年,我在湘潭市中医院第一次结触到'三伏贴',三伏时,医院组织中医专家,对前来敷贴的患者进行辨证取穴,主要针对肺系(如过敏性鼻炎,慢支,肺气肿,哮喘类),及免疫力低下易感冒者,在三伏前期,医院进行广告宣传,大概贴了约300人,即'冬病夏治',防末病的理念。
夏天中三伏是最热的时侯,人体阳气与天时相令,在这个时候,在特定穴位,特定药材刺激,而达到治病目的。
近几年来,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渐入人心,两大标志性的领域——夏'三伏贴'与冬令膏方,火得一塌糊涂。
就目前,除正规医院诊所外,其他与医疗搭界的,都弄起三伏贴来了,打着治末病幌子,因为,三伏贴不得不说,是个一本万利,创收的项目。
然而,最早使用三伏贴的创制者——清代经方家张石顽,却鲜有人问津。
张石顽,名璐,字路玉,号石顽老人。
他与喻嘉言、吴谦齐名,被称为“清初三大医家”。
张潞的《张氏医通》就有记载:诸气门下,喘。
冷哮灸心俞,肺俞、膏肓、天突有未有不应。
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
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木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之。
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就是三伏贴疗法的应用。
以上即'三伏贴'之最基本,最可靠的方子,'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麝香,姜汁'!三伏贴的配方目前各医院都讳莫如深,神神秘秘,五花八门。
从我自己几十年经验,由于麝香价贵,难得,基本都没有放这个东东了,甘遂是味毒性药,不是所有医师可以购买到,所以有些估计也放弃了,实在可惜!关于发泡,周大夫都是在自己身上反复实践,最终才敲定,一开始发泡用过'斑蝥',这是位很强的药,操作需极及小心,做好安全防护,再按比例加入配方中。
随着时间推移,后来放弃了'斑蝥',最终以张璐方作为成方运用。
全国高温,正是三伏贴使用好时机,简便易制的三伏贴配方及使用方法民间中医吴风平
全国高温,正是三伏贴使用好时机,简便易制的三伏贴配方及使用方法民间中医吴风平100位民医无偿献方(2)全国高温,正是三伏贴使用好时机,简便易制的三伏贴配方及使用方法 | 民间中医吴风平编者按:大公鸡自《踏访100位民间中医》两年多来,考虑到社会大众的迫切需求,特开设《100位民医无偿献方》栏目,不定期的进行发布。
希望民间中医们都来献计献策,为民众苍生的健康福祉,展现我们民间中医的伟大力量和无私大爱。
实际上,民间中医老师们这样的无偿献方行动,早就开始了。
1、甘肃榆中的张愈老师无偿献出新冠防疫方;2、安徽淮南的常兆友老师无偿献出针后方;3、陕西安康的吴凤平老师无偿献出专克'奥密克戎’'德尔塔’变异毒株的治疗方和预防方;4、山西德医堂堂主陈建平老师的无偿献出新冠防疫方;5、隐世修行人献出'新冠病毒’防治之'上古药方’;6、西安的一位81岁民间老中医汤老师发来的关于秋天后胃火炽盛、牙疼齿松、头疼,三叉神经疼、牙龈炎、口腔炎的方子;7、山东最美抗疫女将孙桂杰老师发来的退烧食疗方;8、湖北蕲春王斌老师无偿献出抗癌秘方……等等。
今天,大公鸡再次收到陕西安康的吴风平老师发来的“无偿献方”,是事关最近全国高温天气的,一种三伏贴的配方和制作办法。
大公鸡将其列为《100位民医无偿献方(2)》吴风平教授一直是我待采访的对象,他是至德堂第九代传承人,无奈他在陕西的安康,那边的疫情管控比较严格,大公鸡因此一直未能成行,迄今为止没有拜访到他。
让我们为吴风平老师点赞!照例,为保护吴风平老师的知识产权,先由大公鸡声明原创,所有一切版权、责任权限均归吴风平老师所有。
——以下正文——杨老师早上好!三伏天已经到来了,此时“三伏贴”正是针对哮喘,风湿病等各种慢性病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此时使用“三伏贴”中医外治疗法治疗疾病效果显著。
