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地平线报告

合集下载

2023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

2023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

2023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
根据2023年地平线报告的基础教育版,以下是教育领域可能发生的一些变化和趋势:
1. 个性化学习: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教育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学习,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教育资源,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2. 强调技能培养:与传统的知识传授不同,2023年的教育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如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3. 教育科技融合:教育科技将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机构将采用更多创新的数字和在线教育工具,提供实践、互动和跨文化教学,以及智能化评估和反馈系统。

4. 跨文化教育: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教育将成为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生将接触不同文化的知识和经验,培养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态度。

5. 倡导可持续发展:基础教育将开始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内容和实践,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社会公正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通过教育来推动社会变革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6. 社会参与和实践经验:学生将被鼓励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通过实践经验来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感和全面发展。

总体而言,2023年的基础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核心技能培养、教育科技融合、跨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参与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这些变化和趋势将有助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学生。

2015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概述

2015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概述

2015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概述2015年6月29日,一年一度的ISTE(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特别会议在美国费城召开。

新媒体联盟(NMC)和学校网络联盟(CoSN)联合发布了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

该报告描述了可能对教与学最具影响力的新兴技术,主要涉及新兴技术下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面临的挑战,以及基础教育未来技术的发展。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主题为:学生需要在新的支持和机会下,从信息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与合作者。

以前的地平线报告主要关注技术的展望,但今年的报告则聚焦在教与学的趋势,以及技术发展对其有什么影响上。

为这份基础教育版地平线报告工作的团队成员是来自六大洲、22个国家的56位教育和技术专家。

●促进基础教育学校采用技术的六大关键趋势1.远期趋势重新思考学校的运作――主要关注学校重塑传统课堂范式和创新安排整所学校的体验,这一趋势主要是由创新学习方法的影响而驱动。

例如,基于项目和基于挑战的学习方法,要求学校结构能更灵活地使学生从一个学习活动转移到另一个,解除传统的铃声、时间表的限制。

学习方式的改变也需要转变学校的运作模式,使其变得更加敏捷,乐于尝试新方法。

当学习变为学生为中心、学校时间表安排得更灵活时,就促使了学生真正地学习,营造了足够、独立研究的空间。

转向更深度的学习方法――在教室里有更深层次的学习方法是另一个远期趋势。

这是由卓越教育联盟定义的,即以创新的方法传递丰富的核心内容给学生,让他们既能学习,又能学以致用。

不管是在教室内或外,基于项目的学习、问题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更多的类似方法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经验,且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技术(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来连接课程与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中期趋势越来越多地使用协作学习方法――教师或学生之间通过一对一或小组活动进行协作学习在学校中日益重要,这是基于社会建构理论的观点。

协作学习活动开展通常围绕着四个原则:①把学习者置于中心;②强调互动和实作;③分组工作;④为真实世界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2016年地平线报告解读

2016年地平线报告解读

2016年地平线报告解读作者:林一凡来源:《大学生》2016年第10期《地平线报告》(Horizon Report),一份每年由美国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探索和开发在学习、研究和创造性探究方面的新兴技术)发布的报告又来了。

它致力于分析1~5年内技术可能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改变。

2016年的报告中,依然有些熟悉的词,比如自带设备学习、创客空间,也多了新成员,比如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和机器人。

短期(1年或更短)自带设备和自适应学习一部手机,现可成为打开物理大门的钥匙。

北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开发了一款叫做“我的科技(MyTech)”的手机应用,安卓苹果皆可用,其作用是在掌间探索物理世界。

这款应用将手机内置的传感器们利用起来,翻转、下坠、碰撞……手机无论处于何种状态,应用都能呈现出其运动曲线,计算出它X轴和Y轴方向上的运动速度……应用能更直观地感受日常生活中各种物理学意义上的“力”,把玩手机变得学术范。

这就是自带设备学习的典型例子。

电子产品不再被看作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洪水猛兽,相反,让学生带着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来学校,已是新教学潮流。

2015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至少42%的美国高校已启动了自带设备战略。

现在该考虑的,已不是在课堂上能不能用电子设备,而是怎么用。

还有一款教学神器。

面对整班学生,老师往往没办法让每个人都步调一致地跟上教学进度。

怎么办?考试是获得教学反馈的唯一办法。

考试之前呢?大概就尽人事听天命吧。

哈佛大学的两位教授决定改变老师的抓瞎状态,开发出基于云端的课堂实时反馈系统——学习催化器(Learning Catalytics)。

老师使用这套系统,能实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讲完一个知识点,能通过系统发布任务,全班学生统一回答……每个学生答题耗时、正确率,老师都心中有数,也能针对性地答疑解惑。

这就是学习分析和自适应学习趋势的一个表现。

在2015年的报告中,自适应学习被列入长期趋势,而今年,它和学习分析一道,成为短期可见的未来。

2015年人类发展报告

2015年人类发展报告
报告开篇就提出了这样一个根本性 问题:即工作如何促进人类发展? 本报 告从广义的角度对工作进行审视,综合 考虑了无偿看护工作、志愿工作和创造 性劳动等有助于丰富人们生活的实践活 动,并非仅仅局限于“职业”这个狭义 上的工作。
本报告向我们呈现了过去二十五 年全世界取得的令人瞩目的人类发展 成就。今天,人们的寿命更长,儿童入 学率更高,可以获得清洁饮用水和基 本卫生设施的人也越来越多。随着全球 人均收入的增加和贫困人口的减少,许 多人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如今, 数字革命将全球各个国家和社会的人联 系在一起。人们通过工作促进自身的能 力发展,从而对人类发展取得上述成就 起到重要作用。体面的工作不仅给人们 带来尊严,还带来全面参与社会活动的 机会。
ii | 2015年人类发展报告
前言
二十五年前,于1990年发布的第一 份人类发展报告开宗明义地提出以下观 点:人类发展是一个不断扩大人的选择 权的过程,它全面关注如何丰富人们的 生活,而并非仅仅关注经济上的富裕。 工作是实现经济富裕和生活富足的一个 重要基础,但人们往往将其视为经济范 畴的一个概念,很少从人类发展的角度 对其进行审视。2015年人类发展报告突 破了上述认知惯例,将工作与丰富人们 的生活直接联系起来。
分释放,那么人类发展的进程将进一步 加快,人类发展存在的问题也将进一步 减少。
本报告同时也提醒我们,工作和人 类发展并并非总是正相关。工作的质量 是确保工作能够促进人类发展的一个重 要因素。但诸如歧视和暴力等问题依然 存在,并阻碍工作对人类发展产生积极 推动作用。还有一些工作和劳动形式对 人类发展危害极大,并严重侵犯人权, 例如童工、强迫劳动和贩卖劳工等。在 许多情况下,在危险条件下工作的工人 还面临遭受虐待、无安全保障、丧失自 由和自主权等严重风险。