特别是无病防病,养生保健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的辅助作用……发来这个自制“三伏贴”的配方简便价廉,疗效显著,安全可靠,请放心发布,谢谢!最简便的自制三伏贴三伏天已经到来了,全国高温,此时“三伏贴”正是针对哮喘,风湿病等各种慢性病冬病夏治的最佳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秘方】自制三伏贴冬病夏治不求人三伏贴要用姜汁、蜂蜜调和。
取姜汁时,将生姜洗净粉碎,用无菌纱布挤压取汁。
关节痛则不用姜汁,用蜂蜜调和,然后就可按药方进行制作。
关节痛:肉桂、炮姜、白芷各10克,研成粉末,加一些蜂蜜进行调和(因为蜂蜜可驱寒祛湿),药膏就好了。
将一小勺药物放在药膏上,如果是胳膊疼,就要找曲池穴(屈肘,在手肘窝外横纹尽头的窝里),如果是膝关节痛,贴在两个膝眼上(有内膝眼和外膝眼,在膝盖的两个窝眼处),用胶布固定,贴10个小时,10天1次。
鼻炎:取白芷3克,细辛1.5克,白芥子3克,苍耳子3克,辛夷花1.5克,捣碎弄成粉末,用姜汁调和。
贴在大椎穴(低头,后颈颈椎最突出的高骨下的凹陷处)、肺腧穴(大椎穴下往下数三个突起,定住,再往两边约一个大拇指直径宽的地方)。
贴2个小时就要取下来。
10天贴1次,连贴3次。
如果经常流鼻涕,导致头痛,则说明鼻炎较严重,应用蝉衣1.5克,蛇衣3克,全蝎2克,诃子3克,乌梅肉3克,磨成粉用姜汁调和,贴风池穴(颈后枕骨的下缘,距耳朵后部约两手指宽的凹陷处)、大椎穴、肺腧穴,贴4个小时,7天贴一次。
便秘:取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磨碎加生姜汁少许,贴在肚脐、足三里穴(外膝眼下四横指处)、气海穴(肚脐正下两个手指宽处),每次贴6小时,每7天一次,连贴3-5次。
驱寒升阳:取吴茱萸10克,磨成粉,用姜汁搅拌均匀,取麝香壮骨膏贴在小腿上的足三里穴、肚脐和脚心,每3天贴敷一次,每次贴6个小时左右,可祛寒升阳,治疗老寒腿、手脚冰凉。
(整理/快乐老人报记者李仲文)三伏贴药材逐个看主要药材:细辛、甘遂、白芥子、元胡、吴茱萸、人参、生姜北细辛药效较好,它辛温入肺经,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通窍的作用。
由于药效较“猛”,一般用于内服的量不会超过2钱。
而三伏贴是外贴皮肤,细辛正好能发挥作用,将药效更好地渗入人体中。
白芥子辛温入肺经,能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在三伏贴中,主要是起到刺激穴位的作用,帮助其他中药药效更好地进入人体,同时促进人体的气血循环。
一部分人贴敷三伏贴皮肤会起泡,除了药贴的过敏反应外,白芥子也会刺激皮肤,因此需要讲究贴敷的时间。
成人为4~6小时,小儿为1~2小时。
但如果个别人贴敷后皮肤过于痒、热,也可以视情况减少贴敷的时间。
甘遂苦、寒,有毒。
能起到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功效。
用于痰饮积聚,气逆喘咳等肺系疾病。
元胡辛散、温通,既入血分,又入气分,既能行血中之气,又能行气中之血,气畅血行,通则不痛。
吴茱萸性温热,对脾胃虚寒、手脚冰冷等疾病治疗效果不错。
在三伏贴中起到补阳气、温阳的作用。
如果是手脚冰冷的患者,可以将吴茱萸打粉后贴敷在涌泉穴。
红参作用为补气。
生姜性温,补阳气和扩充毛细血管。
如风寒感冒时可以喝些生姜、红糖煮的水趁热喝可祛风寒。
制作过程有讲究1、将药材研磨成细末粉状,备用。
2、生姜榨汁,将姜渣过滤后只取生姜水。
生姜水在常温下只能存放24小时,如果当日使用不完,要及时放入冰箱中冷藏。
3、将生姜汁倒入药材粉中搅拌均匀。
4、使用搓汤圆的方法把药物搓至食指头大小,放入膏药贴中即可。
(制作完成的三伏贴如果未能使用,需要放入冰柜中冷藏。
)不同穴位功效有别提高免疫力肺腧穴:为肺脏的背腧穴,此穴可以治疗肺系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慢性气管、支气管炎等。