深水地平线事故报告

深水地平线事故报告

深水地平线事故报告据路透社报道,2021年7月2日5点15分,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以西的Pemex(墨西哥最大的石油公司)石油钻井附近突然冒出大量气泡,随后气泡突然起火,惊现一个巨大的“巨型火眼”!一个直径数百米的火圈正在熊熊燃烧,三艘灭火船面对不断扩大的火焰拼命喷水防止其蔓延到150米外的钻井,一旦烧到下,估计将发生墨西哥湾史上第二大火灾事件!11年前的深水地平线号事故:墨西哥湾史上最大的漏油事件2016年9月份,一部彼得·柏格(Peter Berg)执导,马克·沃尔伯格主演的《深水地平线》的灾难大片上映,内容讲述了2010年时,位于路易斯安纳州的墨西哥湾上一钻油“深水地平线钻井”发生大爆炸事故的救援过程,而这部灾难片的原型就是2010年墨西哥深水地平线漏油事件,造成11名工程师死亡,17人受伤,钻井沉没,490万桶原油泄漏的特大灾难性生态事件,真相比电影还要惨烈!深水地平线:石油工业历史上的“911事件”深水地平线号是一个半潜式、动态定位的石油钻机,造价3.5亿美元,是当时最先进的深海石油钻机,最深可在3000米深海域作业,在出事故以前,已经服役9年,有着相当优秀的作业记录,而且在2009年曾创下当时最深的钻探记录!由于其优良表现,BP从2001年开始多次延长租约到2013年9月!2009年10月6日,深水地平线钻井接替Transocean公司的半潜式钻井“马里亚纳”,在Macondo探区(美国专属经济区的墨西哥湾密西西比峡谷252区块 (MC252)),正式开始作业,这里距离路易斯安纳海岸约66千米,距离最近的直升机基地约210千米。

2010年4月20日,深水地平线已经接替工作已经将近半年,工作也接近尾声,因为已经成功钻取到油气层,接下来就是封井,等待生产井接替深水地平线的工作,它将排空压载水,等待半潜船拖到下一个地点再次展开钻探工作。

晚上9点45分时,毫无预警的井喷发生了,正常情况下向井内灌注的泥浆能顶住井下巨大的压力,但Macondo井的压力似乎特别大,井下巨大的天然气将泥浆冲开,混合着海水和油气冲到了7空!瞬间深水地平线号内部充斥了大量可燃性气体,在甲烷浓度第一次告警后仅仅一分多钟,巨大的爆炸发生了,10秒钟后发生了第二起大爆炸!几乎就没有反应时间,而工作人员试图将钻井与分离,但未能成功!大火已经无法控制,深水地平线内的一个个子系统接连崩溃,为保证更多的人员生命安全,仅仅在生15分钟的22:00,人员就开始撤离,尽管最后全部126名工作人员大部分成功撤离,但仍然有11人死亡,17人受伤!而深水地平线号就在熊熊大火中变成一根太空清晰看到的火炬,而且下方井喷送上来的高压天然气,正在源源不断地提供燃料,救援船队除了在从远处喷水以外毫无办法,36小时后,再次发生大爆炸,最终救援船队只能绝望的看着深水地平线好沉入了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沉没:灾难刚刚开始22日下午,也就是沉没后不久,最令人担心的事件发生了,大片的石油开始在钻井附近海域蔓延,BP的两台水下机器人试图关闭油井的一切努力失败,漏油的速度达到了6.2万桶/天,因为油井巨大的压力下,在钻井沉没后,原油毫无顾忌的冲出井口进入深海,比海水密度更低的原油最终会上浮到海面,形成大片浮油!水下机器人拍摄的漏油口“金钟罩计划”失败BP尽一切努力试图封闭油井,但由于深海加上井喷压力太大,难度很大,最早BP尝试灌入泥浆,但倒塌,管子都断了;之后BP制造了一个300吨重的“金钟罩”,一个钟形状罩子,将出油口罩起来,然后引油到海面!但由于甲烷水合物(高压下甲烷变成雪糕状物质)堵住了出口,方案失败!之后BP使用导管插入油井,引流以减压油井泄漏速度,有一些效果,大约有2.2万桶的原油被导出海面存放在 Discoverer Enterprise钻井船上,但效果不佳,据美国工程师评估,这个方法只导出了不到一半的原油!大量的原油仍然在漏入墨西哥湾,而且随着漂浮带的蔓延,已经数千平方公里的海域受到污染,因为大量的原油加上风高浪急的墨西哥湾,海面的漂浮带根本无法控制!减压井最终起效,但仍然零星漏油BP决定在Macondo井周围钻入泄压井,2010年5月2日,Transocean 的Development Driller III成功钻入第一口减压井,5月16日第二口减压井开始钻探,月4日,开始泵入水泥,试图永久封闭该井,9月3日,300吨重的“金钟罩”被取出,重新安装新的防喷器,并且泵入水泥封闭,9月19日,紧急事件指挥官萨德·艾伦宣布该井成功封闭,Macondo井事实上死亡!大规模的泄漏已经被控制,但此后仍然有零星泄漏产生,油井封闭基本结束,但海面污染的治理才刚刚开始,而这才是真正的噩梦!墨西哥湾的911事件,BP被罚款史上最高20亿美元海上原油最直接的处理方式是收集和燃烧,大片的厚重原油可以收集,成本过高时往往点燃烧掉了事,BP点燃了泄漏的原油,用这两种方式处理了大约2.7万桶原油,约占泄漏总量的1/6!而剩余部分则只能采用物理和化学方式慢慢清理,BP部署了超过1300公里的围栏,与撇油器配合油水分离机从水中分离出原油,大约处理9万桶原油!两个方法处理了大约1/3的原油,但据卫星数据,有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遭到污染!而且还有更多的原油已经漂浮到了路易斯安纳州以及密西西比州的海岸线,早在事故刚发生的5月份,就有超过320千米的海岸线上发现了原油,随着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增强,美国南部春夏交接之际,大量的原油被冲刷到海岸线上!原本干干净净的沙滩上被糊上一层厚厚的原油海水混合物,大量的鱼类和鸟类以及各种甲壳类动物被原油覆盖而死亡,原油会破坏鸟类羽毛的憎水层,大量海洋生物窒息而死,除了物理致死外,原油还具有毒性,它会在长时间内影响墨西哥湾的生态!2010年整个夏季,参与清理的人员达到了4.7万人,总共7000艘船只参与,到10月3日时美政府为清理原油已经投入.5亿美元,而在2013年时,BP总共为此次漏油事件花费超过140亿美元。

2015年地平线报告分析

2015年地平线报告分析

Significant Challenges Impeding Technology Adop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Solvable Challenges: Those that we understand and know how to solve
> Blending 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 Improving Digital Literacy
Important Development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Higher Education

Time-to-Adoption Horizon: One Year or Less
> Bring Your Own Device (BYOD) > Flipped Classroom
创客空间

是一个推动互联网计算,开源硬件,开源软件,技术创新, 知识分享,创意交流以及协同创造为主的服务机构。 尽管每个创客空间都自主运营,但大家都秉承着相同的理 念--在创作中寻求快乐。在创客环境中,大家可以捣鼓新 技术,可以与团队一同协作,也可以参与国际竞赛,寻找 并创造新的机会 向软硬件高手,电子艺术家,设计师, DIY 爱好者和所有 喜欢自己动手捣鼓各种东西的人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社区, 实验空间和基础设备。在这里,大家不仅可以和兴趣相投 的人一起拆拆装装各种电子和物理产品,而且还可以共同 实施一些好的设计和想法。
数字素养

数字文化社会,未来会呈现何种图景?大众是可以自己来 造就的。但是,造就出什么样的数字文化社会图景,跟大 众的数字素养息息相关。并且,大众的数字素养普及程度 越高,有效利用互联网的程度就会越高,反之亦然。特别 是,大众对一种新媒体最初几年的如何使用,往往会深刻 地影响其后长达几十年的该媒体整体使用发展到达的水平。 因此,数字素养的提升普及,不是仅仅跟个人的成长发展 相关,更是跟造就什么样的未来数字文化社会相关