膏肓穴:小朋友贴敷时常用的穴位。
大椎穴:在督脉上的穴位,对阳气的调节起到重要的作用。
如果患风寒感冒,可以使用风油精在风池穴和大椎穴搓揉。
膈腧穴:咳嗽、呼吸不畅的患者常用穴。
肾腧穴:肾为先天之本,该穴为关于肾的重要穴位。
天突穴:哮喘、咽喉炎、痰多者常用穴。
神厥穴:位于脐中,别名脐孔穴,气合穴,气舍穴,气寺穴,维会穴,命蒂穴。
腹痛、痛经者、身体虚弱者常用。
注:在节气交换的时候,在家可以使用艾灸温灸上述穴位,同样可以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改善肠胃贴敷胃腧、脾腧、中脘穴、神厥穴、足三里穴妇女经带肾腧、神厥穴、关元穴、气海、三阴交、血海呼吸系统疾病肺腧、膏肓穴、大椎穴、天突穴、膻中穴读者们正在动手制作三伏贴药物。
制作三伏贴可用打磨好的粉末后加入姜汁和蜂蜜。
教你自制“三伏贴”治疗疾病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或醋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贴敷方法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贴敷时间①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
②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有人觉得麝香太贵,那就舍弃不用吧!效果肯定要差些!2010年三伏天“天灸治疗”时间:伏前加强:(农历六月初八)初伏:(农历六月初八)中伏:(农历六月十八)末伏:(农历六月二十八)末伏加强:(农历七月初九)于三伏天上午11时以前为佳,因此时阳气生发。
初、中、末伏各贴药1次,连贴三年。
药物配方:1、哮喘取穴肺俞、百劳、膏肓药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香1.5克,生姜汁适量。
2、虚寒性便秘取穴神阕、足三里、气海药物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生姜汁少许。
3、风湿性关节炎取穴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药物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
4、高血压取穴神阕、涌泉药物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适量。
5、过敏性鼻炎取穴肺俞、百劳、膏肓药物: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姜汁适量。
[黄毅]要说起来这三伏贴实际上是属于中医针灸穴位贴敷的方法之一,它是在三伏季节贴的。
穴位贴敷很早,在马王堆汉墓52病方里就提到了贴敷,它是把芥子泥贴在百会穴治毒虫咬伤,之后穴位贴敷在名清逐渐盛行,我们三伏贴起源是在明末清初的一本《张氏医通》里提到治冷哮,主要是因寒出现的哮喘的病,冷哮用三伏贴。
以后这个三伏贴就逐渐开始在三伏季节开始贴敷了。
实际上在更早一千年唐带孙思邈提出在三伏天的时候服药,所以三伏的治疗也就是冬病夏治的治疗有很多种方法,三伏贴是属于其中之一。
现在据我们了解,全国基本上各个省市都有三伏贴的治疗,像今年、去年都有很多其他的社区包括卫生局所要北京三伏贴的统一培训教材。
在全国用的药物基本上大多都是按张氏医通的炒白芥子泥的方法在穴位上贴敷。
它主要是利用有辛温作用的药物做成贴敷膏,重点用在背部,我们知道背部足太阳膀胱经有脏腹的腧穴等,在背部贴敷达到一定的作用。
目前全国都在用。
[王和天]对,全国都在用,大同小异。
其实正如黄主任所说的,三伏期间中医讲春夏养阳,一年之中春夏是阳气往上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保护它,不能说你长上来了我就给你砍下去,因为中医讲阳气这个东西就像天和太阳一样,如果我们失去它的保养和温煦就不能长寿和不健康,“折射而不张”,我的生命就不能焕发出光彩了。