实验室控制系统GMP实施指南

实验室控制系统GMP实施指南

目录1 前言 (1)2 目的........................................................................................................ (2)3 范围........................................................................................................ (3)4 指南内容结构........................................................................................................ .. (4)5.质量控制实验室总体描述........................................................................................................ . (5)5.1 职责....................................................................................................... .. (5)5.2 布局....................................................................................................... .. (5)5.2.2 要求....................................................................................................... (5)5.3 人员....................................................................................................... .. (6)5.3.1 组织架构....................................................................................................... . (6)5.3.2 资质要求....................................................................................................... . (6)5.3.3 培训....................................................................................................... (6)5.4 文件系统........................................................................................................ . (7)5.4.1 分类....................................................................................................... (7)5.4.2 要求....................................................................................................... (7)6 取样........................................................................................................ . (10)6.1 定义....................................................................................................... (11)6.2 应用范围....................................................................................................... . (12)6.3.1人员....................................................................................................... .. (12)6.3.2取样器具....................................................................................................... (12)6.3.3样品容器....................................................................................................... (13)6.3.4取样间....................................................................................................... . (13)6.4 流程实施....................................................................................................... . (13)6.4.1取样方案....................................................................................................... (13)6.4.2取样....................................................................................................... .. (14)6.4.3标识....................................................................................................... .. (14)6.4.4取样记录....................................................................................................... (14)6.4.5取样的异常处理....................................................................................................146.4.6留样....................................................................................................... .. (15) (17)7.1 定义和应用范围....................................................................................................... . (17)7.2 要求....................................................................................................... (17)7.2.1 采购接收和标识...................................................................................................177.2.2 储存和使用....................................................................................................... . (18)7.2.3 试剂使用效期的管理 (18)7.2.4 报废....................................................................................................... . (18)7.2.5 文件管理....................................................................................................... .. (18)8 标准品/对照品.......................................................................................................... (19)8.1 定义....................................................................................................... (19)8.2 分类....................................................................................................... (19)8.3 应用范围....................................................................................................... . (20)8.4 要 (20)8.4.1 接收....................................................................................................... . (20)8.4.2 标识....................................................................................................... . (20)8.4.3 标准溶液的稳定性研究 (20)8.4.4 标准品、对照品的使用、处置和贮存 (21)8.4.5 文件管理....................................................................................................... .. (21)9 实验室分析仪器的确认........................................................................................................ .. (22)9.1 应用范围....................................................................................................... . (23)9.2 确认实施....................................................................................................... . (24)9.2.1 验证总计划....................................................................................................... . (24)9.2.2 确认方案....................................................................................................... .. (24)9.2.3 确认实施....................................................................................................... .. (25)9.2.4 确认报告.......................................................................................................9.2.5 系统适用性试验...................................................................................................279.2.6 实验室仪器控制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的确认 (27)9.2.7 再确认....................................................................................................... (28)10 实验室分析仪器的校准与维护 (32)10.1 定义......................................................................................................... .. (33)10.2 应用范围....................................................................................................... .. (33)10.3 要求......................................................................................................... .. (33)10.3.1 人员....................................................................................................... .. (33)10.3.2 分类....................................................................................................... .. (34)10.3.3 实施指导....................................................................................................... (34)10.3.4 文件....................................................................................................... .. (36)11 分析方法的验证和确认........................................................................................................ (45)11.1 分析方 (46)11.2 方法验证....................................................................................................... .. (46)11.3 方法确认....................................................................................................... .. (47)11.4 适用范围....................................................................................................... .. (47)11.5 方法验证的一般原则....................................................................................................4711.6 需要验证的检验项目....................................................................................................4711.7 方法验证内容....................................................................................................... (49)11.7.1 准确度......................................................................................................... . (49)11.7.2 精密度..................................................................................................... . (50)11.7.3 专属性....................................................................................................... . (52)11.7.4 检测限(LOD)............................................................................................. .. (53)11.7.5 定量限(LOQ)............................................................................................ (53)11.7.6 线 (54)11.7.7 范围....................................................................................................... .. (55)11.7.8 耐用性....................................................................................................... . (55)11.8 方法确认....................................................................................................... .. (59)11.9 方法再验证....................................................................................................... . (59)11.10 文件管理....................................................................................................... (60)12 稳定性实验........................................................................................................ .. (64)12.1 定义......................................................................................................... .. (66)12.2 应用范围....................................................................................................... .. (66)12.3 原则......................................................................................................... .. (66)12.4 稳定性分类....................................................................................................... . (66)12.5 技术要点....................................................................................................... .. (67)12.5.1 基本要 (67)12.5.2 样品储存....................................................................................................... (67)12.5.3 样品提取....................................................................................................... (73)12.5.4 分析....................................................................................................... .. (73)12.5.5 简化方案设计.....................................................................................................7812.5.6 上市产品的稳定性试验 (79)12.5.7 评估....................................................................................................... .. (80)12.5.8 数据汇总....................................................................................................... (82)12.5.9 统计分析的程序 (82)12.6 文件......................................................................................................... .. (83)12.6.1 标准操作规程.....................................................................................................8312.6.2 稳定性实验草案 (83)12.6.3 计划....................................................................................................... .. (83)12.6.5 报告....................................................................................................... .. (84)12.6.6 年度趋势分析与评估 (84)12.7 稳定性超标或超趋势调查处理 (84)12.7.1 原则....................................................................................................... .. (84)12.7.2 程序....................................................................................................... .. (84)13 超出标准及超趋势的实验结果调查 (87)13.1 定义......................................................................................................... .. (87)13.2 重要性....................................................................................................... (87)13.3 应用范围....................................................................................................... .. (87)13.4 实施......................................................................................................... .. (87)13.4.1 一般原则....................................................................................................... (87)13.4.2 流程....................................................................................................... .. (88)13.7.2 职责的确定:.....................................................................................................9314 原始数据的管理........................................................................................................ (98)14.1 实验室原始数据的范围 (99)14.1.1 实验室记录要求 (100)14.1.2 数据完整性 (100)14.1.3 数据记录形式 (100)14.2 实验室记录的设计 (101)14.3 实验室记录的填写和复核 (101)14.3.1 实验室记录的填写 (102)14.3.2 记录的复核 (102)14.3.3 记录更正要求 (103)14.4 记录的管理....................................................................................................... .. (103)15 物料及产品的检15.1 质量标准的管理....................................................................................................... (108)15.1.1 质量标准的设计与制定 (109)15.1.2 质量标准的审核与批准 (110)15.1.3 质量标准的分发、撤销、复制、销毁 (110)15.2 检验......................................................................................................... (111)15.2.1 检验样品:................................................................................................... . (111)15.3 检验报告书的管理 (111)15.4 委托检验....................................................................................................... (112)15.4.1 原则....................................................................................................... (115)15.4.2 应用范围....................................................................................................... . (115)16.4.3 职责....................................................................................................... (116)16.4.4 受托方的选定 (116)15.4.5 合同签15.4.6 合同实施....................................................................................................... . (117)15.4.7 结果评估....................................................................................................... . (117)15.4.8 实验后样品处理 (118)16 微生物检验........................................................................................................ (119)16.1 应用范围....................................................................................................... (120)16.2 原则......................................................................................................... (120)16.3 人员资质及培训要求 (120)16.4 设施......................................................................................................... (120)16.4.1 无菌及微生物限度检验等实验区域 (121)16.4.2 菌种处理、微生物鉴别和阳性对照室 (121)16.4.3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室 (121)16.4.4 培养室及其他功能间 (121)16.5 设备.........................................................................................................16.5.1 无菌隔离器(如使用) (122)16.5.2 实验室用层流台 (123)16.5.3 培养箱....................................................................................................... .. (123)16.5.4 蒸汽灭菌柜 (123)16.5.5 空调高效过滤器 (123)16.6 灭菌消毒方式....................................................................................................... . (123)16.7 菌种的管理....................................................................................................... .. (124)16.8 培养基....................................................................................................... . (125)16.8.1 培养基的制备 (125)16.8.2 培养基的贮藏 (126)16.8.3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实验 (126)16.9 实验分类....................................................................................................... (127)16.9.1 总菌落数检查 (127)查 (132)16.9.3 非无菌产品的实验频率 (134)16.9.4 无菌检查法 (135)16.9.5 内毒素检查 (138)参考文献........................................................................................................ . (141)术语表........................................................................................................ .. (142)关键词索引........................................................................................................ (144)表格索引表1-1 指南逻辑关系图 (1)表9-1 自动取样溶出仪确认测试项目示例 (29)表10-1 仪器使用日志示例 (36)表10-2 校准记录示例........................................................................................................ . (37)表10-3 外部校准评估报告示例 (38)表10-4 分析天平校准要求示例 (40)表10-5 HPLC 校准项目及周期示表10-6 HPLC年度预防性维护示例 (43)表11-1 检验项目和验证内容 (48)表11-2 方法验证对比表........................................................................................................ (48)表11-3 准确度方法验证示例 (49)表11-4 精密度验证方法........................................................................................................ (51)表11-5 中间精密度的设计方案 (51)表11-5 专属性方法验证........................................................................................................ . (52)表11-6 杂质测定检测限验证方法 (53)表11-7 杂质定量测定验证方法 (53)表11-8 线性验证和准确度验证需涵盖的最低浓度范围 (54)表11-9 方法耐用性影响因素示例 (55)表11-10 HPLC含量方法耐用性考虑因素及变化范围示例 (56)表11-11 分析方法验证接受标准示例 (56)表12-1 四个气候带的分类表 (67)表12-2 标准贮藏条件表........................................................................................................ .. (68)件 (69)表12-4 原料药包装分类(水蒸气渗透性) (69)表12-5 原料药及制剂影响因素试验条件 (71)表12-6 半渗透包装标准贮藏条件 (72)表12-7 密闭包装贮藏条件 (72)表12-8 拟冷藏药物的贮藏条件 (72)表12-9 拟冷冻贮藏药物标准贮藏条件 (72)表12-10 稳定性试验点时间表 (74)表12-11 原料药及制剂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参考表 (74)表12-12 片剂中间产品放置时间研究示例 (77)表12-13 转运运输条件示例 (78)表12-14 括号法方案设计 (79)表12-15 矩阵法方案设计 (79)表16-1 非无菌制剂产品类型与检验频次示例 (134)表16-2 原料检验频次及分类标准示例 (135)1 前言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质量控制实验室管理是确保所生产的药品适用于预定的用途,符合药品标准和规定的要求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媒体联盟2015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_NMC地平线项目

新媒体联盟2015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_NMC地平线项目

优秀案例数据库,它为全球的大学树立了设计典 范。不同高校之间的合作正在增长,这是一个长期 趋势。这种趋势反映了院校间越是实现理念共享, 越能更好地推广创新。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是一个显 著的例子。作为美国大学创新联盟的合作创始院 校,该校与其他 10 所大学联手开展新兴技术的应用。
实践方面。专家组所确定的六大趋势对教与学 实践产生诸多影响。近期趋势中,混合学习的增 长,给在线和混合学习带来技术和教学上的增强。 例 如 , 第 9 频 道 网 站 (/ coding4fun),为人们提供了涵盖计算机编码和编 程、流媒体视频和互动活动的培训资源库。就长期 趋势而言,世界各地的院校已开始反思如何令其组 织架构和基础设施更加敏捷。如果院校更加灵活, 就能更好地支持和提升创业思维。佛罗里达大学创 新学院就是这样的成果孵化器,让学生策划和开发 产品和企业,甚至寻求外部融资。
>持续关注量化学习 >开放教育资源激增
长期
5 年以上
>推动文化变革和创新 >日益增进的跨院校合作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近期(1 年以内) >自带设备 >翻转课堂
中期(2-3 年) >创客空间 >可穿戴技术
长期(4-5 年) >自适应学习技术 >物联网
技术
图 影响高等教育的技术、趋势与挑战
Learning Initiative,ELI)的合作支持下,来自 17 个国家的 56 名专家将研究成果汇集成《2015 地平 线报告高等教育版》。该报告旨在考察新兴技术对 高等教育教与学及创造性探究所产生的潜在影 响。报告放眼 2016-2020 年,确定了 18 项极有可 能影响技术规划和决策的议题,包括加快高等教 育技术应用的六大趋势、面临的六大挑战以及六 大技术进展(如下图所示)。

千年发展目标 2015年报告-中文

千年发展目标 2015年报告-中文
•• 截至2015年,移动电话信号覆盖了95%的世界人口。
6%
•• 过去15年中,移动电话订户数量增长了近九倍,从2000年的7.38亿增
努力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经验和事实表明我们 知道要做什么,但要取得进一步进展,需要有 坚定不移的政治意愿以及共同的长期努力。我 们需要抓住问题的根本,加大力度整合可持续 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维度。新的2015年后 发展议程(包括整套可持续发展目标)会努力吸 取经验,以我们的成功为基础,将所有的国家 引入正轨,共同奔向一个更加繁荣、可持续和 公平的世界。 回顾千年发展目标,展望未来的15年,毫无疑 问我们会履行共同的责任,消除贫困、不落下 任何人、创造一个人人有尊严的世界。
•• 1990年以来,很多地区的陆地和海洋保护区都大幅增加。1990年至 2014年间,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陆地保护区覆盖率从8.8%上升至 23.4%。
1990
2015
1990
2015
1990年以来,98%的消耗
臭氧物质已消除
•• 2015年全球91%的人口使用经改善的饮用水源,而1990年只有76%。
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
西亚经济社会委员会Fra bibliotek非洲经济委员会
欧洲经济委员会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Cover Inside
国际劳工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电信联盟
国际贸易中心
各国议会联盟
联合国艾滋病病毒/艾滋病联合规划署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太平洋共同体秘书处
世界银行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71% 71%
2014 2014
•• 1990年至2013年间,南亚的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了64%,撒哈拉以南非 洲下降了49%。

4.19井喷事故反思

4.19井喷事故反思

4.19井喷事故反思4.19井喷事故反思井喷事故反思2015年4月20日,对于全世界来讲都是一场噩梦般的灾难。

位于美国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deepwaterhorizon)”钻井平台发生严重事故导致最后完全沉没和井喷并且死亡11人。

这也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海上石油污染和伤亡事故。

而且,不可思议的是事故发生后一直到后来的10几周内全世界所有专家会聚在一起却居然几乎没有任何可行办法堵住井喷。

井口以惊人的速度每天向外喷10几万桶原油。

到最后,整个事故估计泄露了500万桶原油,相当于大约2亿加仑原油倒入大海了。

按照原油与提炼后的汽油2:1的比例和目前加油站的价格算光汽油的直接损失就达4-5亿美元。

这比起事后的清理,设备,诉讼,赔偿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其造成的持久影响根本无法估量。