任期阳气最高的时候是夏至,冬至是阴气最盛的时候。
但是为什么在三伏期间要贴?因为出伏是在夏至后第三个更日呢?为什么在一个月以后再做呢?因为这个时候是阳气开始向体内潜伏了,我们是借助天的阳气、人的阳气,为什么最好上午做呢?就是要借助药的阳气把隐藏在体内最深的阴寒之血驱散掉。
中医讲“天人相应”我们就是在这个时候几方合理把病去除,也就达到了药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在三伏天贴。
[主持人]正好有网友问一般贴敷穴位是不是选择晴天,上午十点到下午五点最佳,是不是贴敷的时候受到天气的影响,阴天的时候是不是不适合贴敷呢?是有这个说法吗?[黄毅]其实刚才王处已经都说了,他说“天人相一”,外界的阳气十点的时候、有阳光的时候最好了,阴雨天的时候毛孔也会闭合。
晴天十点到五点阳气比较盛,体外的阳气和体内的阳气相呼应也有疏发的作用。
阴天往往外界的阳气不够,体内毛孔也闭合了,第一也不利于药物的吸收,第二也不能外因于咱们的阳气,主要还是有这个意思。
三伏贴”适合的症状贾乐红说,临床上,冬病夏治最常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比如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咽炎、体质虚弱所致的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其次是疼痛性疾病,比如颈椎病、肩周炎、因虚寒所致的腰腿痛、风湿性疾病等,这些都是遇冷则加剧的病;另外,比如慢性鼻炎、鼻窦炎、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等,都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每次贴敷时间成人以4-6小时为宜,如果短于4个小时的话,可能会影响疗效,但儿童不得超过2小时,。
有些人贴敷后会出现一些局部皮肤反应。
贾乐红介绍,一般来说轻微的皮肤发红或冷热感觉属于正常,如果出现奇痒灼痛难忍等应立即去掉药膏。
贴药期间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同时也要远离空调。
因为进入空调房后,皮肤会因遇冷毛孔收缩,影响药物的渗入,同时也会降低经络传导的速率和活跃性。
贴敷当天更是应避免过度吹电风扇,最好是在自然通风的地方。
治疗期间饮食方面要清淡为宜。
忌烟、酒、生冷、辛辣、海鲜易致敏及刺激性的食物。
贴敷局部3天内不能沾水。
健康小知识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
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
我的伏贴处方如下,是直接从中药店买的:白芥子400克细辛400克元胡100克甘遂100克猪牙皂100克麻黄100克上药粉碎,过筛备用。
取老姜适量,用木碗或研钵捣碎,纱布包裹,压取姜汁。
随用随制,不要隔夜。
不要用铁杵捣或搅汁机取汁。
用时取药粉30 克,加姜汁制成团块,涅饼,置生白布上,对准相应的穴位贴覆。
外用关节止痛膏撕成小调加固。
贴药最好选在中午,效果最好。
时间贴药的时间一般为3-4小时,但个人体质不同,如贴药后感觉局部痒、刺痛的,可适当缩短贴药时间。
如贴药后无任何不适反应的,可适当延长贴药时间至六小时或更长。
贴药十个小时之内不宜洗澡。
三伏贴疗法自古代流传至今,已有悠久的历史,清代张潞的张氏医通就有记载『诸气门下。
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未有不应。
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
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冒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