下面是根据公布的相关资料概括的整个事故过程大致如下:这是该项目中使用的防止油井事故的重要部分防喷器。

这是一个巨型的防喷器,有大约6层楼高,由顶部两个环形防喷器和下面一组闸板型防喷器组成,重达300吨,由卡梅隆Cameron公司于2001年制造。

不清楚这样一个巨型防喷器的价格,通常一个4闸板的一人来高的防喷器大约在10几万美元。

这么大的一个特殊制造的估计少说也要几百万美元。

钻机采用5.5英寸的管子伸到海下几千米深处。

事故发生时先是超高压的流体冲上来进入到防喷器的顶端。

本来在构造上环形顶端内部的特制橡胶在巨大压力挤压下可以收缩使得其紧抱油管起到封住空隙流体的作用。

但是事故发生时油管周围巨大压力的流体把油管削细了并产生变形,使得橡胶闭合后无法严格密封在油管周围。

大量气体继续向上聚集。

随后,工作人员启动下面闸板控制以阻隔住了流体,但是油管内的压力还是不断积累增加。

随着管子中的压力不断增加,防喷器顶端的油管终于被冲破撕裂折在防喷器里边。

随后喷出的`流体冲向钻井机破坏了发动机和控制设备,钻井机失去包括照明在内的各种动力漂浮在漆黑的海里。

最终伴随着各种爆炸整个几万吨重的钻井平台沉入海底。

地平线研究报告及其启示doc

地平线研究报告及其启示doc

地平线研究报告及其启示篇一:XX年地平线报告历届地平线报告新技术与启示XX年地平线报告翻转课堂学习分析三维打印游戏和游戏化学习量化自我/生活虚拟助理XX年地平线报告网络课程平板电脑游戏和游戏化学习分析技术 3D打印可穿戴技术XX年地平线报告移动应用平板电脑基于游戏的学习学习分析技术基于动作的计算物联网XX年地平线报告电子书移动设备增强现实基于游戏的学习基于手势的学习学习分析XX年地平线报告移动计算内容开放电子图书简易扩增现实基于手势的计算可视数据分析XX年地平线报告移动技术云计算地理定位个性化网站语义网应用智慧物体技术XX年地平线报告草根模式视频技术协作型网站移动技术内容聚合集体智慧和开源资源社会性操作系统XX年地平线报告用户创作资源社会化互联网络移动技术虚拟世界新一代出版技术和研究实践大众化多玩家教育游戏XX年地平线报告社会化计算个人网络广播移动技术教育游戏增强的虚拟现实智能化情景与设备XX年地平线报告技术支持的混合学习无线通讯网络技术智能搜索教育游戏社会化网络和知识型网站智能化情景计算/虚拟现实XX年地平线报告学习对象可缩放向量图形技术快速原型建模多模式交互技术智能化情景计算知识型网站启示:1、关注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2、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3、重视“非正式学习”的研究4、加强基础教育公开课建设5、基于案例培养教学技能6、通过技术进行教育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7、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篇二:XX年地平线报告XX年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技术的六大趋势近日,新媒体联盟(NMC)与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ELI)最新发布了《XX年地平线报告:K12版》(K12是指从幼儿园(通常5-6岁)到十二年级(通常17-18岁),这两个年级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免费教育头尾的两个年级,此外也用作对基础教育阶段的通称。

)报告围绕趋势、挑战和进展三个关键词,从全球视角解读K12领域教育科技如何驱动教育变革。

地平线报告 基础教育版

地平线报告 基础教育版

2017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2017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由美国新媒体联盟正式授权北京开放大学地平线报告项目组翻译并发布。

2017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聚焦最有可能影响今后五年(2017-2021)技术规划和决策制定的六项主要趋势、可能阻碍新技术采用的六个关键挑战、基础教育应用的六项重要技术进展—创客空间、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物联网。

多年来,地平线系列报告对于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尤其是推动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基础教育的发展动向对地平线报告的六大趋势、六个挑战和六项技术进行元分类,从六个方面反映出基础教育的发展动向:1、增加学习机会和便捷性。

人们希望能够随处学习和工作,不断地获取学习资料,彼此之间建立联系。

学校为教职员工、学生创建更多的学习方法和平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师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实时联网设备的出现,为随时随地的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许多学校也相应升级了他们的IT基础设施。

虽然移动和数字学习策略现在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高速宽带接入的不同情况,以及不同学生群体(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等)之间的差距促使学校领导者不断评估其学习内容和产品的成本、机会与质量。

2、激励教学创新。

如果教育被视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工具,那么它必须要像北极星一样引领社会进入下一个大事件,照亮新的思想,以解决当前紧迫的挑战,创造机会,塑造美好未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基础教育机构也可以成为培养发明和发展的孵化器,不仅可以促成积极趋势的形成,更重要的是为所有人形成最重要的影响:毕业生不仅为上大学做好准备,还满足了不断发展的就业市场需求,而且重新定义和提高了他们即将进入的环境。

基础教育中拓展创新的领域很多,推进创业思维文化和设计新形式的人工智能只是其中两个方面。

3、开展实景体验学习。

无论是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挑战的学习,还是基于能力的学习,这些教学法上的发展趋势为学生创造了更丰富、更具有实操性、更接近真实世界的体验。

地平线报告

地平线报告
• 评价机制: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评价
⌛️
教育与科技创新的相互促进
• 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
• 科技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发展和创新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02
大数据挖掘的技术方法
• 数据清洗:去除噪声和异常数据
• 数据集成:整合多源数据的一致性
• 数据分析:挖掘数据中的关联和规律
03
大数据应用的实际案例
• 金融风控:信用评估、欺诈检测
• 医疗诊断:疾病预测、治疗方案优化
• 市场分析:消费者行为、市场趋势预测
02
新兴科技领域的突破性发展
5G通信技术的快速普及与应用
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
• 市场规模:用户数量和市场价值的增长
• 技术创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应用
• 教育内容:多元化、个性化的课程
在线教育的发展挑战
• 教育质量: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 教育公平:资源分配和机会均等
• 法规监管:行业规范和法律责任
在线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 平台模式:MOOC、在线教育平台等
地平线报告:未来科技趋势分析
DOCS SMART CREATE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全球科技发展趋势概述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技术进步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阶段
• 专家系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基于知识和规则的解决方案
• 机器学习: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基于数据的算法改进
数据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
• 欧盟GDPR:数据保护的基本法规
• 美国CCPA: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
• 中国网络安全法:数据保护和网络安全的法规

什么是地平线报告

什么是地平线报告

什么是地平线报告2015年地平线报告2015年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技术的六大趋势近日,新媒体联盟(NMC)与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ELI)最新发布了《2015年地平线报告:K12版》(K12是指从幼儿园(通常5-6岁)到十二年级(通常17-18岁),这两个年级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免费教育头尾的两个年级,此外也用作对基础教育阶段的通称。

)报告围绕趋势、挑战和进展三个关键词,从全球视角解读K12领域教育科技如何驱动教育变革。

5年以上长期趋势趋势1:重新思考传统学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传统教育模式:固定的学科、固定的课堂时间、固定的考查方式,是不是已经无法适应这个多变的时代。

有人开始尝试用创新的学习模式重新定义学校:新的学校体系挑战固定学科,尝试更多的跨学科课程设计,将各类课程链接起来;新的学校挑战固定的课堂时间,实施基于项目或挑战的学习模式,去除人为间隔学习活动的“上下课铃声”,让学生自如自主地从一个学习活动转向另一个学习活动;而传统的考试测验也将降到最低甚至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独立研究和项目展示。

趋势2:向深度学习方式转变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深度学习方式”,用创新的方式将丰富的核心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可以使用所学到的内容去学习。

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以询问为基础的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都属于深度学习方式。

具体应用来说,随着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越来越被学校所接受,教师们运用这些工具将课程与学生真正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头脑风暴,思考如何解决当地甚至是全球的紧迫问题,并且在他们的社区实施这些解决方案。

3-5年中期趋势趋势3:越来越多地使用合作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共同合作,能够提高学生参与度以及学习成效。

这样的学习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互动、小组学习,以及基于真实世界的问题。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书.doc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书.doc

年度编号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书课题批准号ZD17233课题名称长春市中小学创客空间建设、应用及评价研究课题负责人xxx所在单位长春市电化教育馆填表日期 2017年 6 月 21 日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2017年 6 月 21 日一、数据表(修订数据后由课题主持人填写)二、预期研究成果三、课题开题报告(由课题主持人填写)一、问题提出:创客教育强调逻辑思维的培养、动手造物的能力及开源共享的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分享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转变的重要教育基础之一。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创客教育逐渐显露出优势,其教育价值慢慢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大学校园创客空间或者刚刚兴起的中小学创客空间都在日益增多。

在创客运动中,创客空间作为必不可少的活动载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与教育创客一起,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大部分中小学校创客空间的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在其运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本课题试图通过多方面的研究论证,坚持“教育大数据”和“互联网+教育”的新教育理念,为长春市中小学提供一个系统的、可借鉴的创客空间建设模式、应用及评价体系,以创客空间为平台,多形式常态化开展创客教育,也使中小学校的创客教育之路走得更加稳健。

二、现状分析:最早的创客空间(Makerspace or Hackerspace)可追溯到麻省理工学院由Neil Gershenfeld教授在2005年创立的Fab lab,但创客空间这一术语的真正流行开始于2012年春《创客杂志》的发行。

创客空间是指开放交流的实验室、工作室、机械加工室,有着不同经验的人们聚集在这里共享资料和知识,以创作他们想要的东西。

美国作为创客运动的产生地,深受创客运动影响。

2009年奥巴马在评论“创新教育运动”时提出,政府将鼓励青少年在创造中学习,成为事物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事物的消费者。

Kahoot

Kahoot

就我的观察和认识,这六大趋势整体是有较强的预见性和 俚语单词,意思为合作共赢。这个同音字也在一定程度上寓意着
前瞻性的。事实上,就国内基础教育最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这 K&hoot!这个在线互动平台的核心精神。
些趋势也开始逐渐地表现出来了。特别是课堂教学向深度学习转
据网络介绍,K&hoot!是挪威一家在线教育企业的产品,该公
tougao3@chinaitedu.ca 1专 栏
焦 建 利 华南 师范 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
jiaojianli@ 1 26.corn
Kahoot:一 款 基 于游 戏 的 评 估 平 台
近日,新媒体联盟(NMC)与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E L1)最 有数据都会自动保存,以便教师后续进一步分析。尤其其收集的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1 9 1 29
是 :①重新 思考传统学校。②向深度学习方式转变。③越来越多地
上半年的时候,在宁波参加学术会议,有朋友跟我介绍了一
使用合作学习方式。④从学生作为教育的消费者到学生作为教育 个呻(ahoot!的平台,很有意思。晚上回来,在房间上网查阅,发现这
的创造者的转变。⑤越来越多使用混合学习。 ̄STEAM学习的崛起。 个玩意儿还真是不错。K&hoot,发音接近cahoot,它源自一个美国
Kahoot!是一个基于游戏的评估平台,教师可以利用这 个平
的教学环境。它是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类典型应用。 台,在线开展游戏化测评,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在
在课堂教 学应用中,教师通 过屏幕呈现题目,学生在答题 时可以 课前备课的时候,教 师可以在K&hoot!平台上创建包括测试、讨论、
对一道题目选择一个或多个答案。它还可用于实现其他类型的 调查问卷等,当教师编辑测试题目时,可以配合生动有趣的画面

_2015年地平线报告_基础教育版_解读_董筱婷

_2015年地平线报告_基础教育版_解读_董筱婷

12 2015 年第 4 期
浙江教育技术
工作视窗
标。与传统学位和资格认证相比,数字徽章更加全 面查看学习者的能力,也更加适应在线学习环境 下学习者的弹性学习需求。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 把数字徽章用作评价学生正式和非正式学习成果 的替代评价方式。
6.可穿戴技术 可穿戴技术主要是指能直接穿在身上或是 整合进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设备的科学技术,实 现快速的数据获取、通过超快的分享内容能力高
作方式都离不开移动设备,那么学生的学习方式 也应该尝试采用这些设备。有了这些设备,学习 活动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生们也能很快适应, 教学效果明显。
2.创客空间 在教育情境中,创客空间是指学习者通过手工 设计、制作等来进行创造性的、高级的问题解决,是 一种手工学习实践。创客空间的背后力量是一群创 客— ——包括艺术家、技术发烧友、工程师、建筑师、 喜欢捣鼓小器具、小发明的人,以及任何喜欢把设 想的东西做成实物的行动者。学校领导者正在考虑 将创客空间引入到正规的学习环境中,鼓励学生和 老师将他们的设计从一个理念变成现实。 (二)两到三年采用的中期技术 3.3D 打印 3D 打印是一种快速成型技术,是采用数字技 术材料如 3D 建模软件、计算机辅助摄影成像等通 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建造物体。3D 打印技术在教 育领域的一个主要应用是,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真 实地接触教学中那些难以展现的物体或者概念。 利用 3D 打印,数学课上,图表和数学模型可 以立体地呈现出来;地理课上,学生可以更容易 理解地质构造。通过该技术,学生也能体验到更 加真实的学习。 4.自适应学习技术 自适应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在线教育学习 系统而言的。传统的在线教育采用线性学习模 式,所有的学生都按同样的学习步骤来学习同样 的内容。自适应的学习系统则会通过技术手段, 检测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和状态,并相应地调整 学习活动和进程,帮助学生实现差异化的学习。 目前很多学校领导对自适应学习技术的前 景非常乐观,认为自适应学习平台可以作为新型 的、有耐心的学习导师大规模推进个性化教学。 (三)四到五年内才能进入主流应用的远期技术 5.数字徽章 数字徽章是一种在线评估和资格认证的机 制,是一种不同学习环境中获得成就、技能等的指

2015年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技术驱动教育变革

2015年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技术驱动教育变革

2015年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技术驱动教育变革通过连续13年的研究和探索,新媒体联盟地平线研究项目每年发布的“地平线报告”,目前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针对新兴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在教育中如何应用所开展的最持久的跟踪探究。

未来五年全球的基础教育将会面临什么形势?有哪些趋势和技术将会驱动教育的变革?有哪些挑战是可以解决或者是难以克服的?新媒体联盟地平线研究项目从2002年开始,一直致力于回答这些问题。

通过连续13年的研究和探索,其每年发布的“地平线报告”目前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针对新兴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在教育中如何应用所开展的最持久的跟踪探究。

2015地平线项目基础教育领域专家组甄选了18个方面的主题,来预测未来五年全球范围内将对基础教育变化产生影响的关键趋势、重要挑战和重要技术进展,由此形成了《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基础教育版》(简称2015年地平线报告)。

该报告旨在帮助全球基础教育机构能够在利用技术提高、支持或拓展教学、学习以及创新研究等方面做出合理选择,更好地开展教育技术的发展规划。

一、驱动学校应用教育技术的重要趋势专家组成员认为,达六火趋势极有可能驱动未来五年内的技术规划和决策制定。

它们按照影响时间的长远被分为三类:“长期趋势”通常已经在影响决策制定,在未来5年或更多年内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中期趋势”将很可能在未来3~5年内继续成为决策制定的影响因素;“短期趋势”当下正在推动教育技术的采用,在未来1~2年内也很可能继续保持重要影响,此后会逐渐丧失影响力。

(一)长期趋势1.重塑学校运行机制随着学习更具有流动性、更加以学生为中心,一些教师和管理者认为学习安排应该更加灵活,这样真正的学习才能发生,独立学习才有足够的空间。

彻底改造传统的课堂范式、重新规划所有的学校经验,通过创新学习方法影响并驱动这项运动是大趋势。

这一趋势很大程度上回应了常规课程安排过度结构化的特点。

在过去几年里,有些学校已经在探索跨学科教学模式,或通过调整上课的开始时间来更新他们的组织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技术的六大趋势近日,新媒体联盟(NMC)与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ELI)最新发布了《2015年地平线报告:K12版》(K12是指从幼儿园(通常5-6岁)到十二年级(通常17-18岁),这两个年级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免费教育头尾的两个年级,此外也用作对基础教育阶段的通称。


报告围绕趋势、挑战和进展三个关键词,从全球视角解读K12领域教育科技如何驱动教育变革。

5
趋势1:重新思考传统学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传统教育模式:固定的学科、固定的课堂时间、固定的考查方式,是不是已经无法适应这个多变的时代。

有人开始尝试用创新的学习模式重新定义学校:新的学校体系挑战固定学科,尝试更多的跨学科课程设计,将各类课程链接起来;新的学校挑战固定的课堂时间,实施基于项目或挑战的学习模式,去除人为间隔学习活动的“上下课铃声”,让学生自如自主地从一个学习活动转向另一个学习活动;而传统的考试测验也将降到最低甚至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独立研究和项目展示。

趋势2:向深度学习方式转变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深度学习方式”,用创新的方式将丰富
的核心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可以使用所学到的内容去学习。

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以询问为基础的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都属于深度学习方式。

具体应用来说,随着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越来越被学校所接受,教师们运用这些工具将课程与学生真正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头脑风暴,思考如何解决当地甚至是全球的紧迫问题,并且在他们的社区实施这些解决方案。

趋势3:越来越多地使用合作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指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共同合作,能够提高学生参与度以及学习成效。

这样的学习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互动、小组学习,以及基于真实世界的问题。

这种趋势的其中一个维度是互联网让全球的学生实现跨文化交流。

趋势4:从学生作为教育的消费者到学生作为教育的创造者的转变
学习者在探索一个学科时,不再只是消费现有的教学内容,而是通过创造来学习。

各种各样的数字化工具都在支持这一转变:越来越多的移动化学习技术,让学习者越来越容易制作多媒体以及创造产品原型;而越来越流行的社交媒体,让学习者习惯分享自己的照片、视频以及想法。

这一趋势还包括,学习者自己研发和制作游戏,以及编程学习。

学生变为教育内容积极的制作者和发布者,成为发明家和
创业者。

趋势5:越来越多使用混合学习
由于越来越多的学校使用混合式学习,在线学习也越来越受欢迎。

混合式学习集合线上和线下各自的优势,使课堂有了更多的师生互动,其支持个性化学习,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速度掌握学习内容,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关注更需要帮助的学生。

而随着大数据学习分析,自适应学习以及数字化平台的技术越来越成熟,混合式学习也变得更吸引人。

趋势6:STEAM学习的崛起
近年来,科学(S)、技术(T)、工程(E)、以及数学(M)的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加之艺术(A)、设计以及人文科学,组成了STEAM教育。

而STEAM教育不仅加强了这些学科的教学,其核心理念还在于:所有的学科可以也应该相互连接,学生需要了解各种知识和技能是如何在解决真实的世界问题时相互连接和相互交叉的。

所以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培养科技人才,而是让学生们进入跨学科的学习环境,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